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比较翻译动机论_文军
ABC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呼啸山庄》中译本为例
文化学研究ABC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呼啸山庄》中译本为例陈燕燕(安徽省肥西中学,安徽肥西231200)摘要:刘宓庆提出原语语词审*依据"准(Appropriateness),*(Beauty),精(Compactness)"原则,本文认为此原则亦是文学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
本文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从*学角度运用ABC原则进行对比赏析,得出结论:让译文有审美价值,让读者的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应该是每个文学翻译者势力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文学翻译“准美精”审美1.引言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翻译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普遍关注,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在不懂得文学作品原文语言的情况下,翻译文本成为阅读的唯一根据。
由此,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文学翻译工作者担负的责任可见一斑。
谈到文学翻译,首先要清楚文学及文学翻译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学的定义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第6版/。
丄:与"')简言之,文学是一艺术,要以之受和之%对于文学翻译,先生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学的翻译是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读者在读译文的时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和美的享受。
”(引自1954年8月茅盾在文学翻译工作的)%先出的文学翻译“”到“文学翻译是种语言文化的竞赛,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的是成为翻译文学”(,2005)。
可见,和文学翻译的一个原是艺术性,本文将从翻译学的角度赏析世界名著Wuthering Heights的中文翻译。
先出原语语词的审美依据ABC原则,:准(Appropriateness),美(Beauty),精(Compactness)(刘宓庆,2005:120)。
原语的语词要此原据,译文的语词要此原则。
本文将以此为,原典句段,分的译本。
2.《呼啸山庄》及作者简介《》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希刺“爱——————人性”时形的。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桥梁,而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更是需要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的。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忠实原则、信达原则和文采原则。
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原则来分析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忠实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忠实原则尤为重要,因为政治类文本往往涉及到国家、政府、政策等重要议题,一字一句的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的误解甚至冲突。
译者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必须要严格遵守忠实原则,不可擅自增删原文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含义。
只有忠实于原文,才能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意图。
信达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让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译入语的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语和句式,保持译文的通顺流畅。
政治类文本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定的政治术语,译者需要在保持忠实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确保译文既准确无误又通顺易懂。
只有做到信达原则,才能让译文更好地融入译入语的语境中,得到读者的认可和理解。
文采原则是指译文要具有艺术的美感和表现力,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风采和韵味,又能够在译入语中产生相同的效果。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文采原则可能相对次要,因为政治类文本更注重准确性和权威性,而非华丽的言辞和修辞手法。
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文采也能够增强译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使读者更愿意接受和理解译文。
译者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也需要灵活运用文采原则,适当增加一些译文的修饰和修辞,使译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十分重要且复杂,需要译者充分考虑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确保译文的准确性、通顺性和艺术性。
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做到翻译工作的水到渠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政治类文本的含义。
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访谈及启示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 )教授访谈及启示张㊀汨(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㊀[收稿日期]㊀2020-03-28㊀[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朱生豪译者档案的建构与研究 (19YJC740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张㊀汨(1988 ),男,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㊂[摘㊀要]㊀作为翻译研究图谱中的重要部分,翻译批评持续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考虑的因素也从语言转换逐渐过渡到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认知等宏观和微观因素㊂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界的执牛耳者,自1977年以来持续关注翻译批评研究,访谈中豪斯教授详细论述了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前者包括目前对该领域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㊂最后,访谈人进而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提出几点思考和展望㊂[关键词]㊀翻译批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9106一㊁引言自1972年霍姆斯(James Holmes)勾勒出翻译研究图谱以来,翻译批评作为应用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1],因为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主要纽带 [2],因此也产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如不同学者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3-7],以及对不同文体的翻译批评著作,如文学翻译批评[8-9]以及科技翻译批评[10]等㊂德国学者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的高产学者,她于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获得英语和西班牙语翻译与国际法学位,之后在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Toronto)获得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获得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和西班牙卡斯特利翁海梅一世大学(University of Jaume I,Castellon)荣誉博士学位㊂豪斯教授现为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以及希腊希美大学(Hellenic AmericanUniversity Athens)杰出教授,她曾经担任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IATIS)主席,其研究兴趣包括翻译学㊁对比语用学㊁话语分析㊁礼貌原则㊁英语作为通用语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㊂1977年出版了‘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4]之后,对所提出的翻译评估模型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翻译质量评估:修订模式“(1997)[11]以及‘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2015)[12],同时上述作品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13-14]㊂可以说,豪斯教授持续关注翻译批评领域,因此其对相关研究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系统地了解翻译批评研究㊂鉴于此,笔者与其就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开展了对谈①,前者包括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进行了反思,以期推动研究发展㊂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二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名张汨(以下简称 张 ):豪斯教授您好,很高兴能够与您就翻译批评研究开展面谈㊂霍姆斯在1972年宣读的‘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5]一文中对翻译批评进行了勾绘,认为它是翻译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并且应该是应用翻译研究的一部分㊂您觉得翻译批评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豪斯(以下简称 豪 ):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的一个核心分支,我们可以据此建构相应的翻译理论㊂张:2015年您的新著‘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12]出版,在该书中您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integrative model)㊂您认为这种新的模式与之前的相比,其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豪:修改后的这个模型的优点如下:新模型重组了分析的维度;将语料库研究与体裁进行整合,并将二者运用在分析框架之中,同时提供了对神经影像学等新学科的反思,并详细阐述了对有声思维(TAPs)和行为实验研究的批评㊂此外,该模型还对全球化㊁语料库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翻译批评研究中的作用做了相关思考㊂张: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研究还是会或多或少对译文质量做一些评价,但是随着翻译研究总体上从规约走向描写,近十年来翻译批评的研究成果似乎有些停滞不前㊂我看您最新的模式中除了考虑到语言因素之外,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非文本的因素,您认为这个新的模式是不是也意味着翻译研究从规约到描写的变化呢?