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完整word版)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1.柏拉图①相论⑴两个世界的划分:相和可感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因此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动不变的(如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普遍性定义(将柏拉图的理念等同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普遍性定义是复旦版哲学史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种普遍性定义不单单局限于伦理道德,也不只是内在于心灵之中,而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
柏拉图把这种普遍性定义称为“相”(希腊文idea和eidos,有“理念”和“型相”等译法,赵认为“理念”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两种译名是互补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和分离性,复旦认为这里的“相”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味,这与柏拉图的原意不符,故用“相”)。
因此,在柏拉图这里,相构成了一个客观的独立存在的领域或者说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
相是一,具体事物是多,相无生灭,是单一、不可分割的,同一的,而具体事物则是变化无常、变动不居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相是不可感知的,只能凭借思想(理性)去把握,而具体的事物则是可感知的。
柏拉图的上述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相关。
⑵两种认识与两种认识能力的划分:知识与意见、理智与感觉与两个世界相对应,柏拉图也区分了两种认识:知识和意见,以及两种认识能力:理智和感觉。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且真实的,所谓确实可靠,就是不容许有矛盾、有错误,能明确表达;所谓真实的,就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按照此标准:感觉对人人都是特殊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如生病的苏格拉底和健康的苏格拉底,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感觉并不符合柏拉图知识的标准,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而只能产生意见——意见的对象介于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是与非是)之间,如果是非存在的话,那么就是无知,而不是意见了。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德国古典哲学)【圣才出品】
第5章德国古典哲学一、填空题1.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把他的哲学的意义概括为______。
【答案】哥白尼革命2.康德认为有三种形式的判断,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3.康德将广义的理性分为______、______、。
【答案】感性;知性;理性4.康德哲学中,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空间;时间5.康德认为知性的纯形式是______,可以分为______组______个。
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范畴;四;十二;统一;多样;整体;实在;否定;限制;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作用与反作用;可能或不可能;存在或非存在;必然或偶然6.康德认为______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原则。
【答案】先验统觉7.康德认为范畴的合法运用只能限制在______,他说______为自然立法。
【答案】现象界;人8.康德认为与理性相对的逻辑形式是______,因此他认为理念有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推理;三;灵魂;世界;上帝9.康德把理性心理学中灵魂是一个实体的论证所犯的错误称为______。
【答案】四名词10.康德在理性宇宙论中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复合的东西构成的;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没有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世界的因果系列以一个必然存在者为第一因;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因是偶然的11.康德的绝对命令有两条推论: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希腊罗马哲学)【圣才出品】
第1章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利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它们通过______和______转化成万物。
【答案】气;凝聚;稀释4.______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答案】赫拉克利特5.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7.“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8.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9.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10.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11.______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答案】普罗泰戈拉12.高尔吉亚提出的三个相对主义的命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把它说出来13.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______。
【答案】认识你自己14.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______。
【答案】知识15.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______。
【答案】助产术16.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真实的理念组成的______。
【答案】可知领域17.柏拉图认为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是因为它分有了它的______。
【答案】型相18.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1.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源,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米利都三杰:泰勒斯(泰利斯)水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用否定来表示,深入事物表面的背后)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否定之否定,通过冷热导致聚散)------火比气更稀薄,更无定形→→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2.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源流)数本原说(“1”是本原,象征与模仿,毕达哥拉斯定理).点线面体3.爱非斯学派(既延续和推进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又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之间建立统一性)赫拉克里特双线:火本原说火气水土万物逻各斯(起决定作用)辩证法:火=>意见巴门尼德逻各斯=>真理4.爱利亚学派(强调矛盾范畴之间的绝对对立,极力用一否定多,用静止来否定运动,用本质来否定现象)克塞诺芬尼理神论巴门尼德存在:克塞诺芬尼所说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
非存在: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真理和意见芝诺悖论(是为了证明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否定运动(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运动场)↓↓↓否定运动的连续性,肯定间断性。
