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德”的关系
道与德的意思
![道与德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2acf5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2.png)
道与德的意思
道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道指的是一种宇宙运行的规律,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而德则是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对正确行为的要求和追求。
道与德的关系非常密切。
道是德的根源,德是道的表现。
在做事情时,我们应该遵循道的规律,发挥自己的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道与德的意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也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道是指宇宙的本源,而现代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探索宇宙的规律。
而德则是指正确的行为准则,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只有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因此,道与德的意义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遵循的重要原则。
只有在道德行为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 1 -。
“道、德、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
![“道、德、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0bf573d376baf1ffc4fad7c.png)
“道、德、仁、义、礼、智、信”之间的系统的关系:
《老子》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论语》“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也有解释)。
解释(老子):所以说,没能掌握事物真正规律的人,追求的是规律在生活中应用,这种人还是很伟大的;修养还是达不到“德”的人就只能盼望他是爱众人、爱人人的“仁”者;如果做不到爱人人,那我们只能期望他们能爱身边的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邻居等;如果还有些人,他周围的人都不爱,只可能爱他自己,那我们就只能用法律、制度和规范来约束他们了,所以只能求助于“礼”。
孔子是更注重在实际的社会中教化民众的操作性,所以又接着往下引申到“智”和“信”。
就是说,道理上明白了,要想让世界按照良好的发展轨迹运行,最底线的要求是制定很好的法律和规范,但是要求大众遵守是有一定前提要求的,那就是人们必须能看懂、听懂、理解这些法律和行为规范,必须是有一定智慧的,否则是无法教化的;那么即使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智慧,但他说的和做的还要完全一致,这样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就没有间隙了。
老子只分析到了“礼”,他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社会的法律和规范呢,是下下的东西,使得忠信的美德越来越少,忠,就是对人好,知道报恩;信就是说话算话;因为如果社会上的人丢弃了根本的“道”和“德”。
反过来认为“礼”是更重要的,那实际上是社会混乱的来源。
道德的关系
![道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244750452d380eb62946d41.png)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
一般认为“道”与“德”的关系为:道是体,德是用,但按照“道体德用”的标准来划归“道”与“德”的外延,就会发现这两部分中,“道”与“德”不仅在字符上而且在义理上都有相当多的交叉,特别是“道”这个概念涵盖较广、义涵较杂,正如陈鼓应先生说“,《老子》书上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不同的义涵;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是实存者;有的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一种规律;有的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获典范由此可见,《道德经》中,“道”有时侵占了“德”的地盘,使其义涵交叉重合。
陈鼓应认为“,…道‟和…德‟的关系是合二而一的,老子用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
”[2](P13)也就是说,“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它们共同贯穿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
本文试图以此为起点,按“道德一体”的思维方式,从“天道”(客观世界)、“人道”(人为世界)两个层次,进一步梳理“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一、从“天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天道”指没有人为因素的客观自然世界,它包括万物本源、万物生养、万物运行三个层次。
(一)在本源上“,道”即“无”“,德”即“有”本源指宇宙万物的起源或整个《道德经》的逻辑起点。
在老子的眼中,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无”和“有”相生相成,二者共同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因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章)怎样理解“同出而异名”?首先从“无”的角度看,这里的“无”不是纯粹的空无,而是具有向“有”转化的潜能,是一种“能有”,是消除万事万物分别差异后的澄明之境;再从“有”的角度看,这里的“有”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预设,是“道生一”的“一”,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ed7b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d.png)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摘要】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要点。
在将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道与德的基本概念。
正文部分将探讨道的含义与特点,德的内涵与修养,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还将分析道德哲学的实践意义,并总结《道德经》对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在将强调老子道德思想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精义,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德、道德哲学、修养、哲学、实践、现代社会、思想、启示、重要性、哲学思想1. 引言1.1 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道家两大思想流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分为兩部分:道经和德经。
《道经》主要论述“道”的概念和观念;《德经》主要谈及“德”的内涵和修养。
这部著作共有81章,内容严谨、思想深刻,语言简洁、意蕴丰富。
老子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政治、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这部著作曾被视为儒道二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内涵深奥,对道与德的阐释也颇具独特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之一。
1.2 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该经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超越时间、空间和种类的无上原则。
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原则。
