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的历史词汇学研究-蒋绍愚 【精编】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窗口。

王力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者,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对古代汉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工作的完成,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字记词。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的形态和内涵深刻地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发展。

古代汉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如秦汉时期的文言文、唐宋时期的骈文、明清时期的白话文等。

这些时期的语言特点在王力笔记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二、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过程在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其原始记录的顺序和分类进行了整理。

整理的过程主要涉及文字转录、语法解释和例句引用等方面。

我们还参考了王力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内容和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以确保笔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古代汉语文字与语法古代汉语的文字是其独特之处。

从王力笔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字的构造、发展和应用。

此外,汉语的语法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教授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包括句法结构、词序规律、语气助词等方面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文学与修辞古代汉语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的笔记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语言风格。

他还对古代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解析和解释。

这些内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修辞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古代汉语在现代应用中的意义虽然古代汉语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但它在现代应用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研究历史文化或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时,都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汉语。

结语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以下是《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的部分摘抄:
1、小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汉字的构造和变迁,词义和音韵,也涉及方言的分合和亲属语言的关系。

2、从音韵学的研究开始,由字音、字形的研究扩展到词义和语法的研究,这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石。

3、语言学的研究,从广义来说,应该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方面。

4、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偏重于理论,所以直到清末,中国的语言学还是以文字学为主。

5、中国文字学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字形的阶段,第二是声韵的阶段,第三是训诂的阶段。

6、中国人重视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利用汉字来统一语言。

7、汉字的优点在于它有超方言的特点,所以能起统一语言的作用。

8、汉字的缺点在于字形难写,而且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几种不同的读音。

9、汉字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不能表达动态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不能表达“做什么”的意义。

10、汉字的又一个缺点是它的字音和字形往往不能相符。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回复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回复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回复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学科,其中王力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他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不言而喻,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语言的演变过程以及语言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力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汉语史、汉字学、汉语方言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著作《中国语言学史》被公认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语言的历史演变和变异规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王力的研究方法严谨细致,他运用了历史文献的考证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揭示了中国语言的起源、发展和分化。

他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方言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地域差异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对于理解方言演化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汉字学方面,王力对象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通过考察古代文献和甲骨文,揭示了汉字的象形演变过程,对于理解汉字的意义和结构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汉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除了学术研究,王力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语言学人才,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使他成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的语言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史中王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的发展过程,从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王力的学术贡献和教育事业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的语言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语言的本质做出贡献。

王力语言学史(五)精选全文完整版

王力语言学史(五)精选全文完整版
缺点:在于他的著作思想,首先认定许慎《说文》 中所讲的,都是对的,他只是从群书古籍中,找出例 证来。这种指导思想,引用例证必然是勉强而为。
(三)王筠的《说文》研究
王筠:山东人,道光元年举人,在《说文》研究 上,著有《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能综合分析 诸家之说,为后人指示门径。《说文句读》三十卷, 主要是采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 义证》以及其他诸家研究《说文》的书,删复举要, 便于初学。《说文释例》二十卷。前十四卷说明“六 书”以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后六卷列出对于
经过13年的努力,《说文解字注》书成,他又反 复修改八年,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付梓刊 行。从开始编写到最后刊行,前后历时四十年之久。
他一生著述甚丰,《说文解字注》则是他的代表 作。凝聚了他大半生的心血。本书问世之后,很快就 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极端推崇,被学术界公认为注释 《说文》的权威著作。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序》里 说:“盖千七百年以来无此作矣。”按许慎《说文》
遍游“五岳”切磋学问。陈第另一大创举就是旅 游。从万历三十九年(1611)起,到万历四十四年 (1616)止,也就是他七十一岁至七十五岁的五年 中,游遍了“五岳”。成为一名旅行家。陈第外出旅 游,其目的主要是增长知识,寻师访友,切磋学问。 他曾十次不远千里专程到南京向殿试第一名、后任翰 林修撰的古文名家焦竑请教。
华 北防守北方边境,不久被升为游击将军。他精心防 守,以致身劳虑竭,发白无数。母亲见到这般情景, 忧虑地说:“儿怎么会这样?”陈第答:“我是封疆

钻研音韵 成古音学家。陈第被迫解甲归田回到福 建连江后,专心致志读书和著作。他研究先秦的古 音,著有《毛诗古音考》等著作,把宋人“叶韵”说
从 根本上推翻。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段玉裁再次进谒戴 震,请求必以师弟相称。戴震觉不宜再拒辞,终于

