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合集下载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四篇)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四篇)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是为了保障输血安全,规范输血工作流程,防止和减少输血错误和事故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基本步骤:1. 登记:任何输血差错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应立即登记该事故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相关人员和涉及的血液制品等信息。

2. 报告:事故登记后,责任人员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报告事故,以及相关的补救措施和影响评估等信息。

3. 处理:根据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关部门将对事故展开调查,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

这可能包括对责任方进行追责、改进工作流程、加强培训等。

4. 教育培训: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员疏忽、技能不足等因素有关,相关机构应加强对输血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事故防范意识。

5. 记录和追踪:对于输血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过程,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建立相应的档案。

对重大事故的处理情况和改进措施进行追踪和评估。

6. 提升安全水平:通过系统地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输血安全工作,提升输血安全管理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机构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执行该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二)输血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发生的差错能够及时被发现、报告和处理,以保障输血安全和患者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实施步骤:1. 登记:每个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专门的输血差错事故登记系统,将输血差错事故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

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基本信息、输血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细节、差错影响等等。

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负责登记和管理这些信息。

2. 报告:一旦发生输血差错事故,相关人员需要及时报告该事故。

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五篇)

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五篇)

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1.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时,应立即向医务处口头报告,并将时间、经过、性质、处理意见,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医务处。

2.医疗差错或事故发生后,必须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和防范措施。

3.问题发生后先由科内负责____讨论、处理,必要时医务处可派人协助解决。

4.如形成纠纷,科内指定专门人员接待家属。

5.如需提交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讨论的事项,由科室负责提供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必须确切,并附有科室的讨论意见,由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审议,提出处理意见,交有关部门按医院规定执行。

6.相关责任人和所属科室应写出今后整改措施,送医务处备案。

各科室都应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对所发生的差错事故应定期讨论,总结教训,做好记录,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二)是一个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用于规范医疗差错和事故事件的登记、报告和处理流程。

其目的是及时发现、纠正和预防医疗差错和事故,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登记报告要求:明确医疗机构对医疗差错和事故事件的登记报告要求,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原因、影响等。

要求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登记和报告相关信息。

2. 登记报告流程:规定医疗机构内部的医疗差错和事故事件的登记报告流程,包括事件的上报、审核、批准等环节。

要求医护人员在发现差错和事故后立即报告,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和处理。

3. 处理程序:规定医疗机构对不同等级的差错和事故的处理程序,包括低风险事件的纠正和教育,中高风险事件的调查和整改等。

要求医疗机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差错和事故带来的影响。

4. 管理责任:明确医疗机构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监督、指导、评估等。

要求管理人员对医疗差错和事故事件给予足够重视,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和改进措施。

5. 信息共享:建立医疗差错和事故事件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4篇)

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4篇)

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差错的记录与报告,加强对差错的管理和追踪,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差错的目的。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员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等。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差错,指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疏忽、失误,以及直接或间接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四条本制度的原则是公正、公平、公开,严格依法依规进行。

第二章差错登记第五条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公司的差错登记规定,及时记录自己在工作中发生的差错。

第六条工作人员在发现自己的差错时,应当立即将差错情况填写在差错登记表格上,并注明差错的具体内容、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相关责任人等相关信息。

第七条差错登记表格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差错发生的时间、地点2. 差错的具体内容和后果3. 差错责任人4. 差错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第八条每个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差错登记表格,并定期向公司汇报差错情况。

第三章差错报告第九条当工作人员发现他人的差错时,应当及时向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差错报告应当详细描述差错的发生、内容、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第十一条差错报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按照公司的报告流程进行。

第四章差错处理第十二条公司应当对差错进行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防止类似的差错再次发生。

第十三条差错处理的原则是公正、公平、公开,并根据差错的性质和后果,采取相应的纪律和教育措施。

第十四条工作人员在发生差错后,应当积极配合公司进行相关调查,并按照公司的要求接受处理。

第十五条对于严重的差错,公司可以采取纪律处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等。

第十六条对于重复犯错的工作人员,公司可以采取进一步的培训教育措施,并建立相应的长效跟踪机制。

第五章差错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第十七条公司应当定期对差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

第十八条差错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差错的分类和频次2. 差错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3. 差错后果的评估和处理效果的反馈第六章监督和评估第十九条公司应当建立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改进。

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

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

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医院差错、事故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在医疗、护理、药剂、医技等各项工作中发生的差错、事故报告及处理。

