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王荣生
读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笔记一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心得之一二——以学生为本利用暑假的闲暇时间,怀揣着学习的情绪,捧起了王荣生老师的《写作教学教什么》。
才翻阅了十几页的内容,那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关于写作教学的焦虑,不由得释然不少。
其中有些内容给了我很大感触。
文中提到一系列问题“学生作文写不长,什么原因?学生表达很生硬,什么原因?”王荣生老师的分析是“你要知道学生的写作状态、他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你才能找到他的原因。
你要去分析她,然后才能阻止相应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去克服这个困难。
”文中还举了一例“香港做过的一个试验,先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写。
结果发现两个奇异现象:写作才能较差的人,经常是说的内容多,写的内容少。
写作水平好的同学则不然。
”这些内容不由得引起的我的教学反思。
相比自己的日常写作教学,实在是糟糕透了。
其实连自己到底该如何写作,还没弄清楚,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把写作学好呢?对于学生在写作上所遇到的种种困扰和疑难,从来都不曾去深入的了解,分析和探索解决的方法。
却简单而粗暴的训斥学生没有掌握好写作的技巧,长此以往,学生一脸的茫然,在写作上只有挫败感,没有任何的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会厌倦了写作,一旦对写作产生的情感抵触,又如何能写出富有情感的作文呢?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老师用力的教,学生却无动于衷的马虎应付了事。
“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分析他们的写作行为。
为什么要批作文?不是要给学生打一分,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作文去分析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处是什么,你如何发扬起长处,你怎样克服其短处。
”“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
”我觉得要想真正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第一步就是清楚知道学生的写作状态。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能立竿见影。
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着大班编制,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薄弱;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确实是摆在面上学校,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文本解读:专题阅读:散文的解读与教学
2023007【文本解读】专题阅读:散文的解读与教学篇目一:王荣生专著《散文教学教什么》一、散文教学要点1.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2.要区分人我,不能用读者自己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时候,不能跳过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
散文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应该是往下、往细腻处走。
就是说,阅读的方法要细读,相应地,教学的方法就要引导学生细读。
4.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知道语言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不知道这样表达精妙,教师就要努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言语的精妙。
5.阅读这篇散文,一定要避免先概括出一种情感或一种主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去找证据,凡是和这种情感不符的,或与这个主题无关的,都用“形散而神不散'’来一言以蔽之。
二、回忆性散文教学——以《藤野先生》为例1常见的散文教学误区(1)侧重于人物分析。
对作品人物分析的本身没有错,最关键的是要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浅层次的情感体验。
一般来说,教师在分析该篇文章时,把情感定位在体会鲁迅的爱国语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上,这样未能体会出作者的深层次丰富的情感变化。
2.改进措施(1)抓住文章的体式。
文本属于回忆性散文,因为剖析出回忆性散文的特征,如两种叙述语调的交替使用和两个“我”在文中的叙述。
根据文章的独特之处确定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问题加以总结、提炼、概括、归纳。
(3)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述:第一,主语应该是学生,不是“老师让学生“;第二,用陈述句,一般不能用疑问句;第三,把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3.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1)该班学生在学习之前的准备情况是怎样的?(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课堂上将会学到什么?(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语文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5)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6)你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7)你上课需要用到哪些教学资源(列举)?(8)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程序和方法是什么?(9)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篇目二:袁卫星.“本•情•理”教散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9):18・19.1.散文的意境有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是妙梧。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
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
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
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
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
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
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
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
例谈如何解读课文论文
例谈如何解读课文内容提要:课堂教学有两个要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高效的课堂教学立足于透彻的文本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读课文时,能解读出教学内容、课文类型、知识体系和三维目标,并进一步读出学生所需,读出切入点。
关键词:内容类型体系目标学生所需切入点新一轮教改的主题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要打造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要从有效备课开始,透彻”解读”课文是有效备课的基础。
下面结合个人的体会谈谈如何”解读”课文。
一解读教学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
有”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前提,因而研究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1读懂课文独立钻研是有效备课的根基。
拿到课文先自我解读,看它究竟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读进课文。
2读厚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还需借助教参和专家的点评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把课文嵌入到其他文本中去,嵌入到历史中去,在联系和比较中解读”这一篇”,丰富课文的内容。
3读薄课文教学内容要少而精。
课本可教的内容有很多,必须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筛选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又相对集中的”主内容”,并从中精选一个或两个训练点做深做透,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选取插叙的手法为”主教学”内容和拓展内容,从而突出重点,极简练地处理教材。
4读出教材需从自己的知识﹑经历﹑经验对课文进行二度解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语文教师重要的素养。
例如日本微型科幻小说之父星新一的《喂--出来》,若仅读出教参上所说的”人们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要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一主题还不够。