汉语史稿jy

汉语史稿jy

汉语史稿jy汉语史稿王⼒王⼒(1900—1986),字了⼀,⼴西博⽩县博⽩镇新仲村岐⼭坡⼈。

早年家境贫寒,14岁时,仅念完初⼩的王⼒就失学了。

此后⼗年,他克服了常⼈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学打下的基础,王⼒26岁考⼊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师。

27岁⾃费留学法国攻读语⾔学,1931年获得巴黎⼤学⽂学博⼠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毕⽣致⼒于中国现代汉语语⾔学科⼤厦的构建⼯作。

五⼗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的才识,拓荒者的⽓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学领域⾥⾟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的成就,他⾃⼰也成为我国⼆⼗世纪最卓越的语⾔学家之⼀,⼀代当之⽆愧的学术⼤师。

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学史》《同源字典》等。

其重要论著编⼊《王⼒⽂集》。

第⼀节汉语史的对象、任务、⽬的1.对象:汉语变化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属于普通语⾔学的范畴。

2.任务:研究汉语在各个时期中的变化和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汉语的语⾳、词汇、语法等⾯貌,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揭⽰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3.⽬的:深⼊了解和正确使⽤现代汉语,理解现代汉语⽅⾔,建⽴科学的汉语史以及知晓汉族的经济、⽂化、历史等内容。

第⼆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2.1汉语史研究阶段: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2.语⾳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七世纪)。

3.全⾯发展阶段:从清初(⼗七世纪)到现在。

三个阶段名著简介1.语义阶段《尔雅》简介《尔雅》:我国第⼀部词典。

1.《尔雅》取名的原因。

尔,近也;雅,正也。

⾔可近⽽取正也。

2.《尔雅》的作者和成书时间。

作者和成书的时间学界有争论。

多数学者认为是汉⼈所纂集,成书于西汉时期。

3.《尔雅》的体例。

《尔雅》是按意义分类。

多是排列同义词,然后⽤⼀个词作训释。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

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

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

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

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蒋绍愚文集(第一、二、六卷)

蒋绍愚文集(第一、二、六卷)

蒋绍愚文集(第一、二、六卷)
佚名
【期刊名称】《汉语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古汉语词汇”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主要用“义素”“义位”等概念来分析古汉语词汇的一些问题。

书中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该书1995年荣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数十年来常销不衰。

此次纳人《蒋绍愚文集》,为第一卷。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诲人不倦薪火相传——蒋绍愚教授访谈
2.诲人不倦薪火相传——蒋绍愚教授访谈
3.用材料理论双石攻近代汉语语法和历史词汇学之玉——蒋绍愚教授汉语史研究访谈录
4.反训成因之反思--以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为例
5.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三集》出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一、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表现、思想观念等方面。

在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其整体性和共性,还要深入挖掘和理解其中的多样性。

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我国古代文化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语言文字是一大特色。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古代汉字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文字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汉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了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王力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积淀,它展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生命、自然、道德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多个方面,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这些价值观念都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和解读。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还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反思。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古代文化持续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革新,以及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王力 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 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生于1919年,逝世于1997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教育家、文化学者和古文经学专家。

他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务。

王力在古文字学、语言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其对
古代经典文献的研究深入浅出、精妙绝伦,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研
究的重要学者之一。

王力辅导过大量的学生,许多人后来成为了著名
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除文化研究外,王力还致力于语言教育工作。

他长期在高校任教,倡导对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传承,重视对语言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培养。

他的《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语言学著作被广泛使用和推崇。

王力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瑰宝”,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范
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古白话词语汇释

