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20190428350

合集下载

【高考试卷】2020届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古代诗歌阅读诗含解析

【高考试卷】2020届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古代诗歌阅读诗含解析

2020年高考冲刺试卷芳草香出品古代诗歌阅读诗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干戈王中①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

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

语出《诗•小雅•棠棣》。

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

泛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后赠张九旭①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②?【注】①张九旭:张旭,因张旭排行第九,故称张九旭;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又喜饮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通用版】2020年高三语文三轮复习易错点专题《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通用版】2020年高三语文三轮复习易错点专题《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2020高三语文三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1、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万楚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枕上作①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

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辈流”指期许恢复万里关河的朋友,“死尽”是说这些老朋友们大多都已故去。

B.作者的夙愿因朋辈的去世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2)诗歌颈联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陳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戍蝶过闲馒,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111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齐鹖冠子所戴之冠。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知识点(必背)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知识点(必背)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篇(每天必背必默)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人物形象常见人物艺术形象类举:.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人物形象之术语: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2)景物形象(3)事物形象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常见意境特点: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概括意境(氛围)特点的词语:壮阔阔远(阔大悠远)雄奇优美雄浑苍劲雄浑壮观富丽堂皇瑰丽明丽淡雅恬淡自然恬静安谧幽静和平生机勃勃繁华热闹深远幽深奇险迷濛迷茫飘渺虚幻暗淡幽暗昏暗/荒寒肃杀萧条萧索冷落孤寂(孤独寂寞)落寞(冷落寂寞)悲凉慷慨悲壮悲壮苍凉凄凉凄惨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洗炼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第三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表现手法包括:1抒情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19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 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19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 含答案解析

专题集训19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一、单首鉴赏1.(2018·广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9分)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解析:B 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

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居无定所的蓬草。

(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解析:颔联中诗人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这些浅显的语言描写了在战乱后,和自己有相同际遇的朋友相逢。

自己与朋友均已老去,青春和青春的锐气在战乱流离中已消磨尽。

“相逢征战后”流露出朋友相逢的喜悦之情,“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征战”“乱离”表达了对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的痛苦之情。

答案:①诗的颔联运用较通俗的语言,说年老的时候在征战后相逢,青春早已在乱世中离去,承首联“多难”二字,又与结尾的“恨无穷”遥相呼应;②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尽,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充溢于诗句之中。

2.(2018·云南师大附中第八次月考,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最新)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12 Word版含解析.doc

(最新)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12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12诗歌阅读011.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①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③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③当日愿。

【注】①柬:给……信札。

②“何事”句: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③“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均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1)这首词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用典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三百多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

请你从词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郑文宝①亭亭画舸②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郑文宝(952~1012),字仲贤,宁化人。

多才多艺,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诗风轻盈柔软。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8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8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词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南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今何许?”一句是反问。

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两句。

2、古代诗歌阅读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秋兴八首(其二)[唐]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夔州,作者晚年困居之所。

②槎:木筏。

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③画省:原指汉代的尚书省,这里指唐中枢办公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夔州的暮景,寓情于景,通过一派凄凉景象,写出了身世飘零之感。

B。

颔联用张骞典故,说张骞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

C。

尾联写月升中天,照应了首联的黄昏日落,委婉含蓄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D。

尾联以景结情,写月映芦荻花,表现了诗人从伤感到欣然愉悦的情感变化.(2)颈联中“违”与“隐”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颈联进行赏析。

(3)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的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至后①[唐]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

“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3)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3)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解析版.docx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3)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解析版.docx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赠蜀府将①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 , 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 , 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 , 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 , 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 年( 大和三年 ) 南诏国 ( 大理国 ) 入侵成都 , 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 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 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 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 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 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 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2. 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 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 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2 题。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 , 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 , 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 , 坏壁苔侵醉墨痕。

