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常州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所谓“天理”,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宿迁高二期末)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 A解析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2017·泰州高二期末)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C.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说明三纲五常的作用,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C 项错误;理学是思想,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A.儒家的仁义思想B.道家的无为学说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解析: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A.致力于复兴儒学B.主张儒、佛、道并重C.创立了理学体系D.提出“致良知”学说解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项与韩愈主张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答案:A3.“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朱熹B.二程C.董仲舒D.王阳明解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表明心是万物的本原。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故D项正确。

答案:D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解析: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B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B.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C.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D.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5.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 )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7.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发展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并行的局面,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故选D项。

答案:D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发端于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的学术环境比较宽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是宋代()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C.统治者“以文立国”D.始终没有实现大一统解析:宋代统治者采取“以文立国”的治国策略,重用文官,文人有一定的讲学自由和著书立说的自由,这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答案:C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及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的是()A.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B.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解析:B、C两项都在强调“心”的重要性,是心学的观点;D项是攻击理学的观点;A项强调格物的重要性,与朱熹的观点相符。

答案:A4.导学号1023400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历史解释受时代的影响。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他主张恢复周礼;朱熹处在南宋时期,他主张克服人的私欲以满足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第3课 宋明理学

第三课:宋明理学1.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 ) 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2.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以后综合了新儒家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人物。

下列选项跟朱熹密切相关的是( )A.融合了佛教、道教、法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B.提出“格物致知”,进而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天理,提出“天人合一”学说D.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3.《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说明当时(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 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6.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7.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 -专题一 第 3 课 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 ,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 ,他们向佛法 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 ,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

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 外冠裳而内禽兽 ,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据此可知 ,王阳明 ( ) A. 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 B. 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 C. 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 D. 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 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 ,学必到心斋” ,下列诗词 与此观点相通的是4.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 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5.朱熹认为 ,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A. 推广儒家礼仪A.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B. 肯信良知原不昧, 从他外物岂能撄C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D.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 )B. 实现儒学生活化C.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A. 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7•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三宋明理学[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______和______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儒家“______”思想;李翱提出“性命之源”说,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北宋推行________的文化政策,士大夫掀起了________运动,理学在运动中孕育而生。

二、北宋五子1.主张(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____________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试图通过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______是理学中__________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_____”;追求主体自由和精神满足。

2.意义:将儒家道德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三、朱熹的学说1.基本主张(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__________;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方面:“强调“仁”是修养的最高目标;仁者应有强烈的____________。

(3)社会政治理论方面: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依据,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要设法“________”。

2.影响: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________体系,是理学的__________。

四、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1)主张:提出“__________”,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

(2)评价:他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并深刻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心学(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练习

选择题宋明理学家们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B正确。

研究天人关系,属于董仲舒思想,故A排除。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C排除。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只符合“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故D排除。

选择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人文主义;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天主教会的压制。

上述结论正确的是A. ①③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③④【答案】A【解析】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服务于官僚政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最早出现,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故①③④符合题意,选A。

②错误在“工业经济”是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与文艺复兴不是同一时期,故排除有②的选项,故排除C和D。

B项与A项相比不完整,不是最佳答案,故排除B。

选择题二程的理学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物后有理B. “人伦者,天理也”C. 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D.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答案】A【解析】程颐、程颢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认为“先有物后有理”表述错误,根据题目要求,选A。

B项属于二程的理学思想中对“理”的理解;C项属于二程的理学思想中的方法论;D项属于二程的理学思想中对“理”的理解;故B、C、D三项都正确,排除。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的“一”应指()A.理学B.佛教C.道教D.法家教派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5.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做“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学的贡献极大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7.下图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云根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倡导三纲五常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能力提升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高中历史 专题1.3 宋明理学学科作业(衔接文班)人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专题1.3 宋明理学学科作业(衔接文班)人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中历史专题1.3 宋明理学学科作业(衔接文班)人民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中历史专题1.3 宋明理学学科作业(衔接文班)人民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中历史专题1.3 宋明理学学科作业(衔接文班)人民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有一奇特现象——魏王曹操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逐渐变成丑角,而关羽在民间逐渐由人而变成神和圣,这种历史演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影响人们评价曹、关二人的因素分别是A.忠、孝B。

