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掌门1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三)情感目标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理;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四、教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曲《我和你》非常动听,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对唱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没有声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学生举手回答)。
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师: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
(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师: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特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波的特性。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振动盘、真空泵、声音传播演示装置。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玻璃杯、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将音响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产生的声音。
(2)让学生向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壁,观察声音的变化。
4. 知识拓展(1)介绍声波的特性。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传播速度4. 声波的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对声音传播条件掌握不够扎实。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2. 声音传播条件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
4.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教教案1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龙中万青春2020.09.16 核心素养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素养。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1、2.1-2、2.1-3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教师预备:(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实验材料:抽去空气过程中瓶内的铃总结归纳讨论交流分析思考观看视频讨论分析声“)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并用这三个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你知道生活中的声音吗?新课讲解:一、声的产生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释: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答: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不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点要区别与光沿直线传播声音的传播示意图如下:是什么回声?人耳能分辨出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答: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
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分辨回声条件: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回声产生示意图如下:三、声速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即固体>液体>气体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doc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说明1.由于本节课是初二物理课程改革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所以笔者在安排时尽量多安排学牛活动,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兴趣。
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引导学生自(2得出结论,培养初步的探究意识和物理思维方式。
2.本节课流程按照课木的结构进行,个别地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了调整:在探究“声咅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环节中,增加了一个验证性演示实验(音叉小球实验),同时还让学牛口我设计实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初步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收到师生互动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时候,根据课木探究实验, 直接引出“气休也能传皤声音”,“真空罩里的闹钟”实验作为验证性演示实验出现,效果鮫好。
3.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理念,结介双语教学的秸神,对本节课出现的物理名词的相应英文单词都及时板书和领读,便于学主从语言角度开扩视野。
教学流程简案教学过程实录师:同学们好!翻开我们的物理课本第一章,大家看到的是一群可爱的大彖,关于大彖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它们之间是怎样交流的吗?生:略。
(说明: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多数同学可能说大象是用声音交流的,提不出次声的问题,补充大象也可以用皮肤接触进行交流)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第一章声现象我们就能解决了。
[板书]第一章声现象师:(打开一个音乐盒,发出美妙的声音)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
动听的咅乐,让我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关于声咅你想知道哪些知识?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为什么听不到大象的声音,却能听到音乐盒的声音?音乐盒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说明: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加以归纳,并把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右侧)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下曲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切相关的概念。
3. 了解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如音量、音调、共鸣等内容。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观察周围环境中与声音相关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例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如乐器、嗓音等,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3. 声音的传播速度(10分钟)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通过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4. 声音的特性(15分钟)介绍声音的特性,如音量、音调、共鸣等内容,并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展示和讨论。
5. 声音传播的应用(10分钟)探讨声音传播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声纳、音乐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 实验设计(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设计,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究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7.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四、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乐器、音频设备、实验器材等。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完成相关练习或实验报告。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应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然而,在教学中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2.掌握声音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速度;3.能够分辨和比较不同声音的特点;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和声波的产生–声源与介质–声音的品质和音调2.声音的传播方式–纵波和横波–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声音传播–声音受阻和衰减的影响因素3.声音的特点和传播速度–声音的响度和频率–声音的音速和传播速度–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4.声音的应用与实践–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声音的扩散和聚焦–声音的利用和改善三、教学过程1. 导入和前期准备(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例如手机铃声、汽车发动机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声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讲师通过实物或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声音的产生原理。
重点讲解振动和声波的产生,以及声音的品质和音调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
3. 声音的传播方式(20分钟)讲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纵波和横波的区别,以及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声音的传播特点。
讲解声音受阻和衰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声音的特点和传播速度(25分钟)讲师向学生解释声音的特点,包括响度和频率的概念。
介绍声音的音速和传播速度,以及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过实例讲解和计算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声音的应用与实践(30分钟)讲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示范,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扩散和聚焦特点,以及声音的利用和改善。
鼓励学生设计和进行小规模的实践活动,以应用所学的知识。
6. 小结和展望(5分钟)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主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设计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能力;2.实践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声音应用实践的报告,包括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和结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
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
想不想听?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二、探究问题(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体验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声音的传播: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想一下,平时我们常常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引导学生思考:请学生在脑海中构思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30分钟)1.实验:用钢琴键盘敲击不同弦长的钢琴弦,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与弦长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
