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摘要】目的:探讨用药不良反应实际原因以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医疗机构中存在用药方面不良反应的98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用药方面各种不良反应予以总结并对各种原因予以分析,最终探讨出合理用药的有效方法措施。
结果:本次研究中出现用药方面不良反应的98例患者呈现出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集中在过敏反应以及特异性、毒性反应和相应的二重感染四方面。
而之所以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的内在原因集中在患者以及药物和其他因素三方面。
结论:为了降低用药方面的实际不良反应状况,就需要对其产生原因予以科学以及合理和全面的研究,进而才能提出有效的用药措施。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临床用药;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15-02通常来讲用药方面存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指相关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治以及干预等环节中,患者被予以正常药物实际治疗之后存在的与药物目的相违背的一种用药结果。
而近些年出现该种用药方面不良反应状况越来越多,因此就需要对该种状况给予较大的重视并进行认真研究。
1.一般资料以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实际选取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医疗机构中存在用药方面不良反应的98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在该98例患者中有44例男性患者以及54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实际年龄则集中在22岁到75岁之间。
所有患者实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本研究中对98例患者其存在的用药方面各种不良反应予以总结并对各种原因予以分析,最终探讨出合理用药的有效方法措施。
1.3 统计本研究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98例患者用药方面的存在的不良反应相关数据予以严格有效的统计分析。
2.结果本次研究中出现用药方面不良反应的98例患者呈现出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集中在过敏反应以及特异性、毒性反应和相应的二重感染四方面。
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案例分析
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案例分析在医学领域,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临床用药案例,探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一:抗生素滥用引发耐药性一名患者因感冒症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广谱抗生素的治疗,然而,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好转。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患者被诊断出是病毒感染,而不需要抗生素治疗。
分析:这个案例暴露了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合理用药需要根据病因来选择药物,不正确的用药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医生应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案例二:药物间不良反应一位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接受了两种药物治疗。
然而,在服药期间,患者出现了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分析:这个案例引发了对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关注。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同时使用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患者也应该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能做出正确的用药决策。
案例三:老年患者用药不当一位老年患者因慢性疼痛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一种镇痛药,然而,患者的肾功能已经有所下降,这种药物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
分析:老年患者的药物应用需要格外慎重。
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通常下降,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能力较差,易导致药物蓄积和毒副作用。
医生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给予对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的药物。
案例四:孕妇用药风险一位孕妇在妊娠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头痛,而很多通用的止痛药在孕期是不推荐使用的。
分析:孕期用药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医生在给予孕妇用药时需权衡利弊,避免给胎儿带来潜在的风险。
孕妇应该注意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状态,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用药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用药可能导致耐药性、药物间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潜在的风险。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摘要】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本文重点关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抗生素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过敏性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
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
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
医院门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具体监控措施
医院门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具体监控措施医院门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具体监控措施引言:医院门诊是广大患者就医的首选地点,通过合理的检查、治疗和用药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近年来一些不合理检查、治疗和用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利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医院门诊的监控,采取一系列合理的监控措施,防范不合理检查、治疗和用药的发生。
一、合理检查的监控措施1.建立规范的诊断指南和临床路径。
首先,医院应制定和推广规范的诊断指南和临床路径,明确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检查项目和流程等。
这样可以使医生在门诊诊断过程中参考这些指南,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项目。
同时,规范的临床路径也可以提供患者在门诊就诊时的参考,避免私自选择不必要的检查。
2.强化医生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医生是医院门诊中检查的主要决策者,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对门诊检查的合理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医院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诊断能力。
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应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培养医生的医疗伦理意识,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项目。
3.建立完善的门诊检查管理制度。
医院门诊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管理制度,明确检查项目的审批和报销程序,规定非必要检查项目的限制。
同时,医院门诊应定期对各科室的检查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各科室的检查项目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检查的问题。
二、合理治疗的监控措施1.明确医生的治疗权责。
医院门诊应制定并公布医生的治疗权责,明确医生对患者治疗决策的权利和责任。
患者在接受门诊治疗之前,医生应向其详细解释治疗方案、治疗方法、风险和效果等,经患者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2.加强门诊医疗质量评估。
