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贵”思想的发展及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调查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调查和分析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
这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
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30年,是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际,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无不打上改革的烙印。
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革才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没有思想观念的变更,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
就像“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一个道理。
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思想理论障碍,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私有制、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简单、片面、似是而非的观念。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 的思想解放过程。
它以1978年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起点,主要针对“两个凡是”、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问题个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生产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后两个标准被邓小平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主要理论武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历史进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种思想大解放,既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和升华,又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
1、 第一次重大转变(以1984年为标志):从计划到市场在我国开放以前,我们通常认为,正像列宁和斯大林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后,这三条基本原则都有重大变化:我们根本突破了计划经济,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由原来的独霸天下,变为原则上“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总原则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继承与超越:析孟子的民贵思想
民贵 思 想 继 承 与 超 越 : 孟 子 的 析
李 明
( 西南 大学教 育学 院 , 庆 北碚 4 0 1 ) 重 075
摘
妻 : 学者将孟子 的民贵思 想视为孟子在空谈 , 有些 并未 实 , 施 是有失偏颇 的。从人 性论 中挖掘 孟子 民贵思 想的原 因。 其 从
孟 子 民为贵 思 想 的 理论 来 源 与产 生 的社 会
隶 制 的母 胎 中逐渐 成熟 , 生产 力 大解放 , 一个专 职脑
力 劳动 的士族 阶层 逐渐 兴起 。 同时战 国时期 又是一
、
时
个 大动 荡大 变革 的时 期 , 过 了春 秋 时代 的 长期 兼 经 并 与战 争 , 中 国 大 地 上 出 现 了 “ 雄 ” 霸 的 局 在 七 争 面 。这正 是一 个社 会 矛 盾 异 常尖 锐 , 争不 断 的时 战 代 。各诸 侯 国纷纷 建 立 政权 , 没落 奴 隶 主 贵族 与 新 兴 地主 阶级 之 间 , 主 阶级 阶层 不 同集 团 , 地 统治 阶级 与人 民, 诸侯 国之 间展 开 了错 综 复杂 的斗争 , 也 各 这
LI M i g n
( c o l fE uai , o tw s U i r t , h n q g4 0 1 , hn ) S h o o d c t n S uh e n e i C o g i 0 7 5 C i o t v sy n a
Absr c :S me s hoa st o g tMe cu t o y o au n e p e i te t t a t o c l r h u h n is’he r fv l i g p o l sa mp y,y tt e i lme td.Th si i e o b mp e n e i s b ・
“贵和尚中”思想的时代意义
“贵和尚中”思想的时代意义内容提要:“贵和尚中”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它极其珍贵的内涵在当今的改革开放和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和为贵以和为美一“贵和尚中”的精神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易坤象传》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易乾传》云:“保合大和,乃利贞”,都启发人要以和为本。
“太和”是天地万物高度和谐的状态;“和”是不同事物的协调共处。
春秋时期的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他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而长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
”①其意思是说: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
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就叫做和谐,丰富中见出统一,发展中见方向。
如果不是这样,把相同的东西相加,那用尽了也就完了。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人以大和谐的观点来看待宇宙这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方面承认矛盾对立,另一方面却又把实现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看作是最终的结局或至佳境界,强调相异相对事物的协调相融,所谓“和”生万物。
古人在这里提出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倡导万物和谐的思想。
尚中的“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意思。
《易传》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在行为上允当适度,中道而行,即“持中”,无过无不及。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和”和“中”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辨证原则和中庸之道。
《中庸》篇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这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又云:“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里以“时中”、“用中”来解说中庸,时中即随时处中,依条件的不同随时选取适当的标准。
用中即不陷于某一极端,随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确当的方法。
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
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永恒的争执:君与民孰贵?若要讨论中国历史,肯定⽆法忽视⼀个贯穿整个历史的重要议题:在中国⼈的思想中,究竟是“君”地位⾼,还是“民”地位⾼?诚然,按照我们平时的认知,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定是“君”地位更⾼,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君权专制的趋势随着时间进展⼀步步加强,由与贵族、公卿共治天下演变为明清时期的专制社会;皇帝作为天的代表,矗⽴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顶点,他可以轻易夺⾛普通百姓的性命,他的政令影响着上千万甚⾄上亿⼈的⽣活;所有⼈都要向他跪拜,不管是贵族、⼠⼤夫、百姓还是来华的外国⼈……专制皇权的代表⼈物——乾隆但是,我们也不应忽略,在中国思想史上,“君贵民轻”从未获得完全的胜利,“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样有着极⼤的影响⼒。
儒家亚圣孟⼦在《孟⼦·尽⼼下》中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得乎天⼦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夫。
”不但将民众放到⾼于社稷与君主的地位,⽽且将君主权⼒的来源归结为对民众的态度上。
孟⼦战国末年,儒家学者荀⼦⼜在《荀⼦.哀公》中提出了著名的“⽔能载⾈,亦能覆⾈”:“君者,⾈也;庶⼈者,⽔也。
⽔则载⾈,⽔则覆⾈,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不⾄矣?”荀⼦以此警⽰统治者们,他们之所以能统治国家,其根基是最底层的百姓,百姓们可以让他的统治保持稳定,也能颠覆他的统治,因此,统治者⼀定要关⼼民众的利益。
