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虾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质疑,因此养生态农业也随之迅速崛起。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其中的一种典型代表,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实现了水稻与虾类的共生共益。

本文将从生态农业的意义、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态农业的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着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严重的浪费和破坏,以及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生物多样性,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业持续生产力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的出现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期养殖虾类,利用池塘、小溪等作为养殖虾类的场地。

这种模式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融合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充分地利用了水稻田的生态环境,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水稻和虾类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融合。

通过接种多种微生物,形成了一种更为丰富的微生物环境,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和生产。

2. 资源共享,达到了互利共赢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实现了水稻和虾类的资源共享,虾类在水稻田中能够通过吃杂草、粪便等营养物质,为虾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生长环境。

虾类的排泄物也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3. 有利于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不仅能够改善水稻田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还能够促进土壤的生态恢复。

虾类的活动能够松土并使土壤透气性增强,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改善土壤环境。

三、技术应用1.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中引种适宜的虾类,与水稻同期生长。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摘要】这项研究旨在分析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的效益。

通过试验设计与方法,产量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稻虾综合种养效益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些效益,并提出了未来的展望,指出稻虾综合种养在未来的发展潜力。

本研究对于推动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种养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产量效益、经济效益、成本效益、效益结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目的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结合稻田和虾塘的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和虾的产量,实现双赢效益。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试验,探究稻虾综合种养的效益特点,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种养建议,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探究稻虾综合种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其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2. 研究稻虾综合种养对虾类产量的影响,比较不同种养方式对虾类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的影响;3. 分析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探讨其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4. 总结稻虾综合种养的效益特点,为今后类似种养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次研究的目的,希望可以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意义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稻虾综合种养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

通过将虾养殖与稻田种植相结合,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田的闲置资源,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

稻虾综合种养还可以实现农田的多功能性,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养殖虾类,从而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稻虾综合种养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虾类在水稻田中可以起到清理水质、防治病虫害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虾类还可以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松软,改善土壤的结构,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摘要】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养殖虾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通过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和前景。

研究表明,稻虾共作种养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将对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背景、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性、生态环境影响1. 引言1.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结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的增长。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通过将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水稻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为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虾的排泄物和游动活动,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虾和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关键技术包括适宜的虾种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饲料配方、有效的水质管理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1. 引言1.1 背景介绍稻虾共生种养模式是一种集生态养殖和高效种植于一体的农业模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同时种植虾和水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种养模式的出现,得益于人们对传统农业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稻虾共生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虾的养殖效益,还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受到了众多农户和科研机构的关注和支持。

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发展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对于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稻虾共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虾子的养殖效益。

研究稻虾共生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稻虾共生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水稻和虾子的相互作用,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农田的产出,为农民增加经济收益。

稻虾共生模式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虾蟹清理水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稻虾共生模式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生态稳定性,减少由于单一种植模式带来的病虫害风险,保护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确保农作物的稳定产量。

深入研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提高农田的产出和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究和推广。

2. 正文2.1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动物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循环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在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中,水稻和虾类动物可以相互促进生长。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生态种养方式,它是指将稻田和虾池进行整合,同时在两者之间种植水稻,利用虾对水稻有益的生态功能和水稻对虾产生有益的生态功能的特点,实现稻虾联合生长的种养方式。

1. 提高了用地效益:虾池周边利用其不宜作为耕地的湿地,可以将其种植为水稻,取得了双重效益。

2. 节省了用水资源:稻田和虾池互相渗透,形成了稻虾共生的良好环境,可以减少水的损失,同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 增加了水产品产量:在虾池中蓄养虾类,同时在水田中种植水稻,可以利用虾的粪便、残体、虾苗等对水田进行投喂,有利于增加稻田中菌类、蚯蚓和鱼类等的生长,提高水田的产量。

4. 促进了土壤改良:虾池蓄养虾类,虾类在生长过程中排泄的排泥和垃圾可以添加到水田中,有利于水田的肥力和改良土壤。

5. 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虾类能够吞食稻田中的害虫、蚜虫等昆虫,避免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农民的经济负担。

