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间高跷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

合集下载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舞狮的表演形式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舞狮的表演形式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舞狮的表演形式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民欢庆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各种形式的民间表演在街头巷尾上演,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属踩高跷和舞狮了。

踩高跷,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踩高跷表演通常由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年轻人组成,他们身穿艳丽的戏服,头戴花环,脚踩高高的木制跷跷板。

在鼓乐的伴奏下,他们高高跃起,稳稳地站在高跷上,身姿矫健,令人叹为观止。

在舞动跷跷板的同时,他们还会表演各种花式动作,如翻腾、倒立等,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身体协调能力。

整个表演过程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围观的群众,场面热闹喜庆。

另一种备受欢迎的表演形式是舞狮。

舞狮源自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表演,常常在庙会和节日等场合上演。

舞狮通常由两名舞者扮演,一人扮演狮子的头部,另一人扮演狮子的身体。

狮子头部由一个大大的狮头面具组成,舞者通过手柄控制狮头的开合,表现出狮子的喜怒哀乐。

身体部分则由两个舞者共同操作,一个负责狮子的前后移动,一个负责狮子的起跃和翻滚。

两人配合默契,舞出狮子的威武和生动形象。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会配合锣鼓喧天的音乐,舞出优美的舞蹈动作,吸引了众多围观者的目光。

踩高跷和舞狮作为春节的传统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在这些表演形式中,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团结的精神风貌,还传承了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踩高跷和舞狮的表演形式虽然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年的热切期盼。

通过这些传统表演形式,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能品味到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踩高跷和舞狮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表演团体开始融入现代元素,如灯光、音响等,使表演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

同时,一些青年艺术家也开始尝试将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舞蹈、音乐等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创意和现代感的作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舞狮和扭秧歌的欢腾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舞狮和扭秧歌的欢腾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舞狮和扭秧歌的欢腾春节的民间舞蹈 - 踩高跷、舞狮和扭秧歌的欢腾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盛会。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全国各地民间舞蹈的表演尤为活跃和精彩纷呈。

在春节期间,踩高跷、舞狮和扭秧歌等民间舞蹈活动成为了喜庆祥和的象征,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欢腾氛围。

一、踩高跷:挺拔凌空较艺踩高跷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踩高跷的表演者通常是高人一等的男子,他们身着鲜艳的戏装,头戴鹰顶,手持红绸制作的道具,脚踩高高的木质架子。

他们在高架上自如行走、起舞,展示出惊人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踩高跷的表演技巧非常独特,不仅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他们进行坚韧的训练。

身手敏捷、虎视眈眈的表演者可以在极高的高度上完成各种动作,如独轮车、单脚行走、双脚跳跃等,令观众叹为观止。

这些精彩绝伦的表演,使人们感受到了高人技艺的非凡魅力,也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舞狮:祈福辟邪彰显祥瑞舞狮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舞狮一般由两名舞者扮演一只狮子,其中一个舞者扮演狮头,另一位舞者则扮演狮身。

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紧密合作,以乐器和鼓点的节奏,展现出狮子的灵动和威武。

舞狮不仅仅是一项艰巨的锻炼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化身舞蹈。

在夺目的色彩和精湛的表演中,狮子的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舞狮在中国文化中也属于吉祥、辟邪的象征,常常被用来献祭祈福和驱逐邪灵。

观看舞狮表演的人们会沉浸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中,感受到祥瑞和美好。

三、扭秧歌:欢快热闹传承久远扭秧歌作为中国各地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充满欢快、热闹、奔放的气氛。

在扭秧歌的表演中,舞者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绚丽多彩,以舞蹈来表达喜庆和团结。

扭秧歌的舞蹈动作简单而有趣,通常包括手舞足踏、弄花脚、蹦、跳等。

在这个舞蹈中,青春快乐的节奏感和激情四溢的动作让人们尽情地释放自己。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与秧歌舞的表演艺术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与秧歌舞的表演艺术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与秧歌舞的表演艺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人们欢聚一堂,展示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在春节期间,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表演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踩高跷和秧歌舞。

踩高跷,顾名思义,就是将双脚踩在高跷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

踩高跷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是农民们在春节期间用来祈祷丰收的一种表演艺术。

踩高跷表演通常由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人们组成,他们手持红绸和彩旗,踩着高高的木质跷板,跳跃、转身、旋转,形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画。

踩高跷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有序,给人一种欢快祥和的感觉。

与踩高跷不同,秧歌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它是农民们在丰收的季节里用歌舞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感恩之情。

秧歌舞表演通常由一群身着绣花衣裳的男女组成,他们手持彩棍、扇子、花球等道具,配合充满韵律感的音乐,跳跃、转身、舞动,展现出秧歌舞的独特风采。

秧歌舞动作优美流畅,融合了舞蹈、武术和音乐元素,给人一种婉转悠扬的感觉。

踩高跷和秧歌舞虽然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以舞蹈为基础,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和意义。

这两种表演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代代相传,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不仅在春节期间,踩高跷和秧歌舞还经常在婚礼、庆典等场合进行表演,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踩高跷和秧歌舞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通过这些传统舞蹈的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家庭的团聚和国家的繁荣。

同时,这些表演艺术也为舞者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舞蹈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才华。

