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文言文阅读解析及备考建议共7页文档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文言文阅读解析及备考建议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新课标卷1的试题,我们发现语文课标卷1在继续保持七年一贯的“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了较前七年更大动作的“求变”尝试,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灵活性特点。
比如文言文阅读题首次考查了断句题,名句名篇默写出现了理解性识记的新题型,13题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辨析,17题以新的形式考查图文转换等。
下面仅对新课标卷1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加以解析。
2014年新课标卷1的文言文阅读总体特点为稳中渐变,稳中出新。
稳定体现在分值仍然是19分,题数仍然是4道小题,可是在试题难度、命题形式上却体现出变化和新意。
一、“变”首先在试题难度上阅读难度降低,试题难度增加。
从选文的出处看,2013年的文言文选自《明史》,2014年的文言文选自《旧唐书》,就其成书年份看,2014年的文言文比2013年更易懂。
而且2014年的文言文阅读字数较少,篇幅短小,便于学生读懂。
其次在命题形式上题型有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4、5题出新求变,第6、7题平和稳定。
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答案:C。
解析:本题虽然仍然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没有加大,在形式上却由单音节词的考查变成了双音节词的考查,对考生的心理可能会有影响。
从内容上看,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更容易理解,难度是有所降低的。
而且前两项作为重要实词学生平时已经掌握,C项通过联想成语法应该能做出判断,D项即使不熟,通过语境分析法代入应该也能准确做出判断,本题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对学生的影响应该不大。
又如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答案:D。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
4.要点不全,角度单一
问题: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生:我既是一个倾听着,又是一个牵线的人,还是一个诉说者, “我”贯穿于全文,牵线搭桥,引出故事,成为脉络。(1分)
【参考答案】
2.架空分析,脱离文本
问题:小说以“爷爷的宝藏”为题,有哪些作用?(3分)
生1:①贯穿全文,作为文章的线索。②吸引读者 ③揭示文章
的主旨。 生2:①题目新颖,吸引读者。②是题目的线索,串连全文。 ③设置悬念。
——《爷爷的宝藏》
【参考答案】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发现藏宝图、寻找宝藏、找到宝藏展开故 事情节。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③暗示主题。通过“爷爷的宝藏”展示了爷爷少年时代的天真和老年时对 孩子的关爱,也表现了布丽姬特的童真情怀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6.缺乏条理,不会分点
问题14.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
生:全文从土地开始,描写了挖红苕的情形,再由红苕引出吃麻 糖的情景和父亲挖井的情景。而燃烧红苕藤又引出吃洋芋的故事。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全文串在一起,意境连贯。而最后又写 到土地,给作者及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参考答案】
①首尾照应,以“土地”开始,又以“土地”结束。 ②从土地开始,想到在土地上劳作的父亲,既而引出儿时的回忆,以及 祖辈苦难的生活。由物及人,由物及情,土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情感载体。
假如要拍卖一幅油画,根据文意,影响画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2样卷)
2. 对整体性阅读和文本细读的强调?
第9题:
C.在文学史权威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意识形态制
“安娜之死”的困局——2014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的思考
杏坛沙龙新课程NEW CURRICULUM2014年江苏高考落下了帷幕,语文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选择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之死一节。
这样的选文给我带来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欧·亨利式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从2009年至2013年,江苏卷分别选了张笑天的《上善若水》,阿城的《溜索》,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师陀的《邮差先生》,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
这些选文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意蕴深刻、风格多样化。
命题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偏爱可见一斑,但2014年的选材却将触角延伸到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名著。
这样的命题导向,相信会给江苏语文高考备考带来一定变化。
一、关注选材的丰富性2014年的命题者在告诉我们经典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坛,它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篇。
突然想起了余华的一段话:什么是经典作品?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
文学类文本可以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一直以来由于戏剧文学选择适合考试命题的作品很难寻找,学生也较为陌生。
一般高三复习都会忽略或无视这样的内容,但2014年的选材变化也在提醒我们以后出现对经典戏剧文学作品的考查,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阅读与审题的意识培养仍是重中之重不论选择何种经典文学作品,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不会改变,即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如2014年江苏省的《安娜之死》的四道题分别与情节、环境、人物、写作技巧有关,涵盖了小说的要素;四道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地分析与作品要素相关的内容的能力,哪一道题都不能从一个简单维度答题,这就需要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最后一道探究题实际上是思维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揣摩。
因此现代文阅读答题过程中一些必要的阅读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是阅读突破的一个关键点。
1.把握主旨的整体意识从写作的角度看,作家精心选材、着力构思、巧用技法,其用意都在于表达某种情感,突出一定的主旨,主旨必然起统帅的作用。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原文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而选项所叙述的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的事件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
2.【答案】C【解析】因果颠倒。
原文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而选项则把“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当成了原因。
3.【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从原文并不能看出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
另外,“‘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错,原文是“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二、古代文诗文阅读4.【答案】C【解析】励精:振作精神5.【答案】B【解析】句中的“休烈”“国子祭酒”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是断句的重要参考要素。
6.【答案】A【解析】“谨遵职业操守”于文无据;“直言不讳”错,于休烈是比较委婉地回答了肃宗的问题7.【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息的神色都没有。
8.【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10.【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答案】(1)ADB【解析】(1)B.“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错,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感到震惊。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
• (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
• (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
• 【答案】
• (1)不以其道得之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花近高 楼伤客心
• (4)何事苦淹留 意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言不尽
• (7)可以濯吾缨
(8)他乡说故乡
•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 【答案】A
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含义,找出本 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 法,本体是“它”,喻体是“一块巨大的海绵”,结合上文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可以判断出“它”指的是“湖泊”; 湖泊和海绵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具有“吸”的功能,海绵 能吸水,而湖泊“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海 绵越大吸水性越强,那么,这里作者把湖泊比作“巨大的 海绵”,意在表明湖泊的吸音功能强大;海绵吸水具体可 感,而湖泊吸音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别人看 不到的,所以,作者用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 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可见可感。
•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 【答案】略(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 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
• 【解析】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 解答方法:(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 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 视觉、听觉,仰看、俯视……(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 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 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 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本文第③ 段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如,“攀登”“起 伏”“悬”“伸向”等;写景角度的变化,俯瞰日落— — 平视地平线——远望更遥远的地方;色彩的组合,如 “火球”、“白帐篷”等。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板浦高中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学会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