如能联系作者的坎坷经历,他对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敏锐的洞察力,读出作者对社会的隐忧和反思,再联系作者的小说想象奇特,情节曲折,结尾出乎意料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风格,可把教学内容侧重于对人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对作者小说特色的把握。
读王荣生《文言文怎样教和学》所感
文言文该怎么教和学——读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所感文言文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对于文言文,我们知之甚少,谈不上有多少积淀;文言文枯涩难懂,很难激发我们的兴趣;文言文形式呆板,我们在教学时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
自从读了王荣生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少对于文言文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方向了。
要想弄清文言文该怎么教和学,首先要弄清文言文是什么。
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那么文言文教什么呢?我认为应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 二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三是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散文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3. 培养学生对于王荣生散文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王荣生的散文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段王荣生的散文,引起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二、教学(30分钟)1. 探索散文的内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王荣生的散文,挖掘其中的情感、形象和思想等要素,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分析散文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如开篇引子、主体叙述、结尾总结等,并在阅读实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3. 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的意象和比喻等,从而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效果。
三、拓展(30分钟)1. 学生朗读散文:要求学生将选定的王荣生散文进行朗读,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文学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所读的散文进行创作,可以是仿写、续写或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3. 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王荣生散文作品,并引导他们对于不同散文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进行思考与讨论。
四、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散文阅读的要点和技巧,并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情况,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思考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散文,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散文的思考和创作。
王荣生语文
王荣生语文
(原创版)
目录
1.王荣生及其语文教育理念
2.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方法
3.王荣生语文教学的成果与影响
正文
王荣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荣生主张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因此,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教学。
他主张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口语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成果显著,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语文教育中,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第1页共1页。
王荣生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小学)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605份教学设计类 材料
115份说到学情
陈隆升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存在问题:
做过“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比例较低;
“分析”手段比较单一(经验式判断);
“分析”过程粗疏(只结论,少过程);
“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浅表印象)。
《猫》的案例
邹兆文
《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 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 《语文学习》2008年第10期
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
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
“抒情的句子” 教师示范:“啊!美丽的一叶 扁舟!” 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 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每一个方面的内容竞选 出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 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 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 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 老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 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坏过环境”的公司老板。
1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 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
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
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 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叶圣陶
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导读 点拨
读读、议议、 讲讲、练练
《背影》案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读书随笔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读书随笔《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本文的作者王荣生教授其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从理论上向我们阐释语文课“用什么去教”以及“教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我看得非常慢,虽然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晦涩难懂,但是当我真正投入阅读并且消化理解了部分篇章后,还是有所收获的。
我觉得自己对语文教学从理论上来说,了解更加深入。
首先,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提到了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缺少语文课程形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内容为主宰,仍然是教“教材”,仍然停留在“领会教材意图、处理教材内容”的水平上。
关于这一点问题,初出茅庐的我深有感触。
我对教材尚未真正熟悉,对教材的理解和剖析也不够深入,只能按部就班把教材中中涉及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大学四年积累的理论知识也苦于无法与实践相结合便将其束之高阁,这本书我还没读完,特别希望能从后面的章节中读到王教授对于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实质性建议。
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自然是觉得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与文字产生共鸣或共情仿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于是乎在潜意识里,阅读能力或者阅读方法等同于本能或者是天赋。