综合种养技术:1. 营造适合虾类生长的环境:建虾池前应对场地进行筛选,选用地势较高、底土比较硬实、水源充足的的地方,确保虾池周边没有农业化肥的源头和感染虾病的病源地。

2. 合理种植水稻:选择较矮且根系发达的水稻品种,比如南京香,稻苗密植,促进虾类生长的同时也能利用稻田土壤养分,增加稻田水产量。

4. 防止病虫害:虾池中应定期清理虾池底泥,以去除虾病病源,注意虾的饮食卫生和食物质量控制,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5. 定期换水:定期换水可以保证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注意保持稻田和虾池的混合水位,以保证两个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稳定性。

总之,稻虾共作是一种优秀的生态种养模式,可以提高用地效益、节省用水资源、增加水产品产量、促进土壤改良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物种,采取合理的综合种养技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共生关系。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虾共生”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即在稻田的四边挖沟,中间种植水稻,实现小龙虾和水稻在同一个稻田里同生共长。

此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

一、“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1、“稻虾共生”能大幅提高稻田产值从稻田的亩产值来看,运用“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稻田,其产值从2000元,可以提高到45000元。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水田的亩产值,这在很大幅度上提高了稻田产值。

2、既增肥农田,又降低病虫害虾稻共生,只给小龙虾少量投喂,吃不饱的小龙虾会到稻田寻找食物。

小龙虾不但会吃掉杂草,还会吃掉害虫和虫卵,减少害虫。

同时在农田里排便,给农田增肥。

小龙虾的不断爬动,还利于土壤的松动,减少土壤板结,同时有效防止水稻烂根,减少病害。

3、降本增益,提高品质根据“稻虾共生”的实践发现,虾稻共生下,稻田需要的肥料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农药使用减少超过一半,大大减少了农田的投入成本,提升农田的效益。

此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并且小龙虾放在农田里,减少饲料的投放,也大大提高小龙虾的品质。

4、提高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小龙虾在农村中源源不断生产有机肥,供给水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农田的病虫害,利于水稻的产量提升。

另外,稻田中的小龙虾是粗放式放养,比密集型养殖个头更大,产量更高。

5、“稻虾共生”的特色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稻虾共生”模式下的稻米,如今在市场上称为“虾稻米”,属生态大米,已经打响了品牌价值,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欢迎和喜欢。

而个头更大、肉质更好、绿色纯天然的稻田小龙虾,也更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尽管价格高达每斤70元,却时常供不应求。

二、“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1、稻田选择(1)水源: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不被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虾塘进行结合养殖的新型生产模式。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优势、适宜地区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水稻和虾共同养殖在同一片田地中的养殖模式。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在水稻田中放养虾,实现水稻与虾共生,相互促进,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天然的虫害防治,而虾在水稻田中可以找到丰富的食物,提高了虾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下的养殖,不仅可以提高农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达到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的目的。

二、优势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有效地将田间的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农田的浪费。

2. 降低养殖成本。

通过水稻与虾共生的方式,可以减少虾的饲料投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3.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水稻和虾共生养殖模式下,通过水稻的自然生长和虾的捕食,可以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4. 促进农田生态平衡。

水稻和虾共生养殖模式下,可以形成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了土壤的改良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 增加农田产量。

通过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农田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适宜地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适用于水稻产区和对虾养殖区相互结合的地区。

例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东南亚地区等。

在这些地区,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的基础条件比较好,适宜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四、关键技术1.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

在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中,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非常重要。

通常选择一些具有抗倒伏能力和适应力强的水稻品种,可以增加整体的产量。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一、引言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是以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互补养殖、种植与虾共生的方式,增加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旨在分析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的效益,并探讨其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二、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模式稻虾综合种养试验以水稻田作为虾的养殖场所,通过在水稻田中适时放虾并且在水稻生长期间进行虾苗的投喂和管理,充分利用水稻田的养殖条件,提高虾的养殖效率,达到稻虾共生、互惠互利的目的。

