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的显微解剖和胚胎发生资料

合集下载

内耳解剖与主要畸形影像

内耳解剖与主要畸形影像
分,前庭蜗神经通常存在,内听道常在中央进入到腔内, 常伴有半规管畸形 共同腔必须与CADV鉴别。CADV的内听道在扩大前庭的 前内侧,无前庭蜗神经。共同腔畸形耳蜗前庭神经存在, 内听道常在中央进入到腔内
5.耳蜗发育不全
妊娠第6周发育受阻导致,占所有耳蜗畸形的15% 患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 耳蜗外形异常,面积小于正常,并伴有各种内部结构(蜗轴和阶
8.蜗神经孔畸形、蜗神经发育异常
前庭蜗神经发育分类标准
正常 CNCN CN发育不良 CN缺如 正常前庭蜗神经 前庭蜗神经发育不良 前庭蜗神经缺如
CN独立位于 IAC前下部,和 同侧面神经大小一致或略大
比对侧正常 CN或同侧面神经 小
内听道前下部无蜗神经
为同侧面神经1.5-2. 0倍或与 对侧正常前庭蜗神经相似
患者表现为严重低频感音性神经听力 损失
影像表现为没有内听道的耳囊,呈圆 形或椭圆形的几毫米囊腔,无内听道
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为介于 Michel 畸 形和共同腔之间的畸形,Michel 畸 形没有内耳发育,共同腔有神经经内 听道和脑干交流
3.耳蜗未发育
罕见(3%),耳蜗结构完全缺失 可能由于妊娠第3周末耳蜗发育受阻所致 患者表现为对声音完全无反应或低频极重度听力损失 影像:在正常耳蜗位置可见致密的骨质,内耳仅存前庭和半规管,前庭可能正常
膜半规管套于同名的骨半规管内, 管径约骨半规管的1/4-1/3
内耳解剖-半规管
锤砧关节
锤骨头 前庭
外半规管
内听道 后半规管
内耳解剖-膜迷路
正常MR水成像无法显示膜迷路,内外淋巴液均呈高信号 内耳钆造影可间接显示膜迷路形态,高信号为外淋巴液,低信号为内淋巴液
前庭导水管 耳蜗导水管
前庭导水管起源于前庭,位于后半规管内侧平行走行,沿颞骨从内上向外下运行 VA宽径通常小于1.5mm,内包含内淋巴管 MR上内淋巴管呈高信号,通向小脑脑膜的内淋巴囊,正常内淋巴囊不显影

内耳的解剖和生理PPT

内耳的解剖和生理PPT
和神经递质释放-外毛细胞协调作用)
2020/3/22
21
内耳液体(外淋巴、内淋巴)生理 内淋巴来源于血管纹 7.7ul 高钾低钠 依靠钠钾ATP酶 外淋巴来源于脑脊液 和蛛网膜下腔相通 镫骨手术中的井喷
蛛网膜下腔出血75.9ul 高钠低钾) 内耳液体的交换 1、主动运输 钠钾泵 2、被动运输( 屏障学说、通道学说)
内耳的解剖及生理
喉科刘庆国 2017年2月
耳鼻
2020/3/22
1
2020/3/22
2
2020/3/22
3
2020/3/22
4
2020/3/22
5
2020/3/22
6
2020/3/22
7
2020/3/22
8
2020/3/22
9
2020/3/22
10
2020/3/22
11
2020/3/22
24
2020/3/22
25
内耳的神经:第8对神经,又名位听神经,为感觉神经。 分为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
2020/3/22
18
内耳的生理
2020/3/22
19
2020/3/22
20
内耳的生理
• 一、耳蜗的生理 • 1、传递 传音功能(中耳-外淋巴-液波-
基底膜) • 2、转换 感音功能(螺旋器 • 毛细胞纤毛弯曲-离子通道开放-突触结构
12
2020/3/22
膜迷路分为上 下两部。 上部包括三个 半规管和椭圆 囊。 下部包括球囊、 蜗管、内淋巴 囊、内淋巴囊。
13
2020/3/2
14
2020/3/22
15
2020/3/22
16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图文并茂)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图文并茂)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图文并茂)展开全文外耳—系统解剖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

(一)耳廓耳廓又称耳郭,位于头部两侧,主要由弹性软骨为基础外被皮肤构成,皮下组织较少,但血管神经丰富。

耳廓下部无软骨,仅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称耳垂,是临床采血的常用部位。

耳廓中部深凹的部位有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

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二)外耳道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一条弯曲管道,长约2.5~3.5cm。

