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建设概述第一章1.1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海绵城市介绍
海绵城市介绍一、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二、规划背景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三、试点通知2014年12月31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二、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
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试点城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应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排水和水资源管理问题。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并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和建设指南。
第一部分:海绵城市概述1. 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外的洪水和水污染,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2. 海绵城市的目标- 解决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繁荣。
3. 海绵城市的原则- 保护自然: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为破坏;- 应对变化: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综合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方法,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灵活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适应性技术和措施。
第二部分: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1. 绿色屋顶和墙面利用绿色植被覆盖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可提供自然降雨滞留和蒸发的机会,减少雨水径流量,并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性能。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灌溉植物等非饮用水需求,减轻城市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3. 生物滞留沟和湿地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沟和湿地,可以将雨水引导至其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达到净化水质和缓解洪水压力的目的。
4. 蓄洪区和人工湖泊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蓄洪区和人工湖泊,用于接收雨水并暂时储存,防止城市内涝和洪水发生。
5. 滨水带和水系重建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内的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区的湿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三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1. 环境评估与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前,进行综合的环境评估,确定合适的建设区域和开发强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海绵城市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 式绿地、生物滞 留设施等
海绵城市解读
12
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3
海绵城市核心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 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 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要实 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蓄、滞、 净、用、排。 1:“渗”.加强自然的渗透,通 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 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 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 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 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以改 善城市微气候。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 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 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 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 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 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 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 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 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 水体优先设 计生物滞留设施、 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8
海绵城市设计二: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 外绿地内, 并通过设置在绿 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海绵城市解读
4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 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 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背景和相关政策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背景和相关政策一、城市水问题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问题逐渐凸显,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通过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植被、土壤、水体等自然元素为载体,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国家政策推动与引导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实施。
例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和要求,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五、技术进步与普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所需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研发和应用。
技术的普及使得建设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普及和发展。
六、地方实践与探索各地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一些城市通过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地方政府的积极投入和创新尝试也为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动力。
七、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
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八、社会认知与参与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和普及,社会各界对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认知逐渐加深。
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社会监督和评价机制的建立也为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着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和高温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枯竭、污染严重,并且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无法有效应对,从而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和生态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样本,借鉴了植被、土壤、水文循环等自然机制,通过构建具有类似功能的人工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从而使城市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吸收、储存和排放水资源,减少城市内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同时也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追求。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有效补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不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处理城市内的雨水过剩问题,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
2. 节约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需求。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雨水管理设施、绿地系统等,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利用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1. 引言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意义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灾频发、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缓解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传统城市存在着雨水径流快、排水不畅的情况,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地、雨水花园、湿地等自然手段,可以有效延缓雨水径流速度,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存储,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绿地的增加和合理布局可以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城市温度、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
