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主要介绍了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蜗牛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蜗牛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蜗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蜗牛标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放大镜、笔记本、实验器材等。
3.教学资源:相关自然科学的资料、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蜗牛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蜗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蜗牛的形态结构,展示蜗牛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部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蜗牛的爬行、呼吸等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蜗牛的生活习性与形态结构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特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蜗牛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保护蜗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7.家庭作业(5分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通过展示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蜗牛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点:1. 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教学准备:1. 指导学生准备筷子、放大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2. 准备蜗牛模型或图片等用于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关于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今天将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更加了解蜗牛的特点。
二、展示和讲解(10分钟)1. 准备一只真实的蜗牛或者使用蜗牛模型或图片等展示给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壳的纹路等。
3. 讲解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例如蜗牛爬行的方式、喜欢吃什么等。
三、观察和描述(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各自观察一只蜗牛,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仔细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
2. 每位小组成员依次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蜗牛的特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讨论。
3.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和详细地描述蜗牛的特点。
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
2. 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结果展示在教室的展示板上或者课堂博览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3. 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以增加互动和学习效果。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如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者写一个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蜗牛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认识蜗牛的外部特征。
2.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蜗牛的外部特征。
2.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蜗牛模型或图片。
3.实物蜗牛(优先选择活蜗牛)。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用课件播放蜗牛的图片或展示实物蜗牛,让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蜗牛有什么特殊的地方?(3)引出新课题目:蜗牛的外部特征。
2.学习新课(1)使用课件展示蜗牛的外部特征,强调蜗牛头部、足部、壳和触角。
(2)教师解释蜗牛的每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并书写与蜗牛相关的词汇。
3.实践与探究(1)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室内的蜗牛展览区,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2)学生分组,轮流观察蜗牛并记录它们的行为。
(3)学生们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整理和总结。
(4)学生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并交流彼此的发现。
4.巩固与拓展(1)教师对学生进行回顾和巩固,重点强调蜗牛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归纳。
(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深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
六、课堂小结(1)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学生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2)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家附近是否有蜗牛,并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七、板书设计蜗牛的外部特征- 头部- 足部- 壳- 触角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在引入新课时用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新课时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实践与探究环节则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课后任务能够整合学生对蜗牛的学习,并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物多样性的奇妙之处。
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
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观察和记录蜗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记录蜗牛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蜗牛模型或图片。
3. 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工具(放大镜、铅笔、纸张等)。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蜗牛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吗?它有什么特点?”Step 2: 探究蜗牛(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和壳的特点。
2.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蜗牛的生活习性,如喜欢潮湿的环境、慢慢爬行等。
Step 3: 观察和记录(20分钟)1. 分发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工具,并向学生解释如何使用。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一只蜗牛,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行为。
3. 鼓励学生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Step 4: 分享和讨论(10分钟)1.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记录作品。
2. 引导学生讨论蜗牛的共同特征和行为,以及他们为什么喜欢潮湿的环境等问题。
Step 5: 总结和延伸(5分钟)总结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强调保护自然生物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观察和了解更多的生物多样性。
