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东欧剧变影响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川教
(3)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
原名
新名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 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 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 和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 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结果:由于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 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 改革的“___匈__牙__利__模_式__”。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 “__东__欧__消__费__者__的__天__堂__”,但改革未达到预期目的。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结果:总体成效不大。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1)时间:__1_9_7_8__年底至今
改革几经反复 未达预期目的
(三)中国改革开放
6、说说中国改革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的原因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 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 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 界经济的奇迹”。
小结
(二)匈牙利的改革:
(2)结果: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 的奇迹”。(3)成功的原因:坚持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普__遍__真理 __同__中__国__的__具__体__实__际__相__结__合_,坚持___改__革__开__放___, 走__中__国__特__色__的__社__会__主__义___道路。
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__市__场__经_济__;在军事上纷纷 加入_北__约___。随着_共__产__党__执__政__地位的丧失,剧变 后的东欧各国已放弃了_社__会__主__义____道路。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素材 川教版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大体以1989年夏秋波兰统一工人党大选败北、组阁受挫,团结工会登台执政为序幕,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结,历时两年多。
东欧各国基本的演变过程都经历了这样的步骤:首先是执政党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内危机,在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逼迫下,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继而反对派乘势而起,抓住执政党的历史错误和现实危机,步步进逼,执政党被动挨打,不断妥协退让,不得不与反对派一起商讨应付时局的对策,以致召开有反对派参加的“圆桌会议”,同意举行大选;最后,执政党陷于分裂和崩溃,反对派通过大选,或者不断地制造动乱,直至采取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改变颜色。
然而,东欧国家因国情不同,具体的演变方式和程度又有所不同。
1.执政党领导层出现内讧和分裂,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在反对派势力的进攻下丧失政权。
匈牙利、南斯拉夫属于这种情况。
匈牙利是较早进行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的社会主义国家。
70年代中期开始,因决策失误,改革受挫,经济陷于困境,引起群众不满,致使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层出现裂痕。
先是以总书记卡达尔为首的“元老派”与以总理格罗斯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意见纷争。
1988年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元老们退出政治局,矛盾转变为以新当选的总书记格罗斯为代表的“稳健改革派”和以总理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之间的对立。
两派主要分歧集中在如何评价1956年事件和是否实行多党制问题上。
在激烈的论争中,波日高伊逐步占了上风。
1989年2月,匈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承认1956年事件的性质是人民起义。
从此,党内斗争更加尖锐,全党思想更加混乱。
各种反对派组织迅速发展,反党反社会主义浪潮日益高涨。
6月,匈党与各反对派和社会组织举行三方圆桌会议,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致使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严重动摇。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素材川教版!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生平和主张赫鲁晓夫,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领导人。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中的政治犯。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赫鲁晓夫尝试对苏联的经济,特别是农业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军装照鲁晓夫时代,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索尔仁尼琴等作家得以公开出版作品。
苏联逐渐变成一个“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军和海军,引起苏联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
他试图削减党内官僚的特权,也招致不满。
他的自由化政策更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
他的领导风格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充满活力,但也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激进冒险。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他的家人在苏联官方试图没收书稿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运送到西方出版。
历史初三下川教版要点解析
历史初三下川教版要点解析由于《课标》要求以及对学习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需要,世界近代史部分教学内容在本册只有两个学习主题,即承接上册的第五学习主题和第六学习主题及一个主题活动〔两次世界大战史综合学习〕。
第五学习主题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包括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大战的后果及其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加剧,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
1914年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开始了长达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但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同时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主题共安排2课。
第1课主要讲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以及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其中第一子目“主要资本国家实力的变化”是《课标》未作要求的,本子目虽安排为阅读内容,但实际上它是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具体原因,所以我们认为应该要求学生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标》要求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在“三国同盟”子目下教材较为详细地讲述了这个同盟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子目下,教材还简略地指出了三国同盟各组成国之间的关系: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而意大利那么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这也为后来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埋下了伏笔。
此外,教材安排了两段“小字”,分别介绍了《德奥同盟条约》和《德奥意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理解三国同盟形成过程中各组成国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
在“三国协约”子目下,主要表达了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及其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4.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八一九”事件;归纳仕么是匈牙利模式;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主要应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要保持高度警惕;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必将和平崛起。
目标二:东欧剧变的慨况,实质及原因。
目标三: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及原因。
首先让我们探讨解决目标一(让学生阅读第一标题的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朗读教材导言内容直接引பைடு நூலகம்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完成的目标如下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和中国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学案 川教版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八·一九”事件;归纳什么是“匈牙利模式”;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提高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主要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方法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2.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要保持高度警惕;
3.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必将“和平崛起”。
【重点难点】
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
【学法指导】
1、认真预习课文,用红笔勾画本课的基本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完成学案。
2、针对导学案交流与自纠,记忆基础知识,针对导学案上的重难点小组讨论,并展示质疑。
年柏林墙坍塌.东西德统一年代中期开始,以赫普晓夫改。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布拉格之春”的夭折素材川教版!
