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画眉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教案)
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诗词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文本,发展批判性思维;
5能;
6.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对仗工整、意象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秋词》中的一种意象,如“枫林”、“霜叶”等,探讨其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秋词》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秋天的景色,感受到过秋天的情绪?”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秋天在诗词中的独特魅力。
其次,在理解诗意和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了解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结合诗词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能。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诗词知识,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够主动。为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敢表达。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分析其艺术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秋词初中教资教案
秋词初中教资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秋词中的生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秋词。
3. 理解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够运用秋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秋词中的生字词。
2. 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秋词中的生字词。
2. 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词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秋词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询问学生对秋天的感受。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二、生字词学习(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秋词,边读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 学生跟读生字词,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
三、理解秋词意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秋词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运用秋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秋词的学习内容,总结秋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词学习的收获和反思。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回家后,运用秋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创作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2. 学生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生字词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秋词中的关键词汇。
通过理解秋词意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秋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秋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习俗;
2、掌握几首代表性的秋赋诗句;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
1、秋天的特点和习俗;
2、秋赋的经典诗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秋天的特点,如气温、天气、景象等;
2、学习秋天的习俗,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3、掌握秋赋的经典诗句,并理解其背景和含义。
四、教学方法:
1、演讲讲解法;
2、朗诵示范法;
3、影视展示法;
4、分组互动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和学生谈论秋天的特点和习俗,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步:展示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秋天的景象、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庆祝活动等。
第三步:学习
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几首代表性的秋赋诗句,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等。
第四步:分组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的朗诵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诵者和最佳团队。
第五步:总结
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内容,分享感想,学习心得,拓展学习思路。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习俗;
2、学生能够掌握几首代表性的秋赋诗句;
3、学生能够表达秋天自己的感受和视角。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理解《秋词》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秋天的情感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秋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秋词》。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秋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秋天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讨论:引导学生朗读《秋词》两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诗歌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朗读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秋词》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秋天为题材,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诗歌表达技巧。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秋词》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
九、教学进度:1. 本节课主要完成《秋词》的朗读、理解和分析。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模版
《秋词》教案设计模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刘禹锡的《秋词》。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悟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讲解(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僻字词。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
(4)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3.诗歌背诵(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4.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悟诗人的情感。
5.拓展延伸(1)介绍刘禹锡的其他诗歌,如《陋室铭》、《乌衣巷》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刘禹锡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探讨其独特之处。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秋词》。
五、教学反思1.对诗歌背景的介绍不够详细,导致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附:《秋词》原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万里云飘渺。
碧云天,黄叶地,秋水共长天一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讲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一只鹤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上的景象吗?刘禹锡是如何将这样的画面和自己的诗情联系起来的呢?”(2)在分析“碧云天,黄叶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象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里的三种色彩,蓝、黄、白,给你们什么感受?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色彩来表达秋天的特有情感的呢?”2.教学难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一种颜色或者一种味道来描述秋天的情感,你们会怎么选择?刘禹锡在诗中用了什么来表达他对秋天的情感呢?”(2)在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诗中的对比和夸张了吗?比如‘晴空万里云飘渺’和‘野旷天低树’,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呢?”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秋词》来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秋词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秋天景象描绘和修辞手法运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秋词》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秋词》,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秋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人的秋日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作者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可能不太了解,教师需简要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秋词》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刘禹锡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画眉鸟》教学设计
