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I-Ⅲ复习提纲
202X年高考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全三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高考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全三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以下是202X年高考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全三册的知识点汇总:1. 必修一:地球与地图-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坐标-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自然地区的划分和特征- 地球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动2. 必修二:中国历史人文环境-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气候和气候变化- 中国的地貌和地质- 中国的水文地理和主要河流- 中国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 中国的农业和人口问题- 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 中国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3. 必修三:世界地理- 世界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洲际分布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世界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 世界的地质和地貌- 世界的水文地理和主要河流湖泊- 世界的生物地理和生态环境问题- 世界的农业和粮食问题- 世界的工业和经济发展- 世界的城市和人口问题- 世界的旅游资源和世界遗产此外,高考地理还可能考查一些综合性的知识点,包括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地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考生需要牢固掌握上述知识点,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
同时,还需要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地图阅读和数据分析的技巧。
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应试技巧的提高。
希望以上的地理知识点汇总能够对你备考高考地理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精品)地理必修1-3基础知识提纲解读
高 中 地 理 模 块 考 试 复 习 纲 要 必 修 一V1.0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
§4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 表示莫霍面,B 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3 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 远日点(7月初)快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 向南北降低23º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4.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高中地理模块考试复习纲要必修一V1.0 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5.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6.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7.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高一地理学科是学习地理的入门阶段,主要包括必修一到三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必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球自转产生地球日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包含气体,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水资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结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3. 地理经纬度:地理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地理纬度以赤道为基准。
经度和纬度能够确定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位置。
4. 地图的制图要素:地图由比例尺、图例、方位角、图名和纬经网等要素组成。
比例尺可以表示地图上地理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5. 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的表面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
常见的地图投影有等距圆柱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二、必修二: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1.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
中国经度跨度广,气候多样。
2. 中国的主要山脉: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
这些山脉对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有着重要影响。
3. 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是中国母亲河。
4.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常常遭受地震、洪涝、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必修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人口分布不均匀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挑战。
3.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涉及人口增长、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人口问题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4. 中国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核心知识总汇
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核心知识总汇高中地理必修一1、宇宙地球概论(1)宇宙地球构成:宇宙地球是由宇宙、地球和凡卫三者共同构成的。
宇宙由星系、星云和太阳系组成,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可容纳人类的行星,凡卫是地球同其他行星一样,由其自转和公转的轨道形成的圆盘区域。
(2)宇宙地球构成单元:宇宙地球由三大物质类型构成,即大气、大气圈和地表物质。
大气层处于宇宙的最外层,含水量最高;大气圈是大气层的内部部分,包括对大气有重要影响的大气因子;地表物质指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主要构成岩石和水体。
(3)太阳系系统:太阳系是一个类群系统,有八大行星旋转环绕太阳,地球是其中一个。
太阳系内一共有百余种天体,如彗星、小行星等,它们都随着太阳的自转公转而运动。
2、地球性质(1)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由赤道与经线的交织形成的圆球,是一个类圆球体,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2)地球的重力:地球的重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引力,主要由地球的质量和大小所决定,它产生的力量控制着物体的运动轨迹。
(3)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主要由地球内部的发电机磁化等物质产生,它使地球表面处于一种磁性力场,起到把物理环境、地磁场与宇宙环境连接起来的作用。
1.气候(1)气候概论:气候是地表的一种综合性特征,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凡卫体表面的气象状况。
其主要组成因素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风向和风力等气象要素。
(2)气候分布:气候分布主要受使地球受到太阳辐射量的分布、气候系统的动力活动和地貌形态等因素影响,按照其分布特点,主要可分为少量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类型等几大类。
(3)气候对地理的影响:气候和地理信息紧密相联,气候的变化会改变地表形态、土壤结构和组成,影响地理环境的发展。
2.生态(1)生态概论:生态是指伴随地表不断变化,有机体和环境、动物和植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属性,是物种与环境综合结构、功能和进程的总和。
(2)生态系统类型:可按土壤的不同类型将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一 必修三)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一必修三)第 2 页第 3 页★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3)大气运动(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垂直(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水平(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地理必修I-Ⅲ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I-Ⅲ复习提纲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生命发展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液态水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太阳活动整体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3.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影响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太阳风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极光色球(光球外部,玫瑰色)耀斑(又叫色球爆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光球(肉眼可见太阳表面)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日珥研究表明,地球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灾。
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 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2023年高考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全三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地月系太阳系天体系统银河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2023年高考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全三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必修I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类型多样,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
二、天体系统的层次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级别:总星系三、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2.普通性的表现(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①方向一致(同向性)②轨道近似圆形(近圆性)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共面性)其他行星系1(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3.特殊性(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A.宇宙环境①安全的行星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恒星环境:太阳光照的稳定B.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液态水)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根据波长范围,分为红外光区、可见光区、紫外光区。
3.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下图所示:2.太阳活动的影响(1)影响气候;(2)影响电离层,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2(3)影响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第三节: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基本规律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2.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3.速度(1)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二、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半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一 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1、2、3〔中图版〕复习提纲必修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课标:描绘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1〕宇宙最根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200亿光年〕〔3〕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绕日公转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原因是:①外部条件:稳定平安的宇宙环境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体水、可供呼吸的大气。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响〔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局部。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消费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2〕太阳活动主要标志:黑子——光球层——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伴随发生,周期11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影响降水量;②耀斑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发生磁暴;④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1〕比拟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除两极点外,都是15°/小时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限。
