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东欧剧变影响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川教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川教
结果:由于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 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 改革的“___匈__牙__利__模_式__”。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 “__东__欧__消__费__者__的__天__堂__”,但改革未达到预期目的。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结果:总体成效不大。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1)时间:__1_9_7_8__年底至今
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1953年起 任苏共第一书记
苏联在赫鲁晓夫当 政期间,试图克服斯 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 弊端,在经济领域进 行了一系列改革。
1、说一说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取消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 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 “玉米运动”等,力图 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 况。
(2)结果: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 的奇迹”。(3)成功的原因:坚持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普__遍__真理 __同__中__国__的__具__体__实__际__相__结__合_,坚持___改__革__开__放___, 走__中__国__特__色__的__社__会__主__义___道路。
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__市__场__经_济__;在军事上纷纷 加入_北__约___。随着_共__产__党__执__政__地位的丧失,剧变 后的东欧各国已放弃了_社__会__主__义____道路。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素材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素材 川教版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大体以1989年夏秋波兰统一工人党大选败北、组阁受挫,团结工会登台执政为序幕,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结,历时两年多。东欧各国基本的演变过程都经历了这样的步骤:首先是执政党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内危机,在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逼迫下,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继而反对派乘势而起,抓住执政党的历史错误和现实危机,步步进逼,执政党被动挨打,不断妥协退让,不得不与反对派一起商讨应付时局的对策,以致召开有反对派参加的“圆桌会议”,同意举行大选;最后,执政党陷于分裂和崩溃,反对派通过大选,或者不断地制造动乱,直至采取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改变颜色。然而,东欧国家因国情不同,具体的演变方式和程度又有所不同。

1.执政党领导层出现内讧和分裂,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在反对派势力的进攻下丧失政权。匈牙利、南斯拉夫属于这种情况。匈牙利是较早进行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的社会主义国家。70年代中期开始,因决策失误,改革受挫,经济陷于困境,引起群众不满,致使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层出现裂痕。先是以总书记卡达尔为首的“元老派”与以总理格罗斯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意见纷争。1988年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元老们退出政治局,矛盾转变为以新当选的总书记格罗斯为代表的“稳健改革派”和以总理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之间的对立。两派主要分歧集中在如何评价1956年事件和是否实行多党制问题上。在激烈的论争中,波日高伊逐步占了上风。1989年2月,匈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承认1956年事件的性质是人民起义。从此,党内斗争更加尖锐,全党思想更加混乱。各种反对派组织迅速发展,反党反社会主义浪潮日益高涨。6月,匈党与各反对派和社会组织举行三方圆桌会议,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致使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严重动摇。10月,匈党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目标。此后,拥有七十多万党员的匈党彻底分裂,分裂后的两党人数均只有五六万人,威信大大下降,力量大大削弱。1990年3月和4月,匈牙利分两轮举行首次大选,“民主论坛”等反对派获胜,该组织主席安托尔出任多党联合政府总理,社会党沦为在野党,致使社会主义的匈牙利根本上改变了发展方向。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键入文字]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历史网为大家整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东欧剧变

时间:80 年代后期起。

途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①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②除罗马尼亚以外的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③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爆发地区性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②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旧框架,酿成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③外部原因:A.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过程: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 年: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思想的动乱。

1

东欧剧变影响

东欧剧变影响

(1) 东欧剧变,要抓住一个“变”字,是指东欧国家短期内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实质所在。剧变后的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教材中能找到答案。东欧剧变不是偶然的,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归纳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历史原因。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因此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要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行东欧各国在内政外交上同其保持一致,实际上东欧各国没有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相反,苏联东欧间矛盾在不断积累加剧。第二是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在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支持并最终以大选形式获取政权。第三是苏联因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使苏联与东欧矛盾不断加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缓和同美国及西欧的关系和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其中的东欧政策推动了东欧各党改组、分裂和锐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反对派势力的突起。第四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正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以贷款、货币、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并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还扶植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教材第117页引的原中国外长钱其琛的一段讲话,实际上指出了上述四点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

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

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

在二十世纪末,东欧国家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变革,这场变革被称作东欧剧变。这场政治变革不仅仅改变了东欧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经济因素

在19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乐观。这些国家的GDP远低于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加上政治制度的封闭性和僵化性,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使得东欧国家的民众开始质疑现有的经济体制,并呼吁改革。

2.政治因素

东欧国家在二十世纪中期都曾经历过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封闭的政治制度导致了社会和经济的停滞不前,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东欧国家的民众对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并呼吁政治改革。

