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前进与道德式微的二律背反
康德哲学判断力批判二律背反思想及其解决
康德哲学判断力批判二律背反思想及其解决摘要】康德三大批判中都有二律背反这一项内容,指的是具有同等理由而能成立的相互对立的命题,揭示了可以同时成立的两个相反命题之间的矛盾。
二律背反思想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判断力批判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康德三大批判是一个体系,所以二律背反思想在这一批判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判断力批判二律背反从超验的方法、调节性原则两方面得到解决,这有助于了解连接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即真与善的纽带——美。
【关键词】二律背反判断力批判超验【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11-02康德三大批判中都有二律背反这一项内容,是因为有三种认识能力:知性、判断力、理性,相应三种内心能力: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能力、欲求能力。
如果分不清什么能认识、什么只能思维,那么,以有限的条件追求无限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
于是出现了下列情况:对于认识能力来说,产生了把知性推向无条件的理论理性的二律背反;对于愉快和不愉快情感来说,形成了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对于欲求能力来说,产生了自身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二律背反。
《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
这两大部分都有二律背反思想。
鉴赏原则方面的二律背反表现在:“正题:鉴赏判断不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因为否则对它就可以进行争辩了(即可以通过证明来决断)。
反题:鉴赏判断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因为否则尽管这种判断有差异,也就连对此进行争执都不可能了(即不可能要求他人必然赞同这一判断)。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主要体现在反思判断力二律背反思想中。
“这个反思的第一个准则就是命题:物质的东西及其形式的一切产生都必须被评判未按照单纯机械规律才可能的。
第二个准则就是反命题:物质自然的有些产物不能被评判为按照单纯机械规律才能的(它们的评判要求一条完全不同的原因性规律,也就是目的因的规律)。
道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的“道”-------试析老子"道"的实质(转)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传并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其体系含盖了战国以前各个领域,继承了以前的哲学,特别是《易经》的哲学体系,可谓集大成者也。
同时又是以后整个二千年封建社会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又可谓奠定基础者,堪称中国哲学老祖宗。
众所周知,“道”是老子哲学的理论核心与基础“众妙之门”,是其认识论的最高范畴,而得道“入门”成为有德者乃是老子人生哲学最高理想。
可见对“道”的认识是解开老子哲学的钥匙,是掌握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可是关于老子“道”的描述是属于“客观”范畴还是属于“主观”范畴,长期以来困扰着学界,特别在大陆,专家教授们对老子世界观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争论了几十年,至今尚难定论,寒斋不揣冒昧试探之。
以前对他的哲学体系的划归分歧主要有这样两种观点:其一,“是西周和春秋初期的朴素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老子》…道‟的学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老子要求按实际上存在着的自然去理解自然,可见《道德经》的哲学应该被认为是唯物主义学说。
”(杨兴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其二,“老子把表示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看作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且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东西,它是驾临一切物质之上的,这种见解实际上支配着老子的全部思想。
”(车载《论老子》)显然由于立场不同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窃以为这种争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们双方都失之偏颇处于一端。
而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象“道枢”一样处在环中,不偏不倚,才能找到圆满的答案。
那么这个…道‟究境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呢还是一种先验的…超自然‟宇宙精神?正确地说:它是一种…二律背反‟的概念,同时体现这两种现象,同时包含着这两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系辞》)是也。
用《老子》自己话来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学前教育中“背反关系”的抉择
学前教育中“背反关系”的抉择——一卢梭教育思想的启示一、“二律背反”的内涵康德认为理性在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总体”认识时,必然产生矛盾与对立,他把这种矛盾对立叫作“二律背反”。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理性在宇宙论问题上的四组“二律背反”,并根据前提错误的不同,将前两组称为“数学的二律背反”,将后两组称为“力学的二律背反”。
两类二律背反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况下,前提上的错误在于把自相矛盾的东西表现成为可以在一个概念里相容的东西。
在后一种情况下,前提上的错误是把可以相容的东西表现成为矛盾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第二种情况里,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命题的本质,导致把可以相容的东西看做是对立的,问题在于理解的不当,而两种都可以是正确的。
在高度赞扬“二律背反”的基础上,黑格尔认为:“康德指出了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在每一个概念里都很容易指出矛盾来。
”可见,黑格尔将“二律背反”进行了“量”的扩张,“质”的改造,即从思维扩充改造为一切事物。
教育中也存在着二律背反,且在笔者看来,其性质与力学中的二律背反类似,是由于对命题双方本质理解的不透彻而导致的误解。
