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_1

合集下载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 SOC)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进而影响土壤质量的优劣和作物产量的高低,因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土壤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土壤有机碳包括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影响强烈的、易氧化分解的、对植物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

根据测定方法和有机碳组分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又表述为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开始较早, 在20世纪60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全球土壤有机碳总库存量研究。

但早期对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大都是根据少数土壤剖面资料进行的。

如1951年Rubey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关于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 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 Pg。

1976年Bohn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 soil association)的有机碳含量, 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2946Pg。

这两个估计值成为当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上下限值。

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需要,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

如Post等在Holdridge生命带模型基础上,估算了全球土壤碳密度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及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1m 厚度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1 395 Pg。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的发展, 为土壤有机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城市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

城市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

碳库 的主要驱动因素 , 对人类 的生存环境 和社会经济 的 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 响 。由于人 口的高度集
中 和经 济 活 动 频 繁 , 快 速 发 展过 程 中的城 市 用 地 在迅 速 扩 张 。城 市 用 地 的改 变 深 刻 影 响着 城 市 土 壤 的理 化 性
法、 模型法 、 生命地带法 、 G I S 估算法等 , 由于受到资料收 集、 空 间差异 、 科学技术等差异性 因素影 响, 每种方法各
有利 弊 。 2 . 1 土壤 类 型法 土壤 类 型法是 通过 实验 获得 土壤剖 面 数据 , 从 而估算 土 壤碳 含 量 , 再 根据 区域 或 国家 尺度 的土
土壤碳库研究被赋予 了新的内涵, 受到 了广泛关注。该文综述 了土壤类型法、 模型法、 生命地带法及 G I S 估算 法等几种主要的城 市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 并分析 了其优缺点。 关键词 : 城 市土壤; 碳储量; 估算方法
中图分 类号 S 1 5 3 .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7 ) 0 1 — 0 0 6 9 — 0 3
Ke y wo r d s: Ur b a n s o i l s ; Ca rb o n s t o r a g e; Es t i ma t i o n me t h o d
l 引言
陆 地 生态 系统 碳 循 环 及 碳 平 衡 对 土 地 利 用/ 覆 被 变 化( L U C C ) 的 响应 是 当前 全 球变 化 和 碳 平 衡研 究 的重 点 内容 “ 。人 口增 长压 力导 致 的 L U C C 正深 刻 影 响着 生态 系统 地上 和地 下 的碳 储 量 , 已经 成为 改变 陆地 生态 系统

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进展_1

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进展_1
生态系统碳循环 、 全 球 碳 循 环 以 及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中 的作 用 有 重 要 意义 .
1 土 壤 碳 库 研 究 现 状
1 . 1 国外 研 究 现状
土 壤 碳 库 包 括 土 壤 有 机 碳 库 和无 机 碳 库 两 部 分 . 国外 对 土壤 有机 碳 库 的 估 算 开 始 较 早 , 自2 0世 纪 5 O年 代 以来 , 国 际上 就 有 学 者 开 始 对 全 球 土 壤 有 机 碳 库 储 量 进 行 估 算 . 其 估算结 果大都是 根据 1 m 深 度 以 内 有 机 碳 的含 量 得 出 的 , 这 是 因 为土 壤 有 机 碳 主 要 分 布 在 土 壤 上 层 1 m 深度 以内l 2 j . 2 O世 纪 6 O年 代 以前 的 统 计 结果可 能普遍偏低 , 如 Ru b e y估 算 全 球 土 壤 有 机 碳 库 为 7 1 0 P g C . 7 O ~8 0年 代 的结 果 也 由 于 所 用 资 料 来 源不 同, 存 在较大差异 ( 约 7 0 0 P g C~ 3 0 0 0 P g C) , 9 0年 代 以 来 各 研 究 结 果 相 对 较 为 接 近 , 全 球 土壤 有 机 碳 储 量约为 1 4 0 0 P g C~ 1 5 0 0 P g C 之 间 ] . 在研究方法上 , 6 O年 代 以前 对 土 壤 有 机 碳 的估 计 是 根 据 少 数 几 个 土 壤剖面资料进行 的 ; 到 8 O年代 , 统计方法开始应 用于土壤碳库 的估计 ; 9 0年 代 以 来 , 陆 地 土 壤 有 机 碳 库 研 究 开 始 利 用 地 理 信 息 系 统技 术 , 描 述 土壤 碳 库 不 同层 次 的 属 性 及 空 间 分 布 1 ] . 土 壤 无 机 碳 库 包 括 土壤 溶 液 中 HCO 、 土 壤 空 气 中 CO: 及 土 壤 中 淀积 的 C a C O。 , 后 者多以结核状 、 菌 丝 状 存 在 于 土 壤 剖 面. 就量而言 , 土壤无机碳 以 C a CO。占绝 对 优 势 . 目前 尽 管 已经 对 土壤 有 机 碳 库 在 全 球 碳 循 环 中 的地 位 及 其 随环 境 变 化 的 动 态 演 变 有 所 认 识 , 但 对 土壤 无 机 碳 , 尤 其 是 呈 土壤 发 生性 次 生 碳 酸 盐 形 式 存 在 的 无 机 碳 研 究 相 对 较 少 . 发 生 性 碳 酸 盐 累积 的 土壤 主要 分 布 在荒 漠 和半 荒 漠 地 区 , 全 球 土 壤 碳 酸 盐 碳 库

