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ef10e484254b35effd3413.png)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207dc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2.png)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文学创作论》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作者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一、文学创作的本质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需要作者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要素,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观察生活:文学创作的前提是深入观察生活,作者需要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进行仔细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
想象与联想: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作者需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形象思维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学形象。
情感表达: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情感力量,因此作者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艺术加工:作者需要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夸张、渲染、对比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创作的技巧情节构思: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需要通过巧妙的情节构思,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传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人物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作者需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
语言表达: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作者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语言的运用也需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四、文学创作的心态专注投入: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在对作品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保持敏感:作者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关注,从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克服困难:文学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作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困难并坚持创作。
五、总结与启示《文学创作论》对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我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全局性认识,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和关注生活。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f62a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8.png)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db707b89eb172dec63b7ab.png)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84c1aaf524ccbff12184ac.png)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 一种极致状态时,便会出现一 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
无意识的突发
激情的强化
沉思状态是创作冲的的思 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 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中,以往的情感积 累获得审美升华。也就是说把 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的转换 过程。
什么是创作风格?
例如: 李白的清新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平易浅近 刘禹锡的气骨豪劲 王维 孟浩然的自然隽永 高适 岑参的悲壮慷慨 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
雨果
创作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有什么关系?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创作个性是作家个性的表现。
法·布封:“风格才是人本身” 中国:“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他 的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生活 经历,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Transaction Data
社会生活的异彩缤纷,为文学 创作提供了可能,首先,社会生活 培育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文学观念。 其次,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孕育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元素。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www.art-com.co.kr
广泛的知识积累是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前提条件Company Logo
在《红楼梦》里所写的五行八业,无不俱全, 什么医理禅道,园林建筑,猜谜行令,题诗 作画,以及用具、陈设、食品、服装实在使 人眼花缭乱表现了曹雪芹渊博的知识。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才能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
文学与哲学不同,哲学是以逻辑的严 密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来说服人,而文学是 以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性来感染人 的。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结构宏达,但安 排得体;人物众多,但各俱情态;事件纷纭, 但主次分明;关系复杂,但线索清晰。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29117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8.png)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也被称为创作理论,是研究艺术创作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心理机制、思维特点、内容构成、形式因素、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问题,旨在挖掘并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指导艺术创作的有效进行和艺术水准的提高。
创作论是文学评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作家如何将社会生活转化成文学作品的过程,其中作家的审美感受是中心环节,是联系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纽带。
创作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和实用说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创作论的影响也很大,其认为创作实践应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应深入挖掘和呈现生活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此外,在创作论的研究中,现代科技的引入和发展也为创作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要求作家更加深入地探索创作的内在规律和技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专业内容建议查阅文艺学和艺术学相关的书籍文献或咨询专业学者。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4eece9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8.png)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学创作体系。