三、差错、事故等级划分(一)差错1. 一般差错:对患者影响较小,未造成患者损害,经及时纠正可避免后果加重的差错。

2. 重大差错:对患者影响较大,造成患者损害,经及时纠正仍无法避免后果加重的差错。

(二)事故1. 一般事故: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经及时处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2. 重大事故: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经及时处理仍无法挽回严重后果的事故。

四、报告程序(一)差错、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二)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本科室护士长、科室主任报告,并根据事故等级向医务科、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三)医务科、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调查、核实,并根据事故等级向院领导报告。

五、处理措施(一)对一般差错,由科室负责人组织当事人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并在科室内部进行通报。

(二)对重大差错,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

(三)对一般事故,由科室负责人组织当事人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道歉。

(四)对重大事故,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道歉,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六、登记、归档(一)各科室应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及时登记发生的差错、事故,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当事人、经过、原因、后果及处理措施等。

(二)差错、事故登记本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归档,保留三年。

七、培训与教育(一)医院应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差错、事故防范及处理知识的培训。

(二)各科室应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差错、事故防范及处理知识的培训。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六篇)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六篇)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1、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及时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

2、发生差错事故后,部主任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因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将其发生经过、原因及处理意见书面上报。

遇重大事故需立即报告院长。

3、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并保留病人的标本,以备鉴定。

4、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组织本部或全院有关人员进行分析,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性质。

5、发生差错事故后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时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6、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吸收当事人参加,允许其发表意见,决定处分前应做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目的。

7、医疗部和护理部负责人分析差错、事故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1.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或他人发现后及时登记,查找发生差错、事故的原因、经过、后果等,及时组织讨论与总结。

2.发生差错要及时上报护士长和护理部;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上级有关部门,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3.发生严重差错事故后,应及时指定专人对各种有关记录及造成差错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做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4.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组织全科和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提出处理意见。

5.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发生后立即向医务处、护理部汇报并填写报告表),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其他人发现时,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6.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应允许本人参加。

7.护理部或护士长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二)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差错事故,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保证工作安全和生产正常进行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5篇)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5篇)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1.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护士长经常、定期组织讨论和总结。

2.发生差错事故时,要积极采取抢救措施,以减少和消除由于差错或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3.凡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或事件,责任人应立即向科负责人报告,护士长立即向护理部及分管护理院长报告。

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并作好登记,最迟不得超过____小时。

4.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查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鉴定。

5.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讨论,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6.发生差错事故的科室和个人,应积极处理、认真讨论、写书面报告,说明事故发生的经过,自己应负的责任。

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被发现的,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7.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长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8.发生差错事故后,评定标准按贵定县中医院文件,医疗差错事故处理细则执行。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2)是指医疗机构或护理部门建立的记录和报告护理差错事故的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记录、分析和汇报护理差错事故,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并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查找根本原因,改善护理质量。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地点、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等内容,用于记录详细的事故信息。

2. 护理差错事故报告程序:明确事故报告的流程,包括事故的报告对象、报告途径、报告时间要求等,以确保事故能够及时报告。

3. 护理差错事故的分类和分级:将事故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统计和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护理差错事故处理措施:明确护理差错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程序,包括事故的及时处理、伤害的处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责任追究等。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五篇)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五篇)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1.检验科应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或发现人员及时登记所发生之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等,并及时组织讨论。

2.发生差错或医疗事故后科室应及时报告医务部、院领导;立即采取措施抢救病人,对重大事故应做好善后工作。

3.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检验试剂应妥善保管封存,血液标本应保留三天,不得擅自涂改和销毁各种记录。

4.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后,科主任应组织讨论,做到“三不放过”(即未找出事故原因不放过,责任者未吸取教训不放过,未制订出防范措施不放过),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医务部。

第四篇:检验科报告书写制度,检验科差错事故、医疗纠纷处理登记制度检验科报告单书写制度一、报告单书写要字迹工整、二、按照《全国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范格式书写。

三、应当遵照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报告。

四、报告者必须书写全名以示负责。

五、报告单发出前应详细核对检查结果。

检验科差错事故医疗纠纷处理登记制度一、差错事故处理登记报告制度(一)全体检验人员要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肃的法制观念,严格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实验室建立差错事故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应及时登记报告,及时处理和整改。

(二)事故。

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操作规程,造成检验失误,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并经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的事件。

(三)差错。

由于责任性不强、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技术因素而引发检验错误,但对患者未造成人身损害的事件。