春节传统舞蹈踩高跷和秧歌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已经深入人心。

通过这些表演艺术,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文化底蕴。

同时,踩高跷和秧歌舞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这些传统舞蹈更加生动活泼、多样化。

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欣赏和传承这些美丽的传统舞蹈,让它们继续在春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春节的传统民间杂技双簧高跷等民俗表演艺术

春节的传统民间杂技双簧高跷等民俗表演艺术

春节的传统民间杂技双簧高跷等民俗表演艺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家庭团聚、庆祝和享受欢乐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民间艺术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传统杂技、双簧和高跷等表演艺术。

这些表演源远流长,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传统杂技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杂技表演涵盖了许多技艺,包括踩高跷、平衡、柔术、飞刀、耍狮子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表演者通过身体协调和精密的动作,将自己的技艺展示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震撼。

杂技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展示,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双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特色表演艺术形式,其特点是两个演员同时进行对话和表演,通过双簧、声音和动作,讲述故事或传达情感。

双簧表演通常需要较高的口才、表演技巧和默契度。

演员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表演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产生共鸣。

双簧表演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融入了当代元素,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另一个受欢迎的节日表演艺术是高跷表演。

高跷是一种传统的民俗表演形式,表演者用特制的木质高跷在空中行走和进行各种技巧表演。

高跷表演需要表演者对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精湛的动作控制和耐力。

观众们往往会被表演者的勇敢和技艺所吸引,为他们的表演而喝彩。

高跷表演不仅能够展示个人的技术能力,还能够展现团队协作和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民间杂技、双簧和高跷等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通过这些传统艺术的表演,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多样性。

春节期间,这些传统的民间杂技双簧高跷等民俗表演艺术在各地的庆祝活动中得到广泛展示。

观众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踩高炮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踩高炮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踩高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各地的民间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踩高跷和踩高炮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

踩高跷,是指戴着高跷表演各种动作和技巧的舞蹈形式。

高跷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的形状像一双长腿,一般由竹子制成。

踩高跷的舞蹈者通常是一群男子,他们身穿彩色的衣服,戴着花纹绚丽的帽子和面具,有的还手持道具,如鞭子、纸扇等。

在音乐的伴奏下,他们在高跷上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如跳跃、翻转、平衡等。

踩高跷的表演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既展示了舞者的技艺,也传达了中国人民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踩高炮,是指以高炮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

高炮是一种燃放烟花的器械,它的形状如同一根长杆,一端有一个容器可以装烟花。

踩高炮的表演者通常也是一群男子,他们身穿统一的服装,手持高炮,站在高处,如屋顶、楼顶等。

在音乐的伴奏下,他们点燃高炮,烟花喷射出美丽的火花,形成缤纷的色彩和形状。

踩高炮的表演给人一种热烈、喜庆的氛围,既展示了舞者的技巧,也传达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热烈欢庆的心情。

踩高跷和踩高炮这两种舞蹈形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踩高跷和踩高炮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递。

通过这些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踩高跷和踩高炮作为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形式,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踩高跷和踩高炮表演,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和赞叹。

这些表演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惊喜,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勇敢向前的精神。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踩高跷和踩高炮这两种舞蹈形式还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无论是踩高跷还是踩高炮,它们都是中国春节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舞蹈踩高跷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舞蹈踩高跷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舞蹈踩高跷传统舞蹈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之一,其中,“踩高跷”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踩高跷舞蹈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学理念,不仅展示了民族自豪感,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本文将探讨踩高跷舞蹈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首先,踩高跷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踩高跷的舞蹈形式,并且在历代演艺活动中持续传承。

踩高跷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节奏、动作和音乐元素,成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

它通过舞者们巧妙地运用身体的平衡力和协调性,在高高的木板鞋上跳跃起舞,展示出了中华文化对力量、和谐和灵性的追求。

其次,踩高跷舞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集体意识。

踩高跷舞蹈常常以集体形式呈现,舞者们以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默契的配合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和倒转。

他们共同努力,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努力,完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

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踩高跷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舞者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和自信。

踩高跷舞蹈还蕴含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在这项舞蹈中,舞者们运用高度平衡的能力,模拟演绎了日常生活中与高处行走相关的场景,如登山、采摘等。

他们通过跳跃、翻滚、旋转等动作,很好地模拟了高处行走与活动的状态,展示了对自然景观的体会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

而舞蹈中的起伏和动感也象征着生命的脉搏和活力,让观众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与灵性。

此外,踩高跷舞蹈也在体现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丰富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娱乐形式,踩高跷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展示舞者们个人技巧和气质的舞台。

通过舞蹈的演绎,舞者之间相互较劲、相互竞技,不仅彰显了个体的智慧和技巧,也加强了舞者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关系。

这种交往模式在舞蹈中被无形地传递,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一种展示。

总之,“踩高跷”这一传统舞蹈形式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跷

高跷

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

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

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

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表演队形
有一字长蛇、走八字、双排对唱、交叉剪子、蛇脱皮等队形。

表演时的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跌叉、跳桌凳、翻跟头、蹲走、鹞子翻身、单腿跳,还能组成二人抬轿、三人拉车、群体走天桥、拉骆马它等多种形式的表演。