豪:是的,虽然模式一直是基于对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详细对比以及分析之上,但我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并不是规约性,而是描写性的㊂张:如果说您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是描写性的话,那么我想该研究称谓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中国翻译学界㊂我们通常会用 翻译批评 (translation criticism)[16]㊁ 翻译评价 (transla-tion evaluation)[17]或者 翻译评估 (translation assessment)[18]这几个术语来指称,但对很多中国研究者而言,批评或者评价往往意味着要区分好坏优劣,也就是做出价值判断,这样是不是就会让人觉得该研究是在作价值判断?豪:在德语中, 翻译批评 (Übersetzungskritik)㊁ 翻译评价 (Übersetzungsevaluation)和 翻译评估 (Übersetzungsbewertung)三者在意思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者可以说三者是同义词,所以可能对于使用德语来指代该研究的学者而言,上述任一术语都不会产生误解㊂但你提出的问题我能够理解,可能在中文语境下,我们确实需要考虑用某个固定译法来指代这门子学科,因为翻译批评不仅仅是做出价值判断㊂所以,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需要选用较为清晰的术语来指称此研究㊂张:非常感谢您的建议㊂我国有学者曾经甄别过上述三个概念并指出: 翻译批评 统摄了翻译评价和翻译评估,即翻译批评是 种 ,翻译评估和翻译评价是 属 ㊂换用语言学的说法,翻译批评是上义词,它既包括对文本的批评,还涵盖对翻译思想㊁活动㊁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等的评论 翻译评估和评价都是下义词,它们更多地围绕文本本身,主要从语言学的文本分析角度评估译文的质量,基本与前述狭义的翻译批评界定异名同指㊂ [19]47因此,为了让中国读者更明白我们要探讨的是从广义的社会㊁文化等视角,同时结合语言对比来开展研究,在本访谈中我们仍旧使用 翻译批评 这一术语,同时也和霍姆斯提出的术语保持一致㊂豪:是的,在德语中三者是同义词,我一直这么认为㊂用 翻译批评 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㊂三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实张:可以说翻译学长期附属于语言学之下,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一直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随着翻译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以及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的先后出现,语言转换似乎一度有被排斥在翻译研究之外的危险㊂而您在新著中重申了语言层面研究在翻译批评中的重要性,并认为我们对 对等 (equivalence)的理解有误,您能再详细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吗?豪:我认为 对等 在翻译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将其从翻译研究中排除㊂ 对等 通常被错误地等同于 相同或同一性 (identity),而 对等 这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其含义应该是两个文本在其各自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同样的价值,不多不少㊂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3㊀张: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在翻译批评中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必定会发现一些偏离(deviation)现象,或者您所说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以及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前者是目标文本的信息比来源文本呈现的信息要多,而后者则相反,因此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呈现信息之间出现了偏离㊂那么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是否可以看作是翻译批评的标准呢?豪: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而是文本之间的对等,因为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㊂所以,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是翻译批评的基石㊂张:您最新翻译批评模式首先在语言层面进行了创新,融入了对比语用学的相关理念,而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这是不是表明我们在进行翻译批评研究时,除了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外,还应该考虑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呢?正如您刚才说的,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而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将语用因素考虑在内,是否能够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呢?豪:是的,你说得很对㊂我们应该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考虑在内,并且文本也是在特定时间点上语言实际运用的实例㊂张: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在近十年异军突起,您在新著中也谈到使用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析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㊂您能否谈谈使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呢?豪: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运用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超越使用单个译本作为实例的阶段,能够通过数据检索和处理寻找出单个译本的总体文体特征㊂张:除了使用语料库这种研究方法之外,要想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还有哪些研究方法值得推荐呢?豪:我觉得应该将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作为翻译批评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目前翻译批评中上述研究比较少,所以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以上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㊂张:除此之外,在新的模式中您还提出需要融入认知翻译研究方面的内容㊂我的理解是,译文除了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不同译者的认知能力的影响㊂比如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位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处理就会有不同,这就是认知能力因素的影响所致㊂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呢?豪:是的,非常正确㊂张:那么,我们在做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认知因素呢?豪: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迁移知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 文化过滤 (cultural filter)概念中的跨文化差异知识㊂张:非常感谢您对新评估模式的分享和介绍㊂对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具体操作,我还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㊂首先,如果在翻译质量评估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我们提及的众多因素,那么其可操作性如何得以保证呢?豪:我建议使用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的方法㊂它们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㊂目前很少研究者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角度针对不同翻译开展研究㊂同时,研究者还可以使用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实验性研究,由不同的译者进行翻译,这可以确认模型是否有效㊂张: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文学作品在被翻译时,往往会被增删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时,应该如何操作呢?豪:总体来说,我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显性翻译的方法㊂张:最后请您谈谈,今后翻译批评研究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还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突破口?豪:我觉得翻译批评研究今后应该将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结合在一起,这将是翻译批评研究中一个大的飞跃㊂张:谢谢您的分享,我相信您的这些见解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我也希望您的这些观点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推动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㊂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向您学习!