医院门诊应建立门诊医疗质量评估的制度,通过两到三年的周期对全体医生进行一次医疗质量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我院门诊中成药合理用药分析
我院门诊中成药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中成药处方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不合理原因,总结点评经验,为基层中药师干预不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2019.03-2019.12十个月间按上年月平均处方数等间隔随机抽取每月453张中成药处方,共4530张。
抽取比例1.28%。
根据处方点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原则进行点评分析。
结果:不合理处方共248张,其中书写不规范73张;适应证不适宜处方46张;给药途径不适宜2张;用法用量不适宜23张;联合用药不适宜50张;重复用药54张。
分别占比29.44%,2.82%,18.55%,0.81%,9.27%,20.16%,21.77%。
结论:通过处方点评总结我院门诊中成药使用的不合理情况,建立长效干预机制,多方监管,提高我院中成药处方合格率,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关键词:中成药;合理用药;处方点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近年来,中成药以“组方严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1]。
中成药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但不适当的应用和滥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疗效,甚至会使病情加重[2]。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3]。
中药处方点评是中药药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重要保证,更是中药药师工作价值的充分体现[4]。
我院开展中成药处方点评,统计并分析不合理处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制定具体措施,以期促进我院中成药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带来的风险。
1.资料与依据1.1资料来源:按上年月平均处方数等间隔随机抽取每月453张中成药处方,抽取比例1.28%,2019年3月—2019年12月共抽取中成药处方4530张。
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论文
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摘要】近年来,我国病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步增多,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威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现象高达25%,远远超过全球药物不良反应7%的比例。
看病、吃药在人民生活当中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用药对于百姓的生活非常重要。
本文针对医院合理用药提出合理意见。
【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病理;最佳方法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1-02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的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意外反映导致人体的不适。
[1]人体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体对药物副作用产生反应。
第二,人体对药物的毒性作用发生反应。
第三,药物具有致癌反应。
第四,用药具有后遗症。
第五,一些人们在用药之后有特异性反映。
而造成以上集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用药的剂量有问题。
另外一种是人体本身产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下面本文将对药物合理运用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药物的合理运用分析药物的合理运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 加强药物管理对于药物的管理,相关管理层应该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要进行检测,加大力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发生。
此外,检测部门还要对药物进行说明,说明要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量、禁忌症、副作用等情况进行完整的编写,不能够有所隐瞒,以便于人们对于该药物使用的认识。
1.2 政府要加强对药物质量进行检测对于药物质量检测方面,政府应从生产药物的企业开始检测,包括要严抓药物的生产、包装、检验、存放等各个环节,从细节上保证药物的质量。
1.3 药方当中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用药现象要及时加以阻止。
此外,医院医生必须要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并要求正确地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抗生素的使用量。
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及干预措施
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及干预措施1 前言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加工工艺的不断发展,中药饮片以其使用方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逐渐被患者所青睐,用药量占医院门诊部的比例逐步增大。
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加工工艺,对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可以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材。
中药饮片和中药材、中成药一起构成了是中国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重要武器,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中药饮片是我国古老中医的智慧结晶,是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在门诊中合理使用中药饮片意义重大。
以下为本人在XX 时间段对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用药情况的的调查分析。
2 现状分析市场上的中药饮片主要有普通中药饮片、中药免煎饮片、中药颗粒饮片、中药精制饮片等种类。
《中国药典》以及国家中药管理局《中药处方格式和书写规范》都对中药饮片的处方书写、用药味数、单味药物使用量以及毒性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规定。
中药饮片处方能够直接反应中药饮片的用药情况。
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门诊部中药饮片处方6000张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保证有效性,我们根据医生的职称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分成三组,每组随机抽取2000张。
统计结果如下:表1 6000张中药饮片处方书写规范情况表2 6000张中药饮片处方每张药方用药味数情况表3 6000张中药饮片处方毒性中药饮片使用情况3 问题提出医院门诊部存在中药饮片用药不合理情况,主要表现在中药饮片处方书写不规范、剂量不合理、单味药物以及有毒中药饮片剂量偏大等不合理用药情况。
4 目的针对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提出干预措施,加强用药管理,促进中药饮片临床合理用药。
5文献查证《中国药典》以及国家中药管理局《中药处方格式和书写规范》,是保证用药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文献,是判断中药饮片用药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
不少学者和医务人员从医院管理的角度出发,也对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过抽样统计分析,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梁晋川发表的《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朱育风对解表类中药饮片使用分析,都反映了其所在医院的中药饮片用药情况。
2019年门诊处方使用情况及其用药合理性分析
价,如给药途径、药物选择、配伍禁忌等,找出存在或潜在用药 问题,制定相关改进措施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过 程〔2,3〕。
《处方管理方法》指出,需对处方进行规范、标准、严格化管理
以提升医疗质量,其对于处方的点评、书写、审核等均提出高 要求〔4〕。为此,本研究就我院 2019年接收的 1236张门诊处
方展开分析。过程如下。
StraitPharmaceuticalJournalVol33No62021
