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制度
怎样学习典章制度

怎样学习典章制度
韩继影
一.典章制度的概念
典章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
从很早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十分重视典章制度的建设。
《史记》中的“书”和后来各朝正史中的“志”、“录”就留下了丰富的有关典制的记载。
此外,还有不少典制方面的专书,如《文献通考》、《通典》、《通志》,以及各种“法令”、“律则”、“典章”、“会要”、“会典”等等。
可见,历代先人们是十分重视政权制度建设的,并留下了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为规范和操作方式。
二.学习方法:
1.比较法:古今各项制度的比较作为教学的重要途径。
2.分析古今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进步。
3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三.、典章制度的分类
1.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2.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3.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与科举制度
4.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5.我国古代婚姻制度
四.典章制度的线索
第一,从分封制和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
第二,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
第三,专制君主和官僚系统的权力斗争。
《史记》中的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章制度。
以下是一些在《史记》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典章制度:1.分封制:周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将国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在
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强调家族的继承权和家
族内部的尊卑秩序。
3.礼乐制度:周朝的一种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方面
的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4.官职制度: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职
位以及选拔、任免、考核等方面的规定。
5.刑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包括各种罪名和刑罚的规定,
以及司法程序和审判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6.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包括田赋、口赋、工商税等各
种赋税的征收和管理制度。
典章制度的文献

典章制度的文献(原创版2篇)目录(篇1)1.典章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2.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3.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4.典章制度的现代价值5.典章制度的文献研究正文(篇1)一、典章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典章制度,又称为法典、章程,是一种以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文献,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
在我国历史上,典章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规范民众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典章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学派主张制定严密的法令体系,以法治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统一全国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典章制度的基础。
此后,各朝各代都有对典章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汉朝的《九章律》、唐朝的《唐律疏议》等。
三、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典章制度主要包括刑法、礼法、宪法、行政法、民法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刑法是典章制度的核心,对于各类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礼法主要规定了社会等级、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宪法是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规定,行政法主要涉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民法则主要规定了民间纠纷的处理方式。
四、典章制度的现代价值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法治时代,但是典章制度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首先,典章制度是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
其次,典章制度中一些具有普遍价值的法律观念和制度设计,仍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典章制度的文献研究对于典章制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深入挖掘典章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学界对于典章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录(篇2)1.典章制度的概念与重要性2.典章制度的起源与发展3.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4.典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5.典章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正文(篇2)典章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它对古代社会的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朝的典章制度古代中国的礼仪法规

商朝的典章制度古代中国的礼仪法规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统治时间跨越了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商朝的统治下,典章制度和礼仪法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商朝的典章制度和古代中国的礼仪法规进行探讨。
一、商朝的典章制度1. 典章的概念与作用典章制度是指在国家政权形成的基础上,为保障国家治理稳定,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和行政准则。
在商朝,由于国家政权的形成,典章制度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2. 商朝的典章法规商朝时期,典章法规主要体现在孤陵、商周青铜器的铭文,以及以上古写本残卷等文献记载中。
这些铭文和文献内容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宗庙祭祀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军事制度、刑罚律法等方面。
3. 典章制度的意义典章制度在商朝时期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使得商朝能够在长期的统治下保持相对的稳定。
典章制度规范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作用。
二、古代中国的礼仪法规1. 礼仪的概念与作用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在古代中国,礼仪是一种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化传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 商朝的礼仪法规在商朝时期,礼仪法规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商朝的礼仪法规主要表现在朝贡制度、宗庙祭祀仪式、婚嫁礼俗等方面。
这些礼仪法规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文明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礼仪法规的意义礼仪法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强调社会等级、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礼仪法规的遵循让人们在交往中能够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结:商朝的典章制度和古代中国的礼仪法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典章制度维护了商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使得商朝能够延续较长时间。
礼仪法规则规范了古代中国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交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这些典章制度和礼仪法规为后世的政治、法律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与文化传承

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与文化传承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6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形态从徐徐发展为君主制,并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典章制度和文化传承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典章制度典章制度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体制。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典章制度,严格规定了各种行为和习俗。
这些制度正是为了确立各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主要包括仪礼、礼仪及法律制度。
仪礼是指各种仪式和礼节,从生到死,都围绕着仪礼进行。
其中儒家经典《仪礼》整理了那个时期的各种仪式和礼节,并系统总结出了一套精神和行为规范。
礼仪则是针对社交行为和各种典礼活动的规范。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规范和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制度则是指各种刑罚规定和惩罚程序。
在春秋时期,各种法律制度具有地方特色,比如,鲁国“公宴法”规定在村社年终举行宴席时,男女不可混坐;齐国和鲁国则将“伤害罚”分为轻重两端,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立下了重要的基石。
同时,也为后世的法律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文化传承春秋时期的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了它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之后几千年的主导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子创立了一套学说,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仁是最为核心的,表示为“爱人”的标准和准则。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春秋时期的文化传承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世的中国,儒家思想成为了教育的核心思想,儒学则是各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和谐、尊重、忠诚等,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传承中,春秋时期的诗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包括了唐朝前期近三百篇古诗。
其中一些古代诗歌,揭示了早期中华文化对人生、哲学、彩礼、婚姻等各种方面的探究,传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典章制度的文献

