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袖珍版重要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袖珍版重要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从中选5题,共20分)1、马尔科夫分析该模型最早在荷兰军队里使用,后扩展应用于企业中,它用定量方法预测具有相等间隔时间时刻点上各类人员的人数,其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推测未来的人员状况。

2、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3、社会知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

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

4、工作说明书是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而编制的,它是有关工作的范围、目的、任务与责任的广泛说明,也是工作评估、招募过程,培训需求及工作行为鉴定的基础。

5、工作分析对工作内容及有关因素作出全面系统的描述和研究的过程。

7、人力资源规划(1)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2)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3)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政策和措施,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4)是组织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8、职业生涯规划是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对影响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评定、分析和总结,并通过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9、德尔菲法把征询专家意见预测的方法称为De1phi法。

10、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

设立参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1、组织变革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系统的变化,而必须进行不断的调整。

12、培训是指企业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以利于提高员工的绩效及对企业目标的贡献,所作出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各种努力。

13、人力资源质量是指一国或地区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职业劳动技能水平的统一。

14、岗位评估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工作与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P8组织行为学是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这里的组织包括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工商企业、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四个前提假设行为的可预测性、行为的因果性、行为的多样性、行为的可概括性3、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4、什么是X理论?5、持X理论观点的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管理策略?6、社会人的假设理论7、如何认识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1)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主管人员不知道怎样去领导别人,不知道在经营活动中去调动人的因素以达到预期的结果,则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将收效甚微。

显然,在不同的组织里,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有对他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需求和目标。

每个主管人员就是要通过领导职能,帮助人们看到在他们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并施展他们的潜在能力。

因此,主管人员就要了解人、了解人的个性和他们的品格所能起的作用。

(2)在管理人员的计划中,个人远远不只是一种生产因素,他们是由许多组织构成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家庭、学校、团体、政党的成员。

因此,他们对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这些不同的身份中,他们制定管理主管人员的法律,树立指导行为的伦理道德,以及形成社会的一种主要特征的人的尊严的传统。

总之,主管人员和在他们领导下的人,都是属于一个广大的社会系统的成员,而相互发生作用。

(3)人们不仅起的作用不同,而且连他们自己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一般的人是没有的。

可是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却常常假定一般的人是存在的。

组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程序、工作进度、安全标准和职务说明书等。

所有这些都隐含地假定人在根本上是一样的。

当然,从有组织的工作这方面来看,这种假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必要的。

但是,同样需要的是应该承认个人的特殊性,即他们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责任感、不同的志向、不同的态度、愿望、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不同的潜在能力。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4430)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4430)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是什么?研究社会组织中人的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内容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的研究。

学科性质具有综合性层次性两重性实用性。

研究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联系性的原则。

组织行为有不同的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2、阐述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代表学者。

一)古典理论时期( 1900 —1930 年)管理史上对人的因素重视的人很多,但人们一般认为欧文(R.Owen )为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运动中,出现了许多人,如:海尔赛于 1891 年发表的《工资报酬制》,后来被泰勒和甘特发展为记件工资制和差别工资制(二)人力资源理论Human Resources School人们一般认为,管理心理学的开始是梅奥的研究和人际关系理论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人们反省此学派,提出人力资源学派其中心思想为:企业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发挥职工的潜力。

主要代表人为:阿吉里斯( Chris Argyris )和麦格雷戈( D.McGregor )。

阿吉里斯在 1957 年发表《个性与组织》(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一书,抨击了人际关系理论,阐述了自己的成熟——不成熟理论。

麦格雷戈在 1960 年发表《企业中人的方面》(human side of an enterprise),总结了建立在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两种对立的管理观点。

即X、Y理论(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西方管理思想史一直受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认为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理论发展过程中,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一切都应该采用应变的观点。

组织行为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复习提纲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的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2、组织行为的概念:在一个组织中,发生各种人际关系所产生的行为及其心理。

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从而提高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4、组织行为理论三个重要理论渊源:第一个理论渊源是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思想;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渊源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梅奥等霍桑实验,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等观点。