甚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为是天然的法则,然而,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阅读,某些理所当然的事儿就不那么顺理成章了。
所谓看天赋,再也没有比一年级小学生更适合的观察对象了。
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绘本,并且要求填写读书记录表复述故事。
问题出现了,读书没问题,然而并不会复述故事。
一年级的绘本故事能有多难呢?于是乎在“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结果怎样”的万能公式引导下,孩子复述了故事:小猫的爸爸不见了,小猫去找爸爸,结果在河边找到了。
貌似挺完整啊!可是这本数学绘本的主题是——立体和平面。
上述复述完美避开了这个主题。
所谓万能公式并不万能啊!问题在哪里呢?当一个孩子在读一本书时,他关注的是什么?是有趣的人物?离奇的想象?紧张的情节还是蕴含的情感或者道理?从孩子的眼睛看什么是一本好书?在孩子的眼中段落层次,好词好句、中心主旨等被称为语文知识并且经常用来作为评价阅读能力的指标有多大分量?甚至,我所观察的这位一年级孩子非常反感在阅读时圈划好词好句等行为,理由是打断了阅读。
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论述
王荣⽣教授关于语⽂教学内容的论述王荣⽣(1960— ),浙江宁波⼈,宁波⼤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教授,主要研究语⽂课程与教学论。
下⾯是他的⼀篇关于教学内容取舍的论⽂,值得⼀读。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 ——以《⽵影》的教学为例 怎样的⼀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法问题。
⽐如怎样导⼊、怎样利⽤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
教学⽅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法上做⽂章,作⽤有限。
过分地关注教学⽅法,还会形成⼀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的“教学艺术”表演。
我们以为,教学⽅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根据我们的研究,语⽂课堂教学的失败、⽆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
⼀堂语⽂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论在教学⽅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课。
什么叫合宜的语⽂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的⾓度也就是“学什么”。
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对⾃⼰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在教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是⼀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使学⽣学得相对透彻。
举⼀个某省初中语⽂课堂教学评⽐中获奖的课例来说明: 《⽵影》教学实录整理及评议 ⼀、课件导⼊ ⼆、请学⽣⽤最快的速度阅读课⽂第⼀、⼆段,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2.表达了孩⼦对光的感情。
教学内容1:⽤最快的速度阅读。
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 学⽣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
∥写出了光的美。
∥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情。
教学内容2:⽤理性语⾔来概括感性的描写。
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能见着的⾃然之景;(2)混淆了⼼⾝感受和理性概括。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王荣生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革新,正在向纵深开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讨的重心,如今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树立。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规范和高中语文课程规范的公布,树立了表达时代肉体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的和阶段目的。
虽然规范研制和目的的制定还有一个完善的进程,但目前的中心义务,无疑应该是规范的实施。
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的的有效达成。
如何达成目的,那么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效果,也就是〝教什么〞的效果。
一方面,语文课程规范的目的指引着、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树立方面正在做出努力,语文教员在实际中也探索了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树立,至今仍未惹起足够的注重,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还没有失掉廓清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种种严重的效果仍清楚地存在着。
有人以为,确立了总目的和阶段目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树立似乎也一并完成了。
这种想法真实要不得;由于它混杂了目的与内容这两个有区别的范围,也模糊了语文课程目的与其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异。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从总体上看,属于〝才干目的〞或许叫〝素养目的〞,这与天文、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的〞有很大的不同。
普通说,〝内容目的〞往往较为详细、较为直接地含概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比如«历史与社会课程规范»〝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度管理方式,描画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典型的国度管理方式〞就有确切的所指,即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民主制度、现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欧美国度的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
而才干或素养目的,往往并不直接、详细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希冀先生到达结果的描画〔即目的〝是什么〞〕与为达成目的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如〝耐烦专注地倾听,能依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了解对方的观念和意图〞,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绪,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琢磨重要词句在言语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些目的该〝教什么〞?答案是需求研讨,需求依据先生的状况来选择或研制适宜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
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局限:难以满足 所有学生的个性 化需求
挑战:如何平衡 学生的共性与个 性
应对策略: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活 动和资源
未来发展方向: 借助技术手段实 现个性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难度
评价标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方式: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师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学生参与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在评价中的参与度。
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把握学科本质。 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备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XXX
王荣生阅读教 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实践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价值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局限与挑战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未来发展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添加标题
小组合作: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 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添加标题
个性化教学: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添加标题
