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汇编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
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
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 “传”。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简编重点1、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
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法、乐律、思想义理的剖析等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环节。
2、文献学史的特点:以经学史为中心,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而不断发展。
分为考据和义理两个学派。
传统上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3、文献学史的六个分期:①先秦:初创期;②两汉:成熟期。
经今文学派主义理,经古文学派主考据;③魏晋南北朝:北继承汉代考据学之余绪,南方收到玄学的影响,出现义疏之学,喜义理;④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因循集成,少有开创;⑤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成为主导;⑥清:集前代考据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朴学。
4、孔子与六经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校释和整理,认为“六经皆史”;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作六经,六经当中贯穿着孔子的思想观点。
①《周易》:《周易》是占筮之书,今传本包括本经和易传。
本经包括四十八卦卦象以及卦辞、爻辞。
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汉书·艺文志》有孔子作易传之说;皮锡瑞认为孔子作易传、卦辞、爻辞;从宋代开始怀疑易传不是孔子所作,持此观点的有欧阳修、陈振孙、赵汝谈、姚际恒、崔述②《尚书》:是上古时候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现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有孔子“序《尚书》”之说,目前存疑。
洪迈、朱熹、顾炎武证明今传的《尚书》大序、小序都是后人伪作的。
《史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可信,但是孔子是否系统的整理过《尚书》仍然存疑。
③《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诗,称为笙诗。
传统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不可信。
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
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摘要:一、古文献学概述1.古文献学的定义与作用2.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二、古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字学2.版本学3.校勘学4.目录学5.文献学三、古文献的分类与整理1.经部2.史部3.子部4.集部5.丛书部四、古文献的利用与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与利用2.文献研究方法3.古籍整理与出版五、古文献学与现代学术发展1.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古文献学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3.古文献学的未来发展展望正文:古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文献学致力于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利用,为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古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分类与整理、利用与研究方法以及与现代学术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古文献学概述1.古文献学的定义与作用古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整理、研究和利用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古文献学具有多重作用,既可以揭示历史真相,又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基础。
2.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古代的文字、文献、典籍等,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古文献基础知识1.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
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2.版本学版本学关注古代文献的不同版本,研究它们的源流、演变和真伪。
版本学对于古籍的整理和校勘具有重要意义。
3.校勘学校勘学是对古籍进行校勘、辨伪、注解等工作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古籍的校勘,可以恢复文献的本来面貌,为古籍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4.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古籍目录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古籍的书名、作者、卷数、版本等信息。
目录学有助于古籍的整理和检索。
5.文献学文献学是对古代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涉及文献的分类、编年、内容分析等方面。
文献学为古籍研究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指导。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3、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版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指一切形式上的书本。
4、善本: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5、卷轴装: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6、讹:讹也称误,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写错了,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弄丢了,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7、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8、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9、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10、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当发现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足够的资金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流传、整理、鉴定、编辑及其学术意义。
其学科门类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篆刻、书法、纸张、墨水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就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阐述。
一、古代文献传承1.《尚书》的出土和价值《尚书》是传统的六部之一,大约在周朝形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
这部书最早记载于汉代《汉书·艺文志》中,然而,却很难找到其传本,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
直到清末民初,陈寅恪等学者的努力,才在殷商时代的荀子家庙中出土了木简式《尚书》。
其价值在于,它是对已有《尚书》与公元前330年作为太庙押藏之文书的衔接,从而也是对六国文献的补充和衔接。
对于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2.《三礼》的传承《三礼》是关于礼仪的总称,有《礼记》和《周礼》两部分。
《周礼》是古代礼制典籍,涉及礼制法纪、军制、官制、地方行政等内容。
《礼记》是一部笔记体的书,记录了古代各种活动的礼仪规范,由于《礼记》多以论说、传奇等形式予以记述,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礼》中的文字传承主要有古代的记述、竹简、石刻、之后的纸书文本和刊本等。
其中,《周礼》和《礼记》都曾失传,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据据西晋文学家王弼手抄本书写刻板上,得到了《周礼》和《礼记》三十卷的残本。
可见传承和保存的重要性。
二、重要古籍的编辑1.《周易》的汇编《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
《周易》的文本出现在西周前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汉朝以后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唐代太宗贞观年间,司马昭调集众多学者编辑成九卷。
焦元壹、邵雍在宋代对其进行了注释,并写成百篇。
2.《书经》的修订《书经》是一部最早的汉字字源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书经》的原本是由大量的骨胳、卜辞和鬼谷子的文字零散组成而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物的流失,许多文字被遗失。
唐朝时,隶书书法家欧阳询、经学家李善注等人,依照魏晋时期残本辑录成十三篇版本,并给其加以注释。
古典文献学基础2
• 《李太白集》、《全唐诗》、《万首唐人绝 句》、《乐府诗集》
• 《文心雕龙·隐秀篇》亦明人伪造。 •
• 沈涛(1792-1816)《铜熨斗斋随笔》卷 四“乌桓大人”条:
•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五 年乌桓大人来朝。”注:“乌桓谓渠帅 也。”惠征君《补注》曰:“谓字衍。” 涛案:汲古阁本注作:“大人谓渠帅也。” 则谓字非衍,注中“乌桓”字误耳。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方勺《泊宅編》卷上:符建間有杭州學教 授出易題,誤寫坤為釡,作金字。一學生 知其非,佯為未喻,懷經上請。教授因立 義以酬之,生徐曰:先生所讀,恐是建本。 據此監本,乃是釡字。教授大慙,鳴鼓自 罰二直。……然教授者不久遂歴清要,官 至八座,近方殂謝,不欲顯其姓名於此。 (注:姚祐尚书也。)
