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过程

“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哈罗德· 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 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 和“三功能说”。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 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解码者: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 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 形式。 接受者: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 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 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 相应的调整。
解码者和接受者的不同
1、人与人的对话:解码者和接受者是同一个人
宣传的技巧
5、平民百姓法(plain folks) 平民百姓法是指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她的想 法是好的,因为这些想法是“人民的”的想法,是“普通 老百姓”的想法。
广告:需求是创造出来的
美国棱镜门:政府——美国人民的安全需要
1、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2、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的隐含要素
信息来源
传播关系 传播环境 传播目的:(1)分享信息 (2)传授知识 (3)愉悦情感 (4)改善关系 (5)改变态度 (6)促成行为 传播效果:这种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所
发生的某种变化
传播技巧: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赤化
国民党称呼共产党——共匪
五毛党、自费五
“毛主义”
在国外,“毛主义”这个用法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出
现,通常被带有敌意地用来描述支持毛泽东和他的共产主
义形式的党派或个人。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模式是指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出解释。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

一、直线模式:"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被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一韦弗模式。

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具有明显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

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1、循环模式其特点是: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大众传播模式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3、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直线模式:这种模式是最简单直接的传播模式,信息从一个源头开始,通过单一的传播路径传递给一个或多个接收者。

这种传播模式类似于单向传递,源头控制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接收者被动接受信息。

2.循环与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信息的循环和互动,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互换角色,而且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强调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信息的传递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受众群体广泛。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如下:
1.单向传播模式:也被称为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或多
个接收者,传播是单向的,没有反馈或互动。

这种模式常见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2.双向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

这种模式
适用于面对面的交流,例如对话、面试等。

3.互动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并立即得
到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线聊天、社交媒体等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

4.群体传播模式:指信息在一个群体内进行传播,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和影响。

这种模式适用于会议、讲座等群体活动。

5.大众传播模式:指信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媒体作为中介,将信息
传递给大量受众。

这种模式适用于广告、新闻报道等广泛传播的信息传递。

6.人内传播模式: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
动,例如自我反思、内心独白等。

这种模式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这些传播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传播场景和目的。

理解这些传播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过程。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是因为传播学内容玄奥而需要借助图像形式来传意?或者相反,因为传播学内容肤浅而需要借助图形来掩饰。

还是因为传播学更接近艺术而注重视觉效果。

或者因为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别适合用图形来表述。

模式化(或图形化)的传播学更抽象还是更具象了。

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II、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4、人际传播的动机可概括如下:(1)认识自我;(2)建立人际关系;(3)控制周围环境;(4)进行情感沟通一、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人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狭义)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郭庆光一、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二、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负面功能分析1、大众传播持续不断的宣称(只肯定不批判,只反复传播一些内容而对于另一些内容不予传播)会使人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

大众传播学 第四讲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大众传播学 第四讲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P53) 优点: 1、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2、扩展了噪音的概念。 3、适用范围普遍。 缺点: 该模式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 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形式上体现为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 是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 向依次执行功能。 体现为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 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过程的结构特点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 链式连结。
以上说明,对传播过程不仅要进行微观的考察,而 且必须进行中观的和宏观的综合考察。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 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在《大众传 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P55)
• 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 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 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 播是一个复杂面有机的综合系统。 缺点:不够详细。
1.“循环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1954)一文中,在奥古斯德观点启发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
优点: 1、传播双方都作为主体。 2、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3、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缺点: ① 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 ② 体现人际传播特点,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施拉姆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 2、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53) 模式体现出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双方存在着传达和反馈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信源相连接,又通过讯息与受众相 联系。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 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的连结性与交织性。

1.1.4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1)