《画眉鸟》教学设计第一篇:《画眉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能简单的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他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画眉鸟》,看欧阳修是怎样表达对自由生活的理解?(板书诗题)(二)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1、学生说出对欧阳修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
2、写作背景被贬滁州,有感而发。
(三)读诗1、2、3、4、5、自由朗读古诗三遍。
齐读古诗指名读古诗指名背诵默写(四)赏析古诗1、百啭千声随意移,啭:鸟婉转的啼叫。
随意:随自己的心意。
译文:画眉鸟随着自己的心意啼叫。
问:这句诗在写什么?(画眉鸟的啼叫)板书问:从诗句中科看出画眉鸟生活的怎样?(自由自在)板书2、山花红紫树高低。
译文:山林里的话颜色鲜艳,数木高高低低。
问: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板书问:这样的环境让画眉鸟感到怎样?(快乐、美好)板书3、始知锁向金笼听,始知:现在才知道。
金笼:用黄金做的笼子,说明吃喝不愁。
问:“听”现在被锁在笼子里的画眉鸟必须听谁的?(主人)如果不听主人的话会怎样?(被训斥,打骂甚至不给东西吃)“锁”表面上看是说身体被锁在笼子里,实际上是指?(失去自由)板书:生活无忧,失去自由4、不及林间自在啼。
不及:不如。
译文:现在才知道所在笼子的画眉鸟它的叫声不如在生活在山林里的画眉鸟啼叫动听。
诗人把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画眉鸟的啼叫声进行对比。
问:作者更愿意做生活在哪里的画眉鸟?从而表明作者向往怎样的生活?(板书:自由快乐)(五)小结诗人曾在朝廷当官,但是却陷于政治斗争。
因此诗人的举止言行必须有所顾忌,处境就像笼中的画眉鸟。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他被人陷害,被贬滁州之际。
此时他才明白,金龙固然待遇优厚,代价却是失去自由和快乐。
所以诗人借画眉鸟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秋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秋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秋词》,理解诗意,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收集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诗歌解析、作者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秋词》,理解诗歌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秋词》,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鼓励学生背诵《秋词》,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诗意解析:(1)引导学生讨论《秋词》的诗意,理解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2)教师进行讲解,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意象。
4. 韵律与修辞:(1)分析《秋词》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词》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2)强调学生对《秋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书写《秋词》的读后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首与秋天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诗意和修辞手法。
《秋词》 学历案
《秋词》学历案一、学习主题《秋词》诗词赏析二、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秋词》。
2、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秋景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诗词中的运用。
4、培养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学习资源1、《秋词》原文及注释。
2、相关的诗词赏析书籍。
3、多媒体课件,包含秋景图片、诗词朗诵音频等。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环节1、自主阅读《秋词》,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二)课堂导入1、展示一组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提问: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季节?(三)诗词朗读1、播放《秋词》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四)诗词解析1、逐句解读诗词的意思,重点讲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伤和寂寞。
“寂寥”,形容寂静空旷,这里指秋天的萧索。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的早晨。
“春朝”,春天的早晨。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直冲云霄。
“排云”,推开白云。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景象就引发我的诗兴飞向那湛蓝的天空。
“碧霄”,指蓝天。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秋天胜过春天?(五)情感探究1、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探讨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赞美秋天,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豁达的胸怀。
2、让学生谈谈自己从诗词中所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写作手法分析1、分析诗词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将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悲叹与作者对秋天的赞美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2、探讨诗词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通过描绘秋高气爽、仙鹤凌云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比较它们与《秋词》在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秋词》教案范文
《秋词》教案范文教案:《秋词》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秋词》的主题和意义。
2.学习并运用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秋季景色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掌握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感悟和理解秋季的意义和美感。
2.运用多种方式表达秋季景色和情感。
教学准备:1.诗词《秋词》的副本。
2.PPT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秋季的印象和感受。
2.呈现秋季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和表达秋天的景色和情感。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给学生分发《秋词》的副本,并一起读诗词。
2.解读诗词的字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讨论秋季的主题和意义。
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1.教授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枫叶”、“菊花”、“金色”、“凉爽”等。
2.学生跟读新学词汇,并进行操练和巩固。
Step 4:情感表达(15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季的感受和理解,写一段关于秋季景色或秋天情感的短文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Step 5:诗词朗诵(10分钟)1.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词,准备朗诵。
2.学生轮流进行诗词朗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感受。
Step 6:总结和延伸(5分钟)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
2.提出延伸问题:秋季以外的其他季节也有自己独特的美,你们认为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扩展活动:1.制作秋季主题的手工作品或画画。
2.分组进行秋季摄影比赛,展示和分享自己拍摄的秋季景色。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诗词《秋词》的主题和意义,掌握秋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了学生欣赏和表达秋季景色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表达和诗词朗诵,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不过,在课堂中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和游戏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赏析《秋词》教案
赏析《秋词》教案第一章:导入与目标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赏析《秋词》,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独特的美和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欣赏诗人运用准确的形象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出秋天的美丽与壮丽。
第二章: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资源:1. 《秋词》原文2. 课件或投影仪3. 黑板、粉笔4. 学生练习册和笔第三章:教学过程1. 双呈现将《秋词》的原文呈现在投影仪或者课件上,同时将诗人的简介呈现在黑板上。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为后续的赏析做好铺垫。
2. 导读与分析与学生共同阅读《秋词》的全文,并对每个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熟悉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情感体验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秋天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感受秋天的气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情感和感受。
4. 阅读理解将《秋词》的相关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创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秋天的素材和启发,让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是写一篇秋天的文章、写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或者绘制一幅秋天的画作。
