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三国鼎立_2

合集下载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相互争夺控制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教案中,我们将以三国鼎立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2.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 引入三国鼎立时期,并介绍其背景和原因。

第二步:了解三国(20分钟)- 分成小组,分别研究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战争和政治斗争(30分钟)-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包括著名的战役和战略。

- 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著名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

第四步:影响与评价(20分钟)- 探讨三国鼎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包括积极和消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4. 扩展活动- 建议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

-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说或文章,并进行书评。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争与政治斗争交织的时期。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2. 目标整个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的时期背景和原因;- 探索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战役和政治斗争;- 评价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以及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评价。

三、课堂类型:新授课四、教法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家刚刚听到这首歌曲,大气磅礴,浑厚悠长。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既是一个军阀混战,政权林立的时代,又是一个人才辈出,风云际会的英雄时代,三国历史上充满了个性飞扬、备受瞩目的英雄人物,以及家喻户晓、常谈常新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20 课的学习——三国鼎立。

2、新课讲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这节课我们分成三个教学板块,分别是官赤逐鹿英雄出、三分天下谋统一和英雄远去尽评说。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东汉末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问题:此时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早日结束战乱过渡:在诸多的军阀中,谁最有可能结束战乱的局面呢?请同学们来看这张形势图。

课件:《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势力最强大的是哪两派军阀呢?------- 袁绍、曹操师: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于是一场较量在他们之间展开了。

课件:官渡之战文字材料我们一般从哪几个方面了解一场战役?------- 时间、交战双方、地点、结果及影响。

问题:你能从材料中找到这些答案吗?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展示(书写易错字)我们在了解官渡之战时,还应分析出它的特点。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深入学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认识三国鼎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插图,营造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故事情节、相关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P106材料一: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

《三国鼎立》教案出处:中考资源网,作者:佚名一、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字孟德。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

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案名称: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等引入,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的大致情况。

2. 课堂讲授(30分钟):a. 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b. 介绍三国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解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c. 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d. 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3. 深入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各国的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b. 三国时期的军事力量如何发展?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战争和防御的?c. 三国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如何影响后世?4.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解释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小论文或写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三国时期的插图或影像资料;2. 相关历史书籍、资料或网页;3. 翻译工具,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术语和地名。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于三国鼎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互相评价。

七年级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2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2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三国鼎立》教案:注重发展学生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国鼎立》教案:注重发展学生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

中国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对于中国的历史感到敬畏。

而《三国鼎立》正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事件,为了使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这场历史盛宴,我们应该注重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1.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能力;3. 提高学生对于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设计1. 学习历史背景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PPT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历史背景,比如诸侯割据、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董卓的暴政等事件,让学生有清晰的历史背景认知。

2. 深入了解三国的形势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形势,包括各大势力的实力、揭示胜负的重要因素、组织结构及领导人杰出能力等。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电子游戏和互动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于三国盛世时期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交替背后的奥秘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交替的背后奥秘,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背后的复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历史人物。

4. 实践与创新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结合,加深历史事件的认知。

例如通过学生模拟三国鼎立全过程,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游戏中深入了解和体验历史事件,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创新经验和团队协作经验。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加强对于学生的指导与促进,保证他们的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

三、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口头报告和写作技能能力的提高;2.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提高;4. 学生团队协作和互动能力提高。

四、教学亮点1.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深度思考的引导,让学生从未知的历史事件中寻找答案,保证学生得到的知识内容不仅是表面的,也要有深度和分析性。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三国鼎立一般指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自主学习(或预习)】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三国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2.难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时代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图片、地图、故事等辅助材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朝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三国鼎立吗?它是什么时代的故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1)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现象。

(2)讲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崛起和各自势力的形成。

3.讲解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1)赤壁之战: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官渡之战:讲解官渡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讲解三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分析三国时期的人物(1)曹操: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2)刘备:讲解刘备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孙权:讲解孙权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5.讲解三国鼎立的意义和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为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课堂小结(2)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7.作业布置(1)熟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分析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详细。

2.在分析三国时期人物时,未能充分挖掘人物性格和事迹的教育价值。

3.课堂互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2.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分析三国时期重要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和人物性格。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学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发对三国鼎立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2. 教师讲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如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和中央政权的衰弱。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魏、蜀、吴)。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代表该国的主要领导人。

3. 教师给出几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并决定如何应对这些事件。

4.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人物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每位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影响。

3.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学生分享对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短文,包括历史背景、原因、主要事件和人物等内容。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教学活动通过导入、新课导入、课堂活动、人物介绍、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课型:准备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
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
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
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
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
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
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
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
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
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
考探究知识。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
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
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
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

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
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

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

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

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

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

历史使人明智。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

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

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

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

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
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

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

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

让其他
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

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

三国
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

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述而》)
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
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

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

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