随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水灾风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保障城市的长期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意义在于通过综合利用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增强气候适应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只有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规划设计阶段的绿地要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阶段的绿地要求至关重要。
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更是起到调节城市气候、减缓水流速度、提高空气质量等多种功能。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阶段,对绿地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绿地的分布布局。
绿地应该能够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确保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
绿地的分布应该合理,避免出现绿地“孤岛”,而是与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需要,乌鲁木齐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设计导则。
第一章海绵城市概述1.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减少雨水径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减少雨水径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功能;(3)增加绿色空间;(4)改善空气质量;(5)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二章海绵城市规划2.1 海绵城市规划原则海绵城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2)可持续发展;(3)多元化管理;(4)参与式管理;(5)科学决策。
2.2 海绵城市规划内容海绵城市规划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雨水管理系统;(2)生态景观系统;(3)交通系统;(4)建筑物设计。
第三章雨水管理系统设计3.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应包括以下设施:(1)屋顶雨水收集设施;(2)道路雨水收集设施;(3)公园、广场雨水收集设施。
3.2 雨水储存和利用设计雨水储存和利用设施应包括以下方面:(1)地下储存装置;(2)地表储存装置;(3)利用装置,如绿化、景观灌溉等。
第四章生态景观系统设计4.1 绿色屋顶设计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一片绿色的景观。
绿色屋顶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减少雨水径流;(2)改善空气质量;(3)降低建筑物能耗。
4.2 水系设计水系是指城市内的河流、湖泊、溪流等水体。
在海绵城市中,水系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自净能力;(2)雨水可以进入水系;(3)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多种手段减少城市雨洪滞留、减缓洪峰泄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
它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洪水调蓄与调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城市水体和绿地系统的布局,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日本出现了频繁的城市水灾,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海绵城市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兴起。
202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排水与雨水利用技术规范》,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
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首先是城市规划与设计。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导致城市水系被破坏,水资源不能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则注重保护和巩固原有的水系统,合理规划水体和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
其次是雨水管理与排水系统建设。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通常是基于快速排水的原则设计的,导致雨水直接排入排水管网,容易造成雨洪滞留和排水系统的过载。
海绵城市强调将雨水纳入城市的自然系统中,通过雨水花园、湖泊、湿地等方式,实现雨水的慢排和蓄洪,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和治理能力。
再次是生态修复与建设。
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恢复和建设城市的自然环境,通过建设湿地、绿地、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是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海绵城市强调水资源的保护和回用,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库的依赖,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海绵城市利用绿地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来净化污水,实现水的自净和水质的改善。
海绵城市的构建原理及实践
海绵城市的构建原理及实践摘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追求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当前国际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寻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本文对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介绍海绵城市的构建原理及实践,总结相关经验。
关键词:海绵城市;构建原理;实践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出现洪涝灾害频繁暴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矛盾。
以低冲击开发的城市规划理念,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1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谈到“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目前国内多数城市使用的是水泥等不透水地面,而雨后的排水方式则是以地表排水和市政污水管道为主,极易累积雨水,在一些城市出现“看海”的情况[[1]]。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控制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五位一体的目标。
1.2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达,希望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作用,它可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可以处理自然灾害,当下雨时,可以蓄水、渗水需要时可以“释放”。
与传统的排水系统相比,海绵城市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方法[[2]]。
雨水径流实现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转变,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海绵城市介绍 PPT课件
营运管理总部
四、相关标的
4.2 华控赛格000068
➢ 收购北京清控人居,清控人居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企业,参与了 第一批海绵城市中迁安市,萍乡市以及贵安新区的海绵城市试点的申报 过程,设计了整个海绵城市方案,后续能带来拿项目的优势;
➢ 收购了北京中环世纪,获得了建筑行业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建设资质,将 有助于未来承接海绵城市具体的工程;
2014.10 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 给出海绵城市技术指导,定义,规划标准等。 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014.12
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中 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 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6 亿元,省会城 市每年5 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 亿元。对采用 PPP 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 奖励10%。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择试点城市。
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和阶段。
《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 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内容包括(一)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二)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三)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海绵城市被正式纳入“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 重大工程、中国国家战略百大工程项目。
➢ 成立了禹泽产业基金,为公司海绵城市 PPP 项目融资提供支持。
营运管理总部
四、相关标的
4.3 聚光科技300203
➢ 利用自身监测行业龙头地位,借助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中的环境监 测大数据运维服务发展主营业务;
➢ 已与四个城市签订框架协议,将全面参与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整 体设计和施工;
海绵城市的建设概述第一章1.1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接下来先学习第一章,海绵城市建设概述第一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这一节我们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