豪:也感谢你的来访,保持联系!四㊁访谈人对翻译批评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展望㊀㊀在翻译研究图谱中,翻译批评研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述访谈中,豪斯教授基于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对翻译批评的名与实阐述了相应观点,基于访谈内容,本访谈人就如何推动翻译批评研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究做以下四点思考:首先,就翻译批评研究本身而言,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 批评 一词的含义并非是单纯地指出译文正误㊂正如许钧所言: 在理论上往往对翻译批评中的 批评 两字的理解过于狭隘,把 批评 局限于 评说好坏 的范围,纯粹是一种 正误性的评判 ㊂ [20]75从上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别,汉语和德语对 批评 一词的所指有所差异,德文中 翻译批评 翻译评价 或者 翻译评估 的意思差别不大,而在汉语中 批评 似乎难以摆脱评判译文好坏的含义㊂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翻译批评定义的流变,便可看出我国学者对翻译批评认识的深化,如许钧将翻译批评定义为 对这种转换活动(信息再现活动㊁语言转变活动㊁符号转换活动和内容传播活动)的合理程度和转换结果的等值程度作出评价 [8]44,刘树森认为翻译批评是 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 [21]184,文军认为翻译批评应该 不仅包括评价翻译活动的结果(译品),还包括追溯翻译过程(分析与评论译者动机㊁工作态度㊁翻译方法等) [22]65㊂可以发现,对翻译批评的定义已经从狭义的译文点评过渡到综合考虑社会㊁历史㊁文化㊁译者个体因素等情况的影响[23],这也契合翻译研究经历的语言学㊁文化学㊁认知社会学等各种范式的转换㊂同时需要明白的是,不论我们使用翻译批评㊁翻译评价或者翻译评估,研究的所指应该是同样的内容,即对译文及其生成过程的各个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估㊂其次,就翻译批评的研究内容而言,当前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基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翻译批评的开展不能脱离译文生成的环境,正如豪斯所言,翻译批评研究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翻译过程中㊂由于翻译学长期附属在语言学之下,原文和译文对比一直是研究中的金科玉律,而 20世纪中后期,翻译批评研究范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㊂翻译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把翻译看成文字的对比和语言层面的转换,也不再局限于原文和译文这两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 [24]148,因此任何译文的生成都具有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就当前翻译批评研究而言, 科学的批评精神意味着翻译批评第一不能把原文本(甚至原语言)当作批评的归宿与标准 [20]284㊂当然,由于翻译批评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因此原文和译文对比是翻译批评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我们应该将其当作出发点而不是最终的归宿,这就需要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翻译过程来推动研究的发展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翻译过程并不是狭义的文本转换过程或者基于实验的 黑匣子 研究,而是广义上的译文生成过程,包括译者㊁出版商㊁编辑者㊁校对者甚至作者等等,例如许诗焱基于葛浩文档案㊁书信㊁合同等重新审视了国内研究界对葛浩文翻译行为批评中的一些误读,通过档案材料的研读指出葛浩文对中国文学译介行为具有严谨的态度㊁始终站在中国立场并且出于对中国文学的热爱㊂[25]随着翻译研究从规约走向描写,翻译批评研究也应该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还应该注重解释文本分析的发现㊂再次,就翻译批评的文本体裁而言,由于 翻译研究领域的惟文学思维㊁文学翻译批评自身的便利和翻译学者的学术背景 [26]1,翻译批评研究长期以来也主要关注文学翻译,但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翻译史中,比如科技翻译行为也是重要的一环[27],因此翻译批评研究还可以围绕科技翻译文本及行为开展,尤其是当前中国典籍 走出去 的背景下,科技典籍及其译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8],那么历史中的这些科技(典籍)文本翻译行为以及相关译者的翻译风格㊁特色以及受到的社会㊁文化㊁历史因素等问题都值得翻译批评研究关注,例如黎昌抱㊁杨利芳探究了傅兰雅(John Fryer)主编的‘格致汇编“及其翻译的‘化学鉴原“对中国近代科学术语译名的影响[29],许明武㊁王烟朦基于史料梳理钩沉了傅斯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与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30],而这些翻译行为必定有社会㊁文化以及译者认知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科技体裁文本开展翻译批评研究也是我国研究者可以思考的问题㊂最后,就翻译批评的研究视角而言,如果说翻译批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原文和译文对比过渡到重视解释文本对比的发现,那么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便十分重要㊂上文提到,在摆脱语言学桎梏之后,翻译学的发展经历了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研究视角已经扩展到了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如意识形态㊁诗学㊁赞助因素㊁场域㊁惯习㊁资本㊁网络㊁系统等等,研究者采取这些视角来对译文特征以及翻译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5㊀行解释㊂除了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之外,研究者还需要有历史观,因为译本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所以这 从根本上决定了翻译批评也同样应该树立一种历史观和发展观,无论对翻译现象㊁翻译事件的考察,还是对翻译作品的文本评价,都应立足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充分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㊁社会㊁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31]5,例如张汨考察了朱生豪翻译手稿与不同时期刊印本之间的差别及其历史成因,发现不同版本的朱生豪译文存在差异[32],如形式上从繁体字逐渐过渡到简体字,内容上不断向现代汉语表达靠近等,而这都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㊂如果研究者没有这种历史视角的话,所得的结论可能就会有失偏颇㊂综上,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展可以综合各个学科的视角,这也符合当前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属性,而也只有通过不同视角对翻译行为进行审视,才能够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论㊂注释:①笔者于2016年6月赴希腊希美大学豪斯教授办公室与其面谈并形成本文基础,在论文撰写和投稿修改过程中与其进行了数次电子邮件交流㊂访谈原稿用英文撰写,豪斯教授对英文进行了审订;访谈译文为作者所译,文责自负㊂[参考文献][1]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184.[3]REISS,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 [M].Manchester:St.Jerome,1971/2000.[4]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M].Tub-ingen:Gunter Narr,1977.[5]WILLAIMS,Malcolm.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n Argu-mentation-Centered 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4.[6]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MUNDAY,Jeremy.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M].London&New York:Rutledge, 2012.[8]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9]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1]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Revis-ited[M].Tubingen:Gunter Narr,1997.[12]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5. [13]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House‘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介述[J].中国翻译,2003(1):60-62. [14]李菁,王烟朦.翻译质量评估的新里程:‘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评述[J].中国翻译,2015(3):63-65. [15]HOLMES,Jame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VAN DEN BROECK,Raymond(ed.).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msterdam:Ro-dopi:67-80.[16]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6):11-15.[17]黄振定.文学翻译评价的科学性及其科学论[J].外国语, 1999(4):49-56.[18]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J].外语学刊,2016(3): 84-94.[19]司显柱.翻译批评:概念甄别与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46-49.[20]许钧.翻译论(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1]刘树森.翻译批评[Z]//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84-187.[22]文军.翻译批评:分类㊁作用㊁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 2000(1):65-68.[23]文军,王瀚.翻译批评理论的形成㊁发展与体系的创立:中国近30年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概论[J].