术后切口感染率,反而增加感染机会,诱发细菌耐药的产生,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另外,如何控制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时 机,可能与护士执行医嘱的时间有关 。 〔12〕 对此,临床医生和 护士都应该提高对术前预防用药和合理化使用抗菌药物的正 确认识,并重视术前给药时机和预防用药疗程。 36 用法用量 在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给药剂量或给药次 数不当占 302%,主要表现为单次用药剂量偏大(如头孢唑 林 3g、头孢呋辛 3g)。2009年卫生部 38号文件规定:头孢唑 林的单次剂量为 1~2g,头孢呋辛为 15g。大剂量或超剂量 情况下容易出现 ADR,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患者 等特殊人群。局部或口服使用抗菌药物对手术部位感染无明 确的预防效果,建议首选静脉给药。临床医生需严格按照规 定,个体化给药,以确保达到更好的用药效果。 37 联合用药和更换药品不当 预防用药时,建议首选单一 抗菌药物,防止不必要的联合。如患者受到严重感染且尚未 查明病原体,其中包括严重的免疫缺陷感染时,可联合用药, 但不推荐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在联用多种抗菌药物 时,须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组合方案,真正做到协同效应, 提高疗效。另外,在无明确换药指征下随意更换抗菌药物,容 易缺乏抗菌药物应用连续性,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选择合 适的抗菌药物、适当的用药疗程即可达到预防用药的目的,无 充分理由不建议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所以,我院骨科医生需 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 低 ADR和细菌耐药性。 4 结论
合理用药情况分析报告
合理用药情况分析报告1. 引言合理用药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人们的用药效果和减少不良药物反应的风险。
2. 药物滥用情况分析在分析药物滥用的情况时,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2.1 长期用药根据对大量患者的用药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长期使用药物的情况。
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对药物的误解、医生的长期处方习惯以及患者的依赖心理等。
然而,长期用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药物依赖性增加、耐药性产生等。
因此,合理的药物使用时限和临床目标的达成是提高合理用药的关键。
2.2 药物滥用与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广泛使用,因为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然而,由于非处方药的销售无需医生处方或监督,一些患者存在滥用的情况,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加强对非处方药的监管和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南,是预防药物滥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 不良药物反应分析不良药物反应是由于药物治疗引起的伤害效应,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
对已发生的不良药物反应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出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剂量或患者特征,以及可能的机制。
3.1 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在分析不良药物反应时,可以从药理学的角度进行分类,如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进一步详细分析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3.2 导致不良药物反应的原因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药物的品质和疗效、剂量选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利于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4. 合理用药的改进建议在分析合理用药情况后,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提高合理用药的效果和减少不良药物反应的风险:4.1 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合理用药的核心,医生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和个人情况,并提供准确的用药指导。
患者也应主动与医生沟通,提出疑问和关注。
4.2 推广合理用药教育加强合理用药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和使用技能。
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
引言:门急诊是医院中病人就诊和治疗的重要环节,处方质量是评价门急诊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进行点评,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一、门急诊处方点评1.处方类型:根据统计数据,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中,西药占比为65%,中药占比为35%。
由此可见,西药处方在门急诊中占据主导地位。
2.处方质量:综合评估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的质量,大部分处方能够符合规范要求,包括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等方面。
然而,也存在少量处方存在问题。
1.过度使用抗生素:在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中,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用药情况,其中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但其滥用和不合理应用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这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集中在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等疾病时的处方中。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增加医疗费用,同时也加重了医院药物供应的负担。
2.过度使用镇静催眠药:在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中,还存在少量过度使用镇静催眠药的情况。
这主要表现为在治疗失眠等疾病时,医生倾向于过度使用镇静催眠药,而忽略了对患者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的调整。
过度使用镇静催眠药不仅会导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加,还可能会引发药物滥用问题。
3.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在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情况。
这些联合用药不仅缺乏权威的指南或临床实践的支持,而且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4.过度使用处方药:在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中,还存在过度使用处方药的情况。
这些处方药在一定程度上被过度推广和滥用,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的不合理预期和信任关系。
相较于非处方药,处方药需要经过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使用,但过度使用处方药往往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我院2024年门急诊处方总体质量良好,但仍需着重解决不合理用药的问题。
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及干预措施
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及干预措施在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近年来一些医院门诊部存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首先,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是过度使用。
一些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过分依赖中药饮片,将其作为唯一的治疗方式,忽视了对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考虑。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因为药物的过度使用而导致身体负担加重,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其次,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的另一个表现是药物搭配不当。
有些医生在开具中药饮片的处方时,未能充分考虑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搭配不当,甚至出现药物间相互影响的情况。
这样一来,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干预措施来加以改善。
首先,医院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中药饮片合理使用的认识。
医生在处方中药饮片时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避免过度使用和药物搭配不当。
其次,医院门诊部应建立健全的用药监测机制,对医生的处方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
在医院内部设立专门的药学服务部门,加强对中药饮片的药物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情况。
