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

合集下载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七讲-----三角形的五心(一)7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七讲-----三角形的五心(一)7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七讲三角形的五心(一)班级姓名一、知识要点:1.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内心及旁心,统称为三角形的五心.2.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简称外心.与外心关系密切的有圆心角定理和圆周角定理.3.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掌握重心将每条中线都分成定比2:1及中线长度公式,便于解题.4.蒙日定理(根心定理):平面上任意三个圆,若这三个圆圆心不共线,则三条根轴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它们的根心;若三圆圆心共线,则三条根轴互相平行。

注:在平面上任给两不同心的圆,则对两圆圆幂相等的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这条线称为这两个圆的根轴。

另一角度也可以称两不同心圆的等幂点的轨迹为根轴,或者称作等幂轴。

(1)平面上任意两圆的根轴垂直于它们的连心线;(2)若两圆相交,则两圆的根轴为公共弦所在的直线;(3)若两圆相切,则两圆的根轴为它们的内公切线;5.莱莫恩(Lemoine)定理:过△ABC的三个顶点A、B、C作它的外接圆的切线,分别和BC、CA、AB所在直线交于P、Q、R,则P、Q、R三点共线。

直线PQR称为△ABC的莱莫恩线。

证明:由弦切角定理可以得到:sin∠ACR=sin∠ABC ,sin∠BCR=sin∠BACsin∠BAP=sin∠BCA,sin∠CAP=sin∠ABCsin∠CBQ=sin∠BAC sin∠ABQ=sin∠BCA所以,我们可以得到:(sin∠ACR/sin∠BCR)*(sin∠BAP/sin∠CAP)*(sin∠CBQ/sin∠ABQ)=1,这是角元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所以,由此,得到△ABC被直线PQR所截,即P、Q、R共线。

二、例题精析:例1.在△ABC的边AB,BC,CA上分别取点P,Q,S.证明以△APS,△BQP,△CSQ的外心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B·波拉索洛夫《中学数学奥林匹克》)AB C KP O OO .. ..S123例2. AD ,BE ,CF 是△ABC 的三条中线,P 是任意一点.证明:在△P AD ,△PBE ,△PCF 中,其中一个面积等于另外两个面积的和.(第26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例3. △ABC 的外心为O ,AB =AC ,D 是AB 中点,E 是△ACD 的重心. 证明OE 丄CD . (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训练题)AA 'F F 'G EE 'D 'C 'PCBDABC DE FOKG例4. (2003年联赛)过圆外一点P 作圆的两条切线和一条割线,切点为A 、B , 所作割线交圆于C 、D 两点,C 在P 、D 之间.在弦CD 上取一点Q ,使∠DAQ= ∠PBC . 求证:∠DBQ=∠P AC .三、精选习题:1.△T ′的三边分别等于△T 的三条中线,且两个三角形有一组角相等.求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1989,捷克数学奥林匹克)2.I 为△ABC 的内心.取△IBC ,△ICA ,△IAB 的外心O 1,O 2,O 3.求证:△O 1O 2O 3与△ABC 有公共的外心.(1988,美国数学奥林匹克)OQ CDBAP3..AD 为△ABC 内角平分线.取△ABC ,△ABD ,△ADC 的外心O ,O 1,O 2.则△OO 1O 2是等腰三角形.4.如果三角形三边的平方成等差数列,那么该三角形和由它的三条中线围成的新三角形相似.其逆亦真.5.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的BC 边上有两点E 、F ,满足∠BAE=∠CAF ,作FM ⊥AB ,FN ⊥AC (M 、N 是垂足),延长AE 交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于D .证明:四边形AMDN 与三角形ABC 的面积相等.ABCE MNF四、拓展提高:6.在ΔABC 中,∠BAC=60︒,AB >AC ,点O 为ΔABC 的外心,两条高BE 、CF 的交于点H ,点M 、N 分别在线段BH 与HF 上,且满足BM=CN . 求MH +HNOH 的值.7.(2004年联赛)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上的高CE 与AC 上的高BD 相交于点H ,以DE 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 、AC 于F 、G 两点,FG 与AH 相交于点K .已知25BC =,20BD =,7BE =,求AK 的长.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七讲 三角形的五心(一)例1. 分析:设O 1,O 2,O 3是△APS ,△BQP ,△CSQ 的外心,作出六边形 O 1PO 2QO 3S 后再由外 心性质可知 ∠PO 1S =2∠A , ∠QO 2P =2∠B , ∠SO 3Q =2∠C .∴∠PO 1S +∠QO 2P +∠SO 3Q =360°.从而又知∠O 1PO 2+∠O 2QO 3+∠O 3SO 1=360°将△O 2QO 3绕着O 3点旋转到△KSO 3,易判断△KSO 1≌△O 2PO 1,同时可得△O 1O 2O 3≌△O 1KO 3.∴∠O 2O 1O 3=∠KO 1O 3=21∠O 2O 1K =21(∠O 2O 1S +∠SO 1K )BABCK PO O O ....S123=21(∠O 2O 1S +∠PO 1O 2) =21∠PO 1S =∠A ;同理有∠O 1O 2O 3=∠B .故△O 1O 2O 3∽△ABC .另法:△APS ,△BQP ,△CSQ 的外接圆交于一点(密克点) 例2. 分析:设G 为△ABC 重心,直线PG 与AB,BC 相交.从A ,C ,D ,E ,F 分别 作该直线的垂线,垂足为A ′,C ′, D ′,E ′,F ′.易证AA ′=2DD ′,CC ′=2FF ′,2EE ′=AA ′+CC ′, ∴EE ′=DD ′+FF ′. 有S △PGE =S △PGD +S △PGF .两边各扩大3倍,有S △PBE =S △P AD +S △PCF . 例3. 分析:设AM 为高亦为中线,取AC 中点F ,E 必在DF 上且DE :EF =2:1.设 CD 交AM 于G ,G 必为△ABC 重心. 连GE ,MF ,MF 交DC 于K .易证:DG :GK =31DC :(3121-)DC =2:1.∴DG :GK =DE :EF ⇒GE ∥MF . ∵OD 丄AB ,MF ∥AB ,∴OD 丄MF ⇒OD 丄GE .但OG 丄DE ⇒G 又是△ODE 之垂心. 易证OE 丄CD .例4. 分析:由∠PBC=∠CDB ,若∠DBQ=∠P AC=∠ADQ ,则∆BDQ ∽∆DAQ .反之,若∆BDQ ∽∆DAQ .则本题成立. 而要证∆BDQ ∽∆DAQ , 只要证BD AD =DQAQ 即可. 证明:连AB .∵ ∆PBC ∽∆PDB ,∴ BD BC =PD PB ,同理,AD AC =PD P A .A A 'FF 'G EE 'D 'C 'PCBDABCDE FOKG OQ CDBAP∵ P A=PB ,∴ BD AD =BCAC .∵ ∠BAC=∠PBC=∠DAQ ,∠ABC=∠ADQ . ∴ ∆ABC ∽∆ADQ . ∴ BC AC =DQ AQ .∴ BD AD =DQ AQ . ∵ ∠DAQ=∠PBC=∠BDQ . ∴ ∆ADQ ∽∆DBQ .∴ ∠DBQ=∠ADQ=∠P AC .证毕.4.分析:将△ABC 简记为△,由三中线AD ,BE ,CF 围成的三角形简记为△′.G为重心,连DE 到H ,使EH =DE ,连HC ,HF ,则△′就是△HCF . (1)a 2,b 2,c 2成等差数列⇒△∽△′. 若△ABC 为正三角形,易证△∽△′. 不妨设a ≥b ≥c ,有CF =2222221c b a -+,BE =2222221b a c -+, AD =2222221a cb -+. 将a 2+c 2=2b 2,分别代入以上三式,得CF =a 23,BE =b 23,AD =c 23. ∴CF :BE :AD =a 23:b 23:c 23=a :b :c . 故有△∽△′. (2)△∽△′⇒a 2,b 2,c 2成等差数列. 当△中a ≥b ≥c 时, △′中CF ≥BE ≥AD . ∵△∽△′, ∴∆∆S S '=(a CF )2.据“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围成的新三角形面积等于原三角形面积的43”,有∆∆S S '=43. ∴22a CF =43⇒3a 2=4CF 2=2a 2+b 2-c 2 ⇒a 2+c 2=2b 2.结论:O 为外心,G 为重心,则a 2,b 2,c 2成等差数列⇔OG BG ⊥ 5.证明:连MN ,则由FM ⊥AM ,FN ⊥AN 知A 、M 、F 、N 四点共圆,且该圆的直径为AF .又∠AMN=∠AFN ,但∠F AN=∠MAD ,故∠MAD +∠AMN=∠F AN +∠AFN=90︒.∴MN ⊥AD ,且由正弦定理知,AMNMN=AF sin A .∴S AMDN =12 AD ·MN=12 AD ·AF sin A .连BD ,由∠ADB=∠ACF ,∠DAB=∠CAF ,得⊿ABD ∽⊿AFC . ∴ AD ∶AB=AC ∶AF ,即AD ·AF=AB ·AC . ∴ S AMDN =12 AD ·AF sin A=12 AB ·AC sin A=S ABC .6.解:记∠ACB=α,连OB 、OC ,则∠BOC=∠BHC=120︒,∴ B 、O 、H 、C 四点共圆.设此圆的半径为R ', 则2R '=BC sin120︒ =BCsin60︒=2R .HM +NH=(BH -BM )+(CN -CH )=BH -CH . 在ΔBCH 中,∠CBH=90︒-α. ∠HCB=90︒-(120︒-α)=α-30︒,∴HM +NH=BH -CH=2R (sin(α-30︒)-sin(90︒-α))=2R (sin αcos30︒-cos αsin30︒-cos α)=2 3 R sin(α-60︒).在ΔOCH 中,OH=2R sin ∠HCO=2R sin(α-30︒-30︒)=2R sin(α-60︒). ∴MH +HNOH = 3 .法2:由托勒密定理,OH BC OB HC OC BH ⋅+⋅=⋅7.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上的高CE 与AC 上的高BD 相交于点H ,以DE 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 、AC 于F 、G 两点,FG 与AH 相交于点K ,已知BC=25,BD=20,BE=7,求AK 的长.解:∵ BC=25,BD=20,BE=7, ∴ CE=24,CD=15.∵ AC ·BD=CE ·AB ,⇒ AC=65AB , ①24252015CD GHP∵BD⊥AC,CE⊥AB,⇒B、E、D、C共圆,⇒AC(AC-15)=AB(AB-7),⇒65AB(65AB-15)=AB(AB-18),∴AB=25,AC=30.⇒AE=18,AD=15.∴DE=12AC=15.延长AH交BC于P,则AP⊥BC.∴AP·BC=AC·BD,⇒AP=24.连DF,则DF⊥AB,∵AD=DC,DF⊥AB.⇒AF=12AE=9.∵D、E、F、G共圆,⇒∠AFG=∠ADE=∠ABC,⇒∆AFG∽∆ABC,∴AKAP=AFAB,⇒AK=9⨯2425=21625.法2:由托勒密定理,算15DE=11。

个人精心整理高中数学联赛竞赛平面几何四大定理~及考纲

个人精心整理高中数学联赛竞赛平面几何四大定理~及考纲

1、数学竞赛考纲二试1、平面几何根本要求:驾驭高中数学竞赛大纲所确定的全部内容。

补充要求:面积与面积方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几个重要的极值:到三角形三顶点间隔之与最小的点--费马点。

到三角形三顶点间隔的平方与最小的点--重心。

三角形内到三边间隔之积最大的点--重心。

几何不等式。

简洁的等周问题。

理解下述定理:在周长肯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面积最大。

在周长肯定的简洁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面积最大。

在面积肯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周长最小。

在面积肯定的简洁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周长最小。

几何中的运动:反射、平移、旋转。

复数方法、向量方法。

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2、代数在一试大纲的根底上另外要求的内容:周期函数与周期,带肯定值的函数的图像。

三倍角公式,三角形的一些简洁的恒等式,三角不等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

递归,一阶、二阶递归,特征方程法。

函数迭代,求n次迭代,简洁的函数方程。

n个变元的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及应用。

复数的指数形式,欧拉公式,棣莫佛定理,单位根,单位根的应用。

圆排列,有重复的排列与组合,简洁的组合恒等式。

一元n次方程(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方程虚根成对定理。

简洁的初等数论问题,除初中大纲中所包括的内容外,还应包括无穷递降法,同余,欧几里得除法,非负最小完全剩余类,高斯函数,费马小定理,欧拉函数,孙子定理,格点及其性质。

3、立体几何多面角,多面角的性质。

三面角、直三面角的根本性质。

正多面体,欧拉定理。

体积证法。

截面,会作截面、外表绽开图。

4、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的法线式,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直线束及其应用。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圆锥曲线的切线与法线。

圆的幂与根轴。

5、其它抽屉原理。

容斥原理。

极端原理。

集合的划分。

覆盖。

梅涅劳斯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线的存在性及性质(西姆松定理)。

赛瓦定理及其逆定理。

第二节三角形的外心高中数学联赛二试平面几何专题讲义

第二节三角形的外心高中数学联赛二试平面几何专题讲义

第二节三角形的外心〇、少不了的画外音三角形,平面几何重点研究对象。

每一个三角形都有独特的性格、脾气、习惯等等,只有尊重它,才能懂得它。

高中数学竞赛在研究三角形时,更多的是从它的图形本质出发,解决与之相关的边、角、距离、比例等问题。

每一个三角形不仅有内切圆,还有外接圆,与之相关会引出大量综合问题,所以非常需要“内外结合”;第二节,让我们“由外及内”,学习三角形的外心......一、不全是基础知识1、随便说说定义定义1: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称为三角形的外心。

