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对联教学的重要性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对课又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应该好好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发挥好对联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1.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的框框,换出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激发。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适时引用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以此介绍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杰出贡献。
还可引用陈毅挽鲁迅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说明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风格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使学生鲜明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贡献。
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时,可结合文章内容、项羽的事迹拟为一联:“东城血战,犹信武功、信天意,刚愎自用,固是霸王口气;乌江拒载,尚赐宝马、赐头颅,成人之美,真显君子之风。
”此联较好地概括了悲剧人物项羽性格上的双重性。
再如,学习《淮阴侯列传》时,让学生就韩信一生的经历拟副对联,经过加工成为一联:“忍胯下奇辱,怀大志,择明主,登坛拜将,降齐灭楚,名列大汉王侯;抛蒯通上计,感君恩,尽愚忠,得意忘形,恃才傲物,命殒长乐钟室。
”通过师生努力,拟成此联,学生既熟知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对联的拟法,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GL汉语言文学专业赵承云【论文摘要】: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民俗传统文艺样式。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是前提,掌握特点、把握手法是基础;体味探究、多样历练是途径;提高能力、适情应用是旨归。
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
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
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副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韵致。
在古代,对联不仅是启蒙教学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会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
现代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入对联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妙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特别是近几年,中招考试对对联的考察已在许多地区进行尝试,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联教学己不容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近至语言、文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
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者、追随者。
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有不少古代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片亮丽风景。
更有大家为之作著,如清代大学者梁章钜著《楹联丛话》,蔚为大观。
近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作《名联谈趣》,妙趣横生.更有甚者,有人将历代相传的绝妙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编成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并播放,雅俗共赏,家喻户晓。
近年来,对联也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联欢晚会上。
总之,对联艺术雅俗共赏,生生不息。
正因为如此,将对联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应用探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应用探析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奇葩,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对联在古代语言艺术传承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引用对联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受益匪浅。
恰当的运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朗读是重要方式,对联艺术充分体现了汉语韵律高低变化,轻重急缓规律,平仄相应,节奏自然读来上口,语调变化富有情感和音乐美。
利于学生掌握停顿、语速、句调等朗读技巧。
对联:文质兼美,艺术性强。
朗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受到美的熏陶。
例:“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弓量地面,地长弓短短量长”。
字词公整贴切,妙趣无穷,一副对联就是生动的画卷绝妙的诗词,精美的散文,既开阔了学生知识面,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所选文章,渗透着一些语法修辞知识,选用对联结合知识,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具体优美。
这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都具有辅助做用。
例:“春风大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玫瑰,雪落板桥,鸡犬行去,踏成竹叶梅花”。
运用易懂的对联传授修辞知识,参照性强,学习兴趣浓,效果好。
引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汉字音义的能力。
理解字义,正确运用汉字,准确表达内涵的关键。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汉字的音义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难掌握的难点。
许多对联在这方面具有启示性,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提高变音识别能力。
例:“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上,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开关早,关关迟,让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类对联,切情切景,字的音义变化明了,特别是词性变化,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学习,学生易于掌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音字多是汉字一大特点,也是学生常常错用字词的重点,原因多是对字的音义不分。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以其形式工整、,内涵丰富而享誉中外。
