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专题42《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二第三节科普文阅读课件
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对神奇的超低温现象做了生动的描述, 展示了科学在探究自然奥秘、利国利民方面的无穷魅力;蕾切 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审视了化学药品滥用对人类的危害, 批评了人类主宰万物的傲慢心态;刘易斯·托马斯的《这个世界 的音乐》,说明动物界和人类一样,存在着美妙的超功利的音乐, 启发人们纠正人类傲视生命万物的思想;比尔·盖茨的《足不出 户知天下》,通过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展示了科学在改变人 类生活方式方面的美好前景。
性气体,在超低温下会变成无色液体,而这种液体竟是会‘爬’ 的液体!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小杯里盛着液态氦, 当温度降低到-270.96 ℃以下时,小杯里的液态氦会自动沿着 杯壁‘爬’出去,流到大杯中,直到大、小杯里的液面相平为 止!”这里作者用拟人手法描述液态氦的异常现象,传递给读 者既准确又奇妙的信息。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 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 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
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 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 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 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 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 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 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 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 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
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 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 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 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 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 ——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详解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详解现代文阅读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考查了学生对现代文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繁杂,涉及内容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
一、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现代文阅读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对现代文文本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四大类。
二、现代文阅读的主要内容2.1 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把握,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题。
2.2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说明文的内涵,分析说明文的结构,评价说明文的语言。
2.3 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论点,分析论据,评价论证过程。
2.4 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手法和语言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评价文学作品的风格。
三、现代文阅读的主要技巧3.1 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确定答题区间。
3.2 精读精读是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学生需要通过精读,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分析文章的结构,评价文章的语言。
3.3 分析与评价分析与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目的,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与评价,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的策略4.1 积累知识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积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2 加强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锻炼自己的阅读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2025年人教版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5年人教版语文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它描绘了作者在永州游览小石潭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在贬谪期间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小石潭,位于永州城西南二十里,是一座由溪水冲刷而成的小山。
山势险峻,怪石嶙峋,溪水清澈见底。
潭水碧绿,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山峰、树木和天空。
潭边有一座小亭,亭子旁边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小石潭”三个字。
柳宗元在小石潭游玩时,被这里的山水景色所吸引。
他站在潭边,俯瞰着潭水,不禁感叹道:“此潭之美,非人间可比。
”他发现潭水清澈,仿佛能够看到水底的沙石。
于是,他决定在这里住下,细细品味这美景。
在小石潭,柳宗元遇到了一位老渔夫。
老渔夫告诉柳宗元,这里的山水景色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这里的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柳宗元深受启发,决定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有一天,柳宗元独自一人来到小石潭。
他看到潭边的石碑,想起了老渔夫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他拿起笔,写下了一首诗:“小石潭中水,清澈见底。
高山流水韵,悠然见南山。
”这首诗表达了柳宗元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在小石潭的日子里,柳宗元不仅欣赏了美丽的山水,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探讨人生、自然和宇宙的奥秘,共同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这段经历让柳宗元更加坚定了信念,他决定将余生献给文学事业,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几个问题:1.请简要概括《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
2.请分析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4.请简要分析《小石潭记》在结构上的特点。
5.请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汲取一些人生启示。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4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欧洲老鼠”计划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
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
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
”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
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
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
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
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
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之中还有环境因素。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二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 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 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 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 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 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 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 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 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了,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 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应该是敏感的,于 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 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 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 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 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 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 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 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丝毫没 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 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脸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
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 要分析。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
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
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
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
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
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
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