(什么是外接圆?)定义2:三角形三条边的中垂线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外心。

(能否交于一点?)定义3:三角形内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称为三角形的外心。

(一定能找到么?)(-。

-猜猜哪个定义是真的?)2、可有可无的性质性质1O 为ABC ∆的外心的充要条件为:(1)A BOC ∠=∠2,B AOC ∠=∠2,C AOB ∠=∠2;(2)OC OB =,且A BOC ∠=∠2.性质2设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外接圆的半径、其面积分别为∆S R c b a ,,,,,则∆=RS abc 4.性质3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边的有向距(外心在边的形内一侧的距离为正,否则为负)之和等于其外接圆与内切圆半径之和.(性质在使用前必须证明)二、例题不能没有例1如图,在ABC ∆中,O 是其外心,I 是其内心.若BIC BOC ∠=∠,求A ∠.例2设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O 是ABC ∆外接圆的圆心,P 是ABD ∆的外接圆的圆心,Q 是ADC ∆的外接圆圆心.求证:OQ OP =.例3如图,在等腰ABC ∆中,BC AB =,CD 是它的角平分线,O 是它的外心,过O 作CD 的垂线交BC 于E ,再过E 作CD 的平行线交AB 于F .求证:FD BE =.三、练习就一道设O 是ABC ∆的外心,M 是ABC ∆的外接圆上弧BC (不含点A )的中点,过M 作ABC ∆的内切圆的两条切线与BC 交于E 、F ,MEF ∆的外心为P .求证:AO ∥PM .四、凑凑字数三角形的内、外心,经常“内外结合”,并利用圆的相关性质进行考查,具有综合性。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第一讲 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大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需要.例1 、设P 、Q 为线段BC 上两点,且BP =CQ,A 为BC 外一动点(如图1).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答: 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为等腰三角形.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 、B 作AC 、AQ 的平行线得交点D.连结DA.在△DBP =∠AQC 中,显然∠DBP =∠AQC ,∠DPB =∠C. 由BP =CQ,可知△DBP ≌△AQC.有DP =AC ,∠BDP =∠QAC. 于是,DA ∥BP ,∠BAP =∠BDP.则A 、D 、B 、P 四点共圆,且四边形ADBP 为等腰梯形.故AB =DP.所以AB =AC.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QAC “平推”到∠BDP 的位置.由于A 、D 、B 、P 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例2、如图2,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AF =∠BCE.求证:∠EBA =∠ADE.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 、B 作ED 、EC 的平行线,得交点P,连PE. 由AB CD,易知△PBA ≌△ECD.有PA =ED,PB =EC. 显然,四边形PBCE 、PADE 均为平行四边形.有 ∠BCE =∠BPE ,∠APE =∠ADE.由∠BAF =∠BCE,可知∠BAF =∠BPE.有P 、B 、A 、E 四点共圆.于是,∠EBA =∠APE.所以,∠EBA =∠ADE.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 、B 、A 、E 四点共圆,紧密联系起来.∠APE 成为∠EBA 与∠ADE 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2、欲“送”线段到当处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 例3、在△ABC 中,BD 、CE 为角平分线,P 为ED 上任意一点.过P 分别作AC 、AB 、BC 的垂线,M 、N 、Q 为垂足.求证:PM +PN =PQ.证明:如图3,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交BD 于F,过点F 作BC 的 平行线分别交PQ 、AC 于K 、G,连PG. 由BD 平行∠ABC,可知点F 到AB 、BC 两边距离相等.有KQ =PN. 显然,PD EP =FD EF =GD CG ,可知PG ∥EC. 由CE 平分∠BCA,知GP 平分∠FGA.有PK =PM.于是,PM +PN =PK +KQ =PQ.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PQ “掐开”成两段,证得PM =PK,就有PM +PN =PQ.证法非常简捷.3 、为了线段比的转化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A DB P QC 图1P E D G A B F C 图2A N E B Q K G C D M F P 图3例4 设M 1、M 2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且BM 1=CM 2.任作一直线分别交AB 、AC 、AM 1、AM 2于P 、Q 、N 1、N 2.试证:APAB +AQ AC =11AN AM +22AN AM . 证明:如图4,若PQ ∥BC,易证结论成立. 若PQ 与BC 不平行, 设PQ 交直线BC 于D.过点A 作PQ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E.由BM 1=CM 2,可知BE +CE =M 1E +M 2E,易知 AP AB =DE BE ,AQ AC =DE CE ,11AN AM =DE E M 1,22AN AM =DE E M 2. 则AP AB +AQ AC =DECE BE +=DE E M E M 21+=11AN AM +22AN AM . 所以,APAB +AQ AC =11AN AM +22AN AM .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DE,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例5、 AD 是△ABC 的高线,K 为AD 上一点,BK 交AC 于E,CK 交AB 于F.求证:∠FDA =∠EDA.证明:如图5,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 BE 、CF 于Q 、P 、N 、M.显然,AN BD =KA KD =AMDC .有BD ·AM =DC ·AN. (1) 由BD AP =FB AF =BC AM ,有AP =BC AM BD ·. (2) 由DC AQ =EC AE =BC AN ,有AQ =BCAN DC ·. (3) 对比(1)、(2)、(3)有AP =AQ.显然AD 为PQ 的中垂线,故AD 平分∠PDQ.所以,∠FDA =∠EDA.这里,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添加BC 的平行线,就有大量的比例式产生,恰当地运用这些比例式,就使AP 与AQ 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4、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例6 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点M 在AB 边上,点N 在AC 边上,并且∠MDN =90°.如果BM 2+CN 2=DM 2+DN 2,求证:AD 2=41(AB 2+AC 2). 证明:如图6,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ND 延长线于E .连ME . 由BD =DC,可知ED =DN.有△BED ≌△CND. 于是,BE =NC.显然,MD 为EN 的中垂线.有 EM =MN. 由BM 2+BE 2=BM 2+NC 2=MD 2+DN 2=MN 2=EM 2,可知△BEM 为直角三角形,∠MBE =90°.有∠ABC +∠ACB =∠ABC +∠EBC =90°.于是,∠BAC =90°.所以,AD 2=221⎪⎭⎫ ⎝⎛BC =41(AB 2+AC 2). 这里,添加AC 的平行线,将BC 的以D 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EN,使解题找到出路.A PE D M 2M 1B Q N 1N 2图4图5M P A Q NF B D C E K 图6A N C DE B M例7、如图7,AB 为半圆直径,D 为AB 上一点,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 、F,使EA =DA,FB =DB.过D 作AB 的垂线,交半圆于C.求证:CD 平分EF. 证明:如图7,分别过点E 、F 作AB 的垂线,G 、H 为垂足,连FA 、EB.易知DB 2=FB 2=AB ·HB,AD 2=AE 2=AG ·AB.二式相减,得DB 2-AD 2=AB ·(HB -AG),或 (DB -AD )·AB =AB ·(HB -AG). 于是,DB -AD =HB -AG,或 DB -HB =AD -AG.就是DH =GD.显然,EG ∥CD ∥FH.故CD 平分EF.这里,为证明CD 平分EF,想到可先证CD 平分GH.为此添加CD 的两条平行线EG 、FH,从而得到G 、H 两点.证明很精彩.经过一点的若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8,三直线AB 、AN 、AC 构成一组直线束,DE 是与BC 平行的直线.于是,有 BN DM =AN AM =NC ME ,即 BN DM =NC ME 或ME DM =NCBN . 此式表明,DM =ME 的充要条件是 BN =NC. 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 例8 如图9,ABCD 为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后得交点E 、F,对角线BD ∥EF,AC 的延长线交EF 于G.求证:EG =GF. 证明:如图9,过C 作EF 的平行线分别交AE 、AF 于M 、N.由BD ∥EF ,可知MN ∥BD.易知 S △BEF =S △DEF .有S △BEC =S △ⅡKG - *5ⅡDFC .可得MC =CN. 所以,EG =GF. 例9 如图10,⊙O 是△ABC 的边BC 外的旁切圆,D 、E 、F 分别为⊙O 与BC 、CA 、AB 的切点.若OD 与EF 相交于K,求证:AK 平分BC. 证明:如图10,过点K 作BC 的行平线分别交直线AB 、AC 于Q 、P 两点,连OP 、OQ 、OE 、OF. 由OD ⊥BC,可知OK ⊥PQ. 由OF ⊥AB,可知O 、K 、F 、Q 四点共圆,有∠FOQ =∠FKQ.由OE ⊥AC,可知O 、K 、P 、E 四点共圆.有∠EOP =∠EKP. 显然,∠FKQ =∠EKP,可知∠FOQ =∠EOP.由OF =OE,可知Rt △OFQ ≌Rt △OEP. 则OQ =OP.于是,OK 为PQ 的中垂线,故 QK =KP.所以,AK 平分BC.综上,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练习题1. 四边形ABCD 中,AB =CD,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延长BA 交直线NM 于E,延长CD 交直线NM 于F.求证:∠BEN =∠CFN.(提示:设P 为AC 的中点,易证PM =PN.)2. 设P 为△ABC 边BC 上一点,且PC =2PB.已知∠ABC =45°,∠APC =60°.求∠ACB. (提示:过点C 作PA 的平行线交BA 延长线于点D.易证△ACD ∽△PBA.答:75°)3. 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相等,FA =AB =BC ,∠EBD =60°,S △EBD =60cm 2.求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提示:设EF 、DC 分别交直线AB 于P 、Q,过点E 作DC 的平行线交AB 于点M.所求面积与EMQD 面积相等.答:120cm 2)A G D O HB FC E 图7图8AD B N CE M A B M EF N D CG O 图104. AD 为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P 是AD 的中点,连BP 并延长交AC 于E.已知AC:AB =k.求AE:EC.(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延长线于点F.设BC =1,有AD =k,DC =k 2.答:211k) 5. AB 为半圆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CD ⊥AB 于D,E 为DB 上一点,过D 作CE 的垂线交CB 于F.求证:DE AD =FBCF .(提示:过点F 作AB 的平行线交CE 于点H.H 为△CDF 的垂心.) 6. 在△ABC 中,∠A :∠B :∠C =4:2:1,∠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求证:a1+b 1=c 1.(提示:在BC 上取一点D,使AD =AB.分别过点B 、C 作AD 的平行线交直线CA 、BA 于点E 、F.)7.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BC 、CA 、AB 于点D 、E 、F,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A 、DE 于点H 、G.求证:FH =HG.(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于点M 、N.)8. AD 为⊙O 的直径,PD 为⊙O 的切线,PCB 为⊙O 的割线,PO 分别交AB 、AC 于点M 、N.求证:OM =ON.(提示:过点C 作PM 的平行线分别交AB 、AD 于点E 、F.过O 作BP 的垂线,G 为垂足.AB ∥GF.)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在某些数学竞赛问题中,巧妙添置辅助圆常可以沟通直线形和圆的内在联系,通过圆的有关性质找到解题途径.下面举例说明添置辅助圆解初中数学竞赛题的若干思路.1、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本身隐含着“点共圆”,此时若能把握问题提供的信息,恰当补出辅助圆,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1.1 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例1 如图1,在△ABC 中,AB =AC,D 是底边BC 上一点,E 是线段AD 上一点且∠BED =2∠CED =∠A.求证:BD =2CD. 分析:关键是寻求∠BED =2∠CED 与结论的联系.容易想到作∠BED 的平分线,但因BE ≠ED,故不能直接证出BD =2CD.若延长AD 交△ABC 的外接圆于F,则可得EB =EF,从而获取. 证明:如图1,延长AD 与△ABC 的外接圆相交于点F,连结CF 与BF,则∠BFA =∠BCA =∠ABC =∠AFC,即∠BFD =∠CFD.故BF:CF =BD:DC.又∠BEF =∠BAC,∠BFE =∠BCA,从而∠FBE =∠ABC =∠ACB =∠BFE.故EB =EF. 作∠BEF 的平分线交BF 于G,则BG =GF.因∠GEF =21∠BEF =∠CEF,∠GFE =∠CFE,故△FEG ≌△FEC.从而GF =FC. 于是,BF =2CF.故BD =2CD. 1.2 利用四点共圆 例2 凸四边形ABCD 中,∠ABC =60°,∠BAD =∠BCD =90°, AB =2,CD =1,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如图2.则sin ∠AOB =____. 分析:由∠BAD =∠BCD =90°可知A 、B 、C 、DA B G C D FE 图1A B CDO四点共圆,欲求sin ∠AOB,联想到托勒密定理,只须求出BC 、AD 即可.解:因∠BAD =∠BCD =90°,故A 、B 、C 、D 四点共圆.延长BA 、CD 交于P,则∠ADP =∠ABC =60°.设AD =x ,有AP =3x ,DP =2x .由割线定理得(2+3x)3x =2x(1+2x).解得AD =x =23-2,BC =21BP =4-3. 由托勒密定理有 BD ·CA =(4-3)(23-2)+2×1=103-12. 又S ABCD =S △ABD +S △BCD =233. 故sin ∠AOB =263615+. 例3 已知:如图3,AB =BC =CA =AD,AH ⊥CD 于H,CP ⊥BC,CP 交AH 于P.求证:△ABC 的面积S =43AP ·BD. 分析:因S △ABC =43BC 2=43AC ·BC,只须证AC ·BC =AP ·BD, 转化为证△APC ∽△BCD.这由A 、B 、C 、Q 四点共圆易证(Q 为BD 与AH 交点).证明:记BD 与AH 交于点Q,则由AC =AD,AH ⊥CD 得∠ACQ =∠ADQ.又AB =AD,故∠ADQ =∠ABQ.从而,∠ABQ =∠ACQ.可知A 、B 、C 、Q 四点共圆.∵∠APC =90°+∠PCH =∠BCD,∠CBQ =∠CAQ,∴△APC ∽△BCD. ∴AC ·BC =AP ·BD.于是,S =43AC ·BC =43AP ·BD. 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大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的辅助圆,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2.1 联想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例4 如图4,四边形ABCD 中,AB ∥CD,AD =DC =DB =p,BC =q.求对角线AC 的长. 分析:由“AD =DC =DB =p ”可知A 、B 、C 在半径为p 的⊙D 上.利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AC 与p 、q 的关系. 解:延长CD 交半径为p 的⊙D 于E 点,连结AE.显然A 、B 、C 在⊙D 上.∵AB ∥CD,∴BC =AE. 从而,BC =AE =q.在△ACE 中,∠CAE =90°,CE =2p,AE =q,故AC =22AE CE -=224q p -.2.2 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 例5 已知抛物线y =-x 2+2x +8与x 轴交于B 、C 两点,点D 平分BC.若在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BAC 为锐角,则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分析:由“∠BAC 为锐角”可知点A 在以定线段BC 为直径的圆外,又点A 在x 轴上侧,从而可确定动点A 的范围,进而确定AD 的取值范围.解:如图5,所给抛物线的顶点为A 0(1,9),对称轴为x =1,与x 轴交于两点B(-2,0)、C(4,0).分别以BC 、DA 为直径作⊙D 、⊙E,则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 P (1-22,1)、Q (1+22,1).A 图3B PQD H CA E D CB 图4可知,点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PA 0Q 内时,∠BAC <90°.且有3=DP =DQ <AD ≤DA 0=9,即AD 的取值范围是3<AD ≤9.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例6 AD 是Rt △ABC 斜边BC 上的高,∠B 的平行线交AD 于M,交AC 于N.求证:AB 2-AN 2=BM ·BN.分析:因AB 2-AN 2=(AB +AN)(AB -AN)=BM ·BN,而由题设易知AM =AN,联想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 证明:如图6, ∵∠2+∠3=∠4+∠5=90°,又∠3=∠4,∠1=∠5,∴∠1=∠2.从而,AM =AN.以AM 长为半径作⊙A ,交AB 于F ,交BA 的延长线于E . 则AE =AF =AN. 由割线定理有BM ·BN =BF ·BE =(AB +AE)(AB -AF)=(AB +AN)(AB -AN)=AB 2-AN 2, 即 AB 2-AN 2=BM ·BN.例7 如图7,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延长AD 和BC 相交于F,EP 和FQ 分别切⊙O 于P 、Q.求证:EP 2+FQ 2=EF 2.分析:因EP 和FQ 是⊙O 的切线,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使EP 、FQ 向EF 转化.证明:如图7,作△BCE 的外接圆交EF 于G,连结CG. 因∠FDC =∠ABC =∠CGE,故F 、D 、C 、G 四点共圆.由切割线定理,有EF 2=(EG +GF)·EF =EG ·EF +GF ·EF=EC ·ED +FC ·FB =EC ·ED +FC ·FB =EP 2+FQ 2, 即 EP 2+FQ 2=EF 2. 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例8 如图8,△ABC 与△A 'B 'C '的三边分别为a 、b 、c 与a '、b '、c B ',∠A +∠A '=180°.试证:aa '=bb '+cc '. 分析:因∠B =∠B ',∠A +∠A '=180°,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 证明:作△ABC 的外接圆,过C 作CD ∥AB 交圆于D,连结AD 和BD,如图9所示. ∵∠A +∠A '=180°=∠A +∠D, ∠BCD =∠B =∠B ', ∴∠A '=∠D,∠B '=∠BCD. ∴△A 'B 'C '∽△DCB. 有DC B A ''=CB C B ''=DBC A '', 即 DC c '=a a '=DB b '. 故DC =''a ac ,DB =''a ab . 又AB ∥DC,可知BD =AC =b,BC =AD =a.从而,由托勒密定理,得AD ·BC =AB ·DC +AC ·BD,即 a 2=c ·''a ac +b ·''a ab . 故aa '=bb '+cc '. 练习题 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ABC 中,若AD 平分∠A,则AC AB =DC BD . EA N C D BF M 12345图6(1)(2)图8A B C A'B'C'c a b a'c'b'A B C D a b bc 图9(提示:不妨设AB ≥AC,作△ADC 的外接圆交AB 于E,证△ABC ∽△DBE,从而AC AB =DE BD =DCBD .) 2. 已知凸五边形ABCDE 中,∠BAE =3a,BC =CD =DE,∠BCD =∠CDE =180°-2a.求证:∠BAC =∠CAD =∠DAE.(提示:由已知证明∠BCE =∠BDE =180°-3a,从而A 、B 、C 、D 、E 共圆,得∠BAC =∠CAD =∠DAE.)3. 在△ABC 中AB =BC,∠ABC =20°,在AB 边上取一点M,使BM =AC.求∠AMC 的度数.(提示: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KBC,连结KM,证B 、M 、C 共圆,从而∠BCM =21∠BKM =10°,得∠AMC =30°.)4.如图10,AC 是ABCD 较长的对角线,过C 作CF ⊥AF,CE ⊥AE.求证:AB ·AE +AD ·AF =AC 2.(提示:分别以BC 和CD 为直径作圆交AC 于点G 、H.则CG =AH,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5. 如图11.已知⊙O 1和⊙O 2相交于A 、B,直线 CD 过A 交⊙O 1和⊙O 2于C 、D,且AC =AD,EC 、ED 分别切两圆于C 、D.求证:AC 2=AB ·AE.(提示:作△BCD 的外接圆⊙O 3,延长BA 交⊙O 3于F,证E 在⊙O 3上,得△ACE ≌△ADF,从而AE =AF,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6.已知E 是△ABC 的外接圆之劣弧BC 的中点.求证:AB ·AC =AE 2-BE 2. (提示:以BE 为半径作辅助圆⊙E,交AE 及其延长线于N 、M,由△ANC ∽△ABM 证AB ·AC =AN ·AM.)7. 若正五边形ABCD E 的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试证:a b -ba =1. (提示:证b 2=a 2+ab,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的应用。