我试验将它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效果较好。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作法。
一、对联的作用。
运用对联进行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作用之一:概括内容。
学生应该熟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但“斯宾若斯曲线”告诉我们,学生常常是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到了高三基本上将高一、高二的课文内容忘了大半。
让学生自拟对联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为了写好对联,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深入钻研并加以概括提炼。
在教〈〈内蒙访古〉〉时,我将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拟成上联“为生存争夺大青山当苑囿作跳板”。
学生通过阅读,明确这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阴山南麓的活沃野是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二是赵武灵王修长城以及作者特意赞扬“胡服骑射”。
上联针对第一方面,要求下联针对第二方面。
同学们以读课文,很快拟出了工整的下联————“求发展修筑赵长城著胡学骑射”。
再如本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主要写古堡与昭君墓,我给学生板书了较长的上联“青山古堡遍布峪口战争隔不断交流团结”,要求针对昭君墓拟一下联,并作了如下提示:昭君墓地处北方,且数量较多,称呼颇具诗意。
经过修改师生当堂拟出了下联————“朔漠青冢数(shuò)列内蒙和亲维系着汉匈友好”。
作用之二:勾勒形象,毕现性格,提示美丑。
课文中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典型的细节逼真地凸现人物的性格。
在讲到《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了的婴儿”时学生大笑,我让学生装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话,学生七嘴八舌忍气吞声一致认为“饿虎扑婴”较形象。
在讲到诱骗继承权时,我提出能否用“杜鹃筑巢”类比,经过讲座大家同意,这样以拟出了一幅提示其贪婪的对联:“抢夺梳妆匣饿虎扑婴诱骗继承权杜鹃筑巢”。
对小说的后半部分,学生也拟出了一幅对联:“守密室听音心动见法器见钱眼开”。
作用之三、揭示主题和思想感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勇赴国难的慷慨,也流露出对妻儿的留恋。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语文课程的重点不仅在于文字的传播,同时也囊括着文化的传播。
而楹联作为古代文化的象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楹联知识如何渗透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楹联知识有助于孩子们了解古代文化。
楹联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背景。
课堂上通过思考楹联,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时候和今时今日的不同。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从楹联中体会诗词文化。
楹联中有很多精美的比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性语言的兴趣。
其次,楹联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文化中的隐喻。
楹联中的内容千变万化,有的是深远的哲理,有的是地道的人情,有的是隽永的古风,可以使孩子们细细品味,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中的隐喻、比喻及其他相关的知识。
此外,楹联知识也有助于孩子们学习语言表达和写作。
阅读楹联,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结构,增加孩子们对文章结构的了解,以及整个文章的组织性。
此外,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楹联的特点,以便他们更好地使用楹联来进行文字表达,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最后,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楹联的文化传统。
楹联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孩子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文化。
综上所述,楹联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时候和今时今日的文化背景,在学习上开阔眼界,并培养学生对艺术性语言的兴趣,进而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多加灵活的课堂安排,增加孩子们的参与度,才能使孩子们真正从楹联知识中获益。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楹联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育界和流行文化界的焦点。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楹联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
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够以责任心给孩子们提供贴心的指导,让他们在楹联知识的渗透中受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对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好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以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为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进行探讨。
一、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对联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如对联的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对应词性要相同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的对联。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对联,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含义。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联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涉及到对联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结合对联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解《出师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联:“临表涕零,武侯祠堂千载立;鞠躬尽瘁,孔明道德万世名”,这也是一个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对联。