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
他们已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编现代文阅读教师备课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教学案
年度卷别所涉考点选文2015上海卷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地图与理论模型》福建卷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说不尽的萤火虫》——摘编自《新华文摘》广东卷分析作品语言特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2013广东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2012福建卷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作品语言特色《蟋蟀之话》夏丏尊山东卷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析作品语言特色、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古怪的重水》叶永烈——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最新考向1.从材料的选择上看,科普文章兼顾中外作品,内容涉及动物、植物、地理等各方面。
2.从题型上看,试卷有的以“主观题+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也有的以纯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从考查内容上看,注重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分析语言特色”等的考查。
4.从考查趋势上看,新课标全国卷多年没有考查科普文章,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考查的可能性在增大。
1.概念科普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的特征。
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错误!说明的表达方式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2.结构形式科普文作为典型的说明文,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从“概说”到“分说”)、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错误!递进式等。
3.说明顺序科普文的写作顺序有错误!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
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报告与科普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
第二编·第三部分 专题十九 实用类文本阅读
栏目导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 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 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 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 “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 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 以统计。
第二编·第三部分 专题十九 实用类文本阅读
栏目导引
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 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 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 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 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 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 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 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第二编·第三部分 专题十九 实用类文本阅读
栏目导引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 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 的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 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 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 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 这表明中央视锥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 脑传递笑容信息。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 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 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栏目导引
答案: (1)相似之处: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 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 收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 微笑。
第二编·第三部分 专题十九 实用类文本阅读
栏目导引
2.根据本文表述,在哪几种情况下欣赏着 更容易感觉到蒙娜丽莎在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二第二节科普文阅读课件
要语言特征的语句,只有抓住这样的语句进行分 析,才能保证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续表)
回答此类题目,一般的思路是先概括出所具有 “明晓 的语言特点,接着举例,再结合语言特点进行 解题技法 思路” 分析;也可以在明确语言特点后,进行分析, 巧组织 最后举例印证。无论采用哪种思路,都要注意
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 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 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 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 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 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 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 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 ℃左右时呈 板状,在-5 ℃左右时呈柱状,在-15 ℃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 于-25 ℃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
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 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 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 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速度以避 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 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 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续表)
说明方法 分类别 列图表
做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摹状貌
阐述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依类进行说明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做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做比较,通过对共同 点或差异点进行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形象地 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的特征
高三语文人教版现代文阅读理解教案
高三语文人教版现代文阅读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2. 掌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阅读内容;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悉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2. 理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阅读内容;3.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对现代文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选取一篇与高三学生生活相关的现代文,如《逃课的代价》。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意义和价值。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名家名作作为案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要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现代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引入相关话题、讲解文章内容、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高考语文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级病菌日前,加拿大魁北克省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流行病学家雅克·佩潘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
他们发现,一种普通的肠道细茵——一难辨梭状芽孢杆茵历经两年变异,已成为致命的“超级病菌”,它可引起65岁以上老年人和服用抗生素的病人产生严重痢疾,并最终致死。
从2003年年初至今,这种“超级病茵”已使舍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100多名病人死亡,如不采取紧急行动,这种病菌可能引发一场致命传染病的蔓延。
此种病菌引发的痢疾异常严重,因此传染率也很高。
雅克·佩潘预测,今年魁北克省因感染该种变异病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人。
他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医院的投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说,目前加拿大大部分医院床位紧张,只有老人或是病情非常严重病人才“有资格”住院,有许多病人不得不几天或是更长的时间躺在医院走廊的简易病床上。
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医院内的清洁工作也问题多……这些情况都使院内和院际之间的疾病传染率急剧上升,住院实际上并不安全。
同时,这种“超级病菌”的出现再次向人类敲响了不能滥用抗生素的警钟。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医生手里能够对付病茵的武器已经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人类很可能将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截至上世纪末,全世界每年死于细菌性感染的人数已达到2000万,这是40年前的3倍。