直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文论的出现,才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这些文论从文学的内在规律、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强调了文学与人民的联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通过创作作品来反映人民的现实和精神需求。
这一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追求真实性和感人性的特点,使文学创作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人民的共鸣。
第三,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主要是以“志”、“意”为核心,即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这一标准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标准也与西方文学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
第四,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古代,文学家们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模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手法、章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一文学创作论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4439da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2.png)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正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文字和故事的形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
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戏”,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戏剧性,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
这种思想引导可以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最后,文学作品可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的爱情观,弘扬了忠诚和真爱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可以让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反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有限。
文学创作虽然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但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有限。
首先,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有限的。
虽然有些名言名句和经典案例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但这种情感共鸣往往只是暂时的,很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长期的影响。
比如,莎士比亚的名言“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戏”,虽然可以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思考,但这种思考往往只是短暂的,很难产生长远的影响。
其次,文学作品的影响是相对主观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和思考,甚至产生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可能会引发不同人的不同看法,甚至产生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影响往往是相对主观的,很难产生统一的影响。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2c7d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3.png)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一、引言文学创作论是文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的定义、特点、目标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二、文学创作的定义文学创作是指创作者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文字的艺术表现力,传递给读者。
文学创作既是个体创造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它融合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类、生活等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三、文学创作的特点1. 语言艺术性:文学创作不仅注重内容,更重视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作家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节奏感等技巧,使作品具备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2. 感染力和思想性:文学作品通过情感共鸣和思想激发,能够深入读者内心,引起共鸣和思考。
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人生哲理等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3. 多样性和个性化:文学创作没有限制和束缚,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四、文学创作的目标1. 表达自我:文学创作是作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
通过写作,作家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将内心的世界呈现给读者。
2. 反映社会: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社会现实、人类生活的缩影。
作家通过作品抒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探索人性:文学作品关注人类的情感、欲望、困惑等问题,通过作品深入探索人性的奥秘,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文学创作的关键问题1. 主题选择:作家如何选择适合的主题,使作品具备思想深度和触动力?2. 写作技巧:作家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表达思想情感?3. 创作风格:作家如何塑造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作品有辨识度和艺术性?4. 读者反响:作家如何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待,创作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六、结论文学创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刻的思考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写作技巧。
通过文学创作,我们能够领略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f90877ddccda38376baff4.png)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是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一、文学创作假定论
文学创作是逼真的幻觉,生活真实和作家真知、真情的统一结构,真与假的相互制约,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
二、文学创作形象论
“形象思维”的过程,感情和物象的结合,构成形象的任务首先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艺术形象的感染力,直接诉诸心灵的形象。
三、文学创作智能论
文学创作是作家智能的特殊表现:特殊性在于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作家的心理素质,对人生奥秘的特殊洞察,反应形象刺激的能力,强烈而奇异的感情活动;
作家的观察力:通过外在信息透视内在信息,观察的客观性和主观色彩统一;
作家的感受力:一系列独特感觉、知觉和感情,审美和审智的深度交融,增强心灵对生活的吸收力,获得阐明内在感受的能力;
作家的想象力:特殊性的想象和普遍性的想象,自发想象的单一性与自觉想象的多元化。
四、文学创作形式论
五、文学创作审美规范论(诗歌、散文、小说)
六、文学创作风格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53060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4.png)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概论 第二章.文学创作论
![文学概论 第二章.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1b8800e87101f69e319560.png)
2. ① A.
B.
C.
文学生产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目的不同:科学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文 学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手段不同:科学用概念、术语来描述结论; 文学用形象来传达感受。 主体特性不同:科学避免主观成见的介入; 文学则往往带有作家的主观成见。
