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选编。

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词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3.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理趣: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5.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是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成为建安风骨。

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承载着历史、民俗、哲学等众多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周南》、《关雎》、《卫风》、《国风》等15篇组成,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人们的宴饮、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诗经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知和思考。

2.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整齐、工整的辞藻和语言结构组成的文章,通常用于见礼、赠文、祭文等场合。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常常以富有感情、华丽多彩的语言,表达人们对友情、爱情、亲情等的思念和赞美。

3. 骈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指使用平行的句子结构、重复的修辞手法、对仗的语言形式等特点构成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唐宋之间较为盛行,其形式多样,无论是骈体诗、骈话还是骈文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

4.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形式。

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因为其节奏感强、句子紧凑的特点,而且它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值得赞扬。

七言绝句的优美旋律、准确表达和富有意象的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5. 韵文与散文:韵文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韵文是指有一定的韵律、音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和骈文。

散文是指不受音律约束、按照自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的文学形式。

韵文通常具有较高的节奏感和音韵的美感,而散文则更注重细腻的抒发和真实的揭示。

结语: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韵之美、修辞之妙以及对社会、情感的深入剖析。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1.上官体1)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2)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3)代表作家:上官仪《旧唐书·上官仪传》:“(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4)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典范,对律师形式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西昆体1)“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2)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3)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

4)学习晚唐李商隐,风格绵密富丽。

要求抒写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形式的华美,辞藻的精美,崇尚精丽繁缛的诗歌风格,追求用典的贴切,属对的工巧,音节的和谐。

5)代表作:杨亿《泪》:李商隐《泪》:刘筠的《汉武》:6)缺陷:缺乏内在气韵;缺乏创新精神。

3.诚斋体⑴杨万里自号诚斋。

杨万里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有《诚斋集》⑵杨万里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最后抛开前人,因物感兴,信手发挥,自成一家。

其浏亮、清新、活泼、自然的艺术风格,时号“诚斋体”。

3)杨万里“以变为宗。

“一官一集,每集必变”。

4)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

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像新奇,语言通俗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

5)主要影响:“诚斋体”一改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4.稼轩体1)辛弃疾号稼轩。

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

2)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3)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包罗万象”。

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

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除了丰富美人形象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爱国与忠君的思想,表达了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便定去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招魂: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次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敦煌曲子词:二十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

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

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

代表作者有温庭筠、韦庄。

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花间词:中国晚唐五代词派。

代表人物: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牛峤等。

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他们的作品合编为《花间集》。

西昆诗派: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艺。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江西诗派:黄庭坚在世时,已有不少诗人追随其后,学其诗法,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黄庭坚去世不久,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实拍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可能是因为当时禅宗盛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借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诗派。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代表是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楔子: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窦娥冤》中交代窦娥身世的楔子。

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由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话本:说书(说话)艺人的底本。

看书168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文艺样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南戏:书本282、286台阁体:明朝永乐年间,号称“三杨”的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的诗称为“台阁体”。

他们的诗歌粉饰现实、歌颂功德,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茶陵诗派:明成化之后,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自称宗法杜甫,追求格律声调;以图洗涤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风气。

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地带有市民色彩,具体表现是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其中以唐寅和祝允明的诗歌及生活方式最具有代表性。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文学思想是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的空廓、浮泛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8、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9、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国语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国语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国语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较早时期,以古代汉字作为表达工具,运用文学技巧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描绘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的文学
作品。

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
化和精神风貌,充满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

古代文学涵盖了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中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而曲则运用说唱、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文则以记述、议论、叙事等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赋则注重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历
史的记忆,为我们感受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提供了独特的途径。

同时,古代文学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经典作品被广
泛地传颂、引用和改编,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

2、徐渭是明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6、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8、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9、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10、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为春秋三传。

是秦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特征:(1)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最突出的叙事是描写战争。

(2)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

(3)对事件因果叙述具有道德化,神秘化。

(4)很少对一个人进行集中描写,描绘的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上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

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阳湖派: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对桐城派的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他们二人及其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故被称为“阳湖派”。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

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

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台阁体: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指在历史较为久远的时代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和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和风格。

以下是对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歌:古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古代诗歌分为各种体裁,如唐诗、宋词、汉乐府等。