荀⼦“⽔能载⾈,亦能覆⾈”的思想被后⼈⼴泛接受,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名⾂们的对话的《贞观治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君⾂相当喜欢这句话,多次⽤它来警⽰⾃⼰的治国原则。
虽然民本思想在君主专制加强后遭到了⼀定程度的打压,⽐如朱元璋看到孟⼦的重民主义⾔论后,在重修《孟⼦》时将民贵君轻的⾔论删除,但是,⼠⼤夫对儒家经典的向往,还是让民本思想⼀直流传了下来,成为⼀种抵御君主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具。
⽔能载⾈,亦能覆⾈在明清易代之际,尚且有黄宗羲、王夫之等抨击君主、称赞⼈民的思想家出现,正如如黄宗羲在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名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主张忠诚和孝道,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忠诚于国家、忠诚于 君主,是每个臣民应尽的义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民本思想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每个人都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人们应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 贡献。
强调法律监督与完善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和官员应受到监督和制约,确保其遵守法律并维护民众利益。同时,法律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变化。
以民为本的教育观
强调教育应以培养人格为重
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 感。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涉 及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等不同历 史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本研究也将对 不同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特点、价值等进行深入 探讨。
限制
由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涉及范围广泛、历史跨度长、 文献资料繁多,因此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 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本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相关 文献和资料。其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和特点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的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性和局限性。最后,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的 民本思想,因此可能无法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建设提供直接的经验和启示。
强调人民利益至上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利益至上,统治者应该 以人民利益为重,这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即应 注重保障人民的利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孟子“民贵”思想的现代命运——“公民参与”的价值
关键词: 子 ; 民贵” 孟 “ ;宪政 ; 民参 与 公
i h ti p o i e Swi n i e l g e l e o r e t s a l h h ma e d mo r t ea i n h p u d rt ec n i o so d r O S t a r v d sU t a o o ia s u c e t b i u n e c a i r lt s i n e h o d t n fmo e n S - t h d r O s c o i ce y M o e n d mo r t o i c ,t a ,t e c n tt to a o iis o l o sb y r aiet e r a e s f“ h o i t f h it . d r e c a i p l i s h ti h o s iu i n lp l c ,c ud p s i l e l h e l n e o t en b l yo e c t s t z s i t p o l”,a d p o l r n y o e O b e v d e pe n e p e a eo l n st e s r e .Th e au f h e l a i n o o s i t n l o i c h i z n p rii a e k y v l eo er ai t fe n tt i a l is i t e ct e a tep — t z o u o p t s i
Vo . 2 No 6 13 .
论民本思想及其价值
却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 以人为本” 即“ 。今天, 探讨民本
思想的发展过程无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古人说, 天地之间人为贵。几千年来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就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民本思想。先秦文献中提到“ 的地 民” 方很多,古文尚书 五子之歌》 《 提出“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的
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 意识到“ 夫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
所以载舟, 亦所以覆舟” 的道理。 事实上历史也的确如此, 凡是 能体察民情 ,爱惜百姓的君主都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而地位巩 固, 相反背道而驰者则地位不保。正所谓:统治者“ 重民”则 , “ 其兴也勃焉”统治者“ ; 薄民”则“ , 其亡也忽焉” 。尽管在封建 时代 , 统治者能利用手中的权利对民众为所欲为, 但是一旦民 众奋起反抗, 任何煊赫的王朝都可能顷刻瓦解, 中国历代农民 起义推翻封建王朝就是范例。秦统一六国, 可谓上应天意, 下 顺民心, 但面对百废待兴的残局, 秦王朝却不是使百姓各得其 所, 百官各安其位, 而是一味地奉行严刑峻法, 加重人民负担, 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结果只有短短巧年便改朝换代。 以致后 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 , 非秦也。 诛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正如唐太宗所言: “ 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吱腹, 腹饱而身毙。 又说:“ ” 可爱 非君, 可畏非民。 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 用, 诚可畏也。” 尽管大多数封建统治者都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但由于 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以阶级剥削为前提,因此民 本思想与剥削制度有着天然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 民本思想必然受到种种限制 ,并且最终变成一种根本无法实 现的政治空话。 二、 马克思唯物主义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一个 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 . 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
关于民本思想的短句有
关于民本思想的短句有1.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那句话是什麽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的“民贵君轻”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
在一个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提出并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他呼吁统治者爱民、重民、与民同乐,其人、其言、其行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犹不减其光辉。
本文试图对孟子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作一梳理,并对其现代价值作一分析。
应该说明的是,孟子并没有提“民本”一词,民本是后世思想家对于他爱民、重民思想的概括,在他的著作中,他以“仁政”或“王政”来命名自己的民本政治主张。
2.找出《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中国古代关于民主的句子“民主”一词,中国古文中的含义及例句。
(“民主”一词,中国古文中的含义与今不同)1、民之主宰者。
多指帝王、君主。
《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 《左传·文公十七年》:“ 齐君之语偷。
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 《文选·班固》:“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注:“民主,天子也。
