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系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统血 四、脾合肌肉,主四肢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
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 崩漏,紫癜等。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 论
温病 学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外感
内伤
脏腑 经络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5
起源 与
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02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注 意 点 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11
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 注 意 点 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4

2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 2| 3|
|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外邪侵犯 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 从皮毛内侵。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 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临床表现)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
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临床表现)
虚体感冒之一: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 注 意 点 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二:阴虚感冒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
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 意 点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通过推拿腰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腰部肌肉紧张,减轻腰椎间盘 压力,缓解疼痛症状。
肩周炎
通过推拿肩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肩部肌肉紧张,促进肩关节活 动功能恢复。
2024/3/27
26
推拿治疗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注意事项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推拿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后需注意患者保暖和休息。
与其他传统医学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上具有相似 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共同推动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
2024/3/27
7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2024/3/27
8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2024/3/27
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使用时 需注意用量和用法。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 群使用中药时需特别注意。
19
05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2024/3/27
20
针灸治疗原则及方法
针灸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针灸治疗方法
02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注意推
拿过程中的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作用机制
03
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穴位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5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方案
颈椎病
通过推拿颈部肌肉、穴位等,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曲度 ,减轻颈椎病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虚寒 素体脾胃阳虚,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 而发黄。
积聚日久不消 淤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 产生黄疸。
六、鉴别诊断
萎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 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 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 于区分。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或沉 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一般说来,阳黄预后良好,急黄邪入心营, 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 疸渐退,预后良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 动血,黄疸加深,转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 输血反应 蚕豆病 新生儿黄疸
三、证候特征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 以目白睛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 度及病程长短不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阳 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 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 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 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九、预后与调摄
①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 恶化,因此,患病后一般思想顾虑较重,多虑善 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医患结合讲清道理,使 患者从自身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为某些 症状而惶恐不安,忧虑不宁。②饮食有节。阳黄 患者的饮食,适宜于软食或半流饮食,以起到补 脾缓肝的作用。禁食辛辣,酒及油腻之品。阴黄 患者也应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生 冷,油腻,辛辣之品。③起居有常。在急性期或 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整体功能的 恢复。急性期后根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 育锻炼,如练太极拳,气功之类,是十分必要的。
• 方药:千金犀角散。
•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 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 症状:黄疸初期,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 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 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 弦或弦数。
•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 方药:大柴胡汤。
• 症状: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 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 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 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 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 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本证又称急黄。
•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 程度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请轻孰重 之分。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起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 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 弦滑。
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多伴有高热烦躁、神昏 谵语等热毒内陷心营的症状。
⑵.治疗原则
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 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 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 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 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⑶.分证论治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黄疸
明水县中医医院 穆春河
2017年6月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 舒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 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 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 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 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 症状:初期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 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 恼,恶心,呕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 大便秘结,胁肋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 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 方药:茵陈蒿汤。
四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 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 胆,不能外泻,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 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饮食所伤 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 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 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发黄。
•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 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 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 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 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 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