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味剂综述

合集下载

增味剂635是什么

增味剂635是什么

增味剂635是什么

增味剂或称风味增强剂,是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中国历来称为鲜味剂。鲜味不影响任何其它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

增味剂635是5-核糖核酸二钠增味剂(E635):可致皮肤痕痒出疹,常用于即食面与馅饼

食品添加剂:增味剂

食品添加剂:增味剂
增味剂
§1.概述
一、定义
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食品添加剂。
功能类别代码,12;CNS:12.001~12.007 在96以前的标准及我们的教材里,称为鲜味剂。
二、增味剂类别
氨基酸类增味剂
核苷酸类增味剂 有机酸类
复合类
§2.增味剂各论
一、氨基酸类增味剂
呈味集团是分子两端带负电的基团,如-COOH、-SO3H、-SH 、 -C0等,分子中有亲水性辅助基团,如,a-NH、-OH、C=C等。 凡是与谷氨酸分子中氨基相联的亲水性氨基酸构成的肽,均有 鲜味,如谷氨酸同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的肽有鲜味。反之,若是谷 氨酸与疏水性氨基酸构成的肽则无鲜味。 氨基酸类所呈的味是多种风味的复合体,是综合味感。
谷氨酸钠的呈味能力与其电离度有关:
PH=3.2(等电点)时,呈味能力最低; 6< PH< 7时,几乎全部电离,鲜味最高; PH>7时,生成二钠盐而无鲜味。 毒 理
[毒
性]
LD50: 17g/kg 大鼠经口;
ADI : 无需规定,不宜用于出生12周以内的婴儿。


谷氨酸虽然来自于粮食,是天然的鲜味剂,但吃多了
注意事项
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磷酸酯酶能将核苷酸分解,分解产
物失去鲜味,所以不能将核苷酸直接加入生鲜的动植物原料中。
由于这些酶类对热不稳定,一般在80℃就被破坏,所以,使用 核苷酸时先将生鲜食品原料、酱油等发酵产品预热至 85℃,再加入。

食品增味剂

食品增味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 系指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胞甘酸二钠 的混合物,主要是前两种混合物,分子式 C10H11N4Na2PO8.xH2O. 性状与性能:与其他核苷酸钠相似。 毒性:大鼠经口LD50为15900mg/kg(bw)。GB2760 将其列入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 品添加剂表 。
甘氨酸,系统命名为氨基乙酸,分子式C2H5NO2,相对分子 量为75.08,属于构成天然蛋白质的二十几种氨基酸之一, 为人类长期食用的成分。 性状与性能:白色单斜晶系或六方晶状,或白色晶状性粉 末,易溶于水,极难溶于乙醇。 毒性:大鼠经口LD50为7935mg/kg(bw)。GB2760规定了 适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增味剂选用原则

要根据食品的风味特征,确定增味剂的种 类。总鲜度和不同增味剂的比例,要符合 人们的常规习惯。
L-丙氨酸
L-丙氨酸,分子式C3H7NO2,相对 分子量89.09,属于构成天然蛋白 质的二十种氨基酸之一。 性状与性能:无色或白色结晶或 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不溶 于乙醇, 200℃以上开始升华。 毒性:小鼠经口LD50大于 10g/kg((bw)。国标2760规定了使 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甘氨酸
5’-肌苷酸二钠:
又称肌酸磷酸钠,肌苷5’-磷酸 二钠,分子式 C10H11N4Na2PO8.7.5H2O,相对 分子量527.20. 性状与性能:无色结晶或白色粉 末,无臭,易溶于水,微溶与乙 醇,不溶于乙醚,稍有吸湿性, 对酸碱盐和热均稳定,可被动植 物组织中的磷酸酯酶分解而失去 鲜味,与谷氨酸有协同作用。 毒性:小鼠经口LD50为 12g/kg(bw)。对人体是安全有益 的,广泛用于鱼贝类中, GB2760将其列入可在各类食品 中按生产需要适量用于食品添加 剂表