否定运动的间断性,肯定连续性。
↑↑↑诡辩(克拉底鲁)否定多(大小论证)麦粒梭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不真实的存在。
虚空是不存在。
巴门尼德:存在非存在麦粒梭:存在非存在虚空5. 智者派(精神商品的零售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一种感觉主义的认识论)柏拉图(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理论的相对性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6.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爱与恨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心灵即努斯)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运动影像说)总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非存在存在,存在不存在。
西方哲学导论(总)
一、哲学的概念
3、哲学与科学 (1)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特点
双向性: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哲学与科学分享权利 同时性:科学的获得权利和哲学的失去权利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与科学关系的理论表现
• • 基本观点 具体表现
(3)哲学与科学和其它人类文化形式
一、哲学的概念
二、哲学的问题
3、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对道德问题加以研究的学问,主要探讨与人的行为方 式有关的那些价值问题,即一定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 价值决定问题。
(1)‚伦理学‛的词源学含义
(2)伦理学的历史
①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②近代以晚:经验主义的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
• 所谓终极性是指: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是指向探寻事物终 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问题。 • 所谓体验性是指: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都是体验性的,是 与人的存在相伴相随,并且反过来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人的 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存在问题。 • 所谓惊异性是指:形而上学产生于人对世界的惊异的情感。
二、哲学的问题
2、形而上学
(3)理性的可靠性
数学的演绎证明就是最典型的可靠性工具之一。
二、唯理论
3、唯理论的贡献 (1)唯理论在认识论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 这无疑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推 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 (2)唯理论哲学对于经验论哲学相对主义立场 的反驳,对于作为经验论哲学理论基础的 ‚白板论‛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章
复习内容
一、基本概念
哲学是什么
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 历史哲学、宗教哲学、本体论、理论哲学、 实践哲学
二、思考题: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89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学分:4学时:68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2是以下课程基础: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05年第一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
方哲学史
邓晓芒;赵林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中西文明源流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的基本特点.100年来中国人在吸收西方文化时由于政治实用主义和道德批判的狭隘偏见走了一些弯路.当前学习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从客观世界的哲学到主观精神的哲学再到主客观关系的哲学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西方哲学史中作为其重要一环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尝试.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邓晓芒;赵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西方哲学史》教学中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J], 汪文勇
2.《西方哲学史》(多卷本):西方哲学史研究之集大成之作 [J], 无
3.理解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西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简介 [J], 秋石
4.以开放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理解、评介当代西方哲学——兼论对大学生学习西方哲学的引导 [J], 高纪辉
5.沟通与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笔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J], 欧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蜡块说答: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
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
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
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2.中道答: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
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原罪说答: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
“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
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
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4.笛卡尔的松果腺答: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
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2011-03-04 23:20:12| 分类:学在华工|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按,此笔记作于2010年底至2011年初。
主要参考了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Stumpf&Fieser《a history of philosophy》,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等。
间出己意。
未竟,不知何时续之。