地理必修1、2、3提纲
地理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的层次:2.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又可以分为三类:⑴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⑵巨行星:木、土星⑶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4)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绕转中心:太阳●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公转轨道:椭圆形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地理必修一二三全书复习提纲
淮北一中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提纲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8、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授课或总复习提纲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1.概念2.常见天体及所属的天体类型二.天体系统1.概念2.级别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球普通性的表现2.地球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原因能力要求:熟练绘制太阳系模式图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1.概念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活动1.概念2.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对应的太阳活动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3节地球运动一.自转1.自转: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2.意义(1).昼夜交替(2).时差:地方时、区时和日期变更(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二.公转1.公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2.意义(1).昼夜长短变化①.昼夜状况②.昼夜长短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幅度(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①.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②.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③.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幅度(3).四季和五带能力要求:1.熟练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2.熟练绘制“地球公转轨道图”3.熟练绘制“二分二至”光照图4.熟练绘制“五带图”5.熟练绘制“时区简易图”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研究原理2.圈层划分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能力要求:1.岩石圈的位置2.软流层的位置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太阳暖大地)2.地面辐射(大地暖大气)3.大气逆辐射(大气暖大地)二.热力环流1.概念2.成因3.形成过程4.常见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影响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成因2.风:类型、画法、风向的判断方法能力要求1.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全球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1.概念2.意义3.气压带和风带(1).分布规律(2).成因(3).性质(4).移动原因和移动规律二.北半球冬季、夏季气压中心1.北半球冬季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成因2.北半球夏季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成因三.季风1.东亚季风(1).夏季风:风向和成因(2).冬季风:风向和成因(3).东亚季风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2.南亚季风(1).夏季风:风向和成因(2).冬季风:风向和成因(3).南亚季风对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四.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1.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特征)(1).确定“南半球或北半球”(2).气温定带(3).以水定型2.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分布规律和典型分布区)能力要求1.熟练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图”2.构建全球气候分布心里图(分布规律、典型分布区、气候特征、气候成因、相应的植被或自然带)3.影响气温的因数4.影响降水的因素5.中国的锋面雨带第3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1.锋的结构2.锋的类型及对天气的影响二.气压(气流)系统1.低压(气旋)和低压槽对天气的影响2.高压(反气旋)和高压脊对天气的影响能力要求1.等压线图中辨认低压(气旋)、低压槽、高压(反气旋)和高压脊2.运用天气系统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时间特点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特点2.近100年来气候的变化特点二.全球变暖1.原因2.影响3.缓解措施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循环1.环节2.类型3.意义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二.河流的补给类型三.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能力要求:掌握“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看图方法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洋流1.概念2.成因(1).主要动力(2).其他原因3.性质及判断方法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海区)洋流圈方向和洋流性质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海区)洋流圈方向和洋流性质3.南半球中纬度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5.南极环流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按成因划分洋流的类型1.风海流: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等2.密度流(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域流向密度大的海域,底层相反)(1).大西洋海水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2).地中海海水通过苏伊士运河流入红海(3).阿拉伯海海水通过曼德海峡流入红海(4).阿拉伯海海水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流入波斯湾(5).地中海海水通过土耳其海峡流入黑海3.补偿流能力要求1.构建洋流分布心里图2.上升流形成过程:离岸风——近海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底层海水上涌补充——寒流如:秘鲁寒流、索马里寒流等第3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和人类社会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三.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开源措施2.节流措施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2.表现(1).主要表现及对地貌的影响(2).其他表现3.内力作用对地貌的总体影响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2.表现3.常见的外力作用及地貌4.外力作用对地貌的总体影响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各类岩石的特点及代表性岩石第2节山地的形成一.山岳的主要类型1.褶皱山2.断块山3.火山二.地质构造1.褶皱(背斜和向斜)(1).概念(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2.断层(1).概念(2).断层对应的地貌(举例理解)3.火山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四.板块运动1.板块分布2.板块运动和陆地地貌3.板块运动和海底地貌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能力要求1.区分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和地貌2.构建板块分布心里图3.区分“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4.理解“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5.理解“海沟”和“海岭”的成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流水作用1.流水侵蚀(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和溶蚀)2.流水搬运3.流水堆积二.流水侵蚀对河谷的影响三.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2.河流堆积地貌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二.整体性1.概念2.表型三.差异性1.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2.自然带的非地带性等值线一.等高线1.概念2.地形或地貌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4.地形剖面图(1).概念(2).应用二.等温线三.等压线四.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世界人口变化的时间差异(1).世界人口变化的总趋势(2).世界人口变化各时期的特点和原因3.世界人口变化的空间差异二.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和特点3.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4.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三.人口问题1.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政策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政策四.我国的人口问题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1.概念2.类型(1).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流向、原因和意义(2).国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流向、原因和意义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2).其他因素4.人口迁移的影响(1).迁入区的影响(2).迁出区的影响二.人口流动——以我国的“民工流”为案例1.概念2.影响(1).对流入区的影响(2).对流出区的影响能力要求1.理解“数量”和“比重”的差异和联系2.理解“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2.影响因素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2.意义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二.城市主要功能区1.城市功能区形成过程2.主要功能区(1).商业区的布局特点和特征(2).住宅区的布局特点和特征(3).工业区的布局特点和特征3.城市功能区总体分布特点三.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要求1.住宅区的布局要求:高级住宅区的布局一般考虑“上风(上风向)、上水(河流上游)、高坡(地势较高处)、近文教区、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一般靠近工业区,便于工人上下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生命发展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太阳活动整体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3.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太阳风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极光色球(光球外部,玫瑰色)耀斑(又叫色球爆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光球(肉眼可见太阳表面)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日珥
研究表明,地球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灾。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
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
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