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营养学营养与疾病(课堂PPT)
合集下载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反映
关系密切
脂代谢紊乱
动脉粥样硬化
影响
膳食和营养因素
血脂变化
控制
(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1、饱和脂肪酸
<10C、>18C
不升高血胆固醇
16C、14C、12C
升高血胆固醇
(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2、单不饱和脂肪酸 Eg:橄榄油、茶油
总TG、LDL
3、多不饱和脂肪酸 n-6(eg:亚油酸) n-3(eg:亚麻酸)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肥胖症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营养与糖尿病 营养与肿瘤
第二节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二、营养与高血压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血浆中的脂类和蛋白质
(二)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四)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
脉粥样硬化
与动
(五)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八)营养防治原则
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3、提高植物性蛋白的摄入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饮食清淡,少盐少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物
二、营养与高血压
(一)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一)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七)其他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是一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性 疾病。 导致受损的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动脉粥样形成的原因
遗传 年龄 肥胖 吸烟 缺乏体力活动 营养膳食因素:极为重要
(一)血浆中的脂类和脂蛋白
营养与疾病详解PPT课件
1.合理膳食
2.推广生长发育监测图的应用
3.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4.减少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
--
31
二、维生素缺乏症
饮食物中某种维生素长期不足或缺乏,引起代 谢紊乱而出现明显的病理状态称作维生素缺乏。 缺乏早期无明显症状时,称作维生素不足。
原因: 1.除食物中含量低 2.体内吸收障碍 3.破坏分解增强 4.生理需要量增加
二、平衡膳食
(二)平衡膳食的组成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 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
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 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
12
第三节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二、平衡膳食
(二)平衡膳食的组成
--
30
第四节 膳食与营养缺乏病
• 2.干瘦型营养不良(marasmus) 由于能量 严重摄 人不足所致。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无 力,贫血,无水肿,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 疾病而死亡。
• 3.混合型营养不良(marasmic-kwashiorkor) 临床表 现介于上述二型之间。
• (三)、预防
--
35
(二)维生素D缺乏病
• 1.缺乏原因 维生素D及钙、磷的原发性缺乏和代谢异常可
导致维生素D缺乏。常见原因是: (1)阳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 (3)维生素D及钙、磷的肠道吸收障碍 (4)其他原因 (肝肾疾病 、抗癫痫药物 )
--
36
(二)维生素D缺乏病
• 2.临床表现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吃清淡膳食有利于健康,即不要太油腻, 不要太咸,不要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 烟熏食物。
2.推广生长发育监测图的应用
3.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4.减少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
--
31
二、维生素缺乏症
饮食物中某种维生素长期不足或缺乏,引起代 谢紊乱而出现明显的病理状态称作维生素缺乏。 缺乏早期无明显症状时,称作维生素不足。
原因: 1.除食物中含量低 2.体内吸收障碍 3.破坏分解增强 4.生理需要量增加
二、平衡膳食
(二)平衡膳食的组成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 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
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 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
12
第三节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二、平衡膳食
(二)平衡膳食的组成
--
30
第四节 膳食与营养缺乏病
• 2.干瘦型营养不良(marasmus) 由于能量 严重摄 人不足所致。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无 力,贫血,无水肿,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 疾病而死亡。
• 3.混合型营养不良(marasmic-kwashiorkor) 临床表 现介于上述二型之间。
• (三)、预防
--
35
(二)维生素D缺乏病
• 1.缺乏原因 维生素D及钙、磷的原发性缺乏和代谢异常可
导致维生素D缺乏。常见原因是: (1)阳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 (3)维生素D及钙、磷的肠道吸收障碍 (4)其他原因 (肝肾疾病 、抗癫痫药物 )
--
36
(二)维生素D缺乏病
• 2.临床表现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吃清淡膳食有利于健康,即不要太油腻, 不要太咸,不要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 烟熏食物。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12
按照脂肪分布的主要部位分类 • “全身型” • “中心型”或“向心型”肥胖 • 中心型肥胖体内脂肪主要分布于腹壁和腹腔,是多种慢性疾
病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3
(三)肥胖的危害
• 肥胖症患者由于脂肪大量堆积,而脂肪又多贮存于腹部, 使横膈膜上升,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呼吸和 心率,使人容易产生疲劳,不能承受较重的体力劳动, 并常感到头痛、头晕、心悸、腹胀等。
5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对我国人群大规模调查测量数据汇总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 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危险度,具体见表.