“布拉格之春”的夭折在东欧国家中,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基础比较发达,但由于走上了苏联模式道路,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减弱,经济效益下降,再加上与苏联和经互会贸易圈的非市场原则的经济交流,原来的比较优势日趋衰退。
到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形势恶化,社会的不满情绪滋长,党内外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呼声。
但是,当时集党政大权于一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共和国总统诺沃提尼却顽固地坚持保守立场,压制改革,激起了党内外的共愤。
在1967年12月至1968年1月召开的捷共中央全会上,经过激烈斗争,诺沃提尼被免除第一书记职务,由原斯洛伐克党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接任。
诺沃提尼不甘心失败,企图策划军事政变,事情败露后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由斯沃博达接任。
同时,切尔尼克出任政府总理,改革派占据了领导层的主流。
1968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试验”,“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纲领提出的改革目标是:政治体制按民主原则进行改革,把最广泛的民主同受过科学和专业训练的领导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人道主义面貌的社会主义,为此,要实行党政分开,权力制衡,并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经济体制按市场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为此,要建立工厂委员会,实行工人自治,政府的管理权下放,取消外贸垄断,让企业直接进入世界市场……总之,行动纲领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独树一帜,表现出创新和探索精神。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现的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界称作“布拉格之春”。
捷共的改革方针虽然得到本国人民的拥护,却遭到苏联的猜忌和反对,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把捷共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看作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企图,他们认为“布拉格之春”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决心加以扼杀,以避免东欧其他国家加以效仿。
苏联先是对捷共领导人施加压力,要他们改变方针,放弃改革,在遭到拒绝后,苏联又以华约军事演习为名,对捷进行军事威胁。
川教版历史九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ppt1
内部 原因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 (主要原因) 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 战略
苏联解体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 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运
动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的
发
展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史
东西柏林边界开放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西柏林
叶 利 钦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 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素材 川教版 精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生平和主张赫鲁晓夫,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领导人。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中的政治犯。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赫鲁晓夫尝试对苏联的经济,特别是农业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军装照鲁晓夫时代,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索尔仁尼琴等作家得以公开出版作品。
苏联逐渐变成一个“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军和海军,引起苏联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
他试图削减党内官僚的特权,也招致不满。
他的自由化政策更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
他的领导风格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充满活力,但也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激进冒险。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他的家人在苏联官方试图没收书稿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运送到西方出版。
【川教版】九 下-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学提纲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1)时间:1953-1964年。
(2)目的: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弊端。
(3)内容:农业方面,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________________状况。
工业方面,一度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陆续收回。
(4)结果:未从根本上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有克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时间:从20世纪________年代中期起。
(2)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总体成效不大。
3.匈牙利的改革(1)时间:从________年起(2)内容:①改革计划管理体制,②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③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
(3)结果:由于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改革的“____________”。
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的改革开放(1)时间:__________年底至今(2)结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3)成功的原因: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
二、东欧剧变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年2.实质:东欧各国的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表现:在政治上______________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_________;在军事上纷纷加入__________。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性质及后果素材川教版!
东欧剧变的原因、性质及后果1.原因。
1989~1991年发生的东欧剧变是由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而促成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斗争),东欧的政局动荡,也首先源自于其经济基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80年代末期,波兰和匈牙利的通膨率常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70年代初的水平。
虽然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一味追求高速度,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二是大举借债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各国急于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借外债,以至于到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外债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激起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坚持下去,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的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
还有的国家根本不进行改革。
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1987年起,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乱。
东欧党内也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
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原则为核心的“新思维”,使苏联内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对外搞“缓和”,不断迁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否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戈氏的“新思维”,对历来受制于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15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精品教案 (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
15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精品教案 (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审核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课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八·一九”事件;归纳什么是“匈牙利模式”;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
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师:赫鲁晓夫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任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
那么,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肯定,并用多媒体显示:“原因: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发展苏联经济”。
)师:赫鲁晓夫改革比较全面,但影响较大的措施是什么呢?这些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了吗?1、农业方面,2、工业方面,3、评价师: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的改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那么匈牙利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又是如何呢?什么是“匈牙利模式”呢?师:中国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进行了改革,(多媒体显示:3.中国改革)但改革的结果与苏联、东欧各国改革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请同学谈谈其原因。
二、东欧剧变(多媒体显示)1.概况1989-1990年(多媒体显示)师:请同学们说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1989年到1990年间都发生了什么变化?2.实质(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进行强调,并用多媒体展示:“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原因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
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居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
