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解题技巧与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行测资料分析题十大速算解题技巧全解

行测资料分析题十大速算解题技巧全解
在资料分析的计算当中, 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凑成”整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由于资料 分析不要求绝对的精度, 所以凑成与”整数"相近的数是资料分析”凑整法”所真正包括的主内 容。
★【速算技巧八:放缩法】
要点:
"放缩法"是指在数字的比较计算当中,如果精度要求并不高, 我们可以将中间结果进行 大胆的”放"(大)或者"缩"(缩小),从而迅速得到待比较数字大小关系的速算方式。
1、"从2004年到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一般表示不包括2004年的增长率;
2、"2004、2005、2006、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一般表示包括2004年的增长率。
注意几点问题:
1、r一定是介于a、b之间的,"十字交叉”相减的时,一个r在前,另一个r在后;
上再乘以各自的增长率。
等速率增长结论:
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
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1.4代替324/53.1与313/51.7作比较”,因为11/
1.4>313/51.7(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324/53.1>313/51.7。
特别注意:
、”差分法”本身是一种”精算法”而非"估算法”,得出来的大小关系是精确的关系而非
A'=A/( 1+r)~A ( 1-r)
(实际上左式略大于右式,r越小,则误差越小,误差量级为「人2)
平均增长率近似公式:
如果N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r1、r2、r3••…rn,则平均增长率:
r-上述各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实际上左式略小于右式,增长率越接近,误差越小)

资料分析常考题型及相关公式

资料分析常考题型及相关公式

资料分析常考题型及相关公式
一、基期量(A)与现期量(B)
1. 基期量(A):常用公式:A=
常用速算技巧:①若选项首尾不同:截位直除法
②若选项首位相同:r或1+r用特殊分数替代
③若r很小:化除为乘
基期量的和或差:放缩法
间隔基期量:①求混合增长率;②求基期量
2.现期量(B):常用公式:B=A(1+r)
间隔现期量:①求混合增长率;②求现期量
特殊题型:若增长率与去年保持一致,预测今年的量:
方法一:利用增长量估算去年+去年的增长量
方法二:直接用公式=
二、增长量(△x)
1.计算型
常用公式:△x=B
常用速算技巧:r用特殊分数替代。

2.比较型
①“大大则大”
②看倍数关系
三、增长率(r)相关
1.常用公式 r=
常用速算技巧:截位直除法、插值法、分母用特殊分数替代。

2.两期混合增长率:(常用速算技巧:r用特殊分数替代)
3.拉动增长率=
4.合成增长率:大小居中,但不中,偏向基期基数较大的。

5.年均增长率:常用公式:末期值=初期值(1+年均增长率)n
常用速算技巧:
四、比重
1.现期比重=
2.基期比重=
3.比重的比较:①若部分r总体r,则比重上升;反之下降。

②比重上升或下降的百分点一般小于(部分r —总体r)的绝对值。

=50% 33.3% =25% =20% 16.7%
14.3% =12.5% 11.1% =10% 9.1%
8.3% 7.7% 66.7% 28.6% 22.2%。

资料分析常用解题技巧

资料分析常用解题技巧

资料分析常用解题技巧技巧一:尾数法、首数法——尾数、首数判断选答案尾数法,主要指由结果的最末一位或者几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常被运用于和、差的计算中,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

首数法与尾数法类似,是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几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

一般运用于加、减、除法中,在除法运算中运用最广泛。

例题1:经初步核算,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70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

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A.139862亿元B.147953亿元C.148632亿元D.151429亿元解析: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025+70070+57767,观察选项发现后两位数据完全不同,可以根据后两位的尾数来判断答案,尾数相加为25+70+67=1(62),选A。

技巧二:范围限定法——限定算式数据范围选答案范围限定法是指通过对计算式中数据进行放大或缩小,将计算式的数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再通过选项或其他限定条件来选择正确选项或进行大小比较。