核苷酸系增味剂在肉食品中的应用

核苷酸系增味剂在肉食品中的应用

核苷酸系增味剂在肉食品中的应用

目前,在食品调味料方面,除了“咸、酸、甜、苦”四种基本原味之外,一类称为第5种滋味的鲜味物质已被广泛地应用,核苷酸就是其中之一。核苷酸是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碱基有嘌呤和嘧啶碱基两类,因此核苷酸包括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以及他们的的衍生物,它们在食品、医药及农业上均有重要作用。1898年英国学者邦克从胰脏汁中发现了5‘-鸟苷酸钠。直到1960年日本的国中博士在研究中发现,5‘-鸟苷酸钠比5‘-肌苷酸钠还要鲜3至4倍。5‘-鸟苷酸钠仅存在于少数植物体及微生物中,如香菇和酵母中,动物体中含量很低;而5‘-肌苷酸钠则在各种动物中均含有,它主要是由动物被宰杀后在酶的作用下,体内的三磷酸腺苷经过一系列的降解而生成,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来源之一。60年代初对核苷酸的呈味研究开始了。研究发现氨基酸类型和核苷酸类型的鲜味特征,发现两者混合使用时其鲜味特性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具有相乘的增味效果,这种现象称为鲜味剂的协同效应。

我们常用的氨基酸类鲜味剂为谷氨酸钠,它用做鲜味剂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是目前主要的增鲜物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核苷酸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核苷酸的大工业生产的实现也为其商品化铺平了道路。研究发现,谷氨酸钠与核苷酸类增味剂和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一般可增味到10~20倍。据报到谷氨酸钠与肌苷酸钠按1:1的比例配合鲜味比单独用谷氨酸钠可增加7倍。谷氨酸钠与

鸟苷酸钠按1:1配合比单独用谷氨酸钠增强30倍,而且谷氨酸钠与IMP的协同效应是最明显的,出于加工成本的考虑一般配合比例为,谷氨酸钠:IMP:GMP为95:2.5:2.5,可增强味觉强度近6倍的协同效应。而我们常使用的I+G一般添加量为谷氨酸钠的2~5%就能达到几倍增鲜效果,不但鲜味增强而且使整体味感丰厚而充满回味。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鲜味剂总体用量没有增加。

常用增味剂使用方法

常用增味剂使用方法

常用增味剂使用方法

增味剂是一种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提供香味和味道。它们

通常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味道,并增加食品的吸引力。下面是常见的几

种增味剂的使用方法。

1.香精

香精是一种提供香味的增味剂。它可以用于各种糕点、甜点和饮料中。使用时,只需根据食谱的要求加入适量的香精即可。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最好选择与食物的种类相匹配的香精。例如,在制作巧克力蛋糕时,可以

使用巧克力香精来增加巧克力的味道。

2.味精

味精是一种常用的增味剂,常用于中式烹饪中。它可以用来增加菜肴

的鲜味。使用时,只需根据食谱的要求加入适量的味精即可。请注意,超

过推荐的用量可能会导致食物过于咸味。

3.鸡精

鸡精是一种常用的家庭调味品,可以增加菜肴的香气和风味。使用时,只需在烹饪的最后阶段向菜肴中撒入适量的鸡精即可。请注意,鸡精已经

加了盐,所以在使用时要适量,以免增加食物的咸味。

4.麻油

麻油是一种常用的亚洲调味品。它可以提供特殊的香味,并增加食物

的风味。通常在烹饪的最后阶段添加一小勺麻油,以防止香味的挥发。麻

油还可以用作蘸料,直接蘸食物即可。

5.料酒

料酒是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它可以增加菜肴的香气和味道。使用时,只需根据食谱的要求加入适量的料酒即可。通常把料酒加入主料之前炒一下,可以去除腥味并增加食物的香气。

6.辣椒粉

辣椒粉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可以增加菜肴的辣味。使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食谱要求适量加入辣椒粉。如果你喜欢更辣的食物,可以增加辣椒粉的用量;如果你不喜欢辣味,可以减少其用量。