第三个理论渊源是当代西方管理理论思想。

5、组织的层次观(P10)第一个分析层次:组织中员工的个体行为,可以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分析个体行为以及他们对不同是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映。

第二个分析层次:组织内部中的群体的行为第三个分析层次:组织在环境中的行为。

这种分析力求理解组织的结构设计、如何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组织与环境间的关系和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组织有效性和效率。

6、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人所具有的而动物所没有的特点:劳动;语言;思维;理性;道德等,是人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7、行为的主体生物属性。

人作为动物所具有的特点,人与动物所共同具有的,是人的先天本能。

如:食、性等。

附加:生物属性受社会属性支配,社会属性在人的性质中起根本性决定作用。

是人的根本性质所在。

8、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由动机的驱使,动机的最终来源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由于感觉器官受到环境刺激产生的。

9、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人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以内部力场的张力为主。

群体活动的方向也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正式“力场”中各种力的平衡,使群体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提纲

1、组织的含义与特点组织:人们为了一定目标,运用信念、理想、态度、知识、技能等各种要素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1)组织是由个人和群体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合作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对组织情景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1)组织行为学关注的主要因变量:生产率,缺勤,流动,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2)组织行为学关注的主要自变量: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水平P7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术语变量,假设,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理论 P184、常用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1、知觉的含义、能动性表现和过程知觉: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能动性表现:知觉具有选择性,知觉具有整体性,知觉具有理解性,知觉具有恒知觉的过程: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P26-272、归因的定义及主要理论归因: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主要理论:海德归因理论,对应推断理论,三维归因理论(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维纳的归因理论P293、社会知觉的含义和若干效应社会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P27效应:①首因效应(陌生人):又称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②近因效应(熟人):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③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提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④社会刻板印象:也称定式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⑤与我相似的效应: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⑥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4、价值观的含义和分类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为: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个体能力的差异与组织管理:.确保量才录用原则。

一个好的管理者并不是谋求把能力最优者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而是在正确确定本企业所需要的能力标准后,谋求适应该组织能力标准的人才。

.使能力与职务匹配。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能级匹配原理是指把不同能力的人放在组织内部不同的职位上,给予不用的权利和责任,保证工作岗位与人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实现能力与职位的对应。

.注重员工能力互补。

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特长,采用协调与优化的方法,扬长避短,聚集团结优势。

.加强员工能力培训。

现代企业的生产活动是很复杂的,每种生产活动对人的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

.发挥员工潜在能力。

现代企业管理者在招聘和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员工不仅有其现实的知识、能力,也有其巨大的潜在能力。

.进行能力差异考核。

现代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似乎不同的,我们对不同岗位的考核也应该是有差异的。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本能行为,一类是习得行为。

关于学习的定义,还有几个仍没需要理解:()学习是一种中间变量,它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相对持久()学习由反复经验而产生。

经验产生学习有两种类型:①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学习;②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学习,如路遇交通事故,而体会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是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作用进行的。

管理者对行为的理论或对行为来源的认识与三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有关: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若一个操作(自发反映)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若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复习要点人力资源管理(HRM)是一个涉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活动。

在组织行为学(OB)的背景下,HRM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内部的情况和挑战。

同时,人力资源开发(HRD)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组织的竞争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复习要点,并讨论其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要点1.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包括个体的动机、决策、领导和沟通等方面的研究。

2.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制定激励机制和培训计划,并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不同职位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信息流动和决策效率。

4.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共享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5. 动机理论与实践:动机是指个体对工作的内在或外在驱动力。

常用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等。

6. 工作满意度与情绪: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的整体评价。

情绪是指在工作中产生的短暂的、情绪化的反应。

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情绪,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复习要点1.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需求,合理安排和配置人力资源。