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歌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2. 散文:与诗歌相对应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用来叙述、议论和表达思想。

古代散文以《左传》、《史记》等为代表,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

3. 小说: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和人性。

古代小说不同于现代小说,不具有成熟的长篇结构,而是以短篇或对话和描写为主。

4. 赋: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以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的表达为特点。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独有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5. 辞章: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韵文形式,其内容通常为赞美或祈请神灵保佑,也可表达对祖先、君王或朋友的敬意。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颂扬风范和美化寓意的作用。

6. 典籍:指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典籍有《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这些书籍被视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文言文:古代文学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古代汉字和语法为基础,具有修饰华丽、构思周密的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以文言文写成的,这种语言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 词牌:指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固定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形式。

具有不同特点和情感倾向的词牌有很多,如江西、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后世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诗词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对古代文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基本解释。

古代文学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的智慧。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群体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也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则更注重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他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2、晚唐体——指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个诗人群体。

其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孤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但内容贫乏,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

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

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3、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4、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37永明声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他们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周yong 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并将四声之说应用于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八病”之说,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歌形式出现的新面目。“四声”即为平上去入,而“八病”则各家解释不同。按照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对“八病”的最早解释,它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和正纽。前四病是针对五言诗声调搭配的要求,尤其注重句末重音,这就造成了诗歌抑扬顿挫、对称与错综相结合的声调和谐之美;后四病是对五言诗用字的韵母声母要求,即除联棉词外,尽量不用双声叠韵,更不能与韵脚同韵。
24、散体大赋: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25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6" 乐府”: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
7献诗说《国语﹒周语上》:"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成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8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后世被许多人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明清文学的名词解释先秦文学※上古神话:是指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它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恶劣自然条件有关,其主要保存在出土资料和《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早期文献著作中,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包括着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这强烈反映出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以及先民的反抗精神,而其在文学上所运用的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以及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等文学表现手法,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颇大。

笙诗:是指小雅中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

这六篇诗歌皆有目无辞。

学界普遍认为,笙诗是《诗经》中有声无词的笙曲。

三家诗:三家诗是指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所出现的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但最后终因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在民间广泛流传,皆先后亡佚。

说明:古文与今文是因书写《诗经》字体以及版本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派。

周族史诗:是指《诗经》中的《生民》(始祖后稷的审议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公刘率周人由邰迁徙到豳的历史)、《绵》(古公亶父率周族由豳迁徙到岐之周原的历史,并叙及文王的事)、《皇矣》(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大明》(叙王季娶大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牧野大战。

)等五篇诗歌作品。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齐风等。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共74篇(大多为西周晚期的作品,少数篇目为东周时期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文学表现手法,其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而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及诗人吧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及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其书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

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并且《春秋》作为“礼仪之大宗”,倾注了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这种创作手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后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了《楚辞》一书。

具体而言,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额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其以屈原、宋玉等人为代表人物,其诗歌有着瑰丽浪漫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与此同时,由于其与南方的巫风文化以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其诗歌在兼容《诗经》以及南方文风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香草美人为象征和意境的浪漫文学风格。

这使其与《诗经》成为了传统诗歌的文学发展渊源之一。

两汉文学《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此书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由于其出自于秦国宰相吕不韦门客之手,故名。

全书有着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加上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

编者在兼收并蓄中颇具匠心,其中所表现的文学观念超出了先秦诸子。

石刻文:石刻文是指秦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多次巡游各地中刻石以表功。

现存刻石共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其中除琅琊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石刻等篇皆三句一韵,文词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汉大赋(新体赋):汉大赋是汉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大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了新的文学体制。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散文的叙事手法,并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汉大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作品代表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大赋的两篇力作。

楚辞体(骚体赋):由于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这一风尚影响到文人群体,产生了祖述屈原楚辞的骚体赋,即楚辞体。

其作品与汉大赋正面的赞颂讽谕不同,其大都依傍于屈原,重在咏物抒情,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

这种赋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汉大赋合流,总称为辞赋。

故而此类作品被称为骚体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以及淮南小山《招隐赋》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淮南子》:原称为《淮南鸿烈》,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的,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初年一部大著述。

“鸿”为广大之意,“烈”为光明之意。

作者自认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集序,此书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起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