数学名师叶中豪整理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完整版)

数学名师叶中豪整理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完整版)

数学名师叶中豪整理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完整版)高中平面几何叶中豪学习要点几何问题的转化圆幂与根轴P’tolemy定理及应用几何变换及相似理论位似及其应用完全四边形与Miquel点垂足三角形与等角共轭反演与配极,调和四边形射影几何复数法及重心坐标方法例题和习题1.四边形ABCD中,AB=BC,DE⊥AB,CD⊥BC,EF⊥BC,sin?sin??tan??????12。

求证:2EF=DE+DC。

(10081902.gsp)AθEDγBFC且2.已知相交两圆O和O'交于A、B两点,且O'恰在圆O上,P为圆O的AO'B弧段上任意一点。

∠APB的平分线交圆O'于Q点。

求证:PQ2=PA×PB。

(10092401-1. gsp)AQPOO'B3.设三角形ABC的Fermat点为R,连结AR,BR,CR,三角形ABR,BCR,ACR的九点圆心分别为D,E,F,则三角形DEF为正三角形。

(10082602.gsp)ADERF4.在△ABC中,已知∠A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分别交外接圆于D、E,点A关于D、E的对称点分别为F、G,△ADG和△AEF的外接圆交于A和另一点P。

求证:AP//BC。

(10092102.gsp)PGEABCBDCF5.圆O1和圆O2相交于A、B两点,P是直线AB上一点,过P作两圆作切线,分别切圆O1和圆O2于点C、D,又两圆的一条外公切线分别切圆O1和圆O2于点E,F。

求证:AB、CE、DF共点。

(10092201.gsp)PECAFDO1BO26.四边形ABCD中,M是AB边中点,且MC=MD,过C、D分别作BC、AD的垂线,两条垂线交于P点,再作PQ⊥AB于Q。

求证:∠PQC=∠PQD。

(10081601-26.gsp)DPCA7.已知RT△ABD∽RT△ADC,M是BC中点,AD与BC交于E,自C作AM 垂线交AD于F。

求证:DE=EF。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

高中平面几何(叶中豪话题几何问题的联系和转化解题和编题的一些规律调和点列,反演与配极,调和四边形完全四边形及其 Miquel 点例题和习题1. △ ABC 中, AB =AC , BD ⊥ AC 于 D , E 在 AC 延长线上,且 CE =CD , F 在CA 延长线上,且 AF = 12CD 。

求证:BE ⊥ BF 。

2. AB 为半圆直径, C 为半圆上一点,由 C 引 AB 的垂线, D 为垂足。

分别在半圆上截取 AE =AD , BF =BD 。

求证:CD 平分 EF 。

3. 已知半圆的直径 AB 的长为 2r ,半圆外的直线 l 与 BA 的延长线垂直,垂足为T ,AT =2a (2a <2r , 半圆上有相异两点 M 、 N , 它们与直线 l 的距离 MP 、 NQ 满足 MP AM=NQAN=1。

求证:AM +AN =AB 。

l PQ T4. 在△ ABC 的边 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D ,使 CD =AC ,△ ACD 的外接圆与以BC边为直径的圆交于 C 、 G 两点,直线 BG 、 AC 交于 E ,直线 CG 、 AB 交于F 。

求证:D 、 E 、 F 三点共线。

B5. △ ABC 内心为 I ,内切圆切 AB 、 AC 边于 E 、 F ,延长 BI 、 CI 分别交直线EF 于 M 、N 。

求证:S 四边形 AMIN =S △ IBC 。

B6. AC 是与 BD 垂直于 E 的直径, G 是 BA 延长线上一点,过 B 作 BF ∥ DG 交DA 延长线于 F ,作 CH ⊥ GF 于 H 。

求证:B 、 E 、 F 、 H 四点共圆。

7. 如图,圆 O 1和圆 O 2相交于 E 、 F ,过 E 作割线 AB ,使 AE =EB ,过 F 作割线CD , 联 AD 、 BC ,并过 A 作 AD 的垂线、过 B 作 BC 的垂线,设两条垂线相交于 P 点。

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二试讲义8.1 平几名定理、名题与竞赛题I

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二试讲义8.1   平几名定理、名题与竞赛题I
证明:如图,由S⊿AOB=S⊿AOG+S⊿GOB得
(at1cosα+bt1sinα)=ab.
∴t1=.即=+;
同理得,=+;=+;=+.
再由S⊿GOF=S⊿GOI+S⊿IOF,又可得=+;
同理,得=+.
∴IO=OJ(-)sin=(-)sin.
以、的值代入左边得,(-)sin=(-)sinsin,同样得右边.可证.
定理1 (Ptolemy定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线之积等于两组对边乘积之和;(逆命题成立)
分析如图,即证AC·BD=AB·CD+AD·BC.
可设法把AC·BD拆成两部分,如把AC写成AE+EC,这样,AC·BD就拆成了两部分:AE·BD及EC·BD,于是只要证明AE·BD=AD·BC及EC·BD=AB·CD即可.
PM·PB=PN·PK=PO2-r2.⑴
由PMN=BKN=CAN,得P、M、N、C共圆,
故BM·BP=BN·BC=BO2-r2.⑵
⑴-⑵得,PM·PB-BM·BP=PO2-BO2,
即(PM-BM)(PM+BM)=PO2-BO2,就是
PM2-BM2=PO2-BO2,于是OM⊥PB.
定理3 (Ceva定理)设X、Y、Z分别为△ABC的边BC、CA、AB上的一点,则AX、BY、CZ所在直线交于一点的充要条件是
例1 (1987年第二十一届全苏)设A1A2A3…A7是圆内接正七边形,求证:
=+.
证明连A1A5,A3A5,并设A1A2=a,A1A3=b,A1A4=c.
本题即证=+.在圆内接四边形A1A3A4A5中,有
A3A4=A4A5=a,A1A3=A3A5=b,A1A4=A1A5=c.于是有ab+ac=bc,同除以abc,即得=+,故证.

2022年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几何不等式

2022年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几何不等式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十讲几何不等式班级姓名一、知识要点:到三角形旳三个顶点旳距离之和最短旳点叫做费尔马点。