同时,医院还可通过开展规范用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对中药饮片的正确使用意识,加强用药提示和指导。
综上所述,医院门诊部中药饮片不合理用药情况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引起医院和医生的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医生培训、建立健全的用药监测机制和开展规范用药宣传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升中药饮片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第四季度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结果及整改建议
第四季度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结果及整改建议2015年第四季度,我院进行了门急诊处方和归档病历医嘱的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本文总结了工作开展情况、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
首先,针对门急诊处方,我们从2015年10-12月份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了100张进行分析评价,并抽查了300张处方。
结果显示,本季度处方合格率为98%,不合格处方共6张,其中不规范处方6张。
不规范处方主要存在问题是处方诊断书写不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不符合规定、处方超7日用量未注明理由。
同时,个别医生对需做皮试的药物未标明皮试结果。
我们希望医院加强对不合格处方的监管,信息科完善信息系统,提高处方质量。
其次,我们对出院病历进行点评,共点评了90份,存在不合理用药为26份,占26.67%。
不合理用药病历主要存在问题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某些药物的用量超说明书用量或不足、给药途径不适宜、开具的药物与诊断不符。
主要原因是医生在输入时缺乏责任心、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不熟悉、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药情况与说明书不符。
我们建议医生加强对药品的了解和用法用量的研究,提高出院病历的质量。
最后,我们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及基药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
2015年第四季度,门急诊处方张,其中抗菌药物处方数3152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7.50%,达到了不超过20%的要求。
我们将继续关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加强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2015年第四季度,本病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3.35%,使用强度为44.92.虽然抗生素使用率符合规定要求,但有些科室的使用强度超过了预定指标。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仍然是提高整改工作的重点。
根据系统统计出的各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2015年第四季度全院基药金额占药品金额比例平均为35.56%。
然而,使用金额和使用品种均未达到国家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规定。
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科室使用基药品种数达不到规定,可能是由于科室常用的药品基药品种数相对不足。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
医疗单位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最前沿,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到关键作用。
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一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几点体会。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
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1]。
1.1加大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ADR的认知度,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积极宣传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消除社会上特别是医疗单位工作人员认识上的误区,提高医疗单位工作人员的ADR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和报告的主动性。
1.2加强ADR的培训ADR监测工作,人人有责。
要不断加强ADR的培训,扩大培训人群,做到人人普及ADR知识,人人做到ADR监测。
1.3把ADR监测工作纳入医院考核奖惩工作范围对于在ADR监测工作中成绩显著者给予奖励或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对于敷衍了事,工作马虎,甚至延误ADR上报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以达到ADR及时、准确上报。
1.4药师定期深入临床开展ADR监测工作药师必须主动深入科室,每个临床科室配备1名ADR监测员,负责将本科的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上报到院ADR 监测中心。
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及合理用药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及合理用药分析在医学领域中,临床合理用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合理用药意味着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些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并进行合理用药分析。
一、药物疗效评价指标1. 疗效持久性:药物的疗效是否能够持续,并防止疾病复发。
疗效持久性是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
2. 疗效显著: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是否有明显改善,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3. 副作用: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对于评估药物安全性非常重要,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4. 安全性:药物治疗过程中是否会对患者产生潜在的风险,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耐药性的产生等等。
5. 经济性:药物治疗费用是否合理,并且是否可以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合理用药分析1. 病情评估:医生在决定使用某种药物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这包括病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及病情对患者的影响等等。
2.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评估结果,医生应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需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因素。
3. 合理用药方案制定:医生在给患者开具药方时,需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这包括药物的剂量、用药频率以及用药时长等等。
4. 药物监测与调整:在患者用药期间,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可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定期复查与随访:合理用药需要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医生应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随访。
这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用药过程中的问题。
三、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1. 提高治疗效果:合理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2. 减少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3.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用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费用。
门诊处方质量分析报告
门诊处方质量分析报告标题:门诊处方质量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门诊处方是患者就诊门诊时获得药物治疗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对门诊处方的质量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对某医院门诊处方的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数据采集通过调查医院门诊处方记录,共计收集了1000份门诊处方,并将其进行了匿名化处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用药方案等详细内容。