(四)登记报告。

1、凡发生差错事故,当事人或发现者应立即向质控组长报告,尽快进行补救并填写差错事故记录本,严重者及时报告科主任,必要时报告院医务科、院领导。

2、一般差错,应填写差错登记本,并注明差错性质及补救办法。

3、月末由组长将当月发生差错情况填表报给科主任。

无论发生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或检验事故均应由实验室及时登记,查明情况,保留样本,主动向科主任报告,不得隐瞒,并要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文(三篇)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文(三篇)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文是指为了及时发现、纠正和防止检验科的差错事故,规范事故报告和处理流程而制定的一套制度。

1. 登记报告责任:明确检验科成员的报告责任,任何检验科成员在发现差错事故后,必须立即向负责人或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2. 报告内容要求:报告内容应包括差错类型、发生时间、责任人和原因分析等。

报告需要尽可能详细和客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 报告渠道:建立明确的报告渠道,确保每位检验科成员都能够方便地报告差错事故。

报告渠道可以是口头报告、书面报告、电子邮件等。

4. 报告处理流程:制定详细的报告处理流程,包括报告接收、初步审核、责任追究、改进措施和报告归档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要求。

5. 责任追究:对于导致严重后果或直接经济损失的差错事故,必须进行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应根据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合理确定责任人和处罚措施。

6. 改进措施:根据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培训、流程优化、技术改进等。

7. 报告归档:对每份差错事故登记报告都进行归档,以便于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归档的报告可以帮助评估差错事故的发生频率和趋势,并为改进管理提供依据。

这样的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能够帮助检验科及时发现并纠正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通过持续改进措施,还能够预防类似差错的再次发生,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文(二)一、引言差错事故是指在科学实验或检验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实验结果或检验报告的错误、误判或失准。

为了有效防范科学实验或检验过程中的差错事故,并及时处理、修正和纠正,本文将制定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科学实验或检验的机构或实验室。

二、差错事故登记报告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准确记录科学实验或检验过程中发生的差错事故,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或检验的错误,提高实验或检验质量,确保实验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差错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2篇)

差错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2篇)

差错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1、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及时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

2、发生差错事故后,部主任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因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将其发生经过、原因及处理意见书面上报。

遇重大事故需立即报告院长。

3、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并保留病人的标本,以备鉴定。

4、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____本部或全院有关人员进行分析,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性质。

5、发生差错事故后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时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6、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吸收当事人参加,允许其发表意见,决定处分前应做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目的。

7、医疗部和护理部负责人分析差错、事故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1.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或他人发现后及时登记,查找发生差错、事故的原因、经过、后果等,及时____讨论与总结。

2.发生差错要及时上报护士长和护理部;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上级有关部门,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3.发生严重差错事故后,应及时指定专人对各种有关记录及造成差错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做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4.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____全科和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提出处理意见。

5.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发生后立即向医务处、护理部汇报并填写报告表),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其他人发现时,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6.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应注意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应允许本人参加。

7.护理部或护士长应定期____护理人员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4篇)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4篇)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以下是一个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的范本:1. 登记和报告1.1 所有输血差错事故都必须被登记和报告。

1.2 当发生输血差错事故时,责任人员必须立即将事故情况书面记录,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1.3 登记和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责任人员- 事故相关的输血信息,包括输血者的身份、输血类型、输血量等- 事故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分析- 可能的影响和损失评估- 事故处置措施和处理结果1.4 报告应当及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审核、反馈和决策。

2. 处理2.1 输血差错事故的处理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执行。

2.2 事故责任人员应负有相应的责任,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惩戒。

2.3 相关部门应立即对造成输血差错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2.4 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输血差错事故,相关部门可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3. 后续跟踪和改进3.1 输血差错事故的后续跟踪工作应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以确保处理结果的执行和问题的解决。

3.2 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评估和改进输血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以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和质量。

3.3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事故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确保类似事故不再重复发生。

请注意,以上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制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和制定。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2)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建立输血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加强对输血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医疗单位进行输血操作的科室,包括输血科、手术科、ICU等。

三、责任主体1. 医疗单位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监督执行输血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

2. 输血科负责执行输血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工作。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本(5篇)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本(5篇)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明确医疗差错的定义与分类、责任主体及其职责、事故登记报告的程序和要求,以及对事故的处理和追究责任的原则和方法,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定义与分类1. 医疗差错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个人疏忽、技术操作不当、工作流程错误等原因,使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意外变化或损害。

2. 医疗差错可分为以下几类:(1)技术差错: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2)医疗管理差错:医疗管理人员在组织、协调、监督医疗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3)药物差错:医务人员在开药、发药、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4)信息差错:医务人员在医疗信息录入、传递、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三、责任主体及其职责1. 医疗机构(1)建立健全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和相关流程。