对于一种顶角不超过120旳三角形,费尔马点是对各边旳张角都是120旳点。

对于一种顶角超过120旳三角形,费尔马点就是最大旳内角旳顶点。

二、例题精析:例1. 如图,设三角形旳外接圆O 旳半径为R,内心为I ,∠B=60︒,∠A <∠C ,∠A 旳外角平分线交圆O 于E .证明:(1) IO=AE ; (2) 2R <IO +IA +IC <(1+3)R .ABCOIE例2. 水平直线m 通过圆O 旳中心,直线l ⊥m ,l 与m 相交于M ,点M 在圆心旳 右侧,直线l 上不同旳三点A,B,C 在圆外,且位于直线m 上方,A 点离M 点 最远,C 点离M 点近来,AP ,BQ,CR 为圆 O 旳三条切线,P ,Q,R 为切点. 试证:(1)l 与圆O 相切时,AB ⨯CR +BC ⨯AP=AC ⨯BQ ;(2)l 与圆O 相交时, AB ⨯CR +BC ⨯AP <AC ⨯BQ ;(3)l 与圆O 相离时,AB ⨯CR +BC ⨯AP >AC ⨯BQ .例3. 如图,在△ABC 中,P 、Q 、R 将其周长三等分,且P 、Q 在AB 边上, 求证:S ∆PQR S ∆ABC >29.三、精选习题:1.如图,在△ABC 中,P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PE ∥BA ,PF ∥CA ,若S △ABC =1, 证明:S △BPF 、S △PCE 、S □PEAF 中至少有一种不不不小于49 (S XY …Z 表达多边形XY …Z 旳 面积).N ACBPQ R H2.设凸四边形ABCD 旳面积为1,求证:在它旳边上(涉及顶点)或内部可以找出 四个点,使得以其中任意三点为顶点所构成旳四个三角形旳面积不小于14.3.在圆O 内,弦CD 平行于弦EF ,且与直径AB 交成45°角,若CD 与EF 分别 交直径AB 于P 和Q ,且圆O 旳半径为1,求证:PC ∙QE +PD ∙QF 2.四、拓展提高:M NAD C B FE PQ O BPBA D CB E4.设一凸四边形ABCD ,它旳内角中仅有 D 是钝角,用某些直线段将该凸四边 形分割成n 个钝角三角形,但除去A 、B 、C 、D 外,在该四边形旳周界上, 不含分割出旳钝角三角形顶点.试证n 应满足旳充足必要条件是n ≥4.5.已知边长为4旳正三角形ABC .D 、E 、F 分别是BC 、CA 、AB 上旳点,且 |AE |=|BF |=|CD |=1,连结AD 、BE 、CF ,交成△RQS .点P 在△RQS 内及边上 移动,点P 到△ABC 三边旳距离分别记作x 、y 、z .(1)求证当点P 在△RQS 旳顶点位置时乘积xyz 有极小值; (2)求上述乘积xyz 旳极小值.CBAD FEG H lz xyEF BCDA PQ RS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十讲 几何不等式例1. 如图,设三角形旳外接圆O 旳半径为R,内心为I ,∠B=60 ,∠A <∠C,∠A 旳外角平分线交圆O 于E .证明:(1) IO=AE ; (2) 2R <IO +IA +IC <(1+3)R . 证明:∵∠B=60°,∴∠AOC=∠AIC=120°.∴A ,O ,I ,C 四点共圆.圆心为弧AC 旳中点F ,半径为R .∴O 为⊙F 旳弧AC 中点,设OF 延长线交⊙F 于H ,AI 延长线交弧BC 于D . 由∠EAD=90°(内外角平分线)知DE 为⊙O 旳直径.∠OAD=∠ODA . 但∠OAI=∠OHI ,故∠OHI=∠ADE ,于是Rt ΔDAE ≌Rt ΔHIO ∴AE=IO .由ΔACH 为正三角形,易证IC +IA=IH .由OH=2R .∴IO +IA +IC=IO +IH >OH=2R .设∠OHI =α,则0<α<30°.∴IO +IA +IC=IO +IH=2R (sin α+cos α)=2R 2sin(α+45°) 又α+45°<75°,故IO +IA +IC <2 2R (6+2)/4=R (1+3)ABCOIE例2. 水平直线m 通过圆O 旳中心,直线l ⊥m ,l 与m 相交于M ,点M 在圆心旳右侧,直线l 上不同旳三点A,B,C 在圆外,且位于直线m 上方,A 点离M 点最远,C 点离M 点近来,AP ,BQ,CR 为圆 O 旳三条切线,P ,Q,R 为切点.试证:(1)l 与圆O 相切时,AB ⨯CR +BC ⨯AP=AC ⨯BQ ;(2)l 与圆O 相交时,AB ⨯CR +BC ⨯AP <AC ⨯BQ ;(3)l 与圆O 相离时,AB ⨯CR +BC ⨯AP >AC ⨯BQ .证明:设MA=a ,MB=b ,MC=c ,OM=d , ⊙O 旳半径=r .且设k=d 2-r 2.则当k >0时,点M 在⊙O 外,此时,直线l 与⊙O 相离; 当k=0时,点M 在⊙O 上,此时,直线l 与⊙O 相切; 当k <0时,点M 在⊙O 内,此时,直线l 与⊙O 相交.∴ AP=a 2+d 2-r 2=a 2+k ,同理,BQ=b 2+k ,CR=c 2+k . 则AB ⨯CR +BC ⨯AP -AC ⨯BQ= AB ⨯CR +BC ⨯AP -(AB +BC )⨯BQ =BC ×(AP -BQ )-AB ×(BQ -CR )=BC ×AP 2-BQ 2AP +BQ -AB ×BQ 2-CR 2BQ +CR =(b -c )(a -b )(a +b )AP +BQ -(a -b )(b -c )(b +c )BQ +CR=(a -b )(b -c )(a +b AP +BQ -b +cBQ +CR )=(a -b )(b -c ) a ·BQ +a ·CR +b ·CR -b ·AP -c ·AP -c ·BQ(AP +BQ )(BQ +CR ).注意到a ∙BQ -b ∙AP=a 2·BQ 2-b 2·AP 2b ·AP +a ·BQ =(a 2-b 2)kb ·AP +a ·BQ .故k >0时,a ∙BQ -b ∙AP >0,k=0时,a ∙BQ -b ∙AP=0,k <0时,a ∙BQ -b ∙AP <0; 同理可得,k >0时,b ∙CR -c ∙BQ >0,k=0时,b ∙CR -c ∙BQ =0,k <0时,b ∙CR -c ∙BQ <0;k >0时,a ∙CR -c ∙AP >0,k=0时,a ∙CR -c ∙AP =0,k <0时,a ∙CR -c ∙AP <0; 即当k >0时,AB ⨯CR +BC ⨯AP -AC ⨯BQ >0;当k=0时,AB ⨯CR +BC ⨯AP -AC ⨯BQ=0, 当k <0时,AB ⨯CR +BC ⨯AP -AC ⨯BQ <0.故证.、例3. 如图,在△ABC 中,P 、Q 、R 将其周长三等分,且P 、Q 在AB 边上,求证:S ∆PQR S ∆ABC >29.证明:作△ABC 及△PQR 旳高CN 、RH .设△ABC 旳周长为1.则PQ=13. 则S ∆PQR S ∆ABC=PQ ·RH AB ·CN =PQ AB ·AR AC ,但AB <12,于是PQ AB >23,AP ≤AB -PQ <12-13=16,∴ AR=13-AP >16,AC <12, 故AR AC >13,从而S ∆PQR S ∆ABC >29.1.如图,在△ABC 中,P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PE ∥BA ,PF ∥CA ,若S △ABC =1,证明:S △BPF 、S △PCE 、S □PEAF 中至少有一种不不不小于49(S XY …Z 表达多边形XY …Z 旳面积).证明:如图,三等分BC 于M 、N ,若点P 在BM 上(含点M ),则由于PE ∥AB ,则△CPE ∽△CBA .CP ∶CB ≥23.于是S △PCE ≥49.同理,若P 在NC 上(含点N ),则S △BPF ≥49.若点P 在线段MN 上.连EF ,设BP BC =r (13<r <23),则CPBC =1-r . S △BPF =r 2,S △PCE =(1-r )2.∴ S △BPF +S △PCE =r 2+(1-r )2=2r 2-2r +1=2(r -12)2+12<2(13-12)2+12=59. 于是S □AEPF ≥49. 故命题成立.2.设凸四边形ABCD 旳面积为1,求证:在它旳边上(涉及顶点)或内部可以找出四个点,使得以其中任意三点为顶点所构成旳四个三角形旳面积不小于14.证明:考虑四边形旳四个顶点A 、B 、C 、D ,若△ABC 、△BCD 、△CDA 、△DAB 旳面积,设其中面积最小旳三角形为△AB D .N A CB PQR HBB⑴ 若S △ABD >14,则A 、B 、C 、D 即为所求.⑵ 若S △ABD <14,则S △BCD >34,取△BCD 旳重心G ,则以B 、C 、D 、G 这4点中旳任意3点为顶点旳三角形面积>14.⑶ 若S △ABD =14,其他三个三角形面积均> S △ABD =14.由于S △ABC +S △ACD =1,而S △ACD >14,故S △ABC <34=S △BC D .∴ 过A 作AE ∥BC 必与CD 相交,设交点为E .则∵ S △ABC >S △ABD ,从而S △ABE >S △ABD =14.S △ACE =S △ABE >14,S △BCE =S △ABC >14.即A 、B 、C 、E 四点即为所求.⑷ 若S △ABD =14,其他三个三角形中尚有一种旳面积=14,这个三角形不也许是△BCD ,(否则ABCD 旳面积=12),不妨设S △ADC = S △ABD =14.则AD ∥BC ,四边形ABCD 为梯形.由于S △ABD =14,S △ABC =34,故若AD=a ,则BC=3a ,设梯形旳高=h , 则2ah=1.设对角线交于O ,过O 作EF ∥BC 分别交AB 、CD 于E 、F . ∴ AE ∶EB=AO ∶OC=AD ∶BC=1∶3.∴ EF=a ·3+3a ·11+3=32a .S △EFB =S △EFC =12·32a ·34h=916ah=932>14. S △EBC =S △FBC =12·3a ·34h=98ah=916>12.于是B 、C 、F 、E 四点为所求.综上可知所证成立.又证:当ABCD 为平行四边形时,A 、B 、C 、D 四点即为所求. 当ABCD 不是平行四边形,则至少有一组对边旳延长线必相交,设延长AD 、BC 交于E ,且设D 与AB 旳距离<C 与AB 旳距离,⑴ 若ED ≤12AE ,取AE 中点P ,则P 在线段AD 上,作PQ ∥AB 交BC 于Q .若PQ=a ,P 与AB 距离=h .则AB=2a ,S ABQP =34S ABE >34S ABCD =34.ADCB Eh3aaOAD CBFEPQADC BE NF R S E C DA Q P即12(a +2a )h >34,ah >12.∴ S △APQ =S △BPQ =12ah >14.S △P AB =S △QAB =ah >12>14.即A 、B 、Q 、P 为所求. ⑵ 若ED >12AE ,取AE 中点P ,则P 在线段DE 上,作PR ∥BC 交CD 于R ,AN ∥BC ,交CD 于N ,由于∠EAB +∠EBA <π,故R 在线段CD 上.N 在DC 延长线上.作RS ∥AB ,交BC 于S ,则RS=12AB ,延长AR 交BC 于F ,则S △F AB =S ABCN >S ABCD =1.问题化为上一种状况.3.在圆O 内,弦CD 平行于弦EF ,且与直径AB 交成45°角,若CD 与EF 分别交直径AB 于P 和Q ,且圆O 旳半径为1,求证:PC ∙QE +PD ∙QF <2. 证明:作OM ⊥CD ,垂足为M ,交EF 于N ,设ON=n ,OM=m .则CM=DM=1-m 2,EN=FN=1-n 2, 本题即证(1-m 2+m )(1-n 2-n )+(1-m 2-m )(1-n 2+n )<2.展开得,1-m 2·1-n 2±mn <1.移项,平方得,1-m 2-n 2+m 2n 2<1∓2mn +m 2n 2.⇒m 2+n 2>∓2mn . 取“+”号时,M 、N 在点O 同侧,此时m ≠n ,总之,命题成立. (当E 、F 互换位置时,且CD 、EF 在点O 异侧时,也许有m=n .)又证:PC 2+PD 2=(CM +OM )2+(CM -OM )2=2(CM 2+OM 2)=2,同理QE 2+QF 2=2. ∴ 4=PC 2+PD 2+QE 2+QF 2=(PC 2+QE 2)+(PD 2+QF 2)≥2 (PC ∙QE +PD ∙QF ).等号当且仅当PC=QE ,PD=QF 时成立.但由已知,此二式不成立.故证. 4.设一凸四边形ABCD ,它旳内角中仅有∠D 是钝角,用某些直线段将该凸四边形分割成n 个钝角三角形,但除去A 、B 、C 、D 外,在该四边形旳周界上,不M NAD C B FE PQ O含分割出旳钝角三角形顶点.试证n 应满足旳充足必要条件是n ≥4.证明 充足性⑴当n=4时,如图,只要连AC ,并在ΔABC 内取一点F ,使∠AFB 、∠BFC 、∠CF A 都为钝角(例如,可以取ΔABC 旳Fermat 点,由于ΔABC 是锐角三角形,故其Fermat 点在其形内).于是,ΔADC 、ΔAFB 、ΔBFC 、ΔAFC 都是钝角三角形.⑵当n=5时,可用上法把凸四边形提成四个钝角三角形.再在AF 上任取一点E ,连EB ,则ΔAEB 也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就得到了5个钝角三角形.一般旳,由⑴得到了4个钝角三角形后,只要在AF 上再取n -4个点E 1、E 2、…E n -4,把这些点与B 连起来,即可得到均是钝角三角形旳n 个三角形.必要性n=2时,连1条对角线把四边形提成了2个三角形,但其中最多只能有1个钝角三角形.n=3时,无法从同一顶点出发连线段把四边形提成3个三角形,现连了1条对角线AC 后,再连B 与AC 上某点得到线段,此时无法使得到旳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当n=2,3时无法得到满足题目规定旳解.只有当n ≥4时才有解.5.已知边长为4旳正三角形ABC .D 、E 、F 分别是BC 、CA 、AB 上旳点,且|AE |=|BF |=|CD |=1,连结AD 、BE 、CF ,交成△RQS .点P 在△RQS 内及边上移动,点P 到△ABC 三边旳距离分别记作x 、y 、z .⑴ 求证当点P 在△RQS 旳顶点位置时乘积xyz 有极小值;⑵ 求上述乘积xyz 旳极小值.解: 运用面积,易证:⑴ 当点P 在△ABC 内部及边上CBAD FEG H lz xyEF BCDA PQ RS移动时,x+y+z为定值h=23;⑵过P作BC旳平行线l,交△ABC旳两边于G、H.当点P在线段GH上移动时,y+z为定值,从而x为定值.⑶设y∈[α,β],m为定值.则函数u=y(m-y)在点y=α或y=β时获得极小值.于是可知,过R作AB、AC旳平行线,过Q作AB、BC旳平行线,过S作BC、AC旳平行线,这6条平行线交得六边形STRUQV,由上证,易得只有当点P在此六点上时,xyz获得极小值.由对称性易知,xyz旳值在此六点处相等.由EAAC·CDDB·BSSE=1,得BSBE=1213,x=1213·34h=913h,y=SEBE h=113h,z=313h.∴xyz=(313)3h3=64821973.VU Tl SR QAD CB FE。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很详细)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很详细)

HBC
(5)H 关于三边的对称点在△ABC 的外接圆上,关于三边中
点的对称点在△ABC 的外接圆上
(6)三角形任一顶点到垂心的距离
A
等于外心到对边的距离的 2 倍。 (7)设△ABC 的垂心为 H,外接圆
F
B'
半径为 R,
OH E
则 HA HB HC 2R B | cos A | | cos B | | cosC |
A
M
N
B
EF
C
D
证明:设∠BAE=∠CAF= ,∠EAF=

S AMDN

1 2
AM

AD sin

1 2
AD
AN sin(

)
= 1 AD[AF cos( )sin AF cos sin( )
2
= 1 AD AF sin(2 ) AF AD BC
从而 AB A' F = AC A' E ,又∠AFE=∠AEF

S△ABA’=
1 2
sin
AFE

AB

A'
F
=
1 2
s
in
A
EF

A
C

A'
E
=S△ACA’
由此式可知直线 AA’必平分 BC 边,即 AA’必过△
ABC 的重心
同理 BB’,CC‘必过△ABC 的重心,故结论成立。
例 3.设△ABC 的三条高线为 AD,BE,CF,自 A, B,C 分别作 AK EF 于 K,BL DF 于 L, CN ED 于 N,证明:直线 AK,BL,CN 相 交于一点。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平面几何证明 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平面几何证明 新人教A版

§20平面几何证明1.线段或角相等的证明(1)利用全等△或相似多边形;(2)利用等腰△;(3)利用平行四边形;(4)利用等量代换;(5)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或利用比例关系(6)利用圆中的等量关系等。