民族翻译,2008(2): 3-9.[2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许诗焱.葛浩文翻译再审视: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J].中国翻译,2016(5):88-92.[26]韩子满.翻译批评的惟文学思维[J].上海翻译,2019(5): 1-6.[27]方梦之,傅敬民.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外国语,2018(3):67-75.[28]刘性峰,王宏.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67-71.[29]黎昌抱,杨利芳.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J].上海翻译,2018(3):15-19. [30]许明武,王烟朦.傅斯年翻译观对科技典籍英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7(1):40-42.[31]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1-8. [32]张汨.文本呈现过程研究:朱生豪翻译手稿与刊印本的历时描写分析[J].外文研究,2020(1):52-29.[责任编辑㊀董明伟]9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An Interview with Prof.Juliane HouseZHANG M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330022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s been receiving consisten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undergone research shift from linguistic conversion to soci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Professor Juliane House has been leading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 with works produced since1977.In this interview sh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The former includes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this field and the latter involves the persp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ologies adopted in the related research.Finally the interviewer provides some insight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name and nature Juliane House research prospects。
翻译必读书目
翻译必读书目生态翻译必读书目:1.《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2.《翻译生态学》,许建忠,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1月.语言学视角翻译书目:1.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换言之:翻译教程》),Mona Baker,Routledge, 1992.2.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语篇与译者》),Basil Hatim & Ian Mas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3.《语用学翻译研究》,曾文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清单1. Susan Bassnett & André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2. Basil Hatim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3.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4. Leo Hickey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语用学与翻译》5. 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翻译问题探讨》6. Wolfram Wilss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翻译学:问题与方法》7.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8.Basil Hatim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语篇与译者》9. 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10.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描述翻译学及其他》11. 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2. Mary Sn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翻译研究:综合法》13. Kathleen Davi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解构主义与翻译》14. Maria Tymoczko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15. David Katan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16. Theo Hermans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Approaches Explained《系统中的翻译:描写和系统理论解说》17. Luise von Flotow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Feminism’《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18.Er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9. 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20. Mona 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百科全书》21. Eugene A. 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译科学探索》22. 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23. Andr⑥ Lefevere (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24. Andr⑥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Fame《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25. Katharina 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26.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27. 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3rd edition)《翻译研究》(第三版)28. Jenny Williams & Andrew Chesterman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Translation Studies《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29. 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词典》。
翻译伦理——安东尼·皮姆翻译理论研究及实例分析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3, 11(9), 3925-393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ml https:///10.12677/ml.2023.119526翻译伦理——安东尼·皮姆翻译理论研究及 实例分析唐瑜瑜*,李莉华#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7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9日摘要 本文介绍并梳理了安东尼·皮姆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他的合作共赢翻译伦理观和其中的交易成本与风险控制思想,基于此,作者分析了该理论思想在作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得出结论,该译本的译者比较符合安东尼·皮姆翻译伦理观的指导,以沟通协调两种不同文化的身份,成功地实现了翻译活动的合作共赢。
关键词安东尼·皮姆,翻译伦理,莫言,《天堂蒜薹之歌》Translation Ethics: A Study of Anthony Pym’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ase StudyYuyu Tang *, Lihua L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ul. 21st , 2023; accepted: Sep. 4th , 2023; published: Sep. 19th , 2023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Anthony Pym, including his co-operative and win-win translation ethics and the thought of transaction cost and risk control.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in Mo Yan’s Garlic Bal-lads . The translator of this book is in line with the guidance of Anthony Pym’s translation theory, *第一作者。
贝尔曼理论下_兵车行_两译本对比分析_文军
1.引言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以其精湛的诗艺备受推崇,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有“诗史”之称,《兵车行》这首诗则鲜明地体现了其诗歌“诗史”的特征。
《兵车行》用诗歌的艺术形象反映历史现实,表达了诗人的是非见解和爱憎分明之情。
这首诗千百年来不仅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许多汉学家和翻译家的青睐,并被译成多个版本传播到世界各地。
诗歌的翻译相对于其他体裁的翻译来说,难度较大,“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许渊冲,2003:110-111),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的问题。
在选择翻译原则或翻译策略时,很多情况下,译者会选择“归化”的策略,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Venu-ti,1995:20),忽略外来词的“异”,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Schleiermacher 1813/1992:42)。
