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合集下载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

隐性课程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或者日常社交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通常不包含在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但却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高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隐性课程的开发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能够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环境。

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竞争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现状,提出更加有效的思考和建议,以推动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2 问题阐述在高校教育中,课程设置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除了明确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安排外,高校中还存在一些被称为“隐性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不在官方课程表中列出,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引导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隐性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由于这些课程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指导,学校和教师往往难以确定应该如何开发和引导这些课程内容。

这导致了隐性课程的发展较为松散和随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隐性课程的开发受到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在一些高校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较少,导致隐性课程的内容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而一些学校受行政部门政策的束缚,难以开展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隐性课程。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阐述】2. 正文2.1 高校隐性课程的意义高校隐性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目标也不断变化。

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高校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逐渐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在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则是其重要价值之一。

首先,隐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于社会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同时,不同的社团、团队和组织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梦想和人生追求。

其次,隐性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高校第二课堂中有许多组织和团体,每个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才能够良好运作。

学生参与这些组织和团队,可以学习到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管理团队、如何有效沟通等技能。

在这些组织中,学生可以有机会担任组织的各种角色,如领导、副领导、部长等,从而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隐性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第二课堂中,来自不同背景和不同文化的学生可以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下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和了解。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多元文化,增强国际视野,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化意识。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社团、团队等组织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借此扩展人脉和社交圈子,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实践路径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于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全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高水平的第二课堂资源和活动。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强化各类团体和组织的协调和沟通,促进各个社团、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
与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教育不依赖于 课堂讲授和教材,而是通过环境、氛 围、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 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隐性教育的特点
非强制性
隐性教育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要 求学生接受,而是通过学生的 自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自愿
接受教育。
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内容是渗透在学生 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 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详细描述
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让学生在 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 中的路径
汇报人: 2024-01-11
目录
• 隐性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
的重要性 • 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 •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
的挑战与对策 •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
的实践案例
01
隐性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隐性教育的定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隐含的方式 ,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的一种 教育方式。
详细描述
高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类型的校园活动,如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等,让学生在参与 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 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二: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总结词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详细描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通过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的行为习 惯和人格塑造。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隐性课程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安排教授的,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高校教育中开发和引导隐性课程意义重大。

对于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隐性课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课程、活动、社团等来引导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非学科能力。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隐性课程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实训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锻炼他们实践能力。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高校也应该通过教师的示范、言传身教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汇报人:2023-12-15•隐性教育概述•大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目录•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实施措施•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成效与挑战•未来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目录01隐性教育概述隐性教育是一种通过非正式、非课程化的方式进行的教育过程。

它不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和课本,而是通过环境、文化、社交互动等方式进行。

隐性教育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决策过程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

010204隐性教育的隐蔽性和无意识性。

隐性教育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情感性。

隐性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隐性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弥散性。

03弥补显性德育课程的不足。

符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

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需要。

符合高校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01020304隐性教育的重要性02大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工作的定义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德育工作的目标大学生德育工作概述目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内容相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内容单一传统的德育方式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德育方式陈旧德育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学生实际表现和进步的关注,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全面。

德育评价不科学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隐性教育的定义01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非正式、非强制性的方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标。

隐性教育的作用02隐性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意义03隐性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隐性课程是指不能在课堂上直接教授的、存在于大学教育中的非正式学习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可以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和人生方向。

因此,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非常重要。

首先,对于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经验的重要性。

高校隐性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社交技能、责任感、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学生的人生非常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并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性格特点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多样化的高校隐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对于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机会,以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考虑其与正式教育的衔接。

高校隐性课程应该与正式课程相辅相成,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体育课上,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在竞赛中保持冷静,如何与其他队友合作。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总之,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重视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以及高校隐性课程与正式课程的衔接。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能力。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隐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课程活动,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元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隐性教育的概念和意蕴入手,探讨高校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和意蕴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正式教育而言的,是指学校以外的课程活动或者非教学性质的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既不是学校正式的课程,也不是教师有意识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周边的社会实践、义工服务、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隐性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中有着独特的意蕴和价值。

隐性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学习范围,促进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隐性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隐性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举办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活动,通常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开阔学习视野。