它包括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制定招聘计划和绩效评估等活动。

2. 招聘与选拔:招聘是指吸引和筛选合适的人才加入组织。

选拔是指通过面试、测试和背景调查等方式,选择最适合的候选人。

3. 培训与发展:培训是指提供员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作要求。

发展是指提供员工成长和晋升的机会,以提高其职业能力和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第一部分第一章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人格2、性格3、情感4、气质5、态度6、需要7、动机8、工具型价值观9、终极性价值观二、主观题1、非正式组织的含义、作用、如何管理好非正式组织?2、结合实例考虑下列问题(1)如何履行好社会责任(2)如何增强企业凝聚力(3)如何建设好现代化团队(4)如何建设好组织文化3、组织行为学得研究方法4、影响人格的因素5、五种人性假设理论6、X、Y理论7、生命周期理论8、费德勒模型9、阿尔波特气质理论10、阿希的从众实验11、人群关系理论12、人际关系学说13、情绪认知理论14、社会学习理论1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6、组织承诺在企业中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复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人格答: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所有反应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2、性格答: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情感答: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

这种体验乃是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

4、气质答:是人格中最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5、态度答: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6、需要答: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7、动机答: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8、工具型价值观答: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9、终极性价值观答: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个人期望通过一生来实现的目标。

二、主观题1、非正式组织的含义、作用、如何管理好非正式组织?答:(1)含义:人们在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2)作用: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①构成有效系统①僵化、顽固②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②与正式组织产生矛盾和冲突③创作良好的工作团队③可能产生谣言和小报告④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④对组织成员的不当干涉⑤为员工提供精神帮助⑤容易形成小团队主义⑥监督管理人员(3)如何管理好非正式组织·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组织。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一、重点概念(记忆)1,组织行为学定义2, 组织行为学常见三个变量3, 跨文化的五个文化维度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二、问题(掌握)1,课后思考题第一题(P20)第二章个性、价值观与工作态度一、重点概念(记忆)1, 个性的定义2,个性的性质理解3, 组织情境中的个性:控制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4, 价值观的定义5,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6, 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的关系二、问题(掌握)1,课后思考题第一题(P37)2, 课后思考题第五题(P37)第三章知觉与归因一、重点概念(记忆)1,知觉的定义2, 社会知觉误差及常见的六种知觉误差3, 归因过程二、问题(掌握)1,课后练习题第一题(P53)2, 课后练习题第三题(P53)第四章学习与行为改变1, 社会学习理论的五个维度2, 强化与行为塑造: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3, 强化程序与行为修正:连续强化与间隔强化二、问题(掌握)1, 课后习题第四题(P69)第五章工作激励一、重点概念(记忆)1, 激励的概念2, 需要的分类3, 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4,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与公平理论5, 激励中的误区二、问题(掌握)1,课后习题第一题(P88)2,课后习题第五题(P88)第六章群体行为基础一、重点概念(记忆)1,群体的定义以及群体的分类2, 群体的发展阶段3, 群体结构的重要变量4,群体规范5, 群体凝聚力以及对群体绩效的影响二、问题(掌握)1,课后习题第二题(P104)2, 课后习题第五题(P105)第七章群体沟通一、重点概念(记忆)1, 沟通的分类2, 沟通模型掌握3, 有效沟通的障碍4, 改善沟通的方法二、问题(掌握)1, 课后练习题第四题(P120)2, 课后练习题第五题(P120)第八章群体决策一、重点概念(记忆)1,群体决策的优缺点2,群体决策技术二、问题(掌握)1, 课后练习题第一题(P133)第九章团队与团队管理一、重点概念(记忆)1,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2, 采用团队的原因3, 团队的类型与特征4, 高效团队的特征5, 如何创建工作团队二、问题(掌握)1, 课后练习题第四题(P149)2, 课后练习题第五题(P149)第十章冲突、谈判与群体间行为一、重点概念(记忆)1, 冲突的概念2, 冲突的过程3, 谈判的类型与实质4, 谈判中的问题二、问题(掌握)1,课后练习题第四题(P170)2,课后练习题第六题(P170)第十一章权力与政治一、重点概念(记忆)1, 权力的定义2, 权力产生的本质3, 权力的来源: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专家性权力、参照性权力4, 组织中的政治行为二、问题(掌握)1,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P184)2, 课后练习题第四题(P184)第十二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一、重点概念(记忆)1,领导的定义2, 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3, 权变理论:途径-目标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二、问题(掌握)1,课后练习题第二题(P205)2,课后练习题第五题(P205)第十三章章组织基础一、重点概念(记忆)1, 组织的特征2, 经典组织的要素与结构3, 组织的控制:产出控制与过程控制、集权与分权4, 水平组织与垂直组织的比较5, 组织的协调二、问题(掌握)2, 课后练习题第三题(P226)第十四章组织设计与组织学习一、重点概念(记忆)1, 四种基本的组织设计类型2, 技术与组织设计3, 组织与环境关系中的三个指标4, 组织学习二、问题(掌握)1,课后练习题第三题(P244)第十五章组织文化 课后阅读,作为阅读材料案例分析联系:1、案例1:某房地产集团属下一家物业经营管理公司,成立初期,该公司非常注重管理的 规范化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了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 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公司的业务增长了110%。