这样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对联的感受。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
在运用对联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例如,有的学生对文学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关注文学方面的对联;有的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关注历史方面的对联。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对联的活动,如“成语接龙”、“词语搭配”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四、拓展学习资源对联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除了课本中的内容外,还有很多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感受对联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如《对联写作与鉴赏》、《对联的故事》等。
这些书籍和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爱好。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份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一)份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 1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
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理想。
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
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__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呐喊〉自序》、《祝福》。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
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
诗人何以有此“天涯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
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教学中,对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形式,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而且还寓意着吉祥,喜庆,良好的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对联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对联,学习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文思,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启明星照大江流”这两句对联改写成现代语言,看看学生们可以有多么恰当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对联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搭配,去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古文角度,使用对联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代文字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字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古文观念的关注,增进古语文的学习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妙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更好的传承文学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优质发展。
摭谈对联对高中语文教学有哪些促进作用
摭谈对联对高中语文教学有哪些促进作用提要: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是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联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对联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在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良好背景下,弘扬国粹,振奋民心。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联作用;时代需求对联是世界文艺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历来被人们誉为"诗中之诗"。
"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的日益美好,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而对联这种我国特有且广为人们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又迎来新的春天,已深入到全国每个角落。
它的对称美、音乐美的独特魅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每逢喜庆节日,各行各业的楼堂馆所到处可见悬挂或张贴着的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楹联,就是在我们边远山区的农村也不例外,每逢红白喜事,节庆佳日特别是新春佳节张贴对联的习惯更是浓烈,特别是现在用对联的形式发短信更是受到多数人的青睐。
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对联,对联更离不开生活。
那么作为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理应把对联知识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弘扬我们的国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当运用对联这一短少的艺术形式,巧设情境,开启学生慧颖,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在掌握语文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学到对联知识,达到弘扬国粹,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联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1.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是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2.对联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我深深感受到对联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对联在根底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根底知识中的语法教学有些枯燥,如运用对联来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对联要求上下联虚实相对,词性相对,对仗工整。
在学习词性词组的类型中,就可以运用对联这个特点来进展教学。