古白话词语汇释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古白话词语汇释》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言学著作,它对古代白话词语进 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汇编。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白话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非 常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精彩摘录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摘录,以下是其中几个: “云”:在古代白话中,“云”可以表示“说”的意思。比如在《红楼梦》 中,贾宝玉常常说“云什么”、“云来”等,其实就是在表达“说什么”、“来 说”。这样的用法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白话的韵味。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涵盖了古代白话中常用的词语,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副 词、介词、连词等。每个词语的解释都非常详细,不仅列出了该词语的现代汉语 解释,还列出了该词语在古代白话中的用法和含义。这种全面的解释方式使得读 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白话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个词语都附带了出处和例句,使 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用法和语境。这本书还提供了索引和关键词索引, 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这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有价 值的学术著作,还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精彩摘录
《古白话词语汇释》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白话词语的平台,让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白话 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从而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古白话词语汇释》是一本2023年商务印书馆的图书,作者蒋绍愚、李波、 姚英、宋绍年。这本书对于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吸引力 的读物。书中详细解释了古白话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于理解古代白话小说、戏 剧等文学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读书笔记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读书笔记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读书笔记【古汉语词汇纲要读书笔记】第一章:古汉语的历史发展及研究方法(500字)1.1 古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古汉语指的是从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六世纪的汉语演变过程中的语言形态。

古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而古代汉字的形成则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有关。

随着朝代的更迭,古汉语也发生着变化,汉字的读音和意义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

1.2 古汉语的研究方法研究古汉语的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对书籍、文献和铭文等古代文字材料的收集与研究,以还原古汉语的原貌。

比较研究则主要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字进行对比,以探索古汉语的历史演变规律。

第二章:古汉语的音韵系统(1500字)2.1 古汉语的声母系统古汉语的声母主要包括清音、浊音和停音。

其清浊音的区分主要是通过发音部位的不同来实现的,而停音则是在发音过程中释放声门停止发声。

2.2 古汉语的韵母系统古汉语的韵母有开口韵和合口韵之分,其中开口韵又包括单元音韵母和复元音韵母,合口韵则以鼻尾韵为主。

2.3 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调类。

其中,平声和入声没有声调变化,上声在从去声转变而来时声调有一定变化。

第三章:古汉语的词汇构词规律(2000字)3.1 古汉语的构词方法古汉语的构词方法主要有引申法、融合法、衍生法和构象法。

引申法指的是通过词义的扩展或引申来创造新词,融合法是将两个或多个词合并成一个新词,衍生法是通过添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构词,构象法则是通过形声或意形相似来构造新词。

3.2 古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古汉语中的常用词汇主要包括人称代词、时间词、空间词、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以及各类名词等。

第四章: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500字)4.1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古汉语的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句子成分往往比较简洁,主语、宾语和谓语之间的顺序可以灵活变化。

教研室成员科研成果目录(部分)

教研室成员科研成果目录(部分)

教研室成员科研成果目录(部分)蒋绍愚教授《古代文史哲名篇比较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近代汉语研究》,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近代汉语研究(二)》蒋绍愚、江蓝生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何九盈、蒋绍愚、张双棣编,中华书局2000 年6月。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三卷,刘坚、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1995年。

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获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第四届北京市社科奖二等奖。

《蒋绍愚自选集》,《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之一种,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语历史文法》(日本太田辰夫著,与徐昌华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89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获首届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古代汉语》三册,与郭锡良等合编,北京出版社,1981-1983年。

获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负责统稿),商务印书馆,1979年初版,1993年修订版。

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审订),张双棣、张联荣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汉语颜色词的历史演变,《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四,台北,中研院语言研究所,2004年12月。

关于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史学报》第5辑,2004年11月。

从“尽V——V尽”和“误V /错V——错V”看述补结构的形成,《语言暨语言学》第5卷,第3期,2004年6月。

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Europa,2004年4月。

汉语词汇史绪论

汉语词汇史绪论

从整体上看,声训的随意性很大, 《释名》的许多解释牵强附会,并不 可靠。此外由于《释名》大量使用声 训,我们可以利用它来研究汉代语音。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汇集总结了 前人研究《释名》的成果,最为完备。
关于词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于词义方面的研究成果,重要的还有 诗经》 毛传》 郑笺》 古书注疏 古书注疏。《诗经》的《毛传》、《郑笺》、 尚书》孔安国传、 三礼》郑玄注、 《尚书》孔安国传、《三礼》郑玄注、《左 杜预注、 论语》何晏注、 孟子》 传》杜预注、《论语》何晏注、《孟子》赵 岐注、 国语》韦昭注、 公羊传》何休注、 岐注、《国语》韦昭注、《公羊传》何休注、 榖梁传》范宁注、 尔雅》郭璞注、 《榖梁传》范宁注、《尔雅》郭璞注、唐孔 颖达《五经正义》 陆德明《经典释文》 颖达《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 宋朱熹《诗集传》 四书集注》等等, 宋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等等,都 有许多精彩的内容。 有许多精彩的内容。
• • • • •
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 南北朝初期至明末,是语音研究阶段; 清初至今,是全面发展阶段。 历代产生了不少学问精深的学者,也产生 了能够代表各个时代具有特点的代表作品。 • 语义研究阶段,有《尔雅》类、《方言》类、 《释名》类、《说文解字》类作品。
释名》 《 释名 》 东汉刘熙撰,共8卷27篇。这部 书用声训方式解释事物得名的缘由,是我国 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训释词语的范围包括天 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记、 下及庶民日用之器。它的优点是注意到语音 优点是注意到语音 和语义的联系, 和语义的联系 , 正确地解释了一些词的内部 形式。如“山旁陇间曰涌,涌犹桶,桶狭而 形式 长也。”(《释山》)“涌”是因事物形状而 得名。“火,亦言毁也。物人火中皆毁 也。”(《释天》)“火”是因事物作用而得 名。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例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例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例一、引言从综合到分析是汉语词汇语法史上的大事件。