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李甜甜;季宏兵;孙媛媛;罗建美;江用彬;王丽新【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28)001【摘要】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及其转化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以及影响有机碳贮量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认为研究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加强土地管理方式的改变,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生产力.【总页数】5页(P93-97)【作者】李甜甜;季宏兵;孙媛媛;罗建美;江用彬;王丽新【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首都师范大学,教育部三维获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相关文献】1.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金峰;杨浩;赵其国2.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J], 陈思思; 杨殿海; 庞维海; 董滨; 戴晓虎3.我国花生干燥影响因素分析及干燥技术装备研究进展 [J], 杨慧;王童;翟辰璐;韩俊豪;王招招;董铁有;朱广成4.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J], 苏永中;赵哈林5.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周恒;田福平;路远;胡宇;时永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_1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_1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许文强1,陈曦1,罗格平1,蔺卿2(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水利厅,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但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和地位,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储量巨大,其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贡献日益显著,这使得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行为。

国内外关于农业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围绕农业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潜力等问题展开,研究区多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国际上对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区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的形成与转化方面,研究方法以稳定同位素技术为主,但目前关于中国干旱区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因此,应加强干旱区绿洲土壤碳循环研究,深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壤碳的“源/汇效应”;探讨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的机理。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土壤碳“源/汇”;稳定同位素;干旱区绿洲中图分类号:S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1)04-0614-07(614 620)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也是全球碳计划(GCP)、全球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一系列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核心问题之一〔1-4〕。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5-7〕。

土壤碳包括有机碳和无机碳,其中无机碳主要指存在于干旱土壤中的碳酸盐碳,由岩生性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碳和发生性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碳组成,而发生性碳酸盐在形成过程中可以固存大气CO2,其形成与周转对干旱区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8-11〕。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SOCP)的库容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SOCP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

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

其有机碳总贮量约在1 400~1 500 Pg 之间[1(] 1 Pg=1015 g),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3 倍,大气碳库的2 倍多,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部分:活泼碳和不活泼碳。

其中不活泼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库的25%甚至更高[2],这部分不活泼的碳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千年以上)。

国外好多文献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三部分:活跃碳库(active carbon pool),缓效性碳库(slow carbon pool)和惰性碳库(passive carbon pool)。

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大约是土壤活生物量的2~3倍;缓效性碳库包含难分解的植物和较稳定的微生物,而惰性碳库是那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稳定的部分[3]。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过程的因子如气候、地形、土壤质地等都将控制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4]。

放牧、围封、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5]。

夏海勇等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秸秆添加越多, 碳库活度便越高, 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 降低腐殖化系数; 黏粒含量越高, 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 腐殖化系数便越高[6]。

