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备考之教学设计
教资面试高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如文学常识、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等,提高阅读效率。
- 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
-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知识点。
-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
-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
3.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写作练习- 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资笔试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2. 难点:(1)对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的深入理解。
(2)文章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描写荷塘月色?这背后有何深意?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分析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发言质量。
(3)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 作业评价:(1)学生的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2)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情况。
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科书3. 课堂练习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教资笔试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基本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知识。
(2)提高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基本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沟通协调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 新课讲授:(1)讲解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课程重点。
(2)通过案例、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课后拓展:(1)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资笔试教案模板高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杜甫《春望》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春望”、“国破山河在”等。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杜甫《春望》诗歌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介绍杜甫及其生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诗歌,圈点勾画重点字词。
2.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总结反馈。
(三)分析诗歌1.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阐述“国破山河在”的含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1)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对比等手法。
(2)分析“国破山河在”与“城春草木深”之间的对比关系。
(四)品味诗歌1.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国破山河在”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作业布置1. 背诵《春望》诗歌。
2. 撰写一篇关于《春望》诗歌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今后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教资语文万能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把握。
2.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手法和技巧的运用、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重点词语、句子,思考问题。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人物形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性格特点。
(2)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探讨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5. 文章主题把握(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主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问题。
6. 写作手法和技巧(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2.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
3. 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总结能力。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
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2、写作背景《红烛》写于1923年。
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
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4、题目解说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资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的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讲授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如“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 学生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巩固练习1. 学生仿写诗歌,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课后背诵《沁园春·长沙》。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事迹,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诗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注重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资教案模板笔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小说的背景、人物和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红楼梦》的背景、人物和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难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红楼梦》的相关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对《红楼梦》有哪些了解?你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什么?(二)阅读指导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主题等,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2. 分组讨论:根据阅读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 引导学生总结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课堂活动1. 分角色朗读: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语言特点。
2. 情景再现:根据小说情节,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3. 小组讨论:针对小说中的某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提出课后阅读任务,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
四、评价标准:1. 阅读理解能力:能准确把握小说的背景、人物和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分析与归纳能力:能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在讨论中提出有见解的问题,并对他人观点进行反驳。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4. 课堂活动是否有效?如何改进?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资考试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中不同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特点;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3. 培养学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把握《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性格;2. 分析不同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女性形象展现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引导学生思考:在《红楼梦》中,有哪些女性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中几个女性形象,如贾母的嫡福晋王夫人、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荣府的贤妻袭人等;2. 学生做好分析和注记工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挑选代表进行汇报,分析和对比这几个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性格;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3. 学生表达对女性形象的看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四、文学批评理论讲解1. 教师讲解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对女性形象的不同解读;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五、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分:分析和注记工作、分组讨论、汇报;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反思:1. 在导入环节,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3.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4. 在文学批评理论讲解环节,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中;5. 在教学评估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资面试教案高中语文简案模板
课题:《离骚》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离骚》中的重点词句,掌握作者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情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离骚》中的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难点: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情操,分析其表达方式及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屈原和《离骚》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解决生字词等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反馈,强调重点词句和文章主旨。
(三)深入研读,分析重点1. 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词句,如“离骚”的含义、屈原的爱国情怀等。
3.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探讨屈原在《离骚》中的表达方式及艺术特色。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屈原的爱国情怀是否值得当代青年学习”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评价标准1. 学生对《离骚》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准确,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2. 学生能结合背景知识,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洁情操。
3. 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高中语文教资万能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情感态度。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语文的情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句。
2. 分析课文中的复杂结构。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一、教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情感态度。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1. 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实践学习: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一、多媒体课件二、教材三、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情感态度。