这种模式首先减少了虾池的占地面积,同时降低了虾苗的养殖成本,避免了传统虾养殖模式中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破坏等缺点。

三、试验效益分析1. 提高水稻产量稻虾综合种养试验中,虾对水体和土壤中的杂草和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减少水稻田的病虫害发生率,同时还可以通过虾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

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相比,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提高了10%左右。

2. 增加虾养殖收益在水稻田中养殖虾不仅可以提高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虾与水稻共生还极大地降低了虾苗的用饵量,成本更低。

试验结果显示,相同面积下,与传统虾养殖模式相比,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的虾养殖收益增加了20%左右。

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模式有效地利用了水稻田的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相同面积下,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养殖虾,达到了多重效益的目的。

从综合利用角度来看,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效益更为显著。

四、可行性和发展前景稻虾综合种养试验通过整合水稻种植和虾养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减少了土地的污染,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

该模式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对虾养殖收益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也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结合稻田和虾塘的种养模式,由于其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减少虾塘的环境污染,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提高农田生产力: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稻田中的虾在翻土吃杂草的也喂食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起到了生物害虫防治的作用,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田的生产成本。

在稻虾共作种养中,虾蟹的分泌物可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农田的生产力。

2. 减少虾塘污染:虾蟹在稻田中吃杂草和害虫的也清理了稻田中的底泥,减少了稻田的富营养化,减少了农田的环境污染。

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也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改善了水体的水质。

二、综合种养技术1. 调节耕种结构: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可以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虾蟹的养殖面积,实现水稻与虾蟹的协调发展。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调整耕种结构,实现稻虾共作种养的有机融合。

2. 合理配置养殖种群: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需要合理配置养殖种群。

为了保持水稻和虾蟹的协调发展,要根据土地资源和水域资源的特点,合理配置水稻和虾蟹的种群数量,实现农业养殖的互利共赢。

3. 优化生态环境: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需要优化农田和水塘的生态环境。

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鱼草共生,构建农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4. 加强科学管理: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需要加强科学管理。

可以通过科学施肥和灌溉,合理防治病虫害,控制养殖水位和水质,提高农田和水域的产出效益,实现稻虾共作种养的高效经营。

三、结语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减少虾塘的环境污染,丰富农田的生态。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种养技术,实现稻虾共作种养的良好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养模式,其通过在稻田中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虾类,既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本文将探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双重增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农田可以实现双重增收。

一方面,水稻的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种植水稻也可以为虾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类的养殖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2. 生态效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通过水稻和虾类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水稻可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遮荫,为虾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反之,虾类在稻田中也可以帮助水稻解决虫害,并且通过虾类的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3. 资源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实现了土地的多元化利用;虾类养殖的水体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虾类养殖也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使得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二、综合种养技术1. 土壤改良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虾类的养殖会产生一定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可以起到很好的肥料作用。

在虾类养殖的同时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将虾类的排泄物与土壤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

2. 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水体的管理对于虾类的养殖和水稻的生长都至关重要。

需要采取相应的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包括水质监测、水体养殖环境调控、虾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保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提高虾类的养殖效益。

3. 有机农业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属于一种有机农业种养模式,因此在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稻虾共生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通常指的是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

这种模式不仅
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还能够促进土壤的有机质积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本文
将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稻虾共生模式能够促进土壤的有机质积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常规的稻田种植模式中,稻谷收割后的稻草往往会被焚烧或者深埋,导致大量的有机质流失。

而稻虾共生模式中,稻田中的虾类会将稻草分解为有机肥料,提供给作物的生长需要,减少了有机质的流失。

虾类的穴居生活方式会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排水,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地下
水的积渗和土壤的盐碱化现象。

稻虾共生模式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稻虾共生模式还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稻虾共生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的环境风险,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虾共生模式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稻虾共生模式的实施中,农
民可以同时从水稻和虾类的养殖中获取经济收益,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

稻虾共生模式
不仅对农民个体具有经济利益,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稻虾无沟式养殖模式试验