对大兴安岭区域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趋势,也和土层厚度有一定关系[7]。

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量及 其 动态 平 衡 也是 反 映 土壤 质 量或 土 壤健 康 的一
个 重 要 指 标 , 接 影 响 土 壤 肥 力 和 作 物 产 量 的 高 直
减 缓 土 壤 中温 室气 体 排 放 、 增加 土 壤碳 截 存 , 提高 土
壤 质 量 , 退化 土地 的 生 态 恢 复 及 环 境 治 理 和 保 护 对
等都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因此 , 2 自 0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土壤 有 机碳 的储 量 、 布及 其 转 化 日益 成 为 全 球 陆 分

以维 持 生 态环 境 , 是 为保 护 珍 贵 的 土 壤 资 源 以维 还
持 农 业 经济 的可持 续 发 展 , 需 要 人 们 对 碳 在 各 库 都 之 间 的储 量 与 流动 通 量有 清 晰 的认 识 。 目前在 全 球 变化 的 背景 下 , 土 壤有 机 碳储 量 、 布 、 对 分 转化 、 减 衰 机 理 进行 研 究 , 揭示 其 影 响 因素 和生 态效 应 , 有 并 将 助 于 探求 如何 科 学 地 利 用 和 保 护 有 限 的 土 壤 资 源 ,
生 物 多样 性 等 , 解 和 调 节 与 土壤 退 化 及 土 壤 生 产 缓 力 有关 的一 系列 土壤 过程 。
由 于 土 壤 有 机 碳 在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及 其 巨 大 的库 容 , 论 是 研 究 地 球 各 圈 层 物 质 循 环 无
的影 响 , 成 大气 C 浓 度 的持 续 增 高 , 可 能影 响 造 O: 并
化对土壤 质量和环境 质量的影 响以及土壤碳 截存对策 的有关研究 概况 。
关 键 词 : 壤 有 机 碳 ;影 响 因 素 ;生 态 效 应 ;碳 截 存 土 中 图 分 类 号 : l 3 6 S 5.2 文献标 识码 : A

土壤有机碳组分化学测定方法及碳指数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组分化学测定方法及碳指数研究进展

1、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碳指数研 究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能指示生物、环境和地质过程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分析土壤 中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和丰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土壤有机碳的组 成和稳定性。例如,烷基正构烷烃(ALA)和正构烷酸(PCOA)是两种常见的 生物标志物,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可以用来指示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分解程度。
谢谢观看
土壤有机碳组分化学测定方法 及碳指数研究进展
目录
01 一、土壤有机碳的化 学测定方法
03 参考内容
02 二、碳指数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及稳定性对 土壤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对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和了解,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的管理,也有助于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和 应对。本次演示将重点讨论土壤有机碳的化学测定方法和碳指数的研究进展。
2、生物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是通过测量有机碳的微生物分解速率来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方 法。该方法通常使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如13C标记),将标记的有机碳 添加到土壤中,然后通过测量标记碳的分解速率来估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含 量。生物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测量有机碳的周转,有助于理解土壤生态系 统的碳循环过程。但是,该方法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且需要使用特殊设备和 技术。
总结
本次演示对土壤有机碳的化学测定方法和碳指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讨论。尽 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不同 土地利用类型和气候条件下SOC动态变化的差异、SOC与其他环境因素相互作 用的关系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化学、生物学、地球科 学、环境科学等,以推动我们对土壤有机碳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和应对。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郑红【摘要】土壤活性有机碳(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组分为:微生物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矿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等。

