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A、在理气关系方面: 、在理气关系方面: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万物之理虽各不相同,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万物之理虽各不相同,但其中 。(即万物之理虽各不相同 都包含共同的“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都包含共同的“太极”。故“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B、理学的修养论: 、理学的修养论: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强调“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 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境界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 境界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要有对社会的 责任感。 责任感。 C、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理学家费力研究理论的目的是重建儒家 信仰,而重建儒家信仰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效地干预现实政治。 信仰,而重建儒家信仰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效地干预现实政治。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心学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致良知” 致良知” 致良知 对儒家“ 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 步发挥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的影响
• 消极影响: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消极影响:压抑、 • 积极影响: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积极影响: 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注重气节、 注重气节、品德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作用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守仁的“四句教” 意为心本来没有善恶,有 善有恶是人意念的作用, 知道善恶是人的良知所固 有的,学会做好事而去除 邪恶则是人生境界的追求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 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 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 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 上“善”。知而不行不能 算真知。“格物”指穷究 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 为。
(4)社会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 利,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⑸文化成就:《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 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所作的注。
影响:
对程朱理学的总结:
1、以理为本,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属于客观唯心主 义。
2、天理=人伦=三纲五常,重塑儒学的核心精神,重建 社会秩序,同时又为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
(3)道德观
地得之材而料天为一理地即,宇“…宙…之三其间纲张一五之理为而常三已”纲。,,天其得就纪之是之而儒为为五天,
常…… 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朱文公文集》
材天理料灭二,未人有之存天一理心天人,理欲天,夹理杂存灭者则人。人欲—欲亡—。,《人朱欲子胜语则类》
朱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是针对读 书人和统治阶层提出的精神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 的道德精神和节操意识,可以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样是对信仰 的执着追求。这种刚强坚毅的浩然正气是华夏民族宝贵 的精神财富。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传统 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 乏治心的手段。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 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力。

第八讲宋明理学的哲学智慧

第八讲宋明理学的哲学智慧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 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 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 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 张载认为,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 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 式的变化。万物的生死,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 果。太虚之气之所以能不断地运动变化,是因为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 和体。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 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太虚之气包涵着 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 浊、沉、降、静。阴阳二气处同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 互激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生发。所谓“独阳不生, 孤阴不长”。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和动力
2、《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 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突出人的价值和作 用,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 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1、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 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当时儒、佛、道合流 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 “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 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 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 敦颐确有“发端之功”。二程的“扩大”,朱熹的 “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 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宋明理学课件PPT

宋明理学课件PPT
天人合一
宇宙的运行与人伦道德相ຫໍສະໝຸດ ,天道与人道相互关 联。无为而治
宇宙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人与宇宙的关系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息息相关。
人与天道相通
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应与天道相符合,以实现天人合一。
人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可以认识宇宙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 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之本,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 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和谐社会
宋明理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稳定,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倡导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内心平静
宋明理学家强调儒家政治伦理,主张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以德治国 ,认为政治应当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天理与政权
理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间最高的原则,政权应服从天理,政治权力 应当基于天理而非私欲。
民本思想
理学家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政治应当以保 障人民福祉为目标。
政治制度设计
三纲五常
理学家重新阐释了三纲 五常的政治制度设计,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 臣子的忠诚义务。
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想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如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颜元等人都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塑造了民族精神
宋明理学所强调的道德、仁义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 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宋代理学密切相关,这两者合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融合了儒家经典的思想精华,以及道家和佛家的元素,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基本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宋明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理学思潮。

北宋时,程颐、程颢和朱熹等人主张回归原始经典,研究思辨和道德修养。

南宋时,朱熹对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化和系统化,被称为“朱子理学”。

朱子理学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士人和社会。

宋明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反思人性的本质和道德原则,来达到对人生的认知和探索。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扭曲,所以需要经过修养和教化才能实现内心的真善美。

在修养过程中,他们强调要“格物”,即从事物的表象中触发对原理的思考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观察,来增长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使得宋明理学注重实践和经验,与理论相互结合。

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朱子的“理学”是最为重要的思想。

朱子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理”和“气”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无数的“理”,而“理”又是无处不在的,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