稻虾无沟式养殖模式试验

为使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在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安徽民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选择200亩稻田开展了无沟式平田养殖小龙虾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稻田选择(1)稻田基本条件。

选择连片规则长方形,土质黏性肥沃,土壤保水性能好,田埂坚实不漏水的稻田。

每块稻田面积一般10~20亩,稻田地表较平坦。

(2)水质条件。

安徽民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紧靠淠东干渠,周围无任何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水质与环境相关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2016)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

2.田间工程(1)稻田平底。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用挖掘机将稻田底部进行平整,开挖的泥土加高、加固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土都进行压实。

田埂高于稻田面0.6~0.8米,坡比1∶1.5。

(2)进水设施。

实行进排分离、高灌低排,将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稻田两端对角处。

进水要有一定的水压,保证每块稻田都可以进水。

进水管埋于田埂面下,管口用80目的聚乙烯过滤网或过滤袋,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同时进水口要高于田面70厘米的位置。

(3)排水设施。

排水设施采用双套管排水闸,外管高于内管,底部镂空,方便排出底层水。

涵闸采用砖砌,顶部应不低于田埂面,一方面便于从田埂上到涵闸上操作,另一方面防止下雨时泥水流入涵闸造成淤塞。

用20目的网片制作可升降的防逃网,防止小龙虾随水流外逃或敌害生物进入。

排水闸建在稻田进水口对角处,稍低于田面,保证水排得出。

(4)防逃设施。

田埂上设防逃网(墙),用尼龙网片制作。

防逃墙埋入田埂地下15厘米,露出地面40厘米。

3.稻田前期管理(1)稻田改底改水。

稻田平田及田间工程完成后,及时改底、改水。

于1月22日从淠东干渠引水注入稻田约10厘米,然后泼洒生石灰浸泡消毒,用量150千克/亩,10天后放干田水,再重新进水20~30厘米,用有机酸类产品进行水体解毒。

(完整版)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完整版)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检查研究一、模式发源2001 年,潜江市农民领先探究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即在稻田开挖简略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每亩田每年可收获“一稻一虾” 。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研究,针对只好收获一季虾,并且养虾和种稻时间矛盾,到了插秧季节小龙虾生长规格不达标等问题,对该养殖模式进行了改良和完美,提出了“虾稻共生”的养殖模式。

所谓虾稻共生是指利用稻田种一季中稻,全程养两季虾的种养联合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将稻沟由本来的1m 宽、0.8m 深小沟,改挖成 4m 宽、 1.5m 深大沟,这样一来,每年的8 月至 9 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 10 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 4 月中旬至 5 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 5 月尾6 月初整田、插秧, 8、 9 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这样循环轮番。

这类模式有效提升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每亩田可多产100斤左右成虾,还解决了秋天没虾吃的问题,保证了成虾的质量和规格。

二、地区政策优势小龙虾养殖最大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北、江苏、安徽为主。

湖北主要以稻虾连作模式为主,江苏以虾蟹混养、鱼虾混养等模式。

三、虾稻共养模式长处1、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小龙虾的产量、规格,又提升了稻米的质量。

2、使用的是无公害农药,使用次数比惯例稻田要少,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

3、稻田养小龙虾需要开挖总面积17%的养殖沟,可是一年只种一季作物,冬天修养水土保持了地力,再经过采纳优秀水稻品种、合理密植等方法,保证了水稻的有效分蘖、穗数和正常穴数, 83%的水稻产量远比同样面积水稻增产很多。

4、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供给了充分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供给了优秀的生物肥,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使生态环境获得改良,实现生态增值。

四、经济效益以今年潜江市虾稻共养利润为例:均匀一亩田地产200 多斤小龙虾,按规格不一样,虾贩出价 15—30 多元 / 斤,每亩田地小龙虾利润能够达到3000—6000 元/亩;每亩田能够均匀产稻 1200 斤,每斤售价 1.9 元/ 斤,每亩田水稻产值能达到 2280 元/ 亩。