典章制度的文献【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典章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2.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3.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4.典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5.典章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正文(篇1)一、典章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典章制度是指国家或组织制定的关于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明确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典章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典章制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礼法制度,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典章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我国,典章制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先秦诸子百家,如儒家的礼制、法家的法制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典章制度包括宪法、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典章制度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等国家法律,以及各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四、典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典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等方面。
通过制定和执行典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典章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在现代社会,典章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典章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权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录(篇2)1.典章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3.典章制度的主要内容4.典章制度的影响和价值正文(篇2)一、典章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典章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
典章制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和社会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典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典章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部落首领通过习惯法、传统法等形式来规范部落成员的行为。
中国典章制度

中国典章制度典章制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和实现其统治目的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制度体系。
在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建立国家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
典章制度包括制定法律条文、制定宪法、设立官职、设立机构、行使权力、处理纷争等方面的规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念。
典章制度对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繁荣,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维护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主要包括官职制度、礼仪制度、法律制度、行政制度、财政制度、军事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设立官吏职务和官员等级,规定了官员的职权和责任。
官职制度在中国古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宫廷礼仪、宗法礼制、宴会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卑有序、尊老爱幼、重义守信的传统美德。
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起着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律、令、格、章四种形式。
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在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政制度是现代国家制度的前身,是管理国家事务和处理官僚机构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宰相制、行省制、府州制、县卫制等,它们为国家政治管理提供了组织和协调机制。
财政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经济支柱,是维护国家繁荣和安定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赋税制度、度支制度、农田水利制度、盐铁专营制度等,它们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元
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
•明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清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
• 民国
省、行政区、县(市)三级制
• 现代
省(直辖市)、市(地)、县(市)
• 4.三省六部
•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 令; •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 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 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 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践行“四讲四有”做合格党员
• 9、科举制——官吏选拔制度
• 隋朝建立,唐完善,并被后朝沿用的。
• 通过考试体现平等精神,使有才之士有机会 步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网罗了人才。
• 后朝的科举科目越发固定,死板,很多知识 分子以此为进入仕途,获得金钱名誉的道路, 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 典 章 制 度
• 1.分封制
• 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始于商代, 盛于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封诸侯由中 央控制,服从天子,定期纳贡缴税,提供劳役,随 从出征 等。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分封制本为 加强中央对国家的控制,但是后来随着诸侯国势力 逐渐强大,不服从中央,最后造成了春秋战国的分 裂割据局面,后被郡县制逐渐取代。
• 六部 •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 兵部:负责军事 •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章制度
郡县制: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
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
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
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
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
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
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分封制: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爵制:这种制度产生于战国时朝。
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
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
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
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
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六部:隋唐时期的官制。
三省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御史台:官署名。
西汉时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东汉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
以御史中丞为事实上的台长,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
武则天时,一度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
历代多相沿不改。
明初曾设置,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
明经:太学:我国古代所称“国学”,乃指“太学”,即国立学校,与近代概念绝然不同。
秦汉以前,学术以“教”或“家”分类,而不称“学”。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的学校教育的类型
察举、征辟: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
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翰林院:官署名。
唐玄宗开元初始置,本为各种文学技艺供奉内廷之所。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
选官。
科举制:
科举制也称“开科取士”,就是朝廷开设科目公开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取人才,分别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
在众多科目中考进士科难度很大,往往百人中才取一二名,因此特别受到士人重视。
进士科考试
进士科:进士科始设于隋,武进士科始设于唐武则天时。
明清两朝,进士分三等,一等只设3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举人,由汉至元,均为上京会考者之泛称。
汉朝曾以公车(官车)迎会试者,故后人又称举人为公车。
府兵制:府兵制为古代兵制之一。
为西魏权臣宇文泰所建,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
府兵制本泛指军府之兵。
西魏大统年间,就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专门的府兵组织系统。
军机处:军机处这个名字对于学过一点历史的人来说,是并不陌生的;它是清代辅佐皇帝的重要政务机构,始设于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92年)。
军机处职掌着每日晋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
每旗有许多牛录。
牛录是基本单位,每一牛录三百人。
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
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巩固女真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理藩院:清朝管理北部和西部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明朝典章制度
清朝典章制度
孝贤皇后亲蚕礼
清乾隆亲蚕礼是唯一由皇后做主祭人的国家祀典,所祭神只为先蚕神嫘祖。
清代始祭于乾隆朝,时由孝贤皇后主持。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初最高的权力机构。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其议政作用最为明显。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廷正式废除了这一机构。
宫女制度
清宫女指在宫中供役使的女子。
宫女制度则是封建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是对妇女极大的摧残。
元旦大朝
清朝会制度朝廷在一年之始的元旦举行的庆典活动。
密建皇储
清雍正建储制度密建皇储,即清代自雍正朝实行的秘密确定皇位继承人的制度。
南书房
清康熙教育制度南书房原为康熙皇帝读书处,位于乾清宫南庑的西端。
清代殿试
清教育制度清代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主持的考试,也叫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