在使用范围限定法时,要注意放缩的一致性。

技巧三:乘除法转化法——除法化乘法简化计算乘除法转化法是只在计算某一分式的具体数值时,如果除数的形式为(1+x),其中|x|10%,且选项间的差距大于绝对误差时,可以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从而降低计算难度。

【例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18.3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9830.6元,增长10.66%;转移性收入4674.2元,增长18.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50元,增长7.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7%,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2.5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9.95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1.9平方米,分别增长1.5%和4.0%。

行测备考中的资料分析解题技巧分享

行测备考中的资料分析解题技巧分享

行测备考中的资料分析解题技巧分享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稳定就业的选择之一。

而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解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分享一些在行测备考中的资料分析解题技巧,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认清题目类型在行测备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题目类型。

常见的资料分析题型包括数据分析、表格分析、图表分析、图形分析等。

每种题型都有其特定的解题技巧,因此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熟悉并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审题准确对于行测中的资料分析题目,审题准确是解题的关键。

具体而言,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资料:仔细阅读给出的资料,理解每一个数据、表格、图表等的含义和关系。

2. 弄清要求:认真阅读题目要求,了解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注意限制条件:在题目中会给出一些限制条件,考生需要特别注意,将其考虑在解题过程中。

三、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在行测中,运用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解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1. 对比法:将不同数据进行对比,找出规律和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2. 比较法:将不同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问题所在。

3. 归纳法:通过分析具体数据,归纳出普遍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4. 排序法:将数据进行排序,找出大小、高低等顺序关系,从而进行分析解题。

四、注意细节和推理在资料分析解题过程中,细节和推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关注细节:注意数据的单位、时间顺序、百分比等细节,避免因为细节错误而导致答案错误。

2. 推理能力: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可以得出一些间接的、隐藏的信息。

考生需要善于发现资料中的线索,推理出潜在的解题信息。

3. 注意逻辑关系:在分析资料时,注意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比例关系、相互影响等。

掌握逻辑关系有助于解题。

五、切忌主观臆断在行测中,切忌主观臆断和带入个人观点。

资料分析题的解题过程需要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不能凭个人意见和主观判断。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资料分析历年考点汇总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资料分析历年考点汇总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资料分析历年考点汇总考点1:首数法【基本知识点】首数法指的是一种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两、三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常用于加、减、除法中,尤其在除法中最常用。

【适用范围】1.计算某一数值时,如果选项中首位数字或者前几位数字各不相同,可以通过首数判断正确答案。

2.比较几个分数大小时,如果各个分数的分子位数相同、分母位数也相同,可以根据化为小数时首数最大、最小的分别找出数值最大和最小的分数。

【使用原则】1.加法运算①两个数相加,如果两个加数的位数相同且无进位时,和的首数是由一个加数的首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首数得到的;②如果两个加数的位数相同,且首位后面的数相加后,有进位时,和的首位是由两个加数的和再加上1得到的;③如果两个加数的位数不同,和的首数与较大加数一致或者为较大加数的首数加1。

2.减法运算①如果两个减数的位数相同且无借位时,差的首数是由被减数的首数减去减数的首数得到的;②如果两个减数位数相同,且有借位时,差的首数是由被减数的首数减去减数的首数再减1得到的;③两个减数的位数不同时,差的首数与较大的数一致或者是较大的数的首数减1(借位时)。

3.除法运算被除数除以除数时,先得到商的高位数,除法进行到结合选项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为止。

考点2:尾数法【基本知识点】尾数法指的是一种通过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在资料分析中常用于和、差的计算,偶尔用于乘法运算。

【适用范围】计算某一具体数值时,如果选项末尾一位或几位各不相同,可以通过尾数判断正确答案。

【使用原则】1.加法运算两个数相加,和的尾数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得到的。

2.减法运算两个数相减,差的尾数是由被减数的尾数减去减数的尾数得到的,当不够减时,要先借位,再相减。

3.乘法运算两个整数相乘,如果把积的所有有效数字都保留,那么积的尾数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得到的。

考点3:取整法【基本知识点】在计算多位有效数字的数据时,可将其个位、十位或百位等的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舍位,得到相对简单的数据,再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就是取整法。