Step 6: 家庭作业(2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行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更多的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行为。
2. 鼓励学生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更多关于蜗牛的资料,并制作展板或小册子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和对蜗牛的理解程度。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经历有目的的、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
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1.每组四只蜗牛,四个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一张塑料片。
2.教师准备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食物(香蕉、苹果、菜叶、面包、洋葱、大蒜)。
教学过程:一、引入。
同学们,原来观察过蜗牛吗?这节课中,让这些蜗牛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来了解和观察一下蜗牛吧。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
对于蜗牛的身体,我们可以观察什么呢?☆头、腹、尾、壳。
投影出示:放大的蜗牛图,认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2.怎样观察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顺序、放大镜)3.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巡视。
4.投影出示蜗牛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三、蜗牛壳的观察。
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壳比较硬。
☆壳上有弯曲的线。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线?(螺线)☆跟田螺、螺蛳的壳差不多。
2.对于壳上的螺线,我们还可以观察什么?☆螺线旋了几圈?3.讨论:我们怎样数?请学生上台数出一圈。
学生数螺线的圈数。
☆螺线的展开方向。
4.螺线的方向是这样的.。
(做动作、图画、语言)师板书:像这样顺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右旋,逆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左旋。
5.你的蜗牛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和现象有螺线出现?出示螺线图。
6.我们一起来画一只蜗牛。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经常给蜗牛喂食物,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事物呢?为什么这样想?☆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
那我们怎样来证实蜗牛喜欢吃这些食物呢,怎样喂这些食物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动物的基本分类,对于蜗牛这种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认识蜗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分类依据。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参与蜗牛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蜗牛的分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蜗牛、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观察记录本、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谜语“背着房子走的动物是什么?”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进而引入本节内容《蜗牛二》。
2.呈现(10分钟)展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蜗牛观察实验。
每组发放一只蜗牛和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通过讨论,总结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根据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蜗牛分类。
教师提供分类依据,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分类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教案
2. 蜗牛(一)教学重点:经对蜗牛从外形、运动、反应等多方面的仔细观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好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得到的信息。
教学目标:1、认识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方面。
了解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知道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会留下粘液痕迹。
2、亲身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整个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能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3、培养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教师准备:与学生相同但大一号的所有材料。
教学流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环境上的特点。
2、提示:学生捉蜗牛的过程中不要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教育学生要爱护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分组观察蜗牛的身体,做好记录。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引导学生学会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2)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2)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蜗牛的特点。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蜗牛爬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蜗牛的生活习性。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蜗牛的分类。
六. 教学准备1.蜗牛若干只。
2.观察蜗牛的容器或盆栽。
3.实验器材:计时器、尺子等。
4.分类卡片。
5.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谜语“背着房子走的动物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呈现(5分钟)展示蜗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观特点,初步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如蜗牛的爬行速度、活动范围等。
同时,用计时器记录蜗牛的爬行时间,用尺子测量蜗牛的爬行距离。
4. 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蜗牛的生活习性特点。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蜗牛的分类,分发分类卡片,让学生根据蜗牛的特点进行分类。
最后,总结蜗牛的分类情况。
小学自然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_0872文档
2020
小学自然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
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_0872文档
EDUCATION WORD
小学自然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一(2)》教学设计二_0872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蜗牛(二)教案
蜗牛(二)教案
教案标题:蜗牛(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掌握蜗牛的生长发育过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蜗牛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帮助学生掌握蜗牛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视频资料关于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