组织学术讲座、名人演讲等活动,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科技进展,促进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活动,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路径
隐性教育的持久性
由于隐性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渗透的,因此学生所受到的影响 往往是持久且不易改变的。
隐性教育的作用机制
环境塑造
隐性教育通过营造特定的环境和 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良好的校风、学风会对学
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榜样示范
教师、家长、同学等人的行为都 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榜样示 范,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行为
隐性教育在德育工作 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 中的具体路径
分析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 中借鉴
02
隐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隐性教育的定义
隐性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自知, 但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师德师风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言传身教
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德育要求,通过自己的行 为影响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05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 实践效果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校园文化氛围
01
通过构建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悬挂名言警
句、举办文化活动等,使学生沉浸在德育环境中。
校园文化活动
02
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科技竞赛等,以培养学
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传统
03
传承和发扬校园文化传统,如校训、校歌等,增强学生对校园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部分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职业 发展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忽视了对社会和公共利益的关注 。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指的是课程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它们可能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等。

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正式的学科教学,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上,我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高校应该加强隐性课程的定位,明确其目标和意义。

隐性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应该明确隐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其与正式教学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

高校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环境和氛围来开发隐性课程。

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高校可以通过改善校园设施、丰富学生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组织、学生社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如创新实践课程、培养领导力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或社会精英的讲座、座谈会、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高校可以注重对学生进行隐性课程的评估和认可。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评估体系,来评估学生在隐性课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学分制度、设立奖励机制、举办评选活动等方式,来认可学生在隐性课程中的付出和成就。

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推动隐性课程的不断发展。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高校应该加强隐性课程的定位,改善学校环境和氛围,开设多样化的隐性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评估和认可。

通过这些举措,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摘要】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路径。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参与各种校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隐性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表现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

加强隐性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是通过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是高校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目标。

高校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隐性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在于完善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应该注重实践和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隐性教育、意蕴、实践路径、概念、特点、作用、具体表现、全面发展、能力、素质、重要性、教育体系、发展方向、策略。

1. 引言1.1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在当今社会,高校第二课堂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功能。

其中隐性教育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隐性教育是指在课堂教育之外,在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形式。

它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和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而非书本知识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才能的重要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隐性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加强隐性教育的实践路径尤为重要。

教育者需要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拓展教育资源、加强师生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第二课堂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2019年文档

从第二课堂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2019年文档

从第二课堂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经启动,而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便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特征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的精神和特质。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高校受到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但课堂教学并未从根本上摆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知识接受中心”的模式,大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从高校课堂观的改革说开去高校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改革高校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教师及管理者进一步确立新的教学观、课堂观。

大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授方法,开启智慧;教师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育者。

同时大学生又处于从“读书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因此,大学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基于以上观念,大学教学的职责与大学教师的角色在范围上正在扩大,在内涵上正在逐步延伸,因此高校的课堂绝不应仅仅囿于传统的教室课堂(第一课堂),更应包括第二课堂――教室的空间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的延展,即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

所以改善大学教学,理应从更为开放、深刻的层面去审视,结合影响教学效果最明显的大学课程体系,针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大学隐性课程规范与规划应逐步受到重视。

二、高校隐性课程的价值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或主要途径,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何种类型、层次的高校,都会开设许多不同名目的课程,表现为有明显学习材料(如教科书)依据的各门科目、各项学科及其教学安排,这些都构成了一所大学的显性课程系统。

而与此相对的便是隐性课程系统。

隐性课程,是一个相对术语,又常常会被称为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它一般不在正规课程计划中凸现,也不一定需要正式课程来实施,常以间接的、暗示的形式渗透在教科书、教学活动及校园文化背景等教育环境中,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知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

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本文将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进行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校隐性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高校隐性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思政课、竞赛培训、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

它们不同于公开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进行。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将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高校课程设置中,同等看待它们和学校公开课程。

其次,针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我们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创新教学方法。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主动参与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如把竞赛培训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操作结合理论知识点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2.合理分配资源。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资源支持,例如质量的创业导师、优秀的感性教育师资等,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

聚焦主业,注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体系。

3.注重课程评估。

隐性课程评估应该是全面性的,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估,还包括课程本身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评估,学校和教师能够了解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方法,为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最后,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规划。

隐性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规划和职业规划的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多视角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高校隐性课程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注重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成长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润物无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润物无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润物无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熏陶,在无意识中涵育人们的思想品格。

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弥补显性教育不足,拓宽教育渠道;强化个体内化带动外化的教育自觉;深化教育内容而使教育影响更加持久。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家、校、社这三个阵地,通过家校社教育联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关键词:隐性教育;渗透、育人价值古语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隐性教育便有“润物无声”之特点,育人于无形之中。