在文学上又以《易》与《庄子》为渊源,连类喻义,奇伟宏富,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对后代骈文有一定的影响。

梁园文学群体:梁园文学群体是指以梁孝王刘武的梁园为中心,形成的极有影响的文学群体。

其中以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人文学创作最为突出。

梁园文学群体对于汉初文学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

扬雄“四赋”:扬雄“四赋”是指扬雄的四篇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赋创作目的在于歌颂盛世同时,重在讽谏之意。

但在具体创作中,扬雄有意地渗入较多的主管想象,这使得其赋带上了虚无缥缈的色彩,留给人充分的想象余地,并且他的这四篇赋因驰骋想象,铺排夸饰,在典丽深湛、词语蕴藉之中,表现出另一类汉大赋文学艺术风貌。

京都赋:京都赋的形成过程中,扬雄的《蜀都赋》实开京都赋的先河。

但伴随着东汉王朝京都之争,以杜笃的《论都赋》为起点,东汉的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为代表,以都雍(即长安)、都洛为主要题材,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此类作品规模宏大、在吸收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一改传统赋体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重在以汪洋恣肆、平正典实、大量对偶,以渲染帝国文物规制,以及帝国强盛的礼治成就。

抒情小赋:抒情小赋又称抒情赋,其主要包括纪行赋和述志赋。

它的兴盛于汉王朝的衰落密切相关。

由于社会黑暗和动荡以及政治环境恶劣,文人的忧惧与愤懑使得抒情文学开始复苏,辞赋亦随之走上抒情化的道路。

赋家的诗人化和赋的诗化,是赋风转变的又一重要原因。

汉末赋家大多兼具诗人的身份,他们写作辞赋,不仅注意吸取与融合诗的语言艺术、诗的意境创造,而且更注重开掘和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辞赋在功能上趋向于诗歌,最终完成了赋体向抒情化和小品化方面的转变。

汉末抒情赋的代表作家为蔡邕、张衡、祢衡、赵壹等人。

此类赋体在魏晋六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因其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萧统辑入《文选》,泛题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抒情文学复苏的产物,代表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末文人由于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们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深刻、更为直接的感情联系,故而其诗作也以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死生新故、物候节气等众多题材密切相关。

在文学创作上,其诗作因事命意、触物起情,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且其语言平淡自然、不刻意求工求深,具有深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这对于传统五言诗的发展影响极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风是指创作主体的情感与艺术风格,骨则指文学表现形式。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文学艺术风貌(包括诗文),因汉献帝建安年号,故名。

当时诸家诗作,虽风貌各异,或偏于古质,或注重词藻,但总的说来,都具有风骨健举的特点。

不论是反映社会动乱,倾吐建功立业壮志,还是叙游宴之乐,抒恩荣之感,都往往直抒胸臆,情思慷慨。

虽已开始追求词采华茂,但并不过分,不显得小巧纤密,而具有明朗爽健、气扬采飞之概。

红偶人对此种风格评价极高。

其不仅成了后世文学创作竞相效仿的文学艺术典范,也成为了古代文学批评一个重要风标。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指建安时期七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

尽管七人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特色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总体上呈现出慷慨悲歌,沉郁悲凉的文学风格。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建安七子”中应有曹植,而无孔融。

△柏梁体:七言诗体的一种,每句押韵,全篇不换韵。

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作七言诗,每人一句,故名。

魏晋七言诗如曹丕《燕歌行》、《白紵歌舞辞》等均此体。

南朝宋以后始形成隔句押韵的七言诗。

※正始体:是指三国曹魏后期诗歌的一种艺术风貌。

因其始于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故名。

由于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故文人群体多有忧生畏祸之嗟,加之《老》《庄》玄学风行。

具体到诗歌创作而言,正始体常表现出宅心玄远高蹈风尘,形成了所谓“诗杂仙心”的倾向;又由于他们的诗作多以《老》《庄》语入诗,所以正始体普遍呈现出篇体轻淡的诗风。

但在阮籍、嵇康诗作中仍可见建安文学情思慷慨的一面。

在此类诗体中,尤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三国魏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齐人曾共居河内山阳,相与友善,世称竹林七贤。

七人中,以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其诗为正始诗歌代表,嵇康又长于写作论说文。

太康体:出现于西晋武帝太康时期一种诗歌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