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实录
凝结教学目标: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片(3片)、热水、保温杯、玻璃杯(3 个)、小镜子、酒精灯、夹子教师演示实验材料:玻璃杯4 个、热水、玻璃片4 片、冷水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暖和双手,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动作(出示图片)观察一下,我们哈气时有什么现象出现?生:嘴里有白气冒出。
师:夏天我们哈气时有白气冒出吗?生:夏天好像没有。
师: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冬天哈气会冒白气,而夏天却没有?生:这些白气是什么?生:这些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结合实际,猜想假设(一)探究白气是什么。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对着准备好的小镜子哈气,观察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有小水珠出现。
生:有一层小水珠。
师:这些小水珠什么变成的?生:是嘴里的水蒸气变成的。
生:是嘴里哈出的气变成的。
师:我们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玻璃片变成了水珠。
(板书:水蒸气→水)师:我们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生:冬季师: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生: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师:那说明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变成水(板书:遇冷+?)生:遇到冷的物体三、制定方案,动手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样才能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呢?请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知道在烧杯中倒入热水,可以制造出水蒸气。
想要知道水蒸气是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该如何证明?生:选用不同温度的玻璃片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保证的是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就是玻璃片的温度,那么其余条件呢?生:要相同师:哪些条件要相同?生:相同的玻璃杯、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同时盖上玻璃片师:怎样找到热的玻璃片?生:给玻璃片加热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方案:(投影出示)师:我们的方案是这样吗?做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怎样给玻璃片加热,加热时要注意什么?)(投影出示)学生分组合作实验3.交流现象,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4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4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水的蒸发和凝结】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的概念和过程。
2.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水的蒸发和凝结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的过程和特点。
2.掌握水的蒸发和凝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容器、水、热水、冰块、电子称、温度计、湿度计。
2.教具:课件、水循环卡片、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呈现水的循环卡片,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水的循环过程。
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水的循环进行描述。
2.学生自主讨论和回答提问:你了解水的循环吗?水的循环是如何发生的?请举例说明。
3.引入新课:通过导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湿乎乎的地面会干燥,湿衣服晾晒后会变干等),引发学生对水的蒸发和凝结的思考。
展示与探究:1.呈现实验情境:将两个相同的小容器分别装满相同的水量,一个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在加热后的温水中。
观察并记录每个容器中的水变化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变化:加热后水缓慢减少,而常温下的水不发生任何变化。
3.鼓励学生分析和总结:为什么加热后的容器水会减少?这是什么现象?4.通过课件呈现蒸发和凝结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的蒸发和凝结的过程特点。
实验与总结: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从同一个热水桶中取出一定的热水倒入小容器中,观察并记录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发生的时间、状态和变化。
2.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和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水的蒸发和凝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小组之间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分享归纳蒸发和凝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拓展与应用:1.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他影响水的蒸发和凝结的因素,如湿度、空气流动等。
2.让学生应用所学:根据所给材料和情景,判断水的蒸发和凝结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并解释原因。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学生必做实验活动记录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学生必做实验活动评价细则(修改稿)活动一:种子发芽实验小组成员:一、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问题:种子发芽与有关吗?我的猜想:;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两个组不同的条件:;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二、实验过程:注:准备器材实际操作活动二:在光(电筒、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小组成员:一、写出实验器材:二、实验过程活动一:将物体(木块)放在桌面上的记录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同时在记录纸上分别画出物体的影子,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看法。
活动二: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屏不同远的三个物体(木块),在屏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看法。
活动三: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物体,分别画出它们在屏上或桌面上(记录纸)的影子,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看法。
活动三:光的反射(照亮目标的活动)小组成员:一、写出实验器材。
二、实验过程在铁架台上把手电筒固定。
活动一:打开手电筒,移动书的位置,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用手指出光的传播路线。
活动二: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本立起来,这时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呢?用手指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描述光是怎样照到书本上的。