高跷表演的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但都能表演的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跳扭秧歌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跳扭秧歌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跳扭秧歌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跳扭秧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欢度新年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里,民间舞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踩高跷和跳扭秧歌,作为春节期间最为普遍的两种民间舞蹈形式,成为了独特而热闹的风景线。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期间民间舞蹈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踩高跷的春节传统踩高跷是中国北方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尤其在春节期间更能展现其独特魅力。

踩高跷的表演者首先会穿上鲜艳的戏装,戴上花冠和大红绒帽。

他们身穿彩色长袍,手拿红纸扇,脚踩高大的木偶跷,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跳跃、旋转、转身,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踩高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文化,是为了祈求丰收和祈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不仅在表演形式上融入了许多古代的宫廷元素,同时也体现出了农耕社会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春节期间,踩高跷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二、跳扭秧歌的欢乐氛围扭秧歌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以其轻快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蹈风格而闻名。

跳扭秧歌的表演者通常穿着五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手持花鼓或者手绢,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扭动身体,并且边跳边唱,表演出欢乐的场景。

扭秧歌起源于农耕社会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为目的。

在跳扭秧歌的过程中,舞者会模仿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动作,如播种、耕种、收获等,既展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向观众传递了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三、春节舞蹈的意义与价值春节舞蹈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喜庆祥和的情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富饶和繁荣。

此外,春节舞蹈还具有团结人心的作用。

在踩高跷和跳扭秧歌的表演过程中,舞者们协调默契地配合,共同展现出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舞蹈动作,从而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观众也可以通过欣赏和参与舞蹈表演,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元宵的踩高跷表演

元宵的踩高跷表演

元宵的踩高跷表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和纪念这一节日。

其中一项具有特色的表演就是踩高跷表演。

这项表演通过魔术般的技巧和灵活的身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本文将介绍元宵的踩高跷表演,探讨其传统、技艺以及表演过程。

一、踩高跷表演的传统踩高跷表演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可追溯到明朝时期。

它在元宵节期间被广泛举办,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

传统的踩高跷表演通常是由一个跷班组织和进行的,跷班的成员都是经过训练和选拔的专业演员。

二、踩高跷表演的技艺踩高跷表演需要演员具备良好的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

演员们腿踩在高高的木质跷上,身体向前倾斜,用手撑着木质杠杆保持平衡。

他们可以通过起落杠杆、转动跷班等技巧来展现高难度动作。

这些动作包括踩着跷行走、跳跃、旋转等,令观众大开眼界。

三、踩高跷表演的表演过程踩高跷表演一般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在开始表演之前,一位主持人通常会给观众介绍表演队伍和他们的历史背景。

随后,表演队伍会进行整齐的队伍行进,以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艺和协调的动作。

接下来的环节中,演员们会进行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表演,如单脚踩跷行走、跳跃和后空翻等。

他们的动作优美、稳定,展现了他们卓越的高跷技艺和舞蹈才能。

有时,他们还会加入与音乐的配合,增添表演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表演的高潮往往是在跷班员工表演一些惊险刺激的技巧时,比如高速旋转、倒立行走等。

观众们会为这些高难度的动作加油鼓劲,给予演员们更大的支持和动力。

整个表演过程通常非常精彩,令人难以忘怀。

四、踩高跷表演的意义踩高跷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表演,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

同时,踩高跷表演也给演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技艺的舞台,让他们得到认可和鼓励。

此外,踩高跷表演还有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

春节的传统民间舞蹈踩高跷舞旗等表演形式

春节的传统民间舞蹈踩高跷舞旗等表演形式

春节的传统民间舞蹈踩高跷舞旗等表演形式春节的传统民间舞蹈,踩高跷、舞旗等表演形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在这个喜庆而充满活力的时刻里,各种传统表演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传统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成为春节庆祝的亮点之一。

而其中的踩高跷和舞旗更是备受关注并深受人们喜爱。

一、踩高跷踩高跷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表演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中,尤其是在庙会和花会上。

踩高跷表演的参与者通常是穿着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拿彩旗,整齐划一地行进在长街短巷之间,形成一道独特的春节风景线。

踩高跷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表演形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跷能够提高表演者的身高,使其在人群中更加显眼,象征着希望来年能够节节高升,越走越高。

同时,高跷还具有让人们远离凡尘的寓意,能够将人们的心情带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

二、舞旗舞旗是春节期间常见的另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舞旗表演者手持彩旗,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展现出独特的舞姿和动作。

舞旗的形式多样,有的是旗帜在空中飘扬、翻转,有的是以特定的队形排列,形成美妙的图案。

舞旗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其舞姿矫健、舞技高超,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向春节祈福和表达喜悦的方式。

舞旗表演能够将观众带入一种欢乐的氛围中,使其在喜庆的节日氛围中忘却一切烦忧,尽情享受舞蹈的美妙。

三、传统舞蹈的意义传统舞蹈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春节期间的传统舞蹈形式,不仅能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还能够提升人们的节日氛围和参与感。

传统舞蹈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舞蹈能够通过动作、音乐和形象的展示,将观众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使其在舞蹈的律动中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总结:春节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如踩高跷和舞旗,不仅仅是表演形式,更是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南阳民间舞蹈介绍