7.酱油

酱油是一种常用的调味料,可以增加菜肴的咸味和香气。使用时,只需根据食谱的要求加入适量的酱油即可。通常在炒菜时,在加入其他调味品之前,先加入酱油,以保持菜肴的颜色和口感。

常用增味剂配方

常用增味剂配方

常用增味剂配方

“调味”,是指添加调料或者酱汁等,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外观,增强食物的美味。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食的追求,调味品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能够制作出美味的调味品,配方就成为一门必修课。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讲讲几种常用增味剂的制作方法。

第一类:食醋。食醋是常用的增味剂,制作简单,只需要将高粱、米酒、黄酒或葡萄酒中的糖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至度数在6-7 %的发酵液即可。制作的时候,给发酵液加入少量的石灰沉淀,即可制成食醋。对于食醋的保存,最好用玻璃或者不锈钢的容器存放,以确保其酸味的稳定,同时也可以防止污染。

第二类:蚝油。蚝油是常用的卤制品,制作要求较高。首先,将海螺、蛤蜊、虾等海产品洗净,然后放入装有贝母、花椒、八角等调料的容器,用热水煮沸后再调味即可。对于蚝油的保存,应使用容易密封的容器,以保证不致腐败,并及时勤加换挂。

第三类:料酒。料酒是常用的调味品,具有提味和调和颜色的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消化和提高口感。制作料酒,只需要将芝麻、花椒、姜、蒜、香叶、八角等中草药一起煲汤,再将用米酒、黄酒发酵,即可制成料酒。制作的料酒应该存放在用玻璃容器或者不锈钢容器放入冰箱中保存,以确保其香味和颜色的稳定性。

第四类:酱油。酱油,又称作“酱汁”,是一类十分常用的酱料,被广泛使用于拌面、烹饪、自制饮品等。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首先要

将淀粉或米酒发酵,将黑豆、青豆、麦芽等调料放入发酵液中,并放入少量的盐,经过熬煮、浓缩、发酵、卤制等多道程序,最终即可制成酱油。保存制作好的酱油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最好用不锈钢的容器存放在室内,以确保酱油的腌制时间和口感的稳定性,避免腐败。

食品添加剂调味剂 -甜味酸度调节剂增味剂

食品添加剂调味剂 -甜味酸度调节剂增味剂

酸度调节剂 (Acidity Regulators)
定义:酸度调节剂指可调节食品pH值,维持或调节食品酸味感的
添加剂。
功能类别代码,01;CNS:
酸 系 列 17.1◇







17.2◇
◇ 17.1◇
酸味,是食品的风味之一,且与其它味觉有协调作 用,位于几大风味之首。 酸味剂除风味的调节作用外,它还有抗氧化,防腐, 防褐变,软化纤维素,溶解钙,磷等促进消化吸收的
牛乳 6.6 胡萝卜 5.0
1.酸度调节剂概述
一、酸度调节剂的种类及味感特征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主要是有机酸。作为酸味剂使用的主要为有机酸,是 人工合成天然等同物。无机酸使用较多的仅有磷酸。
[常用的酸度调节剂]
目前在食品中常用的酸度调节剂有以下几类:
磷酸、枸橼酸、酒石酸、偏酒石酸、苹果酸、富马酸、抗坏血酸、 乳酸、葡萄糖酸、乙酸及琥珀酸; NaOH、K2CO3、Na2CO3、NaHCO3;
应用
三、甜味剂特点
很高的安全性、良好的味觉、较高的稳定性、较 好的水溶性、较低的价格
糖醇的热值及相对甜度(以蔗糖甜度为1)
糖醇名称 麦芽糖醇 山梨糖醇 木糖醇
热值kcal/g 2.1 2.6 2.4
相对甜度 0.9 0.6 1.0
乳糖纯
甘露糖醇 异麦芽糖醇 赤藓糖醇 氢化淀粉水解物