• 朱彧《萍洲可談》卷一:姚祐元符初為杭州 學教授,堂試諸生,易題出乾為金,坤亦為 金,何也?先是福建書籍刋板舛錯,坤為釡, 遺二点,故姚誤讀作金。諸生疑之,因上請, 姚復為臆説,而諸生或以誠告。姚取官本視 之,果釡也,大慙。曰:祐買著福建本。升 堂自罰一直,其不护短如此。
古典文献学基础
国学院 陈伟文
第一章 古籍版本学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理论
• 一、版本释名 • 《说文解字》:“版,判也,从片,反
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片也,旧作判
也,浅人所改,今正。”朱骏声《说文解 字通训定声》:“判木为片,名之为版。”
• 《说文解字》:片,判木也。 《说文解字》:牍,书版也。长一尺,既 书曰牍,未书曰椠。
• 刘爚《云庄集》,四库著录本为伪本,然 别的版本含有百余篇刘氏之文。《全宋文》 一字未收。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涉及古代文献的鉴定、分类、整理和研究等方面。
总结古典文献学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古代文献的分类:古代文献可以按照内容、载体、形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按内容可分为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文学文献等;按载体可分为竹简、帛书、木简等;按形式可分为记载文字的文石、石刻、金石铭文等。
2. 古代文献的鉴定:古代文献的鉴定是指确定古代文献的真伪和时代的过程。
鉴定古代文献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并结合实物的保存状态、字体特点、用料工艺、内容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
3. 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古代文献的整理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整编、校勘等工作,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古代文献的研究则是对文献的内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旨在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古代文献学的方法与工具:古代文献学依靠各种文献学的方法与工具进行研究,如讲究校勘、注释、编索、考辨等。
同时需要广泛运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5. 古代文献在研究中的价值:古代文献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思想等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传承、人文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古代文献的研究也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人文理解、学术发展等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探究古代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分类、鉴定、整理和研究等过程,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为您整理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1、甲骨甲骨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占卜记事,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金石金指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称为金文;石主要指石碑,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石刻。
金石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简牍竹简和木牍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用笔墨书写。
其使用时间跨度长,对于研究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缣帛缣帛是丝织品,质地柔软,便于书写和携带,但成本较高,未能广泛使用。
纸张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
二、古典文献的形制1、卷轴装将纸张粘连成长幅,以木棒等为轴,从尾向前卷起存放。
这种装帧形式在唐代以前较为常见。
2、经折装将长幅纸张折叠成册,形如折扇。
这种形式便于翻阅,多用于佛经的装帧。
3、旋风装将书页按照一定顺序粘贴在一张底纸上,翻阅时书页如旋风般展开。
4、蝴蝶装将书页对折,以中缝为准,将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对折,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用糨糊粘连书脊,最后以硬纸包裹作封面。
这种装帧形式使书页展开如蝴蝶展翅。
5、包背装与蝴蝶装类似,但书页的文字面向外对折,装订时将书背用糨糊粘连,再用硬纸包裹书背。
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用线将书页装订成册,经久耐用,美观大方。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善本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
通常包括年代较早、刻印精美、内容完整准确、传承有序等特点的版本。
2、稿本作者的原稿,分为初稿、修改稿等。
3、抄本以手写方式复制的版本。
4、刻本通过雕刻木板印刷而成的版本,又分为官刻、家刻、坊刻等。
5、活字本使用活字排版印刷的版本,如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
6、影印本通过照相技术复制的版本。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古典文献学1、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豕己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父子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8、东汉定经书文字,“熹平石经”蔡邕隶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
9、三玄《周易》《老子》《庄子》10、《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一大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目的主流。
11、三体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二年,安排人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臣的《文选》注本,研究《文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文选》学”14、唐代的石经提议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与开成二年,故称开成石经,其规模在唐前石经中是最大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续文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臣事迹》称为宋代四大书。
16、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学著作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考古图》17、公私目录学。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在古代,文献的载体多种多样。
最早的文献载体可以追溯到甲骨,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
随后出现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往往记载着重大的事件或祭祀等活动。
竹简和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将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串联起来。
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相对昂贵,但质地柔软便于书写。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是汇集多人作品的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2、别集是个人作品的结集,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
3、丛书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冠以总名,如《四库全书》。
4、类书是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或韵部编排,以供查检和引用,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版本指的是一部书经过传抄、刻印等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善本通常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如精校精刻本、名家批校本等。
2、稿本作者的手稿,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
3、抄本手写的副本,有传抄本和影抄本之分。
4、刻本雕版印刷的本子,又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四、古典文献的校勘校勘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判断是非;他校法是用其他相关书籍来校勘;理校法是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误。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存佚、内容和流传情况。
古典文献学重要知识梳理
积聚与散佚一、古籍亡佚的原因p41、统治者的禁毁2、战乱(“十厄”之二厄)3、水火虫——自然灾害4、藏书家的过失(清代十大藏书家)5、思想观念上的偏差6、贵族殉葬十厄:一厄秦始皇焚书,使商周以来文献典籍大都“扫地皆尽”;二厄西汉末年长安兵起,图书并从焚烬”;三厄东汉西京大乱,“图籍燔荡”;四厄西晋末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五厄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兵败国灭时将公私典籍全部焚毁。
补充::隋末江都大乱、唐代安禄山作乱、唐末黄巢入长安、北宋靖康之难、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等造成的五次文化典籍大灾难,连同牛弘所举共为“十厄”清代藏书四大家: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
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