城市建设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现实困境与存在这种困境的原因。
这一部分的讲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初衷,分为五个方面,别分是:1、水资源短缺2、水安全堪忧3、水环境污染4、水生态恶化5、水文化匮乏一、现实困境1.水资源短缺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2、水安全堪忧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水环境污染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不亚于水旱灾害,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
图为2016年4月14日,辽宁省鞍山市腾鳌镇东甘村,大量死猪浮在水面上已经10多天了,死猪的尸体开始腐烂,因河道距离村子太近,村民担心一旦因此出现疫情,健康会受到威胁。
图为2010年,村民们没有自来水,只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洗涤。
监测表明:小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分别占到30.3%和35.5%。
根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全国97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覆盖了七大流域,浙闽片合理,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环湖河流共423条环湖河流,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等62个重点湖泊(水库)。
开展营养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6个,中营养的41个轻度富营养的12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轻度富营养以上的湖泊约占四分之一。
以地下水含水系统的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潜层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
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行政区的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与极差级为比例,别分占到42.5%与19%。
以流域为单元,水利部门对北方平原区17个省、区、市的重点地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
监测井主要分别在地下水开发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2013个测站数据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较差和极差测站比例。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海绵城市是指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科学的控制与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能力,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
以下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报告。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向海绵城市转型。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思路1.掌握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构建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植被覆盖、湿地恢复等手段,构建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3.实施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和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采用低影响开发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4.水资源综合管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包括调控水量、监测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等,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1.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可通过种植树木、草坪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有利于吸收雨水和改善城市气候。
2.构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建设湿地系统:建设湿地系统,恢复湿地景观,有利于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城市抗洪排涝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推广城市雨水渗透技术:推广城市雨水渗透技术,通过道路、屋顶等表面的透水铺装,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
海绵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了大量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资料。
同时,还对国内海绵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该城市的建设情况。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原理和目标四、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介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
首先,通过建设大面积的海绵公园和湿地公园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并有效地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通过构建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湖等方面的供水。
此外,该城市还建设了多层次的地下蓄水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城市的供水和景观用水。
通过这些措施,该城市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和对策首先,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等方式,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展。
再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普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知识,增加公众的参与度。
最后,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吸取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开展多方合作,加强交流,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六、结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挑战,如技术难题、经济投入和人口迁移等问题。
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经济投入、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城市内涝的风险。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1.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2.1 绿色屋顶技术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
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
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
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
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
4
水环境
自来水厂水源水质下降 (水质安全) 地下水水质状况触目惊心
24.8%
8.6%
35大中城市水源地达到II类水体标准的水源地水质比例
地下水环境监测点4778个点,国家 点800
5
水生态
填湖开发、挤占天然水系,河道断流干涸
过度硬化,改变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破坏自然界水循环、水平衡 减少调蓄空间,阻碍雨水出路 地下水位下降,超采漏斗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入渗率)
(蓝线、绿线保护)
安全
湿润、热岛、雾霾、空气质量
资源
年径流
环境
控制
水安全
缓解排水防涝压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生态
供水、雨水及再生水利用的水质安全
26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径流量
低影响开发
传统开发
开发前 (自然状态)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图
降低排水强度
时间
27
转变建设理念和方式
资源承载力
以需定供
规划 建设 道路 园林 水务
其他
规划
总体规划
专项( 专业) 规划
理念 实施 实施 纳入 目标 策略 详细规划
空间布局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水系统规划 其他
指标 布局 实施 控制 控制 要求
明确规 划设计
条件
政策:实 施办法、 导则、奖 励办法等
设计
建设实施 运行维护
设计任务书
设计 技术 指标 原则 要求 落实
以供定需
城市规划 管控
开发强度控制
污染治理& 径流控制
末端治理
开发强度控制与生态环境约束并丼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海绵城市报告
海绵城市报告一、背景介绍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推崇的一种城市防洪水安全措施,它将城市排水系统转变为具有水保、渗透、蓄水等多重功能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通过仿效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雨水一个自然有序的处理过程。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内涝、排水管网过载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增强城市韧性,达到生态环保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1. 自然排水原则。
建立和健全基础设施,采用适当的自然溢流,实现不管天晴阴雨,雨水都有自然排放的功能。
2. 堵截优先原则。
即优先在源头堵截雨水,并通过开展散段虹吸雨水收集技术等手段,从根本上降低洪涝病害和污染物危害的发生。
3. 综合利用原则。
通过吸纳理念,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起来。
将雨水、洁净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海水等各种水资源适宜的多渠道安排,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四项基础1. 生态绿地系统。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优化构建绿地系统。