山人2011.3.4西方哲学史笔记:古希腊一、总论(一)外缘1.社会政治背景:(1)城邦政治与奴隶制;(2)交通便利2.思想背景:(1)海洋文化;(2)神话与史诗(二)总体特征1.思辨性:重视逻辑2.超越性:形上学指向(三)发展脉络1.自然哲学:万物本原及其有无定形问题2.形上学:存在于恒一问题,超越了经验自然的同时开始了人间伦理的探讨3.伦理学:人世间的幸福境界问题,自然哲学、形上学都降于次要地位二、米利都派(一)泰勒斯1.第一个哲学家,即以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提出“世界本原”的问题2.水本原说(二)阿纳克西曼德1.以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为本原,即以时空上的有限物不能作为有限物之本原2.从否定(具体有限物)的立场来把握世界,说明世界本原,因其无限故而绝对、普遍3.“无定形”中潜在着对立面(冷热干湿),由此对立面在永恒运动中的分离与冲突,形成了宇宙必然的成、毁过程(三)阿纳克西美尼1.扬弃、融合前二者的观点,提出气本原说2.气的性质:(1)与水一样属于可感的自然物;(2)与“无定形”一样普遍存在,自身无定形而具有变化为有定形之物的能力;(3)气的冷热两性质造成的凝聚、稀散两运动构成了万物及其变化;(4)气并非纯粹的质料,兼有一定的精神性,表现了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观念三、毕达哥拉斯派(一)数本原说1.数的特征:(1)数既是抽象原理,又可以构成形体(从点到线面体);(2)以十为最完满与和谐之数,并由奇偶对立引出十对基本的对立范畴;(3)具体存在在物、事是对数的模仿,因而必须与数相合2.为杂多是世界寻求一种具体的规定性,而非无规定(水)或仅有笼统的规定(冷热聚散)3.超越感性世界(阿德只是反感性实在,但并未超越),数作为万物本原具有抽象原则的含义,开创了理性主义的哲学路向,由此发展出抽象的形式系统(逻辑学)与超越感性思维(本质先于存在)的形上学4.数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具体事物,也可以用来解释抽象事物(二)灵魂学说1.灵肉对立2.灵魂不死与轮回转世四、赫拉克利特(爱非斯派)(一)火本原说1.世界本原: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的升降(稠化、稀化)形成万物及其变化2.火的属性:无定形的火的燃烧有自身的分寸(规定性,有定形),即逻各斯(二)逻各斯1.内涵:话语、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必然性,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是恒一的2.火的永恒运动反显出逻各斯的恒一3.是灵魂固有的自我尺度,既有客观规律的含义,也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因为“语言”本身即是主客观统一的4.因为万物包括人都是火生成的,所以人人都有逻各斯,对于逻各斯的听从就是智慧5.逻各斯相对毕达哥拉斯之数而言,不仅有量的必然性,更包含了质的必然性6.逻各斯是语言、思想把握的对象,有唯理主义倾向,也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精神的出现(三)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1.“万物流变,无物常住”,由此导致“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悖论2.运动变化的依据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之前的对立观如毕达哥拉斯都未注重统一的一面3.事物的相对性和认识的相对性五、埃利亚派(一)克赛诺芬尼1.一神的宗教观:(1)神是一不是多;(2)神超越时空而具有普遍性、绝对性;(3)冲击了当时的多神世界观2.逻辑的进展:论证中运用归谬法,这在后来演变为包含深刻思辨内容的诡辩(二)巴门尼德1.存在与非存在:(1)(概念)存在物存在,始终是其所是,这成为西方形上学的基石;(2)(属性)存在是完整、统一、连续、不动的恒一,“居留在自身之内”;(3)存在像滚圆的球形一样(这表明巴的存在论尚未完全摆脱形体的理解而上升到纯粹概念思辨)是有定形的,被必然性所包围;(4)(非存在的概念)(被感官所了解的)流变、杂多是非存在,不能是其所是2.真理与意见:(1)(概念)真理是理性通过逻各斯对存在的表述和思想,意见则是感官知觉关于非存在的幻见;(2)(关系)存在与非存在截然对立,对二者的混淆也属于意见,如“既是又不是”;(3)对意见的研究有助于对真理的认识3.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通过逻各斯得以建立4.认识基本立场:逻辑推理比感性经验更可靠,这是唯理主义的认识路线(三)芝诺1.立论基本模式及其本质:通过归谬法使常识(多、动)陷入矛盾、悖论,从而反证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正确性;其本质在于用逻辑推理(理性)来否定经验观察(感性)2.内容:(1)否定运动(四大悖论:二分法、阿喀琉斯追兔子、飞箭不动、运动场);(2)否定杂多(存在不是由多构成,具体如“大小的悖论”论证既非有限的多构成又非无限的多构成)3.意义:(1)涉及一系列深刻问题,如时空的连续性与间断性、运动与静止、有限与无限等;(2)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四)麦里梭1.“存在”内涵的变化:从有限(有定形)到无限(其认为如果存在还受到他物限制那就成了二或者多,但没有注意到存在可以是自我限制)2.“非存在”内涵的变化:不再将存在与感性事物对立起来,认为后者不是不存在,而只是不真实的存在,并不影响前者的不动不变与自身同一3.存在是充实的,故不动(已经看到了“运动”需要有空虚的虚空才能成立,后来的结构自然观取此)六、结构自然观:原子论者及其先驱(一)恩培多克勒1.四根说:(1)万物由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而非单一的本原)按不同的比例构成;(2)每种元素各自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3)万物的生灭只是四种元素的混合与分离,没有真正的生灭,也不是某种本原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4)这种坚实不变的元素构成万物的观念,意味着本原问题在经过埃利亚派的“存在”论批判之后,转化成为“元素”及其“结构”的问题(原子论的雏形),历时的生成观转换为共时的结构观,而元素的观念又事实上吸收了“存在”的性质,在“多”中保持了“一”的特性(从另一面说,也是“一”在与自然哲学结合中自我分化为多)2.爱与恨:(1)爱与恨是在四根之独立的动力本原;(2)爱令四根聚,恨令四根散;(3)爱恨作为独立的动力因,虽有一定的精神性,但尚未从性质上与物质元素完全区别开来3.流射说(认识如何发生,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2)“同类相知”,即由不同的元素构成的不同的人类感官认识客观事物中的相应元素;(3)这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论(二)阿那克萨戈拉1.种子说:(1)种子构成了万物;(2)种子的种类和数量都无限多,体系无限小,不同类的种子在性质上彼此相异而又各自恒一;(3)每一具体事物都含有其他一切事物的种子,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桌子使之成其为该特殊事物(一物的本性);(4)不同种子通过漩涡运动从宇宙的原始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所以相互包含,“一切中包含一切”(如此一方面便从事物的内部结构上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这种事物之间仍然有一种质的关联);(5)种子说相对四根说而言更加彻底,用无线多的种子来说明无限多的万物,由此导向原子论2.心灵(努斯):(1)在宇宙之外为宇宙运动变化提供动力的纯粹精神,并将主观目的注入客观世界的进程之中,有目的论的倾向;(2)努斯是单一、能动、自在自为的,有知识与力量;(3)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精神和物质区分开来,终结了朴素的“物活论”3.心物关系:并非绝对分离的两个世界(这是后来柏拉图的发展),心灵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存在的地方(三)原子论(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1.世界观:(1)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构成了世界,不同形状的原子相互结合构成万物;(2)否定世界具有外在精神性原因,将世界诶的物质统一性建立在原子与虚空上,成为结构自然观的完备形态;(3)没有精神也就意味着没有目的因,世界受绝对的机械必然性支配(但这绝对的必然性本身即成为最大的偶然性);(4)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与唯物主义体系2.原子的性质:(1)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2)原子是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永恒(不生不灭)的基本粒子(具有巴门尼德“存在”的性质);(3)原子数量无限但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秩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很类似,一则都只具有量的规定性,二则结构观与其以点为基础的万物构成方式相似);(4)原子没有重量;(5)灵魂也是原子构成的,只是更加精细和活跃,故没有不死的灵魂(这又与毕达哥拉斯不同);(6)原子与虚空一样,都是不可感知的,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3.虚空的性质:(1)虚空作为“非存在”也是存在的,存在不一定是物质性存在;(2)虚空使得运动成为可能4.运动的性质:(1)原子具有能动性,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或在众原子间传递(但未说明这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外来推动的,为避免无穷回溯而悬置了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2)没有质量的原子可以朝任意方向运动;(3)每个原子都在做直线运动,故原子间发生碰撞从而形成漩涡运动,原子结合后重的凝结为大地,轻的抛向外层空间;(4)运动受机械的因果必然性支配5.