3.文化因素

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受到了苏联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使得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相对封闭和保守。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东欧国家的民众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思想,这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思想。这也加速了东欧剧变的发生。

二、影响

东欧剧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政治影响

东欧剧变打破了冷战格局,结束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支配。东欧国家开始走向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这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这场政治变革也为全球民主化潮流奠定了基础。

2.经济影响

东欧剧变对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政治变革让东欧国家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结束了半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虽然过渡期间存在问题,但市场经济让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现了质的飞跃。

东欧剧变的历史和影响

东欧剧变的历史和影响

东欧剧变的历史和影响

1989年的11月9日是一个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柏林墙倒塌,又被称为“灰色革命”。看似只是一个混凝土结构的物体,但柏林墙是二战以来欧洲最具象征意义的障碍物之一。它把东西德分割开来,不仅分裂了一个国家,也分裂了一座城市和一些家庭。在柏林墙崩塌之后,东欧剧变持续了数月,整个东欧地区的政治体系遭遇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东欧剧变是指在1989年至1991年间,苏联及其盟国东欧各国崩溃和转型的过程。这个时期被视为国际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标志着冷战结束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崛起。在这个时期内,苏联及其卫星国家都经历了从共产主义制度到民主制度的变革,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东德等国。

东欧剧变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56年匈牙利革命。在苏联

的掌控下,匈牙利一直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言论受到了限制。随着匈牙利经济的崩溃,国家局势日趋恶化。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人民开始发起反抗运动,

他们要求民主和自由,反对苏联的干预。然而,苏联并不愿意放弃对匈牙利的控制,他们派遣了军队进行镇压,导致数千人死亡。虽然匈牙利人的反抗最终失败,但其中的火种一直在燃烧。

在20世纪80年代,东欧地区开始出现政治和经济上的动荡。民主化和自由化

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渴望结束共产主义制度的统治。在这个时期内,苏联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他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苏联和其卫星国家的命运。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带来显著的经济进步和政治改善。相反,他们甚至加速了东欧剧变的发生。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ppt课件【46页】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ppt课件【46页】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课堂小结
第四学习主题
导入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虽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也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其国家和 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委吗?让我们循着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进程去做 一番了解吧!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厨房辩论”
前 苏 联 部 长 会 议 主 席 赫 鲁 晓 夫 时 任 美 国 副 总 统 尼 克 松
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
取消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后为47个),把原 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由各地新设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中央权利下放给地 方,削弱中央集权,后又陆续收回一些已下放权力。没有真正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内容:
①思想解放; ②农业方面; ③工业方面。
评价: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 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 存在的弊端。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布拉格之春”的夭折素材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布拉格之春”的夭折素材川教版!

“布拉格之春”的夭折

在东欧国家中,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基础比较发达,但由于走上了苏联模式道路,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减弱,经济效益下降,再加上与苏联和经互会贸易圈的非市场原则的经济交流,原来的比较优势日趋衰退。到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形势恶化,社会的不满情绪滋长,党内外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呼声。但是,当时集党政大权于一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共和国总统诺沃提尼却顽固地坚持保守立场,压制改革,激起了党内外的共愤。在1967年12月至1968年1月召开的捷共中央全会上,经过激烈斗争,诺沃提尼被免除第一书记职务,由原斯洛伐克党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接任。诺沃提尼不甘心失败,企图策划军事政变,事情败露后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由斯沃博达接任。同时,切尔尼克出任政府总理,改革派占据了领导层的主流。

1968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试验”,“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纲领提出的改革目标是:政治体制按民主原则进行改革,把最广泛的民主同受过科学和专业训练的领导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人道主义面貌的社会主义,为此,要实行党政分开,权力制衡,并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经济体制按市场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为此,要建立工厂委员会,实行工人自治,政府的管理权下放,取消外贸垄断,让企业直接进入世界市场……总之,行动纲领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独树一帜,表现出创新和探索精神。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现的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界称作“布拉格之春”。捷共的改革方针虽然得到本国人民的拥护,却遭到苏联的猜忌和反对,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把捷共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看作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企图,他们认为“布拉格之春”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决心加以扼杀,以避免东欧其他国家加以效仿。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素材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素材川教版!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

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

生平和主张

赫鲁晓夫,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中的政治犯。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

