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对当下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文心》读后心得:学会沉下心来看书

《文心》读后心得:学会沉下心来看书

《文心》读后心得:学会沉下心来看书编者按:《文心》这本书告诉我们:想学会写作,就要潜心体会这些语言的妙处。

在网络语满天飞的现代社会,能够沉下心来看书,尤其是经典的好书,会让人受益良多。

用词精炼传神,语言优美有意境《文心》写于30年代,有些词语的表达和今天不同,但毫不影响今天的阅读。

叶圣陶和夏丏尊都是语言大师,用语极其简练和生动,能让读者心领神会。

摘录其中的部分,大家可以感受下。

“黄昏渐渐侵入室内”,“絮说家常”,“王先生正满身浴着殷红的夕阳”,“圆撮着嘴唇呼出了烟缕”,“朗诵声和嬉笑声错落可闻”,这几句里面的动词都非常传神。

“炫目的阳光,聒耳的蝉声,愈使乐华感到长日如年,倦怠难耐。

”“四望景物,只觉怅然,“草长花繁非我春”,“正午就有雪意的天空,到傍晚果然飞起雪来。

玻璃窗上已粘缀着许多飘来的雪花。

”这几句用语古典,非常有意境。

写周枚叔失业,“失业像伤风病一样,一会儿就碰到了;什么时候才得同它分手,却难以预料。

”枚叔“知道自己直同海滩旁的小草一样,经浪潮的冲激,便会被送到不知什么地方去的”。

这里的譬如非常形象生动。

“乐华、大文平时难得离开市集。

现在依傍着活泼的发亮的河流,面对这一抹浓绿一抹嫩绿涂饰着的山容,路旁的柳枝拂着他们的头顶和肩背,各色的花把田野装成一副娇媚的笑脸……”这里的描写清新明媚,引人入胜。

这样的句子散落在书中的各个角落,在不经意间让你感受到语言大师的魅力。

想学会写作,就要潜心体会这些语言的妙处。

我一直认为,会品评、会阅读的人,才更容易学会写作。

蒋方舟在作《中国成语大会》评委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反而让现在人的表达能力变得贫乏,大家不会描述自己的感受,而是简单借用网络用语。

所以,个人认为在网络语满天飞的现代社会,能够沉下心来看书,尤其是经典的好书,会让人受益良多。

作者:Gloria公众号:Gloria的焕新笔记。

《文心》的学习心得

《文心》的学习心得

《文心》的学习心得《文心》的学习心得1《文心》对于培养文学素养,熏陶性情和心灵都有指导意义。

说到文学素养,《文心》里面认为没有选择地多读书,不仅无益,否则还可能有害。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对于刚处在启蒙期,需要引导的人来说,选书不慎,确实会导致走偏。

书里面开出的书单,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其次,书里面还提倡培养敏感、善于感悟的心。

书中的乐华和大文非常热爱学习,而且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读书写作的秘密。

譬如:在《印象》的章节中,乐华和大文通在游山玩水中,体会记叙和描写的区别;看到河流沿着山脚转着弯往下流的景色,感悟到柳宗元观察的精密(《小石潭记》中的描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他们在枚叔的引导下,从文字中感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书里面提到的触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关于触发,书里面是这么说的,“读书贵有断得,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行印证,是触发; 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倒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

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贵是自己的新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盏裴,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这里提到的触发,其实可以理解为感悟、灵感。

书里面的人受益于枚叔的提点,有许多新的触发。

乐华听公鸡打鸣,天开始破晓,联想到革命者;由衣服的领子和袖子难以清洗,联想到领袖的职责重大。

他还经常将自己悟到的东西,随时写在小纸条上。

关于他的触发,书里面这么介绍的,“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要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革命的功用,从盆裁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作文,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会写作文,越写越爱,不会写作文,提起就头疼。

今年我带三年级,这是孩子们的作文起步阶段,我期望班里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好这第一步,顺利踏入作文之门,故难免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中特别关注与作文有关的一切,也常思索琢磨,常探讨交流,但也常存疑惑。