这种归化译文实质上是“根据种族中心主义思想,迫使外语文本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Venuti,1995:20)。
受到自身文化和语言影响,这样的翻译将原文以透明、流畅和隐形的方式直接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译文,译文的异质性成分减到最少。
这样,读者可以清晰明了地理解诗的内第11卷第3期2013年9月Vol.11No.3Sep.,2013英语研究The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贝尔曼理论下《兵车行》两译本对比分析文军曹思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摘要:弗莱彻和艾思柯均是汉语古诗英译的专家。
本文以杜甫名诗《兵车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弗莱切和艾思柯的两个译本,以贝尔曼的“否定分析”理论为基础,试图验证贝尔曼的12种“变形倾向”是否存在于翻译的过程当中,并进一步证实了“肯定分析”对翻译“异”的考验,提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的错误倾向。
关键字:贝尔曼;否定分析;变形倾向;肯定分析;《兵车行》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73(2013)03-0048-08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of Song of the Conscripts Based on Berman’s TheoryWEN Jun CAO Si-qiAbstract:W.J.B.Fletcher and Florence Ayscough are both the experts in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Based on Berman’s theory of Neg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sets Song of the Conscripts(one of Tofu’s masterpieces)as the research data.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Fletcher and Ayscough,this paper attempts to test if the twelve deformation tendencies precisely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on,and further confirms that the Positive Analysis could pass the test of“foreignness”,aiming to remind the translator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formation tendencies in translation.Key words:Berman;negative analysis;Deformation Tendency;positive analysis;Song of the Conscripts收稿日期:2013-03-06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WYB02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科研基金(项目编号:YWF-11-06-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1. 引言1.1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政治类文本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在国际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涉及到国家间的关系、政策的传播以及国际议题的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政治类文本往往包含着国家间的利益,对话的关键信息以及政策的指向,因此翻译工作需要保持准确、严谨和专业。
在跨文化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价值、政治立场和国家形象的传递和表达。
1.2 目的论三原则的介绍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原因,以及翻译作品的实际应用,来指导和规范翻译实践。
而目的论的三原则,即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原貌还原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原貌和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情感和特色。
这一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往往涉及到重要的政策、立场和宣言,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态度,避免歧义和误解。
其次是信息传递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注重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内容,确保译文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通常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倾向,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以确保政策宣言和声明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准确理解。
最后是语用调整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变换,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政治文本涉及到各国政策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背景和理解水平,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修饰,以确保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000字】2. 正文2.1 目的论三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目的论三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原则。
这三个原则分别是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
文军主编_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_序_谢天振
2007年3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March2007第7卷第1期Researchin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Vol.7No.1在先后收到文军教授主编的《中国翻译批评百年回眸———1990-2004中国翻译批评论文、论著索引》、《中国翻译教学五十年回眸———1951-2005中国翻译教学研究论文、论著索引》和《中国翻译史研究百年回眸———1880-2005中国翻译史论文、论著索引》之后,又收到文军教授的电邮,称他主编的又一部“资料索引”《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1894-2005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论文索引》即将出版,并希望我能为之写一篇序。
说实话,由于自己并不善于写序,所以对于朋友、同行要我写序的请求,我向来是能推则推。
但唯独这次对文军教授的写序请求我没有推辞,而是欣然答应的,这是因为我觉得文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事情太重要、也太难能可贵了,所以很有必要借写序的机会对此作一个呼吁,以引起学界有关人士对此事的重视。
大凡从事文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包括目前在学的研究生们,他们都会知道,有一本他们所在领域的“资料索引”是何等重要,对他们的研究将带来何等的便利。
但是,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资料索引”的重要,但真正能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去编篡“资料索引”的人,却屈指可数,因为编篡“资料索引”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它需要编纂者付出巨大的精力与时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中爬梳剔微,然而所得回报却甚少,甚至有可能不被承认为科研成果。
而文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却编纂出了不是一本、而是一整套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有关的“资料索引”,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了!然而,上面所言关涉的还仅仅是科研工作者的踏实学风、认真态度和所付出的辛劳,而我从这套“资料索引”中更看出了文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对于翻译研究清醒的学科意识。
众所周知,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通常都会由三个大的研究领域组成:理论、批评和学科史。
譬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就组成了文学研究这门学科。
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
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应用翻译理论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翻译事业发展的基础,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过去我们在翻译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清了翻译教学与翻译学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厘清了翻译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翻译教学方法,但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翻译教学过程、对象、目标、方法、内容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今后的翻译教学研究应在注意保持理论研究前瞻性的同时,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对翻译课堂教学实践的单一研究扩大到对翻译专业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教师发展、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教材开发、翻译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
2008年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体化多方位研究的趋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和翻译能力成为研究重点,但翻译教材建设、翻译教师发展和翻译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