活动三: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物体,用手指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描述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我们的发现。
活动四:寻找土壤的成分小组成员:一、实验器材。
二、实验过程活动一: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记录:。
活动二:观察干燥的土壤观察记录:。
活动三:土壤的沉积实验观察记录:。
三、我的发现:。
活动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小组成员:一、实验器材检查弹簧测力计:我使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一小格代表二、实验过程活动六:研究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小组成员:一、实验器材检查弹簧测力计:我使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一小格代表二、实验方案设计:(下表)三、实验过程摩擦力大小与关系实验记录表四、我们的发现:。
小学科学德育课例:凝结
关注目标多维,追求情智共生海阳市亚沙城小学王金德【执讲心语】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和践行的是对课程教学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且目标是基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多维目标。
既要引领学生基于事实,展开探究,培养能力,还要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挖掘学生潜质,内化科学情感,形成科学的德性品质,让科学课堂充实、丰盈。
在《凝结》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身边生活、自然现象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生成,既培养学生了基于事实证据的归纳、分析的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严谨的科学潜质等。
其实,每一堂科学课师生都可以演绎精彩,关键在于我们眼中有学生,以人为本,关注开放、多维的育人目标,我们就会创造有温度、有内涵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教材版本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5课《凝结》二、目标确立(一)课标与纲要分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新版)关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对有关“水”的科学是这样描述的:“水是一种常见的而重要的单一物质”;“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列举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也有关于“水”的描述,即“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基于课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发猜想,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水的凝结现象,是由气态的水变成液态水的一个形态的变化过程;同时适当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云、雾、雨、雪”的形成,将“凝结”现象置于自然界水循环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去进一步认知、建构。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物质与物质”教学内容针对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世界观”这一德育范畴的活动建议是这样描述的:通过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物质及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和规律的,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
混凝土凝结时间试验原始记录
混凝土凝结时间试验原始记录哎呀,今天我跟大家聊聊混凝土凝结时间的事儿。
你说这个东西有啥好说的?听起来挺枯燥的吧?但其实吧,这背后可是有不少的门道。
你要知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直接关系到我们建房子、修桥梁、搞工程的速度和质量。
不信?那就听我慢慢跟你讲讲,保证你听了之后,混凝土都能“凝结”在心里!首先说说什么叫凝结时间吧。
这个名词一听就让人觉得好像是某种神奇的魔法,其实它就是指混凝土从刚倒出来时的流动状态,慢慢变得不再流动,开始硬化的时间。
你看,如果混凝土太快凝结,工人们一干活都来不及,手忙脚乱地还没做完就已经变硬了,这不是给工地添麻烦嘛。
而如果太慢凝结,那又会出现问题,施工时间拖得太长,最终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出现不结实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凝结时间测试如此重要的原因了。
这个凝结时间是有严格的标准的。
啥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得把混凝土“关照”一番,看它什么时候开始硬化,什么时候完全变硬。
要知道,每种混凝土的配方不同,凝结的时间也会有差别。
有的可能一个小时就搞定了,有的得等上几个小时。
特别是在天气热的地方,混凝土凝结的速度会特别快;而在寒冷的环境下,凝结过程就会变慢。
所以说,凝结时间的测试,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咱们说说这个试验是怎么做的吧。
简单来说,首先就是要准备好混凝土的样本,然后把它倒进模具里,给它点时间,看看它到底啥时候开始凝结。
然后就用一种叫做“凝结仪”的工具,给它测一测时间。
这玩意儿看起来其实挺简单,按下去一根针,看看它还能不能往下沉,如果它下不去,说明它差不多就凝结了。
这时候的时间,就是咱们说的“初凝时间”。
再等一段时间,直到它完全硬化,啥都不动了,这就是“终凝时间”。
其实吧,整个过程说起来有点枯燥,但实际上每个小细节都不容忽视。
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测试结果,那到时候混凝土硬化的效果就不好了,工地上的小伙伴们都得白忙活。
所以说,做这种实验可不能马虎,得小心谨慎,心细如发丝。
五年级上册科学-22《凝结》-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凝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由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以及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水和水蒸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会做水蒸气凝结与温度的关系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归纳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玻璃片2个、热水、冷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有关凝结的小资料、小镜子或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水经过蒸发和沸腾后可以变为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不能再变成水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首先做出猜测,等这节课完成后,看谁的猜测是正确的。
学生说一说,猜一猜。
2.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小水珠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小水珠?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潮湿环境中水管外壁上的水珠、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上的水滴等)师:同学们见过的这些小水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吧。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天气这么冷,让我们哈哈气暖和暖和手吧!(学生很有兴趣地操作。