6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围(cm)
男:<85 男:85-95 男:≥95
女:<80 女:80-90 女:≥90
体重过低<18.5
体重正常18.5~23.9
增加
高
超重24.0~27.9
增加
高
极高
肥胖≥28
高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7
(二)肥胖的病因与分类 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肥胖是内因+外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8
1、遗传因素 ➢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 ➢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人群的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对肥胖的易感性也有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占20%~40%。 肥胖发病率快速增长不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 要是生活环境变化所致。
大脑:高血压型脑溢血、脑梗塞 心脏:高血压型心脏病、心力衰竭 肾脏: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按照脂肪分布的主要部位分类 • “全身型” • “中心型”或“向心型”肥胖 • 中心型肥胖体内脂肪主要分布于腹壁和腹腔,是多种慢性疾
病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3
(三)肥胖的危害
• 肥胖症患者由于脂肪大量堆积,而脂肪又多贮存于腹部, 使横膈膜上升,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呼吸和 心率,使人容易产生疲劳,不能承受较重的体力劳动, 并常感到头痛、头晕、心悸、腹胀等。
5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对我国人群大规模调查测量数据汇总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 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危险度,具体见表.
6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围(cm)
男:<85 男:85-95 男:≥95
女:<80 女:80-90 女:≥90
体重过低<18.5
体重正常18.5~23.9
增加
高
超重24.0~27.9
增加
高
极高
肥胖≥28
高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7
(二)肥胖的病因与分类 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肥胖是内因+外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8
1、遗传因素 ➢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 ➢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人群的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对肥胖的易感性也有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占20%~40%。 肥胖发病率快速增长不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 要是生活环境变化所致。
大脑:高血压型脑溢血、脑梗塞 心脏:高血压型心脏病、心力衰竭 肾脏: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营养与相关疾病》课件
压等
慢性病成因: 遗传、环境、 生活方式等多 种因素共同作
用
慢性病危害: 影响生活质量, 增加医疗负担, 甚至威胁生命
慢性病预防: 通过改善生活 方式、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 等手段,降低 慢性病发生风
险
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
营养不良:可能 导致慢性病的发 生和发展
营养过剩:可能 导致肥胖、高血 压、糖尿病等慢 性病
糖尿病与营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和维生素,以维持身体健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避免摄 入过多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并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肥胖症与营养
肥胖症的定义: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 肥胖症的原因:营养过剩、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 肥胖症的危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 肥胖症的营养治疗: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运动量、合理膳食等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降低高 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摄入:如 维生素C、维生素E等,降低
癌症等慢性病的风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降低慢性病的风险
慢性病患者饮食建议
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肥胖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健康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 质
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调查目的:了解居民膳食营养状况, 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评价方法:采用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膳食指南等标准进行评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查内容:包括食物摄入量、营养 素摄入量、食物种类等
慢性病成因: 遗传、环境、 生活方式等多 种因素共同作
用
慢性病危害: 影响生活质量, 增加医疗负担, 甚至威胁生命
慢性病预防: 通过改善生活 方式、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 等手段,降低 慢性病发生风
险
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
营养不良:可能 导致慢性病的发 生和发展
营养过剩:可能 导致肥胖、高血 压、糖尿病等慢 性病
糖尿病与营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和维生素,以维持身体健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避免摄 入过多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并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肥胖症与营养
肥胖症的定义: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 肥胖症的原因:营养过剩、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 肥胖症的危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 肥胖症的营养治疗: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运动量、合理膳食等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降低高 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摄入:如 维生素C、维生素E等,降低
癌症等慢性病的风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降低慢性病的风险
慢性病患者饮食建议