孝、义 C.节、义 D.忠、义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理学比孔子学说更科学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

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4.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能看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影响的是A。

佛教、道教、墨家B。

道教、墨家、儒家C。

佛教、儒家、墨家 D.佛教、道教、儒家5.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业达标 ]1. 陈寅恪认为,在政治系统、生活行为以及平时见解等好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

资料意在重申()A. 社会传统信奉改变B. 儒学正统地位已摇动C. 儒学自己存在不足D. 文化表现多元化状态答案C解析从资料“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中能够看出,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精细慎重的思辨理论系统,因此资料重申的是儒学自己存在着不足,故 C 项正确。

资料“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A、 B 两项错误;资料没有表现出文化的多元化,故 D 项错误。

2.儒家、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

这种官方哲学()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C. 重申行先知后的见解D. 重申个性和个体的发展答案B解析由资料可知这个“官方哲学”是理学。

理学交融佛道思想讲解儒家义理,应选B项。

A、 C两项吻合心学的特点,但以偏概全,消除;理学压迫人的个性,D项错误。

3.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领悟“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 人性本善B.心即理也C. 格物致知D. 致良知,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从资料“急穿芒履去登临”“从春意盎然中领悟‘天地生物之心’”可知,其主张经过接触、观察世界万物获得对理的体验,这和“格物致知”主张一致,正确的选项是C 项。

A 项在资料中无法表现,B、 D 两项是心学的主张,不吻合题意。

4.朱熹认为儒家有天然干预政治的权益,儒生读书为官的目的是“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 “存公义、灭人欲”B. “格物致知”C.“正君心”D. “致良知”答案C解析“致其君为尧舜之君”重申儒生读书为官是要督促君主成为英明之君,因此C 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
[基础达标]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 A
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2.(2018·淄博高二月考)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A.援佛入法
B.反佛崇儒
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
答案 B
解析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明显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故本题答案选B项。

3.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答案 C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反映了A,“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B,“为万世开太平”反映了D,C与史实不符,理学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

4.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因果轮回
B.“天理”
C.修炼养生
D.“致良知”
答案 B
解析程颢、程颐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理学方面的知识,故选B项。

A项是佛教主张;C项是道教主张;D项是王守仁的思想。

5.(2018·济宁高二质检)“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这副对联所赞誉的学者是()
A.周敦颐
B.韩愈
C.王守仁
D.朱熹
答案 D
解析“穷理致知”“传二程”(即:二程的传人)都点明了赞誉的对象是朱熹,故选D项。

6.“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这一主张来自于()
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
C.朱熹理学
D.陆九渊心学
答案 D
解析从题干材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可知反映的是心学,故选D。

7.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可以确定与宋明理学有关,据此可排除A、B两项。

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贯通明理,而题干材料主张人性存在于人心之中,即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D项。

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

A项是“二程”的思想主张,
排除;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9.(2018·荆州高二期末)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
C.人民的爱戴
D.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宋代理学兴起,强调纲常礼教、忠孝节义,关羽才成为忠义化身受奉祀。

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地位在北宋才开始上升,可见并非其自身因素;关羽地位上升并非完全源于民间,与政府的表彰弘扬关系极大;经济发展与关羽受到奉祀无关。

综上,故选B项。

10.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

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A.秦朝
B.汉初
C.宋代
D.民国时期
答案 C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强调人的道德、气节和品德,这与宋明理学相符,故选C。

[能力提升]
11.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可以看出当时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故选C。

12.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不知不觉,自然醒悟。

”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
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故A项正确。

13.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由材料信息“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可知,修族谱是为了形成家族制度规范,从而规范人伦,这明显是受理学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未有人口流动的信息,A项不正确;由材料信息“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纂修族谱是先秦时期宗法制的延续而不是重建,D项错误。

14.(2018·安阳高二调研)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15.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 B
解析材料“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理学有一定封闭性。

16.(2018·太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思想主张?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