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有机碳库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分组及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周转的主要因素,如水分、湿度、温度、季节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as a main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errestrial soil carbon cycle.The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soil involve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carbon,mineralizable carbon,oxidizable carbon,and light fraction.This paper summarized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which represented a high propor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primary factors of the influencing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turnover,Based on this,season,humidity,land use,etc.【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活性有机碳;分组;表征;影响因素【作者】郑红【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2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占全球碳收支的主导地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进展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进展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
研究SOC变化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化学法使用最为 广泛。化学法主要是利用各种化学试剂对土壤中的有机碳进行分离和测定,从而 获得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光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精密仪器的应用,使得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的有机碳的测定更加准确和精细。
四、结论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 重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通过改变我们的土地利用方式、保护性农业实 践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的气候适应性,我们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 影响,从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四、研究成果
近年来,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首先,研究发现陆 地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植被 等。其次,不同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释放能力存在差异,如森林、草地、农田等。 此外,研究发现陆地生态系统不仅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还在夜 晚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二、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 的影响
1、温度上升: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度可能会加快。 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加快有机碳的分解。然而, 这种影响可能因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降水变化:降水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例如,长期的 干旱条件可能会加速有机碳的分解,而湿润的条件可能会促进有机碳的积累。然 而,这种影响也可能因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SOC变化 研究进展
(1)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来,众多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森林生态系 统进行了SO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SOC储量丰富,且其分布 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土 壤碳 在陆 地碳循 环研究 中有 着重要 的作 用 。土壤碳 库 为 地球 表 层 系统 中最 大 的碳 库 , 约是 陆地 植
被碳库的 2— 倍 , 3 大气碳库的 3 倍。因此 , 土壤碳库小幅度 的变化就可能影响大气中碳 的排放 , 加剧温室 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 同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 组成 、 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 响。土壤有机碳 储量的统计 , 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 ( NF C ) U .C C 各签约国确定 国家尺度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通量工 作 中的一部分 … 。因此 , 探讨 土壤 碳库估 算方 法对 土壤 碳循 环 的研 究 具 有重 要意 义 。 国内外 许 多学 者对
s ae sb i f ve d i i p p r es a c t o so s ma n olc r o tr e a d t e p o lms e i e r u c s i r l r iwe n t s a e ,r e r h meh d fe t t g s i a b n so a n h r be x s d ae s mma i d. l e ye h i i g t re z
a v n e n e t t g s i c b n so a e u i g t e tc n l g fGI so t n d. d s me a v c sa e b o g t o w r o i rv d a c si si i ol a o t rg sn e h o o y o S i u l e a o d i e r r u h r n f t e e t t g a c rc . h s mai c u a y i n Ke r s ol ab n soa e si t n me o y wo d :s i c r o tr g ;e tmai t d;r s a c r ge s o h ee rhp rs o

土壤碳储量控制中微生物合成及代谢作用研究进展

土壤碳储量控制中微生物合成及代谢作用研究进展

土壤碳储量控制中微生物合成及代谢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球碳(C)循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对土壤有机质(SOM)分解、转化和稳定的研究也急剧增加。

我们使用土壤“微生物碳泵”(MCP)的概念框架来演示微生物是如何在土壤碳储存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微生物碳泵将微生物产生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与它们的进一步稳定联系起来,称为“续埋效应”。

这种整合捕捉了微生物同化作用在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中累积的长期遗留问题,其机制(无论是通过物理保护还是由于化学成分而缺乏活化能)最终使微生物碳源在土壤中埋葬。

本文以土壤微生物碳泵作为概念指南,加强对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碳动态对陆地碳循环响应的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碳动态;微生物碳泵由于全球气候和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土壤碳稳定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课题[1]。

由于其面积大,平衡土壤碳库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微小变化都将和减少或加剧燃烧化石燃料后果一样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土壤碳循环是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的最终结果,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转化和封存需要了解微生物生理学如何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1.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代谢控制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长期储存主要发生在植物生物量作为土壤中稳定的有机质的情况下。

考虑到碳转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我们提出关于微生物分类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的两个途径:体外(细胞外)修饰、胞外酶攻击和变换植物残留导致沉积植物的碳不易被微生物同化;以及有机底物通过细胞摄取-生物合成-生长-死亡在体内的转换方式。

导致微生物衍生碳沉积有两种途径,进一步退化的化合物或由修改原始组织形成的更容易稳定的化合物,或通过微生物合成新的化合物,如聚合物与降解木质素产品和氨基酸。

无论如何,体外修饰意味着通过微生物降解酶(即纯分解代谢过程)重组或改变分子,而体内周转意味着分子的分解和再合成,也可能意味着分解代谢过程和合成代谢过程的混合。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金 峰 杨 浩 赵其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摘 要 本文论述了碳循环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阐明了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全球变化全球约有1500Gt碳是以有机质形态储存于地球土壤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

地球地圈与气圈之间的碳平衡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干扰,毁林、燃烧生物和化石燃料、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等等,这些过程都加剧向大气排放CO2等各种温室气体。