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肥胖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健康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 质
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调查目的:了解居民膳食营养状况, 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评价方法:采用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膳食指南等标准进行评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查内容:包括食物摄入量、营养 素摄入量、食物种类等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a
12
五、造成肥胖因素
(一)内因 1、遗传因素
与人类肥胖有关的基因突变有20余种,主要有神 经肽Y、黑色素皮质激素、瘦素、解偶连蛋白等。
2、神经因素 3、物质代谢 4、内分泌
a
13
(二)外因
1.饮食因素 2.社会因素 3.行为心理因素
饮食因素
1.饮食结构不合理
肥胖症的直接因素是体内长期处于热量入超,当摄入的热量 大于消耗热量时,过多的热量便会转变成脂肪积聚在体内,从 而产生肥胖症。不同饮食结构对体内的消化吸收也不同,由此 对体脂的储存和动用带来不同的影响。
a
34
1)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和其抗癌机制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天然存在于大豆中的杂环酚,主 要 含 有 3 种 糖 苷 : 染 料 木 苷 ( genistin ) 、 大 豆 苷 (daidzin)和6-甲氧基大豆苷(glicitin),其总量约 占大豆重的0.25%。
糖偏高, 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大约是正 常人的10倍,发生肥胖症10年后,常会导致糖 耐量下降。 3、肥胖症患者常出现血脂升高而产生心血管疾病
a
10
(二)肥胖症对儿童影响 儿童肥胖除了会引起与成年人相同的疾病外,
还可以引起肥胖脑、缺钙症、性早熟等症状。
a
11
四、什么样的人算是肥胖症
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0.95 >标准体重10%为超重 >标准体重20%为肥胖 >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 >标准体重30%~40%为中度肥胖 >标准体重50%为重度肥胖 >标准体重100%为病态
营养与疾病 ppt课件
h
7
➢ 正常人 男:脂肪组织占体重10~18% 女:脂肪组织占体重20~25%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超重。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肥胖症。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40%,——过度肥胖。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0%,——重度肥胖。
h
8
肥胖度:
✓ 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 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100%
h
17
关键
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入; 食谱为高蛋白、低脂、低糖(营养素齐全); 睡前不吃东西; 平时不吃零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h
18
2、运动减肥
通过增加体内的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 选择有氧运动的耐力性项目;(长跑、长距
离散步、游泳、骑自行车) 控制运动强度;(心律: 120~130次/
第七章 营养与疾病
h
1
一、营养与肥胖
肥胖的定义(obesity):
肥胖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疾病。指 人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导致体重过重的病症。
特点:机体脂肪和脂肪组织过多,超过正常 生理需要,有害于身体。
表现为:易疲劳;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劳 动;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心脑血 管疾病。
h
2
肥胖的分类:
h
13
(一)肥胖的病因
多种因素引起的营养代谢失调产生肥胖。
饮食因素:
身体摄入的热能> 消耗的热能,多余的能量 就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使体脂增加。人们 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组成对体脂的消长有影响, 晚餐过丰富,而且有进食量过多的人,易发 胖。
h
14
体力活动:决定能量消耗的重要因素。体
力活动也是抑制机体脂肪积聚的一种最强有 力的“制动器”。
营养与疾病PPT医学课件
2
3、儿童不宜吃皮蛋:
皮蛋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一种氧化铅的物质,此 物有毒,影响智力。
4、烂姜不宜吃:
烂姜有极毒,能坏死肝细胞。
5、豆油不可生吃:
生豆油中含有苯,苯能破坏人的造血系统,所 以做凉拌菜和饺陷不宜用生豆油,如将豆油下 锅熬熟,苯就蒸发了。
3
6、久煮的水不能吃:
隔夜开水和经久煮的水以及保温瓶中非当天的 开水中,均含有一种叫亚硝酸铵的物质,此物
4、发生肥胖的原因 膳食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 素等。
10
(二)蛋白质过多
过量摄入蛋白质的弊端: 1、易在体内形成酸性物质 2、毒副产物 3、增加患癌危险 4、诱发心脏病变
(三)低聚糖过多
吃糖过多也容易引起肥胖
(四)维生素和矿物质过多
11
营养与肿瘤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一类 疾病,是局部组织或细胞异常增生所形 成的新生物,是体细胞发生分化所形成 的,一旦形成肿瘤细胞,则失去了原有 细胞的功能。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 肿瘤。
引起
7
二、营养缺乏
营养缺乏是由于身体营养素不足以增生 新组织、补偿旧组织和维持正常机能的 结果。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二)维生素缺乏病
1、佝偻病:食物中缺乏VD或人体缺乏日光照射容易引 起佝偻病与骨质软化症,另外,缺钙也是易引起佝偻 病的原因。
2、坏血病:缺乏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结果。多吃新 鲜蔬菜和水果预防。
(四)其他营养缺乏病
1、甲状腺肿:由碘的绝对或相对缺乏以及其他 一些原因引起。
2、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的变性、坏死为特征 的地方性心肌病,缺硒是一个重要病因。采 用亚硒酸钠预防效果明显,此外,通过食物 途径补充似乎更合理。海产品、肾、肉、大 米与其他谷类含硒量较高。
3、儿童不宜吃皮蛋:
皮蛋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一种氧化铅的物质,此 物有毒,影响智力。
4、烂姜不宜吃:
烂姜有极毒,能坏死肝细胞。
5、豆油不可生吃:
生豆油中含有苯,苯能破坏人的造血系统,所 以做凉拌菜和饺陷不宜用生豆油,如将豆油下 锅熬熟,苯就蒸发了。
3
6、久煮的水不能吃:
隔夜开水和经久煮的水以及保温瓶中非当天的 开水中,均含有一种叫亚硝酸铵的物质,此物
4、发生肥胖的原因 膳食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 素等。
10
(二)蛋白质过多
过量摄入蛋白质的弊端: 1、易在体内形成酸性物质 2、毒副产物 3、增加患癌危险 4、诱发心脏病变
(三)低聚糖过多
吃糖过多也容易引起肥胖
(四)维生素和矿物质过多
11
营养与肿瘤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一类 疾病,是局部组织或细胞异常增生所形 成的新生物,是体细胞发生分化所形成 的,一旦形成肿瘤细胞,则失去了原有 细胞的功能。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 肿瘤。
引起
7
二、营养缺乏
营养缺乏是由于身体营养素不足以增生 新组织、补偿旧组织和维持正常机能的 结果。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二)维生素缺乏病
1、佝偻病:食物中缺乏VD或人体缺乏日光照射容易引 起佝偻病与骨质软化症,另外,缺钙也是易引起佝偻 病的原因。
2、坏血病:缺乏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结果。多吃新 鲜蔬菜和水果预防。