南阳民间舞蹈介绍

南阳民间舞蹈介绍一、高跷高跷艺术,南阳民间俗称“杉木腿”。

汉魏六朝时称为“伎”,宋代则叫“踏桥”。

“高跷”一词,到清末始得出现。

南阳对高跷的传习成俗,乃在民国年间。

高跷对戏曲的影响,随处可见。

例如,桐柏花鼓戏,最初只是化装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蹬着高跷,踏着高跷的乐曲,在地上走来走去地表演着各种动作。

有时和秧歌舞龙、旱船、竹马等队伍混在一起,利用自己站得高的优势,虽然无声,也能够让观众看得清楚。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由无声渐变成单人唱,再渐变成旦生对唱。

又过了一段时间,不仅废除了高跷,而且在男女对唱的戏文中加进了故事情节,在地上演出。

至此,花鼓戏正式诞生。

于是,逢有庙会或节日,便搭起戏台,配上音乐,演员以生、旦、丑三个角色分饰人物,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表演起来。

花鼓戏中的花鼓曲则是从连厢表演发展演变而来。

其演出形式为一对夫妻,外加一相公,夫妻二人为生活所迫,出外打花鼓唱连厢,待唱完向相公索酬时,遭到相公的打岔或调戏,相公向妇人眉来眼去,于是引出一场小风波,构成一幕风趣的喜剧。

这种形式,对南阳的其他戏曲都产生过影响。

虽然花鼓戏由高跷派生而来,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跷这种艺术形式并未绝迹,而且愈发完善。

南阳的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他们身穿古装戏服,手执彩扇、绸巾,足上至小腿处绑着三尺多高的木跷,边走边扭,一会儿绕圈,一会儿绕8字,时开时合,做走阵表演。

其中扮演小丑的舞者,忽儿扑跌在地,忽儿急速跃起,时不时地做一些既惊险又滑稽的动作,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给欢乐的节目增添了浓郁的喜剧色彩。

因此,这种亦奇亦谐的民族舞蹈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和欢迎。

二、旱船旱船是活跃在南阳的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品种,多用竹、木、高梁秆做骨扎制,船体外饰以绸布,布上彩绘有各种戏曲故事或吉祥图案,如“鲢鱼戏水”、“鲤鱼跳龙门”等,船上扎有一亭阁式船棚,绸布做顶,四边饰有流苏花边,顶上缀一红绣球,四角各挂一盏莲花灯。

船棚的4根柱子上,都贴着红对联,联曰:“风调雨顺升平世,国富民强尧舜天。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和跳花架的技艺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和跳花架的技艺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和跳花架的技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传统舞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传统舞蹈中,踩高跷和跳花架的技艺被视为独特而精湛的表演形式。

踩高跷是一种需要非常高超技艺的舞蹈形式。

在踩高跷舞蹈中,舞者会穿着特制的高跷,高达数尺之高。

高跷由两根竹竿组成,竹竿上有两个木块,舞者则将脚放在木块上面。

踩高跷需要舞者保持平衡,同时通过跃动、转身、踢腿等动作,展示出优雅和灵活的舞姿。

舞者必须具备出色的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才能完成高难度的动作。

踩高跷舞蹈以其高度技术含量和极富观赏性的动作而闻名,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花架是另一种精彩的传统舞蹈形式。

跳花架通常是由一组人组成的,人们手持长竹竿,竿上悬挂着五颜六色的花束。

在跳花架舞蹈中,舞者们通过合作和配合,以精确的节奏和动作,跳跃、转身、扭动身体,使花束在空中形成美丽的图案。

跳花架舞蹈需要舞者们相互信任和默契配合,只有在团队的努力下,才能展示出华丽的舞姿。

跳花架舞蹈在春节期间尤为盛行,人们通过跳花架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美好的祝福。

这两种传统舞蹈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踩高跷和跳花架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寓意和象征。

踩高跷代表着舞者们对于“步步高升”的追求和祝福,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而跳花架则寓意着团结和合作的力量,展现了人们对于幸福和美满生活的追求。

这些寓意和象征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使得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和跳花架的技艺,不仅需要舞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更需要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这些舞蹈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从师傅传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技艺传承下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这些舞蹈形式也逐渐向更多的人传播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外国友人的参与。