食品添加剂—调味增香篇

食品添加剂—调味增香篇

试验号 蔗糖
蛋白糖
柠檬酸 口感评价
1
1
1
1
偏淡
2 2(4.7%) 2(0.12%) 2(0.21%) 甜酸适中
3
3
3
3
甜味较浓
4
1
2
3
酸味偏大
5
2
3
1
甜味过高
6
3
1
2
较适中
7
1
3
2
甜味偏高
8
2
1
3
酸味过重
9
3
2
1
甜味偏高
口感评 分 4.26
5.00 4.21 4.39 4.11 4.69 4.63 4.23 4.42
其 他:醋酸(刺激性气味)。
• 影响因素
• (1)酸的强度与刺激阈
• (2)温度: 与甜味、咸味及苦味相比,温 度对酸味影响较小;
(3)其他味觉:如酸味和甜味易相互抵消, 故食品加工中要需要控制一定的甜酸比;与 咸味难以相互抵消;与苦味或涩味混合,会 使酸味增强。
酸味剂的功能作用
• 1、赋予食品以酸味:提供糖酸比、改善风味、掩盖 某些不好的风味;主要用于饮料, 果酱, 腌制食品, 配 制酒, 果酒等;
• 2、调节食品的酸度以达到加工工艺要求
-果胶的凝胶、干酪的凝固
-提高酸型防腐剂的防腐效果; 减少食品高温杀菌时间

氨基乙酸增味剂

氨基乙酸增味剂

添加剂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

和使用范围

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Glycine)

食品添加剂功能分类:增味剂

[分子式] C 2H5 NO 2

[分子量]75.07

[毒性]LD

50 7930mg/kg (大鼠,经口)。可安全用于食品(FDA ,§

172.812 ,2000 )

(出处:《食品添加剂手册》第三版,凌关庭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申请扩大的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

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分类最大使用量(g/kg)备注

12.0调味品5.0

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试验性使用效果报告

一、公司简介:

二、联合利华是世界著名的食品公司之一。每天,在全世界,人们都会接触到联合利华的产品。联合利华热衷于了解人们对美食的需求,爱好,并实现它们,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值得信赖的一部分。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是联合利华独资企业,生产家乐牌鸡精、鸡粉、速食汤料、色拉酱;四季宝花生酱;立顿红茶、绿茶和茉莉花茶等。联合利华于2000 年2 月在上海成立了其全球第六个研发中心—联合利华(中国)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着重产品配方的研究,并注重将中国传统科学所倡导的天然成分引入联合利华的产品中,以使联合利华的产品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展望未来,联合利华依托联合利华(中国)研究发展中心与它的全球网络及资源,立足于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开发为他们所接受、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优质产品,并以现代中国社会一员的身份,继续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实现对中国消费者的长期承诺并与中国共同繁荣。

增味剂e621是啥

增味剂e621是啥

增味剂e621是啥

E621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化学名α-氨基戊二酸一钠。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169.111g·mol-1。该物质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经常被用来作为增味剂,添加在许多食品中来增加其原有的味道。谷氨酸盐含有食品一种特殊的味道叫鲜,鲜已经被科学认定为除了甜、酸、咸和苦以外的第五种基本味道。食品增味剂也可称为风味增强剂或鲜味剂。增味剂是指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物质。

本视频由、、录制

E621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化学名α-氨基戊二酸一钠。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169.111g·mol-1。该物质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经常被用来作为增味剂,添加在许多食品中来增加其原有的味道。谷氨酸盐含有食品一种特殊的味道叫鲜,鲜已经被科学认定为除了甜、酸、咸和苦以外的第五种基本味道。食品增味剂也可称为风味增强剂或鲜味剂。增味剂是指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物质。

E621做调味剂使用时,一般用量为0.2%~0.5%。除单独使用外,宜与核糖核苷酸和肌苷酸钠之类核酸类调味料配成复合调味料,以提高效果。谷氨酸钠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鲜昧剂,与食盐共存时可增强其呈味作用,与5-肌苷酸钠或5-鸟苷酸钠一起使用,更有相乘的作用。我国规定可在各类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谷氨酸钠有很浓的肉味,味精用水稀释到3000倍仍能感觉到味道。广泛应用于家庭、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汤、香肠、鱼糕、香辣酱油、罐头等。).鸟苷钠和谷氨酸钠同时使用,有协同作用,可以改善鲜味。也叫鲜助或强力味精。