三、处方质量分析结果1. 处方合理性通过分析处方中的药物种类和数量,发现有15%的处方存在药物搭配不合理的问题,例如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等。
这可能导致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2. 用药规范性在处方中,发现有26%的处方未注明药物的规格、剂量、用法等信息,这给患者用药产生了不必要的困惑。
此外,还有10%的处方未注明药物的使用频率,这容易导致患者使用药物的不规范,影响疗效。
3. 用药安全性在25%的处方中,发现存在药物过敏史未写明的情况,这对于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此外,还有8%的处方未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这将影响到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 用药经济性通过对处方中药物价格进行统计,发现有20%的处方中用药费用过高,其中有的药物相同疗效的替代药品价格较高,为患者增加了负担。
四、问题分析通过对门诊处方质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处方合理性方面,需要加强药物搭配的合理性评估,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及禁忌症的出现;2. 用药规范性方面,需加强医生对药物规格、剂量、用法的明确注明,提高患者对用药的理解;3. 用药安全性方面,应提醒医生记录患者的过敏史,并加强对患者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的重视;4. 用药经济性方面,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考虑药物价格,并选择更经济实惠的替代药物。
五、改进建议1. 设立药物合理搭配评估机制,医生在开具处方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估,确保药物搭配合理性。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引言:儿科门诊是医院中就诊人数较多的科室之一,因为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儿科门诊的用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需要医务人员特别重视。
我们发现在我院儿科门诊中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的处方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儿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
有必要对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措施。
一、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分析1. 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在我院的儿科门诊中,我们发现一些医生在诊断出感冒、咳嗽等症状时,往往会过度使用抗生素。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感冒和咳嗽是由病毒引起的,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给患儿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2. 重复开具抗菌药物在一些患儿连续就诊时,我们发现有医生会重复开具抗菌药物,甚至在患儿症状未见好转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开具相同成分的抗菌药物。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患儿家长的金钱,还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3. 用药剂量不合理在一些处方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用药剂量不合理的情况。
有些医生在开具处方时,未能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做出合理的剂量调整,导致患儿服药过量或者过少,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4. 忽视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在一些处方中,我们还发现了医生忽视患儿的过敏史、禁忌症等情况,继续给患儿开具存在严重不良反应风险的药物。
这种行为可能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以上情况表明我院儿科门诊用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这不仅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还给患儿带来健康风险。
有必要对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改进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培训针对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培训。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用药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合理地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我院 2009-2011年收集到的12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结果从年龄看,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它年龄段;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从药物分类看,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从ADR的临床表现看,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
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
合理使用抗菌药,以避免和减少ADR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
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笔者对院内2009-2011年收集到的ADR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及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我院2009—2011年由医护人员呈报的院内ADR报告128份。
1.2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收集的128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所用药物、药品种类及发生率、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
2 结果2.1 ADR与患者年龄60岁以上患者更易发生ADR,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2.2 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具体情况见表 2 。
表2 发生ADR不同给药途径例数及构成比2.3 ADR涉及的药品和抗菌药物种类分布128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29种,各类药物发生ADR 的构成比见表 3。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引起ADR居首,详见表4。
2.4 ADR涉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涉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临床表现多为皮疹、瘙痒等,详见表5。
表5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3 讨论由表1可知,ADR发生于老年人比例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疾病并发,导致合并用药增加,从而增加了ADR的发生率。
门诊处方点评分析报告
门诊处方点评分析报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逐渐规范化、标准化,门诊处方点评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诊处方点评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发现和纠正处方中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还可以促进医生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本报告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分析,旨在提高门诊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一、处方点评总体情况本次点评范围为某三甲医院2022年1月份门诊处方,共计点评处方1000张。
其中,合理处方950张,不合理处方50张,不合理处方占比5%。
不合理处方中,用药不适宜3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60%;超说明书用药2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40%。
二、不合理处方分类分析1. 用药不适宜(1)药物品种选择不当:如将头孢克肟替换为阿莫西林,治疗细菌性感染效果不佳。
(2)药物剂量不当:如阿莫西林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加重。
(3)给药途径不适宜:如将肌肉注射的药物改为口服,可能导致药物吸收不稳定。