隐性教育能够有效补充显性教育过程中的“短板”,充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以文化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显性教育多以课堂为主要载体,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识的传递,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

隐性教育是指在没有特定主体,特定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所的情况下,受教育者无计划无目的接受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活动。

隐性教育隐匿于日常生活中,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隐性教育之所以为隐性,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而接受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受教育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自觉受到教育内容的感化。

展现出“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隐现于家校舍三者以及个人行为中,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任何人都可以充当教育主体,任何积极向上的理论也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

总而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以境育人:探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一)弥补显性教育不足,拓宽教育渠道显性教育单一的教育方式窄化了教育的范围和影响力,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阻碍思想理论的深入。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和形式的渗透性使得教育的途径更加丰富,填补了显性教育课堂主渠道“灌输教育”存在的缺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整个社会作为“教育平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践活动传达正确的理论观念。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作者:乐凤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33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第二课堂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很好地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只有深刻了解隐性教育的特色与教育方法,不断扩大、改革、创新第二课堂的阵地、内容、形式,将第二课堂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把握时代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色,便能使大学生受到更持久更深刻更全方位的教育。

关键词:第二课堂;隐性教育;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46-02一、隐性教育的时代内涵隐性教育是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方式,它通过更加内隐的方式,将教育目标融于日常的学生、文化、活动或实践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唤醒他们的潜在意识,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握隐性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的特点和作用对开展第二课堂也有重要意义。

1.感染力是隐性教育的情感铺垫。

感染力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传递情感、引起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受众智慧的一种能力。

人们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会受到一定感染力或受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隐性教育需要感染力来吸引更多的受教育主体,而受教育主体情感上也需要有感染力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感染力是隐性教育的情感铺垫,感染力在隐性教育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教育者要有真情实感,只有投入真挚的感情才消除障碍感,;第二,教育内容要感人,只有感人的内容才能营造氛围感,产生情境感,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

2.说服力是隐性教育的认同基础。

隐性教育中的说服力不仅仅指在教育中运用的方式、手段要被接受和认可,所展示教育的内容也要有可信度和接受度。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关系不再是上与下、高与低、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更要深入学生之中,将教育目标通过一种平等、开放、对话等形式植入大学生的内心。

其次教育素材要经得住推敲,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点,运用朋辈教育、榜样教育等内容也可增加说服力,以达到认同、接受的目的。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外,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隐性课程指的是在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影响学生的品格和素养的一种课程。

这种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完善隐性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隐性课程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需求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开发隐性课程时,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隐性课程,使之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活动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工作。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隐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

除了学术能力的提高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因此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提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隐性课程的开发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形式。

隐性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涵盖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博雅教育等多个领域。

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在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可以通过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课程、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加强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

隐性课程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开发中应该注重实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高校学生的隐性教育,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

关注高校学生的隐性教育,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

关注高校学生的隐性教育,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一、隐性教育的意义高校隐性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隐性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隐性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

而隐性教育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隐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隐性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内部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隐性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隐性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尽管高校隐性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隐性教育仍存在一些现状和挑战。

高校隐性教育发展不平衡。

在一些高校,由于各种原因,隐性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学校在隐性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好,但也有些学校在隐性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差。

高校隐性教育的结果难以量化。

目前,隐性教育的效果大多是通过实践活动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衡量的,这种衡量方式往往比较主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高校隐性教育的投入和保障不足。

隐性教育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源和保障,但是目前一些学校对于隐性教育的投入和资源保障并不足够。

高校隐性教育的现状和挑战依然存在,并且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三、构建素质教育新平台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关注高校学生的隐性教育,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行动。

高校需要加强对隐性教育的引导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高校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加强隐性教育的引导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高校应该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高校应该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包括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样化的选择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新-探索高校实现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精品

最新-探索高校实现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精品

探索高校实现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显性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如宣扬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等等,都是概念性的东西,可操作性不强。

然而对于最基本的文明道德修养行为却很少规范和约束。

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水平差,甚至一些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达不到要求。

如一些学生只注重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忽略对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的学习;还有,有些同学对待老师的思想教育,毫无热情,态度敷衍又极不真诚。

最后,现行的显性教育往往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对现实社会关注程度不高。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处理现实矛盾的素质方面,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要求。