一次偶然之机,办公室老王老师推荐我读《文心》一书,这一读,真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之感。

《文心》是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评多年教学经验,用故事的形式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

陈望道先生在《序》中赞道:“的确是一本好书。

”“我想中学生得到此书,一定好像逢着什么佳节得到亲眷特地为自己备办的难得的盛馔。

”“这里罗列的都是极新鲜的极卫生的吃食。

”朱自清先生也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就近取譬,切实易行。

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这应该就是名人代表作吧。

展卷一读,果然,有点像小说,背景是30年代H市第一中学,主人公是学生大文和乐华,还有国文老师王先生和乐华的父亲枚叔等;但又不完全是故事,32节,每一节都是在讲一个国文中关于读或写的知识点……就这样,让读者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上课、讨论、聊天、演讲、鉴赏等,(似乎书中的人物所做的一切都是学习,似乎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那虽是一个贫苦的时代,是一段纷乱的岁月,)作文的原理就在这娓娓而谈中通俗易懂地展现。

如作文应该让学生感到实际的需要,应该是心中先想到内容再拟题目,作文中的用词要准确,就必须反复地推敲琢磨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文章也会住进“病院”,需要“诊断、治疗”,读书的选择、诗歌的类别和特点、戏剧的创作、朗读的规则方法,写字的标准等无一不透彻,绝非我这三言两语可以说清,它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让我们深思。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作文同生活、说话、工作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

是的,作文不应该是为了完成那一学期7、8次的任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学生实际需要,让他们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文心》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文心》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二)写作意识与思维逻辑在写作的渗透
夏丏尊认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文心》的第六节中,王仰之对《抗日周报》评论栏的提出建议。第一,要考虑读者,发表的文字是要给谁看的(写作的对象);第二,明确发表人的身份(谁在做文);第三,抗日的可行方法是什么?(怎样做这文);第四,有没有设计抵制失败的方案?(文章应用的预设);写作中只有具备读者、文体等写作意识,《抗日周报》的宣传才能达到了唤起群众爱国情感和抵制抗日行动的统一,写作才能达到应用的目的。因此,对于习作者来说,为文时要考虑写作的内容,文章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不断提高写作中读者、文体、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才能获得作文的真正意义,从而在写作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文心》对语文核心素养下部编本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运用
《文心》中强调语文知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强化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应遵循教材编排读写结合的特色,进行单元的写作教学时,可以结合单元阅读中学习的语文知识点展开训练,从阅读中积累写作技巧,通过作文来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提升表达沟通能力。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为例:
1.单元说明
该单元包含3篇写景抒情散文和4篇古代诗歌,单元提示要求要注重课文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本,对文中描绘的景象展开想象,学会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片段写作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在《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畅谈在生活中的趣事,激发学生对于生活这个话题的兴趣,从中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发现中生活之美,积累写作素材。就入秋变化的片段写作而言,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化优势,呈现景物由夏季的生机勃勃走向秋季衰老枯黄的自然过程,通过变化让学生加深对夏秋交替的感知,唤起学生在变化中对生活的思考,激发写作的初步欲望。

《文心》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文心》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文心》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对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关注。

针对语文教育,如何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仍然是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文心》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可以给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许多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以《文心》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为题展开探讨探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文心》的研究,探寻其对于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以期为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文心》进行详细的梳理,找出其中蕴含的文学理论,以及它们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的启示。

2.结合当下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探究如何将《文心》中的文学理论融入到教学中去,并且加以实践。

3.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探究如何将《文心》的哲学思想贯彻到教学中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对现有文献及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探寻其对于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的基础依据和方法思路。

实证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探究如何将《文心》的文学理论和哲学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

3.研究结果的发现和推广,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以《文心》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为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以解决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文心》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文心》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文心》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李霞芬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1期摘要:《文心》是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夏尊和叶圣陶专门为中学生朋友写作的一部用小说体裁来讲述语文知识的课外辅导读物。