道具有神秘、玄妙和晦涩难懂的特点,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但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德则是个体在道的指引下所体现出的品德和修养。
老子认为,道德并重,德是由道而生,道决定了德的内容和价值。
德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各种品质,是个体在尊重、体现和践行道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ebbe15b83d049649a66588d.png)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关于《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
“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道”;“德”;合“道”为“德”;“道”体“德”用;依“道”立“德”[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70-(05)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
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而且,老子的“道”与“德”之间具有“道”体“德”用的辩证统一于物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一、老子的“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
第一,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本原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
古代哲学家在阐明对世界总的看法,探讨世界现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时,把“多”里的“-”叫做本原。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04902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d.png)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道和德一直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的辩证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
道作为宇宙之根本,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存在,而德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传统中国哲学中,道常常被视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仅是世界的根源,也是人类价值观的基础。
而德则是指一种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标准。
在这种理解下,道和德可以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概念。
然而,在某些哲学流派中,道和德被视为相互关联的。
例如,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而德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准则。
在这种理解下,德并不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道自然而然地引导而来的。
在儒家哲学中,道和德也被视为相互关联的。
儒家强调个体的实践和实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德成为了一种实现道的方式,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总的来说,道和德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道是人类价值观的根源,而德则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在实践中,只有理解和实践好这两个概念,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发展。
- 1 -。
道德的意思
![道德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203c7e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d.png)
道德的意思
最早“道德”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开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
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
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浅谈老子之“德”
![浅谈老子之“德”](https://img.taocdn.com/s3/m/9d0e05b8aeaad1f347933f36.png)
浅谈老子之“德”作者:张西光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老子哲学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这二者都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道”既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老子的“德”,则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既是万物合“道”的本性,也是人合“道”而行的本性。
因此。
老子的“德”是与“道”辩证统一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德”也继承了“道”的自然属性。
关键词德的自然属性德非道道体德用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老子》全书言“道”言“德”,“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言甚多;同时,老子对“德”也做了很多阐发。
老子之“德”不仅仅指与“人之德”,也包括“物之德”。
因此讨论老子的“德”,一定要和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道”结合在一起讨论。
1 老子之“德”1.1 老子之“道”“道”是老子哲学里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老子看来,“道”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道”具有万物本原的特点。
其次,道是决定世界万物的本体,“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4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62章)。
同时,道也是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因此,在对“道”做了最初的本原性,最高的本体性和最高的客观规定性后,“道”在老子哲学里具有了一种最高哲学范畴的意义。
1.2 老子之“德”而老子之“德”,不但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也涉及到世界本质和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
因此,老子的“德”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对于“德”,老子对其表述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可见,在老子看来,万物合“道”而行的品行,就是老子哲学里广义的“德”。
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作为万物的一类,同样也是由“道”分化产生的,也要受到“道”的作用。
人为了生存下去,也要合“道”而行,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它只是一个狭义上的“德”。
道、德、仁、义、礼、智、信
![道、德、仁、义、礼、智、信](https://img.taocdn.com/s3/m/74966a21a5e9856a561260aa.png)
道、德、仁、义、礼、智、信.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道、德、仁、义、礼、智、信。
是人生七大纲要,是儒学之中的基本概念,学者不可不知,故分别简述如下:一、道“道”之本意是道路。
人们离家外出劳动,达到目的后回家,从离家到回家,经过的路是一个圆满的有规律的过程。
故称为“道”。
“道”与“路”并称,不过“道”作为一条路是有始有终,环形的通达的有规律的一条路。
“道”作为人生之路,是了生脱死,活得圆满,死得自在,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生尽其用,死得其所之路。