仲伟合、穆雷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辨析开始,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经历的几个阶段,从诸多方面论证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提出翻译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了翻译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中的教学侧重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解析了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模块,区分了翻译专业本科、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教学和“4+1双学位”三类教学的对象及其要求,具体明晰了不同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勾勒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层级与特色,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宏观的结构性指导。
穆雷还提出了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想。
苗菊、高乾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阐明术语学对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翻译专业教学中设置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苗菊、朱琳介绍国外大学本地化翻译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分析本地化与翻译的关系,提出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王京平以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为参照,讨论我国硕士翻译专业课程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共情论文
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共情论文摘要:译者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不仅要读懂作品的文字,更要读懂原作者的思想,要站在原作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对一篇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在充分理解原作者和作品的基础上,准确传达原作者思想。
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做到与原作者完全同心理,但是通过对原作者和其作品的研究探索,译者就能做到与原作者的适度共情,也就能更好地传达原文思想再现原文风貌。
一、什么是共情心理学上,共情(empathy),也称神入、同心理。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
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即通过与一个人交流,慢慢地读懂一个人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他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动机意图。
在翻译中,哈蒂姆和梅森指出作为文学作品的译者,应该与原作者保持“缄默”,才能译出好的译作(“ The best translators of works of literature are often said to be those who are most in tune with the original author. The translator must possess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make his own the intent of the SL writer. ” Hatim&Mason (2001:11))。
郭宏安在《略说译者的心态》一文中写到:译者面对一部原著时,可能会出现三种心态:高于原作的心态、与原作平等的心态和低于原作的心态。
其中他指出与原作平等的心态就是译者与原作者“取平视的姿态,仿佛两个朋友,执手相对,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在对方的心里引起同情的理解,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就是说,译者完全融入原作”。
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与原作者“保持缄默”和“心心相印”,笔者认为最重要地是译者要通过研究探索慢慢读懂并走进原作者,从而尽量去体验原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原作者达到一定程度的共情。
汉译英的标准及译文
二十世纪中国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 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 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 果)、“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 “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 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第二个是鲁迅,他用“信顺”二字修正了过时的“雅”字,并且提出了中 国文字“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主张“一当然力求易解,一 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 第三个是郭沫若,他提出了“创作论”观点,他认为文学翻译等于创作,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并且说文学翻译“越雅越好”。 第四个是朱光潜,他用孔子的话“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艺术成熟的标 志。 第五个是傅雷,他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理论,即 “神似”说 (spiritual conformity, focusing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r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他认为翻译“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 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望其外” 第六个是钱钟书,他认为“化境”似翻译的理想,即“化境”说 (sublimed adaptation,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 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 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1. 引言1.1 翻译目的论的概念翻译目的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解释翻译活动的目的和原因。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在进行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时,翻译目的论尤为重要,因为政治类文本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翻译人员需要考虑读者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翻译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避免对原文进行歪曲或误解。
翻译目的论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更需要遵循翻译目的论的原则,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政治类文本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政治类文本涉及国家间的政治、外交、经济等重要议题,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增进国际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更需要高度专业和精准。
一个不当的翻译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引发国际纷争,损害国家利益。
政治类文本的翻译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翻译,不同国家之间可以更好地沟通、协商和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人员在进行政治类文本翻译时必须具备高度敏感性和责任感,确保原文意思得以准确传达,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政治类文本的独特性政治类文本具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类文本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因为政治决策往往关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政治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原文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大学外语教师科研动机
大学外语教师科研与动机摘要:笔者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主要核心外语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对外语教师的科研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发现文献主要是讨论外语教师科研的现状,论证外语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为大家介绍外语科研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是集中讨论一些外部的因素,极少有从外语教师自身内在因素,如动机方面去看待教师科研方面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自我决定理论中关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以及外在动机内化整合的问题,旨在引起更多人对教师自身内部因素的思考,以唤起教师自我发展中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提高其科研动机及行为。
