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一个人穿过三峡的意义
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大壮举。
正是有了第一个人的开拓,才有了长江三峡今天的美好图景。(引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二)由此,作者又联想到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
1. 学生找出文中作者联想到的第一个
教师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2.分析这无数“第一个”的意义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他们是历史的脊梁,是推动历史前行的主力军。作者着重笔墨叙写第一个,赞颂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知难而进的勇气和首创精神。这也是作者由最初行程的艰辛到船过三峡感到喜悦的原因所在。
1.请学生举例自己所了解的“第一个”并简要概括其中的意义
这第一个可以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也可是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2.请学生谈一谈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否有做过第一个的经历;或是因为自己缺乏勇气错过了“第一”而给自己留下了遗憾。
通过课文分析和拓展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第一个”的意义,对部分怯懦缺乏自信学生起到激发鼓舞的作用。
一、重点段落分析
作者畅游三峡时想到了什么?
(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
1.请同学回答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都想到了哪些问题。
△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早
依据:《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里面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
△ 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也许只有独木船)——工具简陋
作业
板书设计
人抛开各种顾虑杂念,目标非常明确“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2.找出文中表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态度坚决、决心之大的语句
——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他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正是这份决心和勇气,使他完成了穿过三峡的使命。
教 者
徐海兰
任教学科
语文
课 题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思路。2.通过片断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领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深层意义的全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首创意识
△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他只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信念坚定
前面的路有多长?
前面的路有多险?
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
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
四句“他不知道,也没有想”间隔反复,说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
看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
要求学生找出所作
答案依据
教师明确
小结
拓展练习
德育渗透
总结评价
依据: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画的是两层楼的大木船搏击长江三峡惊心动魄的场景,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的多。
△ 他有什么精神负担?(折回的、遇险的、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压力大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
结合课文内容,围绕“第一个”这一主题,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ຫໍສະໝຸດ Baidu
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早
交通工具——简陋知难而进
精神负担——大
决心——大
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首创精神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教师引导
学生展开联想
学生作答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片段的分析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问好
文章的行程思路
上节课已从整体上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三峡奇景是作者漫想的前提。下面请同学欣赏一段三峡风光短片。(播放短片)同学们看到的和文中的描写是否相同?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想呢?那么作者刘征游三峡时想到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过万重山漫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