外耳道内侧2/3部位于颞骨内,称骨部;外侧1/3部以软骨为基础,称软骨部。

牵拉耳廓,软骨部可随之移动。

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可使外耳道变直。

但检查婴儿的鼓膜时,由于其外耳道尚未发育完全,短而直,鼓膜近水平位,故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皮肤内含有耵聍腺,分泌的黄褐色粘稠物称耵聍,干燥后形成痂块,有保护作用。

(三) 鼓膜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呈倾斜位。

鼓膜的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

鼓膜的上1/4区活体观察时,薄而松弛,呈淡红色,称松弛部;下3/4区活体观察时,坚实紧张,呈灰白色,称紧张部。

从鼓膜脐向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由于鼓膜很薄,中耳炎或强声作用易导致鼓膜穿孔。

中耳—系统解剖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一)鼓室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

鼓室内有3块听小骨和2块听小骨肌。

鼓室上部即位于鼓膜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较为狭小,称上鼓室或鼓上隐窝,是容纳听小骨的主要部位。

鼓室壁内表面和听小骨表面都有粘膜覆盖。

1. 鼓室壁鼓室有6个壁。

(1)上壁又称盖壁,即鼓室盖,为一层薄骨板,借此与颅中窝分隔。

(2)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层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

(3)前壁又称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又称乳突壁,此壁下部有一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

内耳精细解剖(PPT课件)

内耳精细解剖(PPT课件)

内耳精细解剖
22
感谢您的聆听 您的关注使我们更努力
此课件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关注我 每天分享干货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23
内耳精细解剖
Dr.Feng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1
外耳由耳廓及外耳道组成
• 耳廓:采音&判断方 • 外耳道:声波传导通路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2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3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4
中耳 :鼓膜、听骨链、咽鼓管等
• 功能:将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到内耳。 • 鼓膜:50~90mm²,浅漏斗,压力承受。 •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中耳增压作用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17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18
• 半规管(感受器:壶腹嵴)上、外、后三对,相 互垂直。当头前倾30°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平行, 其余与地面垂直。
• 壶腹嵴:适宜刺激:正负角加速度(旋转变速运动)。 • 直立以身体中轴位轴心旋转,水平半规管受刺激最大。
• 椭圆囊、球囊感受器是囊斑,适应刺激为直线加 速运动,囊斑上毛细胞排列方向各不相同。
• 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 纤维的冲动传到听觉中枢 的不同部位,音调就不同。
• 耳蜗底部影响高频听力, 耳蜗顶部影响低频听力。
• 骨传导:→颅骨震动→颞 骨→耳蜗→淋巴。(传音 性耳聋&感音性耳聋)
2020-12-09
内耳精细解剖
16
前庭器官
• 前庭器官:半规管×3、椭圆囊、球囊,是人体对 自身姿势和运动状态以及头部在空间的位置的感 受器,在保持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内耳解剖及病变概述

内耳解剖及病变概述
• 急性迷路炎的主要鉴别要考虑耳蜗或迷路内神经鞘瘤。 • 神经鞘瘤往往是局灶和清晰的,而迷路炎则可呈弥漫强化。
纤维性迷路炎
• 纤维性迷路炎是指内、外淋巴液被纤维条索替代导致TWI信号减 低。
• 病变区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强化(较正常减低)。
骨化性迷路炎
• 骨化性迷路炎是最后一期。 • 钙化斑块替代了正常的内、外淋巴液。 • CT显示钙化最佳,因钙化灶在MRT2WI上呈低信号,无强化。
• 鼓阶振动通过圆窗传播,能量消散于此。
内耳解剖
• 前庭参与平衡机制。半规管是三个相互垂直的半圆形小管,能感 知人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
• 前庭导水管连接总脚(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的共用通道)和内耳道 的蛛网膜下腔,被认为是平衡脑脊液与内耳间的压力。
耳蜗发育不全(Mondini畸形)
• 最常见的先天性耳蜗发育不全,以没有完成正常两周半的耳蜗发 育为特征,导致顶圈和中间圈融合,而基底圈保持正常。
纵向颞骨骨折
• 纵向颞骨骨折是指与颞骨岩部长轴方向平行的骨折,为最常见颞骨 骨折类型。
• 纵向颞骨骨折可能累及听小骨,而导致传导性耳聋。20%的纵向骨 折会伴发面神经损伤。
• 若鼓膜破裂,发生后天性的胆脂瘤概率会增高。
横向颞骨骨折
• 横向颞骨骨折是指垂直颞骨岩部长轴的骨折。横向骨折常可累及 骨迷路,从而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
• 耳海绵化症最常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且85%为双侧发病。 • 耳海绵化症分两型:窗型和窗后型。
耳海绵化症(耳硬化症)
• 窗型耳海绵化症较常见,发生于窗前裂(紧邻前庭窗前方),常累 及前庭窗。
• 窗后型(耳蜗型)被认为是较为严重的一型,累及听软骨囊和迷路 侧壁。
• 耳蜗脱钙的鉴别包括:耳后型耳海绵化症,儿童成骨不全,青年骨 纤维发育不全及老年的Paget病。