在汉语学界,胡以鲁、张世禄等很早就采用“综合”与“分析”来解释汉语词汇语法现象。

王力则较早从汉语史的角度指出:“古语的死亡,大约有四种原因……第四是由综合变为分析,即由一个字变为几个字,例如由‘渔’变为‘打鱼’,由‘汲’变为‘打水’,由‘驹’变为‘小马’,由‘犊’变为‘小牛’。

”蒋绍愚也指出:“所谓从‘综合’到‘分析’,指的是同一语义,在上古汉语中是用一个词来表达的,后来变成或是用两个词构成词组,或是分成两个词来表达。

”蒋绍愚进一步解释道,同样的语义,古代汉语是把动作和事物、事物和性状这两者综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表达;现代汉语是把这两者分开,各自独立成词,并用它们组成词组来表达。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这种差异,就是通常所说的“从综合到分析”。

近年来,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演变广受关注。

这些研究切入视角和理论框架不尽相同,所得观点也互有出入,但大多都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了汉语词汇语法系统演变的若干重要现象。

本文拟在王力、蒋绍愚等研究的基础上辨析词汇型综合和语用型综合、区别性语义和范畴性语义这两对概念,并通过考察《左传》《战国策》中“派遣”义“使”的用法变化,对此进一步论证。

词汇型综合和语用型综合关注的是被综合的语义成分原先综合在哪里,区别性语义和范畴性语义关注的是后来改用分析性手段表达的语义成分有几种类型。

二、与“从综合到分析”相关的两对概念(一)词汇型综合与语用型综合根据上引界定,从综合到分析可做如下转述:综合性阶段(T1)分析性阶段(T2)[F1]↔[M 1+M 2]→[[F2]↔[M 1]+[F3]↔[M 2]]M 1和M 2这两个语义构成要素①,在早期的综合性阶段(T 1)是融合在一个词项F1里表达的;而在后来的分析性阶段(T2),M 1和M 2各自采用独立的形式F2和F3表达。

近代汉语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第一章近代汉语及其研究第一节近代汉语的上限和下限一、汉语史的分期要了解近代汉语及其研究,首要的任务是,知道哪一段时期为近代汉语的时期,这样才能够正确地选择研究的对象、重点,在自己的研究中利用近代汉语的研究成果。

(一)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主张汉语史的四分法,他对汉语史的分期是:1、公元三世纪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为现代汉语。

(二)吕叔湘先生主张二分法,即把汉语史分为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两段,近代汉语包括现代汉语。

(三)蒋绍愚先生主张三分法。

他的观点是:首先,汉语史的分期不取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而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

从汉语发展历史来看,汉语可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而“白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同时,宋元话本、明代小说等的“白话”,和现代汉语的“白话”又有相当的不同,所以,是“古白话”。

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考察,构成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体系的各个要素,从唐宋以后逐渐出现,但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出现以后都经历了一个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然后逐步定型、成熟,变成现代汉语的要素。

所以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汉族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趋近,但又和现代汉语有相当的不同,如果把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汉语称为“近代汉语”,那么,近代汉语就是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鼎足而三的一个发展时期。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二、近代汉语的上限和下限那么,近代汉语从什么时期开始,到什么时期结束呢?这方面学术界的看法也存在分歧。

在讨论近代汉语的上下限时,一定要把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密切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古代、近代、现代汉语之间,本来是相互衔接、很难断然划开的。