(4)用药时间不适宜:如将每日三次的给药方案改为每日一次,可能导致药物血药浓度波动过大。
2. 超说明书用药(1)药物品种选择不当:如将尚未批准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用于治疗该疾病。
(2)药物剂量不当:如将超说明书用药的剂量超出常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3)给药途径不适宜:如将尚未批准用于某种给药途径的药物用于该给药途径。
(4)用药时间不适宜:如将超说明书用药的给药时间与说明书推荐的给药时间不符。
三、处方点评结果处理对于不合理处方,医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 及时反馈:将点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指出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2. 教育培训:组织不合理处方的医生参加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其用药水平。
3. 跟踪监测:对不合理处方涉及的药物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四、结论与建议1. 总体情况:本次点评的门诊处方质量较好,合理处方占比达到95%。
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理处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情况分析
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情况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过去,门诊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往往无法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用药安全性,导致患者存在用药不合理的情况。
而如何提高门诊处方的质量,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本文将对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门诊处方点评的现状分析门诊处方点评是指医院药剂科或者临床药师对门诊处方的审核和点评工作。
目前,门诊处方点评存在以下问题:1. 人员短缺:目前医院药剂科或者临床药师的人员普遍短缺,导致门诊处方点评的力量不足。
2. 审核标准不一: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核标准,导致不同的药剂科或者临床药师对同一处方的审核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3. 审核流程不畅:目前一些医院的审核流程不够畅通,导致处方审核工作无法及时进行,影响了处方的质量。
二、合理用药的改进情况分析合理用药是指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尽可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费用的消耗。
目前,合理用药存在以下问题:1. 临床指南未得到充分实施:医生在开具处方时未能完全遵循给定的临床指南,导致患者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
2. 患者用药依从性低:一些患者由于对药物的不了解或者对治疗缺乏信心,导致用药依从性比较低,影响了治疗效果。
3. 药物滥用和不合理用药:一些医生在处方中滥用抗菌药物等高风险药物,同时一些患者在自行用药时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三、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方案鉴于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现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加强药师队伍的建设:医院需要加大对药剂科和临床药师的人员的培训和招聘力度,确保门诊处方点评的力量充足。
2. 制定统一的审核标准:医院需要制定统一的门诊处方审核标准,确保不同的审核人员对处方的审核结果一致。
4. 加强医生的临床指南培训:医院需要加强对医生临床指南的培训,确保医生在开具处方时能够充分遵循临床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44 104投稿邮箱:sjzxyx88@ 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胡淼(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无锡)摘要:目的研究临床用药过程当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把握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最大限度地控制因不合理用药而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问题。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上报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男性、女性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0~70岁年龄段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服用抗菌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19例,占63.33%,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例;静脉滴注给药途径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23例,占76.67%,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下的不良反应比例;皮肤及附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16例,占53.33%,明显高于其他累及器官下的不良反应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临床表现方面,多以皮疹、瘙痒为主,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以及消化系统反应。
结论重视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对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是降低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不良反应;抗菌药;合理用药;监测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7.44.060本文引用格式:胡淼 .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4):104-105.0 引言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意外反应导致人体的不适[1]。
人体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体对药物副作用产生反应。
第二,人体对药物的毒性作用发生反应。
第三,药物具有致癌反应。
第四,用药具有后遗症。
第五,部分患者在用药之后有特异性反应。
而造成以上集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两种[2]:一种是用药的剂量有问题。
另外一种是人体本身产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为了进一步针对临床用药过程当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加以掌握,把握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最大限度地控制因不合理用药而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本文选取本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上报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取得了确切的研究结果,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上报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以上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均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属于有效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
1.2 方法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品种、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以及累及器官与临床表现这几个方面的指征,对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性别年龄构成本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男16例,占53.33%,女14例,占46.67%,男、女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从患者年龄分布的角度上来看,10~30岁年龄段的患者共计4例,占13.33%,30~50岁年龄段的患者共计9例,占30.00%,50~70岁年龄段的患者共计17例,占56.67%。