影像说(认识论):(1)物体发出与自身形状等特性相似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睛等感官里留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朴素的唯物反映论);(2)理性认识只与认识对象本身有关,是精致的认识工具,得到的是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它才能认识原子和虚空),比喻为“嫡出”;(3)感官认识是暗昧的认识,因人而异,受众多经验因素影像,比喻为“私生”;(4)(关系)一方面两种认识并无正误之别,而只有精确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也离不开影像对感官的刺激;(5)相较而言,德谟克利特更看重理性认识6.伦理学:(1)人生的目标是愉快;(2)活动快乐的方式是遵循必然性7.政治学:民主、法治七、智者派(一)概说:开始关注人的道德世界而非自然界,对真理与价值的绝对性持怀疑态度,重视修辞学与辩论术并以此为业,他们导致了古希腊辩证法的最终确立(二)普罗泰格拉1.人是万物的尺度:(1)每个人以自己的逻各斯(尺度)为终极准绳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与否以及其他属性;(2)这是将逻各斯的“一”的绝对性转化成了个体的“多”的相对性,从而消解了真理标准的普遍性;(3)这实际上恰恰根源于普罗泰格拉对个体有限性的认识,尺度本身是受限于个体感知的相对性的,每个人都不能完全把握事物,而只能以自身的尺度去衡量,也不存在外在于每个个体的另外标准2.知识论:(1)知识受限于感知的有限性(单个个体)和多样性(无数个体),而成为相对的;(2)事物可以因无数的有限感知者的存在而有无数多的性质(感性的丰富性),因而不能发现其“本性”所在,这意味着人不能区分现象与实在或者说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实在;(3)逻各斯依附于每个有限个体之后,即便是逻辑论证也再不能建立任何真理的普遍性3.主观辩证法:(1)“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2)这是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而形成思想的矛盾(逻各斯作为逻辑就是有矛盾的,不管是在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皆然,前已述普罗泰格拉将逻各斯依附于个体);(3)因为矛盾在仅于主观方面,所以只要言之成理都可成立,导致“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4.伦理学:(1)否定“自然法”,认为伦理法制都有相对性,基于社会习俗;(2)由于强调伦理法制的社会性,因而普罗泰格拉也就成为社会契约论的先驱(三)高尔吉亚1.逻辑的进展;(1)普罗泰格拉用主观判断的多样性(逻各斯的个人性)来否定埃利亚派通过逻辑论证建立起来的唯一性,高尔吉亚则严格坚持埃利亚派的逻辑论证方法,从理论上证伪埃利亚派的主张;(2)芝诺用逻辑证明经验的不可靠,高尔吉亚则用逻辑揭示了理性在形式上将会出现的悖论(也许他自己并未意识到)2.三大命题:(1)用归谬法证伪“有物存在”,而得出“无物存在”;(2)由于前在运用归谬法时穷尽一切可能也没有认识到存在,得出“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中的东西可以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也能被思想到);(3)以语言的符号性揭示思想在人际间传达的局限性,得出“即使有物存在并可以认识,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3.批评:纯粹在语言和逻辑的层面展开自己的论证,对于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如存在、有无、无限)的界定就非常关键,否则便可能沦为自说自话(四)色拉叙霍马斯:强权即公理,完全否认超越的价值信仰八、苏格拉底(一)人的理论1.问题的缘起:自然哲学转向伦理学之后,“人”的问题就不可避免被提出,以将思想建立在对人的真实认识之基础上2.与普罗泰格拉的相对主义理解不同,苏格拉底认为人是具有普遍本质(逻各斯、定义)的理性思维主体且具有精神性和道德性,因而提出“认识你自己”(重建本质)3.人的有限性:人只能“爱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智者派也承认自己的无知,但止步于此,走入相对主义,苏格拉底进而寻求“知”)4.灵魂观:(1)灵魂不是某种特殊实体;(2)灵魂使得认识与实践活动成为可能;(3)灵魂不朽,向死而生的唯灵主义,此上承毕达哥拉斯5.人的目的(人神关系):(1)神把自然安排为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2)人以认识神为最终目的;(3)此是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雏形(二)美德即知识1.内容:(1)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2)知识即美德2.真、善的同一性:(1)善本身(善的概念)具有绝对性、普遍性、永恒性,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因而可以成为知识的对象(善化为真);(2)具体行为都是相对的,本身不足以构成美德,因为“分有”了善本身而成其为善;(3)善行之为善,还建立在人对善的自觉认识上,无意中做出“善行”称不上美德;(4)知识可以区分表象上的善和实际的善3.人求善的必然性:美德带来灵魂的内在幸福,一切善都是有益的,恶的都是有害的,所以“无人有意作恶”,作恶都是出于无知4.成德的先验基础与现实道路:(1)美德是心灵内在、潜在的原则和渴望,成德是本性的圆满;(2)但又需要后天的教育将其揭示出来(柏拉图将其发展为“回忆说”)(三)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对话法)1.是一种从有规则的对话中获得可靠真理的方式2.过程:(1)对话开始于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立场,从对方所承认的前提出发提问;(2)在不断追问中,让对方从自己的前提中引出自相矛盾的结论;(3)再一步步剥离出个别事物背后掩藏着的普遍原则,归纳出关于所论对象的一般意义3.作为对话的目的、贯穿整个对话过程的是对普遍定义的寻求4.即便最终没有得出结论(通常如此),也(1)使得问题更加明晰而为进一步讨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而(2)对话本身作为一个通过具体事例揭示思想中的矛盾、并试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本质定义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推理和定义的技巧,实际上更)是思维在矛盾逼迫下飞跃到更高层次的方法,即“辩证法”(四)普遍定义(共相)1.内涵:特殊现实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使某物成为某物的东西(本质、事物本身)2.承上:与智者的相对主义相反,这是在形式上对自然哲学(宇宙论)时期形上学追求的一种回归,但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即“善”3.启下:苏格拉底的共相还只是主观辨析获得的抽象概念,并未脱离个别事物而为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其客观实在化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完成4.隐含的向度:本质论(经验与超验的横向统一)若再跨一步即可进入目的论(经验与超验的纵向统一),因为“本质”必然意味着参与某种实践活动、进入某种关系系统的能力与可能性,甚至潜在意欲,这在柏拉图“善”论中完成(五)小苏格拉底派1.麦加拉派:(1)欧几里得、欧布里德;(2)将“善”与埃利亚派意义上的“存在”、“一”结合起来,而成为宇宙的普遍法则;(3)只有普遍“存在”是绝对真实的,对个别事物(非存在)的判断会使人们的思维陷入矛盾(悖论)2.昔尼克(犬儒)派:(1)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2)鄙弃一切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主张回到人的自然本性3.昔勒尼派:(1)亚里斯提卜;(2)从感觉论的方面发展“善”,用情感体验取代客观真实,主张快乐主义九、柏拉图(一)理念论1.内涵: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是思维或理智的对象2.与可感事物的关系:(1)作为个别事物的普遍本质,具有独立于个别事物以及人的思维的客观实在性,也因而是永恒的(2)理念是自身同一的,可感事物通过摹仿或分有理念而获得各自的实在性和本质,但永远不能如理念一样完美3.理念之间的关系:(1)由于万物都各有自己的理念,所以各理念本身又构成一个独立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2)理念世界中的理念有一种种属关系(3)理念之间还具有从低到高的层次性,从自然物、人造物、数学、范畴、道德与审美等类型的理念最后到作为最高目的的“善”的理念,是不断向上趋向的,形成有秩序的世界模式和本体论体系4.认识理念:回忆说(依据)、辩证法(方法)、求知欲(动力)5.与苏格拉底“定义”的关系:(1)所运用的对象从主要在审美与伦理实践领域,扩展到世界的一切方面(2)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定义对于柏拉图而言,只是从经验物过渡到对理念的认识的一个中介(3)具有了客观实在性并构成一个独立的理念世界(个别事物与普遍概念之间二元分立的“分离说”)(二)作为最高原则的“善”与神创世界1.善的理念不仅限于伦理领域,也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代表圆满2.善一方面将真理赋予客观对象,又使认识主体获得了认识能力3.善是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使一切理念(并通过理念使一切事物)获得了实在性和本质(形式),也是万物的终极目的4.