2.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的证明(1)转化为相等问题。

如要证明a=b±c,可以先作出线段p=b±c,再去证明a=p,即所谓“截长补短”,角的问题仿此进行。

(2)直接用已知的定理。

例如:中位线定理,Rt△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内角之和;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等等。

3.两线平行与垂直的证明(1)利用两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

(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明平行;利用等腰△的“三线合一”可证明垂直。

(3)利用比例关系可证明平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明垂直等。

例题讲解1.从⊙O外一点P向圆引两条切线PA、PB和割线PCD。

从A点作弦AE平行于CD,连结BE交CD于F。

求证:BE平分CD。

2.△ABC内接于⊙O,P是弧 AB上的一点,过P作OA、OB的垂线,与AC、BC分别交于S、T,AB交于M、N。

求证:PM=MS充要条件是PN=NT。

3.已知A为平面上两半径不等的圆O1和O2的一个交点,两外公切线P1P2、Q1Q2分别切两圆于P1、P2、Q1、Q2,M1、M2分别为P1Q1、P2Q2的中点。

求证:∠O1AO2=∠M1AM2。

4.在△ABC中,AB>AC,∠A的外角平分线交△ABC的外接圆于D,DE⊥AB于E,求证:AE=。

.5.∠ABC的顶点B在⊙O外,BA、BC均与⊙O相交,过BA与圆的交点K引∠ABC平分线的垂线,交⊙O于P,交BC于M。

求证:线段PM为圆心到∠ABC平分线距离的2倍。

6.在△ABC中,AP为∠A的平分线,AM为BC边上的中线,过B作BH⊥AP于H,AM的延长线交BH于Q,求证:PQ∥AB。

7.菱形ABCD的内切圆O与各边分别切于E、F、G、H,在EF与GH上分别作⊙O的切线交AB于M,交BC于N,交CD于P,交DA于Q。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第一讲 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 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大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需要.例1 、设P 、Q 为线段BC 上两点,且BP =CQ,A 为BC 外一动点(如图1).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答: 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 、B 作AC 、AQ 的平行线得交点D .连结DA .在△DBP =∠AQC 中,显然∠DBP =∠AQC ,∠DPB =∠C . 由BP =CQ ,可知△DBP ≌△AQC .有DP =AC ,∠BDP =∠QAC .于是,DA ∥BP ,∠BAP =∠BDP .则A 、D 、B 、P 四点共圆,且四边形ADBP 为等腰梯形.故AB =DP .所以AB =AC .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QAC “平推”到∠BDP 的位置.由于A 、D 、B 、P 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例2、如图2,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AF =∠BCE .求证:∠EBA =∠ADE . 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 、B 作ED 、EC 的平行线,得交点P ,连PE .由AB CD ,易知△PBA ≌△ECD .有PA =ED ,PB =EC . 显然,四边形PBCE 、PADE 均为平行四边形.有∠BCE =∠BPE ,∠APE =∠ADE .由∠BAF =∠BCE ,可知∠BAF =∠BPE .有P 、B 、A 、E 四点共圆.于是,∠EBA =∠APE .所以,∠EBA =∠ADE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 、B 、A 、E 四点共圆,紧密联系起来.∠APE 成为∠EBA 与∠ADE 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2、欲“送”线段到当处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例3、在△ABC 中,BD 、CE 为角平分线,P 为ED 上任意一点.过P 分别作AC 、AB 、BC 的垂线,M 、N 、Q 为垂足.求证:PM +PN =PQ .证明:如图3,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交BD 于F ,过点F 作BC 的 平行线分别交PQ 、AC 于K 、G ,连PG . 由BD 平行∠ABC ,可知点F 到AB 、BC∥=A D BP QC图1PE D G A B FC图2A N E BQ K G CD M FP 图3两边距离相等.有KQ =PN . 显然,PD EP =FD EF =GDCG,可知PG ∥EC . 由CE 平分∠BCA ,知GP 平分∠FGA .有PK =PM .于是,PM +PN =PK +KQ =PQ .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PQ “掐开”成两段,证得PM =PK ,就有PM +PN =PQ .证法非常简捷.3 、为了线段比的转化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 例4 设M 1、M 2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且BM 1=CM 2.任作一直线分别交AB 、AC 、AM 1、AM 2于P 、Q 、N 1、N 2.试证:AP AB+AQAC =11AN AM +22AN AM .证明:如图4,若PQ ∥BC ,易证结论成立. 若PQ 与BC 不平行, 设PQ 交直线BC 于D .过点A 作PQ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E . 由BM 1=CM 2,可知BE +CE =M 1E +M 2E , 易知AP AB =DE BE ,AQ AC =DE CE ,11AN AM =DE E M 1,22AN AM =DE E M 2.则AP AB +AQ AC =DECEBE +=DE E M E M 21+=11AN AM +22AN AM .所以,APAB+AQ AC =11AN AM +22AN AM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DE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例5、 AD 是△ABC 的高线,K 为AD 上一点,BK 交AC 于E ,CK 交AB 于F .求证:∠FDA =∠EDA .证明:如图5,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 BE 、CF 于Q 、P 、N 、M .显然,AN BD =KA KD =AMDC .有BD ·AM =DC ·AN . (1)由BD AP =FB AF =BC AM ,有AP =BC AM BD ·. (2) 由DC AQ =EC AE =BC AN ,有AQ =BCAN DC ·. (3) 对比(1)、(2)、(3)有AP =AQ .显然AD 为PQ 的中垂线,故AD 平分∠PDQ .所以,∠FDA =∠EDA .这里,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添加BC 的平行线,就有大量的比例式产生,恰当地运用这些比例式,就使AP 与AQ 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 4、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AP EDM 2M 1BQN 1N 2图4图5MP A Q NFB DC EK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例6 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点M 在AB 边上,点N 在AC 边上,并且∠MDN =90°.如果BM 2+CN 2=DM 2+DN 2,求证:AD 2=41(AB 2+AC 2). 证明:如图6,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ND 延长线于E .连ME .由BD =DC ,可知ED =DN .有△BED ≌△CND . 于是,BE =NC . 显然,MD 为EN 的中垂线.有 EM =MN .由BM 2+BE 2=BM 2+NC 2=MD 2+DN 2=MN 2=EM 2,可知△BEM 为直角三角形,∠MBE =90°.有∠ABC +∠ACB =∠ABC +∠EBC =90°.于是,∠BAC =90°.所以,AD 2=221⎪⎭⎫ ⎝⎛BC =41(AB 2+AC 2).这里,添加AC 的平行线,将BC 的以D 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EN ,使解题找到出路. 例7、如图7,AB 为半圆直径,D 为AB 上一点,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 、F ,使EA =DA ,FB =DB .过D 作AB 的垂线,交半圆于C .求证:CD 平分EF .证明:如图7,分别过点E 、F 作AB 的垂线,G 、H 为垂足,连FA 、EB . 易知DB 2=FB 2=AB ·HB ,AD 2=AE 2=AG ·AB . 二式相减,得DB 2-AD 2=AB ·(HB -AG ),或 (DB -AD )·AB =AB ·(HB -AG ). 于是,DB -AD =HB -AG ,或 DB -HB =AD -AG . 就是DH =GD .显然,EG ∥CD ∥FH .故CD 平分EF .这里,为证明CD 平分EF ,想到可先证CD 平分GH .为此添加CD 的两条平行线EG 、FH ,从而得到G 、H 两点.证明很精彩.经过一点的若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8,三直线AB 、AN 、AC 构成一组直线束,DE 是与BC 平行的直线.于是,有BN DM =AN AM =NC ME ,即 BN DM=NC ME 或ME DM =NC BN . 此式表明,DM =ME 的充要条件是 BN =NC .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 例8 如图9,ABCD 为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后得交点E 、F ,对角线BD ∥EF ,AC 的延长线交EF 于G .求证:EG =GF .证明:如图9,过C 作EF 的平行线分别交AE 、AF 于M 、N .由BD ∥EF , 可知MN ∥BD .易知 S △BEF =S △DEF .有S △BEC =S △ⅡKG - *5ⅡDFC . 可得MC =CN . 所以,EG =GF .例9 如图10,⊙O 是△ABC 的边BC 外的旁切圆,D 、E 、F 分别为⊙O 与BC 、CA 、AB图6AN CDEB M AGD O HBFC E图7图8A DBN C EM图9ABM EF ND CG的切点.若OD 与EF 相交于K ,求证:AK 平分BC .证明:如图10,过点K 作BC 的行平线分别交直线AB 、AC 于Q 、P 两点,连OP 、OQ 、OE 、OF . 由OD ⊥BC ,可知OK ⊥PQ .由OF ⊥AB ,可知O 、K 、F 、Q 四点共圆,有∠FOQ =∠FKQ . 由OE ⊥AC ,可知O 、K 、P 、E 四点共圆.有∠EOP =∠EKP .显然,∠FKQ =∠EKP ,可知∠FOQ =∠EOP .由OF =OE,可知Rt △OFQ ≌Rt △OEP . 则OQ =OP .于是,OK 为PQ 的中垂线,故 QK =KP .所以,AK 平分BC .综上,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练习题1. 四边形ABCD 中,AB =CD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延长BA 交直线NM 于E ,延长CD 交直线NM 于F .求证:∠BEN =∠CFN . (提示:设P 为AC 的中点,易证PM =PN .)2. 设P 为△ABC 边BC 上一点,且PC =2PB .已知∠ABC =45°,∠APC =60°.求∠ACB . (提示:过点C 作PA 的平行线交BA 延长线于点D .易证△ACD ∽△PBA .答:75°)3. 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相等,FA =AB =BC ,∠EBD =60°,S △EBD =60cm 2.求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提示:设EF 、DC 分别交直线AB 于P 、Q ,过点E 作DC 的平行线交AB 于点M .所求面积与EMQD 面积相等.答:120cm 2)4. AD 为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P 是AD 的中点,连BP 并延长交AC 于E .已知AC :AB =k .求AE :EC .(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延长线于点F .设BC =1,有AD =k ,DC =k 2.答:211k) 5. AB 为半圆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CD ⊥AB 于D ,E 为DB 上一点,过D 作CE 的垂线交CB 于F .求证:DE AD =FBCF.(提示:过点F 作AB 的平行线交CE 于点H .H 为△CDF 的垂心.)6. 在△ABC 中,∠A :∠B :∠C =4:2:1,∠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求证:a1+b 1=c1.(提示:在BC 上取一点D ,使AD =AB .分别过点B 、C 作AD 的平行线交直线CA 、BA 于点E 、F .)7.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BC 、CA 、AB 于点D 、E 、F ,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A 、DE 于点H 、G .求证:FH =HG.O图10(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于点M 、N .)8. AD 为⊙O 的直径,PD 为⊙O 的切线,PCB 为⊙O 的割线,PO 分别交AB 、AC 于点M 、N .求证:OM =ON .(提示:过点C 作PM 的平行线分别交AB 、AD 于点E 、F .过O 作BP 的垂线,G 为垂足.AB ∥GF .)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在某些数学竞赛问题中,巧妙添置辅助圆常可以沟通直线形和圆的内在联系,通过圆的有关性质找到解题途径.下面举例说明添置辅助圆解初中数学竞赛题的若干思路. 1、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本身隐含着“点共圆”,此时若能把握问题提供的信息,恰当补出辅助圆,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 1.1 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例1 如图1,在△ABC 中,AB =AC ,D 是底边BC 上一点,E 是线段AD 上一点且∠BED =2∠CED =∠A .求证:BD =2CD .分析:关键是寻求∠BED =2∠CED 与结论的联系.容易想到作∠BED 的平分线,但因BE ≠ED ,故不能直接证出BD =2CD .若延长AD 交△ABC 的外接圆于F ,则可得EB =EF ,从而获取.证明:如图1,延长AD 与△ABC 的外接圆相交于点F ,连结CF 与BF ,则∠BFA =∠BCA=∠ABC =∠AFC,即∠BFD =∠CFD .故BF :CF =BD :DC .又∠BEF =∠BAC ,∠BFE =∠BCA ,从而∠FBE =∠ABC =∠ACB =∠BFE . 故EB =EF . 作∠BEF 的平分线交BF 于G ,则BG =GF . 因∠GEF =21∠BEF =∠CEF ,∠GFE =∠CFE ,故△FEG ≌△FEC .从而GF =FC . 于是,BF =2CF .故BD =2CD . 1.2 利用四点共圆例2 凸四边形ABCD 中,∠ABC =60°,∠BAD =∠BCD =90°,AB =2,CD =1,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如图2.则sin ∠AOB =____. 分析:由∠BAD =∠BCD =90°可知A 、B 、C 、D四点共圆,欲求sin ∠AOB ,联想到托勒密定理,只须求出BC 、AD 即可.解:因∠BAD =∠BCD =90°,故A 、B 、C 、D 四点共圆.延长BA 、CD 交于P ,则∠ADP =∠ABC =60°.设AD =x ,有AP =3x ,DP =2x .由割线定理得(2+3x )3x =2x (1+2x ).解得AD =x =23-2,BC =21BP =4-3. 由托勒密定理有 BD ·CA =(4-3)(23-2)+2×1=103-12.A BGCD FE图1ABCDPO 图2又S ABCD =S △ABD +S △BCD =233. 故sin ∠AOB =263615+. 例3 已知:如图3,AB =BC =CA =AD ,AH ⊥CD 于H ,CP ⊥BC ,CP 交AH 于P .求证:△ABC 的面积S =43AP ·BD .分析:因S △ABC =43BC 2=43AC ·BC ,只须证AC ·BC =AP ·BD ,转化为证△APC ∽△BCD .这由A 、B 、C 、Q 四点共圆易证(Q 为BD 与AH 交点).证明:记BD 与AH 交于点Q ,则由AC =AD ,AH ⊥CD 得∠ACQ =∠ADQ .又AB =AD ,故∠ADQ =∠ABQ .从而,∠ABQ =∠ACQ .可知A 、B 、C 、Q 四点共圆. ∵∠APC =90°+∠PCH =∠BCD ,∠CBQ =∠CAQ , ∴△APC ∽△BCD . ∴AC ·BC =AP ·BD .于是,S =43AC ·BC =43AP ·BD . 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大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的辅助圆,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 2.1 联想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例4 如图4,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DC =DB =p ,BC =q .求对角线AC 的长. 分析:由“AD =DC =DB =p ”可知A 、B 、C 在半径为p 的⊙D 上.利 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AC 与p 、q 的关系. 解:延长CD 交半径为p 的⊙D 于E 点,连结AE .显然A 、B 、C 在⊙D 上.∵AB ∥CD ,∴BC =AE .从而,BC =AE =q .在△ACE 中,∠CAE =90°,CE =2p ,AE =q ,故 AC =22AE CE -=224q p -. 2.2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例5 已知抛物线y =-x 2+2x +8与x 轴交于B 、C 两点,点D 平分BC .若在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BAC 为锐角,则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分析:由“∠BAC 为锐角”可知点A 在以定线段BC 为直径的圆外,又点A 在x 轴上侧,从而可确定动点A 的范围,进而确定AD 的取值范围.解:如图5,所给抛物线的顶点为A 0(1,9),对称轴为x =1,与x 轴交于两点B (-2,0)、C (4,0).分别以BC 、DA 为直径作⊙D 、⊙E ,则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P (1-22,1)、Q (1+22,1).可知,点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PA 0Q 内时,∠BAC <90°.且有A图3BPQDHC A EDCB图4图53=DP =DQ <AD ≤DA 0=9,即AD 的取值范围是3<AD ≤9. 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例6 AD 是Rt △ABC 斜边BC 上的高,∠B 的平行线交AD 于M ,交AC 于N .求证:AB 2-AN 2=BM ·BN .分析:因AB 2-AN 2=(AB +AN )(AB -AN )=BM ·BN ,而由题设易知AM =AN ,联想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证明:如图6, ∵∠2+∠3=∠4+∠5=90°, 又∠3=∠4,∠1=∠5,∴∠1=∠2.从而,AM =AN . 以AM 长为半径作⊙A ,交AB 于F ,交BA 的延长线于E . 则AE =AF =AN . 由割线定理有BM ·BN =BF ·BE =(AB +AE )(AB -AF )=(AB +AN )(AB -AN )=AB 2-AN 2,即 AB 2-AN 2=BM ·BN .例7 如图7,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 ,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 ,延长AD 和BC 相交于F ,EP 和FQ 分别切⊙O 于P 、Q .求证:EP 2+FQ 2=EF 2. 分析:因EP 和FQ 是⊙O 的切线,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使EP 、FQ 向EF 转化.证明:如图7,作△BCE 的外接圆交EF 于G ,连结CG . 因∠FDC =∠ABC =∠CGE ,故F 、D 、C 、G 四点共圆. 由切割线定理,有EF 2=(EG +GF )·EF =EG ·EF +GF ·EF =EC ·ED +FC ·FB =EC ·ED +FC ·FB =EP 2+FQ 2, 即 EP 2+FQ 2=EF 2.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例8 如图8,△ABC 与△A 'B 'C '的三边分别为a 、b 、c 与a '、b '、c ',且∠B =∠B ',∠A +∠A '=180°.试证:aa '=bb '+cc '.分析:因∠B =∠B ',∠A +∠A '=180°,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 证明:作△ABC 的外接圆,过C 作CD ∥AB 交圆于D ,连结AD 和BD ,如图9所示.∵∠A +∠A '=180°=∠A +∠D , ∠BCD =∠B =∠B ', ∴∠A '=∠D ,∠B '=∠BCD .∴△A 'B 'C '∽△DCB . 有DC B A ''=CB C B ''=DBC A '', 即 DC c '=a a '=DB b '. 故DC =''a ac ,DB =''a ab .E A NCD B FM 12345图6(1)(2)图8ABCA'C'cb a'c'b'A BCDabb c图9又AB ∥DC ,可知BD =AC =b ,BC =AD =a .从而,由托勒密定理,得 AD ·BC =AB ·DC +AC ·BD ,即 a 2=c ·''a ac +b ·''a ab . 故aa '=bb '+cc '. 练习题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ABC 中,若AD 平分∠A ,则AC AB =DCBD. (提示:不妨设AB ≥AC ,作△ADC 的外接圆交AB 于E ,证△ABC ∽△DBE ,从而ACAB=DE BD =DCBD.) 2. 已知凸五边形ABCDE 中,∠BAE =3a ,BC =CD =DE ,∠BCD =∠CDE =180°-2a .求证:∠BAC =∠CAD =∠DAE .(提示:由已知证明∠BCE =∠BDE =180°-3a ,从而A 、B 、C 、D 、E 共圆,得∠BAC =∠CAD =∠DAE .)3. 在△ABC 中AB =BC ,∠ABC =20°,在AB 边上取一点M ,使BM =AC .求∠AMC 的度数.(提示: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KBC ,连结KM ,证B 、M 、C 共圆,从而∠BCM =21∠BKM =10°,得∠AMC =30°.) 4.如图10,AC 是ABCD 较长的对角线,过C 作CF ⊥AF ,CE ⊥AE .求证:AB ·AE +AD ·AF =AC 2.(提示:分别以BC 和CD 为直径作圆交AC 于点G 、H .则CG =AH ,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5. 如图11.已知⊙O 1和⊙O 2相交于A 、B ,直线CD 过A 交⊙O 1和⊙O 2于C 、D ,且AC =AD ,EC 、ED 分别切两圆于C 、D .求证:AC 2=AB ·AE .(提示:作△BCD 的外接圆⊙O 3,延长BA 交⊙O 3于F ,证E 在⊙O 3上,得△ACE ≌△ADF ,从而AE =AF ,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6.已知E 是△ABC 的外接圆之劣弧BC 的中点.求证:AB ·AC =AE 2-BE 2.(提示:以BE 为半径作辅助圆⊙E ,交AE 及其延长线于N 、M ,由△ANC ∽△ABM 证AB ·AC =AN ·AM .)7. 若正五边形ABCD E 的边长为a ,对角线长为b ,试证:a b -ba=1. (提示:证b 2=a 2+ab ,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F DAEC图10图11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的应用。