2.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法1. 教师选取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 学生结合案例,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资考试高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难点:1. 对复杂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2.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
3. 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
4. 写作训练法:布置写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及作品。
2.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主旨。
3. 介绍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点。
4. 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三、课堂讨论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思维。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案例分析1. 选取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总结经验教训。
五、写作训练1. 布置写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 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六、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写作水平: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
备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资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课题:《离骚》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掌握《离骚》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离骚》的象征手法。
2. 感受《离骚》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离骚》的相关音频、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其创作背景。
二、新课讲授1. 朗读《离骚》,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讲解《离骚》的表现手法,重点讲解象征手法。
4. 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
2.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上台朗诵《离骚》,展示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强调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 写一篇关于《离骚》的主题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2. 在讲解《离骚》的象征手法时,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3. 在课堂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注意事项:1. 在讲解《离骚》的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
2. 在课堂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合理,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大负担。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备考之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的题型为主观题和客观题,涉及的考点有教学目标撰写及确立、教学过程设计、分析材料中的教学意图等,所占的分值比重也很大。
因此,将此分数全部拿到手可以让我们在教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针对这一知识点,作出如下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计每一个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且了解到每一个模块可能出现的考查形式,然后才能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复习,掌握知识模块,逐一击破。
(1)分析学情:此类问题常常出现在“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中,确立目标的依据可以从课标、文本以及学情三个角度进行撰写,所以掌握好分析学情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分析学情的内容主要是分析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判断学生学习起点这两方面。
其中,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又体现在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社会性、学习兴趣、认知特征等几个方面;判断学生学习起点又体现在判断学生的知识基础、判断学生的技能准备这两个方面。
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掌握分析学情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全面地作答。
(2)确定教学内容:此类问题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之中均有可能出现,客观题的考查,会让考生根据内容判断教学意图,主观题涉及到教学活动流程的设置这一类考点。
确定教学内容主要从具体要求、确立思路和各类问题教学内容的确立这几个方面着手。
具体要求包括:明确恰当、充实有度、突出重难点、体现连续性;确立思路要求我们读懂编辑的意图,揣摩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解读文章标题,探测课堂教学内容、尊重独特体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按照要求,明确思路,然后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这几种文体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考生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先拎框架确定大纲,然后再往里面填充内容。
(3)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此类问题主要出现在主观题考查之中。
教学目标的撰写以及确立的依据尤为重要,这是近几年来都涉及到的考点,所以需要广大考生高度重视。
教资语文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本回主要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分析本回中宝钗、黛玉、宝玉之间的关系。
(3)体会曹雪芹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本回主要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分析宝钗、黛玉、宝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体会曹雪芹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百科全书”。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部小说的第二十五回,感受其中的精彩。
(二)新课导入1. 阅读本回,了解主要情节。
2.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宝钗:温柔贤淑、知书达理、关爱他人。
(2)黛玉:聪明伶俐、敏感多疑、孤芳自赏。
(3)宝玉:多情善感、叛逆不羁、崇尚自由。
3. 分析宝钗、黛玉、宝玉之间的关系:(1)宝钗与黛玉:性格互补,互相欣赏。
(2)宝钗与宝玉:相互关爱,共同成长。
(3)黛玉与宝玉:情感纠葛,命运相连。
(三)课堂讨论1. 为什么曹雪芹在本回中安排了这样的情节?2. 你认为宝钗、黛玉、宝玉之间的关系对整部小说有何影响?(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回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2. 体会曹雪芹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五)作业1. 阅读本回,结合人物性格特点,谈谈你对宝钗、黛玉、宝玉之间关系的理解。
2. 思考:曹雪芹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情节?五、板书设计《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一、主要情节1. 宝钗与黛玉的关系2. 宝钗与宝玉的关系3. 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二、人物性格特点1. 宝钗:温柔贤淑、知书达理、关爱他人2. 黛玉:聪明伶俐、敏感多疑、孤芳自赏3. 宝玉:多情善感、叛逆不羁、崇尚自由三、人物关系1. 宝钗与黛玉:性格互补,互相欣赏2. 宝钗与宝玉:相互关爱,共同成长3. 黛玉与宝玉:情感纠葛,命运相连。
教资模板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掌握《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阅读习惯和合作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对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
(2)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激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选段,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②故事情节有哪些特点?③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是什么?(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角色扮演(1)选取《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
6. 布置作业(1)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作品内容。
(2)撰写一篇关于《红楼梦》人物形象或主题思想的读书笔记。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质量、小组合作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程度。
3. 课后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教资教案语文万能模板高中
课题名称:(请在此处填写具体课题,如《红楼梦》阅读指导、《荷塘月色》赏析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 分析作者的观点、情感及写作手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文本细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 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
2.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分析文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有哪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或人物?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深入探究1. 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观点、情感及写作手法。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教师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强调重点内容。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1. 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撰写读书笔记。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高中教资笔试语文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记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
-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或评论。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 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课文重点字词、句段的理解。
- 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 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字词、句段。
3. 精读课文- 分析课文重点字词、句段,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 讨论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 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
-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5. 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2. 多媒体:图片、音乐、视频等。
3. 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评论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设计和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最新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模板5篇)
最新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模板5篇)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一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