同时,朱子也承认“理”不是静止的,它通过不断的运行和变化来实现自身。

人们只有通过修养和实践,才能获得理的认知和理解。

而“气”则是具体事物所具备的形式和质料,是“理”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理学传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理学思想。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和理论,如王阳明的“心学”和王守仁的“格物达理”。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连的,只有通过学习和感悟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理解。

而王守仁则提出“格物达理”的思想,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运动规律,可以推理出隐藏在背后的原理和真相。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代产生的理学,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家所言之理,已非自然之理,而是性理,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返求于内心时对性理本体的体认。

在理学家看来,理得之于天而存于心,是人心中抽象的超时空不变的道德本体;为了突出这种道德本体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他们常在“理”之前加一个“天”字,以示价值之重,不容怀疑。

一、理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的呈现,以主体的生理作用和情感欲望的消解为前提,以能体现封建义理、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存养为进路。

这意味着外在的人伦日用的的社会道德实践,最终要以内在的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为核心,一切价值问题归之于人的心性,由“理一分殊”来解决。

理学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时时有一种大敌当前的焦虑,希望通过“持敬”、“克己”的修养获得一种忘我的心里体验和无私的纯正情感,达到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因此,理学家的“穷理”,不仅仅是对形而上学的性理本体的体认,也是一种追寻“孔颜乐处”的具有仁者胸襟和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的自觉。

这种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主体内心超越性理本体与情感世界之间的对峙的“中和”之美,在朱熹以“心统性情”为基本命题的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他寻求“中和”的努力。

二、理学的产生理学的形成,是宋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最佳反映,亦是长期儒、佛、道融合的结果,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 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 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 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笔记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
佛、道的迅速传播,儒学出 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 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到了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 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 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 教合一”的趋势,为宋明理 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 的土壤。最终儒学的发展进 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材料五:良知即天理。 材料六: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 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材料七: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二、宋明理学
(二)陆王心学: 笔记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
二、汉代——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魏晋至唐宋——受到挑战,三教合一
三、宋明——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思考: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 理学的产生相关的因素是什么? 笔记
1.政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重文轻武,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文化: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 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 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3.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 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儒(根本)
(目的)
(4)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鲁迅:翻开历史一 查…满本都写着两 个字“吃人”。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1.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那可是超级重要的呀!就好比你心中有个特别明确的准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该不该让座,这就是天理在引导你呀!
2. 格物致知也很关键哦!就好像你特别好奇一个玩具是怎么运作的,然后你就不停地研究它,最后弄明白了,这就是格物致知嘛。

比如你一直想搞清楚手机为什么能打电话,不断探索后知道了原理呀!
3. 理学还注重个人的修养呢!就像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礼貌、更有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改正来达到这个目标。

你看那些很有风度的人,是不是就是修养很好呀!
4. 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厉害?这就像是你特别想吃蛋糕,但为了减肥你就得忍住这种欲望。

比如你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要克制自己想玩游戏的欲望呀!
5.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可太极端了吧!难道真要为了所谓的节而不顾生命吗?就好像有人说为了不丢面子哪怕饿死也无所谓,这不是很荒谬吗!
6. 理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套呢!就好比学校里有各种规章制度,大家都遵守了才能有好的秩序。

像大家都排队上公交车,那场面多有序呀!
7. 知行合一那可是很了不起的要求呀!不能只是心里知道该怎么做,还得真正去做才行。

就跟你说要好好学习,那就要真的认真去学习呀!我觉得
宋明理学既有它好的一面,像强调天理和个人修养,但也有些地方太过于极端和僵化了。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 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 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 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 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 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理学传播的中心, 朱熹曾 在此讲学,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在此学习。
• 1、什么是理学?理学产生的原因有些? • 2、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 3、如何理解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 其影响? • 4、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 • 6程朱理学和心学有哪些异同点?
应用示例 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 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 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C.程朱理学 B.佛学 D.陆王心学
解析:“当时”在材料中具体所指的应是“南宋”时期, 而这一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 答案:C
1、什么是理学?理学产生的原因有些?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 展。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佛 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 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称之为“理学”。
• 1、什么是理学?理学产生的原因有些? • 2、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 3、如何理解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 其影响? • 4、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 • 6程朱理学和心学有哪些异同点?
理论之风气 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 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
• 1、什么是理学?理学产生的原因有些? • 2、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 3、如何理解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 其影响? • 4、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 • 6程朱理学和心学有哪些异同点?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程颢、程颐(二程)
天理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 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 孔颜之乐 仁 仁者就是“ ”。
天理的实质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理学的成熟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朱熹
朱熹的主张和成就:
①理先于气,理是宇宙的本原
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不可取的观念: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
理学 派别 程朱 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朱熹 主要观点
不同点
评价宋明理学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周敦颐
《周易》 《太极图》 结合______解释________,建构了包括万 衍生规律 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_________,把人 “理”生万物 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_________ 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与周敦颐、邵雍、张载)是理学 的开创者。 1.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