)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很精神,让我们对着镜子照一照自己,给自己一个笑脸。
向镜子中的你哈哈气,让他(她)也暖和一下!学生进行实验。
2.提出问题:刚才对着镜子哈气,发生了什么现象?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
学生观察回答:(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洁净光亮的玻璃片变得模糊了。
新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水的蒸发和凝结 作业设计
2.水的蒸发和凝结一、知识辨析1、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成水。
( )2湿衣服被太阳晒一天就变干了,是因为衣服上的水被太阳吸收了。
()3.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时,在冰里加人一些食盐可以加速升温。
( )二、知识提升1、用湿布擦黑板,过了一会儿,水干了,这是( )现象。
A .蒸发B .冷却C .凝结2.水蒸气在()的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珠。
A .受热B .受冷C .吸收热量【实验探究】1.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实验方法: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2)将其中一杯水用酒精灯加热至80℃,另一杯水加热至40℃。
(3)各放置5分钟,用电子秤称量毎杯水的质量,观察并比较水量减少的多少。
实验现象:温度为80℃的水质量小,水量减少得多;温度为40℃的水质量大,水量减少得少。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2.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实验方法:①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檫拭干净,静置一会儿,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玻璃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
②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一些食盐,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①加入冰块后,玻璃杯外壁出现小水珠,玻璃杯内温度计的读数为﹣2℃,杯外为20℃。
②加入食盐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变多,玻璃杯内温度计的读数为﹣8℃,杯外为20℃。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加入食盐后温度降低,导致小水珠变多。
【科学探究与应用】1、对于我们周围水的蒸发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无处不在B .随时都在进行C .容器盖上盖子水就不会蒸发了2.为了让烧杯中的水蒸发得更快,我们可以( )A .向烧杯中加人冰块B .向烧杯中加人食盐C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科学研讨】1.当温度变化时,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阳光下,刚下过雨的小水坑里的积水很快消失了;做菜的过程中,持续加热,锅里的汤不断减少。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能设计对比实验探讨小水珠的成因。
二、在探讨进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熟悉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案例背景分析:“凝结”继“蒸发”、“沸腾”两课以后,指导学生熟悉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熟悉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咱们不熟知的转变,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熟悉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擅长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
在能力培育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教科书首先给出了“潮湿环境中水管外壁的水珠”、“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内壁上的水珠”三幅图片使学生由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产生疑问:“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提出本课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材料准备指向:小镜子、火柴、玻璃、小瓷盘、酒精灯、烧杯等。
本课的探讨活动由一个问题引出,即“小水珠是如何形成的?”教材出现了三幅情境图:一是两个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哈气后小镜子上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相应的假设;二是以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学生的探讨进程和方式;三是一幅学生讨论情境图,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分析探讨结果,得出正确熟悉。
同时教科书以精练的文字给出了谁凝结现象的科学概念,旨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熟悉。
自由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教科书给出了导向性的语言“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由于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实例,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因此我将自由活动改成让学生说一说凝结现象的成因。
学以致用,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有有科学道理的。
拓展活动主要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进程描述:一、以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讨学习的主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内壁上的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等。
【选择一些切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见到的凝结现象,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探讨欲望为后面的探讨活动打下基础。
五年级科学上册《22 凝结》教案1 青岛版
《22 凝结》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掌握什么是凝结现象。
2、能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得出结论。
2、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2、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通过实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解释什么是凝结现象。
三、教学难点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现在问戴眼镜的同学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从空调屋子里出来的时候眼镜片上总会有水汽,然后过一会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凝结。
新课讲解:一、凝结实验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
2、用试管夹夹住两个干锅,在一个蒸发皿内加入冰块,另一个培养皿用酒精灯加热3、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蒸发皿和烧热的蒸发皿,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填写实验报告单,整理实验仪器。