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
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篇二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用多媒体展示上边内容)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1.交流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5篇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5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一、预习目标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二、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
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的题型为主观题与客观题,涉及的考点有教学目标撰写及确立、教学过程设计、分析材料中的教学意图等,所占的分值比重也很大。
因此,将此分数全部拿到手可以让我们在教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针对这一知识点,作出如下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计每一个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且了解到每一个模块可能出现的考查形式,然后才能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复习,掌握知识模块,逐一击破。
(1)分析学情:此类问题常常出现在“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中,确立目标的依据可以从课标、文本以及学情三个角度进行撰写,所以掌握好分析学情的方法就是十分有必要的。
分析学情的内容主要就是分析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判断学生学习起点这两方面。
其中,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又体现在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社会性、学习兴趣、认知特征等几个方面;判断学生学习起点又体现在判断学生的知识基础、判断学生的技能准备这两个方面。
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掌握分析学情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全面地作答。
(2)确定教学内容:此类问题在客观题与主观题之中均有可能出现,客观题的考查,会让考生根据内容判断教学意图,主观题涉及到教学活动流程的设置这一类考点。
确定教学内容主要从具体要求、确立思路与各类问题教学内容的确立这几个方面着手。
具体要求包括:明确恰当、充实有度、突出重难点、体现连续性;确立思路要求我们读懂编辑的意图,揣摩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解读文章标题,探测课堂教学内容、尊重独特体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按照要求,明确思路,然后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这几种文体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考生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先拎框架确定大纲,然后再往里面填充内容。
(3)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此类问题主要出现在主观题考查之中。
教学目标的撰写以及确立的依据尤为重要,这就是近几年来都涉及到的考点,所以需要广大考生高度重视。
教学目标这一部分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就是内容、依据、确立原则与表达;教学重难点主要掌握确立依据即可。
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依据重点关注课标、学情与文本特点这三个角度即可;目标确立的原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与谐发展、促进的原则,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目标的表达要注意行为主体应就是学生,行为动词尽可能就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行为对象要明确,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要有行为的程度标准这几个层面。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依据主要就是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实际、知识内容,要明确:教学重点就是针对教材本身而言,教学难点就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的地方。
(4)选择教学方法:这个问题就是出现在教学流程设计这一考点里面的,也就是主观题,但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比较简单,记住几种常见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再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的素质,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环境,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等。
(5)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就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大基本考点,几年未变,所以大家要熟记教学环节基本流程与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几个部分,可以从感知背景,掌握大意,分析字、词、句,美点赏析,问题探讨等几个角度切入。
课堂设计要素包括导入设计、课堂提问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后作业设计、课堂收束设计、课堂板书设计以及不同文体的设计要点。
在考试之中,考生需要设计具体的流程来解决教学目标,因此,要把握好主要流程,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通过3-5个教学活动,解决关键问题并且明确答案,逐层深入的把目标要求展现出来,就能够得到不错的分析。
(6)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这部分知识点也就是在选择题之中考的几率较高。
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围绕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开发途径与利用原则来展开的。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自然资源、网络资源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广义上的课程资源并不单单指课堂之上的内容,社区、家庭等,都就是课程资源的来源。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包括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挖掘教师的潜能,开发教师资源;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利用家长优势,开发家庭资源;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等方面。
所以复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以理解性记忆为主要方式,并不要求大家死记硬背。
(7)编写教案:涉及的考试类型主要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流程设计。
掌握好教案便携的方式,也就是为大家以后走上讲台做好准备,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实用性强、专业性强,也就是考试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我们可以从掌握好教案的基本结构、基本要求来进行介绍。
教案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把基本结构图记住,在写教案的时候就以此为蓝本,就是不会出现问题的,所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模板。
教案的基本要求就是结构清晰完整、文字简明精要、形式灵活实用、计划全面周到,其实,只要我们记下教案基本结构图,相关的要求也就不难解决,所以在部分内容要求大家熟练掌握,一定要背诵下来,在考试中才能保障速度与质量。
教师资格知识点—教学设计教师资格考试中会涉及到现代文阅读的题目。
从近两年的考试情形来瞧,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的题型为主观题与客观题(客观题较少),涉及的文本类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几类。
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针对这一知识点,作出如下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首先,要明确现代文阅读每一种文本所涉及到的考查内容,并且要了解可能出现的考查形式,然后才能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复习,掌握知识模块,逐一击破。
(1)记叙文:此类文本考查客观题与主观题都有可能,需要掌握知识点有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的基础知识、记叙文分析等。
记叙文含义:以记叙与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记叙文的基础知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的线索:(包括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行踪、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等等);记叙文的顺序(时间:顺序、倒叙、插叙;空间;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地叙述内容);记叙文中的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正面、侧面)、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
记叙文分析:整体感知记叙文的方法(结构层次;各段关系、顺序;各段、各层大意;详、略与中心关系;感受思想感情);分析结构层次的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按时间、地点、发展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人物成长阶段分析、所在的不同地点、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人物感情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按空间变化、景致变化分析);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方法(分析文章的标题;分析文章的结尾;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2)说明文:同样围绕说明文的含义、说明文的基础知识、说明文分析。
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与生动说明文。
说明文的顺序: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与解释事理本质)。
说明文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
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分析:审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等。
(3)议论文:从议论文的含义、议论文的基础知识、议论文分析几个角度进行整理。
议论文的含义:议论文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与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的基础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分析:确定中心论点(①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开头段、结尾段);②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注意分论点的总结);③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④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辨别论据;分析论证过程。
(4)小说:主要考点有小说的含义、小说的基础知识、小说的分析,具体可细化为小说的含义: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基础知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的分析:小说形象的分析(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的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与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分析(剖析人物形象,知人论世,开掘主题)。
(5)散文:主要考点有散文的含义、散文的基础知识、散文的分析。
散文的含义: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主要说狭义的散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基础知识:散文的特点(往往以个人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往往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联想;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形散神聚)。
散文的分析: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入手(了解时期、社会生活情况、作家的一般作品特点);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把握“文眼”“片言”“众辞”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从分析散文的艺术形象入手(散文作品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就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与倾向);从分析散文的语言入手(要披文而入,先透过语言外壳初步了解粗略的结构,然后在反复读至“入情”)。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就是考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