作为至善的神,以善的理念为指导,赋予原始混沌的“物质”(非存在)以本质或形式(因之得以“存在”),现实中的可感具体事物介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这体现了本质先存在)(三)知识论1.回忆说:(1)灵魂堕入肉体之前居住在理念世界,故而本有对理念的知识(2)知识受肉体的遮蔽而暂时忘记,而又在感觉经验的刺激下回忆起来(肯定了感性经验对知识的激发作用)(3)学习与教育也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4)知识从根本上说得于回忆,回忆的过程是灵魂的净化,完全摆脱感性肉体的束缚后则可达到一种“理性的迷狂”(5)回忆是灵魂(努斯)调动自身主体能动性,不断上升的过程(6)以先验论的方式表达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原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2.洞穴喻:(1)内容(2)洞外事物之于洞内阴影,正如理念之于可感事物,太阳之于世间万物,正如“善”的理念之于理念世界(3)除了比喻人的认识内容,还比喻了人的认识过程,它表示对人的现实困境的自觉与反思而非认假为真,并展现了一条通过不断地反思(“转向”)而最终认识真理的上升之路,这与“线喻”是一致的3.线喻:(1)从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即“意见”(想象、信念)到对可知世界的知识即“真理”(理智、理性),清晰程度和真实程度渐次增强(2)意见与真理一样都是知识,而不是无知,只是确定性不及后者(3)理智的不足是因为还不能完全摆脱感性的辅助,又把一些假设作为绝对的出发点,这两点导致理智的认识还不够圆满(4)理性是关于纯粹理念是认识,超越了理智的局限,并通过辩证法使理念世界联接为一个整体(在科学理智中世界是割裂的)4.辩证法:(1)柏拉图的辩证法不涉及抽象概念与经验事物的关系,而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2)柏拉图发现了纯粹哲学范畴自我否定的必然性与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3)为了解决概念的矛盾本性,提出“通种论”,即用一个第三者概念作为更高、更普遍的“种”将矛盾对立面统一起来,理念世界也因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有层次的逻辑体系(4)这超出了埃利亚派与智者派(分别是两个极端)带有诡辩色彩的“消极的辩证法”,而上升到了黑格尔意义上的积极的辩证法,即从对立面的冲突中提升出一个更高的概念而使之产生积极的结果(四)伦理学1.灵魂学说:(1)理性、激情、欲望(2)理性是造物主创造,后两者是一般的天神创造(3)灵魂是身体的主宰,灵魂内部应当寻求一种和谐,即让理性做主宰2.善恶:(1)灵魂非理性部分的非完美性意味着堕落的必然性(2)灵肉结合后灵魂在理念世界中的和谐被打破,并遗忘了关于理念的知识(3)与苏格拉底一样,认为知识即美德,故为善即是要求得真知(4)求知即是回忆,回忆的前提是对“无知”的自觉,这可由主动的或被动的方式达到3.目的论的德性观:(1)某物之德性在于对本质的圆满、目的的完成,人也是如此,灵魂也是如此(2)灵魂的德性在于三部分各自圆满德性而达到“正义”(五)理想国1.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统治者、保卫者、劳动者,三个阶级各自恪守德性,即是“正义”2.与理念世界的秩序井然相应,理想国也等级森严、分工明确3.哲学王:掌握了“善”的知识的哲学家来统治国家,因为在理念世界中善是最高的4.这是按照严格的理性来设计人类社会合理结构的尝试十、亚里士多德(一)存在论1.第一哲学:(1)即形而上学,与逻辑学、物理学构成理论科学(2)第一哲学的基本宗旨是阐明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普遍地研究存在本身(即作为存在的存在)而非具体的存在物(3)“存在”不能被定义(因为没有更高的种属),只能研究存在的种类(be的用法),偶性与范畴为两种主要意义,确定性与潜在性两种意义为其次(4)十大范畴作为任何一个事物身上必然的、本质的存在,其内部又以实体范畴为核心,实体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因而其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就成为了实体论2.实体(1)实体作为最基本的范畴是第一性和独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畴都必须依实体而存在(2)实体既不作为谓词,也不依附于一个主体而存在(3)实体是具体、个别的东西,而非抽象、普遍(4)实体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与属性不同(如大与小)(5)实体没有程度的差别,没有一个东西比另外一个东西更是实体(6)每个实体都是自身同一的,与变化的属性不同(7)以上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第一实体),尚有作为第二实体的种属,它们虽然不依存于一个主体,但可以作为谓词3.四因说(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原因)(1)质料、形式、动力、目的,在自然有机物中后三者可以归结为形式因(2)形式是积极、能动、决定性的因素,是主动的现实性,质料则相反,是被动的可能性(3)形式是能动的活动,给质料赋形,使自己在质料中实现出来(4)实体的形式比质料更为本质,代表了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而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5)形式与质料的规定是相对的,低一级事物的形式可以成为高一级事物的质料,整个宇宙构成一个从纯质料到纯形式的上升序列,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不动的推动者、神,但神是没有意志和目的的4.潜能与现实(1)潜能与现实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2)任何实体都在从潜在到实现的运动过程中,运动的动力则是形式对质料的吸引(3)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对应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实现就是质料获得了某种确定的形式(4)实体的生成过程就是从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二)逻辑学1.逻辑形式和规律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和规律在主观思维中的反映,相应的,主谓判断即表现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2.范畴是语言和逻辑的基本单位,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和最普遍的联系,将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统一起来,辩证表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三)认识论1.认识的经验过程:由感觉经验经过记忆等过程上升到科学技术以及关于一般原理和原因的哲学认识。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西方哲学史 邓晓芒 赵琳 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2.阿那克西曼德3.阿那克西美尼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赫拉克利特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2.巴门尼德3.芝诺4.麦里梭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一、智者派1.普罗泰戈拉2.高尔吉亚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2.阿那克萨戈拉3.留基波4.德谟克利特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2.小苏格拉底学派3.柏拉图四、亚里士多德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一、伊壁鸠鲁学派二、斯多葛学派1.早期斯多葛学派2.晚期斯多葛学派三、怀疑主义1.早期怀疑主义2.晚期怀疑主义四、新柏拉图主义1.斐洛2.普罗提诺3.波菲利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教父哲学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2.超理性的信仰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1.“共相”问题的由来2.安瑟尔谟3,最初的唯名论者4.阿伯拉尔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1.罗吉尔·培根2.约翰·邓斯·司各脱3.威廉·奥卡姆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宗教改革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一、弗兰西斯·培根二、霍布斯三、洛克四、英国自然神论第四节唯理论哲学一、笛卡尔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1.伽桑狄2.