划分它们之间的界线,要根据语言要素的变化。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词汇是一个系统,词义也是有系统性的。

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可以更好地归纳词义,并厘清词义之间的联系及其历史发展。

以概念场为背景,考察各个概念域中的成员及其分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怎样把握词义和词汇系统?怎样描写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发展?这些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本文拟以“投”为中心,来探讨这些问题。

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词义系统,第二部分讨论词汇系统。

1.“投”的词义历史演变1.1“投”的词义系统传统训诂学为我们的词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古书中对“投”有大量的注解,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投”的词义的重要参考。

《故训汇纂》已经把“投”的各种古注汇集在一起,这里不必再罗列。

总体来看,古注都是采取同义词相释的办法,比如《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帅士而哭之。

”杜预注:“掷也。

”有时找不到同义词,就只能找一个在上下文中可以替换的词来解释,如《吕氏春秋·离俗》:“而自投于苍领之渊。

”高诱注:“犹沉也。

”无论采用哪一种办法,古注解释的都是“投”字的上下文意义。

我们要研究“投”的词义,还必须对这些众多的上下文意义进行分析和归纳,才能确定这些“投”究竟是一个词还是几个词,究竟应该分为哪几个义位。

现代编纂的词典,已经做了这种工作,例如《汉语大词典》把“投”分为19个义项:[投]1.掷;扔。

《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2.向下跳。

《汉书·扬雄传》:“乃从阁上自投下。

”3.掷入,投进去。

韩愈《鳄鱼文》:“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

”4.仆倒;跌落。

《左传·昭公十三年》:“王闻群公子之死也,自投于车下。

”5.投射。

巴金《家》二三:“他向克明这面投了一瞥憎恨的眼光。

”6.置放;弃置。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读书笔记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读书笔记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读书笔记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读书笔记一、引言古汉语词汇纲要是一部经典的语言学著作,由蒋绍愚先生撰写。

在这本书中,蒋绍愚先生深入剖析了古汉语的词汇,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篇文章将对古汉语词汇纲要进行全面评估,并展开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讨论。

二、全面评估1. 主题文字的纲要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一书中,蒋绍愚先生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将其归纳成了纲要。

这一纲要包括了古代汉语的各种词汇类型和用法,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清晰的词汇图景。

2. 从简到繁的探讨方式蒋绍愚先生在书中采用了由简到繁的探讨方式,首先介绍了古汉语的基本词汇概念,然后逐步展开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深入讨论。

这种探讨方式有利于读者逐步深入了解古汉语词汇的丰富内涵。

3. 文章的总结与回顾在全书的结尾,蒋绍愚先生进行了对古汉语词汇的总结与回顾。

他概括了全书的要点,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并对古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这些总结和回顾对读者理解古汉语词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古汉语词汇纲要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蒋绍愚先生在书中对古代汉语的词汇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揭示了古代汉语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古汉语词汇的重要性,也对古代汉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结论古汉语词汇纲要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蒋绍愚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将古代汉语词汇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窗口。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领略古代汉语的魅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古汉语词汇纲要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感谢你的阅读!古汉语词汇纲要是一部关于古代汉语词汇的经典著作,作者蒋绍愚先生在书中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

本篇文章将以全面评估和个人观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古汉语词汇纲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独特魅力进行深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先生的历史词汇学研究-蒋绍愚【精编】王力先生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蒋绍愚 2009.12(一)训诂学和词汇学1、旧训诂学和词汇学的不同:方法的差异。

“《四库全书提要》把小学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字书之属,第二是训诂之属,第三是韵书之属,……若依语言学的眼光看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一是语义之学。

这样,我们所谓语义之学(semantics)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

但是,在治学方法上,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向来不大喜欢沿用训诂学的旧名称。

这里因为要显示训诂学和语义学在方法上的异同,才把语义学称为新训诂学。

“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

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

先秦的字义,差不多成为小学家唯一的对象。

“我们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能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新。

文集19) 训诂学,1947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它们(按:国故和新派)是互相排斥的。

”“直到1947年,王力发表了他的《新训诂学》,其中讲了‘旧训诂学的总清算’,提出了‘新训诂学’,才算跟旧派宣告了决裂。

”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章?结语。

文集12)可见,王力先生自己对《新训诂学》是十分重视的。

2、但王力先生没有对训诂学一概否定。

《中国语言学史》紧接着说:“新派也有自己的弱点。

在“小学”作为经学附庸的时代,小学家几乎都是经学家,个个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窥。