关键词:大学外语科研;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内化整合一、国内对外语科研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从国内主要核心外语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来看,近30年外语教师的科研问题一直是国内重视的问题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付克(1984)就回顾了外语学科科研工作的总体情况和存在问题,他提倡“努力把外语科研工作提高一步”。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被上升到直接关系我国外语教育整体质量的高度,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成果把视角转向外语教师发展问题,而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成了外语教师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备受关注。
刘润清(1999)就向外语研究者和教育者系统地介绍了什么是科研以及外语教学中科研的对象问题。
他分析了整个研究发展的趋势并具体介绍了科研的一般方法。
王银泉(2000)在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薄弱:“……就教学研究,尤其是相关论著的发表来说,存在的不足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科研水平与国际水准有着不小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申丹(2001)、连淑能(2001)分别谈论了如何对外语科研进行创新的问题。
文军(2002)论述了外语教学与科研两者并非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他提出要将两者整合起来的概念。
从翻译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种译本为例
广 告 、 标 、 品介 绍 等 的 翻 译 , 不 适 用 于 文 学 翻 译 , 为 商 产 而 因
文 学 翻 译 应 始 终 以 原 文 为 中心 。 针 对 这 种 疑 虑 , 德 提 出 诺
供 信 息 ’ 一 种 途 径 。面 对 所 提 供 的信 息 , 何 接 受 者 ( 括 的 任 包
t n a t r h t d t r i e h r n lto k p . Th r f r , o a io S ma e b t e h a tf c o st a e e m n s t e t a s a i n s o s e e o e a c mp rs n i d e we n t e
v ri e son, a d s m e ot rf c o si o c nsd r to n o he a t r nt o i e a i n.
Ke o d y W r s:t a s a i ko os he i r n l ton s p t ore;a r ne s o e d r ;W u he i e ght wa e s fr a e s t rng H i s
的读 者 , 分 考 虑其 背 景 知 识 、 际 需 求 、 目标 文 本 的 期 待 充 交 对 等 多种 因 素 , 定 翻 译 目 的 , 后 再 采 取 相 应 的 翻 译 策 略 对 确 然 原 文本 进 行 处 理 。 这 样 , 文 本 就 被 放 到 了 一 个 底 层 的 位 原 置 , 读 者 的地 位 被 提 高 。 而
收稿 日期 : 0 2 5一l 2 1 —0 4
作者简介 : 王振 平 (9 5 )男 , 北 崇 礼 人 , 授 , 士 , 16一 , 河 教 博 主要 从 事 翻 译 批 评 与 比较 文 学 研究 。
翻译专业理论必读书目
翻译专业理论必读书目culture1.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s. Constructing Cultur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2.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Source Book. London: Routledge, 1992.3. Hermans, Theo, ed. Translating Others. Volume 1/2. Manchester: St. Jeromepublishing. 2006.4. 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Education Press, 20045. Leppihalme, Ritva. Culture Bumps: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Allusions.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6.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3.7. Schaffner, Christina and Helen Kelly-Holmes.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5.Candace Seguinot: Translation and Advertising: Going Global. P.55-718.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2000.7.9.9. Wang, Kefei. A Cultural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7.10.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2.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及续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7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8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当代翻译理论书目:Baker, Mona, (eds.).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Gentzler, Edwin. 200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Rev. Edit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chpt.5) Kittel, Harald & Armin Paul Frank (eds.) 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Munday, Jeremy.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Robinson, Douglas (e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M], Manchester: St Jerome,1999;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申雨平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4月。
视其所读察其所译——宇文所安译杜镜鉴读杜综论
杜甫研究学刊二〇二三年第二期总第156期视其所读察其所译——宇文所安译杜镜鉴读杜综论李霞〔摘要〕宇文所安以文献型翻译首次英译杜甫诗歌全集,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作为汉学家得天独厚的英语学养和古汉语功底,另一方面借力于他的文本细读功夫和敏锐洞察力。
宇文所安立足唐代诗歌大语境,多年涵泳于杜诗文本,形成其研读杜诗的独到观照。
文章运用文本细读法,提炼出宇文所安观照杜诗的四个视角——自我映照、意象对立、祈愿语气及溢余价值,并与其他著名译者的杜诗英译进行综合比较,论证宇文所安杜诗翻译镜鉴其杜诗研读的内在逻辑,揭示其翻译杜诗的独特思想,以期为杜诗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思考。
〔关键词〕宇文所安自我映照意象对立祈愿语气溢余价值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始于1996年诺顿公司出版的《诺顿中国文学选集》(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1911),其中选译46首杜甫诗歌。
该选集把杜诗放在整个文学传统流变中,考察杜诗对不同主题、其他诗人诗作的回应。
宇文所安认为“这本作品选被列入了著名的诺顿(Norton)系列,凡是在校大学生,只要学习中国文学,都要读它,所以它的影响面,远远超过我的其他任何一本书”①。
2015年底,宇文所安出版了《杜甫诗全译》,这是“获得梅隆基金(Mellon Foundation)资助的‘中华人文经典文库’(Library of Chinese Humanities)收录的第一部典籍译本”②。
此译著以中英文对照方式完整译出1457首杜诗,相较《诺顿中国文学选集》中选译的46作者简介:李霞,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610041。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中央高校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21世纪英美杜甫研究”(2021SYYXSB05)成果。
①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第114页。
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收稿日期:2004-05-08;修订日期:2004-06-09作者简介:曾文雄(1967-),男,广西梧州人,广东商学院副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语用翻译研究曾文雄(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 要:语用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
国内学者在语用学的框架下研究了指示语与语用前提、会话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对翻译的制约与解释力,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语用翻译策略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认为,国内语用翻译应注重实证性与动态翻译过程的研究,结合中外语用翻译研究成果,透视语用翻译的本质,逐步建立起语用翻译的模式与流派。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研究;翻译模式中图分类号:H0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5)022*******A Rev i ew of Pragma ti cs 2or i en ted Tran sl a ti on Stud i es i n Ch i n aZE NG W en 2xi 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 Pr ov .,510320,China )Abstract:Prag matics 2oriented translati on studies are ne wly devel oped at home and abr oad .The Chinese scholars have made abundant achieve ments in the area .They have studied p rag matics πconstraints upon and generalizaing power f or translati on,in ter m s of deixis,p resupposti on,conversati on maxi m s,s peech acts,relevacne theory .However,we should e mphasize emp irical studies and the studies of dyna m ic p r ocess of translati on in this area,and,in combinati on with the achie ments already made at home and aborad,establish our own modes and schools .Key words:p rag matics;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modalities 0.引言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翻译动机论文 军(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本文介绍了动机的类型,动机对重译、复译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文章还辅以较多实例,说明了促使复译产生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比较翻译 动机所谓“动机”,就是:(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 Longman Dictionary对motive的解释是:a need,desire,etc,that caused a person to act.参照Gardener和Lambest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艺型动机”两类(束定芳、庄智象,1996),我们尝试着把重译、复译动机分为“提高性动机”(upgrad-ing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两类。