食品增鲜技术综述

食品增鲜技术综述

鲜味剂
鲜味剂在家庭用的食物烹饪或是食品加工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传统烹饪中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味精 (谷氨酸钠),这样做的结果鲜味单调,而且添加量大,成本高,使用时缺乏科学性,过量使用对 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今鲜味剂的种类繁多,除了味精外,各种增鲜粉、膏等产品增多, 如能将多种鲜味剂一起调配使用,不仅能让多种鲜味剂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还能减少各鲜味剂使用 的添加量。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并且使鲜味更圆润,也将使其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性。
鲜味 物质
鲜味成分自身具有鲜味特性, 目前已知的鲜味成分主要为 有机酸类、有机碱类、游离 氨基酸及其盐类、核苷酸及 其盐类、肽类等。
呈鲜机制
鲜味是由鲜味成分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GPCR)作用产生的。鲜 味成分入口后首先与舌上皮味蕾、味细胞及味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味感, 再由与味觉相关的7层跨膜型G蛋白偶联协同作用,刺激蛋白受体偶联系 统变化,从而诱导细胞电位变化,促进味蕾中特异离子通道作用,将味 觉信号经神经传导给大脑。
一是具备何种分子结构的肽类化合物有鲜味,即鲜味肽结构与 鲜味之间的对应关系,目前关于肽的空间构象及氨基酸的构型 对鲜味影响的研究较少,尚未得出定论。二是部分前人已鉴定 出的鲜味肽,在后人的重复测定中并不呈现鲜味特征
01
鲜味肽
03
特点
02
来源
04
争议点

食品增味剂及其发展前景

食品增味剂及其发展前景
Ab ta t T ed v lp n f o df v r n a c r r m s v r l s e t icu i gca s c t n p y i — h mi sr c : h e eo me t o a o h n e o e e a a p cs n ld n l si ai , h so c e — of l e f i f o
化学组成为氨基酸及 其盐类 的食 品增 味剂统称为 氨基 酸 类 增 味剂 。这类 鲜 味 剂 主要 有 L 谷 氨 酸钠 一
( S 、 一 氨 酸 ( — l)甘 氨酸 ( l)天 门冬 氨酸 M G)L 丙 L Aa, Gy 、
本味和其它坚 味物质 的味觉刺激 ,而是增 强其各 自的
一Hale Waihona Puke Baidu调磷糯
根据其化学成分 的不 同 ,又可 以将食 品增 味剂分
作者简介 : (90 )女 ( )在读硕 士研究生 , 田斌 18一 , 汉 , 研究 方向 : 品 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震 窕 筠霹
27o8o1 0 ,L., 0V2N1
l = = 75 = - =
食品增味剂及其发展前景
田斌 。 朱振 宝
( 陕西科技大学 , 陕西 西安 7 0 2 ) 10 1

要: 主要从食品增味 剂的分类 、 应用及其理化特性等方面综述 了食 品增味剂 的发展状况 , 并展望 了其发展前景 。

含有增味剂的食品

含有增味剂的食品

增味剂运用于哪些食品中?

食品增味剂对食品调味,包含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原理,它从多方面提升、改善食品风味及产品风格。

在肉制品、豆制品、膨化食品、麻辣小食品、餐饮、火锅调料中应用,对其食品中的腥、臭、异味能得以根除,提味保香、增香,原味突出,厚味悠长,回味无穷。

食品增味剂及其发展前景

食品增味剂及其发展前景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Vol.28.No.11

作者简介:田斌(1980-),女(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新材料制备及其检测技术。

THEDEVELOPMENTOFFOODFLAVORENHANCER

TIANBin,ZHUZhen-bao

(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710021,Shaanxi,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foodflavorenhancerfromseveralaspectsincludingclassification,physio-chemi-calcharacteristicsaswellasitsapplicationinthefoodindustrywerereviewedinthispaper.Inaddition,thefu-turetrendsoffoodflavorenhancerwereputforwarded.Keywords:foodflavorenhancer;umami;development