这本小说中所展示的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走语文生活化的道路;要走出写作教学的误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要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文心》;语文教学;启示《文心》是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夏尊和叶圣陶专门为中学生朋友写作的一部用小说体裁来讲述语文知识的课外辅导读物,写于1933年,它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语文教学的状况。

虽然,《文心》从发表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它所探讨的问题,所展示的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语文教学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它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要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

在《文心》这部小说里,虽然没有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能窥见其意旨。

在第三十二节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是为着教学的便利起见,最终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否则将陷于错误,认为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这就是《文心》中体现的教学目标,他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语文为生活服务,“要使一切科目与生活打成一片,那才是真正的‘升学’”。

小说中所描述的情节,是那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又是那样真实,这就是生活;而这种生活又和语文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

同学们在放学路上留心招牌、广告的名称来练习巩固关于词性的认识,如乐华在与客人卢先生的交谈中加深了对辞的认识,在父亲的指点下而时时有所“触发”……当“九一八”东北事变的消息激怒了全国民众、国难当头的时候,各科的教师都暂时抛开了原来的课程,改授与抗日有关的教材。

《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文心》读后感1《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这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

读书和写作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

但《文心》中提出的“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却是大多数人忽视的。

通过《文心》这部著作,我能够学习很多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了解部分文字的意义和用法本书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释;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就近取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列举身边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奇崛”这一词,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赞文字新奇刚健的意思。

而我们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这些词语记录下来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运用更加准确而少见的词语,这需要我们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

2、知与情与意在《知与情与意》这一节当中,作者借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种分别,即“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所谓“知的文”指的是平时教授我们知识与技能的文章,比如我们学习接触的教科书、优秀文章;“情的文”与“意的文”是指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尽知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在我们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情意与知识是彼此关联的,情意若不经知识的驾驭,就会变成盲目的东西。

这让想起过去几年畅销的“心灵鸡汤文”,“鸡汤文”打着“让心灵茁壮成长”的旗号,贩卖给普通大众“安贫乐道”、“努力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廉价价值观。

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发,要指导学生将情感与事实进行联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发。

3、读书原则及写作态度全书第五章有一句话这么说:“课外读书,原是好事。

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

我们读书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兴趣和需求,分清楚这一阶段阅读刚需,预估读某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认知改变,并平衡好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文心一言教师心得体会

文心一言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接触到文心一言这一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感悟。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心一言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下是我对文心一言教师心得的总结与反思。

一、文心一言的内涵文心一言,顾名思义,即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文学、思维、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文心一言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讲解文言文时,我会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注重个性化指导,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

3. 强化实践,提升能力文心一言强调实践,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4. 融入品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文心一言对我的影响1. 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在实践文心一言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丰富了我的教育理念文心一言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

3. 增强了我的职业幸福感在文心一言的指导下,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

《文心》,给我的语文教学启示

《文心》,给我的语文教学启示

《文心》,给我的语文教学启示作者:谷瑞敏冉庆化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22期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始终处在核心地位。

近些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颇有微词。

有人把语文教育的诸多弊端概括成四句话:人文精神的淡化,听说训练的弱化,阅读教学的繁琐化和写作教学的程式化。

笔者认为叶圣陶、夏丏尊合著的《文心》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很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哲实在是两位语文教育大师。

《文心》一书对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做到:人文精神的浓化,听说训练的强化,阅读教学的系统化,写作教学的生活化。

一、人文精神的浓化有人评价我们近些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时说:“当前的语文学习及研究有过于强化理性逻辑的分析的科学主义倾向,而少直觉、感悟(灵感)、综合的人文主义因素。

”《文心》却正是在直觉、感悟和综合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在阅读理解文章中,不主张教师过多的分析,让学生公式化、概念化地接受,而是让学生凭“内部的经验(即人对于文章景物的感想)去感悟。

”以对鲁迅的《秋夜》理解为例,要求学生“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

”让学生通过读去悟其中的道理,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大部)都是现代的大人或古代的大人做的。

作者并不主张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从理论上作深奥的分析,公式化、概念化地过多的讲解。