在教育界讨论最激烈的是“顺应自然”与“适应社会”这一对背反关系。
那么极力倡导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卢梭又是如何处理这一对关系的呢?在他又是怎样处理遇到的其他背反关系的呢?二、卢梭对教育中“背反关系”的认识卢梭在《爱弥儿》中,借助对假想的爱弥儿的教育,向世人阐述了其教育思想。
卢梭在教育中同样面临着关于背反的抉择,在此笔者就卢梭对几对背反关系的认识进行分析。
(一)“顺应自然”与“适应社会”卢梭在《爱弥儿》中极力倡导自然人的教育,而在《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中却主张必须进行公民教育。
可见卢梭意识到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之间的紧张。
卢梭认为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可以缓解甚至消除这种紧张。
他通过控制爱弥儿周围的环境、接触到的人对爱弥儿进行教育,认为“问题……在于我们通过给我们的学生所选择的环境如何去教育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学时)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学时)一、道德的含义道德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科学研究的深入,对道德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现在的表述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这一表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是一种新的认识。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只是说道德是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是在我国,道德源远流长,在公元前5—2世纪就已经有了“道德”、“人伦”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道”最初的涵义是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律、道理或学说的意义。
“德”的涵义偏重于主观方面。
古代,“德”与“得”相通,一般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
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
从伦理学角度看,“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行为的效果。
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等。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
这就是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道德”这一概念的原始规定中,都包含着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含义。
规范通俗地说就是规矩,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做人的规矩。
比如踢足球,如果没有一套规则,球就没法踢,弄不好就要伤人。
在二十世纪初,足球比赛还没有严格的规则,踢伤人、踢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据记载,1903年一年内,在美国就有44人死于球赛。
1904年又出现了18名死者和大约150名重伤者。
1905年,当时美国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是个球迷,亲自出来干预。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摘要】康德道德哲学是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其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和解释二律背反的概念。
在将探讨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二律背反的提出和影响,康德如何解决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以及自然的普遍性和道德的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伦理定律和自律原则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阐述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问题得到解决,并探讨康德道德哲学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康德道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当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康德道德哲学、二律背反、基本原则、提出、影响、解决、道德哲学、自然、普遍性、特殊性、伦理定律、自律原则、结论、现代道德哲学、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康德道德哲学作为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一种道德理论体系。
康德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康德强调道德所必需的普遍性和自律性,以及道德行为所应具备的普遍性规律和自我约束,这些观念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道德行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范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性化的道德判断和决策方式。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自律和普遍性的原则,这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康德强调道德的普遍性需要基于理性和理性的自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道德行为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强调道德理性和自律的原则,为当代道德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康德的道德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和自律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促进了人类道德观念的进步和发展。
1.2 解释二律背反的概念二律背反是康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道德命令与人类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
