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论孝论君子 译文
文言文翻译孔子论孝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孝者,善事父母之谓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也。
故父母者,人之本也;孝者,行之始也。
孝者,事亲以敬。
敬者,不违其志,不犯其恶。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夫游,所以广见闻也,然必以父母之志为志,方为可也。
父母之志,非必求富贵也,求仁而已。
仁者,爱人之心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敬必爱,必忠必信。
孝者,养亲以礼。
礼者,敬亲之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礼之用,和为贵。
和者,无违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和顺以敬,必亲爱以礼。
孝者,教亲以善。
善者,正己以正人也。
子曰:“教之孝悌,所以敬长也;教之慈爱,所以敬亲也。
”夫教亲以善,所以报亲之恩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教之孝悌,必教之慈爱。
孝者,事亲以诚。
诚者,不欺心也。
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敢辞也。
”夫诚,所以事亲也。
故孝子之事亲,必诚必敬,必信必爱。
孝者,事亲以孝。
孝者,善事父母之谓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夫孝子之事亲,必知其喜,必知其惧,必知其欲,必知其恶。
孔子曰:“夫孝者,所以事亲也;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教幼也。
此三者,天下之达道也。
”孝者,人之本也;敬者,行之始也;慈者,教之始也。
三者,并行而不悖,然后可以为孝。
孔子论孝,可谓深矣。
孝子之事亲,必敬必爱,必忠必信,必教之善,必知其喜、惧、欲、恶。
如此,乃为真孝也。
夫孝者,所以事亲也;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教幼也。
三者,并行而不悖,然后可以为孝。
孔子之论孝,可谓至矣。
《论君子》梁启超
《论君子》梁启超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
为英人所称劲德尔门(gentlman)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
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
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
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
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
《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
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
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
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
国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
君子之义,既鲜确诂,欲得其具体的条件,亦非易言。
《鲁论》所述,多圣贤学养之渐,君子立品之方,连篇累牍势难胪举。
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
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
乾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
《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
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
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
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且夫自胜则为强,乍见孺子入水,急欲援手,情之真也。
继而思之,往援则己危,趋而避之,私欲之念起,不克自胜故也。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王阳明曰:“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
”古来忠臣孝子愤时忧国奋不欲生,然或念及妻儿,辄有难于一死不能自克者。
若能摈私欲尚果毅,自强不息,则自励之功与天同德,犹英之劲德尔门,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非吾辈所谓君子其人哉。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才者,轻佻狂薄,毫无度量,不然小不忍必乱大谋,君子不为也。
论仁论君子论语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性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處約,不能够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当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恶。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当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此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此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遇。
智者明白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遇。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缘故:他有高贵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是非分明,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论仁、论君子
為何孔子對他們的問題有不同的答案?
答:1、對顏淵,孔子強調實行仁德是要全靠 自己,所有不合禮的,就不看、不聽、不 說、不做。 2、對樊遲,則指出如何做。 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對學生的提問,會視 乎各人的性格和修養而有不同的答案 。 1、顏淵因悟性高,孔子便向他說明仁的根本 含義。:( 孔子最得意弟子。不幸早死。自汉
問題討論:爲什麽不仁的人既不能 久處窮困,又不能長處安樂呢?