温馨提示:1、实验中,要注意两个蒸发皿要同时放上、同时取下。
2、实验时,需分工合作、注意安全。
3、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4、不能用手触碰加热的培养皿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论证汇报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板书课题:凝结水蒸气遇冷水【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能变成水,并总结这种科学现象就是“凝结”。
】二、走向生活,解释现象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教师放投影仪: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烧水时水壶盖内的水珠、做饭时锅盖内壁上的小水珠、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举例的同时,让学生分析发生凝结现象的原因。
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上册)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实验原理】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实验结论】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实验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
【注意事项】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时间不够,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的淡。
方法二:【实验步骤】1.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2.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
3.对比两种石灰水的颜色变化,说说发现。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我们吸进的气体是空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气体。
【实验原理】:1.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
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2.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1.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2.由于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用时较多,会影响其他操作的深入进行,可直接用嘴向保鲜袋中吹气来收集呼出的气体,把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保鲜袋中,观察现象。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2《凝结》优秀教案
《凝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凝结》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水循环》单元里的第三课时。
基于“科学教材综合化、立体化结构体系”这一特点,本课在“水的科学”这一领域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内容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科学”、第四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水的科学的了解,也为后面整合性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做好铺垫。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蒸发、水的沸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水的形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课。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通过观察生活中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本课重点设计了一个活动:探究“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分三个环节:一是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想办法“呈现”凝结现象,仔细观察,合理猜想,提出相应的假设;二是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小水珠的形成;三是交流、分享实验成果。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实现成果,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成功与愉悦。
第三部分自由活动。
“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了解凝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拓展活动。
帮助司机叔叔解决汽车玻璃内壁上的水珠, 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小学生认识到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以小水珠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小水珠形成的条件,并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观察、讨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小水珠。
让学生认识到小水珠形成的原因,从而解释生活中的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在体验中感受,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的基础上,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许多并不熟知的变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形成关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凝结现象。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结论:土豆泥相当于岩层,番茄酱相当于岩浆。
二、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实验材料:竹筷实验过程: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麻木。
结果及解释:筷子相当于地壳的岩层;筷子用力弯曲相当于挤压产生褶皱;当筷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三、卵石的形成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材料:鼓碎纸屑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响度越大,纸屑跳动得越高。
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五、观星箱的制作步骤1.准备1个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2.将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洞不宜太大。
3.在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可以用胶带固定在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
4.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在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利用观星箱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
六、木材特点的实验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水槽等。