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关注,促使人们从能源到农业各个领域研究碳的数量、分布和在不同系统中的行为及影响关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要求签约国确定国家级尺度上温室气体净排放通量,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统计和对有机碳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是其中一部分重要工作。

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重要意义碳是自然界中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在水圈、气圈、地圈和生物圈中动态循环(图1)[1]。

近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尤其是无节制地燃烧化石燃料、毁灭森林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等活动,对碳在地球各圈层特别是气圈与土圈之间的平衡机制有相当显著的影响,造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增高已是公认的事实[2]。

二氧化碳(CO2)作为温室气体主要的成分之一,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和散发,进而影响到全球表面的生态平衡。

全球约有1500Gt碳是以有机质形态储存于地球土壤中[3],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的速率决定着土壤碳库储量。

土壤碳库储量约是大气碳库的2倍,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较小幅度的变动,都可通过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直接导致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虽然对于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预报证据以及气候变暖对生态圈总体效果是利是弊还尚有争论,但一个世纪以来Arrhenius的温室效应理论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4]。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是一种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有机质,通常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生活垃圾、泥炭和有机肥等。

在土壤中,有机碳可以被氧化和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等物质到大气中,这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了解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巨大,约占地球生物圈中存储有机碳的三分之二,是大气中CO2的两倍以上。

但是,不同类型的土壤其有机碳储量的多寡也存在着差别。

其中,草地、湿地、森林和农田等土地类型的有机碳储量比较丰富,而荒漠、荒原和沙漠等则相对较少。

一些研究表明,每公顷土地上约有70吨左右的有机碳储量,这个值可以作为评估土壤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

此外,土壤有机碳的储存是动态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降水、土壤类型和管理措施等,因此,不同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另外,土壤有机碳储量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此,在进行农业开发和生产的同时,更考虑如何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通过改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还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性,加强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监测和评估,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土地不仅能够支撑我们的生存,也能够长期地为我们提供美好的生态环境。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评估的研究方法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评估的研究方法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9)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2001年)中提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持续改变大气状况并影响气候,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31%,人为CO2排放量主要由化石燃料引起,其次是土地利用变化[1]。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发起 “千分之四”倡议,目标是在20年内使土壤表层 0.4 m深度以内的土壤中的有机碳(SOC)含量每年增加4‰,进而消除部分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碳[2]。

该倡议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认可得以正式启动,明确了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碳(C)固定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有学者估算全球1 m深度的土壤中储藏的有机碳量约1500 Gt,超过了植被和大气有机碳储量总和[3]。

由于土壤的库容巨大,较少的变幅就能导致大气CO2 浓度较大的波动,因而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

土壤有机碳库是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主要内容,组成上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遗体、排泄物、分泌物及其部分分解产物和土壤腐殖质[5]。

在农业科学领域中,往往使用土壤有机质(SOM)含量表征土壤的肥力水平,SOM和SOC两个概念涵义相同,量纲有区别,前者以有机物质量计,后者以纯碳量计,通常,SOC 乘以换算系数1.724即为SOM,在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主要采用SOC概念[6]。

由于SOC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它的巨大库容,无论是研究其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气候效应,还是保护土壤健康来维持农业的发展,都需要人们对SOC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大小、变化评估的方法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根据研究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方法。

本文从SOC储量及变化评估的研究方法综述角度,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推进SOC调控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土壤有机碳及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及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5-2690(2019)08-0160-01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志码:B土壤有机碳及空间分布研究进展周薇,吴洪娥,龙世林(贵州省植物园,贵州贵阳550004)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从植被、地形、pH值、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岩溶地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其连接了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Eswaran H,1992)。

土壤碳大致可分为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无机碳(SIC),目前对SOC的研究是国内外对土壤碳研究的重点(Wu et al. 2009)。

影响有机碳含量与分布因子的因素很多,主要为气候、植被、母质及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

此外,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还受到以上不同因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植被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植被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学者得到的研究成果有差异。

Turber J(2000)研究认为森林经采伐之后,有机碳含量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采伐后再对同一土地进行农业垦殖或放牧活动,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Houghton R A(1991)则认为,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森林经砍伐后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将降低36%~50%。

