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六、《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则是直接言志。
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表明诗人心中想念故乡,却不会贪图安逸,只是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1、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经历,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的差异。
教案: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6.水龙吟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感悟辛词雄健而沉郁的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通晓一定诗词鉴赏的技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和大量用典的艺术手法,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培养学生高昂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的形象;分析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词中典故运用的作用和作者深沉悲愤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个年头,却一直未受朝廷重用。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课题】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明白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掌握词中寄托的情感。
3、知道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用典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它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是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且千古传诵。
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1161年,金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济南有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造成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后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率领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抓住了叛徒,而后带领着抗金义军万余人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投奔了南宋。
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杭州,临时安顿,欺骗百姓的)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高宗杀害了岳飞,对于“归正人”(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辛弃疾不重视。
辛弃疾首先被解除了武装,此后就一直担任无关轻重的小官。
虽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案
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重点鉴赏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
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1. 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 背诵并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二、探究生趣㈠探究结构阅读指导:以背诵课文为切入点,在背诵过程中指导方法、培养习惯、积累语言、理解大意,理解结构之妙。
探究程序:1.速读课文,请用序号(1,2……)标出阕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标出表现写景特征的语句,请在下阕用1“”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2.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文意:遥岑(cén):远山。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1】
新课《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引导学习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4.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5.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6.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3.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X良X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背诵课文。
3、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引导:1、导入课文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2、介绍作者:3、目标引导:见“三维目标〞4、心理引导:明确诗歌鉴赏的趣味性和必要性,指明诗歌鉴赏的难度及方法。
二、先学后研:1、关于作者:2、X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3、疏通文句:4、自读感悟:三、合作探究1、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某某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江汉学校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执笔:赵香格审核:语文组使用:语文组时间:20150916学案编号:yw2015090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情感。
体会景色和典故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重点难点】1.分析词人形象及作品的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
2.分析典故及妙用。
【课前预习】关于辛弃疾: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注音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搵()英雄泪3.字词释义遥岑远目:玉簪螺髻:断鸿:季鹰:求田问舍:刘郎才气:树犹如此:红巾翠袖:4.借助课文注释,弄清词作大意,思考词人写作意图。
5.反复诵读,尝试背诵【问题探究】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当堂检测】(1),何妨吟啸且徐行。
(2),谁怕?。
(3),微冷,。
(4),归去,。
【课外赏析】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小结: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了几分淡定从容。
高中语文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检查预习导入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 学
目 标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重 点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难 点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课堂
意境: 壮阔雄浑 苍茫悲
情感: 英雄人物 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情感)?
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激愤
许汜 —谋取私利 —为国为民、不谋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追慕英雄、雄心壮志
桓温 —时光流逝 —年华消逝,壮志未酬
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总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板书
教学反思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诵——体会作者的情感(壮志难酬的苦闷)
2、齐读全词
3、根据注释,把握全词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辛弃疾手刃叛徒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
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一)背景链接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2.6《登建康赏心亭)》共1课时教案1(07人教版必修四)(一)设计意图: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词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等等。
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简化、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二)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三)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掌握情感特点。
(四)教学目标:1、诵读中体会感情,品味中分析意象,比较中加深理解,训练中学以致用,把握“意”的真意,“泪”的内涵;领略辛词豪放的特征,感受其爱国情怀。
2、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写促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诗词激越的情感滋养丰富心灵,做到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五)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炽热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把握,体会情感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又是他早期最富盛名的一篇力作,请自由诵读,读出其“壮”情。
1、学生个别朗读,自主评价。
2、师作诵读指导:3、生齐读并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登高必赋,如若写诗词,大都前半部或上阕写景,后半部或下阕抒情,比如我们学过的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
本词也不例外,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景中含情;下片写登亭所发悲壮之情,情因事生。
三、品读,鉴赏意象,感受形象:1、分组活动: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教学目标:1、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的情感,了解辛弃疾其人,品味作品的意蕴。
2、诵读感悟辛词的豪放风格,通过比较思考感受辛词“以文为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词作家,他“出身行伍,以武起事,以文起业。
”我们学习过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英勇作战的军事才能,报国雪耻的雄心壮志,英雄无用的失落惆怅,这就是辛弃疾。
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近《水龙吟》,与作者同登赏心亭,同感英雄情。
二、赏析品味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水龙吟》,题目是《登建康赏心亭》,建康是指古都南京,“赏心”者,指的是心意欢乐,娱心悦志。
能够赏心之处,应该是风景秀美之处。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一天,身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的辛弃疾独自一人拾级登亭,那么他是否是来赏心的呢?词中有一句:“无人会,登临意。
”没人能够体会我登楼临远的心意。
诗人究竟有何心意?在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我们知道诗词鉴赏中,表达技巧主要有两种,描写和抒情。
好,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思考。
(一)借景抒情1、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借什么景?)(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无际,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开头第一句就描绘了极为壮阔之景。
登上高处,极目远眺,置身于如此壮阔的宇宙空间中,如王羲之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声,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苏轼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处在浩渺寥廓的境界中,一般人会被触发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明白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掌握词中寄托的情感。
3、知道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用典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它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是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且千古传诵。
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1161年,金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济南有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造成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后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率领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抓住了叛徒,而后带领着抗金义军万余人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投奔了南宋。
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杭州,临时安顿,欺骗百姓的)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高宗杀害了岳飞,对于“归正人”(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辛弃疾不重视。
辛弃疾首先被解除了武装,此后就一直担任无关轻重的小官。
虽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三、词作感知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12年之久,35岁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1、听课文录音,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自由朗读,看注解,大概了解词意。
四、分析全词(一)分析词的上片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苍茫悲凉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词人自己。
(指渡江归宋,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辛弃疾这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上片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3、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使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写内心的担负。
开头两句写景,后再进一步,点出“愁”、“恨”,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怎么理解?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是直抒胸臆,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不直接用语言渲染,而是选用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把吴钩看了”(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醉里挑灯看剑;怒发冲冠,凭栏处)“栏干拍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写景: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采用了借景抒情(板书)的手法。
(二)分析词的下片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写这些历史人物,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张翰自比却是反用其意,家乡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中飘摇。
我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贪图安逸,我的内心是怅恨忧惧的。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
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3、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用典。
自己不愿弃官归隐,不愿追求享乐,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女子装束,这里指代女子。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五、教师小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首词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班齐读、背诵。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2、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