答:不仁的人不能久處窮困,是 因爲他們爲了擺脫窮困,往往 會爲非作歹,違背仁義;他們 不能長處安樂,是因爲長久的 富裕安樂會導致它們變得驕縱 淫逸,不免也做出違背仁義的 事來。
仁者和智者對“仁”的態度有什麽 區別? • 仁者在行仁時,自然覺得心安,所 以了與行仁;智者因爲認識到仁對 他有長遠利益,所以實行仁德。兩 者分別在仁者是發自内心的,而智 者是經過認識過程的,了解到仁德 的好處才實行的。
答:從全文七則語錄的内容看來,“仁”是 人的最理想的品德(一種準則),它是發 自人的内心的,是不因外在環境(如富貴、 貧賤、危急、窮困)而改變的。本著仁心, 自己常感到快樂無憂。待人處世則能恭敬 盡責,而且在必要時能殺身成仁。培養仁 心的方法,是克制自己的欲念,做事依據 禮制,要成爲君子,就要有一顆仁心,凡 事都依禮而行。
• 智者洞悉事理,自然做事不 會疑惑;仁者不計較個人得 失,自然做事不會憂慮;勇 者沉著果敢,自然做事無所 畏懼。
智、仁、勇三者,哪一種品質最重要, 試説明理由。
答:智者能分辨是非,所以不會疑惑;仁者 本著仁愛之心待人,所以不會憂慮;勇者 沉著果敢,所以做事不會畏懼。至於智、 仁、勇三者,“仁”應屬最根本的品德, 是“智”和“勇”的基礎,離開“仁”的 智,容易變成狡詐,離開“仁”的“勇”, 不是魯莽,便是暴戾;能做到“仁”,則 自然能智能勇。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論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
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
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3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顏淵問怎樣實行仁。
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
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
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
」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
」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衞靈公》第十五)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5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孟懿子問如何是孝。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
论仁论孝论君子 试题及答案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分析與探究1 以下是對《論仁》(第1則)內容的分析,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文字。
(5分)仁者能夠安於 仁德(1分),因為仁是合情合理的行為,對於仁者來說,無論是處於任何環境,都應該 行仁(1分)。
不仁者因為沒有●自我克制(1分)的能力,久處❍窮困(1分)的環境就會為非作歹;長處⏹安樂(1分)的環境就會驕奢淫逸。
整合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參考2014年「試題舉隅」題2)2 試根據《論仁》(第2則),回答以下問題。
(1) 仁者對富貴和貧賤抱甚麼態度?(2分)對富貴:不是用正當方法得來的富貴,仁者不肯接受它。
(1分)對貧賤:不是用正當方法擺脫貧賤,仁者不會逃避它。
(1分)(2) 仁者怎樣堅持仁德?(2分)仁者在吃一頓飯那麼短暫的時間、倉卒匆忙或遇到挫折的時候,做事都以仁德為依歸。
(2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3 試根據《論仁》(第3則),回答以下問題。
(1) 為甚麼「克己復禮」就算是仁德?(3分)因為如果人能克制私欲,約束言語和行為,使一切回到合禮合理的正途,(2分)本性便不會被蒙蔽,仁德便會顯現出來。
(1分)整合、引申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2) 試說明怎樣才能做到「克己復禮」。
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2分)句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分)說明:要克制私欲,約束自己的言語和行為,使一切回復到合乎禮;(1分)不看、不聽、不說、不做不合禮的事。
(1分)複述、整合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4 試根據《論仁》(第1、4則),回答以下問題。
(1) 在第1則,仁者和知者對「仁」的態度有甚麼不同?試分別說明。
(2分)仁者:仁者安於仁德,只要實踐了仁德就安心。
(1分)知者:知者利用仁德,知道實行仁德可以利人利己,於是勉力實行仁德。
(1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內容重點。
(參考2013年閱讀題2)(2) 第4則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论仁论君子
1993.四.(2) 「論語」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將君子和小人對比,又說小人「喻於利」、「長戚戚」「求諸人」。
綜合來說,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立心和行事兩方面有什麼分別?試用自己的文句加以說明。
(8%)答:1996.三.(1) 據所讀「論語」,用自己的文句解說「安仁」、「利仁」、「害仁」、「成仁」的含義。
(6%)其中所提及的是哪些人?(2%)(2) 「論語.顏淵第十二」一章云: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巳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1/ 「論語」的文體形式有甚麼特點?「顏淵第十二」指甚麼意思?(4%)2/ 解說「內省不疚」的念義。
(2%)答:(1) 四者的念義:1/安仁:自己能實行仁德,便覺心安。
2/利仁:明白行仁德對己對人有利,便勉力實行。
3/害仁:為求保有生命,所作所為竟違反(離棄)仁德原則。
4/成仁:寧願捐棄(犧牲)性命,體現(實踐)仁德精神。
所提及的人:有仁德的人/仁者;有智慧的人/知者;有志氣、有仁德的人/志士仁人。
(2)1.論語的文體形式:屬語錄體/以問答形式表達哲理。
分章節,篇幅短。
「顏淵第十二」的意思:顏淵是篇名/論語以每篇的首二、三字為篇名。
第十二是篇序/即第十二篇。
2.四字含義:經過自己冷靜的反省、不覺得做了錯事,不感到內疚歉仄。
1999.七. 1/ 孔子所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甚麼意思?(3%)3/ 分別指出下列引文劃有底線的詞的詞性,並說明這些詞在句子中的意義:(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答:(1) 孔子說話的意思:(3%)「知者不惑」:聰明的人不致疑惑。
「仁者不憂」:仁德的人經常樂觀。
「勇者不懼」:勇敢的人無所畏懼」(3) 解釋字詞:詞性意義1.之:助詞無意/的2.去:動詞擺脫/離棄3.是:代詞這/堅持仁德。
孟子论孝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夫孝者,天经地义也。
为人子者,必敬其亲,爱其亲,养其亲。
敬亲者,亲敬之;爱亲者,亲爱之;养亲者,亲养之。