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通用3篇)

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通用3篇)

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通用3篇)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第1篇分析技巧是利用新思维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除硬算。

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量或基期量的题目,当增长率可以用百化分的方式转换成分数后,我们就可以利用份数法来进行计算。

如果增长率R可表示为a/b的分数形式,则基期量为分母b份,增长量为分子a 份,现期量为b±a份(R为负数时减)参考答案:C解题步骤:第一步:增长率R=,可看成1/6第二步:基期量6份,增长量1份,则现期量7份第三步:现期量29144对应7份,则1份=29144/7约等于4200当无法应用份数法(增长率R不能化成熟悉的分数),或选项离得近,份数法误差大时,可利用假设法求增量。

第一步:假设增长量,主要依据四个选项答案并结合着材料中已知的现期量和增长率进行假设第二步:真实的现期量-假设的增长量=假的基期量第三步:假的前期量×增长率=增长量(答案)材料:参考答案:B解题步骤:第一步:假设增长量=第二步:第三步:50000×8%=40001、原理以盐水为例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里边分别装满浓度为30%和浓度为50%的盐水,然后将两杯盐水倒到一起,问倒到一起后的盐水浓度?一大一小两个的杯子,大的里边装满浓度为30%的盐水,小的里边装满浓度为50%的盐水,问混合到一起后的盐水浓度?很显然,杯子一模一样,则混合后为平均浓度40%,杯子一大一小,则混合后一定在30%-40%之间。

结论:混合溶液浓度一定在两个溶液浓度之间,且靠近于质量大的溶液浓度2、如何鉴别类浓度资料分析中不会给大家一杯溶液去分析,都是类浓度题。

类浓度题存在两个特征:一是比值,二是总分关系。

例如,增长率R,平均值等参考答案:错误分析过程:增长率R是比值,并且存在总分关系,全国是总,手机移动设备和非手机移动设备是分,根据混合溶液思想,全国的R一定在他们两者之间,即非手机R<<,因此非手机移动设备上网的流量同比增长R<,没超过2倍对于除法计算,选项设置为区间范围的题目,可以将区间断点的数值与分母相乘再与分子比较,判断大小关系,进而实现快速秒杀的方法参考答案:B解题过程:根据题意,计算就能得到答案,由于选项都是区间形式,我们可以把区间断点带入验证,例如带入50,用50×发现略小于,说明应该比50略大,因此选B资料分析掌握技巧总结第2篇加减乘除的应试技巧既简单又实用,是提升资料分析计算环节速度的基础。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解题技巧公务员行测是招录公务员的必考科目之一,而在行测中的资料分析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这些题目考察考生对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是做好行测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解题技巧,帮助考生们提高在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中的解题水平。

一、了解题型特点在解答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之前,考生首先要了解题型的特点。

通常,这类题目会以图表、数据、文段等形式呈现,考察考生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在解题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以及需要从资料中提取的信息。

2. 注意资料的来源和背景:了解资料的背景信息对于正确理解和分析资料至关重要。

3. 注意细节信息:细致入微地观察资料中的细节信息,提取关键数据和关键字,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公务员行测中的资料分析题经常涉及大量数据的分析与判断,因此,考生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以下是几种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的方法:1. 数据分类法:根据数据的特征和属性,将其分类整理,以帮助更好的理解和分析数据。

2. 图表分析法:通过绘制图表,将数据可视化,便于理解和分析。

3. 数据对比法:将不同数据之间进行对比,寻找共同点和差异,进行分析。

4. 数据趋势法: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掌握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推断和预测。

三、注重思维训练在解决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以下是几种思维训练的方法:1. 归纳法:将大量杂乱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找到共性和规律。

2. 比较法:将不同的观点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寻找共同点和差异。

3. 推理法:根据已知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4. 思维导图法:以图形化的方式将相关信息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展示,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多练习,积累经验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解题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通过多做题目,积累经验,熟悉各类题型和解题思路,加深对行测考试的了解,并及时总结错误经验,找出解题中的不足之处。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及考点解读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及考点解读