稻田养虾可行性分析

稻田养虾可行性分析

稻田养虾可行性分析稻田养虾是一种结合了稻田农业和水产养殖的种养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相比传统的稻田种植和单一的养殖业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

下面是稻田养虾可行性分析的详细回答。

首先,稻田养虾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利用效率高:稻田养虾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种植的生态环境,通过虾蟹与水稻的共生关系,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养分、光能以及水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品种适应性强:稻田养虾可选用适宜的虾蟹品种,这些虾蟹能够在水稻田的环境中生长繁殖,适应性强,能够适应稻田的水质、温度、光照等条件。

3. 增加产业附加值:稻田养虾将稻田的种植和虾蟹的养殖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农田的收入,还提高了养殖产业的附加值。

兼顾了粮食和水产的生产,能够使农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4. 生态环境友好:稻田养虾能够在稻田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虾蟹的捕食和排泄物的分解,能够减少稻田中的有害生物,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稻田养虾也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1. 技术要求高:稻田养虾需要农民对水田和水产养殖两个行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对稻田的养殖管理、水质调控、虾蟹病害的防治等方面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

2. 虾蟹种苗供应困难:由于稻田养虾是一个新兴的养殖模式,虾蟹种苗供应不稳定,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品质、疫病防控好的种苗来说,更是难以获得。

3. 收入波动大:稻田养虾的收入受到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大,有时候养殖户的收入可能不如传统稻田种植和单一的养殖业稳定。

4. 病虫害防控:虾蟹作为一种水产养殖动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特别是在稻田养殖中,对于病虫害的防控要求更高,否则可能导致养殖效益下降或损失。

综上所述,稻田养虾在资源利用效率、品种适应性、增加产业附加值和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带技术要求高、虾蟹种苗供应困难、收入波动大和病虫害防控等难点和挑战。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引导养殖户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稻田养虾的可行性和发展。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将虾与水稻种植结合的农作模式。

其原理基于虾与水稻之间的互惠关系和生态系统相互促进。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互利共生:水稻提供了虾所需的生境,如水体、水草和浮游生物等。

虾在稻田中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等养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2. 水稻保护:虾在稻田中活动,会吃掉一些病虫害和杂草,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对水稻的损害。

同时,虾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质量。

3. 养殖增收:在虾稻共作模式下,除了收获水稻外,还可以养殖水产虾类,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水稻和虾养殖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4. 合理管理:虾稻共作模式需要合理管理水分、施肥和杂草防治等问题。

例如,在稻田中人工投喂养分,防止虾类过度捕食水稻的根系;合理控制水位,保证虾类的生长和活动。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充分发挥了虾与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提高水稻产量、保护水稻和增加养殖收入的目的。

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还能
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研究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研究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研究引言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提升,种养健康生态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兼顾稻米和虾养殖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高效生态养殖。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不仅能够种植水稻,还能够养殖虾,通过相互配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农田的高产和虾塘的高质。

本文将着重研究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相关技术,探讨其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概述稻虾共作种养是以稻田为载体,通过水稻种植与虾类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的生长为虾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庇护地,而虾类的活动则促进了水稻根系的通透性和空气透气性,使得水稻生长得更加旺盛。

虾类粪便和腐殖质成分也为稻田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生长的健康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和水域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

相比传统的稻田种植和单一的虾类养殖,稻虾共作模式减少了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了虾类养殖的环境污染和养殖成本,实现了农业与养殖的良性互动。

二、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研究1. 水稻品种选择:稻虾共作种养中,水稻品种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需要选择适合与虾类养殖相结合的水稻品种,其株型要偏向直立型,生长期要适中,抗病虫害能力要强,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2. 施肥管理:在稻虾共作中,虾类的粪便和腐殖质是无钱滋养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料,但也需要适量的补充化肥。

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3. 水管理:稻虾共作中合理的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要保持一定的水位,以满足水稻和虾类的生长需求,同时要注意定期换水和水质监测,防止因积水和水质问题导致病害的发生。