“道”作为事业之路,是善始善终,始终圆满。
动必有功,静必有获,动静自在。
小以成大,大以爱小,小大一体之路。
所以说,一个人一生做事有功,做人圆满,便被称为有道之人。
一个人学习到了成功的真理,称为闻道。
后来,人们把道变成了成功过程的代名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从本到末这个整体,便是物之成就之道。
从始到终这个过程,便是事之成功之道。
成功地把握物之本末,事之终始,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成功者,这就是成道。
道之衍生名词很多。
例如,“道理”即合情合理合法,能使人获得成功的理论。
“道德”,利人利己的多方面的整体获得。
“大道”,大的成功规律。
“人道主义”,以成就人为目标的一种理论思想。
“白道”,光明正大的人生道路。
“黑道”,不能见人的丑恶的人生道路。
二、德“德”,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并且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一个人天天勤学好问,则智慧通达;一个人时时干事创业,则财富俱足;一个人日日获得,则自信而且无畏,生活在快乐中。
这个人在多方面进步和获得,为自己谋幸福,这就是“福德”,即有福于自己的获得。
为自己幸福而积累获得,即“积福累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领导的支持,亲人的拥护,所以说,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同时,便有了贡献大家,造福于大家的义务。
为了知恩报恩的理念,一个人天天奉献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由迷惑走向觉悟;一个人时时奉献自己的财富,使别人由贫穷走向富有;一个人日日奉献自己的无畏,使别人从自卑走向自信,生活在快乐中。
老子的“道”与“德”及其伦理设计(一)
![老子的“道”与“德”及其伦理设计(一)](https://img.taocdn.com/s3/m/3ac100ed8bd63186bcebbc29.png)
老子的“道”与“德”及其伦理设计(一)摘要]“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
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就是“反”,由此,形成了老子与众不同的首先以“失”致“德”、然后以“德”致“得”、最后实现以“失”致“得”的伦理设计,这种基于对自然规律体认和社会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具有和谐人际、秩序社会的深刻意蕴,在人类伦理思想史上魅力独具,价值永存。
关键词]道;德;伦理设计一、老子的“道”及其运行(一)老子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
其一,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本原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
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因此,晨阳先生指出:“‘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浑沌气分裂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万物。
”其二,老子的“道”是指决定世界万物的本体。
所谓本体,就是哲学上所寻求的超越一切“经验的存在”的“在者”的“超验的存在”的“在”,“是一个绝对自在的,具有终极始因性的存在”。
老子曾讲“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六十二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老子》第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老子》第三十四章)由此可见,老子的“道”首先以本原的身分存在,本原“道”在生成世界万物之后并没有消亡或消逝,而是“摇身一变”,很自然地发生了一次由本原到本体的角色转换,成为世界万物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d8a6c3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0.png)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道和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首先,道是“道德”二字的前半部分,是指万物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是一种哲学观念。
而德则是“道德”二字的后半部分,指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是一种伦理观念。
道体现了自然的客观性,而德则是人类主观的评价和表现。
因此,道和德在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然而,道和德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道为德的基础,德是道的具体表现。
不遵循道的人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德行,而有好的德行的人一定是遵循道的。
因此,道和德又是辩证统一的。
在实践中,通过精修道德,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造福社会。
总之,道和德是密不可分的二元体系,道和德之间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理解这种关系,对于人们正确把握生命、塑造品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324ffc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a.png)
道德经的六个方面《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一、道与德“道”和“德”是《道德经》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其中,“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即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德”则是指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人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理解与遵循。
在《道德经》中,“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道”,才能更好地遵循“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做强求,不执着于结果,不妄想妄为。
在《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主张减少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同时,“无为而治”也是个人修行的指导思想,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三、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它强调的是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胜过刚强的对手。
在《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是一种处世智慧,教导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以柔克刚,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纷争。
同时,“柔弱胜刚强”也是个人成长的指导思想,要学会以柔弱的姿态面对困难和挑战,逐渐变得坚强有力。
四、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即物极必反。
在《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是一种辩证思想,教导人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
同时,“反者道之动”也是个人思考和行动的指导思想,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五、虚心实腹“虚心实腹”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修行方法。
它强调的是内心要保持虚静,不要被杂念和欲望所左右;同时又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要因为过度追求内心平静而忽略了身体健康。