是以孝者,天下之至德也。
”
孟子又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无父母,如木无根,水无源。
故人者,必事其父母,养其父母,然后可以成人。
父母之恩,天地之大,海岳之深,岂可忘哉?”
孟子言:“孝子之事亲,有三事:一则养志,二则养体,三则养心。
养志者,使亲乐其志也;养体者,使亲乐其体也;养心者,使亲乐其心也。
三者备,而亲之养也至矣。
”
孟子曰:“孝子之事亲,有四端:一则敬亲,二则爱亲,三则顺亲,四则忠亲。
敬亲者,不违亲之命;爱亲者,不伤亲之心;顺亲者,不拂亲之意;忠亲者,不欺亲之望。
四端备,而亲之养也周矣。
”
孟子又曰:“孝子之事亲,有五常:一则仁,二则义,三则礼,四则智,五则信。
仁者,亲之;义者,亲之;礼者,亲之;智者,亲之;信者,亲之。
五常备,而亲之养也备矣。
”
孟子曰:“夫孝者,百行之首也。
为人子者,必先尽孝,然后可以事君,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
故孝者,天下之至德也。
”
孟子论孝,其意在于教人孝道,使人知孝之重要,从而践行孝道。
孝道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基石,更是国家安宁、社会和谐的保障。
孟子之言,历久弥新,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仁论孝论君子 译文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論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
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
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3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顏淵問怎樣實行仁。
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
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
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
」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
」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衞靈公》第十五)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5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孟懿子問如何是孝。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选读?论仁、论孝、论君子?课文语译论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期处身穷困的环境,不可以长期过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实行仁德。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孔子说:「富有和显贵,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
贫困和微贱,这是人人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便不逃避。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成就君子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弃仁德,就算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在穷困、受挫折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
」3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怎样实行仁。
孔子道:「约束自我,使言语行为都合於礼,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天下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道:「请告诉我一些实行仁德的条目。
」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话不去说,不合礼的事不去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衞灵公》第十五)孔子说:「有节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为贪生而损害仁义,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义。
」论孝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如何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尽孝之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
孔子论仁自孝学第五章的解释
孔子论仁自孝学第五章的解释【原文】5·1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
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注释】(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
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
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5·2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5·3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评析】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
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
孔门语粹论语论仁论孝论君子
孔門語粹《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招祥麒編《論語》的成書及其名義班固(公元32—92)《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一書,「語」字的意義爭議不大,指「語言、語錄」。
「論」字卻有讀去聲(leon6)和平聲(leon4),讀音不同,解釋不同。
論(leon6)的意義:《說文》:「論,議也。
」論即指討論、商議的意思。
班固《漢書.藝文志》所說的「輯而論纂」,皇侃(公元488—545)《論語義疏.敘》謂「言此書出自門徒,必先詳論」、《文選.辯命篇》注引《傅子》之言「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及錢穆(公元1895—1990)《論語新解》所言「論者,討論編次義。
經七十子後學之討論編次,集為此書,故稱《論語》」1,都是此義。
論(leon4)的意義:皇侃《論語義疏》歸納「論」音「倫」者,解法有四:「一云倫者,次也,言此書事義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倫者,理也,言此書之中蘊含萬理也;三云倫者,綸也,言此書經綸今古也;四云倫者,輪也,言此書義旨周備,圓轉無窮,如車之輪也。