春节的踩高跷传统娱乐项目的高飞跳跃

春节的踩高跷传统娱乐项目的高飞跳跃
高飞跳跃表演者通常身着传统服饰, 手执各种道具,通过跳跃和舞蹈来展 示力量和勇气,以此祈求来年的丰收 和家族的繁荣。
高飞跳跃与地方文化
高飞跳跃作为一种传统娱乐项目,在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表演形式和风 格。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地文化的独特 性和多样性。
高飞跳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随 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融入了各地的 民间艺术和文化中,成为春节等传统 节日中不可或缺的表演活动。
春节的踩高跷传统娱乐项目的高飞 跳跃
contents
目录
• 春节的踩高跷传统娱乐项目简介 • 高飞跳跃的技巧与表演 • 高飞跳跃的文化内涵 • 高飞跳跃的传承与发展
01
春节的踩高跷传统娱乐项目简介
高跷的历史与起源
高跷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具有悠久的历 史。最初,人们使用高跷作为辅助工具,便于在沼泽、水田 等软地行走,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稳定性挑战
02
踩高跷时稳定性较差,需要练习者具备较高的平衡能力和自我
调节能力,以保持身体的稳定。
动作难度挑战
03
高飞跳跃需要练习者掌握较高的技巧和动作难度,如快速转身
、空中翻滚等,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积累。
03
高飞跳跃的文化内涵
高飞跳跃与民间信仰
高飞跳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与 民间信仰紧密相连。在一些地方,人 们相信踩高跷能够驱邪避灾,带来好 运和健康。
高飞跳跃面临的挑战
传统技艺失传
缺乏创新与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踩高跷这一传统技 艺逐渐被现代娱乐方式所取代,传承 人数量减少,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高飞跳跃的传统表演形式和内容缺乏 创新和改进,难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和 喜爱。
文化认同危机
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对踩高跷的兴趣 和了解程度有限。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舞狮的民俗舞蹈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舞狮的民俗舞蹈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舞狮的民俗舞蹈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充满了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其中,民间舞蹈是春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踩高跷与舞狮是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民俗舞蹈形式。

它们以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节奏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欢呼。

踩高跷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娱乐活动。

它是利用特制的木质器具,使人们能够在高高的木桩上行走的技艺。

踩高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人们利用这种技巧来展示他们的身体力量与平衡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踩高跷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蹈形式。

在春节期间,踩高跷表演成了乡村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通常,表演者身穿传统的彩色服装,手持漂亮的扇子或彩旗,脚踩高跷,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舞蹈动作。

他们高步如云,曼妙地跃上跃下,体现了高超的技艺与非凡的身体协调性。

伴随着欢快的鼓声与锣声,踩高跷舞蹈引来了一片喝彩声与掌声。

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民俗中的瑰宝之一,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模仿狮子的动作和形态来表达吉祥的寓意,并祈求平安与好运。

舞狮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巫术仪式,在各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舞狮通常由两个表演者扮演,一个扮演狮子头,另一个扮演狮子身。

狮子头由一个人驾驭,身穿五彩缤纷的服饰,戴上一个巨大的狮头假面。

狮子身是由另一个人扮演,身穿有狮子皮毛装饰的服饰,并用手持的竹竿操控着狮子身体的各个部分。

两个表演者紧密合作,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示出狮子活灵活现的形态。

在春节期间,舞狮表演经常会在庙会、广场和村庄中上演。

伴随着激情四溢的锣鼓声,舞狮表演者以生动的方式展示出狮子的力量与灵活性。

狮子头可以做出飞扑、跳跃、翻滚等动作,而狮子身则会呈现出摆尾、挥爪、虎跃等各种身体语言。

观众们纷纷围观并投掷红包以示欢迎和祝福,舞狮表演成了春节期间人们欢聚一堂的佳节活动。

踩高跷与舞狮作为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们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高跷非遗文化简介

高跷非遗文化简介

高跷非遗文化简介
高跷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流传久远的表演艺术,主要表现为人们在高脚跷上表演各种技巧动作的形式。

高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之一。

高跷的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

早期的高跷被广泛地用于军事和生产活动中,例如在军队行军、过河、进行耕种等活动时都会用到高跷。

后来,高跷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开始流行,成为各种庆典、娱乐活动及节日庆典的重要形式。

高跷的表演形式有很多种,例如单人、双人、三人等不同形式,抛球、倒挂、上楼梯等多种技巧动作。

高跷表演需要跳者有很高的舞蹈及技巧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力量、协调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是一项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专业技能。

高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区、民俗、宗教和道德等元素。

高跷能使人们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宣扬文化,它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动作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民俗表现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总的来说,高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扭秧歌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扭秧歌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扭秧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刻。

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民间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表达方式。

而其中,踩高跷和扭秧歌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踩高跷是中国古老的一种表演艺术,它起源于农耕社会,是一种以高跷为道具的舞蹈形式。

踩高跷的表演者通常是一群身穿节日盛装的人,他们踩着高高的木制跷,以一种高高跷跳跃的方式表演舞蹈动作。

这种表演形式既考验表演者的平衡能力,又展现出一种神秘的仪式感。

在春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行踩高跷比赛或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与踩高跷相比,扭秧歌则更具有亲和力和群体性。

扭秧歌是一种源自农耕社会的集体舞蹈形式,早在唐代就已有文字记载。

扭秧歌的表演者通常是一群身穿民族服饰的人,他们手挽手,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一起扭动身体,展示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

扭秧歌的舞蹈动作多样,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踩高跷和扭秧歌作为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这些舞蹈表演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浓浓的民俗风情,还能从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舞蹈,人们不仅仅是在展示自己的技艺,更是在传递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踩高跷和扭秧歌这些传统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些地方将踩高跷和扭秧歌与现代舞蹈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舞蹈作品。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做法,不仅提升了民间舞蹈的艺术水平,也使得这些传统舞蹈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扭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通过这些舞蹈形式,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古老传统的魅力,还能体验到现代生活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踩高跷和扭秧歌这些传统舞蹈形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增添更多色彩和活力。

