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琵琶行》也是一篇优秀的古诗文,深受学生的喜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琵琶行》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

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

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6琵琶行(2)教案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6琵琶行(2)教案
乐成为舣疗交流的媒介。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从送别之初“枫
叶蔹花秋瑟瑟一的萧瑟清秋,到“剐时茫茫江浸月”的别时情形,以静衬
动,“唯见江心秋月白”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绕船明月江水寒”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凄清的气氛。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具体作用。┃
┃4.诗人为何泪湿青衫呢?┃
┃针对疑问独立探究,做出批注┃
┗━━━━━━━━━━━━━━━━━━━━━━━━━━━━━━━━━━━━┛
2】4
三.解疑合探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自学成果,点评打分。
1.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从一两个角度理山本诗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骚客,一位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
┃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寻常的夜晚,浔阳江头的悠悠江水,┃
┃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ⅡnBⅦ┃
节奏表现出来。
(2)情感的传输,通过曲中带情乖f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
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
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
女的形象,“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已叹息”,“重唧唧”,
“青衫湿”也有听者的共鸣。
(3)气氛的渲染,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
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

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 并序(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 并序(第二课时) 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参考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琵琶行》教案(2)

《琵琶行》教案(2)

琵琶行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1教育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文学,音符。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2·1·c·n·j·y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21·世纪·教育·】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分组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明确: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整体感知,品味感情3.对比欣赏: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

②昵昵:亲昵的样子。

③蛴攀:登攀。

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

⑤滂滂:流淌的样子。

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

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中职语文教案:琵琶行(全3课时)

中职语文教案:琵琶行(全3课时)


琵琶行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教后札记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 课
组 别
语 文
课 程名 称
语文
所 在
年 级
主 备
教 师
授 课
教 师
授 课系 部
授 课
班 级
上 课
日 期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7.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呢?
学生阅读分析(略写,明写)
讨论后明确: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我”的诉说,又反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结果是当她又一次拨动琵琶的时候,情感更加浓郁。“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声更加凄苦感人。
出示复习题
二、阅读课文,探讨问题
1.文中琵琶女弹奏琵琶,一共弹了几次?在文中找出并读一读?
学生在文中找出并阅读。
第一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
第二次:(再闻琵琶诉沦落 )
第三次:(三闻琵琶青衫湿 )
2.齐读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句子,作者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听到的琵琶声?听后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阅读,分析(暗写,略写。)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 课
组 别
语 文
课 程名 称
语文
所 在
年 级
主 备
教 师
授 课
教 师
授 课系 部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简介白居易诗歌创作及其生活经历;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了解描摹音乐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描摹音乐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由唐宣宗李忱诗作《吊白居易》中的诗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导入新课《琵琶行》。

(2)解题:诗句中“琵琶曲”就是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琵琶行》又名《琵琶引》,其中“行”和“引”与《长恨歌》中的“歌”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但大同小异,后来统称为“歌行”。

二、作者简介1、让学生说出对于白居易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进行总结并适当地补充。

(1)白居易诗歌创作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无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作品收录在《白氏长庆集》中。

(2)白居易主要生活经历白居易才华横溢,16岁创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显现出不凡的文学才华。

贞元十六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来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这一年白居易44岁,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处叛乱的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因为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因而被人认为是越职言事,再加上白居易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遭到许多人的嫉恨,因此借此机会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的秋天写的。

三、简析诗前小序1、①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正音。

②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读音湓浦铮铮然倡女贾人悯然转徒迁谪2、①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进行口头翻译,把握重要文言词句的含义。

《琵琶行》教案逐字稿

《琵琶行》教案逐字稿

《琵琶行》教案逐字稿教案名称:《琵琶行》逐字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绘。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琵琶行》全文打印,每人一份。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全文,理解文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词汇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跟读,模仿发音和语调。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情感描绘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情感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文学鉴赏(20分钟)1. 学生自主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三、表达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表演文中的情节。

2. 各小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词汇学习和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情感描绘欣赏和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

3. 评估学生的表达练习,如表演、分享等,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白居易《琵琶行》的全诗;(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理解诗中表达的悲欢离合、人物命运的起伏;(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努力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掌握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如何把诗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3)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掌握了《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琵琶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讲解和引导,并结合现实生活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琵琶行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琵琶行(第二时创新教案)教学目标、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述音乐的语言艺术,培育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文第二节。

二、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描述音乐的高超技能。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式、朗诵法二、对比阅读《听颖师抚琴》中的音乐描述。

教学媒体录音机多媒体图片教学假想《琵琶行》是描述音乐的千古名篇。

因此,教学中没必要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前预习中掌握。

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朗诵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别离是:数学,文学,音符。