资料分析备考技巧及考点解读1、高度重视在备考的大部分考生心中,资料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查找费时、列式复杂、计算繁琐的一类题目,更多考生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直接放弃这部分内容,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资料分析是最容易复习而且相对容易拿分的题目,如果大家能够充分复习,这部分的正确率可以达到80%甚至更高,所以希望广大考生能够高度重视、全面复习。

2、善于总结在资料分析的考试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非常少,一般来说历年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涉及的就是增长、比重、百分点、倍数、平均量等简单概念。

增长主要掌握求解增长量、增长率、年均增长量、年均增长率以及比较增长量、增长率等。

比重主要掌握比重和整体部分的关系、公式的变形、比重的变化、基期比重等。

百分点要知道如何表示百分点上升和下降。

倍数考察增长率的倍数、是几倍、多几倍。

平均量掌握平均量的求解、单位的换算、平均量变化等。

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善于总结,综合归类。

3、巧用方法当基本概念掌握清楚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计算。

一般常用的简单方法就是:首数法(一步除法运算当中运用)、尾数法(加减运算当中运用)、特征数字法(牢记1-11为分母的分数对应的小数值,一般运用在求增长量的计算公式当中)、有效数字法(注意选项间的差距,什么时候保留3位有效数字,一般运用在乘除混合运算当中)、同位比较法(比较大小的题目当中运用)。

大家只要对于这样的几种方法巧妙运用,根据特定的题目多加练习,相信计算能力将会直线上升。

4、综合备战对于资料分析的题目来说,掌握了查找、列式、计算的能力后,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能力加以综合,快速、准确得出答案。

这就需要大家在日常的练习中,一定要进行完整资料分析题目的训练,不要再对单一知识点进行单一练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资料分析的综合能力。

资料分析考点解读:资料分析为4段资料共20题,题量不变。

其中有三个图标类的题和一个文字描述类的题目,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资料并不长,数据计算也不存在很大很复杂的情况。

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一、口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解析:在做资料分析(主要指文字类的)、短文章阅读和申论时我都是先看问题再看资料,带着第一道题读材料,能做了立即停止阅读,答题;在停止阅读处做好标记,以便接着读,答完第一题后再带着第二题接着读;依此类推。

好处有三:1.针对性强,准确率高;2.有时很多材料的段落根本用不上,可以节省时间;3.完全符合“应试”的思维。

(二)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具体到资料分析上我们举例说明:(以06年国考原题为例)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

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0.5%。

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 )。

A.24387.5亿元 B.5002.6亿元 C.3979.6亿元 D.816.3亿元2.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比约为( )。

A.1:6.87 B.6.87:1 C.1:2.37 D.2.37:13.与2002年相比,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

A.各类企业 B.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 C.高等学校 D.无法得知4.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约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 )。

资料分析考查知识点总结

资料分析考查知识点总结

资料分析考查知识点总结一、资料来源资料来源是指资料的来源渠道和获取途径。

在资料分析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一般来说,可靠的资料来源包括官方统计机构、学术期刊、权威报告、专家论文等。

此外,还要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更新性,及时获取最新的资料,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二、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资料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数据的获取方式多样,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文献查阅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的数据采集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此外,还要注意数据的分类和标注,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内容。

数据的清洗是指去除重复、不完整或错误的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转化,方便后续的分析比较。

缺失值处理和异常值处理是针对数据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以确保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四、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是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总体概括和描述,例如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等。

相关分析是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是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聚类分析是将样本分成若干组,以便对组内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是对变量进行降维和提取主成分,以便后续分析。

五、结果解释结果解释是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描述其含义和影响。

结果解释需要结合具体的背景和实际情况,给出科学的结论和建议。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结果解释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资料分析考查知识点总结涉及到资料来源、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等多个方面。

资料题做题技巧

资料题做题技巧

资料分析题的做题技巧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速算技巧:资料分析题的计算一般比较复杂,需要掌握一些速算技巧来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性。