②
A.
B.
③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相同之处:都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善 于用形象来传达感受;都富于想象。 不同之处:宗教否定现实世界和人的自身价 值,导向虚无的彼岸世界;文学则在文学世 界中充分肯定人的一些美好价值,导向一种 更人性的生活方式。 文学与其他艺术生产的区别:符号工具不一 样,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用的是语言符号。
②
A.
B. C.
旁观者和移情者 旁观者: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审美眼 光看待社会生活的生产主体。 移情者:将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去,使对 象拥有主体的情感的生产主体。 评价:旁观者指出了文学生产主体创作时 的非功利心态,但忽视了生产主体作为具 体的社会人必备的情感价值立场;移情者 注意到了文学创作主体在创作时的情感投 入,但片面夸大了这种情感投入的功能, 如巴尔扎克的客观环境描写,就没有情感 投射。
2.
①
②
A.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的统一体。(109页2句) 特殊性表现: 具有审美价值和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蕴 含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B.
c.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打上了作家的思 想感情烙印。 例证:《阿Q正传》和《红旗谱》由于作家 体验不同,内容就不一样。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从横向看是多方面 交融渗透,从纵向看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a6cf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4.png)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情感表达功能,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可以通过文字、形象和情节等方式,深刻地反映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反映,可以通过对社会、历史、人性等方面的描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比如,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此外,文学创作还具有审美价值,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和情感的抒发,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例如,李白的诗歌《将进酒》以其豪放的笔墨和奔放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人们传颂至今。
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对于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尊重和重视。
反方辩手观点,文学创作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其实用性和社会意义相对较低,不能与其他实践活动相提并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
首先,文学创作过于抽象和理想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推动,更能直接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提升社会的发展水平。
其次,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是主观的,不同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形成一致的社会共识。
相比之下,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更具客观性和实用性。
此外,文学创作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很难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更能够直接地改变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其社会意义和实用性相对较低,不应当被过分夸大和神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实践活动的推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大《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电大《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8087d1f705cc175527097a.png)
福师1203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1、如何理解“有特点的细节能以局部更好地表现整体”?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参考知识点: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率五官可感细节参看教材P142、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是怎样的?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参考知识点: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参看教材P373、作家的感受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参考知识点:作家的感受力参看教材P881、文学创作中,怎样处理形式的局限与生活和情趣的自由的关系?参考知识点:在形式的局限中争取表现生活和情趣的自由参看教材P1292、如何处理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参考知识点:在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参看教材P1913、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参考知识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参看教材P3161、作家的观察力如何实现?参考知识点:作家的观察力参看教材P492、怎样理解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参考知识点: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参看教材P1413、怎样理解形象?参考知识点:形象是感情特征、生活特征、和形式特征的三维一体结构图参看教材P210 二、作品分析(40分)阅读所提供作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注意:不必面面俱到,可自选一个切入点展开分析。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时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飞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a2add9f46527d3240ce0fe.png)
文学创作论1、为什么说“要用形象来思维首先就是用那启发性雄辩性的细节来思维”,答:形象,本来是相对于抽象而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概括。
科学以排除感性的具体形态,综合、概括事物的普遍属性为特点,文学则表现个别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事和情。
例如用抽象的语言来讲,这个人笑的可恶,用形象的语言来讲可以说:这个人一笑露出了三十二颗金牙。
用抽象的语言说,这孩子笑的很可爱,用形象的语言则可以说:这孩子笑起来脸红得象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
高尔基说:“真正的语言艺术是非常生动如画的,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得到的。
应该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象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
” “可悲”、“可爱”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可感性的,而有了“金牙”、“酒窝”,就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了。
关键还在于这些细节并不是生活中一切的细枝末节。
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对细节下这样的定义:“细节是整体的一个小小部分,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局部。
”光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还不是艺术的,艺术的细节是带着假定性的,其中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
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特征。
高尔基还说过:“当他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指出和强调谈话、手势、姿态、相貌、微笑、眼神等等独特的特点的时候,这些人物在他笔下就是活生生的。
”没有特点的细节,是平庸繁杂的,缺乏艺术表现力的。
细枝末节有了特点,才有可能进入艺术的境界。
苏联作家安东诺夫有一篇在五十年代很著名的短篇小说《在电车上》,据他自己说就是从一个细节的发现开始的:“她从行驶的电车上向车门口走去,就象走过河上的独木桥。