内耳的显微解剖和胚胎发生

内耳的显微解剖和胚胎发生

第5周期间,球囊的腹侧项端开始伸长形成耳蜗导 管,它是耳蜗的始基。在第7周期间,耳蜗导管的细 胞分化形成Corti器。
2、膜迷路和骨迷路的形成
听泡及其周围的间充质演变为内耳膜迷路、听力和平衡 的感受器和支配这些感受器的前庭耳蜗神经。 第12周膜迷路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一个软骨囊,包绕膜 迷路。约在20周时,软骨囊骨化成骨迷路。于是膜迷路完全 被套在骨迷路内,两者间仅隔以狭窄的外淋巴间隙。


一、内耳的结构及血液供应 二、半规管的相互关系、壶腹结构及神经支配 三、球囊、椭圆囊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四、内淋巴管、内淋巴囊 五、蜗管、螺旋器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六、内耳的胚胎发生
二00五年三月六日
2、壶腹嵴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 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它的位置 和半规管的轴垂直。壶腹嵴上皮也由 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毛细胞的动纤毛和静纤毛伸入圆 顶状的壶腹帽(一种胶质性糖蛋白)内, 其一排毛细胞面对管腔。如在水平半 规管内,当充满管腔的内淋巴由管腔 向壶腹的方向移动时,正好能使壶嵴 中毛细胞顶部的静毛向动毛一侧弯曲, 于是引起该侧壶腹的传入神经向中枢 发放神经冲动。
2、内耳的血液供应
(1)动脉:有两支,一支来自内听动脉(迷路动脉);一支来自耳后 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分布于半规管)。供应内耳的动脉均为终动脉,不 能相互代偿。 耳蜗总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在内耳道底分出) (或基底动脉下部) 前庭前动脉
(前庭前动脉供应椭圆囊、球囊、前和外侧半规管壶腹)
耳蜗主动脉(随听神经进入蜗轴,呈螺旋状走行,沿途分出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分为I型和Ⅱ型,基 底部胞质都含有突触小泡。 I型细胞呈烧瓶状,细胞的绝大部分被前庭神经 末梢包裹,仅露出细胞顶部。神经末梢形似酒杯,故 称神经杯,与毛细胞形成突触。 Ⅱ型细胞为长圆柱状,细胞基部和前庭神经末梢 也有突触联系,但无神经杯形成。

内耳

内耳

内耳影像学一、内耳影像学解剖内耳又称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三部分,由骨迷路、膜迷路和淋巴液组成。

膜迷路包绕在骨迷路之内,两者间为外淋巴液,膜迷路内有内淋巴液,两种淋巴液系统互不相通。

1、前庭(vestibulum)与前庭水管(vestibularaqueduct)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在鼓室内壁与内耳道之间,呈卵圆形,前后径较内外径宽,前后、上下径约为5mm,内外径不超过3.2mm,其内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

前庭向前与耳蜗的前庭阶(vestibuli scala)相通,前后经5个小孔与骨半规管相连。

前庭的外壁为鼓室内壁,上有卵圆窗(前庭窗)和蜗窗(圆窗),内壁为内耳道底。

前庭内壁的后部椭圆囊窝的下方有前庭水管开口,它向后走行开口于岩骨后方的前庭水管外口。

前庭水管内有淋巴管与淋巴囊,长约6-12mm,宽度小于1.5mm,在CT横轴位上,它位于岩骨后缘,由前内向后外走行,左右各一,呈“八”字形。

2、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方,左右各三个,即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三者均为2/3环的骨管。