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所谓“评价”,就是读者在阅读、分析、理解作品之后,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作品的写作艺术、风格流派等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发表意见和看法,评判作品的是非、优劣、高低,衡量作品的阅读、欣赏价值,评价作品的社会教育意义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阅读评价过程的两分法。
通常,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难以彻底分开。
《考纲》之所以分开表述,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客观上存在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不完全等同的情形,二是主观上要求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有相对独立的两分法。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 解析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古渡朱以撒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
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
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
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
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缓缓而来。
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
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
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
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③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④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⑤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
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
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
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
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乌立在船头,纹丝不动。
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⑥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⑦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
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
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出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新课标卷1)(2014-07-07 11:08:27)转载▼标签:试题玻尔悲剧于休烈国史分类:语言运用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板浦高中202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形象)
板浦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分析鉴赏形象【教学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
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驾驭相关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驾驭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方法。
读懂文章,驾驭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阐释】《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评价是阅读最高层级的实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生动详细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它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有时也包括物象,如对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的形象的鉴赏。
在实际考查时,可单独考查,也可与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结合起来。
从试题内容看,命题的材料主要是现当代具有较浓人文色调的散文和小说。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向一棵树鞠躬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终点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留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
四周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似乎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牵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坚韧的生命。
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俯视着这个热闹的世界。
它当心地经营着自己。
它当然宠爱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当时,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辞。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综合分析(Word版)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综合分析2014年高考,全国十八份语文试题,全部采用给材料的写作题目。
【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这是传统;“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新情况”是一种时尚。
传统和时尚发生碰撞,引发“激烈争论”。
如右图。
这种“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或“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的承继、碰撞与更迭,在体育比赛、考试竞争、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体制变型、民族关系、国际事务、思维观念等等领域到处呈现。
【全国课标二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传统习惯;“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针对传统习惯的时尚警示。
传统和时尚必将在现实中发生碰撞,指引未来方向。
如右图。
这种“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或“将依法惩处执意喂食者”的承继、碰撞与更迭,在体育比赛、考试竞争、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体制变型、民族关系、国际事务、思维观念等等领域到处呈现。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目标】学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
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阐释】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
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作品主旨”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整理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整理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整理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
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双琴祭梁晓声⑴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
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
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⑵琴取于材,材取于树。
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⑶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
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
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⑷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
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目标】通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掌握结合整体把握局部的思维方法;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领会答题的方向与要求。
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方法,如何将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思维方法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阐释】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这是你的战争!”宗璞①昆明下着雪。
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
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
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
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
”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
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
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
弗之不认得。
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
”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
2014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演练及解析1含解析
2014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演练及解析1板块一多音字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龟.裂(jūn)劲.敌(jìnɡ) 汗涔.涔(cén) 强.弩之末(qiánɡ)B.狙.击(jū)屏.息(bǐnɡ)难为.情(wèi)曲高和.寡(hè) C.隽.永(jùn)角.色(jué)一抔.土(póu)一暴.十寒(pù)D.咽.喉(yān)炽.热(chì)国子监.(jiàn) 少不更.事(ɡènɡ)解析B项,“难为情"中的“为”应读wéi;C项,“隽永”中的“隽”应读juàn;D项,“少不更事”中的“更”应读ɡēnɡ。