三、声音的传播(30分钟)1.观察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多个点,让学生用手机或录音笔在不同的点处录制声音,然后一起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定向传播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一个声源,让学生通过改变声源的位置和方向,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四、小结与归纳(20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澄清一些概念的误区。
2.学生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归纳整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过程和特点,并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学生自由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例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展示: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拓展应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 能够分析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珍惜与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铃铛、弹簧、橡皮奶嘴、扩音器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验(25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10分钟)-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其中在空气中的传播最常见。
b.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实验1:用铃铛和弹簧做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验证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实验2:用橡皮奶嘴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观察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3. 声音传播介质的分析(10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总结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4. 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2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扩音器、电话等。
b.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中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5. 实践与分享(2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绳子、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音响,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2. 理论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产生声音,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声音传播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声音的传播时间。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情况下声音的传播时间,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影响因素3. 声音传播的例题与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解释为什么真空不能传声。
(3)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说明影响传播速度的因素。
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产生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因为真空中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次声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3.学会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振动体的形式。
2.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
介绍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声音的产生需要能量。
探讨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声音的传播规律1.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颗粒振动的过程。
2.声音的传播是波动形式。
介绍声波的概念,探讨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多样性和美妙性。
2.讲解: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4.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展思维,深化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播放不同音乐片段。
2.引导学生讨论感受到的声音特点。
第二步:讲解1.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
–振动体的形式。
–介质对声音传播的作用。
–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2.介绍声音的传播规律。
–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
–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
第三步:实验1.设计实验:使用弦线和音叉进行实验,观察振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2.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第四步:讨论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为什么能传播?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度。
2.查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噪音污染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掌门1
对1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⑴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教师进行板书。
⑵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例如: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敲击桌面等。
⑷全班按小组进行交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
⑸初步得出实验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⑹教师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举例或现场实验等得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⑶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
⑷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①空气可以传声②真空不能传声。
⑸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
⑹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金鱼”实验、“敲课桌”实验并做“土电话”的游戏。
⑺由“金鱼”、“敲课桌”“土电话”这几个趣味小实验讨论得出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
⑻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
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38页了解下列问题
⑴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声波。
⑵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⑶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当然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初中阶段一般不考虑。
⑷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回声。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这个原理。
三、知能应用,总结规律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例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研析】此题是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问题。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质都在振动.但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不是人耳都能听到,故A错.声音传播必须要有介质,而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成为介质传播声音,故选项B正确.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故宇航员们在月球上讲话没有介质来传播,即使距离很近,也不能用语言进行交谈,而只能用无线电设备,故C错误.不少同学认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阻碍小,传播速度应快一些,其实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故选项D错.
解题技巧:此题是一种判断型题目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最好用排除法解决这种题目。
解题的原则是先把选项中拿得准的错项加以排除,剩下的选项再加以揣摩推敲,来增加做对率。
当然拿得准的正确的选项直接选出就可以了。
趁热打铁:
某课外活动小组做了一个实验:用锤敲击了一下鼓面后,将一些碎纸屑放到鼓面上,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为什么?用手按一下鼓面,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说明理由?
2.声音靠介质传播
典例2:某学习小组研究声音传播途径的问题,他们用细棒轻轻敲击玻璃鱼缸上沿,金鱼受惊四处游动。
这时金鱼接收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 水-鱼
【研析】鱼受惊的原因是感受到了来自鱼缸的振动,而且在接受到声波后立即做出反应。
本题的要求是分析通过哪条路径声波所用的时间最少。
从题中提供的条件可知声音传到鱼的途径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鱼缸、水到鱼,一条是鱼缸、空气、水到鱼。
因为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的速度大,鱼能很快的作出反应,所以使鱼立即受惊的主要途径是玻璃-水-鱼。
【答案】 C
友情提示:本题是一道中考题。
题目的新意就在于新课改要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基本理念。
此题就是从家庭养金鱼时的情景入手考查了声音传播的过程。
这类题目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同学们注意平时多观察留意身边生活事例。
四、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学生完成学案中诊断评价部分,完成之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余同学给予补充修改。
教
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确定补偿内容。
五、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课本上的习题1~4。
2.将你在本节课有关声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作本上。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液体中、固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