【注】一首清诗记今夕, 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耿 : 微明的样子。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 是在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 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 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含解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含解版)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题型一炼字(含诗眼)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1.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炼字类别表达作用教材典例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诗眼类型类型示例分析思想的凝聚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特点: ①以描写为主(包括写景、写人,常用“白描”的手法)。

②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思想情感类型:①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

②流露隐逸之情。

③寄寓诗人生活的感悟。

④表明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

⑤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方法点拨:①分析意象(由意象到意境,再到作者情感)。

②分析“描写”的运用(包括“衬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③掌握术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情感术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厌恶官场等。

2.边塞军旅诗思想内容分类:①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②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

③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④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⑤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⑥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方法点拨:①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要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③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情感术语:建功立业、从军报国、穷兵黩武、思乡念亲、视死如归、苦闷彷徨等。

3.咏物言志诗特点:托物言志。

咏物诗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加上一个“咏”字。

①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然后想想这些特征可以和哪些品质、精神联系起来。

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咏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不同,往往反映的重心也不同。

④注意相关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指修辞手法)。

情感术语: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志趣高雅等。

2020届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12 古代诗文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12 古代诗文阅读

2020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1、(2020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20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21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20190409357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21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20190409357

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

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再泛吴江①[宋]王禹偁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

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汇总(45页)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汇总(45页)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汇总题型归类及答题思路整理一、分析诗歌的形象一、例: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三、解答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四、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托物言志。

例一、答题示例: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①)。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③)。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形象(步骤①)。

小松初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

“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步骤②)。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步骤③)。

C\课堂练习:1、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 精选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  精选例题附解析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

春天风雨交加,枝残花落,为凄凉惨败之景,再加上残日西斜、寒水自碧,让人对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评分标准】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歌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

写出了词人因愁而无心下棋,但又想通过下棋摆脱愁苦,但思绪烦乱,落子犹豫不决。

抓住动作,结合前句进行合理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评分标准】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

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

2019年4月古代诗歌阅读·词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柳永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

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词,写了词人游三吴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词人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

B.“晚天萧索”点明游历的时间,写出了当时的环境,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引起下文。

C.上阕属于实写,通过对三吴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引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D.下阕通过“图王争霸”和范蠡“扁舟隐居”相对比,表达了词人对范蠡建功立业的倾慕之情。

2.赏析“斜阳暮草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时年42岁。

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出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态生活状: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词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柳永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

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词,写了词人游三吴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词人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

B.“晚天萧索”点明游历的时间,写出了当时的环境,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引起下文。

C.上阕属于实写,通过对三吴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引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D.下阕通过“图王争霸”和范蠡“扁舟隐居”相对比,表达了词人对范蠡建功立业的倾慕之情。

2.赏析“斜阳暮草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时年42岁。

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出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态生活状: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于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春蚕食叶响回廊”句生动贴切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2.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对本词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

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2.这首词采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辛弃疾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

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②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

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

《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

”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

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 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 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 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2. 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主人公无从知晓亲人的消息,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D.五、六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子的景象,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2.“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②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

②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③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的道路,亦指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柔蓝一水萦花草”一句中的“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上片“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的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下片“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是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2.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本词是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词人的情感的?9、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各题。

丑奴儿令龚自珍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忤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①。

【注】①金字经:指佛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以往生活所作,上片首句中的一个“沉,,字表明思考之深,奠定了全词深沉的感情基调。

B.“才也纵横”极言才能之大,“泪也纵横,,极言悲哀之重,两相映衬,词作的悲伤意味立刻显现。

C.词的前四句,通过词人的所作所为,具体描述了他的坎坷经历;凭借词人的所思所感,又展示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D.下片首句承上续写个人生活之悲:春天又到,自己却连一个关心的梦都做不成,借以说明理想落空。

2.下片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变化?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 “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C.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D. 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2. 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 C 2. ①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②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③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实写”错误。

最后两句是虚写而非实写。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

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