答案A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贝壳./金蝉脱壳.铜臭./遗臭.万年攒.射/人头攒.动B.创.伤/予以重创.伺.候/窥伺.时机数.落/数.见不鲜C.偏裨./大有裨.益呜咽./狼吞虎咽.吭.声/引吭.高歌D.沉疴./百舸.争流饶.恕/骁.勇善战伛偻./衣衫褴褛.解析A项,ké/qiào;xiù/chòu;cuán/cuán;B项,chuāng;cì/sì;shǔ/shuò;C项,pí/bì;yè/yàn;kēng/háng;D项,kē/ɡě;ráo/xiāo;lǚ.答案C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着.陆/着.手成春提.防/提.纲挈领效率./马虎草率.B.没.收/没.完没了发行./高山景行.传.记/传.奇人生C.埋.怨/埋.头苦干暖和./随声附和.艾.草/自怨自艾.D.澄.清/澄.清是非疲沓./纷至沓.来省.悟/不省.人事解析A项,zhuó,dī/tí,lǜ/shuài;B项,mò/méi,xíng,zhuàn/chuán;C项,mán/mái,huo/hè,ài/yì;D项,dèng(chéng)/chéng,ta/tà,xǐng。
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详解
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详解2014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考查方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试卷内容和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部分是语文高考试卷的重要考点,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2014年的阅读理解部分内容涉及到文学、科普等多个领域,题目形式多样,从材料中寻找信息、理解作者观点、鉴赏文章风格等等。
(篇一)本文以一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为例,选自《中国日报》,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在解答这道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态度。
文中提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提示了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其次,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信息,能够从中提取出问题所需要的答案。
比如在这道题目中,考生需要从文章中找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
最后,要运用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将问题与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在这道题目中,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出哪项陈述是正确的。
通过对这道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理解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需要多进行文章阅读和理解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短文改错短文改错是语文高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考察学生对语法和词语用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014年的短文改错题目形式和以往相似,要求考生对给定句子进行逐句错误判断和改正。
(篇二)本文以一篇关于生态保护的短文为例,选自《新闻晨报》,试题要求考生在给定的短文中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从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解答短文改错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仔细阅读短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和主旨。
通过阅读,考生能够发现短文中的错误并判断其是否需要改正。
其次,要对句子结构、语法和词语用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板浦高中高三语文实用类阅读访谈【范本模板】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专题复习教学案——3—-访谈【教学目标】1、如何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
2、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复习重点】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考点阐释】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
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板浦高中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语言表达技巧)
板浦高中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
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
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阐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中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试最高的一个层级,它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需要文学、历史以及其他许多知识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它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
下面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别作一阐释。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
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
除此以外,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语言也相对不同。
小说语言讲究形象生动;戏剧语言讲究通俗精练,有个性和表现力;散文语言讲究简洁生动,优美传神。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作用。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掐辫子刘心武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
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
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目标】通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掌握结合整体把握局部的思维方法;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领会答题的方向与要求。
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方法,如何将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思维方法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
【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阐释】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绵绵土 (牛汉)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
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
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
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
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
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
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
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
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
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
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
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
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
”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
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
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
”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
”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
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
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
我祝福他们。
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
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
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1988年10月★★1、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的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4分)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2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4分)参考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概括。
解答此题一是要着眼于全文,另一个就是抓住关健词语,如“重逢”“狂喜”等。
答案可以从原文倒数第三段和正数第三段抽取概括得出。
3.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6分)参考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
绵绵土的特点可以从原文5、6、9段分别提取出来。
注意沙土前面的形容词以及沙土做主语的描述沙土地的句子。
4.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解题指导】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扫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从首句入手。
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
②、从标志语入手。
其一是语言的标志。
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明示段内层次。
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
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
,③、从议论抒情入手。
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另外: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了然于心。
常用的结构术语有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呼应、抑扬、波澜、过渡、线索、倒叙、插叙、层层深入、突出中心、深化中心、丰富内涵等。
我们还可以结合句段的位置来把握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的句段: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⑤为下文埋下伏笔。
中间的句段:①总结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④为下文埋下伏笔;⑤为下文作铺垫;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结尾的句段:①总结全文;②点明中心;③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④照应开头(或上文),首尾呼应;⑤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尽意无穷。
【典型探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