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堂总结与展示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展示,巩固诗歌赏析的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展示来感受同学们对秋天的理解和表达。
第五章:课后作业安排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秋词》的感悟,或是继续创作一个秋天的作品。
通过课后作业的扩展,延续对秋天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
第六章:教学反思与调整在本次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秋词·画眉鸟·教案
《秋词》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四、研习课文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部编人教版《秋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秋词》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字词、典故,通读全诗,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品味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探究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引入秋天的诗句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词》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刘禹锡的生平、成就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读全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言之美。
4、深入理解结合注释和典故,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通过对比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总结回顾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强调古诗鉴赏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言之美。
2、讲解法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秋天的诗句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词》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刘禹锡的生平、成就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读全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言之美。
4、深入理解结合注释和典故,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通过对比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总结回顾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强调古诗鉴赏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课堂提问针对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典故进行提问,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思想,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3、作业布置布置与《秋词》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教资秋词教案
初中教资秋词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2)理解《秋词》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领会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3)学会分析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词》;(2)学会对比分析,将《秋词》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进行对比,领会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秋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2)体会诗人积极向上、豪迈奔放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志向;(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2)理解《秋词》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秋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对比分析《秋词》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的异同;(3)创作自己的秋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秋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秋词》,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秋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秋词》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的异同。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深入解读《秋词》。
5. 实践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秋词,分享并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景色的美丽和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2)撰写《秋词》鉴赏心得体会;(3)创作自己的秋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画眉鸟 教案
画眉鸟教案教案标题:画眉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画眉鸟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画眉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画眉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画眉鸟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1. 介绍画眉鸟的基本特征,如体形、羽毛颜色等。
2. 介绍画眉鸟的生活习性,如栖息地、食物等。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画眉鸟。
实践操作:1. 提供一些简单的画眉鸟素描示范,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2. 分发画纸、铅笔和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让学生动手尝试画眉鸟。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在画眉鸟的周围添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元素,如花朵、树枝等。
展示和分享:1.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画眉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画眉鸟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3.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意见。
总结:1. 回顾学生在这堂课中学到的画眉鸟的知识和绘画技巧。
2. 强调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界的美丽,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的绘画作品,包括准确性、细节表现和创意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这堂课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练习绘画画眉鸟。
2. 提供更多关于鸟类的知识和绘画技巧,让学生可以尝试绘制其他鸟类。
3. 组织一次户外考察活动,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并进行绘画创作。
备注: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教案的具体内容和难度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教案适用于小学低年级或幼儿园的绘画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改编。
八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初,教师以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引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秋天的氛围。随后,教师提问:“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秋词》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秋词》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尚需引导和深化;同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品味诗词之美,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素养。此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需给予个别辅导和鼓励,使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组内成员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秋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讨论过程:组内成员积极发言,互相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程,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4.成果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取长补短。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秋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意境与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日景象,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怀,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诗词中的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表达技巧的认识。
秋词教案——精选推荐
秋词教案秋词——[唐]刘禹锡⾃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洛阳⼈,⾃称中⼭⼈。
贞元七年中进⼠,⼜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新政治的王叔⽂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朝为官,以太⼦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枝词》,别开⽣⾯,对后世影响很⼤。
有《刘梦得⽂集》40卷。