顾江戴段和王氏父子自然不用说了,即从章炳麟、黄侃而论,其中国史料知识渊博,远非新派所能望其项背。

在封建时代,并没有所谓专门家,有的只是‘博学鸿词’,所以著名学者的学问都是全面的。

……新派的语言学者一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

……曾经有一个时期,似乎所谓语言学只有方言调查,或者加上古音拟测,不但把中国传统的‘小学’置之不顾,连现代语言学也研究得不全面,更谈不上渊博了。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章?结语。

文集12)“训诂学有它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 (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1962。

文集19)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训诂学。

王宁《试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旧质的终结》(1990):“终结指的是这种科学原始状况的终结。

”(二)历史的观念1、各个历史阶段的语言有同等的研究价值。

“我们要研究语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念。

……(旧训诂学)只着重在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则很少道及。

新训诂学首先应该矫正这个毛病,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

”(新训诂学)“小学家把古代语言(主要是先秦语言)放在一个平面上研究。

忽视了它的历史发展。

段玉裁偶然讲一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已经是凤毛麟角,他没有系统地讲语言的发展,也够不上称为历史语言学。

” (中国语言学史?全书的结论。

文集12) “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观点。

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的观点。

文集16)2、研究古代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应该时时留心每一个字的新旧意义,咱们首先要问:这个意义是什么时候就有了的,其次要问:这个意义是怎么样产生出来的,”(新字义的产生。

文集19) “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我们首先应该有明锐的眼光,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不能忽略过去。

(脚——胫,仅,再,两——二。

)”(新训诂学。

文集19) “语言是发展的,所以古今的词义是有变化的。

……变化大的,令人看不出历史联系来。

……变化小的,又令人根本不知道有变化。

……我们这里只谈变化小的,因为变化小容易为人们所忽略,而它们已足以证明词义的演变一般是渐变而不是突变。

”(汉语词汇史?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文集11)就是词义考释也要作历史的研究。

汪维辉《再说“句似”》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1《五灯会元》卷十九“当须举与大众,请已后分明举似诸方。

”举与?举以?举似“从前的文字学家也研究语源,但是他们有一种很大的毛病是我们所应该极力避免的,这就是‘远绍’的猜测。

……此外另有一种情形和这种情形相近似的,就是假定某一种意义在一二千年前已成死义,隔了一二千年后,还生了一个儿子。

例如‘该’字。

《说文》云:‘军中约也。

’……‘应该’的‘该’……”(新训诂学,1947年。

文集19)(三)语言的社会性1、常用词、常用义和僻字、僻义。

2、词汇和社会、文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

这也是一个普通语言学的原理。

我们研究语言,就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

” (我的治学经验。

文集20)“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语言的词汇所表达的,应该都是经常的意义,而不是偏僻的意义。

……我们在注释一句古书的时候,除非有了绝对可靠的证据,否则宁可依照常义,不可依照僻义。

依照僻义,曲解的危险性是很大的。

”“还有一种情况,连僻义也谈不上。

那就是;字书中虽然说某字有某种意义,但是在古人的著作中无从证实。

例如《说文》: ‘殿,击声也。

’又如《广雅?释诂》:‘乡,救也。

’根据语言) 社会性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愿不相信字书。

”(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文集19“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古代汉语?第一单元古今词义的异同。

)“曾经有人提及过文字学和文化史的关系,有许多的语源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其实何止如此,一切的语言史都可认为文化史的一部分,而语义的历史又是语言史的一部分。

” (新训诂学。

文集19)“概念的一般化,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在今天的社会里显然不需要像畜牧时代那样把畜生区别得非常细微。

……概念的一般化,又和时代、风俗有关。

(胡子)……概念的特殊化,同样地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些新的概念需要比较特殊的字眼去表示它们。

(贷款)……避讳和禁忌,是概念变更的原因之一。

(雉——野鸡,世——代。

)避亵,委婉语。

”(汉语词汇史?第六章概念是怎样改变了名称的。

文集11) 蒋紹愚《东南西北》,《语苑撷英(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周易?既济)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網罟。