踩高跷的表演特色

踩高跷的表演特色

踩高跷的表演特色踩高跷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流传于世。

其表演特色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众文化中,寓意着强健的体魄、精湛的技艺和勇气、自信的人生态度等诸多元素。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踩高跷的表演特色:1. 手持JIAO杆踩高跷表演中,跷子选用的JIAO杆或竹质杆子,长度较长,往往需要手持JIAO杆支撑身体重量、平衡体位、稳定高度等。

良好的JIAO杆不仅需要具备韧性和弹性,还要相对轻巧,不易折断。

因此,必须有相当的技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基础,方能掌握技巧,把握好节奏、节拍和步伐。

2. 神奇的舞步踩高跷表演中,舞蹈成为了与跷子相得益彰的配合。

舞步的动态之美,奇妙之处不仅仅在于表演者的手、脚、身体的协调性,更体现在对节奏和节拍的把握,随着旋律有节奏地跳跃、偏移、旋转、翻身等,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跷子歌舞,取材自生活或者传统文化,融合地区特色,更加凸显表演者的风采和技艺。

3. 雄韬的跃高踩高跷表演不仅仅是艺术,更有着酣畅淋漓的运动特征。

在表演中,能够展示表演者对身体协调性、平衡力、柔韧性、爆发力等多个方面的全面锻炼。

在踩跷子的时候,需要跨大步、飞跃、回旋等动作,同时还要维持平衡,保持高度和稳定。

揉合运动和艺术元素,大大增加了表演的技巧和难度。

4. 绚丽的服饰踩高跷表演中,传统服饰意味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些着重于文化表达的表演者,会选择穿上传统的服装、龙袍、锦衣、长衣褂、大红袍等,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而另外一些着重于现代元素和个性的表演者,则会选择更具时代感和个性的服装,如霓虹迷彩、闪光剪影等,给人视觉冲击力。

5. 团队合作精神踩高跷表演中,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表演者需要在高高跷子上互相配合和扶持,协调跳跃和重心,密切配合节拍和旋律。

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需要在团队的培训和支持下,不断锻炼技艺,提高表现能力。

同样在团队中,年轻的一代可以学习前辈的技艺和知识,同时在互相配合时学习团队合作精神,化繁为简,共同呈现出高超的表演。

春节的民间舞蹈花鼓舞与踩高跷的舞蹈盛宴

春节的民间舞蹈花鼓舞与踩高跷的舞蹈盛宴

春节的民间舞蹈花鼓舞与踩高跷的舞蹈盛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欢聚一堂、快乐庆祝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各个地方都会举行各类民间舞蹈,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花鼓舞和踩高跷的舞蹈盛宴。

这些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舞蹈形式不仅展示了民间文化的魅力,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春节文化体验。

一、花鼓舞:以鼓乐为基础,展示传统风情花鼓舞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被称为“北方春晚”的代表之一。

它以鼓乐为基础,配以精彩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北方地区热烈、豪放的气质。

花鼓舞的演员们通常穿着色彩鲜艳、华丽夺目的传统戏曲服饰,手持鲜花、彩带等道具,随着欢快的鼓乐节奏,跳跃、转身、旋转,精彩绝伦。

其中,鼓乐是花鼓舞表演的灵魂之一。

鼓声如雷霆般的击打,催动着演员们的舞蹈,让整个舞台充满力量与活力。

乐器手技娴熟的鼓手们凭借着精湛的演奏技巧,将鼓的韵律与舞者的动作完美地协调一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冲击。

花鼓舞的表演场地也多种多样,从大型剧院到户外广场,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不论是喜庆的春节晚会,还是日常的社区演出,花鼓舞都能够吸引大批观众,成为节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踩高跷:展示民俗传统与技艺踩高跷,顾名思义,是指在特制的高跷上行走、跳跃、表演各种技巧动作的舞蹈形式。

踩高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很多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踩高跷的表演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节日服饰,头戴彩帽,手持扇子,脚下则是精巧制作的高跷。

高跷的设计与制作是非常独特的,它们通常由木材制成,有着舞者所需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踩高跷的舞蹈动作多样,包括行走、跳跃、甩腿等,代表着丰收、快乐和幸福的寓意。

踩高跷的舞蹈技巧需要舞者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

他们通过平衡自己的身体,用稳定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展示出了高超的技艺和协调能力。

观众们常常在看到舞者们在高跷上完成各种难度动作时,为他们的高超技艺喝彩。

这些花鼓舞和踩高跷的舞蹈盛宴不仅仅是民间文化的瑰宝,更是人们对春节这一特殊节点的独特见证。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秧歌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秧歌

春节的民间舞蹈踩高跷与秧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许多地方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舞蹈表演,其中踩高跷和秧歌舞蹈是两种常见的表演形式。

本文将着重介绍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踩高跷和秧歌舞蹈,探讨它们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演出形式。

一、踩高跷踩高跷,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采用高跷作为表演道具,表现人们对丰收的祈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踩高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最早出现在巴蜀之地。

踩高跷表演通常由一组高手组成,他们踩着几米高的木制高跷,在舞台上表现出各种身手敏捷的动作。

高跷的制作与舞蹈动作高度协调,既展示了人类的体力和技巧,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踩高跷舞蹈除了展示运动技巧,还具有象征意义,寓意着人们对于健康、幸福和吉祥的期许。