管腔内经约0.8~1.0mm。

每个半规管的一端膨大,内经达1.6~2.0mm,称为壶腹。

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的非壶腹端称为总脚,外侧半规管的非壶腹端称为单脚。

单脚、总脚与3个壶腹均开口于前庭,故有5个小孔与前庭相通。

在CT横轴位像上,外半规管大致与横轴位层面平行,后半规管基本平行于岩骨长轴,上半规管则垂至于岩骨长轴。

三个半规管大致相互垂直。

总脚层面的CT横轴位像上,表现为三个圆点,内侧为总脚,前方为上半规管,后方为后半规管。

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三个半规管均可呈现为环形。

3、耳蜗(cochlea)与耳蜗水管(cochlear agueduct)位于前庭的前方,为一蜗牛壳形螺旋管,内含膜迷路。

耳蜗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0°,骨窝管长约31~33mm,高度约5mm。

内耳实验报告

内耳实验报告

内耳实验报告内耳实验报告引言:内耳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负责接收声音和平衡身体。

为了深入了解内耳的结构和功能,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探索内耳的特性和机制。

实验一:内耳结构的观察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内耳的结构。

首先,我们将小鼠的内耳取出,然后将其固定在显微镜上。

通过放大镜头,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内耳的三个主要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实验二:听觉实验为了研究内耳的听觉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听觉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组小鼠,分别在安静和嘈杂的环境中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

通过记录小鼠的反应,我们可以判断它们对不同声音的感知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在安静环境中对低频声音更为敏感,而在嘈杂环境中对高频声音更为敏感。

这表明内耳在不同环境中对声音的感知有所不同,可能与内耳中的听觉神经元有关。

实验三:平衡实验内耳不仅负责听觉,还负责维持身体的平衡。

为了研究内耳的平衡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平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让小鼠站在一个旋转的平台上,然后记录它们的平衡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在旋转平台上能够迅速调整身体的平衡,保持稳定。

这表明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对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内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内耳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它不仅负责接收声音,还参与了身体的平衡调节。

在听觉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内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程度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内耳中的听觉神经元的特性有关。

在平衡实验中,我们发现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对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迅速调整身体的平衡,保持稳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内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内耳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它不仅负责接收声音,还参与了身体的平衡调节。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内耳的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致谢:在此,我们要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实验的支持和帮助。

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合作,我们无法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报告。

耳的解剖 ppt课件

耳的解剖 ppt课件

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 (saccule) 膜半规管和膜蜗管
位觉斑(maculae staticae)分为椭圆囊 斑(macula utriculi)和球囊斑(macula sacculi) 相互垂直
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和嵴顶 (cupula terminalis)(帽)
鼓室(tympanic cavity)
分六个壁 含有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无纤毛的扁平上皮、纤毛柱状上皮 上鼓室(6mm)、中鼓室(2mm)、下鼓室
(4mm)
鼓室的内容物
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 (stapes)形成的听骨链(ossicula chain)
韧带 肌肉:镫骨肌和鼓膜张肌 粘膜皱襞
体 经内囊至上颞横回
前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前庭神经节,双极 第二级神经元:前庭神经核
小脑
脊髓
和外展神经
网状结构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传入通路不明,中枢在颞叶。可能在听 皮层附近。
内淋巴管系统
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 免疫器官
内耳的血液供应
迷路动脉 (labyrinthine artery)
耳的解剖生理耳的解剖生理蓬莱市人民医院蓬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1耳的解剖耳的解剖耳是听觉和平衡感受器的末梢器官耳是听觉和平衡感受器的末梢器官分为外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内耳包括膜迷路和骨迷路有前庭半规内耳包括膜迷路和骨迷路有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管和耳蜗223344颞骨颞骨temporalbonetemporalbone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听道包含在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听道包含在颞骨内颞骨内位于顶骨蝶骨和颧骨枕骨之间参与位于顶骨蝶骨和颧骨枕骨之间参与组成颅骨底部和侧壁组成颅骨底部和侧壁5566颞骨为一复合骨块分五部