宋明理学课件

宋明理学课件
响。
程颢、程颐
宋中期以后的学者,进一步发 展了理学,形成了“理学”的
基本框架。
朱熹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 发展了理学,并建立了完整的
哲学体系。
02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
理气论
总结词
理气论是宋明理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理论,主要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原和 构成问题。
详细描述
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由理和气两种基 本要素构成,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气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理在气先 ,理为主导,理气不可分割。
成熟期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建立 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衰落期
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社会的 变化和思想的多元化,理学逐
渐失去了影响力。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01
02
03
04
周敦颐
宋初学者,提出了“天人合一 ”等重要思想,被视为宋明理
学的鼻祖。
邵雍
宋初学者,提出了“象数之学 ”,对后世理学产生了重要影
文化传承与创新
宋明理学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 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宋明理学的缺陷与局限
思想保守
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思想保守的特点,限制了社会进步和 创新。
强调权威
宋明理学过于强调权威和传统,有时阻碍了独立思考和学术自由。
偏重内在修养
宋明理学过于偏重内在修养,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实践 。
03
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
天理
天理即宇宙万物的本 原,是宋明理学的核 心概念。
天理的内涵包括仁、 义、礼、智等,是人 之初生所具备的良知 良能。
天理是道德、伦理的 最高准则,是儒家学 说的基础。
人性

《宋明理学》PPT课件

《宋明理学》PPT课件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 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参看教材P15学习思考)
2.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精,选课直件p奔pt 主题
13
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③求“理”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道学数学气学理学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朱 熹
王守仁 陆九渊

颐 精选课件ppt
1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 内涵。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和“周敦 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 为课外阅读内容。
精选课件ppt
22
5.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精选课件ppt
23
• 用《周易》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 【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
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 路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一、理学创立的背景1、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①佛道的冲击,人心思变,严重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出现信仰危机;②儒学无法解决当时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现实问题,人们普遍重利轻义,和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礼乐仁义大相径庭,出现道德危机。

③儒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儒学重社会伦理研究,轻对世界本源及宇宙演变的思考。

在和佛道的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出现理论危机。

(2)宋代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交织,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宋朝统治者急需一个有力的思想武器,以缓和危机,巩固统治。

2、条件(1)魏晋隋唐时,中国社会出现三教合流趋势,儒学从佛道等吸收有效成分,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促进了理学的诞生3、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1)开创者:北宋五子(2)理学的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二、程朱理学1、集大成者:朱熹2、内容(1)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2)理学的方法论(修养论):“格物致知”。

强调日积月累,通过接触时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彻理。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以德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其价值内涵是“存天理,灭人欲”。

三、陆王心学(一)陆九渊1、开创者:陆九渊2、内容:(1)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

(2)方法论: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二)王阳明1、集大成者:王阳明2、内容(1)核心内容:“良知”。

良知即本心,本心即天理(2)方法论:“致良知”。

要认识本心即可达到认识理。

为防止伪善横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五、理学的影响(1)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 讲义

《宋明理学》 讲义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在社会层面,经历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们渴望一种能够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思想体系。

政治上,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需要一种能够为其统治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的理论支持。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宋代,面临着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佛教的思辨哲学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对儒家思想形成了冲击。

儒家学者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吸收了佛道的一些思想元素,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发挥,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

在认识论上,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去领悟事物背后的“理”。

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强调主观的自我意识。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通过实践和自我反省可以实现良知。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理“理”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程朱理学中,“理”被视为一种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宇宙法则和道德准则。

它既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

2、气“气”也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气被认为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理和气相互依存,理通过气来体现和实现。

3、心在陆王心学中,“心”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心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道德的本体,心的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4、性“性”指人的本性。

