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
杜甫和李白什么关系
杜甫和李白什么关系
杜甫和李白什么关系:
杜甫和李白是朋友关系。
在744年的时候,杜甫和李白相遇,那时杜甫32岁,李白43岁,两人相差11岁。
当时的李白已经名扬天下,而杜甫在诗坛还只是崭露头角,在当时李白不仅是在年龄上比杜甫大,而且在诗坛上的辈分领先杜甫一个时代。
后来杜甫还写了一首《忆昔》的诗,回忆三人其时同游的情谊:“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诗中写出了他们三人游梁宋时登高赋诗的情景。
杜甫和李白的关系
杜甫和李白的关系杜甫和李白的关系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是曾经亲密交往的好朋友,诗国的天空中,二星同耀,辉映千古,已然是奇事一,堪称文学史奇迹。
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一见面,就自告奋勇做起了李白的导师,既指点李白的为人处世,又指点李白的诗歌创作,更是出人意料,奇之又奇。
现存杜甫诗歌中,写到李白的作品有如下十余首:《赠李白》(二年客东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送空巢父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苏端复筵简华醉歌》、《梦李白二首》、《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昔游》、《遣怀》等。
这些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李白诗歌才华的赞赏与批评,表达了对李白人生遭遇处境的不平与担忧。
年龄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却然像仁厚的兄长,像爱才的导师,语重心长,关怀备至。
李白、杜甫第一次会面,是在天宝三载(744)夏天,当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
他们见面的地点是东都洛阳。
李白结束了供奉翰林的长安生活,路过洛阳,准备去梁宋(开封)一带游览。
不知道是什么机缘,已经在洛阳客居两年的杜甫,跟他见面了,并且一见如故,很快便相约同游梁宋。
显然,当时两人的心情都很不好。
李白因为喜欢饮酒,行为傲诞,得罪了高力士等玄宗身边的宠臣,玄宗李隆基也并不真正信任他——可能有担心嗜酒的李白泄露宫闱秘密的因素。
因此,他别无选择,只能自求还山。
文雅的说法是“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给俩小钱打发他回家。
也就是说,李白“使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他入京时“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也沦为大话空言,他一切关于未来的蓝图化为泡影。
杜甫结束为期五六年的齐赵游历回到洛阳,两年时间里,最疼爱自己的姑妈和祖母相继去世。
可能其间家庭经济情况也走了下坡路,过惯公子哥生活的杜甫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这些情况,都反映到了杜甫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诗《赠李白》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闻名于世。
据传说,李白年轻时就读于洛阳的国子监,那时候杜甫也在那里。
两人相识之后,就开始了一段不朽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性格截然不同,李白豁达洒脱,杜甫则沉郁忧愁。
但正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的交往更加深入。
他们常常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吟咏诗歌。
李白和杜甫在写作上互相切磋,相互鼓励。
他们的友谊也常常体现在诗作中。
杜甫曾写下了一首《赠李白》的诗,诗中赞美了李白的才华和风度。
而李白也曾写下了一首《赠杜甫》的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敬意和感慨。
这些诗歌不仅是两人的友谊见证,也成为了中华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两人的友谊并非没有争端。
有一次,李白在某场比赛中败给了杜甫。
本来应该恭喜杜甫胜利,但李白却因为输了而情绪低落,甚至对杜甫产生了些微的怨恨。
但是当杜甫主动找来安慰之后,李白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错误,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稳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历经风雨,却始终没有变化。
他们用诗歌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友谊,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情谊的珍贵遗产。
- 1 -。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有着“李杜”之称的李白与杜甫,作为占据中国古代诗歌史半壁江山的人物,后世不免将他们两人的文学成就拿来作比较。
而很多不了解历史全貌的人甚至会将其浅显的归类为对手,其实不然,除去文学成就外,两人的感情才是最具争议的话题。
纵观历史,李白与杜甫究竟是塑料友情还是真正的兄弟之谊呢?为何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首诗而李白却只回了三首给他?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谪仙人”,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从小生活在胡人地区,又深受汉人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他豪迈、爽朗、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从18岁起来便有了入仕为官的想法,可碍于商人之子的身份,一直报国无门。
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他多年“仗剑走天涯”的生活。
在往后的日子里,李白一边游历大好河山,一边不断写信向朝廷自荐。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四十二岁的这年,终于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荐,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可这段仕途生涯也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仅仅一年半李白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皇宫后,拿着唐玄宗赏赐的金子,李白又踏上了他的游历之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从小家境优越,使之有机会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年仅七岁就能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时年十九岁的杜甫就开始了他的游历之路,先后游历郇瑕、吴越等地。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有着入朝为官的想法。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转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本以为能一举入仕,没成想却惨遭落第。
科举考试失败后,杜甫又接着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在齐赵一带一直定居了五年,中间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名句。
二、李白和杜甫虽都生活在唐朝,但两人的年纪却相差了足足11岁,况且两人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了。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李白诗人被誉为诗仙,杜甫诗人被尊为诗史,李白诗人杜甫诗人合称为李杜。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李白和杜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篇1李白诗人(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有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诗人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诗人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诗人一人。
李白诗人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诗人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人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诗人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人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诗人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诗人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人.的巨大影响。
杜甫诗人(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李白与杜甫到底相遇几次
李白与杜甫到底相遇几次?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
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
李白死后,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