新高二数学联赛班暑假第10讲二试真题分析平面几何

新高二数学联赛班暑假第10讲二试真题分析平面几何

二试一定会有一道40分的平面几何,对学生来说,这一题必须要拿下. 常见的手段是四点共圆、三角函数、等式变形、著名定理等相结合. 一般是以圆中的问题为主,偶尔涉及到梅塞定理.知识点睛经典精讲10.1平面几何第【例1】 (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60BAC ≠︒∠,过点B ,C 分别作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的切线BD ,CE ,且满足BD CE BC ==.直线DE 与AB ,A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F ,G .设CF 与BD 交于点M ,CE 与BG 交于点N .证明:AM AN =.【例2】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P Q ,分别是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的中点.若BPA DPA ∠=∠,证明:AQB CQB ∠=∠.NM G F ED CB AABDQEQD CBA【例3】 (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过圆外一点P 作圆的两条切线和一条割线,切点为A ,B 所作割线交圆于C ,D 两点,C 在P ,D 之间,在弦CD 上取一点Q ,使DAQ PBC ∠∠=. 求证:DBQ PAC ∠∠=.【例4】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AB 是圆ω的一条弦,P 为弧AB 内一点,E 、F 为线段AB 上的两点,满足AE EF FB ==.连接PE PF 、并延长,与圆ω分别相交于点C D 、. 求证:EF CD AC BD ⋅=⋅.D PQ C BA A CDE F P B【例5】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M ,N 分别为锐角三角形ABC ∆(A B ∠<∠)的外接圆Γ上弧BC 、AC 的中点.过点C 作PC MN ∥交圆Γ于P 点,I 为ABC ∆的内心,连 接PI 并延长交圆Γ于T . ⑴求证:MP MT NP NT ⋅=⋅;⑵在弧AB (不含点C )上任取一点Q (Q A ≠,T ,B ),记AQC ∆,QCB △的内心分别为1I ,2I ,求证:Q ,1I ,2I ,T 四点共圆.【例6】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锐角三角形ABC 的外心为O ,K 是边BC 上一点(不是边BC 的中点),D 是线段AK 延长线上一点,直线BD 与AC 交于点N ,直线 CD 与AB 交于点M .求证:若OK ⊥MN ,则A ,B ,D ,C 四点共圆.【例7】 (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在锐角ABC △中,,,AB AC M N >是BC 边上不同的两点,使得.BAM CAN ∠=∠设ABC △和AMN △的外心分别为12,O O ,求证:12,,O O A 三点共线.【例8】 设,P Q 是凸四边形ABCD 内的两点,满足四边形PQDA 和四边形QPBC 均为圆内接四边形. 若在线段PQ 上存在一点E ,使得,PAE QDE PBE QCE ∠=∠∠=∠, 证明:四边形ABCD 为圆内接四边形.BA【例9】 (2006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以0B 和1B 为焦点的椭圆与01AB B △的边i AB 交于i C (01)i ,=.在0AB 的延长线上任取点0P ,以0B 为圆心,00B P 为半径作00P Q 交10C B 的延长线于0Q ; 以1C 为圆心,10C Q 为半径作01Q P 交1B A 的延长线于1P ;以1B 为圆心,11B P 为半径作11PQ 交10B C 的延长线于1Q ;以0C 为圆心,01C Q 为半径作10Q P ',交0AB 的延长线于0P '. 试证: ⑴ 点0P '与点0P 重合,且00P Q 与01P Q 相内切于0P ; ⑵ 四点0011P ,Q ,Q ,P 共圆.P 0'AQ 1P 1Q 0P 0C 1C 0B 1B 0【演练1】(2007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在锐角ABC △中,AB AC <,AD 是边BC 上的高, P 是线段AD 内一点.过P 作PE AC⊥,垂足为E ,作PF AB ⊥,垂足为F . 12O O ,分别是BDF △、CDE △的外心. 求证:12O O E F ,,,四点共圆的充要条件为P 是ABC △的垂心.实战演练B【演练2】(2004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上的高CE与AC上的高BD相交于点H,以DE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AC于F、G两点,FG与AH相交于点K,已知25BE=,求AK的长.BD=,7BC=,20【演练3】(2000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的BC边上有两点E、F,满足BAE CAF∠=∠,作FM AB⊥,FN AC⊥(M、N是垂足),延长AE交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于D.证明:四边形AMDN与三角形ABC的面积相等.MNFED CBA。

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平面几何

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平面几何
提示:设 AM CN r 0 AC CD
利用面积得图中的一些线段比. 对△DEC 运用梅涅劳斯定理可得 关于 r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二、平面几何的常用方法:
三.书籍推荐
(1)《奥赛经典--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几何问题》 沈文选,张垚, 冷岗松编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中高中竞赛平面几何需要的定理介绍的非常全面,且里面 的例题比较经典,能帮助我们很好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适合高中 几何初学者了解平面几何知识,后面例题有困难的话可以留到对 几何知识基本掌握了再练习。
平面几何的几个重要的定理
3、塞瓦定理:
设 P、Q、R 分 别 是 ABC的BC、CA、AB 边 上 的 点 , 则
AP、BQ、CR 三线共点的充要条件是:
BP PC
CQ QA
AR RB
1.
A
R M
Q
B
PC
平面几何的几个重要的定理
西姆松定理及其逆定理: 若从△ABC 外接圆上一点作 BC、AB、AC 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 D、E、F ,则 D、E、F 三点共线. 反过来也成立.
这条直线叫西姆松线.
(二)三角形的五心
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内心及旁心,统称为三角形的五心.
关于三角形的五心,主要掌握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这五心是怎么来的 二.与五心有关的性质
三.与三角形的五心有关的几何竞赛题.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ABC 的重心一般用字 母 G 表示,它有如下的性质:
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 几何不等式. 几何极值问题. 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 圆的幂和根轴. 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一)、平面几何的几个重要的定理 1、梅涅劳斯定理及其逆定理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一讲 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班级 姓名一、知识要点:1. 梅涅劳斯定理:若直线l 不经过ABC ∆的顶点,并且与ABC ∆的三边,,BC CA AB 或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于,,P Q R ,则1BP CQ ARPC QA RB⋅⋅=1A B C C B AC A Bh h h A B C l h h h BP CQ AR PC QA RB h h h ⋅⋅=⋅⋅=证:设、、分别是、、到直线的垂线的长度,则: 2. 梅涅劳斯定理逆定理:P Q R ABC BC CA AB P Q R ABC BP 021P Q R PC CQ ARQA RB∆∆⋅⋅=设、、分别是的三边、、上或它们的延长线上的三点,并且、、三点中,位于边上的点的个数为或,若,则、、三点共线;''''''''''1BP BP 11PC PC 02,PQ AB R CQ AR CQ AR AR AR QA R BQA RB R B RBP Q R ABC R R AB AB R R AB R R AR AR ⋅⋅=⋅⋅=∆>证:设直线与直线交于,于是由定理得:又,则:=由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中,位于边上的点的个数也为或,因此与或者同在线段上,或者同在的延长线上;若与同在线段上,则与必定重合,不然的话,设 '''''',,AR AR AR AR AB AR AB AR BR BR BR BR BR BR-<-<>这时即于是可得这与=矛盾''R R AB R R P Q R 类似地可证得当与同在的延长线上时,与也重合综上可得:、、三点共线;注:此定理常用于证明三点共线的问题,且常需要多次使用再相乘; 3. 塞瓦定理:1:=⋅⋅∆RBARQA CQ PC BP CR BQ AP AB CA BC ABC R Q P 的充要条件是三线共点、、边上的点,则、、的分别是、、设,1BCM ACMABP BMP ABM ACP CMP ACM ABM BCM AP BQ CR M S S S S S BP CQ AR PC S S S QA S RB S BP CQ AR PC QA RB∆∆∆∆∆∆∆∆∆∆=====⋅⋅证:先证必要性:设、、相交于点,则:同理:以上三式相乘,得:= M QRACPB11BP CQ AR AP BQ M CM AB R PC QA RBBP CQ AR AR ARR R PC QA R B R B RB AB R R AP BQ CR M ⋅⋅=⋅⋅=‘’’’‘‘’ 再证充分性:若,设与相交于,且直线交于,由塞瓦定理有:,于是:=因为和都在线段上,所以必与重合,故、、相交于一点点;二、例题精析1//ABC CK CE ACK E AK D AC F DE CK BF CE ∆∠例:若直角中,是斜边上的高,是的平分线,点在上,是的中点,是与的交点,证明:。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座非常详细