食品增味剂全称为食品风味增强剂,又称鲜味剂,是指具有鲜美的味道,可用于补充或增强食品风味的一类物质[1]。食品鲜味剂不影响酸、甜、苦、咸等4种基本味和其它呈味物质的味觉刺激,而是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食品增味剂能引发食品原有的自然风味,是多种食品的基本呈味成分。目前,我国批准许可使用的食品增味剂主要有L-谷氨酸钠(MSG)、5′-鸟苷酸二钠(GMP)、5′-肌苷酸二钠(IMP)、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甘氨酸,以及动、植物水解蛋白(HAP、HVP)、酵母抽提物(Yeastextracts)等。

增味剂

增味剂
熔点为195℃,但加热至120℃时开始逐渐失去结晶水,150℃时完全 失去结晶水,210℃时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时分解。
[稳定性]
不论是谷氨酸还是味精,无吸湿性,对光稳定。水溶液加热也
比较稳定。 PH<5时加热,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焦谷氨酸,呈味力也下 降,鲜味消失,对人体有致癌性作用。 在中性条件下加热则不易变化。5%水溶液的PH值为6.7~7.2。 谷氨酸钠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特别是在微酸性溶液中味道更 佳。其鲜味阈值为0.014%。
用途用量用途用量用途用量谷氨酸还可以防腐对豆制品曲酒的香味也有增强作用与咸酸苦有消杀作用谷氨酸钠在一般的烹调加工条件下相当稳定对ph值低的食品可稍有变化最好在加热后期或食用前加入
§1.概述
一、定义
C13. 增味剂
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食品添加剂。 功能类别代码,12;CNS:12.001~12.007 在96以前的标准及我们的教材里,称为鲜味剂。
延长鲜味时间,抑制酸味和苦味,而单种鲜味剂无法实现。
可以达到/鲜味增强作用,用量减少。当与MSG合用时,肌苷
酸钠的鲜味约为MSG的40倍,鸟苷酸钠的鲜味约为160倍。
IMP和GMP以1:1混合物叫I+G(呈味核苷酸二钠),是将
动植物鲜味融合一体的一种较为完全的鲜味剂。
四、酵母精
四、酵母精
(一)来源
现在已用于配制复合鲜味剂、调味品和水产品等,其中香肠类用 的较多。

鲜味剂——精选推荐

鲜味剂——精选推荐

鲜味剂

鲜味剂又称风味增强剂,是一类可以增强食品鲜味的化合物。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将食品鲜味剂分为氨基酸类、核普酸类、有机酸类、复合鲜味剂等。鲜味剂对蔬菜、肉、禽、乳类、水产类乃至酒类都起着良好的增味作用。

1鲜味剂的种类

1.1 L-谷氨酸及L-谷氨酸钠盐

谷氨酸:HOOCCH(NH2)CH2CH2COOH,有L、D、DL型三种旋光异构体,只有L型才具有鲜味。L-谷氨酸有鲜味和酸味,微溶于水。经中和成一钠盐酸味消失而鲜味剧增——第一代鲜味剂HOOCCH(NH2)CH2CH2COONa·H2O 而二钠盐无鲜味。

L-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具有很强的肉类鲜味,是人体的营养物质,虽非人体必须氨基酸,但在体内代谢,与酮酸发生氨基酸转移后,能合成其他氨基酸,食用后有96%可被体内吸收川。味精的阂值(即溶于水中能偿出鲜味的最小浓度)为0.03%

L-谷氨酸钠是目前我国应用于食品中的一种最广泛的鲜味剂之一。但是,由于很多国家并不以味精作为调味品,因而市场相对较小。尽管味精总产量仍有增长趋势,但市场己趋于饱和。