比方,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上下联的词性相同,“几根”和“两个”是数量词,“傲”和“饿”是形容词,“骨头”和“肚皮”是名词,“撑拼”和“包罗”是动词,“天地”和“古今”是名词且是并列短语,“几根傲骨头”“两个饿肚皮”是偏正短语,“撑拼天地”“包罗古今”是动宾短语。
又如,学习词类活用时,用对联“木匠做枷枷木匠,书生写状状书生”进展教学。
上联的第一个“枷”是名词,是“木枷”;第二个“枷”是动词,是“戴”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下联的第一个“状”是名词,是“状纸”;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告状”的意思,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样运用一些有趣的对联融入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语法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对联熔修辞、逻辑于一炉,在讲解修辞时,可用对联进展教学。
“岩山青松,伸出龙头望月;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让我们领略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贴切逼真,富有情趣;“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让我们领会了夸大的魅力;从“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我们明白了顶针的用法;从“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我们体会了叠字的神奇;从“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我们感受到了谐音的深意。
用这些经典的联句来作例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引入对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古代理念深刻,文字犀利的艺术表达形式。
它将深邃的哲理精辟而简明地表达在对联的两句话中,展示出精妙的文字美学,深刻反映中华文化的精髓。
楹联知识因其文字美学和深刻道理而为古今中外所觌称。
在今日,如何把楹联知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从楹联中可以了解历史文化,接触古今中外的经典诗词,并且学会鉴赏文字美学,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首先,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楹联知识,让学生接触古代文化,了解历史渊源。
古代文化中,楹联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历史深处的一扇窗户,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真谛和韵味。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楹联的传统文化内涵,注重训练学生文字解读能力。
楹联知识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分析楹联的构成,帮助学生判断文字的意义,在揭示中引发思考,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领悟。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安排以楹联为主题的作文写作练习,让学生把楹联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还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安排一些楹联比赛,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在竞争切磋中,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通过以上策略,课堂上楹联知识的渗透可以更加深入浅出,帮助
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而形成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
总之,将楹联知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激发热情,获得更新鲜而有趣的语文体验。
它不仅可以传承文化,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小学生学习对对联,有利于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对对联的指导。
一、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正腔圆,上联末句尾字应为平声,下联末句尾字也应为平声,这样才能形成对偶整齐、声韵铿锵的艺术效果。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对联有利于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对对联的初步感知。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出示了一幅赏花图,图上百花竞放,争奇斗艳。
然后出示了一副对联:“草色青青柳色浓,桃花时节雨纷纷。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意思,并要求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对联的形式美和音韵美。
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些对对子比较贴切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对对联阅读教学是对联教学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对对联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读懂意思对对联读懂对联的意思是写好对联的前提。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意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出示了这样一副对联:“花好月圆庆佳节,柳绿桃红念故人。
”并引导学生理解了意思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对对联。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体会情感对对联对联讲究炼字炼意,对对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后,出示了这样一副对联:“一别心知两地秋,忍将离恨寄长江。
”并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后再对对子。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后很快写了出来。
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用
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章回小说分回标目,穿插诗词、骈句,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制造悬念的表现技法。