我国学者对植被变化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以实地采样数据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刘梦云等(2010)对黄土台塬乔、灌、草、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林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对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进行研究发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积累更多的SOC;林培松(2011)对粤东北山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地、茶园、柚子园、人工桉树林地、旱地的红壤的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地中不同粒级红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之后依次为果园、旱地和桉树林地;谭文峰(2006)研究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积累特性,发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为水田高于果园和旱地。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SOCP)的库容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SOCP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

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

其有机碳总贮量约在1 400~1 500 Pg 之间[1(] 1 Pg=1015 g),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3 倍,大气碳库的2 倍多,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部分:活泼碳和不活泼碳。

其中不活泼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库的25%甚至更高[2],这部分不活泼的碳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千年以上)。

国外好多文献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三部分:活跃碳库(active carbon pool),缓效性碳库(slow carbon pool)和惰性碳库(passive carbon pool)。

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大约是土壤活生物量的2~3倍;缓效性碳库包含难分解的植物和较稳定的微生物,而惰性碳库是那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稳定的部分[3]。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过程的因子如气候、地形、土壤质地等都将控制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4]。

放牧、围封、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5]。

夏海勇等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秸秆添加越多, 碳库活度便越高, 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 降低腐殖化系数; 黏粒含量越高, 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 腐殖化系数便越高[6]。

对大兴安岭区域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趋势,也和土层厚度有一定关系[7]。

土壤有机碳库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土壤有机碳库(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之一(霍连杰2012),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约为1500Pg(Batjes 1996)。

由于土壤有机碳库的巨大储量及其较活跃的化学属性,其微小变化就会影响大气CO2浓度的波动,另外,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被认为是评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到土壤肥力和作物的产量。

因此,研究土壤有机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进行阐述并简要分析其研究进展。

1 土壤有机碳的化学分类1.1根据化学组成分类腐殖质类物质是土壤有机碳库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化学成分组成对土壤有机碳库分类主要是对土壤腐殖质进行分类。

根据腐殖质类物质在酸和碱溶液中的溶解性将其分为富啡酸、胡敏酸和胡敏素(唐世明1994)。

由于各类提取剂对土壤腐殖质的提取能力的变化很大,几乎很难将土壤腐殖质全部提取出来,而且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并不能完全代表土壤有机碳的性质。

有研究证明,腐殖质类物质与生态学过程之间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R.R. 1999)。

因此,对土壤腐殖质类物质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的逐渐淡出土壤碳库的研究领域。

1.2根据化学性质分类随着土壤有机碳库分类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开始从化学性质的角度上研究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

第一,根据被KMnO4氧化的程度对土壤有机碳的易氧化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浓度的KMnO4(33mmol\L、167mmol\L、333mmol\L)氧化的土壤有机碳的数量,把易氧化的有机碳分成3个级别(Loginow et al. 1987)。

第二,根据被H2SO4氧化的程度对土壤有机碳的易氧化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浓度的H2SO4(6.0mol\L、9.0mol\L、12.0mol\L)和K2Cr2O7氧化的土壤有机碳的数量,把易氧化的有机碳分成4个级别(Chan et al. 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开放基金项目(Y052010006);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BS2007064)作者简介:司志国(1978 ),男,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绿地土壤研究;俞元春(1961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森林土壤研究。

通讯作者:俞元春E-mail :ycyu@ 。

城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司志国1,2曹艳春2俞元春1,3(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46;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摘要:城市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

文章从全球土壤碳储量、我国土壤碳储量、城市土壤碳储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城市土壤碳储量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土壤;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stimation of Urba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SI Zhiguo 1,2,CAO Yanchun 2,YU Yuanchun 1,3(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China ;2.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rt Engineering ,He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6,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08,China )Abstract :Urban soil organic carbon ,an important par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pool ,effects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greatly.Inthis paper the carbon storage of global and China ,the urban carbon storage were reviewed.Urban carbon storag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as also prospectedKey words :urban soil ;soil carbon storage ;research progress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到2030年全世界约有60%的人口住在城市,城市的扩展必然伴随土地利用变化[1]。

尽管城市区域仅占了地球表面的很小一部分,但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碳库,导致土壤碳库的种类组成和规模发生较大的变化,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边界之内[2 4]。