(四)其他营养缺乏病
1、甲状腺肿:由碘的绝对或相对缺乏以及其他 一些原因引起。
2、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的变性、坏死为特征 的地方性心肌病,缺硒是一个重要病因。采 用亚硒酸钠预防效果明显,此外,通过食物 途径补充似乎更合理。海产品、肾、肉、大 米与其他谷类含硒量较高。
营养与疾病.ppt
血液中LD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血液中的LDL含量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有关。
LDL (血液中)
(运输胆固醇)
LDL受体(细胞表面)
细胞内
胆固醇合成被抑制
高密度脂蛋白(HDL)
HDL:的作用是把外周组织中的胆固醇运到肝脏
进行代谢和排出体外
血液中HDL升高,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
致HDL升高的因素:
(二)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退行性变
骨松质丢失(50-70岁)骨皮、松质丢失(70岁)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疾病及药物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遗传
三、膳食因素与骨质疏松症
1、钙及影响其吸收的膳食因素
长期低钙、高钠、VK(骨胶原)、雌激素
低钙高磷饮食、VC(胶原)、低氟
2、维生素D:低活性VD、日照不足、长期卧床 3、蛋白质:不足妨碍骨形成 过多导致高钙尿-负钙平衡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苹果型)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呼吸暂停综合
症) 3、对内分泌继免疫系统的影响 4、对体力、智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肥胖对成人健康的影响 增加死亡率 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疾病等
No Image
四、预防和治疗
一、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量(1000~800kcal/d) 合理分配三种产热营养素 pro 25% 二、运动法 三、药物疗法 四、非药物疗法 fat 10% CHO 65%
(一)、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有:
①食物缺乏 多发生在荒年或战争年代;
②食物摄取不足 多因禁食、偏食、素食;
③需要量增加
如妊娠、授乳、儿童生长发育等
(二) 继发性PEM
多与其它疾病并发
在临床上常见合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 疾病有:癌症、贫血、肾病、失血、发烧、 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慢性胃肠炎、结核病、 肝硬化、腹水、中毒性甲状腺肿、糖尿病、 寄生虫病、神经病及某些外科手术后等。
血液中的LDL含量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有关。
LDL (血液中)
(运输胆固醇)
LDL受体(细胞表面)
细胞内
胆固醇合成被抑制
高密度脂蛋白(HDL)
HDL:的作用是把外周组织中的胆固醇运到肝脏
进行代谢和排出体外
血液中HDL升高,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
致HDL升高的因素:
(二)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退行性变
骨松质丢失(50-70岁)骨皮、松质丢失(70岁)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疾病及药物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遗传
三、膳食因素与骨质疏松症
1、钙及影响其吸收的膳食因素
长期低钙、高钠、VK(骨胶原)、雌激素
低钙高磷饮食、VC(胶原)、低氟
2、维生素D:低活性VD、日照不足、长期卧床 3、蛋白质:不足妨碍骨形成 过多导致高钙尿-负钙平衡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苹果型)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呼吸暂停综合
症) 3、对内分泌继免疫系统的影响 4、对体力、智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肥胖对成人健康的影响 增加死亡率 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疾病等
No Image
四、预防和治疗
一、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量(1000~800kcal/d) 合理分配三种产热营养素 pro 25% 二、运动法 三、药物疗法 四、非药物疗法 fat 10% CHO 65%
(一)、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有:
①食物缺乏 多发生在荒年或战争年代;
②食物摄取不足 多因禁食、偏食、素食;
③需要量增加
如妊娠、授乳、儿童生长发育等
(二) 继发性PEM
多与其它疾病并发
在临床上常见合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 疾病有:癌症、贫血、肾病、失血、发烧、 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慢性胃肠炎、结核病、 肝硬化、腹水、中毒性甲状腺肿、糖尿病、 寄生虫病、神经病及某些外科手术后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居民与营养过剩 和营养不平衡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肥胖和肿瘤等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严重影响我 国居民的健康。
❖ 因此,改善我国人群的膳食结构,提倡合理膳食 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与高血压 营养与糖尿病 营养与肥胖 营养与恶性肿瘤
2.茶: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物质,其具有抗氧 化作用和降低血胆固醇在动脉壁的聚集作用。
3.大蒜和洋葱: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和提 高HDL的作用(含有硫化物)
16
二、营养防治原则(饮食防治)
1.控制总能量摄入,适当增加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适当增加单不饱和
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少吃甜食,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品。 4.降低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特别是
4
第一节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5
动脉粥样硬化: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在动 脉血管的病变,导致受损的 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 性、管腔缩小。
2. 危险因素
家族史、年龄、肥胖、缺 乏体力活动、吸烟
※ 营养膳食因素极为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所有膳食
营养素都和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生和发展有关。
6
一、膳食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胆固醇酯 与蛋白质结合成
血浆脂类 甘油三酯、 脂蛋白 磷脂 游离脂肪酸(少) 脂溶性维生素、固醇类激素
7
脂蛋白主要有四种(根据密度离心法)
乳糜微粒(CM)-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抗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均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9
②单不饱和脂肪酸 能降低血胆固醇和LDL,而不降低HDL,或使LDL和胆
固醇降低较多,而HDL下降较少。 ③多不饱和脂肪酸
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 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还可 降低血浆甘油三酯的含量,并且升高HDL ④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不仅能够增加LDL,同时还引起HDL降低