」劉熙(東漢人,生卒年不詳)《釋名.釋典藝》:「論,倫也,有倫理也」支持第二說。
黃懷信(公元1951—)《論語彙校集釋.前言》評曰:「所謂『倫者次也』,是取相次之義。
《說文》云:『倫,輩也。
』段注云:『引申之,凡同類相次曰輩。
』是倫有相次之義。
然而謂『此書事義相生,首末相次』,則與《論語》實際不符,因爲《論語》各章之間並無相生關係。
所謂『倫者理也』,是取理義。
倫之訓理,當自引申,因爲有倫次即是有條理、有倫理,可見倫可有理義。
然而謂『此書之中藴涵萬理』,則未免牽强武斷。
所以,此説也不可取信。
所謂『倫者綸也』,無疑又以『倫』借爲『綸』。
輾轉通假,非古人名書之例。
且所謂『經綸今古』,亦恐非當時《論語》1錢穆《論語新解》(香港:新亞研究所,1964年6月),頁1。
论仁论君子
與人:和別人相處/待人;忠:坦誠;之:(動詞)往;夷狄:古代的外族名稱
語譯:樊遲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孔子回答說:「日常起居,態度要端莊,工作時態度要專一、認真,與人相處,態度要坦誠,即使到文化落後的地方,也不可放棄!(持之以恆,不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操守)」
第八則:君子行事、言談,皆以禮義為依歸。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第九則:君子重視個人才能學問,不重視別人是否理解自己。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第十則:君子律己以嚴,小人苛責別人。:此則討論仁者待人接物的態度(仁的修養方法):恭敬忠誠
這裏說明了仁者人接物的態度。孔子最善於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所發問的相同問題,往往會因應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答案。顏淵問仁,由於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稱,所以孔子對他講仁,就把仁最根本的意義表明出來。樊遲曾請學農事,孔子認為他只拘泥小人之事,所以主要從恭、敬、忠等行為規範上指點他行道。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第四則:仁者不憂慮。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第九)
第五則:仁者要克制私慾,符合禮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第六則:仁者要衣著端莊、做事專心、待人忠誠。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选读?论仁、论孝、论君子?课文语译论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期处身穷困的环境,不可以长期过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实行仁德。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孔子说:「富有和显贵,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
贫困和微贱,这是人人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便不逃避。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成就君子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弃仁德,就算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在穷困、受挫折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
」3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怎样实行仁。
孔子道:「约束自我,使言语行为都合於礼,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天下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道:「请告诉我一些实行仁德的条目。
」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话不去说,不合礼的事不去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衞灵公》第十五)孔子说:「有节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为贪生而损害仁义,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义。
」论孝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如何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尽孝之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
大学孔子论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者,敬亲之至也;悌者,敬兄之至也。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孔子论孝,旨在教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无私奉献。
子女孝顺父母,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表现。
孔子曰:“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照顾,更体现在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上。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女应当尊敬父母,不让他们担忧。
即使外出求学或游历,也要有所节制,不让他们担心。
孔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可违也。
”婚姻大事,应当尊重父母的意愿,遵循礼法,不可随意违背。
孔子曰:“父为子纲,母为子仪。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母亲是子女的楷模。
子女应当尊敬父亲,遵守家规,听从父亲的教诲;尊敬母亲,效仿母亲的品行,传承家训。
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孝子对待父母,应当尊敬、孝顺、关心、哀悼。
父母生病,子女应当侍奉左右,细心照料;父母去世,子女应当悲痛欲绝,哀悼不已。
孔子曰:“事亲者,色难。
”孝顺父母,最难的是保持和颜悦色。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时刻关注父母的需求,体贴父母的辛劳,让父母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孔子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成才,有美好的未来。
子女应当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