(可奇怪的是,李白在其诗文中似乎从未提及过杜甫。
)但是,前些年学界又有了新的看法:郁贤皓在耿文的基础上认为,李杜初次会面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
王辉斌亦认为,李白在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宋与杜甫初次见面。
这些类似的看法,是李杜只见过两次面。
他们在洛阳初次相见后,便偕同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了。
这就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并到了一起;后面那一次则没有问题。
而刘友竹又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大唐“齐州盛会”,其实并不存在。
康怀远则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即公元756年前后),在京城长安还见过一次面。
那便是他们的“第四次握手”了。
于是,对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学术界就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4种看法。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导语: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他们的名字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然而,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诗仙,仙是超凡脱俗的。
他天马行空、豪放飘逸、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杜甫是诗圣,圣是超凡人俗的。
他感时忧国、绪密思深、沉郁顿挫。
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若以音符来作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难。
因此,无论为文、为诗、为歌,甚至为人,李白和杜甫可以算作是两条道上的火车,很难走到一起。
然而,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曾有过短暂的交接.公元744年,李白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从长安来到了洛阳,时年44岁。
而34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
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天子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
而杜甫却是初出茅庐,诗名未就。
时年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十分仰慕。
他们在当时的东鲁,也就是现在的兖州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秋天,他们又一起游玩了梁、宋两地。
第二年,李杜又同游齐、鲁两地。
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泅水春”等等。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知音故事——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友,他们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诵的佳话。
唐天宝三年(744)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默默无闻。
这年秋天 , 两人相约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并在这里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
唐代三位了不起的诗人聚在一起,浪游痛饮,畅谈古今,抒怀遣兴,实在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遇。
次年秋天,李、杜两人又结伴游历了齐鲁(今山东)。
这几后,他们再也没有重逢,只是通过诗歌来述说彼此间的友谊和思念。
特别是杜甫,赠李白及怀念李白的诗,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十多首。
在杜甫抒发友情的作品中,这些诗是写得最为动人的,几乎每一篇均堪称名作。
在李白和杜甫的交往中,首先,我们看到年龄的差异、诗坛地位的高低,一点也没有成为两人间“知音”的阻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写两人在一起时亲如兄弟的情形;“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这是杜甫写李白喝酒时可爱的样子。
而李白在表示想念杜甫时,感觉独自饮酒唱歌了无情趣,“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真诚的友谊建立在“知音”的基础上,它不会因为友人遭遇世人的鄙弃而改变。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与他弟弟、永王李璘因权力之争而兵戎相见,李白参与了李璘的军事行动,在李璘失败后成为阶下囚,继而流放夜郎(今贵州)。
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此时是一名罪犯,倒霉全是自找的。
但杜甫仍然对李白保持着信任,并且充满同情。
他在《天末怀李白》诗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里“文章憎命达”,意思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多舛;“魑魅喜人过”意思说心思恶毒的小人总是喜欢利用别人的过失加以陷害,对李白的遭遇有十分清醒的理解。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
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
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的李白与杜甫关系,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
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
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
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
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
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
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
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
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
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
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
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
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
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
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什么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什么李白与杜甫合称什么?李白和杜甫合称为“李杜”,有的人为了区分李商隐和杜牧,也称他们为“大李杜”。
李白的诗词创作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他注重表现英雄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进行细致的描写。
洒脱的气质、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和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抒情风格的鲜明特征。
杜甫的诗风主要为沉郁顿挫,但早期也有浪漫主义的作品,如《登岳》,诗歌特色有重视叙事,炼字炼句,对仗整齐等。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李白的人物评价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忆李白》)李白杜甫合称什么?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李杜”。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世人评价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李白他被后人誉为什么和杜甫合称"李杜?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人,杜甫被后人誉为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资料
李白和杜甫的资料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见是什么样子
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见是什么样子李白与杜甫都是诗人中的名人,他们有什么羁绊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李白与杜甫吧。
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见是什么样子如果友谊可以贩卖,那么一生的友谊该卖多少钱?对于“大李杜”来说,只是一次面,一碗酒钱。