指出“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文章是从情与意的方面来说话。

而对于一事物,明了他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又是知的作用了。

书中又讲到“读不用文字写的书”以此提高学生“直觉”“综合”能力,“书本自然不想放弃,要在社会的图书馆里做一番认识、体验的功夫。

”对社会、对人生的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作者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例子,让学生理解,如洗衣服时触到“领袖”而发出“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污浊的是领和袖,因为污浊的缘故,洗濯时特别吃亏,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所谓领袖何尝不如此”。

《文心》的作文思想及其对当代作文教学的启示

《文心》的作文思想及其对当代作文教学的启示

教育界/ JIAOYUJIE2022年第1期(总第477期)▲研修发展前言《文心》一书通过将一个个故事串联,揭示了语文阅读写作的规律,将语文教学的知识融入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正如陈望道在序中提到:“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深入浅出。

的确是一部好书。

”[1]01该书紧扣中学生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阅读写作的建议,对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

其中关于写作的文章主要有《题目与内容》《一封信》《知与情意》等,大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一、作文与生活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并非是他们无文可作,而是没有弄懂什么是作文,不知道作文并非卖弄文字,而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在《题目与内容》中,王仰之先生在第一堂作文课上就提出了问题:“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1]14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

[1]15王先生同时提出,作文课上的练习是不得已的办法,是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写作的习惯。

将作文融入自己的生活里,有实际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如应对了。

只有懂得了作文是生活的一个项目,才不会把它当做文字游戏。

王先生推崇教师在出题目时揣度练习的人所能说的内容和角度,然后才出题目,这样看似是命题作文,其实学生所写的内容原就是学生自己的。

写作文要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在《触发》一篇中,枚叔在寄给乐华的家书中提出:“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1]88触发就是从一件事情上感悟到另一件事情。

触发的感悟最好是自己的、新鲜的,这样才不会一味鹦鹉学舌。

练好“触发的功夫”不仅要读有字的书,更要去读无字的书,在广阔天地、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二、作文中的“法”前面说了作文并非文字的游戏,叶圣陶提出,作文是要求“诚”的,写作时诚恳、严肃,不能油滑、轻薄。

叶圣陶《文心》教学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叶圣陶《文心》教学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叶圣陶《文心》教学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阎宗学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1期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在关注着教育,除了参加语文教学的实践,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和出版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论著。

1934年叶圣陶先生与夏丏尊先生联手创作了《文心》一书。

这本书以小说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语文教与学的诸多问题,论及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相关语文知识。

细读《文心》,启发良多。

可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许多观点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体味,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以下分别从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策略和语文教学方法等三个层面谈谈本人对《文心》教学理念的粗浅认识。

一、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特点,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既使自己能更好地生活,又能让别人更好地生活。

这应该是当今人们对于学习目的的普遍共识。

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来自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该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1.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生活《文心》中指出:“你们尚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都是现成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大人做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做的。

他们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

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

你们不久就要做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第9页)学生是在学习语言作品、学习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

在本轮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是这样一个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并且让学生终身受用。

2.通过语文学习更好地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学习本身也是生活。

《文心》点评

《文心》点评

《文心》点评
《文心》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民国时期的有名教育家和语文学家合著。

该书以独特的故事形式,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融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首先,从教学方法来看,《文心》采用的故事形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同时,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者们将语文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和掌握语文知识。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文心》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等语文知识的全方位指南。

这使得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语文知识,无需再另外寻找其他资料。

同时,作者们还通过大量的实践机会,让读者能够通过实际的写作和阅读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此外,《文心》还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作者们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中的运用。

因此,在书中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让读者能够通过实际的写作和阅
读练习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的来说,《文心》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

它通过独特的故事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

同时,它还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无论是对于中学生还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叶圣陶文心教学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叶圣陶文心教学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叶圣陶《文心》教学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在关注着教育,除了参加语文教学的实践,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和出版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论著。

1934年叶圣陶先生与夏丏尊先生联手创作了《文心》一书。

这本书以小说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语文教与学的诸多问题,论及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相关语文知识。

细读《文心》,启发良多。

可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许多观点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体味,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以下分别从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策略和语文教学方法等三个层面谈谈本人对《文心》教学理念的粗浅认识。