1.1.4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1)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Maletzke’s Model of Mass Communication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作一个“场”,一个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 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主要环节,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和受传者。 这个系统的主要环节都是各种因素和影响力的集结点,受到众多内部和外部要素 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Maletzke presented mass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in which various 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psychology factors are mutually influence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Model.are communicators, message, media and audience.main components of this system are assembly points of various factors and influences.These components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act to form a complex system. 首先是传播者。个人内部因素:如传播者的自我印象和人格结构。还包括外部因 素:传播者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和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和受众的自发反馈 所产生的约束力。 The first component is communicator.These factors include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a communicator's self-image and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se factors also includ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a communicator’s social groups,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nstitutions,and constraints imposed by publicity of mass media content and spontaneous feedbacks from receivers. 信息和媒介的性质及特点也会影响传播者。影响和制约信息和媒介的因素主要来 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 面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受众喜欢的内容会得到更广的传播,会有 更多的模仿者,从而影响传播者对信息的选择和媒介的发展。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ssages and media will also affect a communicator.There are mainly two factors influencing and restricting message and media.One factor is communicators who as gatekeepers,choose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other factor is receivers who selectively expose themselves to certain media content.The content that audience likes will be spread more widely and attacks more imitators.In this way, receivers influence communicators’ choices of in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利夫妇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理解和评 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哪怕是单一的过程,都不能简单 地下结论,必须要全面、系统地分析。 Riley & Riley Model and Maletzke Model illustrate that social communication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system.When interpreting and assessing any kind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y, or explaining any communication process, even a simple process, instead of jumping to a conclusion, we need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大众传播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过程

——五粮液广告 ——清华大学宣传片
——新加坡旅游广告:该片中显现了什么元素
宣传的技巧
假如让你拍摄广科的宣传片,涉及到广科 的学生宿舍,你如何使用光辉泛化法?
假如今天是中国全国两会开幕的日子,你 会选取什么镜头进行报道?
宣传的技巧
3、转移法(transfer) 转移法是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某一 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
5.奶粉:从食品到毒品;
6.专家:从内行到流氓; 7.表哥:从亲戚到贪官; 8.干爹:从长辈到老公; 9.秤砣:从量器到凶器;
10.临时工:从无能到万能。
宣传的技巧
2、光辉泛化法(glittering generality) 光辉泛化法指将某事物与好事物或好字眼联系在一起, 借好事物或好字眼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 同这一事物。它又称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墙砖
二手烟的受害者
素食美食节
素食美食节
宣传的技巧
4 、证词法是指要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 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 人的好话或坏话。 明星广告 票房毒药
3月13日,王学兵涉毒事件引发大众热议,由他参演的几 部影视戏剧作品将何去何从,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陈 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一个勺子》最受瞩目。该片曾 获得金马奖五项提名两项大奖,品质和口碑都被广泛传播, 如果面临不能上映的命运,整个团队所付出的心血都将付诸 东流。 本来估计也就是一部上映了大概也没有多少人会去看的 “炮灰”文艺片(想想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娄烨电影 《推拿》),即便是在去年金马奖荣归,蒋勤勤为爱夫泪洒 现场的巅峰时刻,《一个勺子》所引发的关注度和在公众知 晓度都不如今天。大众对于文艺男中年陈建斌怀揣15年的导 演梦一朝兑现的兴趣,远没有看另一个文艺男中年、陈建斌 的同学王学兵15年吸毒史一朝被“群众”举报可能遭致一连 串与其相关的作品损失1.5亿元来得热闹。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详细描述
施拉姆双向对称模型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该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信息编码、解码、反馈和 噪声。它强调了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效果的双向性。这个模型对于理解人类传播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义。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
总结词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是一个描述大众传播过程的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内 容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修改和调整。
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 问题、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工具 、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 析等。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量样 本进行调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缺点在于调查结果可能受到调查对象 选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感谢观看
THANKS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 和传播模式
• 传播过程的理论 • 传播模式 • 传播效果理论 •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研究方法Biblioteka 目录01传播过程的理论
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
该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直线过程,由 信源发出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受众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
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线性模式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受众的 主动性和反馈,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广泛, 也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取和分享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 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管理。
05
传播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可以 揭示传播内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 程的意义: 一、把关人 二、反馈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 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 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 程较少有平衡、对等。 •其次,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 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 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 程的社会背景。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 传播模式、丹斯模式 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 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的 ABX平 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 : 刺激与反应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 康斯托克的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 模式、格林伯格的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等五种。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 制论与社会》(1950)
1、梅尔文·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特点: 增加反馈机制 强调噪音(noise)影响整个过程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Circular models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图4-4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1、讨论图形:图4-4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讨论方法:A、观点交流:小组内各人对这个模式的看法,分别说出来。