杜甫初次相遇李白就认定了他是自己一生的知己,即使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酒有知己,对于他来说,人生也足矣了!杜甫和李白李白和杜甫只见过一两次面(次数有争论),就成了一生的知己,绯闻一直流传至今,但历史公认的是,两人是纯洁的男男关系。
杜甫曾在诗中描写过他们初次相识的情形: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认识的时候,是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正因触怒权贵被驱出朝廷,诏许还乡,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在当时很看重杜甫的真诚情谊,他们一见如故,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他们同床共游,是二人深情厚谊的写照。
李白大杜甫11岁,当时他已经是诗名远扬的人物了,但他不仅是诗人,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而杜甫当时还默默无闻,应该算是小鲜肉遭遇了大叔,虽然之前他没有见过李白的庐山真面目,但一直在心里对李白这个人非常崇敬,对李白的诗也评价甚高,在《春日忆李白》中,杜甫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性格豁达不羁,认识杜甫后也并没有在他面前倨傲,互相切磋诗艺,“曾有观点认为,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了。
于是后人猜想,李杜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李白帮杜甫改诗。
虽然这一观点有待确认,但我觉得两个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论文,肯定会互相切磋。
认识后,两人喝酒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必定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白当时又是诗坛泰斗,诗歌自成一体,作诗经验也比杜甫丰富,所以他会指导杜甫修改诗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友谊故事可以追溯到他们相识的那一天。
据传,李白和杜甫是在一次文人聚会上相识的。
当时,杜甫已经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而李白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新秀。
两人在聚会上互相交流了一些诗歌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彼此对对方的才华和诗作都非常欣赏。
从那时起,李白和杜甫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主题。
他们互相鼓励和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
尽管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和创作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越发深厚。
李白豪放奔放,喜欢描绘壮丽的山水和豪情万丈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描写,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悲愤和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们互相赞美和致敬,将对方的才华和品德写入自己的诗中。
他们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对方的名字和形象,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
然而,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并非一帆风顺。
在唐朝政治动荡的时期,他们都曾经历过困苦和流亡。
李白曾多次被贬谪,而杜甫也曾被迫离开家乡。
在这些困难的时刻,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
尽管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没有持续到他们的一生,但他们的诗作和友谊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他们的友谊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展示了真挚友谊的力量和价值。
本事诗《李白与杜甫》原文及赏析
本事诗《李白与杜甫》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本事诗《李白与杜甫》原文及赏析【导语】:原文李太白1初自蜀至京师2.舍于逆旅。
李白与杜甫饮酒作别的诗句
李白与杜甫饮酒作别的诗句
李白与杜甫饮酒作别的诗句《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天。
744年,李白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游历,当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今开封)之间。
两位大诗人终于在梁宋间相会、携手同游。
不久后分手。
745年春,李白与杜甫又在鲁郡(今山东兖州)重逢,同游齐鲁。
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
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杜甫因排行老二,所以诗题中称他为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离痛饮离别已经没有几天了,我们一起登临赏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我们不知要什么时候,才能再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逢,重新在一起开怀畅饮。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眼前的泗水秋波荡漾,天边的海色映亮了
远山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离别之后,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现在且痛快淋漓地饮尽手中的酒杯吧!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同样珍视他与杜甫的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我的观点: 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确是有友谊存在,但是李白 对于杜甫是文人之间的欣赏。李白一生放浪不 羁,广交天下的文人志士,杜甫对于他来说是 这些人当中的其中之一。而李白对于杜甫来说, 却是令他一生景仰的一个诗人。杜甫对与李白 的友情极为重视。与李白同游梁宋、赵齐的经 历也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经历。
【梦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 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 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 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 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 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 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 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 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 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 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 籍》)。有《李太白集》。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梦李白二首】 【赠李白】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春日忆李白】 【冬日有怀李白】 【天末怀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昔游】 【遣怀】 【赠李白】
【赠李白】 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
陈叔渠: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 见 。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 才爱友,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 他》
郭沫若: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 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 。《李白与杜甫》
《戏赠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 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 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闻一多: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 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 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 更可纪念的。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