一、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特点,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既使自己能更好地生活,又能让别人更好地生活。

这应该是当今人们对于学习目的的普遍共识。

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来自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该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1.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生活《文心》中指出:“你们尚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都是现成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大人做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做的。

他们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

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

你们不久就要做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第9页)学生是在学习语言作品、学习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

在本轮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是这样一个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并且让学生终身受用。

2.通过语文学习更好地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学习本身也是生活。

所以,生活才是学习的起点和终点。

在《文心》第十三章中,乐华根据父亲的教导开始留心生活,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文心》作文教学论的启示

《文心》作文教学论的启示
本能 。
收稿 日期 :09 )-8 20 422 作者简介 : 程 稀( 97 , , 苏南通 人 , 15 -) 男 江 上海 师 范大学 人文 与传 播学 院副 教授 , 士 பைடு நூலகம் 博 主要从 事语 文课 程 与教 学
研究。
12 l
几何 时 ,一 提起 ‘ 文章 ’ “ 作 三个 字 , 往往 就 现 出非

让 学生动 笔前 享有 了解 作 文的知情 权
这是跨人初中的第一次作文, 也是掀开作文教学
知情权 是 师生 共享 的权 利 , 放 是教 师 的义 下
崭新 的一页 。
务, 渗透作 文教 学的整个 流程 。夏丐尊以为 “ 人 “ 在怎样 的情形之下 , 我们 才提起 笔来作文 是教育的第一背景” 叶圣 陶认定“ , 国文是发展儿 呢” ?就是面对“ 预备着纸笔 , 等候王仰之先生 出 童 心灵 的学 科 ” 两 位 作 者 将 以学 生 为本 的理 念 题 目” , 的学生而设计 的一个看似平常却非常 的话 自觉地贯 彻到作 文 教 学 之 中 , 表 现 之 一就 是 知 题 。话 匣子一 打 开 , 内 的命题 作 文 与课 外 的书 其 课 晓心 理需求 的满 足 。所 谓知 晓需求 即人们 了解 周 信、 随笔连为一体 , 生活的风吹开了教室的窗。曾 围事物真相的要求 , 古今中外 , 只要是心理健康正 常 的人 , 不有此 探究 的愿望 , 以说 是人 的一 种 无 可
连一 些专家 学者 都“ 抱 琵 琶半 遮 面 ” 把课 内教 犹 ,
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 3 命题作文改革的举措 。首先亮 出两大派 性 , 明立场 。一 是 目中无 人 的 强迫 派 , 不 管 练 表 “
习的人 的 , 你说 什么你 就得 说 什么 , 要 例如 要你论 秦 始皇你 就得 论秦 始 皇 ; 要你 怎 么说就 得怎 么说 ,

《文心》的语文阅读观及启示

《文心》的语文阅读观及启示

《文心》的语文阅读观及启示摘要:《文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它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的本质和规律,展示了古人对语文阅读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

本文从《文心》的语文阅读观出发,通过对其关键概念的分析和阐释,探讨了其对当代语文教育和阅读实践的启示和借鉴,主要涉及阅读的目的、方法、方式、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文心》; 语文阅读; 阅读观; 启示一、引言语文阅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是学生和教师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水平、阅读方式、文化传统等原因,文学阅读较为受重视,因此,古代文论对语文阅读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心》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文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虽然诞生于1700多年前,但其对语文阅读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从《文心》的语文阅读观出发,探讨其对当代语文教育和阅读实践的启示和借鉴,以期为今后的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心》的语文阅读观《文心》对语文阅读的探讨主要涉及阅读的目的、方法、方式、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一)阅读的目的在《文心》中,阅读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开发作者灵性、涵养读者情感、传递文化精髓”。

开发作者灵性,是指阅读要促进作者的思想和创作的进一步升华,以创造出更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涵养读者情感,是指阅读要能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引导读者认同作品的思想、价值或审美情趣;传递文化精髓,是指阅读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阅读,读者能够了解并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拥有更高的文化修养。