信息技术运用: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读书笔记对王荣生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哪些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 pdf1.“怎么写”和“写什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通过把握“怎么写”来理解作品“写什么”。
2.体式:体式指的是文本的个性特征,是由“内容”(内蕴之质)和“形式”(外显)相统一所构成的特定的言语体系。
“体系”不等于“形式”,更不等于“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
3.散文的阅读:需要依据体式,即通过把握文本个体的“外显之形”,去理解其内里所蕴蓄的丰富的“内蕴之道”。
散文的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去实践和实现这一阅读过程。
合宜的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阅读过程中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的散文阅读知识。
4.品味语言:广义的,包括文法、章法、句法、词法等,对阅读教学而言,重点是句法和词法,对篇章的理解必须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的解读来落实。
5.散文教学的核心标志:把对特别句子的诵读转化成对作者个性化情思的感受。
读散文的关键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的个性化情思。
散文的语言就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不能把语言和思想内容剥离开。
6.散文教学要把“这一篇”的独特之处教出来。
7.品味语言既是手段,也会目的。
当我们把它当作手段时,它就是教学方法;当我们把它当作目的时,它就是教学内容。
8.散文阅读,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分享要区分人我,不能用读者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
分享不是“占有”、“具有”,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所传达的感受不可能完全吻合,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阅读的起点,也表现在阅读的终点。
我们不能占有作者的人生经验,但我们要通过作品中作者的语言,体认那种独特的情怀。
9.体认:体会并认识到,而不是感同深受。
听王荣生教授讲座有感
听王荣生教授讲座有感听王荣生教授讲座有感――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学能手”培训项目淮北师范大学初中语文班2021年9月5日下午,在淮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三楼多功能教室听了王荣生教授关于“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讲座,心里颇多感慨。
王荣生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教学法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
下面,就王荣生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一点感想说一说。
整个一下午的讲座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二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三是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1、王荣生教授认为,学生包括已有的语文能力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一篇散文包括言语和文字两部分,言语又可分为所描述的内容和所表述的情感两部分。
教学的过程即是教师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2、教学的两个关键点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者之间,教学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一)我就是要教这些(二)我就是要这样教主要以《背影》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解。
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一)学生需要学什么(二)学生怎样学才好。
3、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
(1)文选型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分为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章(三大文体、新闻等)。
对朗读来说,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朗读是对的;小说是案头文学,是看的,朗读就不大合适。
体式尽量分得细一些。
拿小说来说,分为很多种,不同的作家又有不同的风格,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该有所不同。
(2)拿到一篇课文,教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
而不是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自己的阅读感受往往就是学情。
(3)教学的一般流程:找语句(知内容?)指方法(说知识?)图拓展(积论据?)作号召(听激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文言文可以这样教
《⽂⾔⽂教学教什么》:⽂⾔⽂可以这样教⽂⾔⽂教学教什么?周末难得清闲,天⼜下⾬,躲在家中读完上海师范⼤学教授王荣⽣主持编写的《⽂⾔⽂教学教什么》。
⽂中观点未必句句正确,但为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个⽐较清晰的思路。
部分内容很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书中内容分为三块:专家讲座、集体备课案例、课堂教学实录。
本⽂只摘抄整理王荣⽣和褚树荣两位专家讲座内容。
这是第4篇读书笔记⽂⾔⽂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王荣⽣01⽂⾔⽂的⼀体四⾯⽂⾔⽂的⼀体四⾯包括:⽂⾔、⽂章、⽂化、⽂学。
四个⽅⾯相辅相成。
⽂⾔: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
⽂⾔与⽂⾔⽂的特点,⾸先体现在“⽂⾔”上,学习⽂⾔⽂,前提是学习⽂⾔。
⽂章:指⽂⾔⽂的功能。
有些⽂章有明确的实⽤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等;有些⽂章有“载道”功能,如《劝学》《师说》等;有些⽂章有“⾔志”功能,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
⽂学:是指⽂⾔⽂的表现形式。
主要体现在语⾔的锤炼和⽂章的考究两个⽅⾯。
⽂⾔⽂是⽂章与⽂学的统⼀。
⽂化:在⽂⾔⽂中是多层⾯体现。
⽂⾔本⾝就是传统⽂化的体现;⽂⾔⽂体现传统思维,如《劝学》重⽐喻论证,《师说》重类⽐论证,都体现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式;⽂⾔⽂记载着典章制度、天⽂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化内容;⽂⾔⽂传达中国古代仁⼈贤⼠的情意与思想,即所⾔志所载道。
学习⽂⾔⽂,最终的落点是⽂化的传承与反思。
02⽂⾔⽂阅读教学的要领(⼀)着⼒于⽂⾔⽂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宴游记》中的“恒惴栗”,“恒”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常常”,⽂章的背景是王叔⽂变法失败,当年被拿下,次年被处死,⽽柳宗元也是⼀贬再贬,所以柳宗元的“惴栗”,不是⼀般的恐惧害怕,⽽是“每时每刻都在害怕”,⼀个“恒”字点出了柳宗元当时的⼼境。
(⼆)处理⽂⾔⽂字词的原则。
放过。
有些词句不必处理,包括两种情况。
⼀是古今⼀致或学⽣理解不困难的,⽐如“孔⼦⽈”,就不必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
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
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
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
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
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
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
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
钱理群教授最近(《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解读《走向虫子》的文章:《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文章开宗明义:“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
”因此,《走向虫子》的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孙绍振教授(《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第14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曾批评某高考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该题要求学生指出对一首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标准答案”是:“‘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以前。