B、观点改进:小组成员表示对其他人观点是否接受,提出改进、完善彼此观点的看法。

C、观点总结。

3、讨论步骤:A、图形解读: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施拉姆在认识到在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存在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后提出的一个新的传播过程模式。

A、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在获取或接到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后,要经过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加工和整理,从而变成可以被传播出去的符号(讯息);B、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C、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D、大众传播的受传者在接到信息后,会给传播者发出反馈信息。

5.每个受传者和传播者都扮演着译码、编码和释码的角色、B、模式优点:施拉姆的这个模式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了突破,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加工,受传者在接到讯息后会对传播者产生反馈,并且初步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C、模式缺点: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忽略了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以及更为全面的电子模式等的传播模式的解读,而且仍然属于线性传播模式。

D、模式意义: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框架

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框架

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框架在当今信息时代,大众传播与媒介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各种媒介形式不断涌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塑造观念的方式。

理解大众传播与媒介的知识框架,对于我们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理性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大众传播,简单来说,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者的专业化大众传播的信息往往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进行制作和传播。

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呈现,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2、传播内容的公开性大众传播的信息通常是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的,无论是新闻、娱乐节目还是广告,都能够被广泛的受众获取和接收。

3、传播手段的技术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借助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等,使得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播。

4、受众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的人都可能成为大众传播的受众。

5、传播效果的多面性大众传播的效果不仅包括信息的传递,还可能对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媒介的类型与特点媒介是大众传播的载体和工具,常见的媒介类型包括:1、传统媒介(1)报纸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具有信息量大、报道深入、便于保存等特点。

但报纸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且受版面限制,信息呈现形式较为单一。

(2)杂志杂志通常具有特定的主题和受众定位,内容更加专业和深入,图片质量较高,能够满足读者对特定领域知识的需求。

但杂志的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相对较弱。

(3)广播广播通过声音进行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便携性强、能够伴随性收听等优点。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

息 发射器

· 接收
到 · 的信接收器

·讯 息
信宿
噪源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9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2.丹斯的螺旋模式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0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11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 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 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受者和反
应者 · 讯息——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 能
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 媒介(信道)——讯息的搬运和承载者 ·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3.德弗勒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15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6
·马莱兹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17
立法机构、管理机构 民间社团
媒介制作者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者、广告机构 市场研究及商店信用评价机构
保护 投票等
高度文化 素养的人
中等文化素养的人
商品、 服务、 广告、
市场调查
消费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18
·德弗勒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f BA
f CA
X
X1
1
X2
X
X3
2
A X’
C
X ’’
B
X4m X

4传播学的过程与模式

4传播学的过程与模式

第二节 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 一、模式概论 • 二、传播模式
• 与“模式”相对应的英文是“model”。 Model 有模式、模型、模特等含义。 • 任何理论可以而且必须同时用三种语言 来表述:文字定义、图性模式、数学公 式。
模式是什么
• 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 达方式”。(《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媒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 马莱兹克的这个模式中,把大众传播过 程放置在一个受到各种社会力量、心理 因素互相作用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在这 个环境中,传播的主要要素:传播者、 受者、媒介与信息,都受到不同的社会 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者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 双向的信息传播。
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
•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没有界限。 •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 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 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过程所具备的要素 *
• • • • • A.传播者(信源) B.受传者(信宿) C.讯息(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D.媒介(信道) E.反馈

