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合集下载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及作者写作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过万重山漫想》。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强调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解释重点词语。

4.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6. 作者写作技巧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7.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改错、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X、X、X3. 课文结构:描述部分、议论部分4. 主题思想: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5.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我心中的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她用神奇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在我心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母亲,她孕育了无数的生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学生自行发挥)2.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合适?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经典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开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b.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联想、想象、对比等。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结构:引子描述联想感悟3. 写作技巧:联想、想象、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山河”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引言过万重山,是一方壮丽而神秘的地理景观。

它饱含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让人流连忘返。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过万重山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并鼓励他们传递环保知识。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

–讲解过万重山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

2.过万重山的生态保护–讲解过万重山的生态系统,包括动植物种类和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保护过万重山的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

3.传递环保知识–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研究,选择一个与过万重山相关的环境问题。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如海报、PPT等,展示并传递环保知识。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问并回答问题,加深学习效果。

4.团队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团队合作任务。

–任务要求学生共同解决一个与过万重山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生态保护和环保知识。

2.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并讨论过万重山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3.独立研究法: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环境问题研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结果呈现能力。

4.团队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所要求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任务。

2.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表现,评估他们对过万重山和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讨论和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2.过万重山的地理地图和照片3.与过万重山相关的图书、资料和视频资源七、教学安排本教案将分为四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大约为45分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作者描绘的三峡壮美景色和船上生活;2. 作者在穿越三峡过程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思考;3. 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结合课文,讲解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和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过万重山漫想》2. 主题:人生、历史、文化3. 重点: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哲理思考4. 难点:历史文化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

2. 答案要点:围绕文章主题,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穿越三峡的思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2)学会从多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与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的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人格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脉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万重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欣赏法: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 过万重山漫想》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
对 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欣赏新课: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4. 分析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过万重山漫想》的文化价值。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重点章节为第二、三自然段,通过对文中描绘的山川景象和作者内心感受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领会到自然的壮美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过万重山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以及对自然美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生词学习:引导学生查字典,学习生词,并讨论词义。

3.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第二、三自然段,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情感变化。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正在过万重山,描述内心的感受。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7.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表达的自然美和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成语:崇山峻岭、心旷神怡、豪情壮志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句子:第二、三自然段的典型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万重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2. 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4. 主题探讨5. 作业设计一、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1.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篇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篇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的及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设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

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二。

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三。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

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略五。

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题目分析法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

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理解。

(2)对作者在文中的寓意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阅读并研究《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准备:预习《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3)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练习。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八、拓展学习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教师为学生推荐与《过万重山漫想》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组织文学活动:教师组织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对人生的艰辛与美好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进行散文创作的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掌握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写作素材积累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课。

a. 作者为什么要过万重山?b. 作者在过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c. 作者通过过万重山的经历,得出了哪些人生感悟?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的散文。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的作文,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写一篇散文。

答案要求: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山的那边》,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阅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徒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此次徒步活动为素材,创作一篇散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掌握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意象和象征;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意象和象征。

四、教学难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分析;2.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2.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4.归纳法: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本书吗?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吗?它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2. 讲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15分钟)•简要讲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段文学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并讨论其深层含义。

4. 归纳文学作品的意象和象征(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归纳整理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和象征所代表的意义和作用。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和评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的影响。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过万重山漫想》。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人王之涣的《过万重山漫想》,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山的雄伟壮观,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过万重山漫想》;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山的雄伟壮观,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的写作手法。

2. 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过万重山漫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大自然的山水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过万重山漫想》,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合作探究(10分钟)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例,讲解诗词的朗读、背诵和默写技巧,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诗词。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默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过万重山漫想山高山长水急水浑山多山险水碧水深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山水风光。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过万重山漫想》的写作手法,掌握了正确的朗读、背诵和默写技巧。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 认识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3. 学习和掌握有关山脉的基本知识,包括山脉的定义、分类、地形等。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

(3)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列举一些中国的山脉名称,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感知“过万重山”的特殊性。

(2) 提问:“山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内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山脉的特点。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脉的案例研究资料,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总结经验。

3. 讲解(1) 讲解“过万重山”是中国三大山脉之一,它从南到北、东到西呈现出“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特点。

(2) 讲解山脉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时间先后分布、按性质、按地形等。

(3) 讲解“过万重山”的优美景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4. 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带一份案例材料(如“黄山”、“秦岭”等),并自行探究其中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

(2)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和自己的发现。

(3) 每个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示。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作者简介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三、题解1、作者简介2、关于“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

4、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题解:1、“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2、“漫想”――托物而言他三、介绍创作背景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课文内容,围绕“第一个”这一主题,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早
交通工具——简陋知难而进
精神负担——大
决心——大
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首创精神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教师引导
学生展开联想
学生作答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2.分析这无数“第一个”的意义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他们是历史的脊梁,是推动历史前行的主力军。作者着重笔墨叙写第一个,赞颂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知难而进的勇气和首创精神。这也是作者由最初行程的艰辛到船过三峡感到喜悦的原因所在。
△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他只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信念坚定
前面的路有多长?
前面的路有多险?
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
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
四句“他不知道,也没有想”间隔反复,说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
看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
要求学生找出所作
答案依据
教师明确
小结
拓展练习
德育渗透
总结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片段的分析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问好
文章的行程思路
上节课已从整体上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三峡奇景是作者漫想的前提。下面请同学欣赏一段三峡风光短片。(播放短片)同学们看到的和文中的描写是否相同?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想呢?那么作者刘征游三峡时想到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过万重山漫想》
3.第一个人穿过三峡的意义
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大壮举。
正是有了第一个人的开拓,才有了长江三峡今天的美好图景。(引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二)由此,作者又联想到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
1. 学生找出文中作者联想到的第一个
一、重点段落分析
作者畅游三峡时想到了什么?
(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
1.请同学回答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都想到了哪些问题。
△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早
依据:《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里面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
△ 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也许只有独木船)——工具简陋
作业
板书设计
人抛开各种顾虑杂念,目标非常明确“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2.找出文中表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态度坚决、决心之大的语句
——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他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正是这份决心和勇气,使他完成了穿过三峡的使命。
1.请学生举例自己所了解的“第一个”并简要概括其中的意义
这第一个可以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也可是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2.请学生谈一谈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否有做过第一个的经历;或是因为自己缺乏勇气错过了“第一”而给自己留下了遗憾。
通过课文分析和拓展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第一个”的意义,对部分怯懦缺乏自信学生起到激发鼓舞的作用。
教 者
徐海兰
任教学科
语文
课 题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过片断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领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深层意义的全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首创意识
依据: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画的是两层楼的大木船搏击长江三峡惊心动魄的场景,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的多。
△ 他有什么精神负担?(折回的、遇险的、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压力大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