第一讲 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根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假设能依据证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那么能使证明顺畅、简洁.添加平行线证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大家知道,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利用这些性质,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以满足求解的需要.例1、设P 、Q 为线段BC 上两点,且BP =CQ,A 为BC 外一动点(如图1).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答: 当点A 运动到使∠BAP =∠CAQ 时,△ABC 为等腰三角形.证明:如图1,分别过点P 、B 作AC 、AQ 的平行线得交点D .连结DA .在△DBP =∠AQC 中,显然∠DBP =∠AQC ,∠DPB =∠C .由BP =CQ ,可知△DBP ≌△AQC .有DP =AC ,∠BDP =∠QAC .于是,DA ∥BP ,∠BAP =∠BDP .那么A 、D 、B 、P 四点共圆,且四边形ADBP 为等腰梯形.故AB =DP .所以AB =AC .这里,通过作平行线,将∠QAC “平推〞到∠BDP 的位置.由于A 、D 、B 、P 四点共圆,使证明很顺畅.例2、如图2,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BAF =∠BCE .求证:∠EBA =∠ADE . 证明:如图2,分别过点A 、B 作ED 、EC 的平行线,得交点P ,连PE .由ABCD ,易知△PBA ≌△ECD .有PA =ED ,PB =EC . 显然,四边形PBCE 、PADE 均为平行四边形.有∠BCE =∠BPE ,∠APE =∠ADE .由∠BAF =∠BCE ,可知 ∠BAF =∠BPE .有P 、B 、A 、E 四点共圆.于是,∠EBA =∠APE .所以,∠EBA =∠ADE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使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P 、B 、A 、E 四点共圆,严密联系起来.∠APE 成为∠EBA 与∠ADE 相等的媒介,证法很巧妙.2、欲“送〞线段到当处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以证题.例3、在△ABC 中,BD 、CE 为角平分线,P 为ED 上任意一点.过P 分别作AC 、AB 、BC 的垂线,M 、N 、Q 为垂足.求证:PM +PN =PQ .证明:如图3,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交BD 于F ,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PQ 、AC 于K 、G ,连PG .由BD 平行∠ABC ,可知点F 到AB 、BC两边距离相等.有KQ =PN . 显然,PD EP =FD EF =GDCG ,可知PG ∥EC . ∥=P E D G A B F C图2由CE 平分∠BCA ,知GP 平分∠FGA .有PK =PM .于是,PM +PN =PK +KQ =PQ .这里,通过添加平行线,将PQ “掐开〞成两段,证得PM =PK ,就有PM +PN =PQ .证法非常简捷.3 、为了线段比的转化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在一些问题中,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 例4设M 1、M 2是△ABC 的BC 边上的点,且BM 1=CM 2.任作一直线分别交AB 、AC 、AM 1、AM 2于P 、Q 、N 1、N 2.试证:AP AB +AQAC =+. 证明:如图4,假设PQ ∥BC ,易证结论成立. 假设PQ 与BC 不平行, 设PQ 交直线BC 于D .过点A 作PQ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E .由BM 1=CM 2,可知BE +CE =M 1E +M 2E , 易知AP AB =DE BE ,AQ AC =DECE ,=,=. 那么APAB +AQ AC ===+. 所以,AP AB +AQ AC =+. 这里,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使公分母为DE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例5、AD 是△ABC 的高线,K 为AD 上一点,BK 交AC 于E ,CK 交AB 于F .求证:∠FDA =∠EDA .证明:如图5,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BE 、CF 于Q 、P 、N 、M .显然,AN BD =KA KD =AMDC .有BD ·AM =DC ·AN . (1) 由BD AP =FB AF =BCAM ,有AP =. (2) 由DC AQ =EC AE =BC AN ,有AQ =. (3) 比照(1)、(2)、(3)有AP =AQ .显然AD 为PQ 的中垂线,故AD 平分∠PDQ .所以,∠FDA =∠EDA .这里,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添加BC 的平行线,就有大量的比例式产生,恰当地运用这些比例式,就使AP 与AQ 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4、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A P E M 2M 1B Q N 1N 2图4例6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点M 在AB 边上,点N 在AC 边上,并且∠MDN=90°.如果BM 2+CN 2=DM 2+DN 2,求证:AD 2=41(AB 2+AC 2). 证明:如图6,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ND 延长线于E .连ME . 由BD =DC ,可知ED =DN .有△BED ≌△CND . 于是,BE =NC .显然,MD 为EN 的中垂线.有 EM =MN .由BM 2+BE 2=BM 2+NC 2=MD 2+DN 2=MN 2=EM 2,可知△BEM 为直角三角形,∠MBE =90°.有∠ABC +∠ACB =∠ABC +∠EBC =90°.于是,∠BAC =90°.所以,AD 2==41(AB 2+AC 2). 这里,添加AC 的平行线,将BC 的以D 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EN ,使解题找到出路.例7、如图7,AB 为半圆直径,D 为AB 上一点,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 、F ,使EA =DA ,FB =DB .过D 作AB 的垂线,交半圆于C .求证:CD 平分EF .证明:如图7,分别过点E 、F 作AB 的垂线,G 、H 为垂足,连FA 、EB .易知DB 2=FB 2=AB ·HB ,AD 2=AE 2=AG ·AB .二式相减,得DB 2-AD 2=AB ·(HB -AG ),或 (DB -AD )·AB =AB ·(HB -AG ). 于是,DB -AD =HB -AG ,或DB -HB =AD -AG .就是DH =GD .显然,EG ∥CD ∥FH .故CD 平分EF .这里,为证明CD 平分EF ,想到可先证CD 平分GH .为此添加CD 的两条平行线EG 、FH ,从而得到G 、H 两点.证明很精彩.经过一点的假设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8,三直线AB 、AN 、AC 构成一组直线束,DE 是与BC 平行的直线.于是,有 BN DM =AN AM =NC ME ,即BN DM =NC ME 或ME DM =NCBN . 此式说明,DM =ME 的充要条件是BN =NC .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例8如图9,ABCD 为四边形,两组对边延长后得交点E 、F ,对角线BD ∥EF ,AC 的延长线交EF 于G .求证:EG =GF .证明:如图9,过C 作EF 的平行线分别交AE 、AF 于M 、N .由BD ∥EF ,可知MN ∥BD .易知 S △BEF =S △DEF .有S △BEC =S △ⅡKG - *5ⅡDFC .可得MC =CN .所以,EG =GF .例9如图10,⊙O 是△ABC 的边BC 外的旁切圆,D 、E 、F 分别为⊙O 与BC 、CA 、AB 的切点.假设OD 与EF 相交于K ,求证:AK 平分BC .证明:如图10,过点K 作BC 的行平线分别交直线AB 、AC 于Q 、P两点,连OP 、OQ 、OE 、OF .由OD ⊥BC ,可知OK ⊥PQ .由OF ⊥AB ,可知O 、K 、F 、Q 四点共圆,有∠FOQ =∠FKQ .由OE ⊥AC ,可知O 、K 、P 、E 四点共圆.有∠EOP =∠EKP .显然,∠FKQ =∠EKP ,可知∠FOQ =∠EOP .由OF =OE,可知Rt △OFQ ≌Rt △OEP . 那么OQ =OP .于是,OK 为PQ 的中垂线,故 QK =KP .所以,AK 平分BC .综上,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练习题1. 四边形ABCD 中,AB =CD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延长BA 交直线NM 于E ,延长CD 交直线NM 于F .求证:∠BEN =∠CFN .(提示:设P 为AC 的中点,易证PM =PN .)2. 设P 为△ABC 边BC 上一点,且PC =2PB .∠ABC =45°,∠APC =60°.求∠ACB . (提示:过点C 作PA 的平行线交BA 延长线于点D .易证△ACD ∽△PBA .答:75°)3. 六边形ABCDEF 的各角相等,FA =AB =BC ,∠EBD =60°,S △EBD =60cm 2.求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提示:设EF 、DC 分别交直线AB 于P 、Q ,过点E 作DC 的平行线交AB 于点M .所求面积与EMQD 面积相等.答:120cm 2) 4. AD 为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高,P 是AD 的中点,连BP 并延长交AC 于E .AC :AB =k .求AE :EC .(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延长线于点F .设BC =1,有AD =k ,DC =k 2.答:)5. AB 为半圆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CD ⊥AB 于D ,E 为DB 上一点,过D 作CE 的垂线交CB 于F .求证:DE AD =FB CF .(提示:过点F 作AB 的平行线交CE 于点H .H 为△CDF 的垂心.)6. 在△ABC 中,∠A :∠B :∠C =4:2:1,∠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求证:a 1+b 1=c1.(提示:在BC 上取一点D ,使AD =AB .分别过点B 、C 作AD 的平行线交直线CA 、BA 于点E 、F .)7.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BC 、CA 、AB 于点D 、E 、F ,过点F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A 、DE 于点H 、G .求证:FH =HG .(提示: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DE 、DF 于点M 、N .)8. AD 为⊙O 的直径,PD 为⊙O 的切线,PCB 为⊙O 的割线,PO 分别交AB 、AC 于点M 、N .求证:OM =ON .(提示:过点C 作PM 的平行线分别交AB 、AD 于点E 、F .过O 作BP 的垂线,G 为垂足.AB ∥GF .)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1、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本身隐含着“点共圆〞,此时假设能把握问题提供的信息,恰当补出辅助圆,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1.1 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例1 如图1,在△ABC 中,AB =AC ,D 是底边BC 上一点,E 是线段AD 上一点且∠BED =2∠CED =∠A .求证:BD =2CD .分析:关键是寻求∠BED =2∠CED 与结论的联系.容易想到作∠BED 的平分线,但因BE ≠ED ,故不能直接证出BD =2CD .假设延长AD 交△ABC 的外接圆于F ,那么可得EB =EF ,从而获取.证明:如图1,延长AD 与△ABC 的外接圆相交于点F ,连结CF 与BF ,那么∠BFA =∠BCA =∠ABC =∠AFC,即∠BFD =∠CFD .故BF :CF =BD :DC .又∠BEF =∠BAC ,∠BFE =∠BCA ,从而∠FBE =∠ABC =∠ACB =∠BFE . 故EB =EF . 作∠BEF 的平分线交BF 于G ,那么BG =GF .因∠GEF =21∠BEF =∠CEF ,∠GFE =∠CFE ,故△FEG ≌△FEC .从而GF =FC . 于是,BF =2CF .故BD =2CD . 1.2 利用四点共圆 例2 凸四边形ABCD 中,∠ABC =60°,∠BAD =∠BCD =90°, AB =2,CD =1,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如图2.那么sin ∠AOB =____.分析:由∠BAD =∠BCD =90°可知A 、B 、C 、D四点共圆,欲求sin ∠AOB ,联想到托勒密定理,只须求出BC 、AD 即可.解:因∠BAD =∠BCD =90°,故A 、B 、C 、DBA 、CD 交于P ,那么∠ADP =∠ABC =60°.设AD =x ,有AP =3x ,DP =2x .由割线定理得(2+3x )3x =2x (1+2x ).解得AD =x =23-2,BC =21BP =4-3. 由托勒密定理有 BD ·CA =(4-3)(23-2)+2×1=103-12. 又S ABCD =S △ABD +S △BCD =233. 故sin ∠AOB =. 例3 :如图3,AB =BC =CA =AD ,AH ⊥CD 于H ,CP ⊥BC ,CP 交AH 于P .求证:△ABC 的面积S =43AP ·BD . 分析:因S △ABC =43BC 2=43AC ·BC ,只须证AC ·BC =AP ·BD , AB CD P O图2转化为证△APC ∽△BCD .这由A 、B 、C 、Q 四点共圆易证(Q 为BD 与AH 交点). 证明:记BD 与AH 交于点Q ,那么由AC =AD ,AH ⊥CD 得∠ACQ =∠ADQ .又AB =AD ,故∠ADQ =∠ABQ .从而,∠ABQ =∠ACQ .可知A 、B 、C 、Q 四点共圆.∵∠APC =90°+∠PCH =∠BCD ,∠CBQ =∠CAQ ,∴△APC ∽△BCD .∴AC ·BC =AP ·BD .于是,S =43AC ·BC =43AP ·BD . 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大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的辅助圆,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2.1 联想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例4 如图4,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DC =DB =p ,BC =q .求对角线AC 的长. 分析:由“AD =DC =DB =p 〞可知A 、B 、C 在半径为p 的⊙D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AC 与p 、q 的关系.解:延长CD 交半径为p 的⊙D 于E 点,连结AE .显然A 、B 、C 在⊙D 上.∵AB ∥CD ,∴BC =AE .从而,BC =AE =q .在△ACE 中,∠CAE =90°,CE =2p ,AE =q ,故AC =22AE CE -=224q p -.2.2 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例5 抛物线y =-x 2+2x +8与x 轴交于B 、C 两点,点D 平分BC .假设在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且∠BAC 为锐角,那么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分析:由“∠BAC 为锐角〞可知点A 在以定线段BC 为直径的圆外,又点A 在x 轴上侧,从而可确定动点A 的范围,进而确定AD 的取值范围.解:如图5,所给抛物线的顶点为A 0(1,9),对称轴为x =1,与x 轴交于两点B (-2,0)、C (4,0).分别以BC 、DA 为直径作⊙D 、⊙E ,那么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 P (1-22,1)、Q (1+22,1). 可知,点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PA 0Q 内时,∠BAC <90°.且有 3=DP =DQ <AD ≤DA 0=9,即AD 的取值范围是3<AD ≤9.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例6AD 是Rt △ABC 斜边BC 上的高,∠B 的平行线交AD 于M ,交AC 于N .求证:AB 2-AN 2=BM ·BN . 分析:因AB 2-AN 2=(AB +AN )(AB -AN )=BM ·BN ,而由题设易知AM =AN ,联想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证明:如图6,∵∠2+∠3=∠4+∠5=90°,又∠3=∠4,∠1=∠5,∴∠1=∠2.从而,AM =AN .图5以AM 长为半径作⊙A ,交AB 于F ,交BA 的延长线于E .那么AE =AF =AN .由割线定理有BM ·BN =BF ·BE =(AB +AE )(AB -AF )=(AB +AN )(AB -AN )=AB 2-AN 2, 即 AB 2-AN 2=BM ·BN .例7 如图7,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 ,延长AB 和DC 相交于E ,延长AD 和BC 相交于F ,EP 和FQ 分别切⊙O 于P 、Q .求证:EP 2+FQ 2=EF 2. 分析:因EP 和FQ 是⊙O 的切线,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构造辅助圆使EP 、FQ 向EF 转化.证明:如图7,作△BCE 的外接圆交EF 于G ,连结CG .因∠FDC =∠ABC =∠CGE ,故F 、D 、C 、G 四点共圆.由切割线定理,有EF 2=(EG +GF )·EF =EG ·EF +GF ·EF=EC ·ED +FC ·FB =EC ·ED +FC ·FB =EP 2+FQ 2,即 EP 2+FQ 2=EF 2.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例8 如图8,△ABC 与△A 'B 'C '的三边分别为a 、b 、c 与a '、b '、c ',且∠B =∠B ',∠A +∠A '=180°.试证:aa '=bb '+cc '.分析:因∠B =∠B ',∠A +∠A '=180°,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证明:作△ABC 的外接圆,过C 作CD ∥AB 交圆于D ,连结AD 和BD ,如图9所示.∵∠A +∠A '=180°=∠A +∠D ,∠BCD =∠B =∠B ',∴∠A '=∠D ,∠B '=∠BCD . ∴△A 'B 'C '∽△DCB . 有DC B A ''=CB C B ''=DBC A '', 即 DC c '=a a '=DB b '. 故DC =''a ac ,DB =''a ab . 又AB ∥DC ,可知BD =AC =b ,BC =AD =a .从而,由托勒密定理,得AD ·BC =AB ·DC +AC ·BD ,即 a 2=c ·''a ac +b ·''a ab . 故aa '=bb '+cc '. 练习题 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ABC 中,假设AD 平分∠A ,那么AC AB =DC BD . (1)(2)图8A B C A'B'C'c a b a'c'b'(提示:不妨设AB ≥AC ,作△ADC 的外接圆交AB 于E ,证△ABC ∽△DBE ,从而AC AB =DE BD =DCBD .) 2. 凸五边形ABCDE 中,∠BAE =3a ,BC =CD =DE ,∠BCD =∠CDE =180°-2a .求证:∠BAC =∠CAD =∠DAE .(提示:由证明∠BCE =∠BDE =180°-3a ,从而A 、B 、C 、D 、E 共圆,得∠BAC =∠CAD =∠DAE .)3. 在△ABC 中AB =BC ,∠ABC =20°,在AB 边上取一点M ,使BM =AC .求∠AMC 的度数.(提示: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KBC ,连结KM ,证B 、M 、C 共圆,从而∠BCM =21∠BKM =10°,得∠AMC =30°.)4.如图10,AC 是ABCD 较长的对角线,过C 作CF ⊥AF ,CE ⊥AE .求证:AB ·AE +AD ·AF =AC 2.(提示:分别以BC 和CD 为直径作圆交AC 于点G 、H .那么CG =AH ,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O 1和⊙O 2相交于A 、B ,直线CD 过A 交⊙O 1和⊙O 2于C 、D ,且AC =AD ,EC 、ED 分别切两圆于C 、D .求证:AC 2=AB ·AE .(提示:作△BCD 的外接圆⊙O 3,延长BA 交⊙O 3于F ,证E 在⊙O 3上,得△ACE ≌△ADF ,从而AE =AF ,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6.E 是△ABC 的外接圆之劣弧BC 的中点.求证:AB ·AC =AE 2-BE 2.(提示:以BE 为半径作辅助圆⊙E ,交AE 及其延长线于N 、M ,由△ANC ∽△ABM 证AB ·AC =AN ·AM .)7. 假设正五边形ABCD E 的边长为a ,对角线长为b ,试证:a b -ba =1. (提示:证b 2=a 2+ab ,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的应用。