马勒伯朗士三、斯宾诺莎四、莱布尼茨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一、贝克莱二、休谟第四章 18世纪法国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一、伏尔泰二、孟德斯鸠三、卢梭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一、狄德罗二、拉美特利三、爱尔维修四、霍尔巴赫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康德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1.感性2.知性3.理性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1.道德问题的提出2.道德律3.自由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2.审美判断力批判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3.理论知识的基础4.实践知识的基础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出2.自然哲学3.先验哲学4.艺术哲学第四节黑格尔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二、逻辑学1.存在论2.本质论3.概念论三、应用逻辑学1.自然哲学2.精神哲学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一、“实体”和“主体”之争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一、马克思的感性学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三、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后记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1.柏拉图①相论⑴两个世界的划分:相和可感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因此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动不变的(如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普遍性定义(将柏拉图的理念等同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普遍性定义是复旦版哲学史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种普遍性定义不单单局限于伦理道德,也不只是内在于心灵之中,而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
柏拉图把这种普遍性定义称为“相”(希腊文idea和eidos,有“理念”和“型相”等译法,赵认为“理念”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两种译名是互补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和分离性,复旦认为这里的“相”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味,这与柏拉图的原意不符,故用“相”)。
因此,在柏拉图这里,相构成了一个客观的独立存在的领域或者说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
相是一,具体事物是多,相无生灭,是单一、不可分割的,同一的,而具体事物则是变化无常、变动不居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相是不可感知的,只能凭借思想(理性)去把握,而具体的事物则是可感知的。
柏拉图的上述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相关。
⑵两种认识与两种认识能力的划分:知识与意见、理智与感觉与两个世界相对应,柏拉图也区分了两种认识:知识和意见,以及两种认识能力:理智和感觉。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且真实的,所谓确实可靠,就是不容许有矛盾、有错误,能明确表达;所谓真实的,就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按照此标准:感觉对人人都是特殊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如生病的苏格拉底和健康的苏格拉底,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感觉并不符合柏拉图知识的标准,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而只能产生意见——意见的对象介于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是与非是)之间,如果是非存在的话,那么就是无知,而不是意见了。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补充中间两章)
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15、16世纪更多地是一个感性活动的时代,而不是一个理性反思的时代,它的特点是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是哲学批判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对旧时代氛围的根本突破。
但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如果说15、16世纪是文学与艺术复兴的时代,那么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近代哲学是从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但是由于它们各执一端,缺乏辩证的综合眼光,最终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经验论在休谟那里发展成为一种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另一方面,唯理论在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中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
它们都使近代哲学试图解决的认识论问题走进了死胡同。
在这种情况下,才引出了从康德直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辩证综合。
第一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大的文化变革活动,一场是意大利和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中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则是北部欧洲日耳曼语世界中的宗教改革运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崛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氛围,并没有产生出什么深刻而系统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却是后来一切近代哲学思想背后鼓动着的精神动力。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分析
0.1复习笔记
0.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感谢观看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名校
哲学
笔记
教材
世纪
笔记
过渡
哲学史
真题
知识点 真题
现代
真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笔记
终结
典型
罗马
复习
古希腊
内容摘要
作为邓晓芒主编的《西方哲学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 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 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 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精编典型例题, 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 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西方哲学史》学习指南
《西方哲学史》学习指南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西方哲学史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授课对象:哲学基地班、当代哲学国际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108学分:6考核方式:在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
