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9(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了解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高一历史学案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学案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学习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饮食变化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归纳近代影响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因素有哪些?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2)近代我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有哪些显著的特点?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什么?当时的人们生活体现了怎么样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较低因素:①人民当家作主②物资的匮乏;③计划经济的影响3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社会风尚?是什么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了改革开放;物资的充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五:巩固练习1.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D )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②中共的大力宣传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2.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D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B.照相馆的出现 C.中西大菜 D.长拜作揖礼仪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C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4.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4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学情分析由于本课内容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来揭示其背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看,尚有一定难度。

由此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本人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学习法”。

一方面由老师课堂上讨论学习;另一方面由学生探究学习完成。

通过多提供图片、史料,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自己“学”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1.解读芜湖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芜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芜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唯物史观看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视频片断《舌尖上的中国——虾籽面》,指出虾籽面是芜湖美食中的一种,芜湖也有典型的景观,展示图片芜湖中山桥和中山路步行街图片,问:这两个景观是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物命名的?(孙中山)展示孙中山的图片。

新课过程: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先生到芜湖视察,并发布演讲,所以把他走过的马路和演讲的地方分别命名为芜湖中山桥和中山路步行街。

探究一:假如你是跟随孙中山一行的记者,你会采访到当时芜湖人什么样的风土人情?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你知道吗?中英《烟台条约》相关知识。

讨论归纳:芜湖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徽菜系,鱼类多,有西餐馆。

芜湖人的服装:长袍马褂,西服,旗袍,中山装,学生装芜湖建筑物:传统民居为主,有西式建筑,有西方教堂孙中山的朋友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

探究二: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年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并归纳: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繁到简探究三:为什么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讨论,并归纳: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建国后探究四: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装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改革开放后探究五: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了近代以来芜湖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内因: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课外延伸:“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最新-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2 人民版必修2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2 人民版必修2 精品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考试说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⑴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①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②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考点解读】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男女服饰的变化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男子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之后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③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

④20世纪20年代之后,进一步改革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⑶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变化: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②民众服饰趋于单调,上下分体的中式便装成了流行时尚。

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窗得暖和向穿得好过渡,款式越来越新颖。

④特点: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文化的变化⑴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⑵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糖果糕点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⑸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新人教版必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 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2、发展分期:(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XXXXX: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

2012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2012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方案【摘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3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旨在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并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从而培养高中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变的成因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也是新高考历史命题关注的重要区域,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交通、通讯、传媒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

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社会的教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课件大量的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变迁”的所以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2)通过阅读课件展示和网上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图片材料学习法和视频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3)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教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教导学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 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等传统饮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的婚丧礼仪到 、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

(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主题: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及社会影响?深化探究主干梳理 思维发散史料一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史料二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料 (2014·天津高考,节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详案)师:不知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变化好大啊!师:的确如此。

当然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我们新田,全国各地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这仅仅是我们新田最近几年的变化,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100多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100多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首先我们一起了解本课的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变化的史实其实讲的就是近代以来人们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影响的因素也就是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这一课的内容了,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怎样。

本课从哪几个方面、分几个阶段来说明了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首先我们一起来看服饰方面的变化,这里先请同学们来完成一个活动:我是设计师——请为右边三对新人设计符合她们时代背景和身份的结婚礼服。

注意要符合时代背景和身份。

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你的设计和想法。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位同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本课一共讲了三个阶段,而蒋介石和宋美龄生活在第一阶段,那么这一阶段主要有哪些服饰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第一空。

我们首先看看传统的男女服饰。

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男子则穿长袍马褂。

而到鸦片战争之后,长袍马褂仍然流行,但是由于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入,我们的服饰发生了变化,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洋装虽在中国流行,但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裁剪,演变成今日的旗袍,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都对我们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

中山装出现,它就是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

中山装的设计理念:前门五粒扣子——五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扣子——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前身四个口袋——礼,义,廉,耻而在青年人中还流行着学生装。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本课内容分为四目:[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通过讲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1.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阐述了铁器的出现和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介绍了商周时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2.风俗习惯的渐次演变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和服饰习俗等,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3.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朝和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以及不同朝代的政治变化和历史风云。

三、课程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在讲解古代社会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采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2.课堂互动:在课程的各个环节,采取提问、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课堂实例:通过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考核方法1.笔试:采取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想的理解。

2.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口试:采取讲解、演讲和对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安排合理,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学习资源不足:学生的历史素材和学习资源相对较少,需要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和相关学习链接,便于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