11
(二)能量、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1.能量
能量摄入↑ → 体脂肪 → 形成肥胖。 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葡萄糖 的利用受限,继而引起代谢紊乱,使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水平升高,不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对血脂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 蔗糖、果糖摄入过多,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因 为肝脏能将其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甘油三酯。
故: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LDL和 升高 HDL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措施。
8
1.膳食脂肪的影响
摄入过多的膳食脂肪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膳食脂肪酸的组成不同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不同
① 饱和脂肪酸: ➢ 饱和脂肪酸↑ 血胆固醇↑ 但影响结果不一 ➢ 饱和脂肪酸(﹤C10、﹥C18)对血胆固醇浓度影响很小 ➢ 棕榈酸(C16︰0)、豆蔻酸(C14︰0)、月桂酸(C12︰0)
❖ 由于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渐进性的,甚至是 潜在性的,因此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 一个较长过程,往往易被忽视。
2
❖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 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 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 容。
10
2.膳食胆固醇的影响
人体胆固醇来源 外源性:30%~40%
内源性:60%~70%
通常认为: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病率呈正相关性,即胆固醇摄入越多,患动脉粥 样硬化的危险性也就越高。(有个体差异)
3.膳食磷脂的影响
磷脂是强乳化剂,可使血胆固醇颗粒变小,易通 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使血浆胆固醇降低,避免胆 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大豆蛋白质的摄入。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饮食清淡,少盐和少饮酒(严禁酗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含植物化学物食品),如大蒜等
17
第二节 营养与高血压
18
高血压是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 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 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正常血压 90-140/60-90 mmHg)
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
1
❖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 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 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 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 病等。
❖ 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 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 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
14
(五) 矿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般情况下,足量的镁、钙、铬、铜、 碘、硒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而过 量的钠、锌、铁则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生。
膳食中锌/铜比例提高时,可使血清胆 固醇水平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不 利。
15
(六)其他因素
1.酒:少量饮酒可增强血HDL水平,而大量饮 酒可引起肝脏损伤和脂代谢的紊乱,主要是 升高甘油三酯和LDL。
集,从而起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还可减少胆固醇 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可起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维生素C
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维护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从而保护血管壁结构和功能。 3.其他维生素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叶酸、VB12、VB6作为辅酶,可促进同型半胱氨酸转化成蛋 氨酸和胱氨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损伤。 ➢ 烟酸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
➢ 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和胆酸吸收,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12
(三)膳食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但动物实验中发现高动物性蛋白膳食可促进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植物性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于降低
血清胆固醇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13
(四)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1.维生素E 具有抗氧化性,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抑制血小板聚
❖ 因此,改善我国人群的膳食结构,提倡合理膳食 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与高血压 营养与糖尿病 营养与肥胖 营养与恶性肿瘤
2.茶: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物质,其具有抗氧 化作用和降低血胆固醇在动脉壁的聚集作用。
3.大蒜和洋葱: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和提 高HDL的作用(含有硫化物)
16
二、营养防治原则(饮食防治)
1.控制总能量摄入,适当增加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适当增加单不饱和
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少吃甜食,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品。 4.降低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特别是
4
第一节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5
动脉粥样硬化: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在动 脉血管的病变,导致受损的 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 性、管腔缩小。