按照康德的道德理论,一个行为只有在其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不受个人欲望或情感的影响时,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
二 实践理性二律背反的批判扬弃
二实践理性二律背反的批判扬弃在纯粹思辨理性的二律背反里面,在世界上事件的因果性的自然必然性与自由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冲突。
这个冲突已由如下的证明消除了:如果人们把种种事件乃至事件在其中发生的世界(一如人们所应当的那样)仅仅视作现象,那么就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这同一个发生行为的存在者作汐零象(甚至在其自己的内感官之前)具有感觉世界之中的因果性,后者在任何时候都是符合自然机械作用的,但是就同一个事件而论,只要发生行为的个人同时视自己为本体(作为在他那不受时间决定的此在之中的纯粹理智存在者),他就能包含那种依照自然法则的因果性的决定根据,而后者本身是不受任何自然法则支配的。
当下的纯粹实践理性二律背反的情形也是一样。
两个命题中的第一个:追求幸福产生了有德行的意向的根据,是绝对虚妄的;但是,第二个命题:德行意向必然产生幸福,不是绝对虚妄的,而只是在这种意向被视作感觉世界中的因果性形式的范围内,从而在我认定这个世界的此在为理性存在者实存的唯一方式的范围内,才是虚妄的,因而它仅仅是亨条件地虚妄的。
但是因为我不仅有权把我的此在思想为一个知性世界中的本体,而且甚至在道德法则上面具有(感觉世界里)我的因果性的纯粹理智的决定根据,所以,意向的德性作为原因与作为结果的幸福有一种若非直接也系间接(借助于一个理智的自然创作者)而必然的联系,这并非是不可能的;这种联结在系单纯感觉客体的白然里面无非是偶然地发生的,而不能够达到至善。
这样,尽管实践理性这种表面上的自相冲突,至善,这个在道德上受决定的意志的必然而至上的目的,是实践理性的真正客体;因为它在实践上是可能的,并且在质料方面与至善相关的这种意志的准则具有客观实在性,而那在德性与幸福依照一条普遍法则联结时的二律背反,使这种客观实在性起初就受到一击,不过这出于一种单纯的误解,因为人们把现象之间的关系当作物自身与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发见自己被迫这样遥远地,也就是在与理智世界的连接中寻求至善的可能性,而至善乃是理性为一切理性存在者标定的他们所有道德愿望的目标,那么,古代和现代的哲学家居然能够在今生(在感觉世界里)已经找到了与德行完全比配的幸福,或已经能够让自己相信意识到了这种幸福,这就必定令人诧异了。
当代教育的“二律背反”现象及对策
资本 , 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追逐利润可能会导致对教 育 l 出了它应存在的损害。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 l 必然就不再具有正确性了, 背反” “ 也就理所当然丫。 ( 7 左右 ) 1% ,另一方面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大学生找 1 拿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来讲 , 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没有
“ 生产力” 当前的教育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 。 最根 I 济体制的发展, 社会转型加速进行, 教育发展 日新月
本的原因就是教育体制这个 “ 生产关系” 已不能适应 l 但是我国政府对现代教育的管理基本上仍沿用的 异。
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 , 阻碍了它 的发展 。我们现在应 :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 的管理模式 , 管理过于具体
2 政府的内在性和权力寻租使政府干预并非完 1 .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制定规
…
1 . 政府能力有限, 决策并非完全正确 政府的能力是指政府 “ 能做什么, 会做什么”, 而
方面, 由于教育 的发展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以 - “ 且 政府能力是以权力资源 、 信息 资源 、 人力资源 、 物
及自身的某些原因会产生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质资源等为前提的,并通过运用这些资源得以体 l 需要政府的干预。而且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物品, j 。 政 现” 但是,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 政府对这些资源
象之中。 研究生的招生 自主权与腐败之间的 “ 二律背 1 呢? 反” 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们的正确性或有效性是在 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之间的 “ 二律背 I 一定的范围之内的, 也就是一个 “ 的问题。 度” 在各自
反”。一方 面政府对教育 的投入不足 , 应该吸取 民间 的范围内 , 它们是不会 “ 反”的 。但 是 , 旦一方超 背 一
如何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二律背反——卢卡奇的分析及其启示
如何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二律背反———卢卡奇的分析及其启示王晓升【摘要】卢卡奇按照康德对于二律背反的分析说明,当人们用形式化的方法来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内容的时候,会出现思想上的二律背反。
按照卢卡奇的这个思路,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实际上就是一种二律背反,他所说的那两个矛盾着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能够得到辩护,是两种不同的资本主义精神的表现。
而两种矛盾的东西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为资本主义服务。
这两种被对立起来的东西都采用一种形式化的方法来理解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依赖于这种形式化的方法来运行。
现代资产阶级借助这种形式化的方法来玩弄相互对立的东西,从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运行。
只有借助于非同一性的思维,才能揭示这种二律背反背后的奥秘。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二律背反;卢卡奇;文化矛盾中图分类号:B08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4-0001-10作者简介:王晓升,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阿多诺现代性批判理论深度研究”(19BZX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由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本主义新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显示出新的特点。