比如估算法、直除法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选择合适的速算方法。

2. 找数据:资料分析题的关键是找数据,要能够在给出的材料中快速找到需要的数据,并注意数据的单位和变化。

3. 对比选项:资料分析题的选项一般都有一定的数值范围,可以通过对比选项来判断答案。

4. 理解题意:在做资料分析题之前,要先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以及所给材料中包含哪些信息。

5. 注意细节:在做资料分析题时,要注意细节,比如时间、单位、变化等,这些细节可能会影响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在做资料分析题时,需要认真审题,掌握速算技巧,找准数据,对比选项,理解题意并注意细节。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资料分析解题技巧与知识点汇总.

资料分析解题技巧与知识点汇总.

资料分析解题技巧与知识点汇总解题技巧1、首先应读懂图、表或文字。

资料分析试题是以图、表或文字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资料,也就失去答题的前提条件。

因此,应当把图表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2、读资料时,最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重要信息。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资料的时间。

3、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资料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表或文字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4、注意统计图表中的统计单位。

知识点收集与分析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

例如: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则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则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各年度的比重(%)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第一8.1 6.9 6.2 6.9 5.8 5.2 4.7 4.3 4.0产业第二52.2 48.7 48.0 46.1 44.1 42.3 40.8 39.1 38.9产业第三39.7 44.4 45.8 47.0 50.1 52.5 54.5 56.6 57.1产业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资料分析题计算技巧大汇总(一)

资料分析题计算技巧大汇总(一)

资料分析题计算技巧大汇总(一)在众多公职类考试中,资料分析题都是必考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虽然不像数字推理题那样,需要考生具备不错的思维能力,但是资料分析由于需要考生阅读大量的资料,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题目,所以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些技巧,提高自己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接下来,北洋燕园的老师将为广大考生介绍资料分析提的计算技巧,希望考生能有所提升。

一、分子分母比较法分子分母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判断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分子分母比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基本比较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如果它们的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同理,两个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二)化成分子相同比较两个分数,如果它们的分子存在倍数关系,可以将分子较小的分数乘以一个适当的整数,将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相同或相近的数字,再比较两个分数分母的大小,此时分母小的分数大;同理,分母大的分数小。

(三)化成分母相同比较(通分)两个分数,如果它们的分母存在倍数关系,可以将分母较小的分数乘以一个适当的整数,将两个分数的分母化成相同或相近的数字,再比较分子的大小,此时分子大的分数大;同理,分子小的分数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分”。

(四)分子分母反向变化比较两个分数,如果前者的分子大于后者且分母小于后者,那么前者大;同理,如果前者分子小于后者且分母大于后者,那么前者小。

分子分母比较法应用条件:一般只应用于对若干个数据大小进行比较或进行排序的题型中,通常按照题干中数据的排列顺序依次进行大小的比较。

二、分子分母差额法分子分母差额法是指通过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作差之后的值与原来分数对比来判断分数大小的方法。

分子分母差额法应用条件:一般适用于对数据进行大小比较或进行排序的题型中,且此时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与另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差较少。

三、尾数法尾数法在数学运算中有所提及,主要指通过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常用于和、差的计算,在资料分析中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

资料分析知识点

资料分析知识点

资料分析知识点资料分析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和分析各类数据资料,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揭示事物规律和特征的方法和过程。

在各个领域,资料分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以及常见的分析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资料是指通过定性或定量方式获得的各类信息,可以是文字、数字、图片、声音等形式的数据。

资料分析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解读的过程,旨在从中获得有关事物、现象或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二、资料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 收集资料:收集各类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数据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阅读、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

2. 整理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编码、整理,建立清晰的数据库或文档,以便后续分析和使用。

3. 分析资料: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

4. 解读资料:根据分析结果,提取有用信息,推断、归纳、总结出事物规律和特征,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三、常见的资料分析技巧1. 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图像等形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有助于更直观、清晰地理解数据。