50~70岁年龄段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药物品种本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服用抗菌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19例,占63.33%,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给药途径本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静脉滴注给药途径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例数为23例,占76.67%,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下的不良反应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本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皮肤及附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16例,占53.33%,明显高于其他累及器官下的不良反应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在临床表现方面,多以皮疹、瘙痒为主,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以及消化系统反应。
3 讨论在本次研究中,着重关注并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1 重点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人群本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男性患者人数略高于女性患者人数,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因而在患者性别方面的差异表现得不够显著。
而从年龄的角度上来说,10~70周岁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症状,提示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其发生具有比较突出的普遍性特征。
而对年龄阶段进一步划分,发现:50~70岁年龄段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老年人系统生理功能以及药物代谢功能有所减退,导致对于不良反应的抵抗能力较弱;②老年人多合并患有各类慢性疾病,临床用药数量以及给药频率均相对较高[3]。
提示在临床用药,特别是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的过程当中应当更加谨慎与细致,必要时需要通过对患者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的方式,提高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4]。
3.2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品种类的关系·药事管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年第17卷第44期105投稿邮箱:sjzxyx88@本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以抗菌用药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例数最多,为19例,占63.33%,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特别是对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而言,由于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以及组织渗透性,且临床用药中不需要进行皮下试验即可使用,因此操作可行性高,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剂量相对比较大,给药浓度较高,且用药方案倾向于标准化模式,未体现个体化特征,因此导致此类药物使用过程当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6]。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现阶段临床用药过程当中,对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合理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3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的选取本组3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当中,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下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为23例,占76.67%,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下的不良反应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这主要是由于:在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下,药物能够直接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不经过肝脏,因而起效较快,且药物浓度更高,因此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
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在临床用药的过程当中,尽量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减少静脉给药[7]。
总之,重视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对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是降低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应用[8]。
参考文献[1] 冯云伟.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684-685.[2] 张锦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5):120-120.[3] 曹莉,张平.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论著 临床论坛,2012(28):171-172.[4] 吴在军.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9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119-120.[5] 刘志斌.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疲乏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9):821-823.[6] 梁丹,陈嘉升,陈清霞.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7):29-29.[7] 陈向宁.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6):3501-3502.[8] 郑启琴.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的调查分析[J].现代养生,2015(7):289.效果也是加倍的。
5 小结中药房的工作以前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与误解,人们以为在药房工作就是简单的发发药而已,殊不知,一张中药处方到了中药师的手中之后,药师是能够从中看出很多情况的,不但可以通过药方看出患者的疾病情况,还可以根据医生开具的药方看出医生对患者辩证治疗的合理性,药师还能够辨别出医生开出的药方是不是合理与正确,并且药师还可以依据处方调配之后,向患者告知怎样煎药、用药时间与用药剂量等等内容。
上述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但是这些内容只属于简单的药学信息服务,这是药师基本的工作内容。
随着当前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药学信息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加,服务对象不断扩展,药学信息服务涉及到多方面,这项工作在目前临床中已经非常受到重视了。
在药学信息服务的重要地位就日渐凸显出的当代,中药房建立药学信息服务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总之,通过本文的启示我们得到的结论为:中药房要不断地加强药学信息服务,中药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为患者科学合理地开展药学服务,使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现象大大减少,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邓筱华,王建.2009年-2010年我院212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27-531[2] 孙兴芝,李华.临床药师在肿瘤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几点体会[J].肿瘤药学,2014,1(5):464-466.[3] 杨思芸,李胜前,曾友志,等.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现状与临床药师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0(19):47-48.[4] 宋立刚,彭敦仁.从暂停使用苯丙醇胺类制剂,看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J].继续医学教育,2013,15(2):58-59.[5] 曾东向,任华益,龚倩,等.肿瘤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工作探讨[J].肿瘤药学,2014,1(6):549-543.[6] 刘丹,张治然,王世冬.154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1(22):4374-4378.[7] 周枫,徐惠芳,邱红汉.对中药调剂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9):111-112.[8] 张松,李特,王丽.药师参与病区药事管理质量考核的实践与效果[J].卫生软科学,2014,09(12):890.(上接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