(2)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差错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3)配备专门的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人员,负责事故登记报告的审查、处理和追踪。

(4)依法、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医疗差错事故,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2. 医务人员(1)积极参与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工作,及时发现、报告医疗差错事故。

(2)积极配合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人员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3)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防范能力。

四、事故登记报告的程序与要求1. 事故登记(1)医务人员在发现医疗差错事故后,应及时将事故情况记录并报告所在科室、院内医务部门或相关工作机构。

(2)事故登记报告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患者姓名和基本信息、事故原因和过程、事故对患者的影响等详细资料。

2. 事故审核(1)院内医务部门或相关工作机构应组织专业人员对事故登记报告进行审核,确保事实准确可信。

(2)审核人员应保守事故登记信息的机密性,严禁泄露患者隐私和相关信息。

输血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输血科差错事故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输血科(血库)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等工作。

三、差错事故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差错事故,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管理不善、通信不畅通、信息错误等原因,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事件。

四、差错事故的分类差错事故分为一般差错、严重差错和重大事故。

1. 一般差错:未对患者造成明显损害,经及时纠正,不影响治疗和康复的差错。

2. 严重差错: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需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恢复健康,或延长治疗时间。

3. 重大事故:对患者造成重大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或器官功能丧失,或引起其他严重后果。

五、差错事故的登记1. 输血科(血库)应设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专人负责登记。

2. 发生差错事故时,当事人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差错事故登记表格,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原因、后果及采取的措施。

3. 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液制品信息、操作人员信息、差错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后果及处理措施等。

4. 登记资料应真实、完整、准确,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六、差错事故的报告1. 发生差错事故,当事人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1小时内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

2. 医务科、护理部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院领导报告,并根据院领导的要求,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 输血科(血库)应密切关注差错事故的发展情况,随时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措施。

七、差错事故的调查与处理1. 差错事故发生后,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分清责任。

2. 调查组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报院领导批准后执行。

3. 当事人应积极配合调查,如实陈述事故经过,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一、引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是组织机构内部发生差错和事故时,对其进行登记和处理的一套规章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对差错和事故的及时记录、全面分析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组织机构的安全性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阐述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二、登记报告的内容1. 事故基本信息在登记报告中,首先要包括事故的基本信息,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员和相关设备等。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非常重要,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记录。

2. 事故的描述在登记报告中,要对事故的经过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事故的起因、发展过程和结果等。

这有助于进行事故的分析和评估,为今后类似事故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3. 影响和损失在登记报告中,要详细记录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这包括人员伤亡、设备损坏以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如客户投诉、财务损失等。

通过记录和分析这些损失,可以进一步改进组织机构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

4. 相关人员和责任在登记报告中,要明确记录相关人员和责任。

这包括事故的责任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等。

只有明确责任,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三、登记报告的流程1. 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应立即上报事故情况,并启动登记报告处理流程。

2. 登记报告处理人员负责对事故进行登记,并进行事故的初步分析和评估。

3. 登记报告处理人员根据事故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

4. 若需要成立事故调查组,相关人员应尽快组成,并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责任。

5. 在调查结束后,事故调查组应编写调查报告,并提交给登记报告处理人员。

6. 登记报告处理人员根据调查报告和相关信息,对事故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措施。

7. 相关部门和人员根据登记报告处理人员的意见和措施,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

8. 登记报告处理人员应对事故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今后的参考和借鉴。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3篇)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3篇)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医疗差错和事故是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它可能导致患者的损害甚至死亡。

为保障患者的权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定义和分类二、医疗差错、事故的登记制度三、医疗差错、事故的报告制度四、医疗差错、事故的处理制度五、医疗差错、事故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一、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定义和分类医疗差错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因个人原因或者医疗机构环境等原因导致医疗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或失误,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错误、手术操作错误、药物错误等。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医务人员的错误行为或医疗机构管理不善,而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或丧失。

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疾病诊断和治疗错误:包括对病情的判断错误、诊断错误、治疗方案选择错误等。

2.手术操作错误:手术器械选择错误、手术操作不当等。

3.药物错误:包括用药选择错误、药物剂量错误、药物配伍错误等。

4.护理错误:包括护理操作不当、护理措施不当等。

5.医疗器械故障:指因医疗器械本身质量问题或使用不当造成的事故。

二、医疗差错、事故的登记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的登记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的登记系统,对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进行记录和登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登记的依据和程序:确定医疗差错、事故的登记依据和登记程序,明确登记的要求和流程。