所属领域:哲学教材资料: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赵林著:《西方哲学讲演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授课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第二部分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1、本课程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本课程为哲学学院哲学及相关专业学年课程。
在一学年的时间里,本课程将向同学们讲授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16-18世纪西欧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重要内容,逐渐培养同学们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独立批判精神。
使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对西方哲学的一些主要范畴、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有所了解,并从中把握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趋势,从而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对西方哲学进行总体性和辩证性的把握,以便从哲学史的视角来真正理解哲学。
2、参考书目在教学过程中,除所使用教材外,还可参考以下(但不限于)图书:[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商务印书馆,1959-1978年版。
[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63、1976年版。
[3] 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1、1982年版。
[5]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课程学习相关咨询1、课程进度及学生自我管理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西方哲学史》全部内容共六章,分别为:西方哲学概论、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16-18世纪西欧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
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
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思考题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018同济大学外国哲学考研经验
(同济大学638哲学综合)参考书目:《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赵敦华著《西方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西方哲学史》(修订版)邓晓芒赵林著二、参考书目的选取和使用方式:在入门阶段(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可以观看赵林、邓晓芒在武汉大学的授课视频,结合两人的教材《西方哲学史》进行复习和理解。
对接考点(以北京大学试题为主线。
北京大学哲学考研历史悠久,题目多,参考价值打,可根据出题频率判断教材中的重点),搞清楚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问题,对教材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赵敦华版本用语严谨,论证简洁,几乎不得出枝蔓或主观的结论。
北京大学的考研真题与该书内容紧密结合,对哲学史的重点问题有不少突破口,便于考生自己预测真题,查找遗漏的考点,甚至发现研究价值(例如,同济大学18年考了“元素”一词作为名词解释,在赵敦华书中有单独一段说明了该词的词源和地位)。
至于人大版本等其他教材,就严谨程度与对接考点程度来讲都不及赵敦华版本。
赵林、邓晓芒版本的教材站在哲学史的主轴上,将知识点与哲学史联系得更紧密,得出的论证宏大、宽泛(例如:将原子论与马克思对自由意志的评价相结合,将巴门尼德与西方唯理主义相结合,认为苏格拉底开创了唯智主义伦理学等)。
在哲学基础薄弱的前提下,需要慎重借用该版本的教材作答。
但是,赵林、邓晓芒教材的优点是,德国古典哲学阐述详细,与同时期哲学家的对比和联系更为紧密。
同济大学的西方哲学史出题剑走偏锋,通常善于查缺补漏,与北京大学的真题形成互补,但是基本不超出重点哲学观点的范围,有些题目可以从《西方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中探知一二,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将该辅导书作为补充材料。
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同济大学638哲学综合)参考书目:《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中国哲学问题大纲》张岱年著二、参考书目的选取和使用方式:2018年同济大学哲学综合所出的中国哲学题目“一阴一阳之谓道”和《西铭》,我认为都出自复旦大学教研室的教材。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1.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源,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米利都三杰:泰勒斯(泰利斯)水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用否定来表示,深入事物表面的背后)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否定之否定,通过冷热导致聚散)------火比气更稀薄,更无定形→→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2.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源流)数本原说(“1”是本原,象征与模仿,毕达哥拉斯定理).点线面体3.爱非斯学派(既延续和推进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又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之间建立统一性)赫拉克里特双线:火本原说火气水土万物逻各斯(起决定作用)辩证法:火=>意见巴门尼德逻各斯=>真理4.爱利亚学派(强调矛盾范畴之间的绝对对立,极力用一否定多,用静止来否定运动,用本质来否定现象)克塞诺芬尼理神论巴门尼德存在:克塞诺芬尼所说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
非存在: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真理和意见芝诺悖论(是为了证明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否定运动(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运动场)↓↓↓否定运动的连续性,肯定间断性。
否定运动的间断性,肯定连续性。
↑↑↑诡辩(克拉底鲁)否定多(大小论证)麦粒梭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不真实的存在。
虚空是不存在。
巴门尼德:存在非存在麦粒梭:存在非存在虚空5. 智者派(精神商品的零售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一种感觉主义的认识论)柏拉图(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理论的相对性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6.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爱与恨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心灵即努斯)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运动影像说)总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非存在存在,存在不存在。
西方哲学史课程
一、伊奥尼亚学派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约前624-547年) (1)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 大地是一片平而圆滑的东西,浮在水上面。 (2)物活论思想 世界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7年) (1)万物的本原无限者即不定性的物质 (2)宇宙生成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始基包含两种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并由此分 裂出来。 (3)进化论思想萌芽:人类原是水中的鱼 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525年) (1)气是万物的本原 气更富于变化,且同生命密切相关。 (2)气的稀薄和凝聚——万物生成的方 式
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 • • • • • 举手发言 表达清晰 提问有启发性 观点有建设性 不影响课堂节奏 能引起大家共鸣
何谓哲学和哲学史?