内耳的解剖及MR表现

内耳的解剖及MR表现

谢 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2
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前MRI检查
1
MRI的T2WI对脑脊液和神经纤维有良好的对比性,可以清晰的显示这些神经结构,是术前人工耳蜗植入的重要参考指标。此外,MRI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对排除耳蜗骨化以及迷路炎有重要意义,是保证人工电子耳蜗顺利植入的必备条件之一。
3D FSE T2WI内耳道脑脊液为高信号,脑脊液中间可见神经呈线状低信号。
01
02
膜迷路
套于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道,其内径较小,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亦分三部:
02
占据前庭部;
01
球囊较小,在球囊隐窝内,靠前下方,下端借联合管连于蜗管;前上壁有卵圆形位觉斑-球囊斑,与椭圆囊斑互为直角平面,接受前庭神经的球囊支。
03
椭圆囊在后上方,居椭圆囊隐窝内,后壁有五个开口,连通三个半规管;前壁发出椭圆球囊管与球囊相连,并由此发出内淋巴管;底壁有感觉上皮,呈椭圆形(椭圆囊斑),与颅底几乎平行,受前庭神经的椭圆囊支支配;
上壁:面神经迷路段跨越;
外壁:鼓室的内壁。
前庭(vestibule):位于骨迷路中部的 空腔,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 为三个C形的互成直角排列的小管
外骨半规管(水平);
上骨半规管(上垂直);
后骨半规管(后垂直);
耳蜗
形似蜗牛壳,为中空螺旋管,共盘绕2 ½至2 ¾周,蜗底至蜗顶高5mm,内有蜗轴呈圆锥状。 自蜗轴发出的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但未达蜗螺旋管的对侧壁,其空缺处由蜗管填补封闭,故耳蜗内共有三条管道:前庭阶、膜蜗管和鼓阶。
02
1、椭圆囊和球囊
位于骨半规管内,形状与骨半规管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内耳的结构及血液供应 1、内耳的结构
内耳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内有位、听
觉感受器,由一系列构造复杂的管道组成,故 又称迷路。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骨壁厚约2-3 mm 。组织学上分为三层:骨外膜层(外层);内生 软骨层(中层);骨内膜层(内层)。内生软骨层是 耳硬化症的始发部位。骨迷路的骨质较颞骨岩部
于两侧壶腹的位置;(3)一侧的前半规管与对侧后半规管 的平面平行。
1、膜半规管:其直径仅为骨半规管的1/3或1/4。它 们在骨壶腹处也有相应的膨大称膜壶腹。上、外膜壶 腹开口于椭圆囊上端;后膜壶腹及外半规管的单脚、 开口于椭圆囊下部;上、后半规管的总脚,开口于椭 圆囊中部。其壶腹嵴,为位觉感受器,接受前庭神经 的壶腹支,能感受旋转加、减速运动的刺激。
与椭圆囊斑互相垂直。位觉斑上皮为高柱状,由支持 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顶部有分泌颗粒,
分泌物在位觉斑表面形成一层胶质膜,称位砂膜 (otolith membrane),内有细小的碳酸钙结晶(位砂)。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分为I型和Ⅱ型,基 底部胞质都含有突触小泡。
I型细胞呈烧瓶状,细胞的绝大部分被前庭神经 末梢包裹,仅露出细胞顶部。神经末梢形似酒杯,故 称神经杯,与毛细胞形成突触。
(2)骨半规管:管内径约1mm,壶腹处约2mm。每 个半规管各有两个脚(单骨脚、壶腹骨脚)。
(3)耳蜗:由一锥形的蜗轴和环绕其处周的骨蜗螺旋 管构成。耳蜗高度约5 mm ,骨蜗管长度30-32 mm 。
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
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膜 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蜗管、内淋巴管 和内淋巴囊。(详见后叙)
耳蜗总动脉
上、中、下放射状动脉,供应3/4的耳蜗顶部)
前庭后动脉(供应椭圆囊的下部及后半
前庭耳蜗动脉
规管壶腹)
耳蜗动脉(供应1/4耳蜗的底部)
(2)静脉:前庭和半规管的静脉与蜗轴底部的静脉一一内听静脉一一岩上窦;
蜗底的小静脉(穿蜗小管)一一颈内静脉,或(穿前庭小管)一一岩下窦。
二、半规管的相互关系、壶腹结构及神经支配