在这样的新的社会背景下,它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其内部不仅各种思想相互冲突,而且其中有些思想直接冲击资本主义文化。
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让反资本主义的文化存在呢?更奇怪的是,这种反资本主义东西还会给资本主义提供动力。
人们在这里必然产生的疑问是,为什么反资本主义的思想竟然会为资本主义提供动力?而当相互对立的东西为资本主义提供动力的时候,资产阶级又会利用这种二律背反。
这就给我们如何恰当地理解和处理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二律背反造成障碍。
于是,如何看待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二律背反,成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
马克思时间观的“二律背反”现象探析
2016马克思时间观的“二律背反”现象探析陈广思*【内容提要】马克思所阐述的时间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时间作为一种体现着自然和历史必然性的范畴,是人的消极存在;另一方面,时间对人的存在又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具有实践论性质,在本体论层面上承诺着人的自由存在。
时间的二律背反性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为根基。
体现着自然和历史必然性的时间只是时间本身的一种历史表现,它最终必然随着人们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而被扬弃,因此消除时间的二律背反现象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
【关键词】时间二律背反实践论性质自由正如卢卡奇所说的那样,二律背反从来都不只是纯粹哲学的问题,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基础。
①二律背反将两个相互矛盾的规定集中在同一个事物之上,在纯粹的形式逻辑层面中,其结果必然是这两个规定相互取消以至达到一种“否定性的无”②。
但是,在社会现象层面中,所发生的事*①②陈广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资产阶级思维的二律背反”部分。
“否定性的无”是康德用以说明自相矛盾的概念的术语,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9,第225页。
*情却并非如此。
在这里,两个相矛盾的规定通过某种相互撕裂式的方式展开深刻的社会历史视域,让我们一见这种二律背反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马克思关于时间的理解中,时间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二律背反的属性的范畴,一方面,它以一种数学化的异化力量来操纵着人的生命和生存;另一方面,它又以一种本源的亲和性承诺着人的积极存在。
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正以某种方式撕裂着资本主义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坚硬“现实”,暴露出人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本性。
一人的“社会义务”与时间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谈及自由劳动时曾说过:“这种自由活动不象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而这种外在目的的实现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说社会义务———怎么说都行。
两千年帝国的“二律背反”
两千年帝国的“二律背反”第五大发明:两千年帝国的“二律背反”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哲学史上划时代的概念——“二律背反”。
简单说,“二律背反”就是一对截然相反的正反命题,尽管各自都有丰富的证明,都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但它们犹如“冰炭不能同器”,在现实中却无法并存。
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哲学往往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然而,当我们以“二律背反”视角仔细审视中国历史时,却发现竟然是典型的“二律并存”——两套逻辑完全相反的“二律”竟然能长期并存,这一魔幻现实,其重要性应该远远超过了古代中国技术上的四大发明,称其为“第五大发明”,相信不会有太大的争议。
而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我们甚至发现,追求“二律并存”是历代治国者的巩固统治的必然需求,但越是如此,中国便越是陷入“治乱循环”、“超稳定,超震荡”的历史怪圈。
例如,奠定中国大一统帝国千年治国模式的两大标志性“事件”——“秦孝公商鞅变法”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有这种典型的背反。
▍平等与集权的“二律背反”:自相矛盾的“商鞅变法”秦,位于西北边陲之地,北有游牧民族不断袭扰,东有三晋虎视眈眈,南有强楚伺机而动,随时有灭国灭种之危。
是的,只有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才能产生战国时代最彻底的“商鞅变法”。
然而,变法的两大基本理念,“平等”与“集权”,却是自相矛盾的。
商鞅变法中的“平等”,是让依靠血统世袭罔替的贵族,与广大平民接受同样的“耕战”考核,谁的绩效更高,谁就能获得国家的物质、精神奖励。
这种“平等”的诱惑,彻底唤醒了秦国普通农奴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以前,农民认为在领主的土地上耕地,好好服侍,小心伺候,甚至偶尔还能获得贵族的赏赐,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但商鞅告诉他们“不是!”于是,“奖励耕战”彻底激发了人的潜能,秦国通过强大的动员能力,对中原六国进行了彻底的降维打击,“平等”不仅成为秦帝国合法性的来源,也是秦统一中国最重要的基础。
二律背反的分析论证批判
对康德关于“世界在时间上有一开始”的论证与黑格尔对这个论证之评述的考察。
以下两个命题构成一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始。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始。
显然,这两个命题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不可能两个都正确。
康德用反证法证明这两个命题的论断都是成立的,对它们的证明具有同等有效性。
我们就康德对正题的论证来进行分析,他的论证如下:“就时间而言,假如世界没有开始,那么,达到每一已知的时间点,一定都已经过了一个永恒的时间,因而在世界中已经流过了事物彼此相续的无限序列。
但一个无限系列之所以无限,又恰恰在于它永远不能由继续的综合来完成。
所以说已经流过了一个无限的时间系列是不可能的,因而世界的开始是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所要证明之点。