造成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由于抗菌药无法控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老代抗菌药物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抗菌药物的临床寿命又越来越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医学工作者开发种新的菌药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两年,抗菌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2.读题,明确题干要点和要求 细读题干,准确全面把握题干要求,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 得清楚,明晰,特别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忌答非所问。这里需要注意有 一个“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 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会从文章主旨的角 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
4.懂得散文由实至虚的特点 散文交汇着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形”的铺展往往是“神” 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多有联系或链接的痕迹。阅读的关键点不 在于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在于记叙、描述中灌注的主体的思想、 感情(虚)。 5.探究散文句段的丰富意蕴 意蕴是散文的灵魂,一般指散文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 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探究意蕴可以讲 “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 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简答题型 × 8.鉴赏词语效果(6分) 8.分析文本构思(6分) 9.分析文本构思(6分) 9.分析细节描写(6分)
从新高考卷来看,散文类文本阅读呈现如下特点: 1.考查采用主、客观题混合的形式,以主观题型为主,选文类型 和题型有所创新。2021年新高考Ⅱ卷分别节选了废名的散文《放猖》和 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选择题型分别对两个文本进行 考查。 2.散文阅读的考查点主要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 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 的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艺 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的体裁特点有关。
2.理解“形”“神”之间的关系 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用了什么标题,选用了怎 样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组织的,又采用了什么线索,还用了 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怎样等。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 在“形”中的情感、思想,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一篇 散文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要重视散文散的“形”和不散的 “神”的和谐统一,它们都从属于“思想”,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 能积极能动地反映“思想”的;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按照“思 想”的“线”组织在一起,它们的排列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三语文考试知识点
《高三语文考试知识点全解析》高中三年,转瞬即逝,对于高三的学子来说,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绩。
本文将对高三语文考试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论据是用来支持论点的材料,论证方法则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式。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在答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
同时,要注意选项中的表述是否与文章内容一致,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错误。
2.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
这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以及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情节发展是小说的骨架,要注意把握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以及情节之间的关系。
环境描写则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要注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散文和诗歌的阅读则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要通过对散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则要注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高三语文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要掌握常见的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则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句式则是文言文的特殊表达方式,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钩〔美〕G.亚历山大詹卡西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当天的晨报。
“亲爱的,有什么惊人的报道吗?"詹卡西太太正忙着往面包上涂果酱。
她总是嫌女仆露茜涂得不好,而自己动手会使丈夫感受到双重的爱。
“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惊人抢劫案,失主被劫十七万美元。
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先生,太太,有个陌生客人要见你们。
"露茜走进餐厅,打断了詹卡西先生的念报声。
詹卡西太太嚷道:“这人真没教养,这种时候来拜访人。
别让他进来,谁担保他不是劫匪。
”说着干脆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去。
露茜说:“我让他在外面等,他问我们有没有丢了钱。
"詹卡西先生说:“请他进来吧。
”说着擦擦嘴,站起来往外走去。
詹卡西太太瞪大了双眼:“你丢了钱?你居然不告诉我,你这天杀的!"可她丈夫已经出去了。
等到詹卡西太太来到客厅时,一个人正把一捆钞票递给她丈夫。
陌生人说:“我揣摩着就是你们遗失的,只有像你们这样住得起阔气房子的人,才会有这么一大笔钱。
”下面的对话詹卡西太太没有仔细听,她在费劲地猜想着丈夫从哪里来的这笔钱。
这太可怕了,丈夫居然对自己不忠实!而且这陌生人居然会送回来,按照报纸的说法,他可以当选为今年拉斯维加斯头号傻瓜……直到陌生人向他们告别,她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
送走了客人,她一言不发,等着丈夫的解释。
詹卡西先生陪着笑脸道:“对不起,亲爱的。
昨天公司给了我一笔奖金,可是我丢了,所以我不敢告诉你。
现在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钱回来了。
"詹卡西太太这才转怒为喜,高兴地把钱点了一遍,锁进了保险柜。
可是到她独自喝下午茶的时候,心里又嘀咕起来。
有哪个公司会发这么大一笔奖金?足足1万元啊!一贯马大哈的詹卡西太太这次却出人意料地细心起来,她决定请私家侦探社帮一下忙。
一个星期后,报告送到了詹卡西太太手中: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他所在的公司没有发过任何奖金。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的特色考法(教案)-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I06.1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的特色考法教学目标把握科普类文章的特色及考法,准确阅读解答科普类文章的各种设题。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近两年来,新高考的信息类阅读主要选择论述类文本为命题对象,但信息类阅读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包括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命题日益灵活的当下,实用类文本也应纳入复习备考的范围。
其中科普类文章作为轮考点,不应被忽略。
科普类文章的选择题跟论述类做题思路是一致的,这里重点针对科普类文本的主要文体知识及常考主观题目进行概括梳理分析。
二题点必备知识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二)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三)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新课标语文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二、高考真题(一)7、【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解释,测试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和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的理解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特别是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抓住它最本质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点。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理解应抓住文章中“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内侧”“内细胞群”。
A项错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是胚胎的支持组织,不包含其中。
C项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的解释。
D项由第二段可以看出,成年干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所以“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不正确。
【答案】B。
8、【解析】该题重点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比较简单,A 项只是说成年干细胞的分布,与生物学家判断无关。
【答案】A。
9、【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该题错在把原文中的“基本上”与“也有一定”说成肯定,在整合信息时故意设置障碍。
A依据第二自然节前半部分,C依据第二自然节后半部分,D依据第三段。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A项说法太绝对,只是在鼠身上的实验去得结果,把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说到人身上。
10、【答案】A。
(二)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
能力层次为D级。
根据原文“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D项明显不是原因。
【答案】D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次为C级。
题干是“”,关键是一个“急需”,在A、B、C、D四个选项中,显而易见D项最“急需”。
【答案】 D9.【解析】A说“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而原文却是“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把“多数时候”改成“都”把特称判断说成了全称判断,A项错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2节 概括段(层)意主题课件 人教大纲版