(二)阅读的方法在《文心》中,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识字理义”和“品类明辨”。

识字理义,是指阅读是一个理解文字、认识字义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帮助读者加强对汉字、词语等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品类明辨,是指阅读是一个区分文体、文种、文风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

《文心》读后感
《文心》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它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让人读起来感觉既轻松又有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方法和窍门,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书中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以及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它也强调了写作中的创新和个性,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除了写作技巧,《文心》还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书中的故事充满了温情和智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陶醉其中。

它让我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传递情感,甚至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学习文学的重要性。

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文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让我对写作和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向生活学写作——《文心》中的作文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向生活学写作——《文心》中的作文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语文课堂YuWenKeTang教师·TEACHER2019年4月Apr.2019040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从清末正式诞生以来,不断变革和发展,虽然有曲折,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育研究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这当然离不开语文教育大家们的积极作为。

叶圣陶和夏丏尊便是这些语文大教育家的典范。

1934年,两位先生合编了《文心》,由开明书店出版,两亲家的故事传为佳话,此书在当时乃至现代的语文教育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心》用极具趣味的小说笔法讲述了从1931年到1934年几个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他们的家庭温良恭让,教师敬业有学识,同伴上进有同理心,这本书描绘的教育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想化的。

在刻画形象与记叙他们生活的同时,本书也提出了对语文阅读、作文等多方面教学的一些见地,其中在写作部分的内容给笔者的印象最为深刻。

《文心》半数的内容与学生习作相关,其中写作教学的案例思想对我们来说都很有借鉴意义,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可以从中汲取动力和经验。

下文将从“为了生活写作”“把生活当作写作对象”“养成向生活学写作的习惯”三个部分行文,来阐述《文心》中向生活学写作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为了生活写作(一)写作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想象、组织能力,从生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学生活,这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写作是重要的,这一点早已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识,但写作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作文在各大考试之中占分比例高,不容忽视,不得不重视。

这种“被动重视写作”的现象,绝不是一时一地的,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而《文心》中的教师有着超越于时代的语文教学观念,王先生说,只因为课表上有国文课去学国文,就“等于无益费精神的傻举动”。

要了解自己的国文水平,就要去思考“整个自己的生活是否为此而改进了”。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文心》中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文心》中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ywjsxln@ 钩沉GOUCHEN《文心》中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文心》一书由夏丏尊、叶圣陶联合编写,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

当时处于抗日战争初期,烽火虽未大面积燃烧,但东北九一八事变、上海一·二八事变,令广大知识分子忙于忧国忧民,教育界、学术界执于探讨政治及形势,鲜少关注中学生的国文基础教育问题。

甚至在当时的初中,学生缺乏系统的教材,教师也因生活所迫,想要在一处安心教书成为难得的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夏丏尊、叶圣陶将做学问的中心点放在了中学生身上,编写出《文心》一书。

此书以“故事”来经营全书,以中学生应学习、掌握的知识模块为框架,构筑了中国第一部教育小说[1],并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开山之作。

《文心》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在命题上有着相似之处,在内容上更有相通。

刘勰曾说:“‘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按照今天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文心,意在探讨如何用心去学语文的原理。

但事实上,刘勰的《文心雕龙》仅探讨了文章写作方面的知识,而夏丏尊、叶圣陶却进一步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现代中学生学语文的整个逻辑体系。

他们二人合著的《文心》,其实比《文心雕龙》更符合现代人对“文心”二字的理解,同时说明二人已看到古今差异下的国文知识点的革新问题。

本文仅从《文心》的四篇文章《“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方块字》《题目与内容》《一封信》入手,探讨其长处和现实意义。

一、“学生本位”思想与语文教学中的隋珠和璧陈望道认为,《文心》一书的特点是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2]。

朱自清认为,“书中将读法和写法打成了一片,不但指点方法,而且着重训练”[3]。

这无疑说明《文心》不仅平易近人,而且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当时的认知环境下做到了力求全面,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

这一切当然是建立在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前提下,所以该书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可口、开胃且极其新鲜的吃食”。