”【《逻辑学》上册252页。
】黑格尔认为并不需要反证法来证明,甚至根本不需要证明,“因为应该证明的东西已经直接包含在证明本身之内,作为主张的基础了。
这就是假定到任何或每一已知的时间点已经过去了一个永恒时间(永恒在这里只有坏的无限时间的琐屑意义)。
一个已知的时间点不过是时间中一定的界限。
于是一个时间的界限在证明中被假定为真实的界限,而这正是应该证明的东西。
因为正题是:世界在时间上有一开始。
”【《逻辑学》上册253页。
】“那里只有一个区别,即被假定的时间界限是作为以前流过去的时间的终结那样的一个现在,而待证明的时间界限则是作为一个未来的开始这样的一个现在。
但是这一区别是不重要的。
现在被假定是一个点,在这一点,应该有世界中事物彼此继续的状况的一个无限系列流过去,即被假定是中介,是质的界限。
假如这个现在只被看作是量的界限,是流动的,不仅要超出界限,而且界限正是这个要超出自身的东西;那么,在这界限里的无限时间系列就不是流过去了,而是向前流动,而证明的论据也就跨了。
另一面,假如这个时间点被认为是过去的质的界限,但是这样一来,它同时又是对于未来的开始——因为每一时间点,本身就是过去和未来的关系,——对于这个未来,它甚至是绝对的或抽象的开始,那就是应该加以证明的东西。
商品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作者: 吴灿;韩惠贞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3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关系;道德观念;社会主义道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式;拜金主义
摘要: <正>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和道德败坏现象,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问题?有的论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与伦理的冲突,导致道德进步与道德退步这样的“二律背反”;有的认为虽然商品经济所必然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是“不道德”的,但它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而集体主义则被认为是“反主体”、“反个人”的,不过是一种“道德说教”。
与上述观点不同,有的人则担心发展商品经济所付出的道德代价太高了,以致怀疑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上述观点不仅涉及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迫切的现实问题、实践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伦理学
一、名词解释1、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慎独指一个人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还能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按自己的道德原则办事。
3、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具有个性特征的道德素质。
4、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5、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以及必备的道德品质。
6、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7、道德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
8、道德品质又称品德、德性,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个体在其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
2、( 《论语》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规范伦理学著作。
3、“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体现了( 消费决定论 ) 的道德起源观。
4、“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 )提出的著名论断。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是( 义利统一 )。
6、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
7、(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伦理学之父”。
8、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叫( 道德教育 )。
论马克思批判价值“二律背反”的当代价值——《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5㊀作者简介:范艺玮(1996-),女,汉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陈俊丞(1995-),男,汉族,河北唐山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论马克思批判价值“二律背反”的当代价值«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范艺玮㊀陈俊丞(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㊀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点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以及它的历史根据.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从马克思对普鲁东以实现 工资平等 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方案的批判,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早已明白蒲鲁东正是因为对 二律背反 不具备正确认知才出现书中的错误思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对价值 二律背反 的批判㊁ 二律背反 的表现以及我国应如何防范此类风险三个部分来分析.关键词:二律背反;批判价值;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1.11.0031㊀马克思对价值二律背反 的批判关于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其进行了七个说明,倘若我们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骨架,那就不难发现蒲鲁东受到的 构成价值 批判是马克思的点睛之笔.因为蒲鲁东的 二律背反 解决方案便是以构成价值作为核心,同时也将其作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础.