2.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以揭示数据的规律和特征。

3. 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推断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 比较分析:将不同组别或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四、注意事项1. 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资料分析前,要确保所使用的数据是准确、完整、可靠的,避免因数据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结果失真。

2. 方法的选择: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问题。

3. 结果的解释:在向他人传达分析结果时,要清晰、准确地解释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和结论,并提供相应的依据和证据。

公务员资料分析知识点与计算技巧

公务员资料分析知识点与计算技巧

公务员资料分析知识点与计算技巧在公务员考试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它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数据资料的理解、分析和处理能力。

掌握好资料分析的知识点和计算技巧,能够在考试中节省时间,提高准确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资料分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实用计算技巧。

一、资料分析知识点(一)统计术语要理解和解答资料分析题目,首先需要熟悉一些常见的统计术语,如增长率、增长量、比重、倍数、平均数等。

1、增长率:指现期量与基期量的差值占基期量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2、增长量:指现期量与基期量的差值。

3、比重:指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4、倍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5、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

(二)统计图表资料分析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需要掌握从图表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包括数据的大小、趋势、比例关系等。

(三)材料类型资料分析的材料类型多样,常见的有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形材料以及综合材料。

不同类型的材料有其特点和阅读重点,例如文字材料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和数据;表格材料要注意表头和行列的信息;图形材料要关注坐标轴和图例等。

(四)计算指标1、同比和环比同比是指与上年同期相比,环比是指与相邻的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

2、顺差和逆差出口大于进口为顺差,出口小于进口为逆差。

二、资料分析计算技巧(一)尾数法当选项的尾数各不相同,且计算式为加减法时,可以只计算尾数来快速得出答案。

例如:345 + 217 128 =()A 434B 444C 454D 464只计算尾数:5 + 7 8 = 4,所以答案为 B 选项。

(二)首数法在除法运算中,当选项的首位数字不同时,可以通过计算首位数字来确定答案。

例如:4567 ÷ 123 =()A 30B 37C 40D 47先计算首位:45 ÷ 12 = 39,所以答案为 B 选项。

(三)特征数字法将百分数转化为特征分数,从而简化计算。

国考行测资料分析高分技巧

国考行测资料分析高分技巧

国考行测资料分析高分技巧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必考科目之一,而资料分析则是行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

要在这一模块取得高分,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一、熟悉题型与考点首先,了解资料分析常见的题型和考点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题型包括文字型资料、图表型资料(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和综合型资料。

考点主要涵盖增长率、增长量、比重、平均数等。

对于增长率,要熟练掌握其计算公式,如: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 100%。

增长量的计算则要明确其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公式。

比重问题中,要清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比重或者根据比重求出部分或整体的值。

平均数的计算也有特定的公式和方法,需要准确把握。

二、快速准确阅读资料在考场上,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快速而准确地阅读资料是取得高分的基础。

拿到资料后,不要急于看问题,而是先快速浏览资料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对于文字型资料,要关注段落的首句和尾句,以及一些标志性的词汇,如“其中”“但是”等,这些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对一些关键的数据要做好标记,比如年份、数据的名称等。

对于图表型资料,要先看清图表的标题、坐标轴的含义、单位以及图例等。

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图表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的解题提供便利。

三、掌握速算技巧在资料分析中,计算量往往较大,如果采用常规的计算方法,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出错。

因此,掌握一些速算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估算法。

当选项差距较大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大胆的估算,以减少计算量。

直除法也是常用的技巧,通过直接相除得到首位数字来判断答案。

此外,还有特殊值法,记住一些常用的特殊值,如 1/2 =05,1/3 ≈ 033,1/4 = 025 等,可以将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计算。

行测资料分析 技巧e

行测资料分析 技巧e

资料分析必备术语_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1、基期量与现期量我们常见到这种描述:一个时期的量与另一个时期的量相比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基期:被用作参照物的时期称为基期,描述基期的量即为基期量。

现期:相对于基期的称为现期,描述现期的量即为现期量。

2、增量、增速、增长率与增幅增量:增长的绝对量=末期量-基期量增速:增长速度=(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增量与基期量之比。