⼆、写作背景这⾸诗是诗⼈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王叔⽂改⾰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新运动。
但⾰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是⼀反常态,赞美秋天,给⼈⼀种昂扬向上的信⼼。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致的。
三、注释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潮:初春。
这⾥可译作春天.3. 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蓝天。
四、译⽂⾃古以来,⼈们⼀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句,从⾃古诗家词⼈逢秋⽽悲落笔,道出了诗⼈们对秋天的悲凉⼼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个“悲”字写尽历代诗⼈逢秋之⼼境,为下⽂诗⼈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句,诗⼈直率坦⾔,喻“秋⽇似春朝”,⼀个“春”字点出富有朝⽓,充满⽣机与活页纸⼒,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照,⼀下⼦放射出诗⼈乐观向上的⼼态,不因秋景之衰⽽⽓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晴空为背景,⽤“⼀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志,借鹤⽽写离开“樊笼”复返⾃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精神爽朗,⽿⽬为之⼀新,这是⼀只多么洒脱⾃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帜,标新⽴新之效,还具有⽮志不移的傲⾻,更有“鲲鹏展翅九万⾥”的远⼤志向。
《画眉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画眉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画眉鸟》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1. 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关键事件。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隐含含义和读者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和看法。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画眉鸟》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2. 掌握阅读理解技巧,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自主撰写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和看法。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意见。
3. 组织化教学法: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 spirit。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5分钟)1. 师生交流:老师简要介绍《画眉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鸟类的了解和感兴趣的情况。
第二节: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画眉鸟》的课文,并要求学生默读。
2.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关键事件和人物角色,并提取出重点信息。
第三节:讨论与解读(15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涉及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画眉鸟的改变对主人公的生活有何意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第四节:写作与表达(25分钟)1.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就《画眉鸟》这篇文章,写下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思考。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如:你对主人公的改变有何看法?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学到了什么?第五节:总结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展示:随机选择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成果整理好,下节课进行交流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诗词诵读:秋词、画眉鸟》课件
刘禹锡
听朗读: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廖,而我 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乐观 风格已定。 •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 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 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 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 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 情。
评 析:
• 中国古代咏秋之词很多,但大 多数都是以悲秋为基调,而这 首《秋词》却是明快乐观的咏 秋之作,在中国诗史上,可算 是凤毛麟角。
画眉鸟
六一居士来历
知滁州时,建醉翁亭,自号醉 翁,作《醉翁亭记》。晚年至颍 水之上,于熙宁三年(1070年)作 《六一居士传》,并更号为六一 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 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
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 琴来自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吾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 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
画眉鸟
欧阳修
在不 笼始 高山 意百 啼及 听知 低花 移啭 。林 ,锁 。红 ,千 间 向 紫 声 自 金 树 随
•
•
•
•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 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 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 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 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 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王 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 主张文 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 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 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 与其散文近似,语言 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该诗就是 写于他被贬滁州时期。
秋词 画眉鸟
提问(三)
3.“诗情”指的是什么? 即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 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光。 4.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 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课堂验收
背诵全诗 1.表现诗人对秋与众不同感受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抒发作者豪情壮志以及昂扬奋发进取精神 的一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画眉鸟
欧阳修
理解与体会(一)
百啭千声随意移, 千百声的鸟鸣声,随意地回荡着, 山花红紫树高低。 (就在那)高低有致的树木里,山花万紫 千红绽放。
理解与体会(二)
始知锁向金笼听,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 画眉叫声, 不及林间自在啼。 远不不上悠游林中的自在啼唱。
提问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关在金笼里的画眉鸟的叫声,远不 及生活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画眉鸟的声音 美妙动听。 仅仅是写这个么?有没有表达什么感情在 其中? 写作背景 从而流露出诗人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
课后作业:
背诵两首诗 抄写两首诗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抄写本 上)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 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诗是作者在滁州任职 所作。当时在朝中任官, 因直谏敢言而屡受保守 派的攻击,以至被贬滁 州;而今放情滁州,逃 离险恶追逐,恰似笼中 鸟。
链接: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曾与柳宗元一 起参与革新运动,后失败被 贬。这首诗就是作者第一次 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时 写的。可贵的是,诗人在遭 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 下去。正感到春风得意,却 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 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 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 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诵读
一、秋词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四、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 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
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
嗾:数,使。
二、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一、【注释】
①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今江西人。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②百啭:指鸟儿好听的叫声。
③随意移:自由地各处飞翔。
④始知:才知道,才明白。
二、【赏析】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诗的意思是: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里穿行。
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诗中最后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三、【链接】
木兰花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