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口腔医学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XXXXXXXXXXXXX摘录并提供,供广大医学界朋友共享探讨学习。

企业QQ:11111111111111 加我们QQ可以免费获取更多资料,并可参
加有奖问答活动
企业微信:XXXXXXXXX 加微信、扫描二维码可以每天免费获取从小编那里
获取更多医学资讯微信哦
企业网站:0
客服电话:XXXXXXXXX
第十六章口腔医学院
第一节基本概况
口腔医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3日,其前身为口腔医学系。

该系成立于1986年4月25日,当时有教职工32人,设有五个教研室,医疗、教学和科研用房百余平米。

1988年口腔医学系开设口腔门诊(4把椅位),1990年成立口腔颌面外科病房(29张床),1993年12月12日学校为整合口腔力量,将口腔医学系和湘雅医院的口腔科合并,委托湘雅医院代管。

1987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生, 2001年开始招收七年制学生。

1983年(原湘雅医院口腔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院规模和办学层次逐步扩大和提升,累计培养输送各类口腔医学专业人才400余人。

学院现拥有集教学、实验、科研和行政于一体的综合楼、教师阅览室和装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口腔门诊部和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医教研用房面积近万平方米。

三个教学基地分布在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和湘雅三医院。

第二节机构设置与人员结构
口腔系成立后,历任系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蜀凡、沈子华、凌天牖、汪恒益、罗远才、翦新春、吴汉江。

历任系党组织负责人有:汪恒益、罗远才、沈子华、彭解英。

现口腔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由七人组成,宋爱丽任党总支书记,翦新春任院长,吴汉江、黄建华、唐瞻贵、方厂云、涂晓为副院长。

学院下设行政综合办公室和党总支办公室,负责处理党政日常事务。

设有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系。

拥有牙体牙髓病学、牙周黏膜病学、儿童牙病及预防、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影像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生物学、口腔材料学等十一个教研室;一个口腔实验中心;一个口腔医学研究所(下设口腔组织工程研究室、口腔癌变机理研究室、口腔生物学研究室)。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2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人员28人,中级
职称人员39人。

在校本科生270名,其中七年制学生90人,在校研究生38人。

第三节学科特色
该院各专业学科历经近20年的艰苦探索,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分别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培养了自己的骨干队伍,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点。

口腔基础医学学科中,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和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研室克服教材单一和教具不足的困难,边教学边总结,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将“临床问题”引入基础课的教学中,形成了独有的教学特色。

《口腔解剖生理学》曾被评为湖南医科大学优秀课程,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从口腔医学中专到硕士研究生和口腔医学临床进修医师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头颈部应用解剖学”、“牙体解剖生理学”及“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学”等各门课程的教学。

主编了中南六省口腔医学各科题库的“口腔解剖生理学”考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研室率先在省内建立口腔病理科,开展临床病理检验工作。

口腔临床医学学科中,牙体牙髓病学、牙周黏膜病学和儿童牙病及预防教研室十分重视学科建设,重点加强了人才梯队培养,明确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必须有自己的主攻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以防治我省特色病种—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为特点,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为重点的学科特色。

开展了难治性根尖周炎新药物应用,牙周病序列治疗,应用最新技术和材料开展口腔预防保健等医疗、科研项目。

以医疗、科研促进临床教学质量提高,达到医教研共同上水平。

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影像学教研室以师资力量雄厚与技术精湛著称,其中口腔颌面外科学为中南大学重点学科。

在口腔颌面部先后天畸形的诊断与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研究,口腔颌面创伤及种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特别是颅面部肿瘤所致畸形研究---颅底肿瘤外科方面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口腔影像学教研室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成像和传输设备,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病例图象资料,为医疗、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口腔修复和口腔正畸教研室拥有一支年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在多年临床、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修复和正畸各个不同领域艰苦探索,开展了多项先进的修复和正畸技术,在省内最先开展方丝弓、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第四节教学、科研与医疗
一、教学工作:
学院承担着口腔医学专业五、七年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临床医学、护理、
麻醉、检验、医学情报、成教、研究生等7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口腔科学的教学。

学院成立后,共设置了11个教研室和1个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并选聘了10个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

成立口腔医学实验中心,打破了原有的以教研室为主体的三级实验管理体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开设“三性”实验提供了条件。

学院现有教学用房650平方米。

更新了全套教学仪器和设备,购置头模16套,压缩机一台,多媒体设备一套,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教学和实验条件。

课堂教学已全部采用多媒体系统,口腔专业课的实验开出率为100%。

现有双语教学的课时已占专业课总学时的20%以上。

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教师阅览室为教职工学习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和教改活动。

已有《口腔内科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和《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前瞻性研究》获得立项,后者还获得校级教学改革三等奖。

2002年共有3位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双语授课比赛,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2003年两位教师参加了
三“十佳”竞赛,其中课件竞赛荣获“十佳”。