”电车上的地板很宽,由于车子在行驶,摇摆不定,所以走路的女人就象变得像在独木桥上那样显得不稳定,时时有失去平衡的危险,这就有了特点了。
一有特点就把整个环境相当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的细节就不再是生活的细枝末节,不再是生活的毛胚,而有一点艺术的味道,能帮助作者从生活进入艺术的想象境界了。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c597b38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a.png)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篇被认为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它被称为《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是一部以文体和创作理论为主题的文学批评著作。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鼻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共分为六十篇,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和技巧。
全书以“雕龙”为喻,意味着对文学创作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完美。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剖析,总结出了一些创作法则和技巧,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心雕龙》首先讨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强调文学的主题应该秉持真实、美好和善良的价值观。
它着重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应当融入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和技巧。
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文心雕龙》还对文学创作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它提出了“章”、“句”、“字”的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的重要性。
刘勰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合理的章节划分、流畅的句子结构和精炼的文字表达。
他还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工具和技巧。
《文心雕龙》还对诗、赋、文和曲等文学体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评价。
它深入探讨了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后世作家在创作中选择合适的形式和风格。
同时,《文心雕龙》还提供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使读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文心雕龙》不仅在文学创作理论上有所突破,它还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善始善终”、“观其大略”等,这些方法在后来的文学评论中被广泛应用。
同时,《文心雕龙》对于文学批评的态度也非常独特,它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以理解和欣赏为主,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和批评。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二):动机与构思
![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二):动机与构思](https://img.taocdn.com/s3/m/62a8a30ade80d4d8d05a4f05.png)
文艺学概论第13讲:文学创作论(二):创作动机与构思过程一、创作动机创作活动是由创作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生命体因身心失衡状态而引起的要求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它推动并引导生命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达到恢复身心平衡的目的。
创作动机是人因身心失衡而试图通过符号作品的创作来恢复身心平衡的内在驱力。
根据动机的存在方式和指向,创作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显现在显意识中的主体自觉的动机;潜动机是潜在于潜意识中的主体不自觉的动机。
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活动本身之于自身身心状态的直接效果为目的的动机;外在动机是主体以谋求外在事物或自身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为目的的动机。
三、单一动机和复合动机:单一动机是只有一种目的的动机;复合动机是包含两种以上目的的动机。
二、创作的起点或突破口惯例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感性与非感性意识相结合的意象的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而作为创作素材的生活积累的各个部分——感性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等则是相对零散的。
由相对零散的素材转化为整体性的意象式作品,这一任务通常都不能单凭理性的组织作用来完成,而必须借助由潜意识参与甚至起主导作用的直觉活动来完成(或至少完成其主要方面)。
对于意象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想要创作某个作品的动机其实只是推动创作活动的动力因素;创作动机的出现其实只是创作酝酿期的起点,还不是真正的创作过程的起点。
意象式文学作品的真正的创作起点通常是一种胚胎式的意象(这种意象的形象部分相对于已完成的作品形象来说通常还是不完整的)在作者的显意识中的涌现。
当这种胚胎式意象在作者的显意识中涌现时,作者才算是找到了一个以意象的方式宣泄他郁积在心中的相关生命体验的突破口。
而后,这一宛如生命胚胎的胚胎式意象就会在作者的构思活动中不断发育、生长、完善,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意象式作品;当作者用语言媒介将这一本来存在于意识中的意象式作品传达出来时,一个客观化的可供他人共享的惯例文学作品就真正诞生了(当然,在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构思和传达两个方面往往是交错进行或互相重合的)。
文学创作论主观题(已上传)
![文学创作论主观题(已上传)](https://img.taocdn.com/s3/m/24d5059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b.png)
《文学创作论》考试大纲一、论述题1.为什么说雄辩的细节能“以少总多”?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第一、形象的可感性,并不是一切细节可感性的总和。
第二、养成堆细节暗示性的鉴别力,不但要善于从许多细节中排除那些暗示力的鉴别力,而且要敢于排开那些虽然有暗示力,但已被长期使用而失去光泽细节。
细节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
第三、要避俗,要求新。
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效果性细节:以雄辩的细节来表现事物的总体效果。
汉乐府《陌上桑》主要特征是靠少量启发性、雄辩性的细节来显示的,细节就不是整体,但显示主要特征的细节能更好的表现整体。
雄辩希冀之所以能“以少总多”是因为它的细节所表现或者是事物的有特征的局部,或者是事物的总体效果。
主要特征是调动读者记忆,推动读者用他的生活补充了作者的描绘,在想象中形成了完整的形象。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请结合此诗谈谈文学想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主观特点是诗人的孤独感,客观特点是月光照着诗人的影子。
这还不是艺术的想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就不一样了,月亮就不是月亮了,举杯邀月,就不把月亮当月亮,而是把它当作有生命的对象了。
这样,月亮就成了我的朋友。
但是,艺术的想象之妙在于:“对影成三人”,不仅仅月亮成了朋友,而且影子也成了朋友。
有了这样的想象,诗人的孤独之感就得到充分的表现。
本来是,只有一个饮酒,很孤独,现在三人共饮了,应该是不孤独了吧。
二、但是,更加孤独了,因为月亮和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更衬托得诗人孤独了。
文学的想象就是让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发生变异,使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异,有了这种变异,感情就渗透进去了。
本来是互不相干的,现在变成了互相安慰。
接着他写,不但是静态的孤独,而且还有动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形成一种由静到动的变异,“我舞影凌乱”是客观事实,“我歌月徘徊”是想象。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e482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b.png)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正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正方辩手,我坚信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
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述的爱情故事,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悲壮和美好,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带来心灵的震撼。