水解:(酸解或酶解)谷氨酸生产菌株不能直接利用淀粉或糊精,而只能以葡萄糖或糖蜜为碳源。

发酵:代谢控制发酵,必须严格控制微生物生长环境,

提取:等电点法和离子交换法。

中和:加水和Na2CO3制谷氨酸钠。

1.2核普酸类

1. 2. 1 5-肌普酸二钠

是在六十年代兴起的鲜味剂。它是用淀粉糖化液经肌苷菌发酵后逐步制得,呈鸡肉鲜味。

5-肌普酸二钠,简称IMP,无色至白色结晶或晶体粉末,无臭,呈鸡肉鲜味,IMP的阂值为0. 025 %,IMP易溶于水,稍有吸湿性,但不潮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味剂综述

关键词增味剂食品添加剂

10材料一班201041505118 李少军

1标准定义

食品增味剂全称为食品风味增强剂, 又称鲜味剂,是指具有鲜美的味道, 可用于补充或增强食品风味的一类物质食品鲜味剂不影响酸、甜、苦、咸等 4 种基本味和其它呈味物质的味觉刺激, 而是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 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1]食品增味剂能引发食品原有的自然风味, 是多种食品的基本呈味成分。目前, 我国批准许可使用的食品增味剂主要有L-谷氨酸钠( MSG) 、5′- 鸟苷酸二钠( GMP) 、5′- 肌苷酸二钠IMP) 、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甘氨酸, 以及动、植物水解蛋白( HAP、HVP) 、酵母抽提物Yeast extracts ) 等。食品增味剂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 在现代食品工业的新品研发和快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2 基本原理

呈味机理根据Hening味觉四面体学说认为基本味觉仅有酸、甜、苦、咸4种。那么鲜味是否是独立于四种基本味觉之外的一种最基本味,这主要取决于鲜味受体的性质。[3] Tilak根据鲜味剂在受体上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鲜味受体模式,其中“四种基本味的感受位置是在一个四面体边缘、表面、内部或邻近四面体之处,而鲜味则是独立于外部的位置”的学说。现以谷氨酸钠和肌苷酸为例说明,由谷氨酸钠的结构以及有关的数据分析,谷氨酸钠型的定味基是其分子两端带负

电的功能团如一COOH、一SOH、一SH等。助味基是具有一定亲水性的一L—NH、一OH等。而肌苷酸鲜味剂的定味基是亲水的核糖磷酸,助味基是芳香杂环上的疏水取代基。肌苷酸型呈味主要是IMP至少有3个位置与味感受器结合。事实也表明,MSG和IMP的感受阈值分别为0.03%和0.025%,二者具有相同的鲜味。当MSG 浓度增大时,鲜味增大,但IMP浓度增大,其鲜味又变化不大,若将二者加合后,鲜味成倍增大。对此的解释只能认为MSG和IMP各自作用在舌上受体的部位不同,且MSG的受体位置多于IMP的受体位置,当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同时存在时,它们在受体的结合有竞争性,当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存在时,它们发生协同作用。

3 应用

我国允许使用的氨基酸类型和核苷酸类型增味剂,有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辣椒油树脂等7种。

食品增味剂的使用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不科学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用食品添加剂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安全性更为重要。衡量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有一个重要概念——每日允许摄入量(即ADI值),每天摄入这个数量的添加剂,不会有问题。

作为食品增味剂要同时具有三种呈味特性:

①本身具有鲜味,而且呈味阈值较低,即使在较低浓度时也可以刺激感官而显示出鲜美的味道;

②对食品原有的味道没有影响,即食品增味剂的添加不会影响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对感官的刺激;

③能够补充和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能给予一种令人满意的鲜美的味道,尤其是在有食盐存在的咸味食品中有更加显著的增味效果鲜味不影响任何其它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

有些鲜味剂与味精合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可大大提高味精的鲜味强度(一般增加10倍之多)。作为食品增味剂,要求同时具有三种呈味特性:鲜味、不影响原味和补充风味。选用食品增味剂,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安全性更为重要。衡量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有一个重要概念——每日允许摄入量(即ADI值),即使每天摄入这个数量的添加剂,都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人类发明熟食以后对食物品味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把食物煮熟还不够,于是发明了相互融合的吃法,如厨房用高汤煮的食物味道更好,正是因为高汤里本身已经有了其他食物的味道,再融合到这种食物里更增加美味,高汤也成为一种增味剂。对豆制品、曲酒的香味也有增强作用,与咸、酸、苦有消杀作用,谷氨酸钠在一般的烹调、加工条件下相当稳定,对PH值低的食品可稍有变化,最好在加热后期或食用前加入。对酱油、醋及腌渍等酸性强的食品要比普通食品多加20%,效果更好;加入食品中若超过最适浓度,则可口感下降,故有一定的自我限制性后来,人类发明了味精,经科学实验,味精对人体没有害处,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第19次会议宣布,取消了过去关于成人食