用章回小说回目的对偶句式作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分析总结中用诗词骈句,能引导、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且听下回分解”制造悬念,能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章回小说的表现技法,教师要把握好度,不是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都适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章回技法教学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何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既可以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它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运用了古代诗赋中的对偶、押韵、平仄及各种修辞等手段,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它是汉语独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广泛灵活的,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皆可运用对联。
一、在导语中运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作导题形式,是多方面的,可导出时代背景,可导出作者,可导出内容主题,可导出文体,可导出写作特点。
由于对联有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它形象生动,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求知欲,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对联这玩意儿在咱们语文学习里到底有多重要?就拿我来说吧,刚开始接触对联的时候,我觉得那不过就是两句话,没啥特别的。
可后来啊,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让我们对下联。
这可把我难住了,我抓耳挠腮,脑袋里一片空白。
再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有的咬着笔杆一脸纠结。
这时候,我同桌小明突然兴奋地喊:“老师,我想到了,下联是‘秋雨打红万朵花’。
”老师听了,笑着点头称赞:“不错不错,小明很有想法。
”我心里那个羡慕啊,心想:为啥我就想不到呢?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对待对联了。
我发现对联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语文的各种知识和乐趣。
对联不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嘛,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这就好比搭积木,每一块都得放对地方,才能搭出漂亮的城堡。
你要是随便乱放,那可就塌啦!比如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里面的字词搭配多巧妙啊,一个不对,整个感觉就全变了。
而且啊,对联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一个字用在这儿合适,用在那儿可能就不行。
这就像穿衣服,得选对尺码和款式,才能好看又舒服。
比如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和“寿”两个字,用得多恰当,多喜庆啊!还有呢,对联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要对出好对联,得脑子转得快,想得深。
这就像跑步比赛,谁反应快,谁就能先冲过终点。
就像老师出的“书山有路勤为径”,我想了好久才对出“学海无涯苦作舟”。
哎呀,当时那个成就感,简直爆棚!咱们学语文,不就是要把字词用得好,把意思表达清楚吗?对联就是最好的训练工具。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战场,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冲锋陷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所以说,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可太大啦!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语文知识的宝库;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学习语文的道路。
咱们可不能小瞧了它,得好好学,好好用,让自己的语文水平越来越高!。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1页共1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学们,想知道这两副对联是谁写的吗?为什么他能‘政善民安“不改冰霜
操’呢?〞“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带着笑容回答,就这样通过对
这是郁达夫先生给徐志摩写的挽联,上联写徐志摩一生主要奉献以及
联导入新课,直接切入课文。
与己的情意和志趣;下联写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逝世前后的情景,寄予了对徐志摩惨死的
下,利用周末或者长假去巡游太仓名胜古迹。一个阶段下来,学生收集了
课堂上,同学们呈现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对联都很主动,他们为自 许多关于太仓名胜的对联。
己的辛苦劳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确定而高兴,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课
堂效果也随之提高。
至性怀亲留背影,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 主动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敏捷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 中学会学习。在课堂和课外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对联的搜集和创作, 浸润其中,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传承中华文化。
大文传世见心声。 郝御风撰写的:
第1页共1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对联涵泳,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导入新课,预热课堂。用对联导入新课,能起到预热的作用。由于 对联本身所具备的对称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很简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
姚向英
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出示对联,能把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调动起来。 如上钱泳的《治水必躬亲》,为转变学文言文学生们急着记文章翻译、机
浮 XX 拨开,明月出来;
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 XX 轼与黄庭坚、佛印的生活趣事和深厚感情,我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的作者大都是民国或民国前出生的,这些人,基本上接触过对句教学,再加上民国以前盛行对联,因此,课文的作者大多有自撰对联、别人赠送的对联、自己与对联的故事、关于对联的文章等等。
这些对联从不同角度概括作者生平,或对作者进行评价,或概括作者创作生涯;对我们理解课文,学习语文大有益处。
我们应该把这些对联有效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运用对联介绍课文相关内容时,综合学生接受能力、选文的内容、选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创作生涯来甄选对联。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用对联介绍作者,力求全面如在上《芦花荡》一课时,习惯上是教师介绍作者孙犁的生平创作,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
这种方法虽然很实用,但是往往缺乏趣味,读后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这时,我们可用与作者相关的对联来进行导入和介绍。