(庄子?逍遥游)(四)词汇和语音、语法的关系“语义学不能不兼顾到它与语音或语法的关系。

关于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前人已经注意到。

……至于语法和语义的关系,向来很少有人注意到。

上面说及‘什么都……’一类的语法(疑问代词后紧接范围副词)是上古所没有的,于是我们知道‘舍皆……’不能解释为‘何物皆……’就是从语法上证明语义的。

试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许多字典都把‘适’解释为‘往也’,然而上古的‘往’字是一个纯粹的内动词,‘往’的目的地是不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上古的‘适’字是一个外动词或准外动词(有人称为关系内动词),‘适’的目的地是必须说出的。

‘往’相当于现代官话的‘去’,‘适’相当于现代官话的‘到……去’,这是语法的不同影响到语义的不同。

” (新训诂学)章炳麟《新方言》:“余,语之舒也。

余亦训何,通借作舍,今通言甚么,舍之切音也。

川楚之间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作啥,本余字也。

”“《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犹言何物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也。

”“我问我的研究生,‘吃饭’这个概念,上古汉语里怎么说,许多人回答不上来。

说成‘食饭’吗,不是的。

‘饭’字在上古汉语里只当动词用,不当名词用。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

’‘饭疏食’是吃粗粮的意思。

那么能不能‘吃饭’译成‘饭食(si)呢,那也不行。

上古没有这种构词法。

上古时代,人们把‘吃饭’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成‘食(shi)’或‘饭(上声)’。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史记?廉颇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的观点。

文集16)词汇和语法的关系:2(1) 词义的演变与语法格式的变化有关。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1告诉,对……说。

又说。

常用于评论。

2叫做,称为。

3认为,以为。

????1、谓+N+D帝谓文王:无然畔援(诗大雅皇矣)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為)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公)谓+I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诗召南行露)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八)2、?谓+N+N1终远兄弟,謂他人父。

(诗王葛藟)3、?谓+N+VP?谓+N+S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黍離)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

(園有桃)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猶未也,又將及難。

(《左?僖24》)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

子爲三覆以待我,我請誘之。

” (《左?襄13》)4、不谓:不料。

庶幾弘古道,伐檀俟河清。

不謂中離別,飄飄然遠征。

(阮侃:答嵇康詩)(2)词的新义产生是由于“语境吸收(absorption of context)”“要” 由表意愿的助动词演变为假设连词(A)我要走了,明天再來。

——助动词(表意愿)(B)我要走了,就不來了。

——假设连词易是變易,陰陽無一日不變,無一時不變。

莊子分明說“易以道陰陽”。

要看易,須當恁地看,事物都是那陰陽做出來。

(朱子语类?卷62)1、要看易=欲看易2、要看易= (若)欲看易3、要看易=若看易今之官司合用印處,緣兵火散失,多用舊印。

要去朝廷請印,又須要錢,所以官司且只苟簡過了。

(朱子语类?卷106)1、要去朝廷请印=欲去朝廷请印2、要去朝廷请印= (若)欲去朝廷请印3、要去朝廷请印=若去朝廷请印(五)语言的系统性“普通语言学里讲了很多很重要的道理。

例如‘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一个原理就很重要,我一生受用不尽。

”(我的治学经验。

文集20)“普通语言学还有这样一个原理:语言的历史发展也是系统的。

从一个时代变到另一个时代,是一个新的系统代替一个旧的系统。

它不是零零碎碎地变的。

所以我们研究语言史决不能零敲碎打,而必须对整个语言系统进行全面的审查。

”(同上)“从前,我们以为,在语言三大要素中,语音、语法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唯有词汇是一盘散沙。

现在,通过同源字的研究,我们知道,有许多词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 (同源字典?同源字论。

文集8)1、以概念场为背景分析词汇系统.在每一个概念域中,都存在一个由各种维度交叉而构成的多维网络。

每个词都处在这个概念域的多维网络中的由这些概念要素交会而成的交会点上。

比如,“打击”这个概念域,除“动作:打击”这一维度之外,还有六个维度,即:a打击的工具,b打击的方式,c打击的对象/部位(“对象”指是人还是不同的物,“部位”指如果是人,那么打击的是什么部位)d打击的力度,e打击的速度,f打击的目的/结果(未实现的是目的,已实现的是结果)。

现代汉语的“夯”,其词义结构是由“[动作:打击]+[对象:物]+[工具:重物]+[方式:连续向下]+[力度:强]+[目的:使结实]”几个要素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