在当今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趋向多元。

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处于思想活跃、敏感性强、求知欲强,但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阶段。

面对文化的全球化中有非主流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复杂影响,德育如果依然采取简单、生硬的封闭方式,没有创新,势必影响大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贻害未来。

重要性分析隐性教育方法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隐性教育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隐性教育方式既融合了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价值理念,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培养。

采取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自主地进行自我教育。

其次,隐性教育方法可以更理想地达到德育要求。

因为隐性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对个体发展给予积极引导,并通过一定的环境或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灵塑造和思想影响,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化。

学生在参与隐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品味并掌握潜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把它们融入到个人内在的品质,渗透到心理和行为中去。

德育本来就应该是从教化向内化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成熟和健康发展,也必然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课程或内容,它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在校外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如下: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意识和理解。

高校需要认识到隐性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以及在道德与伦理教育、社会实践、品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只有更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

高校需要创造有利于隐性课程开发的环境和机制。

高校可以设置特殊的课程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

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

高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中。

可以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等来校园进行讲座或交流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

高校可以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其隐性课程的开发。

高校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

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应通过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只有在个性化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培养出独特的人才。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理解,并创造有利于隐性课程开发的环境和机制。

高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中。

高校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高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高校第二课堂是指高校学生在校园之外进行的非正式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些课堂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各种能力和素质。

隐性教育则是指在学校以外的环境和社会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潜移默化地获得教育和培养。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上。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能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而通过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和实践,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的激烈,众多大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而通过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学生宿舍和教室,体验社会,释放压力,增进身心健康。

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可以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户外拓展、公益活动等,享受自然和社会带来的乐趣和快乐,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积极的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而通过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参与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尽管高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还存在着资源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中,也会面临时间管理、学业压力等问题,导致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影响教育效果。

对于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参与各种文化、社交和课外活动所获取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需要对隐性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

隐性课程的开发不能只靠学生个别的参与活动或者自主学习,而应该由高校进行统筹和组织。

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团队,负责隐性课程的开发、策划和实施。

还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

教师在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培养他们掌握隐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隐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第四,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隐性课程时,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团队合作、实践环节等元素,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要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拓宽隐性课程的资源渠道。

高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高校可以获取更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可以通过全面规划和设计、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等措施,全面推进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乐凤(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第二课堂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很好地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只有深刻了解隐性教育的特色与教育方法,不断扩大、改革、创新第二课堂的阵地、内容、形式,将第二课堂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把握时代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色,便能使大学生受到更持久更深刻更全方位的教育。

关键词:第二课堂;隐性教育;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46-02一、隐性教育的时代内涵隐性教育是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方式,它通过更加内隐的方式,将教育目标融于日常的学生、文化、活动或实践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唤醒他们的潜在意识,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握隐性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的特点和作用对开展第二课堂也有重要意义。

1.感染力是隐性教育的情感铺垫。

感染力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传递情感、引起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受众智慧的一种能力。

人们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会受到一定感染力或受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隐性教育需要感染力来吸引更多的受教育主体,而受教育主体情感上也需要有感染力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感染力是隐性教育的情感铺垫,感染力在隐性教育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教育者要有真情实感,只有投入真挚的感情才消除障碍感,;第二,教育内容要感人,只有感人的内容才能营造氛围感,产生情境感,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

2.说服力是隐性教育的认同基础。

隐性教育中的说服力不仅仅指在教育中运用的方式、手段要被接受和认可,所展示教育的内容也要有可信度和接受度。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关系不再是上与下、高与低、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更要深入学生之中,将教育目标通过一种平等、开放、对话等形式植入大学生的内心。

其次教育素材要经得住推敲,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点,运用朋辈教育、榜样教育等内容也可增加说服力,以达到认同、接受的目的。

3.渗透力是隐性教育效果的保证。

渗透力是影响和考量隐性教育的重要指标,隐性教育的渗透性讲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润物无声,这既需要以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基础,也需要教育形式的潜隐性和持久性。

在教育渗透过程中,教育的目标传递和教育者意图的表达与传统的直接、硬性灌输不同,教育者通过借助一定的中介或知识经验,将教育目标和教育意图用更加隐蔽的、温和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能有效引起思考的方式。

二、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价值意蕴第一课堂活动是以育人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来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

它是建立在有形和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空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和渠道。