第六章 传播过程、模式

第六章 传播过程、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韦斯特利 麦克莱恩模式
X 1 X 2 X 3 X 4 X3
X’’
f BC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 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 事物。 事物。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 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 以由组织来承担。 以由组织来承担。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 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 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 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 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 。C为 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 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二、线性模式的缺点: 线性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 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 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 缺乏反馈的环节, 缺乏反馈的环节 互动性质。 互动性质。
5W模式对应的 种分析 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 模式对应的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 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 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 响受众的目的。 响受众的目的。
(二)、申农 韦弗数学模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申农
讯息 信号 接收到 的信号 讯息
信源
发 射 器
信道
接收 器
信宿
噪音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测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选择、解释、批评“新闻是监视, 社会协调功能:选择、解释、批评 新闻是监视, 新闻是监视 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 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德福勒 德福勒 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 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教育 娱乐功能(赖特) 娱乐功能(赖特)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
便士报
电影广播
电视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影响观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 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 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 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历史:舆论经 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舆论自身 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从现实过程来说,围绕社会公共事件 的舆论的形成,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1)基于情绪和期待 的印象形成阶段;(2)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 阶段;(3)通过讨论和争论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 播阶段;(4)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
赖特的“四功能说”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 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相对应。 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相对应。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赋予社会地位; 赋予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负面功能 宣传会使人们安于、顺从现状; 宣传会使人们安于、顺从现状;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 原因; 原因; 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空闲自由时间; 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空闲自由时间; 麻醉功能
法国学者G.塔尔的《舆论与群集》,认为报刊对社会 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 众。报刊出现以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在本质上 是保持着肉体接触的集群”。物理空间,模仿、暗示 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具有情绪性和机动性,往往形成 非理智的群体行为。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公众是“纯粹精神上 的集合体”。公众由“有理性、有教养、有知识”的 个人组成。惟有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 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 大。

第三章传播模式

第三章传播模式

布雷多克7W模式Braddock’s Model

美国学者Richard Braddock在1958年发表的 《拓展拉斯韦尔模式》中,在5W模式的基础上 增加了“情境”(Where)和“动机”(Why)两 个环节。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 媒介、效果、情境和动机七个要素。
2、 Shannon and Weaver信息论模式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实际上,28个传播模式可以归为两大 类,即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 (如基本模式)和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 模式(如影响、效果、受众、媒介模 式)。
第二节 线性传播过程
线性传播认为
传播过程是单 向流动。主要 集中在早期传 播学研究中。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Lasswell 1948)
评价: 赖利夫妇从社会学角度把大众传播看成 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传播参与者, 他们周围的群体以及更大的结构都处于社会 总系统中。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周围的社会, 也受周围社会的影响。因此赖利夫妇被门德 尔松称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认为他们“重视其他心理因素在左右大众媒 介能够对个人与群体产生的影响中所起的中 介作用”。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 程的意义: 一、把关人 二、反馈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媒介组织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2)媒介组织与信息源相连,又与受众相连;
3)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彼此间有特定的传播关系;
4)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一:汪峰微博发布离婚感言,王菲李亚鹏离婚消息传出,类似的消息,众多接受者从感性上对王菲和李亚鹏离婚更感兴趣,对此进行解释扩散,从而此消息被顶上头条
二:汪峰对章子怡表白,恒大夺冠,恒大夺冠更具吸引力,接受者对此进行扩散,汪峰表白消息被压
三:汪峰发布新歌,多位娱乐圈明星公开恋情或婚讯,大众对后者更感兴趣,进行扩散,汪峰又没有登上头条
四:汪峰三次与头条无缘被网友调侃,吐槽,章子怡转发微博,为其打气,各种关于汪峰的话题,吸引大众眼球,被大众扩散,汪峰终于登上头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