由于“斯大林模式”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党内斗争来完成的。
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
斗争的第一回合是清除贝利亚。
贝利亚当时控制着保安机构和内务部队,凭借30年代建立的镇压机构凌驾于党政机关之上,对其他领导人构成了威胁,因此,遭到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的嫉恨。
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中央主席团成员,并在朱可夫等军队领导人的支持下,对贝利亚采取了极端行动。
1953年6月26日,按预先部署,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逮捕了贝利亚,随即在7月上旬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将贝利亚开除出党,并将其送交最高法院审判。
12月23日,最高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贝利亚死刑,立即执行枪决。
清除贝利亚提高了赫鲁晓夫的声望。
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最高地位。
接下去,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的矛盾逐步凸现,权力斗争进入第二回合。
在同马林科夫的斗争中,赫鲁晓夫利用当时党内外普遍希望调整经济政策的情绪,向主管经济工作、又缺乏改革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马林科夫发起进攻,迫使马林科夫承担政策失误和领导不力的责任,最后把马林科夫挤出了领导核心。
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职,由赫鲁晓夫提名的布尔加宁接任部长会议主席(注:1958年3月,布尔加宁被解职,赫鲁晓夫自己兼任部长会议主席。
)。
这样,党政大权都集中到赫鲁晓夫之手,斯大林逝世后的党内斗争暂告一段落。
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开始了苏联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为正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
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于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精品导学案川教版5
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学指要】1、课标要求(1)知道赫鲁晓夫改革和苏联解体(2)知道东欧剧变2、学法指导(1)能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失败(2)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3、概念解读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
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
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完成填空)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涉及农业和工业改革,没有客服体制弊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东欧改革:①——一度被称为“②——”中国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就“突出”被誉为“③——”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原因民主和法制不完善,改革成效不大西方国家采取的“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时间:1989——1991年实质:④——时间:⑤——年底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内部:领导人错误的路线和政策原因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解体牵涉人物:⑥——演变事件:⑦——影响: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同时标志着世界⑧——格局的崩溃【基础过关】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较为突出的是()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 C.罗马尼亚 D.匈牙利2、东欧剧变发生在()A.1985年 B.1989年 C.1991年 D.1995年3、苏联解体时的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 B.叶利钦 C.勃列日涅夫 D.赫鲁晓夫4、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得以恢复C.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取得了与美国争霸的地位5、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和政策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八一九”事件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经济 B.成为苏联的合作伙伴C.维护国家和平统一 D.成为世界超级大国7、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的挫折,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B.改革开放比苏联、东欧早C.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D.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功8、1991年,美国总统宣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欧剧变影响
东欧剧变,要抓住一个“变”字,是指东欧国家短期内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实质所在。
剧变后的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教材中能找到答案。
东欧剧变不是偶然的,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按教材第117页的内容,共归纳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历史原因。
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
因此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
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要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行东欧各国在内政外交上同其保持一致,实际上东欧各国没有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相反,苏联东欧间矛盾在不断积累加剧。
第二是内部原因。
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在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支持并最终以大选形式获取政权。
第三是苏联因素。
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使苏联与东欧矛盾不断加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缓和同美国及西欧的关系和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
同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其中的东欧政策推动了东欧各党改组、分裂和锐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反对派势力的突起。
第四是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正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
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以贷款、货币、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
并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还扶植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
教材第117页引的原中国外长钱其琛的一段讲话,实际上指出了上述四点原因。
(3) 苏联从1964年开始了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在勃氏执政的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的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7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时代”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再加上民族政策的偏差和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政策,也就是教材中所述,苏联解体的第一个主要原因,即历史原因。
苏联解体的第二个原因是内部原因,即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局势动荡。
戈氏的政治改革指导思想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的。
第三方面是外部原因。
和东欧国家剧变一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他们之所以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
两极格局解体后,华约组织也解散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结束,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
但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所以,现在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
天下并不太平。
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等事件的发生就是不太平的明显例证。
但应该知道,两极格局是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解体的,西方势力还在进一步介入苏东地区,并继续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企图促成这些国家的内部演变。
从近期看,有利于资本主义。
两极格局结束削弱了第三世界的整体力量,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主题。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5)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迅速在增强。
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绝非一国能驾驭和称霸的,国际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依赖、分工进一步加深,这就促进了一些国家间建立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
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特点表现形式。
在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
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6) 在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两极格局瓦解,对中国还是产生了影响:第一,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亚太地区的局势相对稳定,这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数发达国家推行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也使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新的考验。
第二,从国际政治地位来看。
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特别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保护主义盛行,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也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对外经济一定的回旋余地。
第四,从国际经济地位来看。
中国高新科技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教材第125页引用江泽民总书记的话,他强调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同时,提出要重视教育,要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这实际上是表明了我国面对国际形势,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