从这一意义来讲,城市土壤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特殊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之一。

它对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碳循环的驱动作用及城市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及时开展城市土壤碳库的研究,为区域碳循环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这对保护城市环境、维护公众健康也具有现实意义。

1土壤有机碳的定义土壤有机质(SOM )概念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即为土壤有机碳(SOC )。

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的输入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之间的平衡。

2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就有学者开始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进行估算[5]。

其估算结果大多是1m 深度以内的碳储量,主要原因是有机碳主要分布在1m 深度以内[6]。

早期的估算方法是根据少数几个土壤剖面资料进行推算的[7]。

如鲁比(Rubey )等1952年根据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碳含量,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为710Gt [8];博恩(Bohn )根据土壤分布图和一系列相关土组的有机碳含量,估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946Gt[9]。

博恩根据相对较完整的FAO 土壤图的187个剖面土壤碳密度值,重新估计的全球有机碳储量为2200Gt [10]。

对于全球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具有代表性的是波斯特(Post )等按生命带方法的研究,利用全球主要生命带的2696个土壤剖面数据资料,估算出全球1m 厚度土层的有机碳库为1395Gt [11];巴特杰斯(Batjes )所用的按土壤类型的研究也具有带表性,他将全球土壤图划分为259200个基本单元,估算出全球1m土层有机碳贮量为1462 1548Gt[12]。

由于研究者采用研究方法及参数的差异,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统计结果可能普遍偏低,70年代以后的结果也由于所用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的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90年代以来各研究结果相对较为接近,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在14400 1500Gt之间(土层深度为1m)[13]。

目前,普遍认可和应用的全球有机碳储量是1400 1500Gt。

3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欧美等主要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中期完成了全球和各自国家和区域的土壤碳库估计[14]。

国内关于土壤碳库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10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索。

潘根兴根据《中国土种志》(1 6卷)的基本数据,统计计算得到中国土壤有机碳库总量为50Pg,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15]。

王绍强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24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924.18ˑ108t,平均碳密度为10.53kg/m2,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土壤厚度为100cm)[16]。

李克让等应用0.50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中国土壤的碳贮量为82.65Gt,平均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47917kg/m2[17]。

南京土壤研究所史学正课题组基于1ʒ100万土壤图全部图斑的有机碳和面积数据资料,提出全国土壤总有机碳库89.1Pg的估计值。

在2004年召开的第236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我国土壤学家倾向于接受我国大陆土壤(1m深度)有机碳库为90Pg。

4城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的加快,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土壤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部分学者从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绿地的角度对碳的储存和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如若安德(Joand)对芝加哥绿地碳通量估算以及草地、乔木、灌木的差异,以及减少向大气排放的有效种植方式和管理策略研究;波亚特(Pouyat)等对纽约等城市的城乡梯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18];布拉克(Brack)堪培拉城市森林的碳固定研究[19];乔(Jo)对城市植被管理中的能量消耗和碳释放进行了研究,以韩国中部城市为例进行了绿地碳释放补偿效应的影响研究[20]。

我国对城市土壤碳储量和管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部分学者也进行了研究[21 24]。

城市化进程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库,导致土壤碳库的规模、分布及种类组成均发生较大变化[2]。

何跃等对南京市功能区之间土壤有机碳的差异研究表明,城市土壤与郊区土壤相比,城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路边绿化带土壤受到交通环境的影响,其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功能区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功能区之间因人为影响的差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比值表现出明显的不同[25];王秋兵等对沈阳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结果[26]。

孙艳丽等对开封市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表明,城市土壤有机碳随城市土壤年龄增加而增加,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改变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贮存与分布[27]。

波亚特等研究表明,城市土壤被多次翻动和覆盖,使原来的表层土壤可能被掩埋到底层,因此,土壤剖面下部也会出现有机碳含量高的土层[18]。

章明奎等对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区土壤表土(0 10cm)和0 100cm深度土壤平均有机碳贮量约为远郊区土壤的4.3和5.7倍;不同用地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以风景区为最高,其次为工业区和文教区,居民区和商业区相对较低;城市土壤有机碳中含较高比例的碳黑、颗粒态碳和较低比例的易氧化态碳,表明城市土壤有机碳较为稳定[21]。