2.登记的内容:记录医疗差错、事故的基本信息,如时间、地点、人员、事件经过等。

3.登记的形式:可以采用书面登记、电子登记或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和登记。

4.登记的责任方:明确医疗差错、事故登记的责任方,如医生、护士、医院管理人员等。

5.登记的保密性:确保医疗差错、事故登记信息的保密性,避免对患者及医务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医疗差错、事故的报告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的报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的报告渠道和程序,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上级机构报告医疗差错、事故情况。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范文(4篇)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范文(4篇)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检验科差错事故的登记和报告程序,及时发现和纠正差错事故,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差错事故的定义:指在检验科工作中,因人为差错、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检验结果异常、误判、漏判、延误报告或其他影响检验质量和安全的事件。

第三条差错事故的登记和报告是对检验科工作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全体检验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登记和报告。

第四条差错事故的登记和报告不仅是对事故的记录和说明,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改进检验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二章登记程序第五条差错事故发生后,相关检验人员应当立即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登记。

第六条登记时,需填写登记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责任人、事故经过、事故原因、事故后果、采取的措施等。

第七条登记表格应保存至少5年,随时可以调阅和查询,并定期进行汇总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第八条登记表格可以以纸质形式保存,也可以以电子形式保存,但要确保表格的内容完整、准确和可读。

第九条登记表格的填写人应当经过培训或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掌握正确的填写要求和方法。

第十条登记表格的审核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登记表格的内容进行审核和核对,确保准确完整。

第三章报告程序第十一条差错事故发生后,责任人应当立即向检验科主管报告。

第十二条报告时,需填写报告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责任人、事故经过、事故原因、事故后果、采取的措施等。

第十三条报告表格应当及时提交给检验科主管,由主管审核后上报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报告表格应保存至少5年,随时可以调阅和查询,并定期进行汇总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第十五条报告表格可以以纸质形式提交,也可以以电子形式提交,但要确保表格的内容完整、准确和可读。

第十六条报告表格的填写人应当经过培训或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掌握正确的填写要求和方法。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4篇)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4篇)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差错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和防范工作,提高差错事故的管理水平,保障和提升组织的安全与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组织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包括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涉及差错事故的人员。

第三条差错事故是指因人为错误、系统故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不符合预期的事故。

第四条差错事故管理的原则是事故预防、责任追究、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第五条差错事故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失,并加强对差错事故的学习和经验积累。

第六条差错事故管理应遵循科学、先进、规范的原则,采取预防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持续性的措施。

第二章差错事故报告第七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发现差错事故时,应立即向上级单位报告,并向组织指定的差错事故报告人员提供详细的事故报告。

第八条差错事故报告应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

第九条差错事故报告应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情况,不得掩盖事故责任人或相关人员的错误行为。

第十条差错事故报告的信息应及时传达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并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泄露。

第三章差错事故调查第十一条组织应成立差错事故调查组,负责对差错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

第十二条差错事故调查组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由组织指定负责人和成员。

第十三条差错事故调查应采取科学、客观、全面的方式,调查范围包括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第十四条差错事故调查应在设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编制差错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五条差错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事故的起因、经过、原因分析、事故责任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认定以及防范措施等内容。

第四章差错事故处理第十六条差错事故的处理应根据事故的性质和后果,进行相应的处置和处理。

第十七条对于差错事故责任人和相关人员,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和追责。

第十八条差错事故的处理应及时、公正、公开,遵循事实、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十九条差错事故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停职、调岗、临时停工、解聘等措施。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一、医务科、护理部及各临床医疗科室、医技科室都应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讨论报告制度。

由科主任、护士长或者指派专人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及后果,务必做到即使、准确并及时组织讨论总结。

二、凡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或者可能是医疗差错、事故的事件,当事人应即将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

科室负责人及时向医务处或者护理部报告。

发生严重差错或者医疗事故后,应即将组织抢救,并报告医务处院领导。

对重大事故,应做好善后工作。

当事人及所在科室应主动填写差错登记表或者医疗事故登记表。

三、差错、事故发生后,如不及时(当即)汇报,或者故意隐瞒,事后发现,要根据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四、差错、事故发生后,医务科护理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事发的详细经过,并必须于当班或者当时完成调查经过(含讨论),尽快作出准确的科学结论。

由医院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务科、护理部在组织调查处理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过程中,应有专人保管有关病案和资料,任何人不得涂改、伪造、隐瞒、销毁、丢失,违者按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六、为查明事故和医疗纠纷原因,必要时由医务处、护理部向死者家属及时提出尸检要求,要有书面要求及家属的答复意见。