宋明理学中对于性的讨论,涉及到人性的善恶、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等方面。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 识。《礼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 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 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 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 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1)尊卑等级观念 (2)重男轻女的观念; (3)因循守旧的观念; (4)重利轻义的观念; (5)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并加以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结
1、“理”是世界的本 原 程朱理学 2、 “格物致知” 3、 存天理,灭人欲
三教合一 三教并立
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 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陆王心学
(3)主要思想主张
1.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获取“理”的方法:
“发明本心”
陆王心学:
2.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心学开创者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
程 颢
程 朱 颐 熹
陆 王 心 学 代 表 人 物
陆 九 渊
南宋人
王 阳 明
(北宋人,兄弟俩) 南宋人 理学集大成者 理学开创者
明朝人 心学集大成者
程 颢 朱熹 程 颐
王 守 仁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 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 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 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 的里程碑。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二、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 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导致严重的社会危 机,宋朝急需重建社会秩序、伦理观念。 ★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印刷 术的进步。
★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 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书院教育发达。
三、宋明理学主要流派(一)、程朱理学表人:继承孔孟的“仁”“礼”。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影响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贞洁牌坊的 是“吃人” 。 背后是血泪 ──鲁迅《狂人日记》
______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四、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 影响(郭巨埋儿、三寸金莲、贞节牌坊)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3)方法论:格物致知
二程观点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朱熹观点
理之源在于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高境界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把握“理” “格物致知”明 道德之善
程 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朱 (道教) 理 (客观唯心主义) 学 道德观: 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儒家) 的 存天理灭人欲 (佛教) 观 点 方法论:
材料三 本不可离。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理学指宋朝以来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广义的理学,即宋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陆王的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和陆王的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异同相同之处:(1)同属儒学,承继孔孟之道。

(2)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3)核心思想的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过多的自然欲求。