拜尔(Beyer)等对比研究了德国东北部罗斯托克市城市土壤和自然土壤的有机物组成,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比较,烷类和烃类有机碳含量减少,而芳香类有机碳增加[28]。

5城市土壤有机碳库估算展望在城市土壤碳库与碳循环方面,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重点研究减少城市土壤碳排放的措施。

(2)系统开展位于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地利用历史的城市土壤碳库和碳循环特征,比较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和碳循环的异同点,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城市土壤碳库提供依据[22]。

(3)城市各类人工管理绿地地面多遭受压实,对包括蚯蚓在内的各种土壤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后应开展城市土壤动物分布和数量对于城市土壤碳库影响机制的研究[22]。

(4)城市土壤碳库是由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组成的,土壤无机碳库也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无机碳库参与碳循环,无机碳库变化影响全球温室效应,土壤无机碳库研究对于土壤碳库计算及碳循环研究应是必不可少的[29]。

(5)由于城市土壤生态系统碳库研究的方法各有偏重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研究者对土壤有机碳的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试图寻求统一而准确的土壤有机碳估算方法[30]。

参考文献:[1]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1revision [EB/OL ].http ://www.un.org /esa /population/publications/wup2001/wup2001dh.pdf.[2]仝川,董艳.城市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特征[J ].生态学杂,2007,26(10):1616 1621.[3]章明奎,周翠.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特性[J ].土壤通报,2006,37(1):19 21.[4]David J N ,Daniel E C.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by urbantrees in the USA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116:381-389.[5]贾宇平.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进展[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3(4):62 64.[6]陈庆强,沈承德,易惟熙,等.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55 562.[7]吴乐知.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780 13781.[8]Rubey W.Geologic history of sea water :an attempt to state theproblem [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51,62:1111-1148.[9]Bohn H L.Estimate of organic carbon in world soils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76,40:468-470.[10]Bohn H L.Estimate of organic carbon in world soils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2,46:1118-1119.[11]Post W M ,Emanuel W R ,Zinke P J ,et al.Soil carbon pools andworld life zones [J ].Nature ,1982,298(8):156-159.[12]Batjes N H ,Dijkshoorn J A.Carbon and nitrogen stocks in thesoils of the Amazon region [J ].Geoderma ,1999,89:273-286.[13]金峰,杨浩,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土壤,2000(1):11 17.[14]潘根兴.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5):282 289.[15]潘根兴.中国有机碳、无机碳库量研究[J ].科技通报,1999,15(5):330 332.[16]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等.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2000,55(5):533 544.[17]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储量[J ].中国科学,2003,33(1):72 80.[18]Pouyat R ,Groffillan P ,Yesilonis I ,et al.Soil carbon pools andfluxes in urban ecosystem [J ].Environment pollution ,2002,116:107-118.[19]Jo H K.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release from managementof urban vegetation [J ].Kor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1999,13(2):101-110.[20]Jo H K.Impacts of urban greenspace on offsetting carbon emissionfor middle Korea [J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02,64:115-126.[21]章明奎,周翠.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特性[J ].土壤通报,2006,37(1):19 21.[22]仝川,董艳.城市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特征[J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16 1621.[23]涂成龙,刘丛强,武永锋.城市公路绿化带土壤有机碳的分异[J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1):100 104.[24]刘兆云.城市绿地年龄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0,29(1):142 145.[25]何跃,张甘霖.城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含量特征与来源分析[J ].土壤学报,2006,43(2):178 182.[26]王秋兵,段迎秋,魏忠义.沈阳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 ].土壤通报,2009,40(2):252 257.[27]孙艳丽,马建华,李灿.开封市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变化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2008,38(5):491 496.[28]Beyer L ,Kahle P ,Kretschmer H ,et al.Soil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of man-impacted urban sites in North Germany [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01,164:359-364.[29]许乃政.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1):1038 1044.[30]刘留辉,邢世和,高承芳,等.国内外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及展望[J ].土壤通报,2009,40(3):699 701.(上接第102页)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二要培养公众的“低碳”行为习惯;三要使公众在垃圾分类处理、治理污染等方面有效监督政府和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