”贝多芬说:“音乐当令人类的精神暴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迪。

”那咱们就一路来欣赏《琵琶行》中是如何描述音乐的。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抑扬,转折起伏。

按照学生发言总结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但是止三、重点鉴赏文第二段“音乐描述”.学生朗诵,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进程和情感的转变。

2.分组讨论:本段音乐描述的艺术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益处?明确:描述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正面描摹与侧面衬托结合;D、带着情感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能:咀嚼语言,分析手法整体感知,品味情感3.对比欣赏:韩愈《听颖师抚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 2.6 《琵琶行》第二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 2.6 《琵琶行》第二课时
急切、欣喜矛盾、含羞
3、在诗的第二节中,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可以说是一部交响乐,此中有前奏,有高潮,有结尾,曲调变幻多端,曲中隐含着琵琶女生活的状态。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前奏曲:
动作、心理描写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欢乐曲:
比喻摹声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色艺超群,名动京华,醉酒欢歌。
(4)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和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沉思曲:
比喻、通感、叙议结合
冷涩凝绝、幽愁幽咽
家庭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嫁作商妇。
悲愤曲:
比喻、正侧结合
刚劲急促、高亢激越
丈夫薄情,独守空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
4、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通感)来刻画不同的乐调,化无形为有形,还恰当
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音乐的其他手法
(1)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2)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
(3)听众的感受与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琵琶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琵琶行》
年级学科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5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5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2010.03.19授课教师赵宗敏授课班级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高一(1)班教学目标1学习、鉴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琵琶曲《琵琶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变为有形可见的文字,表现在纸上,使人读后获得具体深切的感受,确实是不容易。

《琵琶行》对于音乐“琵琶声”的描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久不衰。

课堂安排设计意图活动方式1.学生齐读《琵琶行》第二段,感受琵琶女演奏的美妙音乐。

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完成初步体验音乐描写的诗句。

集体参与2.分析鉴赏相关诗句。

(扣住文本,抓重点词语分析)对比材料: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夜筝》李绅《悲善才》元稹《琵琶歌》李白《听蜀僧睿弹琴》(教师补充对比资料) 1.尊重学生的原始体验,在交流与相互启发中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2.通过对比,增加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感性认识,增加诗歌积累,拓展视野。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3.利用具体艺术手法指导修改上次课的写作练习。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一起聆听,有意识地感受、体验音乐,为改写习作做准备。

)学以致用,在修改习作练习4的过程中,再次理解欣赏《琵琶行》的艺术手法。

学生修改、点评、交流展示内容板书设计音乐描写的方法: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以听众的感受(感情)表现音乐演奏效果以演奏者的动作表现音乐演奏效果以情写声------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我预先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扣住文本分析鉴赏,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二、利用分析总结的音乐描写的方法,指导写反思作。

目的是,以阅读指导写作。

应该说,第二个环节是成功的,学生在有方法指导的情况下,修改例文,实现了教学目标。

《琵琶行》教案设计2

《琵琶行》教案设计2

《琵琶行》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欣赏《琵琶行》的优美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琵琶行》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感慨。

(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选一首进行赏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像等多元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第一课时:导入与新课【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琵琶行》,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作者白居易及诗歌背景的了解。

2. 诗歌结构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2. 情感的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白居易及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阅读诗歌《琵琶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4. 讲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手法表达情感。

5. 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形象描绘。

3.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琵琶象征人生的无常等。

5. 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三课时: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情感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1. 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进入鉴赏环节。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角度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4. 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诗歌拓展【教学目标】1. 拓展学生的诗歌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白居易、琵琶女的生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琵琶行》。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白居易、琵琶女的生活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琵琶行》。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琵琶女生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背景、朗读课文、自主学习2. 第二课时:合作探讨、翻译诗句、分析意境3. 第三课时:讲解关键词语、句子、背诵练习4. 第四课时:应用拓展、作业布置、课堂小结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激发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讲解法:详细讲解关键词语、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最新整理《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辅助:幻灯片教学过程:1. 导入: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 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 分析:①教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三次:岸上闻曲船上听曲船上再听曲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第二次:“幽愁暗恨”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②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应?作者为什么要叹息?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