(4)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之处:(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是内在的心,(2)认识论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李约瑟难题思想,文化,哲学角度的解答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闻见之知,物交而知 ” 2、“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3、尽心穷理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四、人性论与伦理观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1、性的形成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2、“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天地之性-圆满至善 (2)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1、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三 存 “性无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 理 性(天命之性):性即理,无有不喜 去 欲 才(气禀之性):气有清浊,人有善恶 的 伦 2、存天理,去人欲 理 “无人欲即皆天理”“不是天理,便 观
是私欲。”
1、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
三 存 理 去 欲 的 伦 理 观
3、变化气质、主敬
(3)知轻行重
1、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五 革 欲 复 理 的 人 性 论
2、心统性情
“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 者性情之主。”
3、道心——人心
“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 其觉于欲者,人心也。”
4、天理——人欲
“只是人之一心,合道理底是天理, 循情欲底是人欲。”
六 天 “盖天下万事,本于一心,而仁者, 理 此心之存之谓也。” 史 观
一、“太虚即气”的自然观 1、太虚即气 气生万物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 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 象也。凡象,皆气也。”
太虚→←气→←万物
一、“太虚即气”的自然观
宋 明 2、气无生灭 气一万殊 时 “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 期 的 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 哲 一:统一的整体 学 思 万殊:本体有差别的表现 想
四、宋明理学的定位及评价
1、树立了人类理性指 导感性的伦理原则
2、树立了人类高于自 然生命的存在价值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张 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 载
一、“太虚即气”的自然观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三、“闻见之知”与 “德性之知” 四、人性论与 伦理观
二 理 本 气 末 的 本 体 论
1、理是宇宙本原
(1)理先天地而生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 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2)太极即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只是天地万 物之理”
(3)理的内容:仁义礼智、三纲五常
2、理气体用一源 理本气末 二 理 本 气 末 的 本 体 论
1、理是最高本体,万物之本
二 2、知识的来源:“理与心一” 格 物 3、途径:致知在格物,格物即穷理 致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不能得 知 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的 认 4、目标:识仁明理 识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 论 5、知先行后,重知轻行
“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 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一、宋明理学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中唐以来的社会 转型和文化转向 (2)社会政治的需要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3)宋之前哲学思想 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宋明理学的演变和发展
1、奠基阶段:周敦颐、张载、邵雍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一、里程碑式的文化巨人
二、“理本气末”的本体论
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四、“格物穷理”的认识论 五、“革欲复理”的人性论 六、朱熹的天理史观
一 里 程 碑 式 的 文 化 巨 人
1、博学的学者:出入佛老,志于儒学 2、四朝元老: 高宗、孝宗、光宗、宁宗 3、大教育家 重解经书学轶伦,诗明如画境深沉; 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刘海粟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宋 明 “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 时 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 期 的 皆无须臾之不感。” 哲 “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学 思 想 4、仇必和而解
3、“有动必感” “动必有机”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三、“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2、创立阶段:程颢、程颐
3、成熟阶段:朱熹
4、分化阶段:陆九渊、王守仁
唯物主义气学派:张载、王廷相等; 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派:二程、朱熹等; 主观唯心主义心学派:陆九渊、王守仁等
三、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理与气、道与器(事)的关系
2、知行关系 3、天理人欲之辩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3)变化气质 知礼成性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 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
3、立天理,节人欲
“饮食男女皆性 也,是乌可灭?”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4、民胞物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 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 宋 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 明 时 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 期 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合 的 其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穷 哲 学 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 思 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 想 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 ·· ·· 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 宁也。” (《西铭》)
3、心是宇宙万物存在之本
二、“致良知”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 1、格物即格心,格心即正心
“格者,正也。正 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二、“致良知”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
2、致良知
(1)良知即天理,是宇宙之本、 是非的标准和行为的准则 (2)良知固有,不假外求, 是先验的、普遍的 (3)良知高于见闻,见闻乃良知之发用
四 物 必 有 对 与 常 理 不 易
三 存 理 去 欲 的 伦 理 观
二 格 物 致 知 的 认 识 论
一 唯 理 为 实 的 本 体 论
一 唯 2、理在气先 理 为 3、理的内容 实 的 (1)伦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的总称 本 体 (2)物理:万物本身的内在性质 论
(3)道理:万事万物所依据的原理原则
1、心外无理:心包容万理
理:法则原则、尤指道德法则;也包括 礼仪制度、行为规范。心外无理,即理在于 心,心拥有各种道德观念;并指导主宰着人的 外在道德行为。
2、心外无物
意之所在便是物:意,指意识、意向、意 念。意之所在,指意识对象。物指事,即人类 的社会实践,尤其是道德活动。心外无物,也 即心外无事。
1、人的心术决定着 社会历史的发展
2、三代王道政治优 于后代霸道政治
一 心 即 理 的 宇 宙 观
二 切 己 自 反 的 认 识 论
三 朱 陆 之 争
一、“心即理”的宇宙观
一 心 即 理 的 宇 宙 观
1、本心说 (1)本心即仁义之心
(2)本心是人所固有
(3)本心遍及一切,古今如一
一、“心即理”的宇宙观
(1)变化气质 (2)主敬
“主一之谓敬”
(3)识仁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 体。义、礼、智、信皆仁也。”
四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物 必 有 2、事极必反 常理不易 对 “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 与 “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曾 常 理 动来?” 不 易 3、守经行权 执常御变
1、无独必有对
四 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格 人心——天理 物 穷 理 的 认 2、认识的的: 识 明至善、明人伦 论
四 格 物 穷 理 的 认 识 论
3、认识的途径: 逐一格物——豁然贯通 (1)格物:即物而穷其理 (2)致知:由已知推至未知 (3)博学精思 触类旁通
四 4、知先行后 知轻行重 格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 物 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 穷 为重。” 理 的 (1)知行相须 认 识 (2)知先行后 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四句教
5、反对崇拜权威,强调主体自觉
“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 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 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 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 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
二 切 3、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 己 自 4、择书精读,重在意旨 反 的 5、最终目标: 明理、立心、做人 认 识 论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极,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三 1、本体论与为学之方问题 朱 陆 之 争
陆 心即理 重明心 尊德性
朱 性即理 重格物 道学问
三 、 朱 朱 熹:教人克人欲,存天理, 以道心指导人心,以 陆 之 理来克制人欲。 争 陆九渊:心一也,反对天理人 欲、道心人心之分。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 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 之器也,生物之具(材料)也。”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 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 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 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1)理在气中 相依而不相合、相分而不相离 (2)理本气末 理先气后
3、万物皆有理 理在物中
4、无“无”论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1、“一物两体”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 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 天之所以参也。”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 之用息。”
2、“变”和“化”——突变和渐变
宋 明 时 期 的 哲 学 思 想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 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一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 心 即 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 (1)理气合一 的 宇 (2)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宙 观 (3)心是伦理性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