2. 蜗牛标本或实物。
3. 课件或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蜗牛的基本知识,并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呈现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帮助学生更直观地
了解蜗牛的生活方式。
三、讲解
通过讲解和展示蜗牛标本或实物,向学生介绍蜗牛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蜗牛的幼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四、实践
让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标本或实物,记录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五、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蜗牛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
六、拓展
布置作业或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关注和保护蜗牛及其生存环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培养了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2.3、蜗牛(二)》word教案(2)
“蜗牛”(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蜗牛”这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吃食和饲养方面的情况,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但他们自从学爬、学走、学讲时起,就已经可以自己学习,通过模仿和自己反馈的机智学会了不少东西。
因此,在观察蜗牛时,我们也不能把他们看作一张白纸。
活动时应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主动探究事物。
这样,获取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鲜明、丰富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
因此,开好这个头,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重在让学生经历按一定顺序去观察的过程,不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只要是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只要没有错误,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就行让学生通过活动建构自己的关于蜗牛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科学概念: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三、活动准备每个小组课外捕捉若干蜗牛,每人准备好放大镜,一组一张白纸,一张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葱头等四、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布置教室:(1)大屏幕显示一个画有蜗牛的像框。
(2)每组桌上的水槽中都放着几只蜗牛。
)老师:同学们,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水槽,大家刚才一定看到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小动物,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学生:蜗牛。
老师:你们喜欢蜗牛吗?老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第二课蜗牛(两课时整合课)教学设计
“蜗牛”教学设计(二)一、学科:小学科学二、课例名称:《蜗牛》三、执教教师:李秀华四、指导老师:郑雪萍五、课型:事实学习课型(新授课)六、年级:三年级上册七、教材版本:教科版八、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蜗牛》是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刚刚接触小学科学动物单元认识软体动物的课。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蜗牛的外形特征;第二部分说明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第三部分通过一些研究实验介绍蜗牛的活动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及研究小动物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三年级学生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观察品质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是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不强,而且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障碍,但蜗牛是日常见的小动物,学生对于其生活环境、活动方式有所了解,容易激发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本课的准备知识:已学习过植物单元和寻访小动物等知识,具备观察物体和小动物的初步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发现式教学策略,试图通过确立研究目标→选择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发现、讨论→推导结论等程序进行教学,有机地渗透科学方法论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教学目标】A、知识领域:知道:1、蜗牛的外形特征。
2、蜗牛的活动方式。
了解:1、蜗牛吃食的特点。
2、蜗牛是危害农作物的动物。
B、教养1、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2、有机地渗透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C、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饲养小动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蜗牛的外形特征。
2、难点:对蜗牛运动方式的观察与研究。
【教学准备】老师:蜗牛实物、实物投影仪、放大镜、培养皿、手电筒、青菜、苹果、青瓜、蛋糕、肉片、鸡蛋、碟。
学生:蜗牛。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探究—研讨法、讨论法。
九、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地抓什么小动物回来?生:蜗牛。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蜗牛,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形态结构、蜗牛的运动、蜗牛的生活习性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蜗牛(一)》,对蜗牛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能描述蜗牛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难点:蜗牛的运动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任务驱动: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活的蜗牛,以便学生观察和实验。
2.准备蜗牛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培养皿等。
4.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蜗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蜗牛的特征。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蜗牛是如何运动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蜗牛的足、壳等特征。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蜗牛的运动原理。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活的蜗牛。
要求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记录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2.3、蜗牛(二)》word教案(2)
