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再别康桥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3、诗歌主要意象:①②③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烦忧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
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六篇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结合意象,欣赏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高中这一阶段才是文学鉴赏的开始,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当一部分新诗作品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人独特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由意象进入意境的体悟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入文入境1、导语设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桥,告别的对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诵读入境,感知内容1、教师示范朗读。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实验中学高中语文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必修1
再别康桥
(授课日期:年 9 月 6 日星期班级班)
湖等,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现
体验,让徐志摩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表现出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花一草,这种夸张手法表
:与古代送别诗词作比,
营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外山。
时刻,将“河畔的金柳”大
包含一个可以画
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做水草:感情深化,
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
诗人内
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识分子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康桥(Cambridge)的历史和文化。
•理解鲁迅先生的《雨巷》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能够背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人生岁月的感悟和领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背诵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康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背景和为诗人、文学家和学者提供学术支撑的重要性。
2.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雨巷》这首诗歌。
•分组讨论诗歌中含有的情感和主题。
•请学生将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标出来,探讨这些词汇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请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仿写一首描写自己所在城市情感和历史的诗歌。
3.诗歌欣赏•教师介绍《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播放相关音频。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感和意境,并请学生模仿朗读这首诗歌。
•演示诗歌的意象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背诵与分享•要求学生背诵《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加强诗歌记忆。
•让学生交流他们背诵这首诗歌的感受,分享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并欣赏《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学生是否能够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人生岁月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建议推荐学生去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背诵经典诗歌,增强诗歌欣赏和音韵美感的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15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雨巷》教案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一、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学生能根据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人论世,诗言志)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二、学习课时:一课时三、学习《再别康桥》1、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
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赏析:这首诗共7节。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
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5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
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
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第3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
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
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4。
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再别康桥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
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动2【讲授】再别康桥二、背景1、关于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
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3、作者其他名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雨巷教学目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理解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课文《沁园春长沙》里,我们一起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播放《雨巷》背景音乐,老师以低沉、伤感的语调朗读诗歌。
学生倾听,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凄美、伤感、哀怨、惆怅整体上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2、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境美。
3、指定一学生和着背景音乐有感情朗读诗歌。
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4、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我”彷徨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还是与她擦肩而过。
三、研读诗歌,探究意象诗人在诗歌里往往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艺术境界,叫意境。
、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我丁香一样的姑娘2、具体赏析,这些意象具有哪些象征性内涵?①油纸伞:复古、怀旧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②雨巷:悠长、寂寥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如何理解“巷”这个意象?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分析: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巷”可以说是他很熟悉的景。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编写:王战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2.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怀,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1.《雨巷》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逮捕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6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重点难点: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学习过程及指导:一、导入、示标(略)二、检查预习1、艾青简介: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
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解释词语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三、有感情地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大堰河我的保姆五、“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于作者,但由于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说,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六、布置预习: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第2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学习过程及指导: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1、学生讨论回答2、明确:A、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的各种劳动;°劳作之后,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法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排比句式,像特写镜头,写出她的勤劳、纯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
在表现她蒙蒙善良宽厚性格的同时,渗透着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指导研读4.7小节。
再别康桥 雨巷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戴望舒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再别康桥》学习要点: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一、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之家,从小受古典教育,才智过人,被誉为神童。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雨巷教学目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理解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课文《沁园春长沙》里,我们一起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播放《雨巷》背景音乐,老师以低沉、伤感的语调朗读诗歌。
学生倾听,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凄美、伤感、哀怨、惆怅整体上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2、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境美。
3、指定一学生和着背景音乐有感情朗读诗歌。
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4、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我”彷徨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还是与她擦肩而过。
三、研读诗歌,探究意象诗人在诗歌里往往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艺术境界,叫意境。
、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我丁香一样的姑娘2、具体赏析,这些意象具有哪些象征性内涵?①油纸伞:复古、怀旧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②雨巷:悠长、寂寥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如何理解“巷”这个意象?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分析: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巷”可以说是他很熟悉的景。
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巷。
这时候的“雨”应该是怎样的雨?(学生讨论,回答)明确:雨是细雨分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诗歌用“哀曲”来形容“雨”这一意象)。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③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小巷里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
④丁香一样的姑娘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呢?分析: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摊破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如何描绘“姑娘”和“丁香”之间“一样”的地方?明确:“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明确:“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静默地走近”、“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充满忧郁、哀伤。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美丽高洁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彷徨哀怨又彷徨;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走近、飘过、像梦一般…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雨巷…消了颜色、散了芬芳、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消散了丁香般的惆怅…缥缈、空虚、美好转瞬即逝⑤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联系全诗,找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明确:独自、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分析:“我”是个怎样的形象?“我”是个怀着“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独、迷茫的。
四、知人论诗,把握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有句话叫"知人论诗",只有了解了诗人及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的记忆》。
戴望舒曾在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从中汲取了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以及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
《雨巷》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诗中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2、背景材料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也是些革命青年中的一个,他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因此,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3、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主题《雨巷》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的抒情小诗。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①雨巷: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②姑娘: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
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
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诗人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③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
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小结: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
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本诗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破灭,反映了现实的压抑和失望,是迷惘与痛苦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学生可能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反映了失恋的苦闷;也可理解为哲理诗,表现对理想的追求;也可能理解为政治诗,对革命未来的彷徨等等。
学生的各种观点看法,言之有理,皆可给予肯定。
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
)五、朗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意境美、播放《雨巷》视频,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作者情感。
2、学生齐读本诗。
六、总结全诗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全诗节奏舒缓悠扬,意境朦胧凄清,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巷诗人特有的风格。
六、作业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重点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康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