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极致。
一个人若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必然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孔子论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关爱。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传承孔子孝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论仁论君子
論仁論君子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1/ 「久處約」和「長處樂」是甚麼意思?「久處約」是長久居於窮困的環境中。
「長處樂」是長久生活於安樂的環境中。
2/為何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和「不可以長處樂」?不仁者因為本身欠缺仁德的修養,不能長久地忍受窮因生活的煎熬,也往往抵受不住物質的引誘,所以會為非作惡去滿足一己的私慾,因此「不可以久處約」。
又由於不仁者欠缺仁德修養,如長久生活於安樂的環境中,只會變得驕奢淫逸,所以「不可以長處樂」。
3/你認為孔子用「久」和「長」這兩字,有何用意?孔子用「久」和「長」這兩字,是突出「漫長悠久」的意思。
因為一般人或缺乏仁德修養的人,也能忍受短暫的困苦而不作奸犯科,也能短暫生活在安樂的環境下而不變得驕奢淫逸。
只有「長」「久」時間才可考驗不仁者的意志力,因此孔子特別用這兩個字。
4/試說明仁者為何會「安仁」?知者為何會「利仁」?兩者有何主要分別?仁者能「安仁」,是因為仁者具有仁德修養,安於任何環境而堅守仁的操守。
智者能「利仁」,是因為他具備聰敏睿智,認識到仁德的好處而積極實踐它,所以處處利用它。
「仁者安仁」和「知者利仁」同是顯示仁者和知者能實踐仁德的行為,但「安仁」是出於仁者的本性,為最高的精神境界。
而「利仁」只是知者憑智慧識見而實踐的,為有目的而為,較「安仁」則屬次一等的精神境界。
2.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1/為甚麼只有仁者,才能「好人」和「惡人」?因為仁者具備了仁德修養,了解正確的道德好惡準則,用情無私,才能正確地愛別人和憎惡別人。
2/仁者對富貴和貧賤的處理態度怎樣?追求富貴、厭惡貧賤本是人之常情;但仁者認為富貴亦比不上具備仁德那麼珍貴,若離棄了仁德,便不能有完美的人格,也不能成就名聲。
论仁论君子论语
出處: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明辨是非,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2.不憂:仁者堅守仁義,行事公正無私,問心無愧,樂天知命又不計較利害得失,故能無憂。
《孝论》译文
孝论译文:叙曰:孝这种品德,诸家都很尊崇,但比较起来,佛教更为尊崇。
不过,虽然如此,由于佛教徒未能很好地宣传,所以世人无法了解这一层道理。
对此,我深有感慨,也非常惭愧。
回想几十年前,父亲临终的时候,我才七岁,父亲即要求我出家。
后来长大了一些,众位兄长认为我在功业上可以造就,于是纷纷希望我放弃出家。
只有母亲说:「这是他父亲的要求,不能改变。
」等到我整顿好行装,将要云游四方,去访求佛家真谛时,族人又加以阻拦。
这时,还是母亲说:「你已经献身于佛,专心佛事是应该的,那能因为亲情不让你走呢?你还是上路吧。
」唉,父母生下了我,养育了我,现在母亲又支持我献身佛道。
父母的大恩大德怎能报答得尽啊!自从离开故乡,来到北方,二十七年过去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去,为父母做佛事,超度亡灵。
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辛卯年,我由于弘扬佛法遇到麻烦;第二年,故乡遭到强盗的侵扰。
我父母的坟墓,能不受到毁坏吗?遥望南天,不禁流下眼泪。
又过了一年,听说有人以不孝的名义排佛,心中更有所感,于是写下十二篇〈孝论〉,以表白自己的心迹。
其中融合儒家学说,发扬佛陀关于大孝的深奥道理,应该是很详尽的了。
佛教徒中的后辈子弟,可以从中有所得。
明孝章第一有些人削发为僧后,投身于佛教的事业,有时碰到父母有事召唤时,往往以奉佛为借口加以拒绝。
我曾经告诉他们说:奉佛只要心正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和自己的亲人一刀两断。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佛陀刚开始制定大戒时,就提到了孝,这是把孝摆在了诸戒的首要地位。
你们声称遵从佛戒,但却不讲孝道,这不是真正的遵从佛戒。
孝是大戒之首,持戒才能生出众善。
想行善却不持戒,善从那里来呢?想持戒却不行孝,戒从那里来呢?所以经文上说:「孝德能够使我很快地成就无上正真之道。
」孝本章第二天下的万事万物中,以生命形态最为活跃,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所以应该把父母放在首位。
天下之人要想讲明道德,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
我从老师那里受到教育,所以应该把老师放在首位。
论仁、论孝、论君子
1論仁、論孝、論君子論語【論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
」(《里仁》第四)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3。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4,不去5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6?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7,造次必於是8,顛沛9必於是。
」(《里仁》第四)3.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10。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顏淵曰:「請問其目12。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3。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4。
」(《顏淵》第十二)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
」(《衛靈公》第十五)【論孝】5. 孟懿子16問孝。
子曰:「無違17。
」樊遲御18,子告之曰:「孟孫19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20;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1。
」(《為政》第二)6. 子游22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23。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4;不敬,何以別乎25!」(《為政》第二)7. 子曰:「事父母幾諫26,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27。
」(《里仁》第四)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28。
」(《里仁》第四)【論君子】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29;學則不固30。
主忠信31。