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一节人力资源的概念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宏观定义—能够推动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注意该定义的三个特性:归属性功能性能力(智力、体力、情力等)二、人力资源对经济活动的作用1、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刺激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四种途径:•(1)新的自然资源(2)新的资本资源(3)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4)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的增加2、人力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1)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并保持成本优势的控制因素;•(2)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和保持产品差别优势的决定性因素;•(3)人力资源是制约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

•(4)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贵财富。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宏观管理——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微观管理——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归纳地说,人力资源管理是内外两大要素的管理:•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管理)。

•讨论: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可特点?双重性,能动力,开发的持续性,时效性,社会性(人的思想行为深受社会民族文化的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如下:1、坚持的主题:员工是组织的宝贵财富2、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共同利益”,重视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理论上是跨多个学科的(考虑诸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组织、心理、生理、民族等;涉及多门学科: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等)。

4、运作的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P7职能工作: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和选拔,人力资源的开发,薪酬和福利安全和健康,劳动关系功能:获取整合保持和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机构•企业人数小于100人•企业人数介于100—300人之间•企业人数超过300人•2、人力资源管理责任的承担者与执行者•——P10:直线经理与人事职能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分工例:饭店企业一般把部门分为两大类: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相应其经理叫直线经理与职能经理。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管理活动中的心理学。

依据实证科学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政治学等学科中有关知识,系统地研究各种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2)胜任特征;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3)能力;(4)情绪智力;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进行自我激励、有效地管理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中的情绪的能力。