”孙教授指出:“显然,这是超越了时间和场景的具体性的,确定时间根本没有意义,暴露出命题者对诗歌理念上的外行:抒情诗与散文不同之处,就是它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体时间的确定性,有利于它的深邃概括。
”这里所说的“诗歌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歌的阅读取向、阅读方法。
语文老师之所以大规模地、集团性地出现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语文教师备课的习惯”采取了不适当的阅读取向,采用了不对路的阅读方法。
比如有位老师教《哦,香雪》,重点是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A──虚荣心,还是B──向往文明?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细节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其实,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人们不是先确立某一个观点(即对小说主题的认识),然后再看有哪些细节可以支撑这一观点。
而应该倒过来,先读作品中的某些细节,看这些细节有哪些理解,再从这些细节中去探寻作品的主题。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立足点不是用材料(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观点(我对小说主题的认识),而应该是对作品、作品中的细节,欣赏理解。
二、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欣赏)的,使他读好。
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从“教”的基点──“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的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
董水龙老师有一篇很好的论文,《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语文老师都知道,备课要备两头:一是教材,一是学情。
但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
陈隆升在其博士论文中,分析了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605份教学设计类材料,只有115份说到学情,做过“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比例较低。
而且“学情分析”的质量很低,基本上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发生实质性的关系。
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经验式的判断。
(2)“分析”过程粗疏,只见结论,缺少得出结论的过程。
(3)“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大多停留在浅表的、主观的印象。
《语文学习》2008年第10期,刊登了邹兆文老师的一篇论文:《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
邹老师设计了一份问卷,在两个班进行了学情调查:“1.读了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怎样的?你能联想到社会生活的哪些现象?2.在内容和写法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交流。
”收回的113份学生问卷,表明绝大部份学生对文章描写的内容、文章的主题以及社会意义,都有相当的了解。
学生们共提出30多个问题,其中较为集中的是前5个问题,例如有38名学生提出:为什么写三只猫,都是详写呢?学生对文章的写法有疑惑,表明学生尚不能理解《猫》这篇文章的内涵。
同时,邹老师搜集了语文教师的12份教学设计,发现这些教学设计(教案),无一例外,都把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放在课文的内容、主题、社会意义,即学生本已理解的内容,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在12份教案中,只有零星回应。
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掌握的东西,课堂里反复讲,而学生的疑惑处,几乎没有老师关注到。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道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真谛:“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
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三、依据体式与根据学情的关系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就是语文新课程。
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才能真实地按照“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环节,来运用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大致有三个路径:(1)联系生活经验,提供学生理解、感受课文所需要的百科知识。
(2)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3)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上面那第三条路径,就像老师们通常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前面说过,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要做下面两桩事情:1.指导学生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学生理解力不强,感受力不足,实质上是理解不了、感受不到这种体式这种文本的紧要处、关键处。
学生的阅读困难,理解障碍,他们“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往往是这些紧要处、关键处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味。
因此,学生的学情,除了调查等了解的途径之外,通过这种体式的文章应该怎么读、读什么的文本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在备课时事先估量的。
学生的学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
研究下面三个材料,老师们可以发现,依据体式与根据学情,有密切联系。
学情的研究──这篇课文,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什么地方读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体式的解读──这种体式的课文,应该按什么阅读方式、从文本的什么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
1.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施教的《死海不死》基本环节:(一)请同学们讨论“什么可以不教?”(二)换一个角度,请学生提出“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三)提出高难度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学过程:选定篇目与题解:(1)让学生“猜”要学的课文;(2)问:标题上的两个“死”字意思一样吗?(3)提供支架──地理位置;得名原因;海水趣事,帮助学生回忆地理课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看课文和课后习题,商议“什么可以不教?”让学生交流已懂的:(1)“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课文中的三个“死”(死海真的要死了);(3)两个要掌握的词语(游弋,谕告)等。
换一个角度,请学生提出“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1)“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说明文──知识小品),师生一起梳理“知识小品”(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2)重点学习“趣味性”课文中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师生分别讨论了五个方面:标题、故事、设问句、第一、二段中的词语,比较两种表达的效果、材料的组织。
老师提出高难度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布置“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等两个作业。
2.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一)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8个学生按照座次读课文,教师正音。
学生拟副标题。
学生交流,先后出现8个词:爱美的,虚伪的,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无知的,不称职的(对课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哪个字展开的?学生交流,先后出现8个字:“蠢”,“骗”,“伪”,“假”,“傻”,“装”,“新”,“心”指导学生用排除法“筛选”(是否指故事情节)。
去掉了“蠢”,“伪”,“假”,“傻”四个字。
指导学生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
去掉了“装”,“新”两个字。
指导学生用比较法来解决。
比较“骗”与“心”,形成一致认识,课文是围绕“骗”来展开故事的。
3.教材样张《谈中国诗》准备与预习1.想一想:假如请你作《谈高中生》的演讲,你会讲什么、怎么讲?2.参看链接材料,认识作者钱钟书。
如果有条件,翻一翻链接中所列举的钱钟书着作。
3.默读一遍课文。
然后:(1)如果你还能想起自己阅读时出现回视和受阻的地方,做出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