既全面,又言简意赅。
如有两副关于孙犁的对联,一副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炎文挽孙犁:风云初记,耕堂荷花,燕赵气节,同人尊仰;铁木前传,耘斋秀露,魏晋文章,异世追怀。
一副是中国国画理论家、教育家王学仲挽孙犁:荷风荷雨荷花淀;文伯文豪文曲星。
两副对联基本概括了作者的作品及人格。
用对联的形式来识记关于作者的文学特点,朗朗上口。
对联上下两联文字相等,平仄相对,具有音韵美和形式美。
相对于枯燥的讲述,学生很乐意去识记。
用对联介绍课文,力求文题兼顾如上朱自清的《背影》时,很多关于朱自清的挽联都可以用来介绍,但是要做到有效,必须有所舍弃。
上海开明书店同人挽联:长向文坛瞻背影;从教夤学缀弦声。
此联与课文密切相关,上联隐含了撰联者对《背影》的评价,一个“瞻”字,说明了《背影》在文坛中的地位。
试谈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试谈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教师中心稿)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鲜明而迫切的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习和实施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我认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等,是悬挂或粘贴于墙壁、楹柱或门框上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民族所特有。
对联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相传第一副对联是五代时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
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
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快 乐 体育 的 目标 和 内容
快乐体 育 是指从 情感 教学入 手 , 对 学生 进行 以健 全 的身 体 、 人格 教育 为 目标 的体育 教育 思想 , 它重 视 爱的教 育 、 美育 与 各项运 动 所独 具 的乐趣 , 强调学 习兴趣 与创造 学 习。它不 仅把运 动和情 感作 为实现 教学 目标 的手段 , 而 且视 为直接 目的。因此 , 能激 发学生 的体育 兴趣 , 满足 他们 的学 习愿望 , 有利 于培养 自我体育 能力与完美 的人格, 为终身 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 以研究学生的情感 、 体育 、 人格 需要 为出发点 , 使 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 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 社会的责任感上 ;把身体锻 炼中的乐趣和学 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 目标之一; 以浓 厚的兴趣 、 顽 强的意志、 适宜 的方法来调节 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 炼行为, 从而使整个教 学过程 充满快乐 、 愉悦 、 和谐的情感与气氛 。既让学生喜欢学、 乐于学 , 又 让他们知道学 习的 目的和意义, 自觉主动地 发展体育 能力和个性 , 增强体 力和智力 ,培养 良好 的思想道德 品质 。快乐体 育简 而言之就 是 寓教于 乐。这是教 育艺术 的最高境 界 , 也 是成功教 育 的必 由之路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快 乐体 育 的基 本要 索
所谓要 素, 就 是指在教 学过程 中, 必须客观 存在 , 并且对 教学有 促进 作用 的如环 境等 。 快 乐体育是 思想时代 的产物 。 必须与体 育改革和 体育 发展是相联 系 的。 它主要 有 以下 几个基 本要素 : ( 1 ) 环境优 化 : “ 硬 环境 ” 美化 、 协调 ; “ 软环境 ” ( 人文 因素) 健康 和谐 。f 2 ) 情感驱 动 : ① 教学 中要 引起 学 生快 乐和 成功 的情感 体验 ; ② 教师 应从 情 感教 学入 手 , 以 自己 对 学生 、 对教 材 、 对教 学活动 的热爱来 激 发 学生勤 奋 学 习 ⑧ 建立 民 主、 合作 的师 生关系 。( 3 ) 协 同教学 : 是指 运用协 同论 的原理 , 在体育 教 学过 程 中重 视教 与学诸 要素 之 间 的参 量配 置 协调 、 同步与 互补 , 以形 成体 育教 学活动 协 同高效 的运行机 制 , 使体育教 学 的整体功 能得 以放 大、 增值 。 协 同教学要求 启发式 的教法 与创造性 教法有机 统一 , 其突出 特点 是在 内容 上强调“ 发现学 习 ” 、 在 形式上 强调“ 学 习过程 自组 ” 。( 4 ) 增力 评价 : 由 口头 的形 成性评 价 和激 励性 评价 组 成 , 是 一 种 即时 的教 学反 溃具 体运 用应注 重 以下 几点 : ① 形成 性评 价要 及 时准确 , 激励 性 评价要 适时 并保 持较 高的频率 。② 要有效 实用 。③要避 免超 负荷 。④
我实现 的机会 。
三、 快乐体育的实施原则
每一种 教育方 法,每 一种 教学思 想和每 ~种 教 学模 式的诞 生 , 都 必有一些实施 原则与之相适 应 。 “ 没 有规矩 , 不 成方 圆 ” 。没有原则 , 就 无从谈教育方 法、 教学 思想及 教学模式 的诞生 , 更谈不 上教育改革 。那 么快乐体育 的实施原则是什 么呢 ?主 要有 以下几个 原则: ( 1 ) 教育性 原 则。在体育 教学 中渗透德 育是体育 教学的基 本要求 。快乐体育 以 “ 乐 学” 为支撑 点对学 生 良好心 理素质 的培养是更 加广泛而 深刻 。包 括 目 的、 兴趣 、 情感 、 意志等全 部非 智力因素 。 ( 2 ) 趣味性 原则。 “ 授之 以趣 ” , 教 师乐教 , 学生 乐学。形 成 良好 的教 学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 的舒适 的、 快 乐的环境 中进行 体育课 , 从而使 学生快乐 地学会动作 及技术 。( 3 ) 情 境 性原则 。 将 体育教学活动 置于一定 的情境之 中, 使学生 贴近 生活 、 使 体 育学习变得亲切 、 自由和愉 快。( 4 ) 激励性 原则 。 教学 中一 方面要“ 激 情” 、 “ 激趣 ” 、 “ 激志 ” , 激发学 生主动学 习精神 ; 另一方面 要“ 激疑 ” 、 “ 激 思” 、 “ 激智 ” , 激发 学生的心智活 动。达成在快 乐中求发展 , 在 发展 中求 快 乐的 目标 。 ( 5 ) 实效性原则 。 近 期 目标是培养 学生 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 乐 学精 神, 提高教 学质量 , 远期 目 标 是面 向终 身体育 , 发展体育 素质 。
… … 。
一
宇
要强调多项 性 。 ( 5 ) 快乐 体验: 主要指快 乐的运动体验 与成功体验 。 在 教 学中强 调不 同的体育活动 所独具 的乐趣 。实践 中应 强调 以下 几 点: ① 教材要 适合 学生 的身心特 点 , 照 顾学 生 的体 育 兴趣 , 满足他 们 的体 育 需要 。 隋知交 融” , 使学生产 生强烈的学 习欲 望 。 ⑨ 加强学法指 导, 使学生 的学 习在“ 我 要 学” 的基 础上 做到“ 会学” 。④ 强调 非 同步 化 教 学。 要 因材施教 , 区别对待 。 力求使每个 学生都有 自己的学习 目标和 自
耘 I 警 教育驰代札
教 法 探 索
快 乐 体 育
北京市 东城 区第 2 4中学 杜
众所 周知 , 现 阶段学 校正 在全 面推 进素 质 教育 , 而 素质 教育 的前 沿 阵地就 是体育 , 这就对 于体 育 的教 学就提 出更 高的要 求 。我 们要想 方设 法使 更多 的学生喜 欢上体 育课 , 乐于上 体育课 。然 而现状 况却不 容 乐观 , 应试 教育 的顽 症还 没有彻 底清 除 , 广 大教 师无 法摆 脱应 试 教 育 的阴影 在体育 教学 中更 多的还是 存在着应 试教育 。 在 小学, 为 了提 高达 标成绩 , 学生成 了体 育课进 行体育达 标牺牲 品 。 在 中学 , 为了提高 中考 、 高考 的体育 成绩 , 学 生成 了体育 课进 行考 试 项 目训练 的牺 牲 品 这种种 的一切 , 都被那 可恶应试 教育所束 缚着 。 我们广 大体育教 师应 清醒 头脑 , 冲 破应试 教育 的束 缚 , 开辟 体育 教 学 中的素 质教 育 的 片 新天地 。快 乐体育 不是一种 教育方法 , 而是一 种教育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