(5);人格(6)投射测验;(7)自我效能;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的能力的信念(8)价值观;(9)态度;(10)心理契约;(11)工作满意度;(12)组织承诺;(13)心智模式;(14)印象管理;(15)社会知觉;(16)需要;(17)诱因;(18)激励;(19)团队;(20)社会助长/社会抑制;(15)社会惰化;(16)魅力型领导;(17)变革型领导;(18)冲突;(19)整合性谈判;(20)无边界组织;(21)虚拟组织;(22)组织变革;(23)组织文化;(24)组织文化的冰山模型;(25)工作激情;二、简答题1.“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潮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一)早期的经验管理时期狭义的以人为中心(二)科学管理时期代表人物:工程师泰勒工作:动作时间分析管理者的角色——监督者(三)人际关系管理时期代表人物是心理病理学教授梅约理论基础是进行了十年的霍桑实验(四)现代管理阶段主要的派别有: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系统管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2.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与原理构建更为组织层面导向个体、群体、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实务与理论应用更为人员层面选任、培训、绩效、薪酬3.组织行为学在今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全球化:要求结合相应的文化情境进行预测与管理多元化:背景的多元化可能会带来创新,也可能会产生冲突组织结构的变化:组织从构筑明确刚性的组织边界变为无边界管理与渗透技术创新: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时代,应对临时性:轮岗,并行工作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压力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地沟油,毒奶粉,诈骗4.如何建立组织行为学模型?5.任职时间与工作绩效有什么关系?6.如何判断一个人智力的高低7.简述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8.简述人格的结构理论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学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导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P1组织的三个要素:一定数量的人、一定的目标、一定的人际关系 P3 2.组织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指组织条件下的人类活动 P5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动物行为主要受本能与经验支配,人的行为既受本能与经验支配,本质上更受理性支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个人行为指个人条件下人的行为,组织行为指组织条件下人的行为狭义行为与广义行为的区别:狭义上行为主要指外部活动,广义上行为既指外部活动,也包括内部心理影响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及其具体内容:个人的、内在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环境的、外部的因素(组织环境、社会环境)P7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及相应的调控方法的应用性管理科学P6两个研究对象:人类行为规律及相应的调控方法P6研究范围:组织内部P7研究目的:为管理实践服务?两个具体目的:心理因素组织环境P7三个学科特点:交叉性(多学科相互交叉)、两重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实证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实用性(应用科学)P7-94.组织行为学的三条发展线索及各自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从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发展线索P10(1)实验心理学([德]冯特,1879年)P10(2)工业心理学([美]斯科特、蒙斯特伯格,20世纪10-20年代)P11(3)管理心理学([美]吉尔布雷斯在20世纪20年代、莱维特在1958年)P11(4)组织行为学([美]莱维特,20世纪60年代)P122.从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发展线索P13(1)科学管理学派(泰罗、效率专家与科学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P13-14(2)人际关系学派(梅奥、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30年代)P14(3)理性分析学派(数学工具在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P15(4)组织文化学派(石油危机、企业文化四重奏与企业文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P163.从行为主义到组织行为学(1)行为主义(沃森,1913年,1929年)(2)行为科学(芝加哥大学,1949年)(3)组织行为学(莱维特,20世纪60年代)第一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重点)二、心理学基础P335.人类心理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心里个性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过程: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类心理个性的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知觉、社会知觉与管理6.知觉的概念:人的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共性,包括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 复习提纲资料

人力资源管理 复习提纲资料

一章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承担的活动人力资源职能所扮演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

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一家企业的综合评价卡会产生何种影响3.支持高绩效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什么4.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一个简单的阐述二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1.战略形成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区别2.战略管理过程的构成战略的形成阶段,战略规划群体需要通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外部的机会和所受到的威胁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来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

接下来,他们还需要列出各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并且对这些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方面的能力进行比较。

战略的执行阶段,企业就要按照已经选定的战略开始贯彻实施。

这包括对组织进行设计,对资源进行分配,确保企业获得高科技能的雇员以及建立起能够促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报酬系统。

3.人力资源和战略形成两者间的联系4.描述各种异向性战略相联系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及实践集中战略:HR培训保持技术,报酬留住技术人才,绩效考核注重行为内部成长战略:HR招募调动提升员工,绩效注重行为和结果,薪酬对增长目标达成的奖励,培训拓展创新所需人才合并和兼并战略:对冲突技能的培训,对两个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环境进行一体化的调整,对工资结构保持一致性。

裁员战略:对工作绩效不大的员工进行裁员,提升裁员后员工的士气,摆脱陈腐气氛建立新型积极的劳资关系。

5.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了在企业成为一名战略伙伴所需具备的能力三章职位分析与职位设计1.对一个工作流程进行分析,确认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提供过程中所包括的产出、活动、以及投入分别是什么。

2.理解工作分析在战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了解工作流程,确认需要完成那些工作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具备何种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性。