这类语文教学读物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在今天看来也称得上是“后无来者”,称得上是“语文教学中的隋珠和璧”。

《文心》中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下作文教学启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心》中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下作文教学启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心》中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下作文教学启示的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文心》中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下作文教学启示的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其中对于作文的教学思
想深刻而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无章可循的写
作练习,而是应该注重思维的发展、语言技能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有必要研究《文心》中的作文教学思想,探究其对于当下作文教
学的启示。

研究目的:
1. 系统思考《文心》中的作文教学思想,并从中挖掘对当代作文教
学的启示。

2. 分析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
进和完善的建议。

研究内容:
1. 《文心》中的作文教学思想。

2. 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启示。

3. 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系统了解《文心》中的
作文教学思想。

2. 实证研究法:对当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
经验教训。

3. 比较研究法:比较古代作文教学思想和当下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预期成果:本研究通过分析《文心》中的作文教学思想,探究当下作文教学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推动现代作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对当下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作者:张群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7期摘要: 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文心》,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影响深远。

《文心》尤其重视写作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对当下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触发的功夫;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重视修改指导,增强学生修改的意识和本领。

关键词:《文心》语文学习作文教学中国现代语文课程自清朝末年正式诞生以来,一直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不断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许多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们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思想睿智、治学严谨、乐于奉献,给我们语文教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叶圣陶和夏丏尊就是两位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们合著的《文心》对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影响非常重大。

20世纪30年代两位先生都是《中学生》杂志的主编,他们敏锐地发现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于是,凭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及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篇或几篇文章,专门跟青少年谈读和写的问题。

一年半之后连载完成,1934年6月开明书店结集出版了单行本,题名为《文心》,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为其写了序。

《文心》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成为青少年阅读和写作的宝典。

《文心》以小说的笔法讲述了一群中学生从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的生活。

在描述人物生活与社会的大小时事的同时,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尤其在写作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文心》一半以上的章节涉及写作教学这个问题,它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训练,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对当代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命题是写作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如果这一环节把握不好,就会抑制学生写作的愿望,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摧残殊甚。

”[1]《文心》中王先生将作文命题分为两派。

一派“是不管练习的人的,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要你怎么说就得怎么说”,“刚看了几页历史,就教他作《秦始皇论》、《汉高祖论》;还没有明白一乡一村的社会组织,却教他作《救国的方针》、《富强的根源》”[2]17。

很显然,这一派人仅仅根据主观意愿随意出题,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

他们出的题目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兴趣大减。

学生为了应付交差,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

其实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仍较普遍。

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只是为了教学生会做“考场作文”,习作题目常常套用历年中考、高考作文题,很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时地有计划地出题。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受到打击,写作水平自然难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文心》中作文命题的另一派是王仰之先生所称许的。

他们“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可说的、说得来的,才把什么作为题目出给你作”[2]17。

其实,王先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在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一节作文课上,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新秋景色》和《写给母校教师的信》。

学生看到这两个题目“好像遇见了和蔼的客人,一齐露出笑脸端相这十几个完全了解得字”[2]18。

当时,正值初秋,同学们对秋天都有各自独特的感觉,所以第一个题目都有真切的内容可写。

同学们在小学里有长达六年的学习生涯,与老师们感情很深,第二个题目很自然地就勾起了他们对母校的怀恋,同时也使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了写作的实际需要。

王先生所出的两个题目都符合实际需要,而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们都“有话可说”且“说得来”。

由此看来,作文命题至关重要。

教师应当向王先生学习,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生,把握他们思想的脉搏,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写,畅所欲言,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文心》这本小说中,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的作文教学非常成功。

在他的指引下,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经过三年的学习,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并且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

其实,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先生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夏丏尊、叶圣陶先生通过王先生的口阐释了作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

在小说的第三章《题目与内容》中,王先生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2]15王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两位语文教育家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对生活有直接的依赖关系,它来源于生活。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处处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在《文心》中,教室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大自然、家庭、图书馆、工厂等,都成为他们的“教室”;语文教师和语文课本也已经不再是他们获取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来源,演讲比赛、修辞讲座、鉴赏座谈会、社会大事、报纸杂志、其他学科的老师、家长、同学等,也都是他们作文的来源。