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 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 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 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 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 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 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 品文》等。
2.(2009·江苏)《上善若水》(原文见第1节 “真题体验”) 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 能力。信息点主要集中在第四、九段,找准这 两段进行准确归纳。 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 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 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 效长久:至今仍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 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第2节 概括段(层)意、主题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7·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 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 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 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 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 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 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 答王敬轩的双 ,“她”字和“他”字的创造,就 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 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 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 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 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42)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涵盖面很广。
天地生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应用学科,无所不包。
但是,从高考选文来说,它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一样,前面用“一般”作限制。
从文体上说,主要是选用说明性的文字。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要领高考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是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换言之,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
为此,阅读应注重下列四点: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科学概念的。
而文中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
因此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的第1题往往就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近两年如2002年第1题“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2003年第1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都是如此。
换个角度说,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词语来表达的,因此,理解基本概念,又可以说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即理解作为科学概念的重要词语。
在具体的文章中,基本概念的含意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如“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
”也有分散表述的,如前面曾引用过的《转基因作物》对“转基因作物”的阐释。
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如果属后者,就需要有一个筛选、提取、整合的过程。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里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的,是指突出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比较丰富,语言比较精练的句子,与文学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这里只考查对句子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析,一般不涉及表达技巧。
不过,过去侧重于对句子本身的理解,如: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像这样的题目就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即找句子主干)便可认定C项是正确的。
换言之,这句话是说明肠脑的物质构成的。
近年来理解句子的试题有所变化,即在理解句子的基本上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如2003年的一道试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加大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这道题的四个选项都不是来自题干中文句的本身,而是来自文中的其他段落,不过依据“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灾难”这一标准,也可看出答案是D。
因为D项说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束手无策”,而不是说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害。
3.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高考常有这样的分析、综合性的试题,如1999年:“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2002年“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等。
这类试题,不论要求说明“根据”,还是要求分析“原因”,在文中涉及的面都比较宽,都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作筛选和整合,否则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其实,阅读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整合,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看法,所获得的信息才会有实际的价值。
4.能根据内容作合理推断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以得出新的结论,这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
这里强调推断的“合理”,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正确,推断的过程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事理。
只有这三者具备,推断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譬如2003年第10题D项:“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文中说:“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
据此可以推出“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加“有可能”意味着不排斥其他因素的作用,表达准确。
可见该项正确。
而B项说:“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这样的推断则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欧洲滑雪运动能继续也只是具备了一个条件,还有其他条件呢?推断却忽视了这一点。
再则,文中指出全球变暖“使台风将频频涉击日本”,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只能减少袭击的次数,而不能使之“远离日本”,可见该项是错的。
因此,在判断推断正误时,一定要注意推断的“合理”性。
上列四点,归纳起来说,阅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就是要把握文中所阐释的科学道理,又因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语言是相当严密的,所以阅读时要十分重视准确理解文章的语言。
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沙尘暴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
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和细砂被吹动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
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
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的云,最终化作降水。
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
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
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
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
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这篇文章题为“沙尘暴”,而且是围绕“沙尘暴”来展开论说的,那么究竟何谓沙尘暴,这是首先要正确理解的。
第7题列出的四种解释都来自原文,最准确的是A项。
B项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可排除。
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风化物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并没有解释沙尘暴的含义,也可排除。
D项也是说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也不算作解释。
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
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选A。
“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答案是B。
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体会。
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都有一定的干扰度。
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一定的作用,基本上用的是原文句子,符合原意,是正确的。
C项除“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都是用原文的句子,符合原文意思。
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简化,并无实质性改变。
而B项说“沙尘逐渐集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符合文意。
因为沙尘暴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理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