管理者要通过了解工作来作出明智的雇佣决策。

确保每一位雇员令人满意地完成工作。

3.为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选择适当的工作分析技术4.了解工作设计的不同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 需要2. 态度3. 双因素理论二、单项选择题1.以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为目的,变消极为积极的激励理论是( )A. 期望型激励理论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C.高成就激励理论D.双因素激励理论2.马斯洛提出了( )A.成就需要论B.需要层次论C.双因素理论D.期望理论3.在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属于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取得效果较好的是 ( )A.实验法B.测验法C.问卷调查法D.案例研究法4.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 ( )A.选择性B.客观性C.因果性D.主观性5.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社会因素包括 ( )A.规章制定,组织形式B.道德规范,风俗习惯C.信仰D.目标6.在斯普朗格尔(E.Spranger)价值观类型中,多数人的价值观类型是 ( )A.混合型B.理想型C.政治型D.社会型7.在性格差异中,如果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来划分性格类型,那种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为的性格属 (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8.人际关系的基本分类是按( )进行的分类.A.个人与他人关系B.公私关系C.个人与社会关系D.个人与群体关系9.信息沟通最基本的目的是 ( )A.决策B.信息交流C.反馈和评价D.社会需求10.利克特认为,在压榨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方式中 ( ) 是效率高的管理方式。

A.仁慈式的集权领导B.压榨式的集权领导C.参与式的民主领导D.协商式的民主领导三、多项选择题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有( )A.需要和动机B.兴趣C.性格D.气质E.经验知识2.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有( )A.认知与判断B.行为效果C.忍耐力D.相容性E.工作效率3.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 )A.知觉差异B.记忆差异C.表象类型D.早熟差异E.思维差异4.在人际关系的需求中,包括的需求所产生的待人行为的某些特征是( )A.交往B.忽视C.参与D.退缩E.疏远5.在信息沟通中,受讯者造成信息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A.忽视信息B.信息译码不准确C.拒绝接受信息D.信息传送不全E.信息传送不及时四、简答题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哪些成分构成?2.典型的领导权变理论有哪几种?3.什么是群体? 群体形成的理论模式是什么?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案例分析某市场火车票售票处,一位女售票员正在忙碌地工作着。

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人力资源复习提纲

人力资源复习提纲第一篇:人力资源复习提纲《人力资源管理》复习提纲1、掌握人力资源的质量、人力资本2、掌握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3、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基本职能4、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各个模块和价值链之间的关系5、理解四种人性假设(及人事管理对策)、需要层次理论、成就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6、了解如何供求分析,掌握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的对比一般会有几种情况7、理解招聘的方式的优缺点、学会如何筛选8、了解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掌握培训的基本程序、掌握培训开发的方式方法9、掌握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掌握评估工具的应用和方法的选择10、掌握薪酬的结构、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流程11、掌握人事管理中职业生涯管理的作用、掌握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单选20(10道题)、简答20(2道)、案例分析60(2道)祝同学们考试顺利!PS:本门课程的教学负责人结合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要求的是考试采取的是闭卷考试,所以请同学们态度端正的对待考试,谢谢。

第二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复习提纲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镇馆之作丝缕玉衣,是用2100多件小玉片经过丝线和丝带穿引形成的一件完整衣服。

这件文物出土时,修复人员按照出土时玉片的位置判断它是身体上的什么部位,然后用纸皮标号、编号,按顺序再用丝线穿成一件衣服。

据介绍,编号工作先是从主要部位然后到次要部位。

身躯、头部、脚、手等循序渐进。

编号的数目达到2100多号。

经过工作人员小心谨慎的编号,先是修复了身躯,然后是头部等。

这项修复工程历时三年,具有极高的经济、历史价值。

据文物修复专家介绍,一般博物馆只需要维护好展出的文物,其他文物损毁消失的问题就很难暴露出来,破损文物堆积在库房,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就会无声地损毁消失。