增幅:即增长的幅度,也可理解为增量。

3、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n%,即n/100。

百分点:n个百分点,即n%或n/100(注意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4、同比与环比同比:与上一年的同一期相比。

环比: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

资料分析中首数法的应用_本文总结了首数法在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帮助大家迅速解题。

一、首数法定义首数法主要指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或者首两位数字来确定选项,因此假设选项中首位或者两位各不相同,可以通过首数法判断答案。

二、尾数法应用环境在资料分析中常用于一步除法的计算。

比方求基期值的公式:现期值÷(1+增长率)。

这个公式就包含了除法运算。

还有倍数,比重,平均数都是除法运算。

也就是说在一步除法中,特别适合用首数法来解决问题。

三、为什么可以用尾数法在除法运算中,比方54321÷12,考生都会从前往后一次进行除法运算,小学时候我们就学过商的首位先上4,这样我们的结果第一位就是4也就是首数为4。

四、首数法的应用分子不变,分母保存前三位有效数字。

例1、54321÷13=( )例2、54321÷121=( )例3、54321÷(1+14.3%)=( )解析:此三道例题中第一道例题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首数均不相同,所以只需要计算结果的第一位数字即可。

第一位数字为4,即可以直接选择A选项。

第二道例题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均相同,但是第二位不同,所以可以计算结果的前两位来选出答案,计算发现首两位分别为44,所以直接选择A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分析解题技巧与知识点汇总解题技巧1、首先应读懂图、表或文字。

资料分析试题是以图、表或文字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资料,也就失去答题的前提条件。

因此,应当把图表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2、读资料时,最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重要信息。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资料的时间。

3、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资料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表或文字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4、注意统计图表中的统计单位。

知识点收集与分析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

例如: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则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则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各年度的比重(%)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第一8.1 6.9 6.2 6.9 5.8 5.2 4.7 4.3 4.0产业第二52.2 48.7 48.0 46.1 44.1 42.3 40.8 39.1 38.9产业第三39.7 44.4 45.8 47.0 50.1 52.5 54.5 56.6 57.1产业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它经济产业一样,也必须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

就现阶段来看,在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并没有改变,而第三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

因此,还不能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其它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果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不切实际地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可能出现“泡沫”经济现象,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比重较低。

北京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50%,1998年达到56.6%,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

“九五”期间,北京经济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

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都是人们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三个重要总量指标。

以工业生产为例,可以说明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工业产品价值的总和。

它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物质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

具体包括:(1)成品价值,即在本企业内不再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产品价值。

(2)按加工费计算的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包括在作业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和零件的价值,但不包括被修理加工产品的价值。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但不允许把企业内部各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重复计算。

工业净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即工业总产值扣除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定货者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质消耗价值)以后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以后的价值,它与工业净产值计算口径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差别:工业增加值包括折旧、大修理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工业净产值则不包括;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企业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支付如利息支出等,而工业净产值是包括的。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支付给非物质生产的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由此可见,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这三个指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因此其数量最大,一般用来反映生产的总规模;但它不能确切地反映生产发展状况;净产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其数量最小,增加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

随着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逐步向国际接轨,净产值指标已不再使用,总产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少,而增加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多。

恩格尔系数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率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应这一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在我国也较早的就被应用在统计工作当中。

计算恩格尔系数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如根据天津市1995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064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117元,则恩格尔系数为52.09%。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恩格尔定律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收入变动百分比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食物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总支出金额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具体说可以由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所得的结果用千分数表示。

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可以用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表示。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

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建国以来,天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建国初的十几年里,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都在20‰以上,1963年甚至超过30‰,1964年天津市率先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率逐步下降,而死亡率经过持续下降之后已比较稳定,由此带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伴随出生率下降而下降的结果。

1973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0.7‰,70年代中后期又降至10‰以下,80年代略有回升,1995年又降至4‰,甚至市中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值。

也就是说,目前天津市已处于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工业出厂价格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涨幅均与2月份基本持平;从月环比情况看,分别比上月上涨0.9%和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