《琵琶行》教案第二课时

《琵琶行》教案第二课时
5、听琵琶声,朗读第二段。
“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课后
作业
背诵第二段。
课后
反思
1、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
琵琶声:他们两个一个善弹,一个善听,音乐就成了沟通他们心灵的桥梁。
2、文章描写音乐的部分集中在第几段?第二段
3、这段对于音乐描写的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至文。被称为唐人具体描写音乐诗当中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么高,大家齐读第二段感知一下
宁夏平罗中学高一语文语文版第二册第二单元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编写人
康晓民
审核人
康晓民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阅读批注法,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明确:这一段文字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了琵琶女演奏的全过程。“千呼万唤始出来”写出了琵琶女的出场;接下来“转轴拨弦三两声”写的是调弦试音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技艺的娴熟;“初为《霓裳》后《六幺》”交代要演奏的曲目;“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曲一会儿粗重一会儿轻细,声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间关莺语花底滑”到“铁骑突出刀枪鸣”写出了乐曲旋律上的变化,由婉转流利到幽咽滞涩,再到声音越来越小,以至停顿,到后来的高亢、激越;“曲中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演奏的收束;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听众的反映,更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句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在描述琵琶女演奏时是一种完全投入,演奏者是用情去演奏,作者更是用情去描绘。他已听出了弦外之音,听出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琵琶女是以情演奏,诗人是用情来绘声,正是因为二人有情感上的共鸣,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改用《同一首歌》的一句歌词:同样的经历给了他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遭遇给了他们同样的歌。白居易和琵琶女才共同完成了这部响彻千年的杰作。作者运用比喻,把声化为了一种形。比如这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作者把大弦和小弦的声音用急雨和私语来形容,把大弦、小弦交替演奏的效果形容成大珠小珠落在玉盘里,令人具体可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几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大弦粗重、小弦清细的特点。而且大弦小弦交替演奏就像珍珠落在玉盘上,是什么特点?注意不是落在地上,也不是塑料盘上。发出的声音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莺语,给人的感觉非常动听,而“花底滑”我觉得作者是想通过花的五彩缤纷来体现乐曲情调的千姿百态,同时,“滑”字又体现出乐曲的婉转流畅。抓住了“滑”字的特点,而且黄莺在花下唱歌鸣叫,的确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一句,我觉得这一句完成了乐曲由低缓、暂歇到高亢的转换,这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前面说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蓄势待发的感觉,而此时银瓶乍破、水浆突迸,铁骑突出、刀枪齐鸣,令人感到乐曲此时的爆发力,给人振奋人心之感。乐曲至此所达到的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后面的“四弦一声如裂帛”我觉得可以理解成琵琶女心的碎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得好,它写出了乐曲的美。这一句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凄婉优美的乐曲也许是引发了人们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人们已陶醉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音乐已经停息,但东船西船此时已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在了,在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的一轮圆月,将人们带入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中。前面是描述琵琶女演奏的情形,这一句说的是演奏效果,乐声已停,而此时人们仍沉醉在这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让我们不难想像听者那如醉如痴的神情,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感情学习重点:体味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结构有些特殊,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

板书:哪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全诗内容?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身世漂零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关于琵琶女(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有关的文字。

在诗中找有关琵琶女身世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对照,让学生体会二者之不同。

明确:一略一详。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1、琵琶女的身世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对比。

从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得意一时的情状。

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醒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任性戏谑,正如一出蕴含悲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深思。

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比,世态炎凉,昔盛今衰。

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乐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愁。

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梦回过去,醒后倍觉伤心。

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

然而,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怎样表现呢?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重点分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写,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写也非常符合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与心理。

请同学们找一找。

明确:“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琵琶行》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课:复习引入,注意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使音节悦耳动听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1)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2)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2010.03.19
授课教师赵宗敏授课班级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高一(1)班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播放琵琶曲《琵琶语》)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变为有形可见的文字,表现在纸上,使人读后获得具体深切的感受,确实是不容易。

《琵琶行》对于音乐“琵琶声”的描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久不衰。

课堂安排设计意图活动方式
1.学生齐读《琵琶行》第二段,感受琵琶女演奏的美妙音乐。

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完
成初步体验音乐描写的诗
句。

集体参与
2.分析鉴赏相关诗句。

(扣住文本,抓重点词语分析)
对比材料:韩愈《听颖师弹琴》
白居易《夜筝》
李绅《悲善才》
元稹《琵琶歌》
李白《听蜀僧睿弹琴》(教师补充对比资料) 1.尊重学生的原始体验,
在交流与相互启发中
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2.通过对比,增加对诗歌
的艺术手法的感性认
识,增加诗歌积累,拓
展视野。

学生思考、
讨论、归纳、
总结
3.利用具体艺术手法指导修改上次课的写作练习。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一起聆听,有意识地感受、体验音乐,为改写习作做准备。

)学以致用,在修改习作练
习4的过程中,再次理解
欣赏《琵琶行》的艺术手
法。

学生修改、点
评、交流展示内容
板书设计音乐描写的方法: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以听众的感受(感情)表现音乐演奏效果
以演奏者的动作表现音乐演奏效果
以情写声
------
教在教学设计中,我预先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扣住文本分析鉴赏,
学反思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二、利用分析总结的音乐描写的方法,指导写作。