据广东省博物馆透露,目前广东的文博系统中,所有的文物修复人才加起来,不过十几人,可他们面对的却是140多家博物馆和众多文物单位数十万件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导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系统P1组织的三个要素:一定数量的人、一定的目标、一定的人际关系 P32.组织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指组织条件下的人类活动 P5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动物行为主要受本能与经验支配,人的行为既受本能与经验支配,本质上更受理性支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个人行为指个人条件下人的行为,组织行为指组织条件下人的行为狭义行为与广义行为的区别:狭义上行为主要指外部活动,广义上行为既指外部活动,也包括内部心理影响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及其具体内容:个人的、内在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环境的、外部的因素(组织环境、社会环境)P7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及相应的调控方法的应用性管理科学P6两个研究对象:人类行为规律及相应的调控方法P6研究范围:组织内部P7研究目的:为管理实践服务?两个具体目的:心理因素组织环境P7三个学科特点:交叉性(多学科相互交叉)、两重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实证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实用性(应用科学)P7-94.组织行为学的三条发展线索及各自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从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发展线索P10(1)实验心理学([德]冯特,1879年)P10(2)工业心理学([美]斯科特、蒙斯特伯格,20世纪10-20年代)P11(3)管理心理学([美]吉尔布雷斯在20世纪20年代、莱维特在1958年)P11(4)组织行为学([美]莱维特,20世纪60年代)P122.从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发展线索P13(1)科学管理学派(泰罗、效率专家与科学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P13-14(2)人际关系学派(梅奥、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30年代)P14(3)理性分析学派(数学工具在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P15(4)组织文化学派(石油危机、企业文化四重奏与企业文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P163.从行为主义到组织行为学(1)行为主义(沃森,1913年,1929年)(2)行为科学(芝加哥大学,1949年)(3)组织行为学(莱维特,20世纪60年代)第一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重点)二、心理学基础 P335.人类心理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心里个性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过程: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类心理个性的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知觉、社会知觉与管理6.知觉的概念:人的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共性,包括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其中知觉就是指由于对象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关于对象的综合的整体的认识。

P34四个特性及其含义:P35-36(1)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并不是平均地反映对象的每一特征,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一对象或对象的某一方面作为知觉对象,产生清晰而鲜明的印象,而将其余对象或对象的其余方面作为对象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印象甚至完全忽略。

(2)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并不是分别地反映对象的各个部分和每一属性,而是根据对象的性质和以往的经验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

(3)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根据主体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将它们表示出来,揭示或赋予其意义。

(4)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亦称知觉的惯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熟悉的对象时,虽然对象的某些特征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对它的知觉并不随之改变。

影响知觉的三方面因素:(1)知觉客体方面: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关系P36(2)知觉主体方面:知识与经验、需要与动机、个性、态度与感情、生理特征及状况P37(3)知觉情境方面:压力、干扰、环境本身的特性、时空条件P397.社会知觉的概念:指以人及其社会特征为对象的知觉 P39社会知觉的五项内容 P39-40(1)对自我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的知觉。

(2)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指主体对他人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品质、修养等等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角色知觉指对自己、他人应扮演的社会角色,应承担的社会义务的知觉(4)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人际关系知觉指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知觉。

(5)对人的行为及其因果关系知觉。

对人的知觉还包括对人的行为及其引起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的知觉。

社会偏见的概念: 在社会知觉中也会发生错觉,一般称之为社会偏见P40社会偏见的五种类型:P41-42(1)首因效应。

指陌生的人与我们第一次见面留给我们的印象极深,会长时间地、深重地左右日后我们对此人的认识。

(2)近因效应。

指我们熟悉的人近日与以往相比的不同之处往往会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3)光环效应。

指某人某一方面的特点特别突出或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会影响到甚至会泛化为我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的认识。

(4)刻板效应。

指人们受社会舆论及自身社会经验的影响,会把人分成一定的类型,并产生相应的社会成见。

(5)投射效应。

指主体去在知觉对象时会自己的态度、感情、倾向、想法等投射到对象上去,并揣测对象会是怎样的。

8.知觉、社会知觉的规律与管理活动的关系P42-43四、个性与管理9.个性的含义个性的两个方面10.个性倾向性的三个方面:兴趣、态度、价值观的概念。

P45-52兴趣的概念:指人因关心、爱好某种对象而对其积极认知和参与的心理倾向。

根据兴趣的中心,可分为生活兴趣和工作兴趣态度的概念:指人对某种对象所持的评价和相应的行为的倾向。

可表现为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职业意识与敬业精神等价值观的概念:指人对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方面的有用性、有效性、重要性、意义等大小的总评价及其排列体系11.个性心理特征的三个方面:气质、性格、能力。