二、科研工作:
学院现拥有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名硕士生导师,2名博士生导师。

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配备有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及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湖南省自然基金委、科委、卫生厅、中南大学等下达的科研任务55项,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一项,省科委、省卫生厅、省教委奖励六项。

并积极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举办国际口腔医学学术会议。

先后在国际和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200余篇。

SCI、EI、ISTP收录论文8篇,4篇论文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奖。

出版学术专著25部。

该院目前颇具学科特色的主要研究项目有:
(一)口腔颌面部先后天畸形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有:
1、唇腭裂系列研究。

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改良外科术式治疗,唇腭裂二期畸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颅面部肿瘤所致畸形研究---颅底肿瘤外科。

翦新春教授在国际上率先进行了术式改良,并使颅底肿瘤外科手术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3、无牙颌牙槽嵴萎缩研究。

本学科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学术力量和良好的学术梯队。

已有博士导师2人,学术带头人及骨干均为该领域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学者,其中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翦新春教授为临床医学5年制《口腔科学》统编教材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等5部杂志编委,《口腔医学研究》副主编,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8部,省部级成果3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委级课题6项;
2)出版了国内唯一专著《口腔颌面部畸形缺损外科学》;
3)在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被SCI数次引用;
4)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二期,培训了陕西、深圳、广西、湖南等省市近100名学员;
5)培养硕士研究生25人,在读研究生14名,在读博士8人。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有:
1、口腔癌变模型及大蒜干预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4NQO大鼠腭癌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形态学(包括超微电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口腔癌变的干预及干预机理研究。

2、口腔疣状癌研究:在国内首次对口腔疣状癌从临床诊断、病因学、超微病理结构、基因表达等多角度进行了系列研究。

疣状癌与乳突状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中HPV-E7参与了疣状癌的癌变,同时进行了基因表达谱及蛋白组学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口腔疣状癌的超微病理分级和临床分型.
本方向学术力量较强,具有一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的学术队伍。

已有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学术带头人唐瞻贵教授为国际口腔癌大会成员、中华口腔医学会肿瘤学组成员、《口腔医学研究》常务编委。

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获省科委课题资助8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课题5项。

2、获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3、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论文“A clinc study on oral verrucous carcinoma”被第十六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大会选为宣读论文。

4、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在读硕士生15人
(三)口腔颌面创伤及种植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有:
1、颞下颌关节强直外科治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切取足的足庶趾关节移植到切除的强直髁突间隙内,重建下颌升枝与颅底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恢复了替代品的解剖关系和功能。

在国内首次采用勾画删除技术建立了理想颞下颌三维CT成像方法,使髁状突骨折及移位的显象更直观、更精确。

2、骨缺损重建研究。

本方向学术力量较强,具有一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的学术队伍,已有硕士生导师3人,其中学术带头人吴汉江教授为《口腔医学研究》编委,出版著作4部。

获省级资助课题8项,发表论文40篇,已培养硕士生8名,在读硕士9名。

(四)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自1984年,翦新春、刘蜀凡教授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OSF以来,先后有凌天牖、彭解英等学者对OSF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4)。

对该病的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表现在:
1、国内首次发现OSF,并对其进行了病理形态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国内首次建立了OSF动物模型;
3、报道了OSF癌变并进行了癌变机理研究;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学手段与方法,对OSF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肥大细胞、TGF-β
、内皮素、金属蛋白酶在OSF发生中的作用与地位;
1
4、国际上首次采用丹参和高压氧治疗OSF,并取得满意效果;
5、OSF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功申报2002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本方向具有较强的学术力量和良好的学术队伍。

已有博士导师1人,学术带头人及骨干均为该领域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学者。

其中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凌天牖教授较早从事OSF研究,自1994招收首届硕士生以来,一直从事该领域研究,
已培养该方向硕士生8届,获省部级成果1项,发表论文40篇。

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现有资助课题10项;
2、发表论文60篇,研究成果先后被《口腔病理学》、《口腔粘膜病学》等多部教材、参考书及近100篇论文引用;
3、“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系列研究”获2001届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叁等奖,“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系列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在读硕士10人,在读博士6人。

五、医疗工作:
学院本部和各教学基地除普通口腔疾病门诊及病房外,还设有特殊专家门诊和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儿童牙病和预防、颌面部缺损修复、唇腭裂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整形美容、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和口腔种植等专科门诊。

拥有丰富多样的病种,为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质量保证,同时为更好地避免交叉感染,已从卫生部争取到100余万元,为口腔门诊装备了从德国引进的先进口腔器械消毒设施,从而使院内感染控制水平又上了新台阶。

为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需要,门诊部实行了数字化照片,既节省了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照片质量和诊断水平,又方便了病人和医生。

同时,为提高口腔医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各位专家、教授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科研优势,开展了在国内颇具特色和影响的医疗项目,如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唇腭裂二期畸形修复治疗;各种疑难病例的烤瓷冠桥铸造修复等。

(李奉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