在《道德经》中,“虚心实腹”是一种修行方法,教导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https://img.taocdn.com/s3/m/0cf8a4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8.png)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
后利。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
在没基本的“道”的规范下,我们就开始讲究人的道德。
“道”是指做人的基本的规则。
(道德经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道德是一个人做的事情都是非常公正的,无论对自己对朋友还是对敌人。
对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相同的原则。
(当讲究道德的时候,其实人已经失去了“道”)
当道德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讲究仁。
仁慈,就是对人仁慈。
因为我们无法用公正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以仁慈来为处理事情。
当我们仁慈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用义来规范自己。
我们的不仁慈,因为我们讲义气。
义气已经主要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其朋友之间的关系,其范围要比仁小很多了。
当我们连“义”都做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讲礼仪了。
用礼貌来规范自己,来伪装自己。
当礼貌都失去的时候,我们判断事物对错的方向就为利益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择更以利益为基础。
再看,
德为失道的借口。
仁为失德的借口。
义为失仁的借口。
礼为失义的借口。
而到利,则借口都无从做起了。
而现在的生活中,也正是如此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不小心收到一张假的100元钞票,而你的月薪为1000元。
你拿到后第一反应是骂那个给你的人。
拿到后第二反应就是希望能够花掉。
这种情况,已经无礼只有利了。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https://img.taocdn.com/s3/m/0256139f5fbfc77da369b114.png)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作者:李海峰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06期《道德经》中谈到的“道德”与日常生活中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谈到的道德,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外在规则。
而在《道德经》中,道与德这两个字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它是通向天人合一的途径,达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境界的密钥。
“宇宙在乎手”,就是指心怀博大,宇宙的规律尽在手中掌握,学识智慧超人,胸怀韬略;“万化生乎身”,指宇宙万物的变化与人的身体变化规律一致,参破人身体蕴藏的奥秘就能够领略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合道而行,无往不胜。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贯通儒道两家,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
以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指向都是内向性的,即向内反省,通过内在的人格修养完成知道、修道、证道的过程,达到与万物相通的天人合一。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人行走的道路,《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也”,是指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引申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通称为“道”。
因此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为“人道”。
“道”后来被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既产生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
“德”是形声字,从彳(chi),惪(de)声。
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
“德”的本义是登高,攀登。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德,升也。
”《易·剥》里讲:“君子德车。
”是指君子登车之义;“德”的第二个合义是感激,《左传·成公三年》说“然则德我乎”,意思是“那么你要感谢我的恩德了”;“德”的第三个意思通“得”,即取得、获得的意思,是指人获得了道之后,道在人行为举止中的体现。
“道”体现在人格完善理论上是“以德养生”,即道德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延长寿命。
生命的完善可以通过内在的方式,升华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何为尊道贵德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是平安吉祥的,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我们相互祝福的时候也会说“祝您心想事成”。
《道德经》里的“道”与“德”
![《道德经》里的“道”与“德”](https://img.taocdn.com/s3/m/026beaf6ad51f01dc281f138.png)
《道德经》里的“道”与“德”*导读: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自成体系,集中和完整地体现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5000余言,但几乎是一个字就包含着一个哲理,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自成体系,集中和完整地体现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5000余言,但几乎是一个字就包含着一个哲理,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
一、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是道的思想创始人。
老子创立了道这一超越宇宙时空并包罗了宇宙万物万象的庞大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道生万物的思想,是老子的首创。
老子曾多次地论述没有名字的道是个实存的物,是创生宇宙的母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近年来,科学家们经过数年研究,确立了大爆炸宇宙论,即在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诞生了宇宙,出现了空间,然后才形成了星球这一学说的提出告诉人们,物的形成与老子描述的道生万物相吻合。
(二)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精髓。
道在混沌中成就自身,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物,它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特有的自然法则所规定的。
道隐于万事万物之内,主导着万事万物自生长到灭亡的全过程,它以自然为本性,在创生天地之时,将自己所具有的物质与能量、法则、规律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天地,成为天、地、人取法的准则,然后,道又以后勤部长的身份连续不断地、默默地供给天地能量与物质,使天地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
自然,即自然而然,无任何人为的因素,无任何强求的限制。
如四季更换,日月交替,是天和地常规的运行、自然的运行,而这种运行是效法道的,而道是遵守自然规律、自然规范的。
因此,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者昌盛,违背自然规律者必受惩罚。
(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老子认为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异常情况以便使人们获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最可行、最完美的方法。
道和德是什么关系?