蒲鲁东又将 二律背反 称为反律,指的是命题之间的特殊关系,蒲鲁东认为两个命题处于不可或缺但又彼此对立㊁斗争的关系中.然而这却并非属于蒲鲁东的独特理论,亚当 斯密㊁李嘉图早已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答劳动价值论.而蒲鲁东则用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寻找到了一个抽象的范畴,即构成价值.蒲鲁东受到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其一,蒲鲁东在对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时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意识,在蒲鲁东的认知中必须先提前进行假设才会产生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的每一次发生都仅仅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事件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提出了交换的建议,接着就不断地有人来建议二次方的交换,以至三次方的交换.蒲鲁东认为交换的历史是从先验假设的需要开始的,这种先验的假设正是马克思反复批判的主观主义.其二,蒲鲁东仅仅以调和的形式做出了 二律背反 的解决方案,但这样的方法并未深入到现实社会.蒲鲁东关注的价值 二律背反 的一种现象 生产带来贫困,原本生产应当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工人越是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越多反而越贫穷,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责任并不在于价值的二律背反,而是劳动的异化引发了这种现象.但是 二律背反 反映的仅仅使现实社会的矛盾,蒲鲁东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无效的,只运用抽象的调和是不可能解决的.第三,蒲鲁东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价值的 二律背反 是社会现实矛盾的一种表象,其解决的关键在于立足于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人的主体地位.2㊀价值二律背反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2.1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二律背反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直都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因此生产力转变成基本的社会化活动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但无论如何占有社会产品的还是资本家,工人进行的仍然是生产产品的交换活动.资本主义社会的 二律背反 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素产生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化的二律背反. 西方国家(特指欧洲各国)曾经在某个特殊时期形成了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公理的认知 法庭和君主拥有财产的主权,尽管家庭才是财产的归属.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6世纪,在当时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观点 ,因此资本主义拥有了指挥(驱使㊁压榨)生产力的权利之后,长期致力于将各种分散的生产资料进行集中从而扩大本阶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这成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他们通过一系列动作将其转化为加强现代生产力的杠杆.资产阶级实现这一作用的历程从15世纪开始,直至达成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1)简单协作;(2)工场手工业;(3)大工业.确切的说,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将有限的生产资料进行归集合并,使其从个人占有的方式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这一历程持续到19世纪初,当时手工业工厂和大的作坊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便是从此时真正产生了.生产者和资本家在这个时期彻底走上了对立面,这是因为生产者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而资本家手中掌握着全部的生产资料,这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不相容的开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变得水火不容.2.2㊀工作日的控制与延长的二律背反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观点是在其内部共有两种权利在进行对抗.资本家的权利可以称之为 买者 ,换而言之,资本家必须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才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般而言资本家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分别为:(1)延长剩余劳动时间;(2)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在此处进行解释的是,在生产中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分为两种:一种叫作 必要劳动时间 ,即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时间;另一种叫 剩余劳动时间 ,也就是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额外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相加的总时间长度便是所谓的 工作日 ,因此资新时代论坛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6㊀㊀本家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延长工作日.生产者拥有的权利是 卖家 ,也就是售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但是工人必须使得自身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因此其必须将工作日维持在自身可以接受的正常限度内,一般而言工人都是将道德界限和身体界限作为工作日的确定依据.但是在资本主义的流通和交换中,工人的劳动力其实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存在的,因此 二律背反 就这样出现了.