如拒绝和迟延尸检而影响对死因的判断,由拒绝和迟延一方负责。

为确保尸检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当在患者死亡后 48 小时内。

七、情况检查清晰后,由院、科向家属、单位做详细说明。

任何人不得随意向其家属及单位解释。

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措施。

八、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12周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员参加,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急、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病案、护理质量并听取各级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工作的意见,进行必要的示教工查病人,应亲自问询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普通状况,并全面查体。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检验科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检验科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时准确、防范为主的原则。

第四条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工作由检验科负责人负责,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差错事故的预防、控制和处理工作。

二、差错事故的登记第五条检验科应当设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记录以下内容:1.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门诊号等基本信息;2. 检验项目及标本类型;3. 检验结果及差错情况;4. 差错发现时间、报告时间及处理措施;5. 差错原因及防范措施;6. 相关人员的姓名、职称、工号等。

第六条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生差错事故后及时填写差错事故登记本,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七条检验科应当定期对差错事故登记本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报医务科备案。

三、差错事故的报告第八条发生差错事故时,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当立即向专业组长及科主任报告,确保差错事故得到及时处理。

第九条科主任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差错事故进行调查,查明差错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条对于重大差错事故或者医疗事故,科主任应当及时向医务科、院领导报告,并做好善后工作。

四、差错事故的处理第十一条对于发生的差错事故,科主任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应当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科主任及专业组长应当加强对差错事故的防范管理,对检验人员进行安全医疗教育,定期检查、分析,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第十三条对于已发生的差错事故,应当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五、记录和归档第十四条检验科应当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情况纳入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持续改进。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3篇)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3篇)

输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范文一、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高输血风险的防范意识,保证输血工作质量,输血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二、一旦发生差错事故,相关科室应立即做好下列工作:1、第一时间向相关科室主任报告(患者所在科室主任和输血科主任),不得隐瞒;2、积极做好相应的补救措施;3、对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当前已造成的后果作出详细记录,并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4、妥善保管输血相关记录和物料。

三、临床相关科主任接到报告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立即做好下列工作:1、____本科室人员迅速处理,竭尽全力减轻差错事故所导致的危害;2、在相关科室和输血科主任的参与下,对差错事故作出初步分级和责任判断,并尽快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报告医院职能部门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3、对初步分级属于严重差错或事故的,应会同输血科主任立即向输血分管领导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报告;4、协助职能部门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对差错事故的调查处理。

四、输血科主任接到报告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立即做好下列工作:1、____本科室人员迅速处理,协助相关科室做好补救措施,竭尽全力减轻差错事故所导致的危害;2、参与差错事故的初步分级和责任判断,并尽快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报告报告医院职能部门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3、对初步分级属于严重差错或事故的,应会同相关科室主任立即向输血分管领导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报告;4、协助职能部门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对差错事故的调查处理;5、对可能属于血液质量问题引起的差错事故,应立即报告市中心血站。

五、分管领导或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____相关职能部门、相关科室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对差错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竭尽全力减轻差错事故所导致的危害;对初步调查结果认定为事故级的,应立即向院长汇报,并应及时向卫生局报告;对属于血液质量问题引起的差错事故,应会同市中心血站进行调查处理。

六、输血差错事故分为一般输血差错、严重输血差错和输血事故三级,输血事故为最重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一、医务科、护理部及各临床医疗科室、医技科室都应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讨论报告制度。

由科主任、护士长或指派专人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及后果,务必做到即使、准确并及时组织讨论总结。

二、凡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或可能是医疗差错、事故的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

科室负责人及时向医务处或护理部报告。

发生严重差错或医疗事故后,应立即组织抢救,并报告医务处院领导。

对重大事故,应做好善后工作。

当事人及所在科室应主动填写差错登记表或医疗事故登记表。

三、差错、事故发生后,如不及时(当即)汇报,或有意隐瞒,事后发现,要根据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四、差错、事故发生后,医务科护理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事发的详细经过,并必须于当班或当时完成调查经过(含讨论),尽快作出准确的科学结论。

由医院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务科、护理部在组织调查处理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过程中,应有专人保管有关病案和资料,任何人不得涂改、伪造、隐瞒、销毁、丢失,违者按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六、为查明事故和医疗纠纷原因,必要时由医务处、护理部向死者家属及时提出尸检要求,要有书面要求及家属的答复意见。