4. 虾类养殖与捕捞:在稻田中适当养殖虾类,可以利用水稻残留物和稻田中的浮游生物作为饵料,通过自然捕食的方式来养殖虾类。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

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与效益稻虾共生是一种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将虾与稻田共生,可以实现稻作生产和水产养殖的融合,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

一、稻虾共生的特点1.资源共享:稻田是虾养殖的自然环境之一,以自然饵料为主的虾子可以在水田内自由自在地生长。

同时,虾的眼福也非常依赖水质,使水田的水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2.生态环保:虾在稻田中可以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水草,可以帮助稻田统治病虫害,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同时,虾也可以吃垫底的有机质,可以有效减少氨气和亚氮酸的滋生,帮助稻田建立自然有机肥。

3.高产高效:虾子与稻栽培的生长时间基本相同,在稻田中虾子可以有效活化硫酸盐,改良水田土壤,有助于提高稻田的产量和品质。

4.低成本:稻虾共生不需要额外投入太多资金,虾子的生长和饲养成本相对比较低,而且由于虾子在水田中可以自行取食、自然繁殖,不需要大量人工投入和管理,可节省农民的人力物力。

二、稻虾共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虾子数目难以控制,可能会对稻田的生长造成影响。

对策:可以通过增加虾池来控制虾的数量,避免对稻田的影响。

2.虾子饲料选择范围较窄,需要根据虾子的口味和营养需求进行饵料选择。

对策:可以采用多样化的饵料,包括水草、稻秆、杂草等。

3.稻虾共生模式需要适合稻田的水环境,水质太浑浊、厌氧和水位波动都会对虾子的生长产生影响。

对策:保持稻田水位稳定和水质清洁,随时监测水质参数,及时调整虾子的饲料。

1.经济效益:稻虾共生可以同时获得稻谷和虾子的收益,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小了投资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2.生态效益:稻虾共生可以有效地增加稻田中的有机质,减少了与农药有关的病虫害,保障了稻田的生态系统安全。

虾子的生长也促进了水的循环和保水性,增加了稻田的水利效益和生态效益。

3.社会效益:稻虾共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同时利用虾类进行养殖的一种农业模式。

该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同时还可获得稻作与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应用。

农业模式稻虾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内添加适宜数量的虾种,与稻作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的虾类养殖管理和稻田生态系统重构,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虾类产量以及水质质量,同时减少虾类疫病和保持水稻和虾类的生长良好状态。

技术应用1.种质选择在进行稻虾共作模式时,选择适用的虾苗和种子对于该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

推荐使用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量高的虾种。

同时,对于稻种,建议使用抗虫抗病、耐水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种质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该种植养殖模式的效益质量。

2.水质管理稻虾共作不仅要注意稻田的水质质量,也要注意虾塘的水质质量。

虾类对水质要求极高,而稻田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和控制化肥农药,保证水质清洁。

稻田与虾塘之间可以通过利用稻田的水源对虾塘的水源进行降温、保护虾类的作用。

3.调控施用在虾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稻田中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有益微生物的增加等。

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需要根据虾类生长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过度放养将影响虾塘的生态环境。

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则需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达到微生态平衡。

优点1.稳定水稻产量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中,虾类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螺和稻虱等稻作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证了水稻的生产量。

2.增加种养收益稻虾共作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获得水稻和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通过调节虾种数量和投放量的平衡,还可以获得更高效的盈利水平。

3.促进水稳定性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从而有效减少水源污染和破坏。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稻田与养虾场有机结合,在稻田中养殖虾类,从而实现稻田养虾,同时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

这种养殖方式既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又可以增加虾类养殖收益,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是“农田-池塘联合养殖模式”,即在水田中选择一部分面积建设虾池,虾类在水稻生长的在虾池中生长繁殖。

这种种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

水稻的茂盛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养料,为虾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虾类的排泄物会为水稻提供养分,增加水稻产量。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田的虫害和病害。

水稻生长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蚜虫、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侵扰,而引入虾类可以作为天敌控制这些害虫。