这样可以达到增加城市的蒸发能力和降低城市地表温度等效果。
2. 雨水排水系统。
建设雨水处理站、设置过渡性系统,减少雨水的污染。
3. 天然湖泊和水系系统。
结合自然水系与城市排水,做到统筹规划。
4. 再利用水资源系统。
包括广泛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水处理、水储存、水循环利用等工程。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应用实践深圳湾货物站区的改造,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节约了空间,展现出海绵城市的艺术魅力和技术性。
五、结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水循环系统、城市景观系统、治理系统等均需要海绵化处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水平。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但重要性显著,而且必须引起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先学习第一章,海绵城市建设概述第一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这一节我们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
城市建设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现实困境与存在这种困境的原因。
这一部分的讲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初衷,分为五个方面,别分是:
1、水资源短缺
2、水安全堪忧
3、水环境污染
4、水生态恶化
5、水文化匮乏
一、现实困境
1.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2、水安全堪忧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水环境污染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不亚于水旱灾害,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
图为2016年4月14日,辽宁省鞍山市腾鳌镇东甘村,大量死猪浮在水面上已经10多天了,死猪的尸体开始腐烂,因河道距离村子太近,村民担心一旦因此出现疫情,健康会受到威胁。
图为2010年,村民们没有自来水,只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洗涤。
监测表明:小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分别占到30.3%和35.5%。
根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全国97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覆盖了七大流域,浙闽片合理,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环湖河流共423条环湖河流,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等62个重点湖泊(水库)。
开展营养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6个,中营养的41个轻度富营养的12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轻度富营养以上的湖泊约占四分之一。
以地下水含水系统的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潜层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
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行政区的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与极差级为比例,别分占到42.5%与19%。
以流域为单元,水利部门对北方平原区17个省、区、市的重点地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
监测井主要分别在地下水开发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2013个测站数据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较差和极差测站比例。
别分为49%和31.2%占到了近八层。
4、水生态恶化
地表水资源变化,主要表现在:
1、河流水系变迁,湖泊萎缩干涸。
2、河流下游水量逐年减少
3、纳污能力丧失,水质污染严重。
地表水过度开发,造成河流断流与湖泊萎缩现象,日需严重,目前河流断流不仅仅出现在干旱少雨的西北部地区,而且频繁发生在相对水资源相对充裕的西南地区。
据初步统计,在流域1/2/3级,滞留的近一万千米的河床中,已有四千千米的河流中常年干河。
一些河道虽然有水,但只要是有城市废污水和灌溉退水所组成,基本没有天然径流。
东部平原的东南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湖泊受人类影响最为强烈,湖泊萎缩也最为严重。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对土地的迫切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长江洹河中下游平原湖区以及云贵高原湖区,兴起了维湖砍植活动,使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约13000km²。
这一数字约相当于五大淡水河的1.3倍,因此消亡或基本消亡大小湖泊有上千个。
地下水变化主要表现在: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减少、区域性地下水位逐年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变差
比如地下水过度开发引起的地下漏斗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全国以形成区域地下漏斗100多个,华北地区有近70000km²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全国有四十六个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中国海上入侵主要出现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海南、广西、九个省份的沿海地区,最严重的是山东、辽宁两省,入侵总面积已超过2000km²。
地下漏斗就是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也叫潜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海水入侵示意图
海水入侵是源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动力平衡的破坏”。
海水入侵是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土壤盐质化,灌溉机井报废,导致水田面积减少,旱田面积增加,农田堡礁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最严重的会导致工厂,村镇整体搬迁,海水入侵区成为不毛之地。
5、水文化匮乏
目前,对水文化引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足,水利法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主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岁文化研究与解决中国现实水问题结合不够紧密,水文化的传统还不够广泛深入,水文化减少的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这一篇文章我们从五个方面学习了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的水问题,而要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
下面我们根据以上诸多问题的困境讲述水困境的内在原因。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从地理因素来看,中国每年因降雨获得的水量6000km³。
平均降雨量为628mm,相当于世界平均降雨量的80%。
然而人均水资源却只有大约2300m³,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
其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包括长江在内的中国南方占有全国水资源81%,人口占全国的55%,北方地区拥有黄河、辽河、海河和淮河,占有全国水资源的大约14%,但其人口却占全国的43%。
大约五分之四的水资源分布在南方,而三分之二的耕地却分别在北方,结果是北方每公顷的占有量仅为南方的八分之一,这使得中国北方难以有效的储存和分配雨水。
导致北方相当一部分人口缺乏足够的水。
2、水安全堪忧
城市内涝灾害是自然气候异常波动与人类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城市化使得洪涝灾害发生了明显变化。
直接原因:暴雨事件,是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总之,城市化的水平提高,导致了流域下垫面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到产汇流规律和洪水的调节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财富向城市聚集,使得洪涝风险的暴露度大幅度提高。
城市的洪水灾害的风险显著上升。
3、水环境污染
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发展经济使我国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已经相当长时间内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
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降低对设备的投入成本,不注重对设备生产的废弃息过滤和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就近附近的江河湖海中造成水资源污染。
1、归根基地,国家政策导向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对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
2、对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问题不够重视。
3、同时人文社会方面的因素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一定问题,宣传力度不到位。
造成我国水生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历史因素也有特殊水情原因更有国情人为发展阶段的活动影响。
多种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严重水生态的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自身条件较为薄弱,生态脆弱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涉及近半数的省区市。
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开发
2、体制机制标准确定是制约
3、水利规划体系中生态保护类规薄弱
4、生态保护运行管理设计缺失
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水文生态遗产的保护和构建,当今社会水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
1、重视不够
2、保护不力
3、投入不足
水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所在:
建设起人类和水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保障水的可持续利用。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在后台联系(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