如拒绝和拖延尸检而影响对死因的判断,由拒绝和拖延一方负责。

为确保尸检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

七、情况检查清楚后,由院、科向家属、单位做详细说明。

任何人不得随意向其家属及单位解释。

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措施。

八、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l~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急、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抽查医嘱、病案、护理质量并听取各级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工作的意见,进行必要的示教工作。

对所查病人,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状况,并全面查体。

二、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应有住院医师参加,内容包括:系统了解主管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系统进行全面物理检查,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对新入院、重危、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讨论,确定新方案,决定出院、转科、会诊,检查所管住院医师的病历,对不符合病历书写要求的,都要一一予以纠正,听取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意见。

三、住院医师查房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系统巡视,检查所管患者的全面情况,对危重患者随时视察处理,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对新入院、手术后、疑难、待诊断的患者都要重点巡视,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检查、治疗意见。

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必要时给予临时医嘱。

妥善安排患者的膳食,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护理、生活安排等方面的意见。

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孕产妇死亡讨论制度:⑴院内各科室对每一例死亡都应该作好登记,对育龄妇女(15─49岁)死亡应注明其末次月经时间,以筛查是否是孕产妇。

⑵对院内所有的孕产妇死亡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妇幼保健院(所)。

⑶孕产妇死亡应在1周内完成科室内讨论;1月内完成院内讨论。

⑷建立专用的死亡讨论记录本,按会议记录规范详细记录讨论内容;由专人保管,未经医务科同意,科室外人员不得查阅和摘录。

⑸完整、及时地填写《孕产妇死亡登记本》。

2、围产儿死亡讨论制度:⑴对院内死亡的围产儿逐一登记,围产儿死亡监测医院应在1个月内填报《围产儿死亡报告卡》。

⑵院内死亡的每一例围产儿在2周内进行死亡讨论,明确诊断。

⑶建立围产儿死亡讨论记录本,管理办法同孕产妇死亡讨论记录本。

⑷完整、及时填写《死胎、死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本》。

产科出血诊疗常规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危及到产妇的生命。

产科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产后出血。

定义: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500m1或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400mL者。

一、产后出血预防措施:(一)产前:通过系统围产保健、高危筛查,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子痫前期。

3、积极治疗患有肝病及凝血机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臵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并提前入院待产,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产时:正确处理第三产程1、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如无出血可等待20分钟,如有出血应随时徒手剥取胎盘。

剖宫产时应尽量避免手取胎盘,等待自然宫缩,促使胎盘剥离后娩出。

如超过5分钟仍未剥离时再手取。

2、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在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时,脐带外露部延长时为胎盘剥离征象。

助手在腹部轻压宫底使胎盘进入子宫下段,再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此时助产者轻牵脐带使胎盘娩出。

切忌在无宫缩时搓揉子宫或牵拉脐带。

胎盘娩出后助手稍用力按摩子宫,接产者以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断裂。

4、胎儿娩出后,台下应作好预防性静脉注射宫缩剂催产素10u+10%葡萄糖20m1或卡孕栓1mg肛门内,以促宫缩及胎盘的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6、提高接产技术,熟悉分娩机转,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滞产、急产,宫缩乏力应除外头盆不称后加强宫缩。

(三)产后1、正确测量出血量:为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

可用实量法、称重法、面积法等相结合。

(1)阴道分娩者当胎儿娩出后即用接血器垫于产妇臀下。

有会阴伤口者以浸湿的纱布块数估计失血量,再估计血染布单的面积算出失血总量;(2)剖宫产时对失血估计往往偏低,要求将羊水量排除后实测吸引瓶中血量再估量纱布、纱垫、布单的血量。

2、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可疑及时处理。

3、仔细检查软产道,及时发现产道损伤及产道血肿并正确及时处理。

4、缩宫剂的应用,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及时选用催产素、前列腺素制剂(卡孕栓、米索等)、麦角新碱 (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禁用)等预防产后出血。

5、对上述有高危因素产妇,在二程应开设静脉通道。

不具备抢救条件的医院应在产前将产妇转往上级医院。

6、产后出血超过2:1:1比例时应寻找出血原因(2:1:1即接产时≥200m1,产后2小时内≥100m1,产后2小时到24小时失血>100m1)。

常见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产道裂伤及凝血障碍等。

有时常数种原因混合存在。

7、分娩后在产房观察2小时,注意阴道出血、会阴阴道血肿、子宫收缩、膀胱充盈及生命体征。

二、产后出血治疗措施(一)针对不同的出血原因,采取有效制止出血的措施1、胎盘未娩出前如出血量多,应及时人工剥离胎盘。

部分或小叶胎盘或胎膜残留应手取或大刮匙清官。

如遇部分植入性胎盘(全部植入者一般不出血),不应盲目剥离抠取,并应注意有无产道裂伤。

2、子宫收缩乏力者,应用单手或双手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

3、软产道撕裂者应立即正确缝合。

4、有凝血机制障碍应及时作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测定及检验或纤维蛋白降解物,D2聚体,出凝血时间等有关DIC筛查试验,及时输入新鲜血及各种凝血制剂。