• 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 对哲学的纷歧理解: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 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 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 等等。 • 理解哲学的不同思路:从哲学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区别 出发;从哲学史出发。 • 何谓哲学?这本身是一个真的哲学问题。 • 一般认识:哲学是借助于高度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具 有反思性的思想。
(二)原子论
留基波,原子的首创者。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70) ‚欢笑的哲人‛,热爱旅游。 (1)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原子本身自动,在虚空中结合和分 离,产生万物。 原子含义是‚不可分割‛,指最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 不可见,又是坚 实的、充满的、内部无空隙的。虚空是空无一物的空间,是原 子存在和运动的 场所,不等于空气。原子的性质:非常微小,内部绝对充实而 无空隙,不可 入,不可分割,不可见,不可感知,数目无限多。在不可分割 这点上不同于‚种 子‛。原子是同质的,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秩序上的区别。 原子内部充实,没 有虚空,故内部永远无改变,但每个原子作为整体,有是能动 的或自动的。原 子不能从原子产生,不能相互转化。
西方哲学史讲义 邓晓芒 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2.阿那克西曼德3.阿那克西美尼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赫拉克利特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2.巴门尼德3.芝诺4.麦里梭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一、智者派1.普罗泰戈拉2.高尔吉亚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2.阿那克萨戈拉3.留基波4.德谟克利特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2.小苏格拉底学派3.柏拉图四、亚里士多德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一、伊壁鸠鲁学派二、斯多葛学派1.早期斯多葛学派2.晚期斯多葛学派三、怀疑主义1.早期怀疑主义2.晚期怀疑主义四、新柏拉图主义1.斐洛2.普罗提诺3.波菲利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教父哲学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2.超理性的信仰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1.“共相”问题的由来2.安瑟尔谟3,最初的唯名论者4.阿伯拉尔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1.罗吉尔·培根2.约翰·邓斯·司各脱3.威廉·奥卡姆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宗教改革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一、弗兰西斯·培根二、霍布斯三、洛克四、英国自然神论第四节唯理论哲学一、笛卡尔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1.伽桑狄2.马勒伯朗士三、斯宾诺莎四、莱布尼茨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一、贝克莱二、休谟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一、伏尔泰二、孟德斯鸠三、卢梭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一、狄德罗二、拉美特利三、爱尔维修四、霍尔巴赫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康德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1.感性2.知性3.理性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1.道德问题的提出2.道德律3.自由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2.审美判断力批判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3.理论知识的基础4.实践知识的基础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出2.自然哲学3.先验哲学4.艺术哲学第四节黑格尔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二、逻辑学1.存在论2.本质论3.概念论三、应用逻辑学1.自然哲学2.精神哲学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一、“实体”和“主体”之争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一、马克思的感性学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三、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后记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
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现代和当代哲学,这不是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所要讨论的主题。
但本书也特别设立了“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章来阐明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我们认为,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
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最后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内以往的西方哲学史通常都是把马克思的哲学排除在外的,这样做的理由显然并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理由(如西方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不算一个哲学家之类),而恰好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做法。
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回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自己的根。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但时至今日,这一常识竟然尚未得到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体现,似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产生出它最重要的成果就直接跳到了现代西方哲学,这是极不正常的。
事实上,将马克思的哲学还原到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客观历史位置,并不会有损于它的真理的光辉。
恰好相反,由于这种承前启后的位置,马克思哲学获得了它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了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背景:希腊民族成为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其根基在于以分离主义及自由主义为特点的城邦制,以进出口生产方式为基础,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导致跨氏族跨地域的频繁交换,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原则的财产关系开始超越氏族社会宗法血缘关系,使得城邦组织形式建立在以奴隶社会私有制为原则的契约关系和法制规范上,为维护正常生活秩序,产生了凌驾于各部落氏族的法的习惯上的普遍适用的民族法,相应的其政治形式必然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城邦作为公民集合体,遵从法律规范,法律是希腊人生存之本。
希腊民族的思辨禀性:遵从以普遍性、最高的、定数或者是必然性为隐喻特点的普遍性法律,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做比感性生活更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表现在城邦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司法正义女神狄克(Dice)、命运女神莫伊拉(Moirae)、必然性之神亚男克(Anance)被突出其重要性。
这种力图从复杂现象背后把握某种本质性和根源性的原则或原因的思维习惯,为变化无常的现实生活寻找某种恒定性和统一性的尺度或规范的心理倾向,最终形成希腊人的思辨性格。
黑格尔认为,希腊精神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法制生活逐渐培养出的普遍意识)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在希腊语中,“哲学”(φιλόσοφια)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
而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种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总结:希腊哲学的发展,1.第一个阶段——自然哲学阶段(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1)贯穿核心问题:万物的本原问题(米利都无定形水气、毕达哥拉斯有定形数、赫拉克利特二者统一有无定形之火、爱利亚学派二者分裂为真理逻格斯和意见自然)(2)所纠缠的基本矛盾: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还是“有定形”。
2.第二阶段——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1)贯穿核心问题:存在和一的问题(2)两大流派:①打碎逻格斯所建立的存在和一而重构自然哲学,使之结构化(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②解构重构逻格斯本身,通过呈现逻格斯背后的“尺度”人和神——努斯,建立哲学概念思辨结构,探讨问题不局限于自然,转向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智者派诡辩、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所代表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亚里士多德将其推向体系化,包容唯物主义自然哲学,首次建立形而上学大系统)3.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1)贯穿核心问题: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的问题(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成为论证手段)(2)三大流派:①伊壁鸠鲁派:感觉论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自然哲学为基础)②斯多葛派:理性主义的禁欲主义伦理学(以逻格斯主义的宇宙论为理论基础)③怀疑派:对一切伦理学的解构(理论上解构感性自然&理性逻辑论证)不同于各古老文化——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等,使哲学从神话、史诗和历史叙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是古代希腊人的独特贡献。
试图超越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现象世界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原的哲学冲动,植根于城邦时代的希腊人对法律、正义、命运、必然性等一系列普遍性范畴的尊崇之中,使他们一贯认为形上普遍的东西决定着形下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