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第( 1 )单元第(1 )课: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活动/实验名称: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我们小组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观察()、调查()、搜集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实验()、数据统计()、绘图()、等方法来验证的。
活动内容仪器名称:自我评价:小组明星:验证结果:假设成立()结论:假设不成立()原因:教师点评:第( 1 )单元第( 4 )课:蚯蚓的环境选择活动/实验名称:阴暗与光明对蚯蚓生存的影响我们小组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观察()、调查()、搜集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实验()、数据统计()、绘图()、等方法来验证的。
活动内容仪器名称:自我评价:小组明星验证结果:假设成立()结论:假设不成立()原因:教师点评:第( 1 )单元第( 4 )课:蚯蚓的环境选择活动/实验名称:潮湿与干燥对蚯蚓生存的影响我们小组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观察()、调查()、搜集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实验()、数据统计()、绘图()、等方法来验证的。
活动内容仪器名称:自我评价:小组明星:验证结果:假设成立()结论:假设不成立()原因:教师点评:第(二)单元第( 3)课:光是怎么传播的活动/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我们小组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观察()、调查()、搜集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实验()、数据统计()、绘图()、等方法来验证的。
活动内容仪器名称:自我评价:小组明星:通过实验,我发现了教师点评:第( 二 )单元第( 5)课: 光和热 活动/实验名称:光的强弱和温度我们小组认为: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观察( )、调查( )、搜集资料( )、对比实验( )、模拟实验( )、数据统计( )、绘图( )、 等方法来验证的。
活动内容:仪器名称:自我评价:小组明星:通过实验,我发现了教师点评:第(三)单元第( 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活动/实验名称: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我们小组认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观察()、调查()、搜集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实验()、数据统计()、绘图()、等方法来验证的。
科学实验实验报告记录单
科学实验实验报告记录单实验名称:探究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实验目的:1.探究温度变化对物体的影响。
2.理解温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实验原理: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体性质的变化,例如固体的融化和汽化,液体的沸腾等。
本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温度,观察和记录物体的性质变化,以验证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容器、冷热水、冰块等。
2.打开实验器材,检查温度计是否正常。
3.将温度计插入冷热水中,分别测量冷热水的温度,记录在数据表中。
4.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冰块的变化。
记录冰块的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
5.将容器中的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记录冰块开始融化的温度并观察其融化过程。
6.增加热水的温度,观察水的变化。
记录水的沸腾温度并观察其沸腾过程。
7.实验结束后,关闭器材,整理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表:物体,初始温度(℃),终止温度(℃)--------,--------------,--------------冷水,5,25热水,50,80冰块,-10,0实验观察记录:1.冷水加热后温度逐渐上升,直到达到室温。
2.热水加热后温度也逐渐上升,但不到沸腾温度时却开始蒸发,水量减少。
3.冰块加热后开始融化,温度保持在0℃直到融化结束。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的变化对物体的性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冷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升温,但并未出现蒸发现象;热水在加热过程中直到达到沸腾温度才开始蒸发;冰块加热过程中保持温度为0℃,直到融化结束。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的温度升高会导致其性质的变化。
2.物体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其性质的变化方式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3.冰块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融化为止。
实验结论: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物体的性质。
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会出现固体的融化、液体的沸腾等现象。
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时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凝结》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凝结》教学设计《凝结》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由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旨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以及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认识凝结现象。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愿意合作和交流。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观察、认真倾听、积极收集资料习惯。
[实验材料]1、两个水杯、热水、凉水(演示用)2、小盘、水杯、热水、3、酒精灯【教学过程】(一)生活情景导入老师:学生们,老师,这里有两杯水。
请猜猜哪一个是热水?哪一杯是冷水?学生猜测,师追问:说说你的理由。
2.老师:谁猜对了?老师想让同学核实一下。
学生们来到摊位验证。
3.师:看来有水珠的杯子里装的果然是热水!那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猜测)(师板书:水蒸气→水?)4.如果你想知道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如何验证?(做实验)一种科学的方法!(2)实验研究表明,水蒸气可以转化为水。
1.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一起来认识一下,这是?(小盘、杯子、一壶热水)谢谢你,请坐!2.老师:使用这些实验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水蒸气能变成水吗?学生:(是的)师:小组为单位赶紧讨论一下!学生讨论老师:时间到了,哪一组愿意交换你的实验计划?学生交流13.如果我们按照你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4.师:感谢你的提醒!由于实验我们用到热水,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烫伤!老师:有什么你不明白的吗?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能认真而迅速地完成实验。
6.师:孩子们,停下来,请小组长倒掉杯中的水,整理好实验材料,坐好!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及你们的发现?学生与记录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