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赫鲁晓夫尝试对苏联的经济,特别是农业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军装照鲁晓夫时代,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索尔仁尼琴等作家得以公开出版作品。苏联逐渐变成一个“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军和海军,引起苏联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他试图削减党内官僚的特权,也招致不满。他的自由化政策更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他的领导风格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充满活力,但也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激进冒险。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世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其影响的分析:

1. 结束了冷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冷战是二战后的全球政治和军事对抗,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将发生变化。这一事件为全球和平创造了更加稳定和持久的条件。

2. 促进了全球化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加速了全球化进程。随着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发生了巨变,全球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变得更加普及,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 产生了新的政治格局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俄罗斯成为了苏联的继承者,并继续保持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东欧国家逐渐走向欧洲联盟,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诸如克罗地亚和波兰等国家也加入了北约,这一事件推动了北约的扩张。

4. 形成了新的文化和社会趋势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和社会趋势。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影响加强了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东欧国家也通过政治变革逐渐实现了民主和自由,这一事件为世界的政治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

总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

持续至今。尽管其中的一些后果存在争议,但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

九年级历史下:第三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名师教学设计(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第三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名师教学设计(川教版)

第三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八一九”事件;归纳仕么是匈牙利模式;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主要应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要保持高度警惕;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必将和平崛起。

【重点难点】

重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教材导言内容直接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第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及对世界的影响

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及对世界的影响

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及对世界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剧变在世界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幸福的变化,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令人钦佩的进步,也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剧变是怎么发生的,它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其盟国在东欧的经济政策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存在很

大问题。东欧各国的经济陷入困境,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如影随形。例如,在波兰,工人和知识分子之间的政治团结正急剧增加。在匈牙利,民间组织和反对党的发展也是如此。

同样,许多东欧国家的农村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中国,这个时期也有所不同,中央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化。那时,中国的民间精神和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当时,东欧人民抱怨的真是什么呢?

经济困境

由于几乎所有的东欧国家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和政治

架构几乎完全由苏联控制。苏联是一个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它的模式也被传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实践表明,它对社会和市场意识的强烈抑制导致了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显著下降。东欧国家的经济滞胀和通货膨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1989年大部分东欧国家实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并开始向外开放。

压制政治活动

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府往往强压所有与其不合者,特别是宗教团体、民主党派、文化界和知识界等。这些被抑制的力量是可以支持一个不被压迫的民主社会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官方对自由思想和政治活动的抑制到了1989年愈加严重,东欧人

民不能再忍受这种政治、文化和经济的抑制,纷纷走上了街头。

剧变

这个时候,东欧人民发起了剧变。波兰启动,后来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川教版历史九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ppt1

川教版历史九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ppt1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 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再次,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 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 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 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 历史教训?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讨论一下,钱其琛把东欧剧变的原因 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 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 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 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 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 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 起了推动作用。
• 5、苏联解体的原因
•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背景: 长期的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日益衰 退与恶化,为维持苏联世界大国地位而需要改革
经过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

后果
国内经济持续下滑 民族日益矛盾尖锐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性质及后果素材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性质及后果素材川教版!

东欧剧变的原因、性质及后果

1.原因。1989~1991年发生的东欧剧变是由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而促成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斗争),东欧的政局动荡,也首先源自于其经济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80年代末期,波兰和匈牙利的通膨率常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70年代初的水平。虽然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一味追求高速度,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大举借债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各国急于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借外债,以至于到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外债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激起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坚持下去,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的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还有的国家根本不进行改革。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1987年起,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乱。东欧党内也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

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原则为核心的“新思维”,使苏联内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对外搞“缓和”,不断迁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否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戈氏的“新思维”,对历来受制于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东欧剧变的影响有哪些

东欧剧变的影响有哪些

东欧剧变的影响有哪些

东欧剧变是指东欧各个社会主义集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你知道东欧剧变的影响有哪些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东欧剧变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对于东欧各国来说东欧剧变的影响非常大,使各国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彻底摆脱了苏联政府的独裁统治。八十年代末,苏联撤离了南也门,东欧共产政权也随之走向衰亡,南也门实行多年的社会主义由于各方面压力慢慢走向了孤军奋战的道路,最后只能与北也门实行统一。在1990年4月南北门统一后首领签署统一协定,5月22日也门共和国宣告正式成立。