资本家作为 买家 ,他们可以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尽情使用花钱买到的生产力,从而为自己带来更多的 增殖利益.资本家往往通过无限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来增加自己可以获得的 增殖利益.2.3㊀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的二律背反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认同 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 这个观点,劳动的真正主体工人应该享受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因为劳动者创造了劳动产品,后者乃是前者的结晶,因此产品理所当然属于真正的劳动主体.但这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则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劳而获的只有那些精于算计的资本家,他们完全不在乎劳动者的生死,想尽一切办法对其进行剥削,还美其名曰自身拥有最大程度使用 买来的生产力 的权利,这种行为简直要用厚颜无耻来形容.马克思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资本家仅仅是基于最低的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给工人发放工资,仅仅是为了确保工人 不至于死绝 .马克思将这一 二律背反 的成因归结为异化劳动.确切地说牵制着劳动者本身的是以下四种形式的异化分别为:(1)自我异化;(2)人与人的异化;(3)物的异化;(4)人类的类本质异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性.在异化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困苦生活与资本家的奢靡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源自于劳动者对象化活动的异变.国民经济学揭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将资本家利用资本占有工人的劳动以及其劳动产品来积累财富的真相,摆在了人们面前.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中的过程中,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私有制统治,那么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困苦境遇难以更改.3㊀马克思批判二律背反 所具有的当代价值3.1㊀社会价值关于普鲁东批判的问题上,马克思将其关于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很好地把握住,再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来将关于个人的生产社会关系方面的历史实践思辨遮蔽全面地予以清除,由此对那些由历史唯物主义主导 历史科学 相关任务以及对象进行了全面且非常深刻的确认.他指出,对于人来使,其社会历史实际上仅为个体发展的一个历史,无论人们可否对此有所认识,物质关系将是所有关系的重要基础.该物质关系仅仅为个体活动所需实现的一个形式.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阐释出发展的根本是个体发展,以物质关系为基础,进一步形成各类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关于价值的 二律背反 方面的深刻批判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体系得到顺利的开展且取得良好的成效,需高度关注受到 二律背反 思想的影响,对其进行严格的防范,为此需要的就是深刻理解㊁准确把握㊁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此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3.2㊀经济价值政治受到经济的决定性影响,经济起到基础的作用,而政治则为它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采取的经济主体为公有制㊁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地发展.该制度的实施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根据马克思关于 二律背反 方面的批判,将可有效地避免掉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陷阱之中.习近平同志明确地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道路,所遵循的发展理念应当包含开放㊁绿色㊁协调以及创新等.为了形成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对过去的发展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及对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结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主要问题而逐步形成.只有进行新发展理念的坚持,才能够在发展及改革过程中避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掉进 二律背反 的陷阱之中.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对我们党的基本发展理论体系进行了传承,其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对国家的建设事业如何发展㊁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从而使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路更公平且有更高的效率.3.3㊀个人价值从本质上看,马克思关于 二律背反 批判的问题上主要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以及资产等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从而使工人阶级利益得到有效全面的保护,该点实际上正是我们党当处建立新中国的最朴素的思想.我们需要严格地避免受到 二律背反 思想的影响及渗入,对人民群众的权益进行有力的保证.我国的«民法典»在今年得以正式颁布,它也是我国首部 法典 ,更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此,首先我们需深刻地认识到该法典正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及坚持不懈地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要求.