2.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古代礼仪习惯较为复杂,一些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发音有些困难,需要在口语表达方面进行辅导。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新人教版必修2

旗袍的构想来自于清代满族妇女服饰,后由汉族妇 女将其与西方服饰不断融合修改而定型。其中以当 时盛行于全国的青布旗袍最受女学生的喜爱,堪称 当时的基本穿著。旗袍至此不仅成为20年代后期中 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称其为本世纪最具中国代表 性的女性服饰也不为过。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 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 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精品课件
(1)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 的原因
• 1840年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的发 生与影响 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
俗也传入我国
• 林则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1860---1890年的洋务运动先进的技术
• 1898年戊戌变法
• 1911辛亥革命
先进的技术
• 1915年新文化运动 先进的文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 寒暄,很有人情味
精品课件
清末人们作揖的一种姿势, 将双手举到额头前面,以示
对别人的尊精品重课件。
晚清男人的坐相,双脚分开, 脚掌着地,手放在膝上,即 所谓“坐如钟”。图中的三 个男人从左到右分别是善庆、 醇亲王和李鸿章。
精品课件
晚清妇女的坐相,双脚必须并 拢,双手合放在膝上。
精品课件
⑶正文讲解
近代物质生活
现代物质生活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改革开放前 开放后

出现西装
中山装
灰蓝单调
五彩缤纷
食 出现西式食品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考纲课标解读】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阻碍其变化的因素。

【考点概括梳理】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都市: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风俗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1)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俗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阻碍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近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2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与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经济生活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本课描述了近代以来我国城市人民在衣食住方面的变化以及原因,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表现。

本课的教材紧紧围绕着“变迁”二字,在各方面不断的变迁中,蕴含着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于了解物质生活的变迁、感受新中国成立后所产生的巨大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教好本课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引领第十五课关于“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这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本单元学习起到奠基作用。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做出了以下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知识储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掌握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

难点为:理解社会变革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关键的一步,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观念,所以根据本节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首先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情况,培养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二,学法与教法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高中生活已经具备基础的认知,在学习上已经具备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一定历史知识,加上本课的内容在初中时已经有所接触,并且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体以90后为主,并未具有亲身的生活经历,所以对本课的内容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

高中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考点梳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⑵男性服饰的变化:断发易服、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旗袍。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淮扬菜系;⑵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4.变化的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宝成铁路、兰新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

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新人教必修22012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必修22012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近代服饰、餐饮、建筑、社会习俗变化的基础知识。

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其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引导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采访、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2.教师引导学生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2.难点: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

通过了解一些汕尾地区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方法一:播放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昨天、今天、明天》片段,引出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话题,从而导入新课。

方法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来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过哪些重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交通工具的进步课前自主学习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行:①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③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5)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相反,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疑点1】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

指点迷津:①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②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③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④交通上,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只有必需用具。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4)行:①铁路运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②公路运输: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路运输获较快发展。

全国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公路大桥,青藏高原等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③水运: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影响。

④航空运输: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5)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疑点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指点迷津:①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②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③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④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⑤进程:先慢后快。

⑥种类:海陆空。

课堂精讲精练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近代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等,一部分百姓洋衣洋袜,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日益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从“食”来说,近代在丰富多样的传统饮食基础上引进了西餐,新中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百姓餐桌日益丰富,而且更多地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近代在传统民居发展的同时,西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也得以出现,改革开放后,农民纷纷建新房,城镇实行“安居工程”,近年商品房发展很快。

从“行”来说,进入近代,传统的车船为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航空运输也日益发展起来。

这些变化在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新中国倡导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改革开放后,环保、赈灾、文明、卫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社会新风尚。

【例1】(2011·山东模拟)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答案:B变式训练:(2010·苏州高三调研)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合流的基础上,同时融合其他地方戏的特色而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的民族剧种,排除③。

答案:C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来文化的传播,有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人民的追求等各种因素。

(1)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众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

(2)影响现代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例2】(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戏台、秀才、小足板子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状况,破、烂、洋烟袋反映出清末民初传统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大足板子”是指不缠足兴起,对应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指交通通讯的进步,对应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指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对应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答案:D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答案:B3.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

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例3】(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从本题中的信息可知交通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

A、C、D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

答案:B变式训练: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解析:上海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中心,受外来文化影响最大。

答案:B特别提示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清朝缠足陋习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