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赏析本文的说理艺术,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主问题:王安石如何针对司马光针对变法的指责作出辩驳?你认为辩驳是否有力?学习助手:论辩是否针对现实,辩驳理由是否充分,论证思路是否严密,论据选取是否精要……任务一: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找出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有关的原文阐释,完成下表,并与同学交流。

作业反馈:罪名《与王介甫书》原文阐释侵官“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夫侵官,乱政也”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征利“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

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拒谏“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任务二:梳理文章脉络,为本文设计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与其说是一篇书信,不如说是一篇雄辩的驳论文。

任务三:如何理解清代吴汝纶对本文的评价:“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清]《古文辞类纂点勘记》王安石的笔力那么精锐,文字那么经济,虽说与他傲岸倔强的个性密不可分,但根本原因都立足于一个“理”字。

他的论述不涉及私人意气,也不屈从于反对意见,论辩针对现实,辩驳理由充分,论证思路严密,选取的论据精要,因而显得理足而气盛。

高度的自信、深刻的认识、简练的语言等因素构成了中间两段峭拔劲厉的语言风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特点。

王安石此信,没有感情用事,没有讽刺嘲笑,没有出言不恭,没有自我炫耀。

这样的措辞,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4.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对作者政治观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以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分析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4. 观点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政治观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补充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

2. 通过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等反对派的意见及其理由。

3. 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

七、课堂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引导1、课前准备。

要求如下:(1)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课本中相关“王安石变法”的章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2)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二)活动流程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2、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3、诵读感受(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缺乏。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理解并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3)通过讨论,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认识到改革家的勇气和决心;(2)培养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1. 导入:简介《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爱国情怀;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整理并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2.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3. 学生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施行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展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理解到王安石施行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____空前锋利,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权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说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那么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答复司马光奉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司马谏议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辞章之一,由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通过司马迁的劝谏,提出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治国原则,对于后世君主的执政有着深远影响。

本教案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司马谏议书的内容,了解司马迁的主张和对君主的劝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理解文意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司马迁的劝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授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你们知道司马谏议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重要性?”帮助学生预习和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向学生介绍司马谏议书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

包括司马迁的身份、撰写原因和目的,以及书中强调的治国原则和君主应具备的品德。

3. 阅读理解(25分钟):将司马谏议书分段给学生阅读,然后进行讨论和思考。

如:“你们认为司马迁在书中对君主有什么具体的劝谏?”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文本中的关键观点和问题。

4.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司马谏议书的目的和价值。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拓展司马迁的思想内容和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司马谏议书的认识和整体把握。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课堂的热烈讨论。

2. 直观教学法:将司马谏议书分段给学生阅读,通过直接接触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和思想。

3. 互动讨论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北宋时期的哪些政治改革?引出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曾任宰相,推行“王安石变法”。

o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保守。

o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王安石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论点与论证探讨o提问:王安石的论点是什么?他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论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版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等备课资料6篇

语文版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等备课资料6篇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6-04-13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

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

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第三项主旨。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

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

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

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观点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史记》相关内容,了解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章的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文言文词汇的意思,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让学生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论证一个自己选择的观点。

2. 评价:(1)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价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言文词汇表。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例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2.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运用论辩技巧的能力。

3. 体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政治观点。

2. 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掌握论辩技巧。

3. 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古代官职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辩技巧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司马光的背景和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辩技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辩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论点,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

3. 调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论辩技巧进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观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的观察,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观点。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司马光、王安石的政见分歧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论辩技巧。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词汇的理解。

2. 论据的提取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二、教学准备教材:《答司马谏议书》文本辅助材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词汇解析、论证方法介绍等教学用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本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讲解词汇和文本解析(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讲解文中古文词汇,分析文本结构,提炼关键观点和论据。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中的观点和论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6. 辩论赛(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赛,围绕《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观点和论据展开辩论,锻炼辩论能力。

7. 评价与反馈(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辩论赛,评价学生在《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中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扩展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司马光和谏议官,进行场景再现,体会双方辩论的氛围和情绪。

3. 历史知识竞赛:组织一场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七、教学难点突破策略1. 古文词汇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中出现的古文词汇。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僻字词。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辩结构和论证方法。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书信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学会理性辩论和沟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的理解。

(2)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答司马谏议书》,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辩结构和论证方法。

(2)每组选取一个论点,进行简要分享和讨论。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2)学生互相交换书信,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复习并巩固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

3. 深入思考作者的论辩技巧和文学风格,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对学生解决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的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论辩分析和书信写作进行评价。

4. 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以及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答司马谏议书》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司马光的生平。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君实书》:与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标题呼应,体现礼尚往来的对等原则。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以官职称呼对方,以国相的身份进行回复,这封回信不仅仅是日常朋友间的交流,而已成为关于变法的公开信。
任务三:找到文中表示自谦的用语,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作者用“某启”开篇,文末句中的“区区”一词,是用作自称的谦辞。书信的正文中,也多次使用一些表示恭敬的用语,比如“蒙教”“见察”“见恕”“见教”等等,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得体。
王等
宋神宗对于变法的基本态度
参考答案:力图革除弊政
反对派对于变法的反应
参考答案:反对声势盛大凶猛
所谓推断,就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论,是读者在阅读之后形成的合理判断。也就是说,如果王安石信中所说的情况属实,那么就能根据文意推断出不少信息。将所得的推断与其他史料相参照,便能验证王安石所说是否属实,我们的推断是否合理。同学们不妨课后研读司马光的来信《与王介甫书》,验证其内容与自己的推断是否相合。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文体特征,明确写作对象和目的。
任务一:复习第五单元的两篇“书”,明确《答司马谏议书》的写作对象和目的。
《谏逐客书》:李斯呈递秦王的奏疏
《与妻书》: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
任务二:阅读全文,比较下列标题的效果。
《答司马君光书》:古人同辈之间不互称其名,而尊称其字,此标题不合礼仪。
(四)总结及小结
王安石与司马光相交甚好,但政见不合。司马光曾来信指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问题。本文是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的一封回信,亦是一封为了坚定宋神宗变法信念、驳斥众人非议指责的公开信,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要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首先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理解词、句的表层义和深层义,读懂语境义,分析其潜台词,才能形成合理的推断。其次,要对所形成的推断小心求证,需要借助一定史料求证文本所述内容是否属实,也需要借助相关文章验证推断是否相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2、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实行变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3、文学常识“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

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预习检测一、预习《答司马谏议书》,并尝试翻译二、给下面加点词注音,并全班齐读①强聒.( ) ② 怨谤.() ③难.( )壬.( )人 ④胥.()怨 ⑤ 盘庚.( ) ⑥ 会晤.() 三.古今异义辨析①故略上报..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四.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终必不蒙见察课堂学习1、全班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深读文章,思考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学以致用,检测成果1.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A)忧愁(B)顾念(C)怜悯(D)单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

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

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探究说理方法: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一)分层次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二) 如何说理?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
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其思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
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
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
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
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
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
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
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二、背景与题解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
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
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
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
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
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
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
失赠答之礼。

三、整体感悟
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
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
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2)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四、问题探究
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
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
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
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
下能够解决的任务。

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
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
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


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
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

他打击
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
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
“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

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
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
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
重要事件。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

它是在“积贫积
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
新的积极思想。

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
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

司马光
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
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
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
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
后两司马”。

3.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

(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4.写作特点分析
(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

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例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典范。

五、课文翻译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
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

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

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

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六、小结
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