“蜗牛”(第 2 课时)教课方案一、内容解析: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蜗牛”这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主若是让学生认识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吃食和饲养方面的状况,固然小学生年龄尚小,但他们自从学爬、学走、学讲时起,就已经可以自己学习,经过模拟和自己反响的机智学会了许多东西 .所以,在观察蜗牛时,我们也不可以把他们看作一张白纸 .活动时应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他们真切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经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想过程去认识事物,主动研究事物 .这样,获取的知识必定是生动、详尽、深刻、鲜亮、丰富的,也是平生难忘的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切观察小动物的开端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 .所以,开好这个头,对学生来说意义特别大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重在让学生经历按必定序次去观察的过程,不要修业生获取悉识的完好,只若是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只需没有错误,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就行让学生经过活动建构自己的关于蜗牛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科学看法: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蜗牛的身体结构、外形特色,食品等方面的直接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初步的按必定的序次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育在观察中不停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想和推测的能力;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状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感情、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旁的小动物的兴趣,培育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三、活动准备每个小组课外捕获若干蜗牛,每人准备好放大镜,一组一张白纸,一张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葱优等四、活动过程和设计企图(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部署教室:( 1)大屏幕显示一个画有蜗牛的像框.( 2)每组桌上的水槽中都放着几个蜗牛 .)老师:同学们,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水槽,大家刚刚必定看到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小动物,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学生:蜗牛 .老师:你们喜爱蜗牛吗?老师:好,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 创建优异的科学教课环境,让学生看到蜗牛这一实物,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创建直观情境,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兴趣老师:第一,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关于蜗牛的动画故事.学生看动画片(动画片中介绍了蜗牛的种类、生活习惯、颜色等特色.)老师:谁来说一说,你从刚刚的画面中认识到哪些关于蜗牛的知识?学生:回答自己认识了哪些知识.老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记着了这么多的知识.[ 放关于蜗牛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对蜗牛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示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乐于学习,擅长接受,从而训练学生听闻能力、记忆能力与观察能力 .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议论,更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三)设置疑问,启示研究老师: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思虑,除了刚刚画面中认识的蜗牛的知识,还想认识蜗牛的哪些知识?同学们提了好多特别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鼓舞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研究,并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列到黑板上 .如:外形、运动、饲养 .[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睁开丰富的想象,在兴趣的激励下提出好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培育学生主动研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体,主体地位充分获取充分表现.](四)深入研究,学生解疑(1)第一观察蜗牛的外形,这个时候我做了一些提示,如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而后采纳四人小组的形式,让学生用手中的放大镜进行观察 .观察完后,四人先在小组内交流,而后选代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一环节,我创建自主研究的条件,采纳四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经过观察解析,相互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学们观察到了蜗牛的壳、眼睛、触角外,还有好多新的发现.接下来是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观察前,我提出问题并出示观察要求 .如:(1)蜗牛靠身体的哪个部位来爬的?(2)如何爬?(3)爬的快慢如何?并要修业生放声读一读,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理解主要观察什么,从哪些方面观察,观察时我指引了一句:“观察时选择你喜爱的方式,可以把蜗牛放在刀刃上、尺子上、铅笔上、文具盒上等 .[ 这一环节的特色是,让学生选择不一样的观察方法,在自由、风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课时教师应不停地恩赐指引、点拨,使学生的观察拥有目的性.]接下来是研究蜗牛的吃食和饲养,我不过给学生们进行指引,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 到下课铃响的时候,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完.我向同学们征采建议,如何填充这个缺憾呢?有的说接着上、接着研究;有的说下节课研究;有的说回家自己研究 .由于下节课是其余学科的课,最后我们一致了建议,带着疑问回家后进行研究.下节课带着研究成就再共同进行交流 .我以为科学课的研究活动不不过限制于课堂上,应向课外、校外进行延长,从而使知识获取扩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把“学会”变为“会学”是本课教课的真切目的 .要让同学们经过学习观察蜗牛后,掌握观察动物的几个基本方面.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既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二》表格式教案.doc
教 □多媒
德育渗
学
体
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 辅
透内容
的情操。
助 □教具
手
课件
□学 具 □实 验准 备
段 □辅助
□其
1
准
材料
备
他准 备
检 查
□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设计及 教学呈现重点
提示
一、旧知引新知
问题 1:上节课我们观察了什么小动物?
问题 2: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哪些事?
学生集体回答。
二、新课教学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课题
蜗牛(二)
备 课 □集体 方 □个人 式
课
时 1 课时
分
配
1、 蜗牛体积较小,用
问题收
小放大镜观察起
集与学
来较难看清楚。
知识与 能力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 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 呼吸、吃食、排泄。
情分析 2、 学 生 对 蜗 牛 的 观
过程与 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观察活
察兴趣浓厚。
教 方法 动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重点:经历观察蜗牛 学
吃食、休眠、排泄的 目
1. 培养学生体会细致观察 过程,体会观察对获 标 情感态
教学重
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取信息的重要性。
度
/难点
2. 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
难点:学生表现自我
价值观
情感。
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
见的冲突。
学
教学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 法
形式
相结合
指
导
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二、 观察蜗牛吃食物
1. 蜗牛吃什么?