虾类还可以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藻类,保持水田清洁。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可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养殖虾类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兼顾养虾的同时种植水稻,可以为农户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养虾可通过网络养殖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并能够带来氮、磷等养分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能够实现水稻和虾类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水稻生态系统的平衡。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农业养殖模式,可以实现水稻和虾类的互利共生。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应得到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的关注和支持,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养虾模式研究
作者:何贤超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6期
摘要在三门县健跳镇繁荣村进行水稻和青虾轮作种养模式试验,面积9 338 m2,4月19日早稻直播,7月26日收割,8月29日放养青虾苗种,春节前捕捞上市,捕大留小,为秋季青虾;春节后至清明前捕毕,为春季青虾。

共收获水稻6 790 kg,获利6 720元;青虾854 kg,获利57 302元;泥鳅105 kg,获利6 818元,总获利70 840元,投入产出比为1∶2.34。

由此表明,稻虾轮作模式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稻;青虾;稻虾轮作;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6-0220-02
近年来,三门县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等多种养殖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各种养殖模式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此,笔者进行了稻田养虾模式的试验,以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找出有效途径。

现将示范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块概况
试验设在三门县健跳镇繁荣村某科技示范户养殖田。

试验田总面积为9 338 m2,划分为2个区块,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不漏水,土质良好,土地平整,土壤pH值5~7,呈微酸性。

1.2 试验材料
早稻品种选用中早39,虾苗选用青虾。

1.3 试验方法
1.3.1 筑田埂,开虾沟。

冬春闲时,根据田块形状进行设计,沿田硬四周加高至1 m、加宽至1.2 m,塘四周挖一条宽1.5~
2.0 m、沟深0.8~1.0 m的虾沟,把挖沟多余的土加到田埂上,加宽加实,虾沟是供青虾在夏季避高温、活动觅食和栖居场所,在排灌渠一侧埋好PVC 进水和出水管,同时在管外用60~80目网片,围成半圆形,以避免注水时使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稻田,从而影响青虾的生长。

田埂必须夯实,防止渗水。

1.3.2 早稻种植。

播种前进行翻耕整平稻田,整地时用48%优质复合肥600 kg/hm2撒施在田中作为基肥。

播前种子进行浸种催芽,4月19日播种(直播),播种量(干谷)67.5
kg/hm2,要求匀播,分畦定量播种,采用人工撒播,播后塌谷,要求不露谷粒。

4月23日防除杂草,防治前灌3.33 cm水层,用40%直播净1 050 g/hm2对水600 kg/hm2进行喷雾。

第1次在5月17日施48%优质复合肥450 kg/hm2,第2次在5月31日施尿素187.5 kg/hm2,促进稻苗早发、多分蘖、长大蘖。

合理灌水:出苗后浅水促分蘖。

当苗数达375万~450万株/hm2时,及时搁田,先轻后重,引根深扎,后期看苗施保花肥增粒重,后期干湿交替,不断水过早,防止早衰,收割前5 d左右断水,便于收割。

结合三门县病虫情报和田间实际进行防治病虫害,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7月26日进行收割。

早稻收割后作再生稻管理,管理时不需打药和施肥。

1.3.3 青虾养殖。

具体有如下8个方面的技术要点。

(1)清塘。

早稻收割后疏通四周水沟,同时清理四周稻草,在虾塘四周用30%漂白粉进行消毒。

对虾塘注水,8月10日用30%漂白粉225 kg/hm2消毒,注水深度要求50 cm。

(2)放苗。

放养虾苗时间在8月29日,放养青虾苗75 kg/hm2,9月10日放养泥鳅苗2 700 株/hm2左右,规格4.2 g左右。

放苗时间选择在清晨,由于白昼气温较高,影响虾苗成活率,购买、运输虾苗时,应求近求快。

(3)合理投饵。

投饵要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饵料选择青虾专用饲料(购买青虾专用饲料)。

放苗6 d后,开始少量投喂青虾专用饲料。

9月5—20日每天投喂2次,分2个时段投喂,分别在早上和傍晚,早上投喂量3 kg/hm2,傍晚投喂量9 kg/hm2。

随青虾的生长逐渐增加饲料,9月21日至10月25日每天投喂2次,分2个时段投喂,分别在早上和傍晚,早上投喂量4.5 kg/hm2,傍晚投喂量12 kg/hm2。

饲料投放在虾沟四周的浅水处,便于青虾均衡摄食,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变化以及青虾吃食活动情况作适当调整。