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通过对社会不公的揭露,让人们思考正义与良知的重要性。
再者,文学作品可以传递智慧和道德观念。
例如,《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深刻描绘,让人们深刻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
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名人名句方面,莎士比亚曾说过:“文学是世界的镜子”,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学作品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的影响。
此外,雨果曾说过:“文学是人类灵魂的酒”,这句话也说明了文学作品对人们情感的激发和心灵的启迪。
反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影响有限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影响有限。
首先,文学作品只是虚构的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即使文学作品中有感人的情节和形象,也只是作者的想象和创作,不具有真实性。
其次,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受到影响更多来自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而非文学作品。
例如,人们的情感更多受到家庭、教育、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再者,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影响程度也不同。
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影响有限。
名人名句方面,马尔克斯曾说过:“文学对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反方的观点。
此外,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曾说过:“文学对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句话也进一步强调了文学作品对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对于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的影响,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论
“就我所知,我的性格最最特别;我观察自己,如同观察别人一样;我这五尺二寸的身躯,包含一切可能有的分歧和矛盾。
巴尔扎克在这里剖析了性格的二重内容(正反两大系列),而每一系列中又有多种性格原素,这种种性格原素,例如高傲与谦虚、懒惰与用功、疏忽与心细等,又可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从而形成复杂的性格系统。
巴尔扎克的性格本体就存在于这种二重组合之中。
由于性格原素具有无数种组合的可能性,家已对此有所论述;现代作家中,最早自觉地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的极其重要性;并从美学上加以概括的是鲁迅。
他指出,把我国文学成就推向峰巅的《红楼梦》其美学价值,最重要的就表现在它打破了我国古代小说文学“叙好人完全是好,叙坏人完全是坏”(《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性格单一化的传统格局,表现了“美恶并举”(《中国小说史大略》)性格的丰富性。
所谓“美恶并举”,就是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
这种性格的二重组合,是《红楼梦》以及世界上许多伟大文学作品创造具有高级审美意义典型时取得成功的美学基础。
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美学原理,我们可称之为“人物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原理。
”切实地掌握这一美学原理,对于总结我国当代文学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我国文学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很大的意义。
语言学概论
1.自言自语是个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这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请分析说明。
1)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2)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可能是个人现象。
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
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
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3) 语言的社会性并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主要方面;
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出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往往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
4) 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2、大与小有没有明确的界限。
应如何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庄子》有云: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膠,水浅而舟大也。
也就是说大和小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当各自的参照物不同的时候,各自的大小也不同,没有绝对的大小,大与小都是相对的。
那这样说来大与小既有明确的界限又没有明确的界限。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简析明代神魔小说兴盛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神魔小说堪称是众多流派中较有特色的一支。
而明代神魔小说无论从其作品数量还是艺术质量上看,皆堪与历史演义和世情小说分庭抗礼。
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迅速走向繁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宋元说话对神魔小说的产生、兴起起了更直接的作用,直接推动了神魔小说的发展;
2、元明神仙道化戏"从题材、形式等多方面深深的影响了神魔小说;
3、明代中后期的浪漫主义思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创作者和接受者选择神魔小说提供了思想基础;
4、而宽松的政治氛围和统治者对宗教的大力提倡则直接推动了神魔小说的兴盛;
5、经济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出版业的发达,为神魔小说成为明代中后期得以和历史演义小说相抗衡的一大流派奠定了物质基础。
20世纪中国文学
这篇文章说了巴金的书房里有一面大镜子,他面对着镜子并不开心,因为镜子反映出巴金真实状况:憔悴、衰老,它在提醒巴金:你正在走向死亡。
后来,巴金干脆不看镜子。
巴金遇见的人对他说:“你没有变,你精神很好。
”巴金不仅相信了这些善意的谎言,并且更一步幻想自己“返老还童”。
有一天,巴金发现自己写字感到吃力,上下楼也感觉膝关节疼痛。
这时,巴金才想起应当照照镜子,巴金取下假牙,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哪里还有“青春”?在镜中里看见他自己的真实面容——衰老,这说明了一个事实:镜子对巴金讲的是真话。
巴金感谢他的镜子,使它让巴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作家不能停在以前的成就上,在有生之年,还要写许多作品给读者。
“我是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者。
”这是巴金的心里话。
由此我想到生活中不仅要有正衣冠的镜子,同时,还要以人为镜。
生活中的镜子,照出我们的容颜,端正我们的仪态,告诉我们要用微笑面对生活。
我们真正的朋友也该是一面镜子。
他不但可以和我们玩在一起,笑在一起,哭在一起,甘苦与共,同经风雨,共迎彩虹;他还要在我们跌倒气馁时,伸出双手,给我们鼓励,为我们加油;在我们骄傲时,冷静地指出我们的不足,提醒我们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警惕自己的品德,诫骄诫糙。
我曾看过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魏征是一位耿直的谏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有时甚至当廷与唐太宗顶撞,面对盛怒的唐太宗,他依然面不改色,坚持己见,直到唐太宗接受自己的意见为止。
魏征去逝后,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照自己过失的镜子,魏征的死使他失去了一面镜子。
他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了解得失。
”他把魏征看做是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他认为魏征的死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巴金用他的人格也成为对照我们自己的一面大镜子。
讲真话,不虚假,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高尚品格。
年轻时,他写下来许多不朽的作品,在他年老面对衰老、死亡,巴金没有躺在以前的成就上,还坚持要写作品奉献给大家。
我们要学习巴金的精神: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看,想方设法去争取时间,珍惜时间。
巴金像一盏灯、一面旗,照亮一片天空,标出一片境界。
他召唤着我们,也警醒着我们:有你在,灯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