前者指译者对前译不甚满意(整体上的、语言上的、文体上的等),或出于另一种翻译观,故予复译,而重译则多属此类动机。
(译者及出版社在不知有它译,而自行组织翻译,结果与其他译本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版者,可视为出自传播异域文化的动机)。
而工具型动机指译者出于某种特殊目的而进行翻译,如经济目的、职称目的、获奖目的等。
上两类动机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部分,当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对人生的看法也就发生变化。
而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价值比较和价值取舍。
一个人做什么及怎么做取决于这种比较的结果。
”“做什么”(复译)既已决定,“怎么做”就与翻译态度相关。
所谓态度,包括这样几种成分:(1)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2)情感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好感程度;(3)意动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秦言,1998)。
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
如欲重订已之前译(重译)、欲超越前译(复译),译者如履薄冰,字字斟酌,句句小心,其译品对同一译者而言无疑质量会更高;倘若仅为稿酬、为名誉,为某些不可告人的私利,则在复译中“走捷径”,大量抄袭不可避免。
当然,就是动机再好,若囿于某些客观因素,如译者能力、或能力强而囿于出版社所限时间等,也会影响译文的质量。
一般而言,重译的动机都是为匡正前译的遗漏缪注,或修正前译的文体风格等。
关于重译的动机,傅雷先生的“《高老头》重译本序”可视为代表作: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
临画与原画,素材相同(颜色、画布或纸或绢),法则相同(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
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
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
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I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各国的翻译文学,虽优劣不一,但从无法文式的英国译本,也没有英文式的法国译本。
假如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致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是太容易了。
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舟求剑,而且结果是削足适履,两败俱伤②。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
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倘若认为译文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我的翻译,当然是眼高手低,还没有脱离学徒阶段。
《高老头》初译(一九四四)对原作意义虽无大误③,但对话生硬死析,文气淤塞不畅,新文艺习气既刮除未尽,节奏韵味也没有照顾周到,更不必说作品的浑成了。
这次以三阅月的功夫重译一遍,几经改削,仍未满意。
艺术的境界无穷,个人的才能有限:心长力绌,唯有投笔兴叹而已(《翻译研究论文集》,1984)。
修改对话,顺畅文气……以力求作品浑成,这就是一代翻译宗师傅雷先生的追求。
复译,总体而言,缘于青己于蓝的心态。
事实上,这类情况亦属多数。
对前译有所不满,意欲超越前译,或通过复译实现自己的翻译主张,这是复译的主要动因。
下以拜伦的《哀希腊》一段的翻译为例说明(邹振环,1996)。
在中国最早译出此诗的也许要算梁启超。
他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里,曾译出了此诗的一、三两章:鸣鸣,此何地猗,下自原野上岩峦猗,皆古代自由空气所弥漫猗,皆荣誉之墓门猗,皆伟大人物之祭坛猗,噫,汝祖宗之光荣,竟仅留此区区在人间猗。
……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平和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撒藏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两神名)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这短短几行跌宕起伏的译诗,深深打动了中国的读者。
郑逸梅《南社丛谈》记录了苏曼殊为此译如痴如醉的情形:“曼殊尝居日本径子樱山,侍母之余,唯好啸傲山水。
一日,夜月照雪,泛舟中禅封湖,歌拜伦《哀希腊》之篇,歌已哭,哭复歌,梵声与流水相应,盖哀中国之不竞,而以伦身世身况。
舟子惶骇,疑其痴也④。
”他用五言古诗体译出《哀希腊》十六节。
……故国不可求,荒凉问水濒。
不闻烈士歌,勇气散如云。
琴兮国所宝,仍世以为珍。
今我胡疲恭,拱手与他人。
威名尽附地,举族供奴畜。
知尔忧国士,中心亦以恧。
而我独行谣,我犹无面目。
我为希人羞,我为希腊哭。
苏曼殊在1914年出版的收有此诗的《拜伦诗选》的自序中,讲其译诗标准是“按文切理,语无增饰,陈义悱恻,事辞相称”。
此诗透露了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诗歌的异国味,曾传诵一时。
收录该诗的《拜伦诗选》也一版再版,1914年8月已出三版⑤。
王森然在《严复先生评传》中写道:苏曼殊“所译拜伦诗虽喜用僻字,略有晦涩处;但大体尚能兼直译意译之长,且其所译诗,大半为章太炎所修改,辞句甚为古奥典雅”⑥。
1905年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出此诗时的氛围与苏曼殊颇为相似。
他在译诗题记中写道:“梁启超曾译其二章于《新小说》。
梁氏非知英文者,赖其徒罗昌口述之。
予以乙已冬归沪,一省慈母。
雪深风急,茅屋一椽,间取裴伦诗读之,随笔移译,遂尽全章。
呜呼?裴伦哀希腊,今吾方自哀之不暇尔。
”马君武译出其诗可见:希腊之民不可遇,希腊之国在何处?但余海岸似当年,海岸沈沈亦无语。
多少英雄古代诗,至今传诵泪犹垂。
琴荒瑟老豪华歇,当是英雄气尽时。
吁嗟乎?欲作神圣希腊歌,才簿其奈希腊何!……一朝宫社尽成墟,可怜国种遂为奴。
光荣忽傍夕阳没,名誉都随秋草枯。
岂无国士生列岛,追念夙昔伤怀抱。
我今漂泊一诗人,对此犹惭死不早。
吁嗟乎!我为希几蹙,我为希腊一痛哭……⑦马君武雄豪深挚的译笔,如他的创作一般,具有一种深挚感人的力量,较同时期苏曼殊的译诗,流传为广。
陈子展称自己“最爱读马君武的译文,以为以他的气魄译此等诗最为相称”⑧。
但王森然则指出,马君武“译《哀希腊》,目的在鼓吹民主革命,多窜改原意”⑨。
1916年,正在美国留学25岁的胡适读到了马、苏两家译文,尽管深受其中激情的感动,但认为都译得不理想,“颇嫌君武失之讹,而曼殊失之晦。
讹则失真,晦则不达,均非善译者也”。
于是,这位后来的文字改革的急先锋竟用离骚体重译此诗:往烈兮难追; 胡国兮,汝魂何之?侠子之歌,久销歇兮,英雄之血,难再热兮;古诗人兮,高且洁兮;琴荒瑟老,臣精竭兮。
虽举族今奴虏兮,岂无遗风之犹在?吾慨慷以悲歌兮,耿忧国之魂磊。
吾惟余颜为希人羞兮,吾惟有泪为希腊洒。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多位译家投入拜伦诗的翻译。
如查良铮1958年出版了《拜伦抒情诗集》,后又于1982年出版了增译和修改后的《拜伦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诗集中都收有《哀希腊》一诗。
再如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德豫先生的《拜伦抒情诗七十首》,到1989年共印行九次,1992年又由湖南文艺社出版了新一版。
杨先生在本书末的“附录:用什么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中提出了他的译诗主张:力求做到“用与原诗同样的形式来译”,其内容包括押韵—韵式全部按照原诗译出,音步—以顿代步。
此书所收的《哀希腊》一诗,亦体现了译者的译诗观。
除上述积极的主观动因外,促使复译本出现的原因还有许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许钧,1996):一是已有的译本不完整,有的甚至谈不上翻译,只能算得上缩编、改写。
这样的译本既不能传达原著的精神,也不能再现原著的风貌,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必然会被别的译本取而代之。
从近几年来的出版情况看,这种换代性的重译并不少见,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已有的译本为转译本。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名著的中译本不是直接从原著翻译,而是从别的文字翻译本转译的。
从我国名著翻译情况看,许多名著的第一个译本都是从英译本转译的,如但丁的《神曲》,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等。
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艺术个性极强的文学名著有许多形式因素难以一一圆满地进行对等传达,从甲语言转换到乙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失去很多东西,如果再从乙语言转译到丙语言,那么又会有不少东西要失去,失真的成份不可避免地要增多。
前不久读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的一套《西蒙·波娃回忆录》,我将第一卷的有关章节与法文原著作了对照,发现与原文出入极大,从第一页到第六页,且不谈形象再现是否传神,风格特征传达是否贴切,与原文意义明显相悖的就达二十余处。
后来读了译本序,才知道此书是由英文转译的。
不管汉译本的不足是中文译者的原因,还是因为译者所依据的英译本本身存在缺陷造成的,这样的译本是势必要被取代的。
三是已有的译本语言陈旧,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
我国解放前出的一些外国名著汉译本,在今天看来,有相当一部分都存在着译语难以被今天的读者接受的情况,译语文白相杂,显得相当拗口。
如上所所举拜伦《哀希腊》,查良缘、杨德豫两种译本取代前译势在必然。
四是已有的译本失误较多,理解有待加深,表达更有待于提高。
针对这类情况,出版社和译者往往都有一种完善旧译本的追求。
郝运先生的《红与黑》较之于罗玉君的《红与黑》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但在不少读者看来,尽管译文准确、流畅,却似乎又显得太平淡了些。
面对读者更高的要求,译林出版社又推出了郭宏安先生执译的《红与黑》,这种完善旧译本,超越旧译本的良好愿望自然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
五是已有的译本为合译本。
由于不同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会有实际的差异,而且在译文语言风格上都可能带有各自的独特性,所以合译的作品前后译文的风格缺乏和谐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