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汇编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
6)电子文献
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
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
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古典文献学1、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2、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4、三豕己亥
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父子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东汉定经书文字,熹平石经”蔡邕隶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
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
9、三玄《周易》《老子》《庄子》10、《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一大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目的主流。
11、三体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二年,安排人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
《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臣的《文选》注本,研究《文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文选》学”14唐代的石经提议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与开成二年,故称开成石经,其规模在唐前石经中是最大的。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
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3、文献学学习目的;
4、主要参考书目;
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
一、古代载体
1、甲骨;
2、金;
3、石;
4、竹木;
5、帛;
6、域外;
7、纸。
二、现代载体
1、胶片;
2、软盘;
3、光盘;
4、计算机硬盘;
5、移动硬盘及U盘;
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
一、文献的产生
1、著作类;
2、编述类;
3、钞纂类;
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
1、口述类;
2、传抄类;
3、刻印类;
4、影印类;
5、铅印类;
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
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
2、历代官私书目;
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
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
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古籍的收藏——
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
——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
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
2、版本类型;
3、善本的定义;
4、版本鉴定的依据;
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
1、目录定义;
2、目录的作用;
3、目录的分类;
4、目录的构成;
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
1、校勘的定义;
2、校勘的意义;
3、校勘的具体方法;
4、校勘的要求;
5、校勘成果的撰写
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
(一)文献的辑佚
1、辑佚的定义;
2、古书亡佚的原因;
3、前人辑佚的成就;
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
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
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
1、辨僞的定义;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1、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法、乐律、思想义理的剖析等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环节。
2、文献学史的特点:以经学史为中心,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而不断发展。分为考据和义理两个学派。传统上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3、文献学史的六个分期:
①先秦:初创期;
②两汉:成熟期。经今文学派主义理,经古文学派主考据;
③魏晋南北朝:北继承汉代考据学之余绪,南方收到玄学的影响,出现义疏之学,喜义理;
④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因循集成,少有开创;
⑤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成为主导;
⑥清:集前代考据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朴学。
4、孔子与六经
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校释和整理,认为“六经皆史”;
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作六经,六经当中贯穿着孔子的思想观点。
①《周易》:《周易》是占筮之书,今传本包括本经和易传。本经包括四十八卦卦象以及卦辞、爻辞。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汉书·艺文志》有孔子作易传之说;皮锡瑞认为孔子作易传、卦辞、爻辞;从宋代开始怀疑易传不是孔子所作,持此观点的有欧阳修、陈振孙、赵汝谈、姚际恒、崔述
②《尚书》:是上古时候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现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有孔子“序《尚书》”之说,目前存疑。洪迈、朱熹、顾炎武证明今传的《尚书》大序、小序都是后人伪作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
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
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
“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
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
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汇总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
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
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讎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讎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流传、整理、鉴定、编辑及其学术意义。其学科门类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篆刻、书法、纸张、墨水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就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阐述。
一、古代文献传承
1.《尚书》的出土和价值
《尚书》是传统的六部之一,大约在周朝形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这部书最早记载于汉代《汉书·艺文志》中,然而,却很难找到其传本,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直到清末民初,陈寅恪等学者的努力,才在殷商时代的荀子家庙中出土了木简式《尚书》。
其价值在于,它是对已有《尚书》与公元前330年作为太庙押藏之文书的衔接,从而也是对六国文献的补充和衔接。对于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2.《三礼》的传承
《三礼》是关于礼仪的总称,有《礼记》和《周礼》两部分。《周礼》是古代礼制典籍,涉及礼制法纪、军制、官制、地方行
政等内容。《礼记》是一部笔记体的书,记录了古代各种活动的
礼仪规范,由于《礼记》多以论说、传奇等形式予以记述,因此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礼》中的文字传承主要有古代的记述、竹简、石刻、之后
的纸书文本和刊本等。其中,《周礼》和《礼记》都曾失传,唐
代大书法家怀素,据据西晋文学家王弼手抄本书写刻板上,得到
了《周礼》和《礼记》三十卷的残本。可见传承和保存的重要性。
二、重要古籍的编辑
1.《周易》的汇编
《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周易》
的文本出现在西周前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汉朝以
后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唐代太宗贞观年间,司马昭调集众多学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为
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
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知识要点、练习题及考试点。
1、(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2、宋代刻本的字体,多采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
3、纵观整个元代的刻书特点,大致可用八个字概括,即(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4、私刻本大致可以分为(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等几类。
5、古典目录最主要的内容,有(篇目)(解题
6、在《四库全书》中,有关官制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山川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琴棋书画方面的书,被编排在(子)部。
7、《别录》二十卷(刘向西汉)所著《七略》七卷(西汉刘歆)所著。
8、中国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划分,以公元(1911)年为界。
9、张之洞认为,善本必须是(一定本)(二精本)(三旧本)。
10、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
11、《通典》作者是(杜佑)《通志》的作者是(郑樵)《文献通考》是(马端临)。
12、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13、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物质载体)(记录符号)(知识信息)。
14、线装书中书叶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书叶装订缝合处与书口相对的侧面称为(书背),书翻阅的地方叫(书口),书籍最外层起保护书的作用的称为(书皮)。书的最下端称为(书根),书的最上端称(书头),位于副叶后面,印有书名、撰书者姓名和刊刻地点等的(封面)。
古典文献学资料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名词解释
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
练习题2
(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
(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
(3)类书、政书
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
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明《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
现在“文献”一词的涵义
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
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包括一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 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
我们所说的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五四”运动以前各种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 编》,是一部大型清代 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文献” ,专指“典籍” 。 “献”即贤者的言行被记录下来。 “献”转变成“文”,而“献”字也慢慢失去其本义。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专记之书,
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之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 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 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
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 《中国文献学概 要》——中文世 界第一部以文献 学命名的著作: “结集、翻译、 编纂诸端,谓之 文,审订、讲习、 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 文献学。”
3.1953年王欣夫《文献学讲 义》指出:广义的“文献 学”是无法在课堂上讲授 的;然而,既称为“文献 学”,至少掌握怎样来认 识、运用、处理、接受文 献的方法。根据前人积累 的经验,实践的效果,本 课定为三个内容:一、目 录;二、版本;三、校雠。
古典文献——精选推荐
1、文献: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或理解
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信息。也可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2、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和编目、文献的收藏、
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文献的检索等。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
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字体方正平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刻顾问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5、汲冢竹书:在古典文献史上,时常有简牍出土的记载。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是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
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年,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
6、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是清严可均编
辑的《》746卷。此书共搜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分代编次为15卷。这部书最大的长处是“全”,它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当然难免有疏漏),每一作者前面都有小传,每一篇文章后面有出处。这部书为人们阅读先秦至隋的单篇文章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文献基础。
7、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文集。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
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
32.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3.纪传体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34.东汉荀悦所编的《汉纪》全称《东观汉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也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35.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36.古书一般格式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周南关雎古训传第一”是小题,列于上;毛诗是大题,列于此行之下。
37.汉代人将《左传》《国语》看做是《春秋》的内外传,作者都是左丘明。
38、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叫夺文、阙文。
39、蜀本是指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颜体。
40、杭本是指宋代浙江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柳体。
二、名词解释
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 (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
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
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
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
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
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