P53-68气质的概念:指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个人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气质的类型:(1)传统气质学说阴阳说(根据阴阳的关系分为太阴、少阴、阴阳平和、少阳、太阳)五行说(根据五行的关系分为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狂狷说(根据行为特征分为狂、中行、狷)体液说(根据体质特征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血型说(根据血型分为A、B、O、AB)星座说(根据出生时间分为白羊座、天秤座等)相术说(根据颅、面、手等的骨骼特征进行划分)(2)现代气质学说1种学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1909-1910)2种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3种关系:兴奋与抑制间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4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性格的概念: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性格的类型:(1)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心理倾向性分类:内向型、外向型(3)心理独立性分类:独立型、依附型(4)心理成熟性分类:幼稚型、成熟型能力的概念:指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所必须的综合心理特征能力的类型:(1)类型差异:指能力结构方面的差别(2)水平差异:指能力强弱方面的差别(3)成熟差异:指能力发育方面的差别(4)开发差异:指能力发展、发挥方面的差别12.员工个性与工作特点的匹配性、个性与管理的关系。

P57-58 P62-63 P66-68 (提示:第一,要建立个性的观念。

教材中主要讲了个性的各种成分及其与管理工作的关系,但对个性本身讲得相对简单,因此复习中应参考课堂讲授及作业讲评的相关内容。

第二,要懂得人的个性与工作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

)第三章工作压力与个体行为 P9713.压力的概念:压力是指人在应对自己认为无法适应或无法有效处理的情况时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异常反应。

P97压力的三个来源:1.负担本身的因素:过重、过轻或突变等2.个人的因素:价值观、个性、能力、计划、理想、目标等3.情境因素:时间、反馈与暗示、比较与竞争、文化背景等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P1061.压力适度与否的影响(1)压力适度往往提高绩效(2)压力过轻或过重往往降低绩效2.压力持续时间的影响(1)压力适时往往提高绩效(2)压力持续过短或过长往往降低绩效3.压力类型的影响(1)管理者首先要注意工作压力(2)管理者也要注意生活压力,因为无论压力来自何方,结果都是一样的个人与组织如何面对压力:P109-112个人如何面对压力1.明确目标,学会放弃2.明确工作职责与压力3.学会授权与合作4.克服完美幻想5.学会放松6.学会调整组织如何面对压力1.工作设计的合理化2.人员的培训3.更多的交流与鼓励4.休假制度第四章激励与个体行为(重点)六、激励理论与实践14.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美]亚伯拉罕•马斯洛()P122需要的概念: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

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初始动因。

需要的作用:需要的五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人的需要非常复杂,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存的需要。

指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生理性需要,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住房、性等方面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指人对身体、经济等方面安全可靠、不受威胁的需要,包括对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生活稳定、职业保障、免除疾病、避开危险、老有所养等等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亦称爱与被爱的需要,指人对友谊、爱情、隶属关系等的需要,属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4)尊重的需要。

指人对理解、尊重、赏识、荣誉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的方面和外部的方面:内部的方面包括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胜任工作、自信、自尊等等;外部的方面包括一定的地位、威望、合理的评价、他人的信赖与尊重等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人对自我完善、提升自身价值、不受外界干扰地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成为其所想成为的人”的需要。

需要的五个层次不是无序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等级式关系:(1)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递升关系。

低级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基础,一旦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递升到高一级需要,因而人的需要会呈现为金字塔形或梯形的结构。

(2)优势需要对非优势需要的抑制关系。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动态的,当前最迫切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而其他需要称为非优势需要,优势需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因,并抑制非优势需要的作用。

(3)需要层次高低与满足程度高低的反比关系。

较低层次的需要通常是具体的、物质的需要,容易得到充分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通常是抽象的、精神的需要,不容易得到充分的满足。

至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