板书 设计
2. 蜗牛最喜欢吃什么? 3. 蜗牛怎么样吃食物?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学设计 (2)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学设计(2)教学背景分析连续观看蜗牛的生活习性。
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刻、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差不多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关心学生梳理零碎的体会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点的认识。
本课要紧研究蜗牛的食物、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
关于蜗牛的繁育,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去发觉那个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看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看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看对猎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预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体会和发觉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觉。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形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看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猎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看对猎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看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看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看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看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看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看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猎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看对猎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连续观看蜗牛1、学生课后连续饲养蜗牛、并观看和记录猎取的信息。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参考教案
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科学课上一程度上已经接触过蜗牛,对蜗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学会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难点: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蜗牛标本或图片。
2.观察蜗牛的工具(如放大镜、解剖刀等)。
3.实验材料(如土壤、水等)。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蜗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展示蜗牛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如蜗牛如何爬行、如何进食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蜗牛的特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何保护蜗牛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蜗牛,记录蜗牛的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
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二、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三、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四、蜗牛赛跑。
1.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蜗牛爬得快?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让蜗牛在棉线上爬行)……☆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爬行)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让蜗牛在白纸上爬行,画出蜗牛爬过的路线,然后用细线沿着纸上的路线放好,记下起止点,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是蜗牛爬的路程。
)……3.各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
五、交流、小结。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教学建议:1.棉线要根据蜗牛的大小来选择,不能太细,以免蜗牛掉下来。
2.蜗牛赛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尽量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局限于一二种方法。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矿产的形成及开采方法。
2、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煤化石及有关资料,推想煤的形成过程。
3、通过讲述我国芋富的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建国后矿业的发展、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贡献,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解矿产的用途(第7课)和矿产不能再生,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教育。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l、标本:煤层中的植物化石。
2、挂图或投影片:煤的形成、煤矿的露天开采、煤的地下开采、石油开采(井架、海上平台等)、古代炼油、古代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煮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类矿产?(2)什么是能源矿产?什么是金属矿产?(3)矿产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2、谈话:关于矿产,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矿产的形成和开采。
学习新课l、指导学生认识矿产的形成(1)了解矿产的一般成因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矿产大多分布在地下,各种矿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的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例如铁矿、铜矿等;有的是在岩石风化、沉积等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例如煤、石油等。
(2)了解煤的形成①讲述:下面,我们重点认识煤是怎样形成的。
据观察,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大多夹在砂岩、页岩等岩层中;煤层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
(出示标本或挂图:煤层中的植物化石。
)②观察:这是什么化石?③讨论: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煤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出示煤形成过程示意图。
)这是一幅煤形成过程示意图,参考这幅图,推想煤是怎样形成的?④讲解:煤是古代的植物变成的。
二三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
在湖泊和海边有大量的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砂覆盖起来,时间久了,泥砂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经过亿万年,就变成了煤。