高中数学竞赛教材讲义 第十六章 平面几何

高中数学竞赛教材讲义 第十六章 平面几何

第十六章 平面几何一、常用定理(仅给出定理,证明请读者完成)梅涅劳斯定理 设',','C B A 分别是ΔABC 的三边BC ,CA ,AB 或其延长线上的点,若',','C B A 三点共线,则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 条件同上,若.1''''''=⋅⋅B C AC A B CB C A BA 则',','C B A 三点共线。

塞瓦定理 设',','C B A 分别是ΔABC 的三边BC ,CA ,AB 或其延长线上的点,若',','CC BB AA 三线平行或共点,则.1''''''=⋅⋅B C AC A B CB C A BA 塞瓦定理的逆定理 设',','C B A 分别是ΔABC 的三边BC ,CA ,AB 或其延长线上的点,若.1''''''=⋅⋅BC AC A B CB C A BA 则',','CC BB AA 三线共点或互相平行。

角元形式的塞瓦定理 ',','C B A 分别是ΔABC 的三边BC ,CA ,AB 所在直线上的点,则',','CC BB AA 平行或共点的充要条件是.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BA B CBB CB C ACC AC A BAA 广义托勒密定理 设ABCD 为任意凸四边形,则AB •CD+BC •AD ≥AC •BD ,当且仅当A ,B ,C ,D 四点共圆时取等号。

斯特瓦特定理 设P 为ΔABC 的边BC 上任意一点,P 不同于B ,C ,则有AP 2=AB 2•BC PC +AC 2•BCBP -BP •PC. 西姆松定理 过三角形外接圆上异于三角形顶点的任意一点作三边的垂线,则三垂足共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平面几何讲义第二讲 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班级 姓名一、知识要点:1. 梅涅劳斯定理:若直线l 不经过ABC ∆的顶点,并且与ABC ∆的三边,,BC CA AB 或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于,,P Q R ,则1BP CQ ARPC QA RB⋅⋅=1A B C C B AC A Bh h h A B C l h h h BP CQ AR PC QA RB h h h ⋅⋅=⋅⋅=证:设、、分别是、、到直线的垂线的长度,则: 2. 梅涅劳斯定理逆定理:P Q R ABC BC CA AB P Q R ABC BP 021P Q R PC CQ ARQA RB∆∆⋅⋅=设、、分别是的三边、、上或它们的延长线上的三点,并且、、三点中,位于边上的点的个数为或,若,则、、三点共线;''''''''''1BP BP 11PC PC 02,PQ AB R CQ AR CQ AR AR AR QA R BQA RB R B RBP Q R ABC R R AB AB R R AB R R AR AR ⋅⋅=⋅⋅=∆>证:设直线与直线交于,于是由定理得:又,则:=由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中,位于边上的点的个数也为或,因此与或者同在线段上,或者同在的延长线上;若与同在线段上,则与必定重合,不然的话,设 '''''',,AR AR AR AR AB AR AB AR BR BR BR BR BR BR-<-<>这时即于是可得这与=矛盾''R R AB R R P Q R 类似地可证得当与同在的延长线上时,与也重合综上可得:、、三点共线;注:此定理常用于证明三点共线的问题,且常需要多次使用再相乘; 3. 塞瓦定理:1:=⋅⋅∆RBARQA CQ PC BP CR BQ AP AB CA BC ABC R Q P 的充要条件是三线共点、、边上的点,则、、的分别是、、设,1BCM ACMABP BMP ABM ACP CMP ACM ABM BCM AP BQ CR M S S S S S BP CQ AR PC S S S QA S RB S BP CQ AR PC QA RB∆∆∆∆∆∆∆∆∆∆=====⋅⋅证:先证必要性:设、、相交于点,则:同理:以上三式相乘,得:=M QRACPB11BP CQ AR AP BQ M CM AB R PC QA RBBP CQ AR AR ARR R PC QA R B R B RB AB R R AP BQ CR M ⋅⋅=⋅⋅=‘’’’‘‘’ 再证充分性:若,设与相交于,且直线交于,由塞瓦定理有:,于是:=因为和都在线段上,所以必与重合,故、、相交于一点点;二、例题精析1//ABC CK CE ACK E AK D AC F DE CK BF CE ∆∠例:若直角中,是斜边上的高,是的平分线,点在上,是的中点,是与的交点,证明:。

2ABC C AB L L AC BC M N AN BM P CP AB∆∠⊥例:在锐角中,角的平分线交于于,从作边和的垂线,垂足分别是和,设和的交点是,证明:K LNM CBA3AD ABC D BC P AD BP CP AC AB E F EDA FDA∆∠∠例:设是的高,且在边上,若是上任一点,、分别与、交于和,则=1111111111111114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BC BC CA AB A B C AC BA CB ACC BAA CBB C B AC B A C CB A AC B BA ∆∠∠∠⋅⋅=⋅⋅∠∠∠例:在的边、、上取点、、,证明:三、精选习题1.K A B C D 从点引四条直线,另两条直线分别交这四条直线于、、、111111111111::ACA D AC AD ABCD BC BD B C B D =和、、、,试证:2.ABC BC CA AB ∆设不等腰的内切圆在三边、、上D E F EF BC FD CA DE AB X Y Z 的切点分别为、、,则与,与,与的交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四、拓展提高:3.如图,锐角ABC ∆中,T 是高线AD 上的任意一点,BT 交AC 于E ,CT 交AB 于F ,EF 交AD 于G ,过点G 的一直线l 与,,,AB AC BT CT 相交,交点分别为,,,M N P Q ;证明:MDQ NDP ∠=∠.N QPG F ED TAB CM第2讲 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例1:,901EBC B BH EBC ACK HBC ACE HBC HCB ACE HCB BH CE EBC BC EP CK EPCD AE KFACK D E F DA EK FCKF EK CK EP BP BK KF BK FC AE AC AC BC BE FC BEKF BKFKB KC KE∆∠∠=∠∠=∠∠+∠=∠+∠=︒⊥∴∆=∆⋅⋅=====∴∆≅证:在中,作的平分线则:即:为等腰三角形作上的高,则:对于和三点、、依梅涅劳斯定理有:于是=即:=依分比定理有:=//CKE BF CE∆∴111CK AB CK BM AN P CK BM AN AM CN BKMC CNMC NB AKAM BK AM ALAML AKC AK NB AK ACBK BC AL BCBNL BKC NB BL AC BL⊥⋅⋅==⋅=∆≅∆⇒=∴∆≅∆⇒=⋅=证:作下证、、三线共点,且为点,要证、、三线共点,依塞瓦定理即要证:又即要证明:即要证1AL BCAC BLCK BM AN P CP AB⋅=∴∴⊥依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可知:、、三线共点,且为点 A AD DE DF M N EDA FDA ∠=∠证:过作的垂线,与、的延长线分别交于、。

欲证,AM AN =可以转化为证明//,,,1AD BC MN BC AME CDE ANF BDFAM AE AN AF AE CD AF BDAM AN CD CE BD BF CE BFBD CE AFAD BE CF P DC EA FBAE CD AF BD AM AN EDA FDACE BF⊥∆≅∆∆≅∆⋅⋅∴====⋅⋅=⋅⋅∴=∴=∴∠=∠故,可得,于是、、共点于,根据塞瓦定理可得: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CC BCC AC ACC CC AC ACC BB C C A C B C CB C B C CB A BA BAA CB CBB C A AC A AC B B A B BA C AC BA CB C B AC B A ∆∆∠∠∠∠===⋅∠∠∠∠∠∠∠∠=⋅=⋅∠∠∠∠⋅⋅=证:如图对和应用正弦定理,可得:即:同理:从而111111sin sin sin sin sin ACC BAA CBB C CB A AC B BA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AD A D AD A D L A AL B BL LD A K A C LC B KAD LC AK BC LD A D AK AC A K LC LC B C BK B D LD BK BD B K LD A C B D AD BC AC BD A D B C A AC AD BC BD ∆∆⋅⋅=⋅⋅=⋅⋅=⋅⋅=⋅⋅⋅==练习的证明证:若,结论显然成立;若与相交与点,则把梅涅劳斯定理分别用于和可得:将上面四条式子相乘可得:即:1111111:C AD B C B D2.11BX CE AFABC XFE XC EA FB∆⋅⋅=证:被直线所截,由定理可得:12BX FBAE AF XC CECY DC AZ EAYA AF ZB BDBX CY AZXC YA ZBX Y Z ABC X Y Z =⋅⋅=∆又代人上式可得:=同理可得:==将上面三条式子相乘可得:又、、都不在的边上,由定理可得、、三点共线3.证: CF 截ABE ∆,得1AC ET BFCE TB FA⋅⋅=,又由BC 截ATE ∆,得1AD TB EC DT BE CA ⋅⋅=,即AD BE ACDT BT CE⋅=⋅;由EF 截ABT ∆,则有1TG AF BE GA FB ET ⋅⋅=,即TG BF ETGA AF BE⋅=⋅, 所以1AD TG AC ET BF DT AG CE TB FA ⋅=⋅⋅=⋅,因此AD TG AG TD ⋅=⋅ … ① 由于,GA BGA GP BGPGT BGT GM BGM∆∆==∆∆,,AB GAB BP GBPBM GBM BT GBT∆∆==∆∆, 所以GA GP AB BPGT GM BM BT ⋅=⋅ … ②, 据①有GA AD GT DT =;又过点,M P 分别作BC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R H ,因GP DHGM DR =,AB AD BM MR =,BP PH BT TD =,则②化为PH DHMR DR=, 所以Rt MDR PDH ∆∆,MDR PDH ∠=∠,即TDM TDP ∠=∠, 又据对称性,有TDN TDQ ∠=∠,因此MDQ NDP ∠=∠. 【附注】:这里所说的对称性是指:因ABT ∆与ACT ∆的地位对称,我们已经证得: 若直线l 与ABT ∆的两边,AB BT 分别交于,M P ,就有TDM TDP ∠=∠;R HN QPGF EDTA B C M今直线l 与ACT ∆的两边,AC CT 分别交于,N Q ,故也应有TDN TDQ ∠=∠.法2 调和点列 法3 迪沙格定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