二、秧歌舞蹈秧歌舞蹈是另一种在春节期间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最初是用来祈求丰收和祈福的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艺术。

不同地区的秧歌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融入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

秧歌舞蹈通常由一群歌手、舞者和乐队共同演出。

演员们身着华丽色彩的传统服饰,手持绣球、绢花和彩带等道具,按照特定的舞步和节奏进行舞蹈表演。

秧歌舞蹈以欢快的节奏、热烈的氛围和多样的舞姿而闻名,能够带给观众愉悦的视听体验。

三、春节舞蹈的意义踩高跷和秧歌舞蹈作为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形式,在中国是非常受欢迎的艺术表演,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首先,春节舞蹈表现了人们对于丰收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踩高跷舞蹈通过高踩高跷的高难度技巧,体现了人们勇敢向上、积极向善的精神风貌。

而秧歌舞蹈则以欢快的舞步和热情洋溢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其次,春节舞蹈弘扬了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踩高跷和秧歌舞蹈正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方式将地方的特色和习俗展现给观众,增强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与秧歌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与秧歌

春节的传统舞蹈踩高跷与秧歌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传统舞蹈踩高跷与秧歌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

这两种舞蹈都具有独特的展示方式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欢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踩高跷踩高跷是中国北方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起源于民间的庆丰收活动,后来成为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

踩高跷的表演者必须乘坐一种特别制作的高跷,高跷上通常有两条绑在脚上的长木板。

表演者在高跷上跳跃、行走,并通过各种动作和姿势展示自己的技巧。

踩高跷舞蹈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活力。

表演者的动作灵活多变,忽高忽低,跳跃翻转,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他们手舞足蹈,身姿挺拔,既展示了优美的动作美感,又彰显了运动的力量和韵律感。

踩高跷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展示人们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风貌。

高跷象征着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顽强拼搏的品质。

踩高跷的表演者们在春节期间穿着鲜艳的服饰,带领观众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也传递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二、秧歌秧歌是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份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是一种以耕作、种植、收获为主题的表演艺术。

秧歌的表演者通常由一队队队伍组成,每队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饰和形态。

他们手拉手,有序排列,随着音乐的节奏,高举花篮,摇曳舞动。

秧歌舞蹈充满了欢乐、跳跃和动感。

表演者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动作,展示了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秧歌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欢快,常常伴随着快节奏的鼓声和锣声。

表演者们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丰收的感激之情,也希望以此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秧歌舞蹈在节日期间是家庭和社区庆祝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邀请表演队伍到村庄、社区以及家庭内表演秧歌,以表达他们对辞旧迎新、迎接丰收和幸福的期许,也增添了过节的热闹气氛。

总结踩高跷和秧歌作为传统舞蹈形式,都是中国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它们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将丰收、幸福和欢乐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民间高跷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
作者:罗阳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
【摘要】高跷的起源很早,据宋代陈暘《乐书》所记,汉代已有。

但高跷比较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驰并驱,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

”《列子》可能为后人所著,但可以说明在魏晋时已有这种舞蹈形式。

从这可以看出高跷很早就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是在灯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关键词】高跷;艺术形式;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61-02
民间的歌舞活动,大都在平地上表演,围观群众一多,有的就不容易被看到,而高跷是舞者踩着木跷作舞,便于群众观看。

高跷的表演技艺性很强,要求舞者具有很好的武功基础。

各地舞者踩的木跷高矮不一,矮的两尺左右,有的地区将其分为文、武两种,“文高跷”着重于踩、扭和人物情节的表演;“武高跷”除一般的动作表演外,主要是特技表演。

例如:一人肩上驮着几个人,单腿跳走几十步,在跷上后下腰,两腿劈叉坐地后,一跃而起跳过三四条搭起来的长凳,或从很陡的斜木板登上一人多高的独板桥……前面在《列子·说符》中,曾介绍了在古代宋国有个叫兰子的人,踩着比他身体还高的木跷,在急速的舞动之中,手里还耍着七支短剑,把剑先后抛起,其中有五支常在空中。

又据《封氏见闻录》记载,唐代有人踩着五六尺的高跷,在绳上踏舞。

这些精彩的表演,使人惊叹不已,可见高跷中的各种武技表演由来已久。

一、高跷舞的表演形式
高跷舞队中的人物,各个地区都不同,如北京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陀和尚(两手各持一木捧,在舞队前引路)、小二哥(童子装扮,左手提一花篮,右手握一马鞭)、俊锣(俊扮女子,手持小锣)、俊鼓(俊扮公子,身背花鼓)、丑鼓(丑扮公子,身背花鼓)、文扇(文扮公子,手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手持扇)、樵夫(肩挑一扁担)、渔翁、渔婆、卖膏药的等等。

其他地区有的扮演哪吒、青蛇、白蛇,有的扮演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说故事中的人物。