無友不如己者32。
過則勿憚改33。
」(《學而》第一)1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34。
」(《述而》第七)11.司馬牛35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36。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37?」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38?」(《顏淵》第十二)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39。
小人反是40。
」(《顏淵》第十二)13.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41。
」(《憲問》第十四)1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42,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43。
(最新整理)《孝论》原文
《孝论》原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孝论》原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孝论》原文的全部内容。
孝论(原文北宋契嵩禅师)叙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
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
而吾尝慨然甚媿.念七龄之时,吾先子方启手足,即命之出家。
稍长,诸兄以孺子可教,将夺其志.独吾母曰:「此父命,不可易也。
」逮摄衣将访道于四方。
族人留之,亦吾母曰:「汝已从佛,务其道宜也,岂以爱滞汝?汝其行矣。
」呜呼!生我,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
昊天罔极,何以报其大德! 自去故乡凡二十七载,未始不欲南还坟陇,修法为父母之冥赞。
犹不果然。
辛卯其年,自以弘法婴难,而明年乡邑亦婴于大盗,吾父母之坟庐,得不为其剽暴?望之涟然泣下。
又明年,会事,益有所感,遂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
其发明吾圣人大孝之奥理密意,会夫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吾徒之后学,亦可以视之也。
明孝章第一 二三子祝发,方事于吾道,逮其父母命之,以佛子辞而不往。
吾尝语之曰,佛子情可正,而亲不可遗也。
子亦闻吾先圣人,其始振也为大戒,即曰孝名为戒。
盖以孝而为戒之端也,子与戒而欲亡孝,非戒也。
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
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为善微戒,善何生耶?为戒微孝,戒何自耶?故经曰:「使我疾成于无上正真之道者,由孝德也。
」孝本章第二 天下之有为者,莫盛于生也.吾资父母以生,故先于父母也。
天下之明德者,莫善于教也。
吾资师以教,故先于师也。
天下之妙事者,莫妙于道也。
吾资道以用,故先于道也. 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
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
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
3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
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
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
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
」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
」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
論孝
5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
6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子游問如何是孝。
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只說能事奉供養(父母)。
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食物來)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敬,這跟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7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第四)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規勸沒有獲父母接納,仍要恭敬地對待他們,不冒犯他們;因多次勸諫父母而勞苦,但不會怨恨。
」
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里仁》第四)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時時刻刻記掛心上。
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
」
論君子
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學而》第一)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也不穩固。
(行事)以忠誠和信實為主,不要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
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
10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述而》第七)
孔子說:「君子心境舒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
11 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再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而不感到羞愧,有甚麼值得憂愁恐懼呢」
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顏淵》第十二)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小人與此相反。
」
13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
」
14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做事以合義為原則,依照禮節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
15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
16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