在东欧剧变的影响下,1990年1月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发生了一起政治事件,此事件意义很大,最终使得蒙古修订了宪法,政治发生了质的变化。东欧剧变之后法,意,西等国家政治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员越来越少,人民代表大会选票不断降低。东欧剧变的影响很多,美国与苏联两国的冷战也宣布正式结束,西德总理说明戈尔巴乔夫不再反对德国在北约组织下实现统一。此举措算是德国一直援助苏联的一种回报,最终实现了两德统一的局势,并且影响了当时党报的发行量大幅减少。

东欧剧变大大影响了美国与苏联的双方关系,在1991年7月1

日,华沙条约组织在布拉格的会议中宣布正式解散。紧接着在高峰会上,戈尔巴乔夫与美国建立了美国与苏联在战略上为伙伴关系,这也标志着双方冷战彻底走向了终结。当时美国总统老布什称在波斯湾战争中,实现美苏合作,从而在处理双方及世界问题上打下了友好的基础。

东欧剧变的意义东欧剧变使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彻底摆脱了苏联的统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上了自由民主的体制。东欧剧变的启示很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它国家再好不适合自己的发展终究也是别人的。如果硬套用其它国家的发展路线,最终还是会导致水土不服,好的发展路线也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居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由于“斯大林模式”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党内斗争来完成的。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

斗争的第一回合是清除贝利亚。贝利亚当时控制着保安机构和内务部队,凭借30年代建立的镇压机构凌驾于党政机关之上,对其他领导人构成了威胁,因此,遭到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的嫉恨。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中央主席团成员,并在朱可夫等军队领导人的支持下,对贝利亚采取了极端行动。1953年6月26日,按预先部署,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逮捕了贝利亚,随即在7月上旬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将贝利亚开除出党,并将其送交最高法院审判。12月23日,最高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贝利亚死刑,立即执行枪决。

清除贝利亚提高了赫鲁晓夫的声望。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最高地位。接下去,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的矛盾逐步凸现,权力斗争进入第二回合。在同马林科夫的斗争中,赫鲁晓夫利用当时党内外普遍希望调整经济政策的情绪,向主管经济工作、又缺乏改革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马林科夫发起进攻,迫使马林科夫承担政策失误和领导不力的责任,最后把马林科夫挤出了领导核心。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职,由赫鲁晓夫提名的布尔加宁接任部长会议主席(注:1958年3月,布尔加宁被解职,赫鲁晓夫自己兼任部长会议主席。)。这样,党政大权都集中到赫鲁晓夫之手,斯大林逝世后的党内斗争暂告一段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欧剧变影响

东欧剧变,要抓住一个“变”字,是指东欧国家短期内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实质所在。剧变后的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教材中能找到答案。东欧剧变不是偶然的,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教材第117页的内容,共归纳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历史原因。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因此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要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行东欧各国在内政外交上同其保持一致,实际上东欧各国没有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相反,苏联东欧间矛盾在不断积累加剧。第二是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在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支持并最终以大选形式获取政权。第三是苏联因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使苏联与东欧矛盾不断加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缓和同美国及西欧的关系和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其中的东欧政策推动了东欧各党改组、分裂和锐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反对派势力的突起。第四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正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以贷款、货币、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并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还扶植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教材第117页引的原中国外长钱其琛的一段讲话,实际上指出了上述四点原因。

(3) 苏联从1964年开始了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在勃氏执政的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的衰退,社会矛盾丛生。7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时代”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再加上民族政策的偏差和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政策,也就是教材中所述,苏联解体的第一个主要原因,即历史原因。苏联解体的第二个原因是内部原因,即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局势动荡。戈氏的政治改革指导思想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的。第三方面是外部原因。和东欧国家剧变一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他们之所以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

两极格局解体后,华约组织也解散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结束,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但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所以,现在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天下并不太平。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等事件的发生就是不太平的明显例证。但应该知道,两极格局是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解体的,西方势力还在进一步介入苏东地区,并继续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企图促成这些国家的内部演变。从近期看,有利于资本主义。两极格局结束削弱了第三世界的整体力量,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主题。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5)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迅速在增强。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绝非一国能驾驭和称霸的,国际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依赖、分工进一步加深,这就促进了一些国家间建立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在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6) 在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两极格局瓦解,对中国还是产生了影响:第一,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亚太地区的局势相对稳定,这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数发达国家推行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也使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新的考验。第二,从国际政治地位来看。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特别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三,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保护主义盛行,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的竞争。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也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对外经济一定的回旋余地。第四,从国际经济地位来看。中国高新科技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教材第125页引用江泽民总书记的话,他强调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同时,提出要重视教育,要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这实际上是表明了我国面对国际形势,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的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