覆盖在植物上面的泥砂则变成了砂岩和页岩。
煤层大多埋在很深的地下;但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地层有升有降,使得有些煤层埋得较浅,甚至暴露在地表。
⑤学生复述煤的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认识矿产的开采(1)露天开采①讲解:矿产开采有不同的方法,埋藏得比较浅的,可以露天开采。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露天铁矿。
③讲解:这是露天铁矿开采的情景。
首先用掘土机挖开覆盖在矿层表面的土石,然后用钻在矿层上盯眼,装炸药,靠炸药的爆炸力把矿层炸开,成为一块块的矿石,便装车运往冶炼厂了。
(2)地下开采①讲解:埋藏得比较深的矿产,需要开凿矿井,在地下开采。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煤的地下开采。
③讲解:这是在地下开采煤的情景。
首先在地面开凿一口竖直的或斜的矿井,直至煤层,有的矿井深几十米,有的矿井深达几百米;在井口的井架上安装能提升重物的卷扬机,卷扬机下面连着像电梯一样的”罐笼”。
人乘罐笼下到井底,开凿通向周围煤层的”巷道”,在巷道地面铺设铁轨,直到煤层;用爆破的方法或用来煤机将煤开采下来,用车将煤运到井口下,再利用罐笼提升到地面。
现代采煤也有利用水力的方法。
用高压水枪把煤层破碎成煤块,然后用高压水泵把煤、水一同抽到地面,再设法把煤、水分离。
(3)钻井开采①讲解:石油、天然气虽然也埋在地下,却是另外一种开采方法。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石油的开采。
③讲解:在经勘探确认有石油的地方,首先用钻机向地下打井,直到油层;然后在井中安上管子,依靠地下的巨大压力使石油十天然气喷出地面。
如果地下压力不够,就用机器把石油抽上来。
采上来的石油可以装油罐车运走,也可以通过地下管道运送到炼油厂。
天然气则大多通过管道运送到工厂或居民住户。
3、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1)讲述: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世界上已知的一百多种矿产在我国都己找到,其中钨、锡、铁、铜、锰、煤、石油等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2)谈话:联系你们在社会课学习的知识,说说我国什么地方有大的钨矿、锡矿、铜矿、铁矿和石油矿。
4、了解我国的矿业历史和发展(1)讲解:我国开采、利用矿产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干多年前,就知道利用煤作燃料冶炼铜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古代炼铁。
(或看课本中插图)(3)讲解:我国还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石油”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著作;两干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凿井取天然气作燃料煮盐。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古代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煮盐。
(5)讲解:木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在勘探、开采、利用矿产方面发展迅速,特别是石油方面。
我国以前一直是个缺少石油的国家,石油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的理论指导下,相继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便我国由一个缺少石油的国家变成了能出口石油的国家。
5、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的教育(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矿产用途很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又不可再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讲解: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利用矿产资源,决不能乱采乱用。
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矿产资源保护法,对破坏矿产资源者要绳之以法。
巩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矿产的形成和开采方面的知识。
2、提问:(1)矿产的开采有几种方法?(2)为什么说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布置作业搜集当地的矿产,制作一个矿产标木盒。
第三节人体的营养从知识编排上讲,本节教材是为后一节消化吸收作铺垫,它主要阐述食物中的几类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人体内水分的平衡。
教师如果光从知识要求上去讲,就曲解了教材的本意,实际上本节内容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体营养知识后,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营养观点和健康观点,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均衡膳食,不偏食,不挑食,不节食。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一方面,本节教材很少有难理解的、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大多为陈述性、了解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大多数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营养与健康、健美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本教材很适合上讨论课。
具体操作如下:布置课题→自学教材、资料→课堂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供相关资料。
在知识方面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科学的结论,关键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1课时。
教案实例一、教学目标(一) 认知目标了解食物中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三) 感情目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准备打印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见下)。
四、教学过程()(一)布置课题(应早一周时间)(1)平时你最爱吃的食物主要有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长期偏吃食对人体有好处吗?为什么?(2)人体内必需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3)你爱吃新鲜蔬菜吗?它有什么好处?(4)为什么夏天出汗太多时,喝一点汤比光喝开水要好?(二)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
下面提供三则,仅供参考。
1.消化和营养(摘自《中学生生物竞赛》)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爱斯基摩人的晚餐是切成厚片的鲸的生肉。
在中国的小山村,老奶奶吃的是米饭。
而万里之遥的美国,一位大学生吃的是咸肉汉堡、沙拉和咖啡。
在其它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餐桌上的食物还可能是蛇肉、昆虫、热的红辣椒、咸鱼和木薯等。
所有这一些食物,都经我们的消化系统,转变成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为我们提供能量,修补并且维持体内的组织。
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管和附属的消化腺。
一些外国人有十分不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吃大量的快餐食品,典型的美国人的食物趋向于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
全世界的疾病调查表明,人类正在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举例来说:富含脂类的饮食会导致肥胖和心脏病。
而高盐的饮食和熏制的食物会致使胃癌和食道癌的发病率提高。
在饮食中缺乏丰富纤维素的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就相对普遍,而在乡下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中,由于他们的饮食中有丰富的谷物和高的纤维素,他们就很少患结肠癌。
[1] [2] [3] 下一页第三章动物世界第六节爬行类教材分析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
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
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