材料与形式二、甲骨文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现存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最为系统的古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因而用甲骨文记载的历史资料是最早的文献资料。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殷王占卜的记录遗物,距今约3000多年的历史。
因为发现于商的旧都殷墟,故又称为“殷墟文字”或“殷墟甲骨”内容、价值、重要参考书(集大成者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近年来,姚孝遂、肖丁合编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与《殷墟卜辞类纂》三、金文的概念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编
辑和研究等方面。
以下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总结:
1. 古典文献的分类:古代文献可以分为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两种形式。
口头传承的文
献主要包括口头传统、民间文学、宗教文献等,书面传承的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文集、文稿等。
2. 古典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收
集和整理古代文献需要掌握文献类别、文献来源、文献保存和欣赏等知识。
3. 古典文献的编辑与研究:古典文献的编辑是将散乱的文献材料加工整理成系统、完
备的文献选本。
古典文献的研究包括文献的鉴定、校勘、翻译、注释、赏析等方面。
4. 古典文献的价值:古代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资源,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文学和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研究古典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人文思维、社
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5. 古典文献学的方法:古典文献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本批评、历史学方法、
文化学方法、比较研究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解读文献,得出更系统和深
入的研究结论。
总的来说,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要研究古代文献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背景,也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编辑和解读,通过对古典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典⽂献学复习资料古典⽂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献”定义⽂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约相当于今⽇之谓“活字典”。
(⽂章、典策)⽂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夫)现代定义:“⽂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段记录⼈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帛、纸张、胶⽚、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献学”定义古典⽂献学:研究我国古典⽂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法及其利⽤的⼀门学科。
⽂献学是以⽂献和⽂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的是为了更好的利⽤和保存⽂献资料。
版本、⽬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献学出现⼀些新的趋向,分⽀⽂献学和专科⽂献学受到重视,如⽂学⽂献学、⽂学批评⽂献学、⽂献⽬录学等。
古典⽂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献。
古典⽂献,⼀般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和⼿抄的古籍⽂献,同时包括⽂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字材料,均属古典⽂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献学的主要范围:⽬录、版本与校勘古典⽂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献学的意义⼤⽽⾔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化;对国家历史政治⽂化之重⼤意义。
⼩⽽⾔之,对个⼈了解历史⽂化,从事学术研究,⽂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及其弟⼦(⼦夏等)⽂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献的破坏③西汉对⽂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等)④司马迁特殊的⽂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等⼤儒的⽂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
32.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33.纪传体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34.东汉荀悦所编的《汉纪》全称《东观汉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也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35.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36.古书一般格式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周南关雎古训传第一”是小题,列于上;毛诗是大题,列于此行之下。
37.汉代人将《左传》《国语》看做是《春秋》的内外传,作者都是左丘明。
38、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叫夺文、阙文。
39、蜀本是指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颜体。
40、杭本是指宋代浙江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柳体。
二、名词解释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 (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
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
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
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
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
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
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
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
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
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
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9、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
“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1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石头上刊刻的经书。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照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完的有《左传》。
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大价值。
11、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
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
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
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2、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13、叙录:又叫题解,提要,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件、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14、辑佚:文献学中古典文献的辑佚是专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摘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15、鱼尾:是指刻板中心部位所刻的折叠书页的标志。
鱼尾因其数量、形状不同,分为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黑鱼尾、白鱼尾、线鱼尾、花鱼尾、顺鱼尾和逆鱼尾等。
16、古典文献学:是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17、三、指出下列文献学著作的作者及时代1.《四库提要辨证》近现代余嘉锡2.《中经新簿》晋荀勖3.《经籍籑诂》清阮元4.《水经注》北魏郦道元5.《孟子正义》清焦循、焦廷琥、焦征6.《周礼正义》清孙诒让7.《汉书补注》清王先谦8.《墨子间诂》清孙诒让9.《春秋经传集解》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10.《尔雅义疏》清郝懿行11.《通典》唐杜佑1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13.《方言》西汉扬雄14.《七录》南朝梁阮孝绪15.《七略》汉刘歆 16.《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17.《四库全书》清纪昀18.《文选》南朝梁萧统19.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20.《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21.《抱朴子》晋葛洪四、问答题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什么?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