2. 危险因素
家族史、年龄、肥胖、缺 乏体力活动、吸烟
※ 营养膳食因素极为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所有膳食
营养素都和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生和发展有关。
6
一、膳食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胆固醇酯 与蛋白质结合成
血浆脂类 甘油三酯、 脂蛋白 磷脂 游离脂肪酸(少) 脂溶性维生素、固醇类激素
7
脂蛋白主要有四种(根据密度离心法)
乳糜微粒(CM)-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抗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均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9
②单不饱和脂肪酸 能降低血胆固醇和LDL,而不降低HDL,或使LDL和胆
固醇降低较多,而HDL下降较少。 ③多不饱和脂肪酸
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 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还可 降低血浆甘油三酯的含量,并且升高HDL ④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不仅能够增加LDL,同时还引起HDL降低
11
(二)能量、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1.能量
能量摄入↑ → 体脂肪 → 形成肥胖。 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葡萄糖 的利用受限,继而引起代谢紊乱,使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水平升高,不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对血脂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 蔗糖、果糖摄入过多,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因 为肝脏能将其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甘油三酯。
故: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LDL和 升高 HDL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措施。
8
1.膳食脂肪的影响
摄入过多的膳食脂肪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膳食脂肪酸的组成不同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不同
① 饱和脂肪酸: ➢ 饱和脂肪酸↑ 血胆固醇↑ 但影响结果不一 ➢ 饱和脂肪酸(﹤C10、﹥C18)对血胆固醇浓度影响很小 ➢ 棕榈酸(C16︰0)、豆蔻酸(C14︰0)、月桂酸(C12︰0)
❖ 由于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渐进性的,甚至是 潜在性的,因此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 一个较长过程,往往易被忽视。
2
❖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 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 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 容。
10
2.膳食胆固醇的影响
人体胆固醇来源 外源性:30%~40%
内源性:60%~70%
通常认为: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病率呈正相关性,即胆固醇摄入越多,患动脉粥 样硬化的危险性也就越高。(有个体差异)
3.膳食磷脂的影响
磷脂是强乳化剂,可使血胆固醇颗粒变小,易通 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使血浆胆固醇降低,避免胆 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大豆蛋白质的摄入。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饮食清淡,少盐和少饮酒(严禁酗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含植物化学物食品),如大蒜等
17
第二节 营养与高血压
18
高血压是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 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 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正常血压 90-140/60-90 mmHg)
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
1
❖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 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 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 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 病等。
❖ 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 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 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
14
(五) 矿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般情况下,足量的镁、钙、铬、铜、 碘、硒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而过 量的钠、锌、铁则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生。
膳食中锌/铜比例提高时,可使血清胆 固醇水平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不 利。
15
(六)其他因素
1.酒:少量饮酒可增强血HDL水平,而大量饮 酒可引起肝脏损伤和脂代谢的紊乱,主要是 升高甘油三酯和LDL。
集,从而起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还可减少胆固醇 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可起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维生素C
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维护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从而保护血管壁结构和功能。 3.其他维生素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叶酸、VB12、VB6作为辅酶,可促进同型半胱氨酸转化成蛋 氨酸和胱氨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损伤。 ➢ 烟酸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
➢ 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和胆酸吸收,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12
(三)膳食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但动物实验中发现高动物性蛋白膳食可促进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植物性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于降低
血清胆固醇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13
(四)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1.维生素E 具有抗氧化性,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抑制血小板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