四、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1、内淋巴管 由椭圆囊管和球囊管汇合后形成。内 淋巴管分为两段: 前段 由椭圆囊管与球囊管汇合处起始,至前庭导 水管的前庭口止。此段管腔膨大,称为窦部。 后段 起自前庭水管的前庭口,走行于前庭导水管
内,并于管内汇入内淋巴囊。后段管腔细小,称为峡 部。
在椭圆囊管起始处,有一皱襞,称为椭圆囊内 淋巴管瓣膜(Bast瓣),它只能保证内淋巴向内淋巴囊 单向流动。其该瓣膜结构特点是没有神经肌肉成分,因
囊隐窝内,向后与三个半规管相连,向前以椭圆球囊 管与球囊相连,并由此管发出内淋巴管。椭圆囊的上 端底与前壁有感觉上皮,为长圆形的增厚区,呈白斑 状,称椭圆囊斑,接受前庭神经的椭圆囊支。
椭圆囊功能:主要感受头在矢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 速度,影响四肢的屈、伸肌的张力。
3、位觉斑的超微结构 正常头位时,椭圆囊斑与颅底大致平行,球囊斑
此,瓣膜的开闭是完全被动的,当椭圆囊的内淋巴压力增高 时,瓣膜开放,允许椭圆囊的内淋巴流入椭圆囊管;当内压 力降低时瓣膜关闭,防止过多的内淋巴外逸,从而维持膜迷 路的正常生理功能。据临床观察,半规管损伤或慢性炎症时, 耳蜗不一定同时受损,这可能与椭圆囊内淋巴管瓣膜的及时 关闭有关。
其它部分更为坚实,在幼年的颞骨上,可完整地分离 出来。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前庭:位居骨迷路中部略呈椭圆形的空腔, 约4mm,前连耳蜗,后续于三个半规管。
外侧壁 为鼓室的内侧壁。前庭窗与前
庭阶、五个小孔(与半规管相通)、蜗窗与鼓阶 等。
内侧壁 正对内耳道底。前庭嵴、椭圆
囊隐窝、球囊隐窝、筛孔(前庭神经穿过)、前庭小 管内口和蜗小管内口等。
Ⅱ型细胞为长圆柱状,细胞基部和前庭神经末梢 也有突触联系,但无神经杯形成。
两种毛细胞的顶部都有许多静纤毛,静纤毛一 侧有一根较长的纤毛,特称动纤毛(kinocilium)。静 纤毛呈阶梯状排列,离动纤毛越远的静纤毛越短。 当头部进行直线加速度运动时,位觉砂反作用的方 向移位,使毛细胞的纤毛弯曲而引起刺激。
位于前庭后上方的三个半环状管,其形状大致相 同,每个半规管约占2/3个圆周,一端有一个相对膨大 的壶腹。关系(1)三个半规管的平面相互垂直;(2)两侧外半
规管在同一平面上,如果人在直立时头前倾30℃,则此平面正 好与地面平行。如当两臂平举而肘关节呈半屈状态时,此时手 臂的方位即相当于水平半规管的方位,两个拳头的位置就相当
2、壶腹嵴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
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它的位置 和半规管的轴垂直。壶腹嵴上皮也由 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毛细胞的动纤毛和静纤毛伸入圆 顶状的壶腹帽(一种胶质性糖蛋白)内, 其一排毛细胞面对管腔。如在水平半 规管内,当充满管腔的内淋巴由管腔 向壶腹的方向移动时,正好能使壶嵴 中毛细胞顶部的静毛向动毛一侧弯曲, 于是引起该侧壶腹的传入神经向中枢 发放神经冲动。
2、内耳的血液供应
(1)动脉:有两支,一支来自内听动脉(迷路动脉);一支来自耳后
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分布于半规管)。供应内耳的动脉均为终动脉,不 能相互代偿。
耳蜗总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或基底动脉下部)
迷路动脉(在内耳道底分出)
前庭前动脉
(前庭前动脉供应椭圆囊、球囊、前和外侧半规管壶腹)
耳蜗主动脉(随听神经进入蜗轴,呈螺旋状走行,沿途分出
内耳的应用解剖
( Applied Anatomy of the Inner Ear )
主讲人:郑 鸣 教授 、博导
( 福建医科大学 )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内容
一、内耳的结构及血液供应 二、半规管的相互关系、壶腹结构及神经支配 三、球囊、椭圆囊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四、内淋巴管、内淋巴囊 五、蜗管、螺旋器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三、球囊、椭圆囊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1、球囊 球囊较小,位于椭圆囊的前下方,其前 下端以连合管与蜗管相连,后部接椭圆囊管和内淋 巴管。球囊的前上壁有感觉上皮,为一卵圆形的增 厚区,称球囊斑,接受前庭神经的球囊支。
球囊功能:主要感受头在额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 度,影响四肢内收和外展的肌张力。
2、椭圆囊 椭圆囊为微扁而长的椭圆形囊,位于前庭的椭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