![道和德是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49db2c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9.png)
道和德是什么关系?道德是⼀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
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要明⽩道和德的关系,⾸先要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宇宙⾃然⼈⽣的规律和法则;“道”是春秋思想家⽼⼦提出来的,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天地⽣⽽不为久,长于上古⽽不为⽼。
道教创始后即奉⽼⼦为教主,神圣其形象,尊称为“太上⽼君”以《⽼⼦五千⽂》为经典,将“道”加以改造,成为道教的信仰核⼼;认为“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化为三清,并形象化为太上⽼君;“道有最伟⼤的德⾏,它以虚⽆为体、清净为宗、柔弱为⽤,⽆为不争;“道”真常永恒,⽆⽣⽆灭,⽆时不在,⽆处不有,长存于天地之间。
德:顺应宇宙⾃然⼈⽣的规律去做事,不违背⾃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从中获得的收益,称为“德”。
先秦道家⽼⼦认为,讲究清净⽆为,因顺⾃然,有所得于道,就是有“德”,并提出“物莫不尊“道”⽽贵‘德’;庄⼦也认为“德”的重要性仅次于道。
道教沿袭⽼庄关于“德”的哲学思想,⽽加进神仙修炼的仙学内容。
认为修道有成,与道⼀体,⾃然长⽣,就叫做“德”。
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起来⽤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到唐宋之间,⼈们才把“道德”两个字连起来成为⼀个名词。
现在⼈⼀谈“道德”,好像都很反感,你凭什么站在道德制⾼点,动不动就说“道德绑架”别⼈?所以先说好,⼤家别急,今天咱只分析道和德两个字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字其实都有⽆穷的意义,⾸先说“道”,是⼀个形⽽上的中国最⾼的哲学名词。
有的时候也指实体的道路的道;《孟⼦》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经商之道”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是道德的代替词。
那在中国哲学上讲呢,道就是⾃然,⾃体本然,天地万物包括⼈、动物⾃⼰运⾏的那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道。
《道德经》上开篇就说“道可道,⾮常道。
儒家“道”“德”关系释读及其教化思想
![儒家“道”“德”关系释读及其教化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0b929c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1.png)
儒家“道”“德”关系释读及其教化思想王明真1 儒家“道”的内涵《周易·系辞上》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通过图像的帮助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意思。
关于“道”,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其解为:“道,犹路也。
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故谓之道”。
道乃是路的取象。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但正如王夫子所说,只有人道、天道才算是真正的道。
形象理解,所谓天道乃是天运行之路,也就是天要走的道,人道即人当走之路。
儒家所讲的“道”非是静止不已的,而是真实、运行着的,正如清代大儒戴震所讲,“道不离行”,“道”是运转不已的。
此外,从生命的角度讲“道”更是儒家的特色,其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乃是一个大的生命体,而这一生命体的运转是契合于道的,“道”对于生命有其根本意义。
在这一角度讲,“道”就是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所谓“天道”,就是天的根本运行机制,其运行机制是有节律的。
正如,天有四时、晨昏、日出日落等。
“人道”,即是人的生命根本运行机制。
人的生命有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之分别,此生命之分别,并不是讲人有两个生命,而是超越于自然生命之上谈人之道德生命。
“人道”即是强调道德生命的运行机制,道德生命意义即是强调超越于吃、喝、拉、撒等食、色上的仁义礼智。
儒家也正是从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上名人兽之分。
兽,也就是动物,只考虑自己的自然生命,也就是说,只求生理欲望的满足;相较于动物,作为一个人,更应当追求的是道德生命的满足,追求的是活着的意义感、价值感。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讲“性命之分”时提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追求美色、美食、美声、美味,此乃人之常情,这是生理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但相较于此,君子更加注重仁、义、礼、智,孟子指出,“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
”儒家不看重人的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望要求,不注重对于物质的满足、享受,更注重的是仁、义、礼、智、圣之道德规定,是精神情操的追求,汉、宋以来的儒学大师皆将“孔颜乐处”奉持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与“德”的关系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
对《道德经》的理解有把道当做宇宙的本原来解释的,还有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的,亦有把道解释为规则的,还有作为道路解释的等等。
然而,把道理解为万事万物的本原一说,已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总根据和总根源,万物只有“得”于道才能真正地“德”成万物。
万事万物从道中得且內赋于自身者,是以生存之根据对待之,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本性,即所谓“德”。
德乃道之德,在道生出万物之后并没有脱离之,而是以德的形势内在与万物之中。
更确切的说,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德乃道在万物中的显现,是万物之本性。
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的外在显现;道是无形的,德是具体的;道是看不见的,德是可以看见的;道为本体,德为具体;
道包含德,德来源于道,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更是无法分开的。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者,大也。
孔德,即大德,它以道为自身行为的唯一归依,也就是说,德乃道的精神的化身和具象。
这无不说明了万物的本原就是道,万物生存的根据就是德,德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性亦是内在与万物中的道,即德乃道的德。
在《道德经》中老子常常用“一”来指称道,正是由于道是绝对独立,而不可分的,故万事万物只有得到这个混然一体的“一”时,才能获得自身的本性,也就是获得德。
正如老子所说,天正是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清明,地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安宁,神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灵妙,河谷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充盈,万物由于得到了道而得到生长,侯王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天下太平。
这里所列的清、宁、灵、盈、生、天下贞皆指这些事物的本性。
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德外在显现,这句赋有辩证思维的道、德关系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然而,道与德的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万物一旦脱离了从道那里获得的德,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而不再是此事物了,所以,要使这种关系持有稳定的态势,万物就得守住道这个“一”,守住自身的本性,这即是所谓的“抱一”、“守德”。
这样的话,不仅保持住了自身存在的本原,亦保持住了自身内在的本性。
总之,“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它们共同贯穿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