第二课堂与隐性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第二课堂为隐性教育提供了平台和时空的可能,隐性教育为第二课堂提供了方向和方法,第二课堂需要隐性教育的指导,隐性教育需要第二课堂的检验,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1.第二课堂需要感染力。

感染力是第二课堂建构主体阵地的有效方法。

高校教育不仅需要现代化技术帮助,更需要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更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化。

在新时代环境和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作为高校受教育主体“95后”至“00后”大学生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强的表达欲望、更丰富的情感需求,他们渴望有吸引力、能够反应他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的教育方式,第二课堂需要有足够的感染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才能激发情感;只有充满感染力的第二课堂才能富有人文关怀,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2.第二课堂需要说服力。

学生对第二课堂教学的认可是第二课堂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收稿日期:2018-11-19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17年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Z20170215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Recessive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 of UniversityYUE Feng(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816,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the second class can be combined with recessive educ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form.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recessive education,expanding the position,reforming the content and innovating the form of the second classroom,combin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with recessive education,grasping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behaviors,can enable college students to receive a more lasting,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Key words :second class;recessive education;practice path第二课堂的教师和教学内容都要有高度的说服力。

近年来,第二课堂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与时代形势紧密联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思想内化中,通过多种渠道、不同载体实现这个目标。

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的“填鸭式”灌输、照本宣科的解读,带来的是抵触化认同、教条化认同,这样的认同是"不走心"的。

第二课堂需要采用生动现实的案例、不断拓展内容的多维度、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让学生认可第二课堂,才能巩固第二课堂的育人阵地,保证第二课堂的活力发展。

3.第二课堂需要渗透力。

第二课堂的效果好不好、实践度高不高就要求其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渗透力。

这种渗透注重过程、反馈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面对的主体是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年级不同、情境不同,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不相同,根据主体思想状态的变化,对第二课堂进行对象化、阶段化调整,积极带领学生投身实践,使教育的内容和意图不仅仅入眼,还能入脑,更能落实到行动。

第二课堂的教育必须落脚在当下、放眼于未来。

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创新的方式,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充分起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提升第二课堂中隐性教育的实践路径当前,第二课堂虽然在培养人才中有自己独特优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第一,教育者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对隐性教育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其二,由于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中第二课堂的实现基本以学生自主、自发、自愿为主,从而导致了第二课堂尚未形成严格的检测与反馈机制。

第二课堂应该充分把握隐性教育的内涵,将隐性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激励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认同,深入学生思想,起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1.以感染力增强情感投入,做吸引人的第二课堂。

首先,第二课堂的教育者要立德树人,提高专业修养。

其次,教育者要对隐性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成长变化,尊重和理解教育主体,要学会用生活化、时代化、流行化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教育意图与目的,在选取教材与内容的时候,更应当结合时代热点和关注热点,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二课堂不受时空的限制,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也是增加第二课堂感染力的重要一环。

2.以说服力提升内容价值,做被认同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教育内容是第二课堂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二课堂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认可度、信任度,就必须在活动中的内容与形式上多研究。

首先,要选取有意义、有说服力、贴近时代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内容。

结合传统节日、国家重大纪念日等特殊的时间点,进行相关思想教育;用真实的历史事迹和真人故事等来教育学生。

其次,第二课堂应该多采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朋辈教育和榜样教育,增加可信度和认同度,不做“假大空”,而做“真细实”,获得受教育者的信任。

3.以渗透力完善过程教育,做能内化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最终会落实在实践中,第二课堂如何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就需要发挥渗透作用。

首先,要将活动类型、活动的目标与参与活动具体的学生群体相结合。

充分了解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的状态与需求,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精神满足和教育,逐步完成更深层次的教育灌输。

其次,第二课堂活动要持久性深入和阶段性反馈的统一,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深入教育,并根据大数据、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测第二课堂的教学成果。

第三,注重理论导向实践。

第二课堂必须将教育活动落实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实验,才能提高学生对自己、对专业、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认知。

最后,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教育机制创新与功能架构,将建设视角进行空间转向,充分激活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交流,即要“面对面”,也要“键对键”,拓展网络教育阵地,创新网络教育形式,从多重阵地进行全面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1]芮鸿岩.高校德育亲和力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18(11):86-90.[2]冷蓉.第二课堂活动咋人才培养中左右的思考和建议[J].高教论坛,2017(3):17-18.[3]孙绍然,陶启坤.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33-36.[4]闫华超.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时代内涵[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4:9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