高跷在表演形式上是多样的,有在广场上边舞边走各种队形的大场,有渔翁、渔婆或丑鼓、俊锣等两三人为一组表演的小场,还有各种特技表演和歌舞小戏。

从高跷舞队中扮演的人物与表现形式上看,和秧歌很相似,所以有的地方将高跷称“高跷秧歌”。

各地的秧歌都有不同的特色,流行在辽宁省南部盖平、海城、大石桥、营口一带的高跷是比较突出的一种。

这种高跷的形成,和辽南的区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生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辽南,一般是指辽宁省南部辽东一带,该地处于渤海、黄海之间,与山东半岛遥遥相望。

辽南高跷的扮演
者,女角称作“上装”,男角称作“下装”,并有专门的打扮,此外还扮成“头跷”“渔翁”“傻柱子”以及小戏中的人物。

高跷队一般是14—16人,所扮演的人物大致有:头跷(即高跷队中领头的)、二跷渔翁、渔婆、傻柱子、青蛇、白蛇、许仙等。

高跷队是以叠罗汉的形式(艺人称“大象”)走出场,由头跷、二跷带领,两人一对跑“大场”。

大场跑完,舞队最后一对舞者(称“压鼓的”,一般是舞得比较好的)留在场上表演一段,下接“清场”(小场),几对清场之后,有时还要演出一些《小放牛》《断桥》《杀江》等小戏。

二、东北高跷舞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高跷秧歌表演在艺术形式上代表了东北农村人民的审美风格和粗犷豪迈的性格,这些特征也恰恰是东北人民长期生活方式在艺术上审美上的反映应,广阔的东北大地四季分明、景色秀美,生活在此的人们乐观、勇敢、粗犷、豪放。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来这里定居的汉族人民,多是从事垦荒、开矿、搬运的贫苦劳动者,他们既受到大自然与劳动生活的陶冶培养,又有祖籍冀、鲁、豫一代人的勤劳、朴实、豁达的特质,遂形成坚韧、直率、倔强的性格。

这种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情趣,这种习惯也反映在民间艺术之中。

春节本是农村唯一能够从事娱乐活动的时间,然而,这时的东北农村依然很冷,本来就不太密集的村落,显得更空旷,所以娱乐时就需要强烈的音响、鲜明的节奏、粗犷的动作。

高跷和鼓乐班子之所以受欢迎,正是由于它们符合了这种审美要求,唢呐一响,大鼓一捶,辽阔的原野顿时热闹起来,活跃的节奏给寒冷的田野带来一片生机。

色彩鲜艳的服饰、踩着高跷的表演,远远地就能看得见,给人以温暖的春意,使人们对新的一年生活充满信心;活泼、欢乐的舞蹈动作,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力量。

东北辽南高跷大多数是由农民表演的,服装穿的都是戏曲人物的服装,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熟悉的生活方式来塑造秧歌中人物形象,例如“头跷”是草莽英雄的形象。

那段“备马”的表演,就是把生活中洗刷马匹,装配鞍屉的动作艺术化了。

“上装”是梳着长辫子农村姑娘的形象,艺人们还把上装的动态美,形容为“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哏”,要求舞者必须演得既扎实又活泼,既敏捷又俏皮,还要有质朴的哏劲。

作为农村小伙子形象的“下装”,则要求屈膝、蹲裆,以稳扎的跷功、风趣幽默的表演来衬托上装泼辣大方的农村妇女形象。

过去东北的农村姑娘喜欢留一根长长的发辫,于是上装也多采用这种造型,以展示源于生活中的美,而且人们常用“大辫”这一名称,亲昵地称赞上装扮像俊俏、演技高超的艺人。

辽南高跷以过硬的跷功技艺,使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不管是单人表演还是两个人对舞蹈情景的配合表演,以及众人气势宏大的跑场都能充分显示出白山黑水陶冶下东北农民的豪迈气概,而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伴奏音乐则起着重要作用。

辽南高跷的伴奏音乐可分为跑场音乐、走场音乐、清场音乐三类。

跑场音乐热烈奔放,走场音乐流畅、欢快,清场音乐华丽、风趣。

伴奏乐器有唢呐、大鼓、大镲、小镲等。

大鼓是指挥,小镲掌握行进的速度,大镲打在“叫鼓”与各种“鼓相”的强拍或强势处理。

节奏变化多样,一般多是2/4拍,曲调都是富有东北地区色彩的唢呐曲牌,曲式短小、乐句齐整。

唢呐吹奏者,可根据舞蹈表演即兴创作,或在原有曲调上增加一些与舞蹈相适应的艺术处理。

辽南高跷中,鼓点和打击乐的演奏是非常出色的,鼓手配合舞者的即兴表演,以各种鼓点相呼应,其中打出的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运用节奏的变化,对舞蹈内容的表达、人物感情的变化和渲染气氛不但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

它的伴奏者多是富有演奏经验的“鼓乐班子”(俗称鼓乐房子)的成员,该班子是由擅长演奏唢呐、管、大鼓等专业或业余的艺人组成,除为高跷伴奏外,还经常为村民的婚丧活动吹奏卖艺,他们对辽南高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刘恩伯,张世令,何健安.汉族民间舞蹈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吕峰,王长风.陕北秧歌—音乐伴奏及图案队形[M].陕西:延边地区文化馆,1976.
[5]徐宝山,张俊杰等.冀东地秧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罗阳(1979-),男,安徽凤台人,大专学历,现就职于霍邱县文化馆,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