学生在积极参与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才有话可说,才会努力将五彩斑斓的生活之花酿成优质的作文之蜜。

三、注重培养学生触发的功夫作文来源于生活,但是丰富的生活素材不一定就是现成的写作题材。

《文心》告诉我们,要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题材,必须学会触发。

正如周枚叔写给乐华的信中所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2]82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情联想感悟到其他事情,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例如“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剪裁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2]83。

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好的触发。

优秀的语文教师平时应当点拨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培养触发的功夫。

课堂之外,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养成研究、探索的习惯;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和联想,找寻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各种知识、经验和体会触类旁通、互相触发;积极鼓励学生将各自触发所得的体会和感悟及时总结、记载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鲜的写作题材库。

《文心》中乐华在枚叔的教导下开始对身边的人、事、物留心观察、用心体会。

他勤于思考和记录,收获很大,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污浊的是领和袖。

因为污浊的缘故,洗濯时特别吃亏,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

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

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领袖何尝不是如此”。

“鸡是光明的报道者,它第一次喔喔开声却在半夜,正是时间最黑暗的时候。

我听了这夜半的鸡声,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号”[2]85。

衣服的领和袖,半夜的鸡声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乐华运用触发的功夫,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了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是新鲜的,前人没有说过的,实在难能可贵。

四、将写作和阅读联结起来,以读促写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教学安排上是分开进行的,但实际上,阅读和写作“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移的”。

“要有效地学会读,就必然牵扯到写;要有效地学会写,也就必然牵扯到读”[3]。

因此,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就应该将读和写紧密相连,在阅读中不断借鉴文章知识和写作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使阅读和写作更好地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写作呢?《文心》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进行写作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的时间很有限,远远少于阅读教学的时间。

因此,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文章知识、写作技巧,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那么学生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借鉴,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作文能力。

朱自清在《文心》的序言中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就近取譬,切实易行。

”[2]1的确,《文心》中的王先生就时常在阅读课上巧妙地进行文法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教《秋夜》和《登泰山记》两篇课文时,他不仅结合文本讲述了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还通过具体实例,提醒学生注意词的种类和性质,让他们在写作时不要乱用词语。

在讲授《闻警》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抗日文字的写作,他详细又生动地阐释了知和情意的关系。

班上的校刊编辑者们及时领悟了老师的教导,以较快的速度成功完成了一篇饱含爱国热情和抗日激情的宣传文章。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仅仅靠课内学到的文章知识和写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借鉴,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体悟和摸索。

对于课外阅读,为了避免学生选择书目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应当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在《小小的书柜》一章中,周枚叔就对乐华和大文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枚叔认为学生“课外的余暇很是有限,所以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2]27。

所以,一方面,他教导乐华和大文读书范围要广,应当涉及字典词典、中外小说故事、诗词集、经书、诸子散文集、史书,等等。

另一方面,枚叔在每一类中选择出了最经典最优秀的书,让他们精读、细读,如《唐诗三百首》、《论语》、《史记》等。

此外,考虑到好书中古旧的较多,枚叔还特意给乐华和大文订阅了《中学生》杂志,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获得最新鲜的知识和信息。

然而,“只是读得多,还不足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必须掌握文章规律,还必须多练多写”[4]。

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所获得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反复的、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渐渐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所以,除了写课堂习作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后不限体裁和题材,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勤奋练笔,让他们在语言规范、思想健康、技法熟练的基础上真正地做到“我手写我心”。

在《文心》中,周乐华等在王先生的引导下,每天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

此外,他们还勇于尝试不同的文体,例如:山水游记、话剧剧本、研究报告、新体诗、演讲稿、抗日宣传文章等等。

通过多写多练,他们摸到了越来越多的门径,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规律,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重视修改指导,增强学生修改的意识和本领当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基本都是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但忽略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修改,导致学生在面对自己文章的时候,既没有修改的意识和习惯,又没有修改的本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