目的是,以阅读指导写作。

应该说,第二个环节是成功的,学生在有方法指导的情况下,修改例文,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第一个环节,学生在文本的分析鉴赏中遇到了困难和分歧,因此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对于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同时拓展动作不够舒展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思考有如下原因:1.因为听课人太多,我和学生分别被包围在讲台和座位的几座孤岛上,失去了在讨论环节我对学生指导和及时了解问题的机会,师生个别交流完全失去,我就了解不到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对于讨论生成的内容就缺少了预设环节。

对于学生的普遍与个别问题的判别出现误差,导致第一环节费时多,时效比不够理想。

2.我拘泥于预设方案,没能用平常心来处理这节课,追求完整与完美中,失去了课堂对学生的本质意义(关注学生所得)。

3.学生过于紧张,对于结果的完美追求甚至超过我,学生太关注发言质量,因而整个课堂节奏比常态课慢得多。

课后启发:1.在常态教学中,在讨论环节,更加关注学生的原始思考,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2.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判别个体与普遍问题,个体问题在讨论环节个别解决,普遍问题由全体一起讨论,分析,教师指导,让课堂生成环节成为教学亮点。

3.教学设计多样化,在多变的课堂中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求形式上的完整与完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节课均有所得。

深思、磨砺、设计,是课前的所得。

在完美的期盼与实践中,带来的也总是美丽的遗憾。

文学家说:“文学是灰色的”。

文学因美丽的遗憾而灰色,也会因无数的灰色而厚重,更因为灰色让才子竟折腰。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附:教学材料
一、学生习作:
1、克罗地亚狂想曲
高一(1)班周予豪
这是一首钢琴为主体的乐曲,开篇由钢琴领起,繁星点点,高潮是由小提琴和贝司的插入,波澜壮阔。

这首曲子给我的感觉像是开始被一个人拉起手慢慢的走在花园中,而后,脑中场景瞬间向外延展,看到的是蓝天白云,碧绿草原,一望无际。

乐队中鼓手每一次放下手再抬起手,都让人们的灵魂倍受震撼,欲离体而去,让人飘飘欲飞。

乐曲从头开始都让人有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仿佛条条小溪四处汇集在一起变成滔滔江水,泛出点点星光,这星光是如此的耀眼,但仍让人沉醉其中,但最后,这些星光终于消散了,让人感到万分的不舍。

2、战台风
高一(1)班权冠月
右侧的人,仍是不紧不慢地又精准地调好琴弦,翻折好乐谱,准备好了弹琴。

顿时,一缕弦音细细的滑入心间,紧接着便是相联甚好的颤音,变调,下滑音。

无一不使人仿佛置身于温和柔软的空气中,就这样舒服了好一会儿,琴声却明亮,柔和的高中音都转到了沉重的低音部,这其中的停顿即使短暂,而那样的突然不由使人心中一寒。

低沉的弦声由慢渐快地响起,由暴风雨前的沉寂,顿时化为滚雷从远方传来,变得震耳,同时好像见到了喧闹的场景——是人们在四处逃窜!是壮丁们拼死抵御疯狂时的呐喊声!就这样,肆虐的风暴席卷走了刚刚温柔的气息,在人间狂暴地奔驰!渐渐地,雷声,琴声少了,人们之间也有了切切细语,直到狂风完全消失,人们又纷纷而来,整理着被狂风毁坏的物品。

终于风平浪静了,我又一次陷入那轻柔的空气。

3.野蜂飞舞
高一(1)班王蔚橦
钢琴的声音仿佛流水一般,从高山中流出,溅入幽暗的湖泊,琴声虽弱,但十分连贯,往复的音符跳跃着,想野蜂在花丛中飞舞一样,轻灵,梦幻。

猛然间,似触电一样,野蜂飞的更加急促了,更加灵巧了,在花丛中翻飞往复,最后消失在视野中,消失在耳畔。

4、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之一。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部乐曲时,我就被那旋律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开头那段低音钢琴响起,我就能感受到贝多芬的悲愤、苦闷全都释放出来的快感。

铿锵有力的节奏,好像挣脱束缚的野马在狂奔,也好像一个百折不挠的人不向命运低头,奋勇抗争的身影。

这部曲不像其他的乐曲那样情意绵绵,优雅动人,它时而疾时而缓,意在表现人生命运的多样性与不测。

每每听完,我就像受过一次洗礼,重新正确审视自己,好似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让我走好每段历程。

二、补充资料:
1、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2、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3、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仗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4、明湖居听书(片段)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便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愈翻愈险,愈翻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