(4)日常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是促进青虾生长的关键。

水质透明度应保持在30 cm左右。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虾池水质变化,如发现水质过浓,应及时加水和换水,特别在高温季节,应坚持每7 d换水1次,每次换水1/3。

勤检查,检查青虾吃食及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和病、敌害侵袭情况。

青虾的敌害主要有蛙类、水蛇及凶猛鱼类等,一旦发现,应及时捕捉清除。

平时还要检查塘埂是否有渗漏,进排水口的密眼网设施是否完好。

(5)防病。

早稻收割后养殖青虾,水清土肥,一般很少发病。

9月26日用芪蓝抗毒液3 000 mL/hm2杀菌,连用3 d,以防病害。

(6)施肥。

青虾养殖前期,一般不用施肥。

只有在温度下降到15 ℃左右,水质差、塘水浅、容易出现青苔的塘,可适量施用化肥,一般施尿素75 kg/hm2,使其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

(7)换水。

应注意勤换水增氧防浮头,一般10~15 d加换新水。

8—10月气温较高,每10 d加水1次,深度10~15 cm,水质透明度应保持在30 cm左右[1-2]。

(8)起捕。

春节前捕捞上市,捕大留小,为秋季青虾;春节后至清明前捕毕,为春季青虾。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过程中,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从表1可以看出,共收获水稻6 790 kg,获利6 720元;青虾854 kg,获利57 302元;泥鳅105 kg,获利6 818元,总获利70 840元。

试验中共投入生产成本为52 850元,其中种植水稻为15 680元,养殖青虾为37 170元。

具体分布如下:水稻种子420元、肥料2 940元、农药1 680元(含除草剂)、收割和运费1 260元、水费和人工2 380元、烘干和买谷运费1 540元、田租费4 200元;青虾,虾池改造(含田租7 500元/hm2)14 700元、虾苗4 060元、饲料5 978元、水费和人工9 100元、其他(网药等)和泥鳅苗3 332元。

投入产出比为1∶2.34,年收益为75 900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稻田养虾轮作模式是一项动植物互生、生态互利的种养技术,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青虾的粪便和残饵又能增加肥力,减少施肥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加收入[3-5]。

不仅增强了青虾、早稻抗病能力,而且减少了青虾用药、早稻农药和饲料使用量,由于虾塘较肥,化肥的使用量也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

同时缩短青虾养殖周期,且投资少、劳动强度低、种养技术简单、易推广。

稻虾轮作模式的田块及虾池适宜面积以4 500 m2左右为宜,且周边的水源要充足、水质要清新,稻田形状应为长方形,稻虾轮作早稻品种宜选择早熟品种,即在4月上中旬播种完毕,7月底前收割完毕。

青虾苗种一般在8月上旬放养,以保证青虾的适宜生长周期,促进青虾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同时青虾起捕时间应分2批,第1批春节前捕捞上市,捕大留小;第2批春节后至清明前捕捞上市,捕捞时要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出售[6]。

4 参考文献
[1] 鲍正发,程林润,吴伟,等.早籼稻金早47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02(2):67-68.
[2] 金柏生.早稻青虾轮作模式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6):1287-1288.
[3] 金乃康,尉士南,张友平,等.稻虾轮作种养模式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09(2):151-152.
[4]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26.
[5] 徐承旭.稻田养虾的几种模式[J].新农村,2000(10):19.
[6] 王树林.稻田养虾、茨菇养鲶一年双季轮作生产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1998(2):4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