用味精量要限制的规定。

在增味剂的生产上,近年来人们对许多天然鲜味抽提物深感兴趣,开发了许多有如肉类抽提物、酵母抽提物、水解动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等,将其制成适合不同食品使用的复合鲜味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超市货架上的各种复合调味料比比皆是,经有关部门认定此一类复合食品增味料、增香料,凡符合国家要求、规范上市的产品均具有相对安全性。

4 食品增味剂的分类

目前常用的食品增味剂大约有40 多种, 而且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但是对其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可根据其来源和化学成分进行分类[4]

4.1 氨基酸类增味剂

化学组成为氨基酸及其盐类的食品增味剂统称为氨基酸类增味剂。这类鲜味剂主要有L- 谷氨酸钠( MSG) 、L- 丙氨酸( L- Ala) 、甘氨酸( Gly ) 、天门冬氨酸( Asp) 及蛋氨酸( Met ) 等。它们均属脂肪族化合物, 呈味基团是分子两端带负电荷的基团, 如- COOH, - SO3H,- SH, - C=O等, 而且分子中带有亲水性的辅助基团,如α- NH、- OH、C=C 等, 例如谷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和肽类。

4.2 核苷酸类增味剂

具有鲜味的核苷酸类有肌苷酸( IMP) 、鸟苷酸( GMP) 、胞苷酸( CMP) 、尿苷酸( UMP) 、黄苷酸( XMP)等。5′-鸟苷酸和5′-肌苷酸是最主要的呈味核苷酸。核苷酸类增味剂通常与谷

氨酸钠配合使用。水溶液中含有0.012 %- 0.025 %的5′- 肌苷酸就具有呈味作用, 而且它与谷氨酸钠、5′-鸟苷酸钠混合使用时更具有相乘效果, 能给鲜味以持久性、宽广性、产生丰润的感觉。目前市场上的5′-呈味核苷酸( I+G) 是5′-肌苷酸钠与5′-鸟苷酸钠各50 %的混合物, 它对谷氨酸钠的增味应为各1/2 的相加作用[4- 5]。

4.3 有机酸类增味剂

已知可作为食品增味剂的有琥珀酸、琥珀酸二钠等。琥珀酸及其钠盐易溶于水, 不溶于酒精, 在水溶液中呈中性至微碱性, pH7~9, 120℃失去结晶水, 味觉阈值为0.03 %。其天然主要存在于鸟、兽、鱼类的肉中, 尤其在贝类、水产类中含量较高, 是贝类肉质鲜美的物质基础。琥珀酸钠为无色到白色结晶或白色粉末, 具有丁二酸味和咸味组合而呈特异的气味, 琥珀酸钠作为鲜味剂, 可用于酱油、辣酱等, 还可以与味精、核苷酸类鲜味剂并用。琥珀酸二钠为白色结晶、无臭的粒状; 其作为鲜味剂可用于酱油、水产制品、火腿、咸饼干等, 添加量一般0.01 %~0.05 %[5]琥珀酸作为增味剂常用于酒类、清凉饮料和糖果等食品生产中。其钠盐与其它增味剂合用效果更加显著。在使用特性上琥珀酸呈味能力较其钠盐强, 琥珀酸一钠的呈味能力只有琥珀酸的14, 二钠盐则只有1/8。琥珀酸与味精一起使用具有相乘效果, 但用量不能超过味精的1/10, 否则两者将产生消

杀作用。这是因为琥珀酸酸性较强, 它可以使味精变成

4.4 复合增味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