它对各类民事主体(如法人及自然人等)相互间所存在财产及人身等关系进行规范,而这些正是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关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广大的群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够有效地实施好我国的民法典,将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形成有序的人际交往关系,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局面.其次我们需要深刻地领悟民法典的全面有序实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展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必然要求.该法典确定了我们在长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市场经济建设方面所获得的关键性制度成果,对人民群众在开展经济生活中所涉及的贸易及财产等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从而有助于积极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关于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制度方面的工作展开,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参考文献[1]付文军.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经济 二律背反 现象的逻辑理路[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付文军.资本㊁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主线[J ].当代经济研究,2016,(02).。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米力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表述了关于本原的思想,通过观察“水”这“有定形”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纳克西曼德作为他的学生则反对其老师的做法,他认为任何单一的自然物均不可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
他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吧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而阿那克西美尼泽他认为气本身具有无定形的属性,正是它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宇宙万物,这是对泰勒斯和阿纳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种综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因为它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当做了最真实的东西,当做了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的本质,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和“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
它不再把“本质”、“原则”、“绝对”等理解为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范畴,“本质被描述为非感性的东西,于是一种与感性、与旧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被提升和说成本体和真实的存在”,从而“形成了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
”3、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他认为或是变化无常的,始终处于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但其“分寸”、“次序”、“周期”、“必然性”等却是永恒不变的,是世界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
而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他表述为“逻各斯”。
逻各斯不是外加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显示出逻各斯的永恒不变性。
卢卡奇_资产阶级思想二律背反_理论评析
求系统把握。古典哲学在求助于形式和内关系的结构前提时,要 意识主体却和其所面对的或创造的意识客体刚好相反。
么把个别学科的方法该成为哲学的方法,或者把物质的非理性,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了无产
在逻辑意义上说成是最终的事实。“这种双重倾向性的哲学方式 阶级阶级意识的关键作用。他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仅仅有其阶
律背反中,主体的分裂,主体和客体的非同一性是最根本的对立, 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卢卡奇又引用了普列汉诺夫强调过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把 握世界时在思想中所受到的且为之所限制的如下二律背反的形 成:“一方面,人表现为社会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社会环境是由 公众舆论创造的,就是说由人创造的。”⑤其实普列汉诺夫的这个 二律背反形式的核心思想仍然是主客体相分离,主体总体性被分 解于零散部分的问题。这里的人指的是资产阶级这个认识主体。 由于资产阶级这个意识主体只能认识由他自己所创造的社会环 境这个客体,这是个特殊的部分客体,(因为除了这个客体还有其 他阶级做为意识主体所创造的客体),而作为整体的客体在很大 程度上是在资产阶级这个主体之外的,资产阶级作为意识主体和 创新主体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卢卡奇所指到的:主体只能认知 到由自己所创造的客体。
身,使得体系本身不能对这些条分缕析的事实,不再理性的东西 表所有社会化大生成的性质,能以整体立场,集体利益出发进行
加以体系化。然后古典哲学把这种形式和内容的逻辑对立推到 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能作为总体的意识主体,总体的创新主体,
极至,把作为哲学基础的所有对立都汇集到这一对立之中,且力 总体的意识客体出现,使主体与客体达到同一,而资产阶级作为
注释: ①②③④⑦⑧⑨ 11 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文版).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244 页,第 209 页,第 199 页,第 220 页,第 194 页,第 226 - 227 页,第 232 页,第 245 页,第 309 - 310 页. ⑤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史论集(德文版).第 54 及以下几页,第 122 页及以下几页。 ⑥马克思.神圣家族(中文版)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