疑有DIC者争取及早应用肝素,在化验回报以前可给小剂量12.5mg—25mg静滴,待化验回报后再酌情处理,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如进入纤溶亢进阶段,应用抗纤溶药物。

5、不能控制产后出血又需保留生育机能者,可行宫腔填塞专用纱条,但应及时决断,已有休克时操作会加重病情。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抗感染治疗。

24小时在催产素静脉滴注和作好腹部手术的准备下予以取出。

6、遇难以控制出血或取出纱布后继续出血,应果断行手术止血,手术可行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或子宫切除(一般可行子宫次全切除,羊水栓塞或中央性前臵胎盘则需全子宫切除)。

7、植入胎盘出血时,行局部切除或子宫切除。

8、有条件的医院可行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如血管造影子宫A栓塞)(二)防治休克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发现早期休克,作好抢救记录,注意体位、保暖、吸氧。

2、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循环通畅,必要时行静脉切开,补充血容量。

3、立即配血,正确估计失血量及时快速补充。

胶体液与晶体液比例恰当。

有条件的医院应作中心静脉压及肺嵌顿压的测定,以指导输血补液,(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8—12cmH20,低于8cmH20为低血容量。

>15cmH20为补液过量或有心衰)。

肺嵌顿压更为准确,(正常值为6—12mmHg,>14mmHg提示有肺水肿)。

4、依据休克指数可粗略估计失血量,及时补充血液,至少补充失血量的1/2。

休克指数(S1)=脉率/收缩压(mmHg)正常值为0.5SI为1,血容量减少约20—30%SI为1.5,血容量减少约30—50%; SI为2.0,血容量减少约50—70%5、如补充血容量后休克不能纠正,则予升压药。

6、注意尿量,防治肾衰,如尿量〈25m1/h,尿比重高说明血容量不足,应积极快速补充,视尿量是否增加。

尿比重在1.010或以下者,有肾功能不全,输液要慎重,并用速尿利尿,注意高血钾症。

7、保护心脏,如出现心衰,应用强心药物,首选西地兰0.2~0.4mg+25%葡萄糖20m1静脉缓注,同时加用利尿剂如速尿20—40mg静注,必要时四小时后可重复使用。

8、抢救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产后给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9、治疗贫血,补铁应至血色素正常后3个月,以恢复正常的铁储备。

(三)加强三级医疗网的协调关系,及时转诊、会诊。

抢救过程应由产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等医生协同进行。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诊治一、休克的定义休克是机体由于各种严重致病因素(如低血容量、感染、过敏、心源性等)所引起的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微循环障碍,并直接导致重要器官广泛细胞受损的综合征。

二、休克程度的判断及监测(见表1)血乳酸测定血PH监测氧合状态监测:S0:%>95%。

动脉氧分压/吸氧浓度比PaC02/Fi02,≥300mmHg不缺氧,225—299轻度缺氧,175—224中度缺氧,100—174重度缺氧,<100极重度缺氧。

(表格见下页) 表1体征正常休克前期或轻度休克中度重度定向正常正常尚好不能意识发音清晰正常—含糊慢、含糊含糊、单音节、呻吟内容确切正常慢、短语及单词矛盾,不灵活瞳孔大小两侧等大正常正常正常或扩大2-4mm 〃对光反射好、迅速迅速迅速迟钝或消失脉搏率60-100 110-120 120-150 >150强度正常稍弱细弱弱或不清颈静脉充盈充盈至胸锁乳正常或有充盈有充盈形迹?不充盈不充盈尿量m1/10min 6-15 6-8 4-6 <3主诉无头晕无头晕头晕不能坐起估计失血量<750ml 1000-1500ml >1500m1%15%20-25(20-40%) >30%(>40%)毛细血管 1.26-1.5S 1.25-1.5S >1.5S 试验前即苍白充盈试验4-+3 4+-3 ↓极低三、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一)病因治疗(二)补容1、累积丢失的估计:休克指数:(1)脉搏/收缩压,正常<0.5,>0.5-1出血<20%约<500—750ml;=1 失血20—30%约1000—1500ml;>1失血30—50%约1500-250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