中国思想史——精选推荐
中国思想史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欲⽣存→认识→利⽤→控制→⾃由→然⽽难以如愿→转⽽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殖崇拜d、英雄崇拜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
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主取消,社会进⼊专制时期。
第⼆讲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崇天尚⿁,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上帝是天上⾄⾼⽆上的统治者,⾃然神如⽇、⽉、⼭、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性,成为执⾏上帝意志的⼯具。
上帝还主管着⼈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命的授与;周⼈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上的权威。
以“天”代“上帝”。
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命”不是恒定的,⽽是可变的。
3、提出“依德求民主”。
即天根据德⾏“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
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
在天命思想⾥注⼊道德政治内涵。
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
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思想的创新。
试论周⼈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
其次,周⼈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
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补充a、依典⽤刑。
b、出于善⽽惩恶,不可借机肆虐。
c、审慎惩处。
3、五⾏说之五⾏的涵义,五⾏的⽣克关系如何?五⾏学说是我国古代⼈民创造的⼀种哲学思想,以⽇常⽣活的五种物质:⾦、⽊、⽔、⽕、⼟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五⾏涵义:元素、能量、德⾏。
五⾏⽣克关系:相克:⼟克⽔,⽔克⽕,⽕克⾦,⾦克⽊,⽊克⼟。
相⽣:⽊⽣⽕,⽕⽣⼟,⼟⽣⾦,⾦⽣⽔,⽔⽣⽊。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当代价值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明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PB11207062摘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后经过长期的充实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它在古代丰富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与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相抗衡的筹码,又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政治中产生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时期我们要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努力探索和创新符合新时期的民本思想,搞好廉政建设,最终摆脱历代王朝都无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本位与官本位探索与创新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志码A梁启超比较早地将中国历史上的重民思想称之为“民本思想”,重民思想顾名思义是指对民众的关注、重视和认识。
了解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和变更有助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全方面考虑“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民本思想的实现。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轨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后经过长期的充实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西周时期,周公、召公等西周领导人开始从殷商的灭亡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坚持君权神授的前提下,开始意识到民众意愿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等治国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在此发展中功不可没。
具体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治”观点,孟子的“民贵君轻”及荀子的“重民说”等。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主张,孟子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保民而王莫能御也”等观点,荀子曰“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观点也被魏征用来劝谏唐太宗。
秦汉以后,多数统治者公开承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很显然,民本思想在调节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利益、清明吏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民贵君轻的意义和现代价值
民贵君轻的意义和现代价值
民贵君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民本”,即以民为本,以民为中心。
这种思想强调的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以及政府的权力应当受到限制,政府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现代价值观上,民贵君轻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贵君轻的思想提倡政府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这种思想可以激励政府为民众谋福祉,而不是只为自身利益考虑。
其次,民贵君轻的思想强调政府权力的限制,这也是现代社会所应当遵循的思想,以确保政府有效地运行,以及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
这种关联不仅仅体现在各个方面的文化传承中,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表达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一、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道,这种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对于家庭伦理、社会关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范,都有着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子。
这种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现代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价值观念的延续与演变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如孝道、诚信、和谐等,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延续和演变。
孝道在古代被视为尊敬家长、关爱亲人的核心价值观念,而在现代社会则被理解为对父母的关心、关爱,以及尊重长辈的重要义务。
诚信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商业活动、社交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念。
和谐作为中国古代的核心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内涵,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也体现在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中。
三、艺术表达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曲等,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创新。
传统绘画技法和题材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艺术家们通过继承和创新,使古代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音乐和戏曲同样传承和发展,古典音乐和古典戏曲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留并得到大众的喜爱,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具有现代元素的音乐和戏剧形式。
四、社会制度的延续与改革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改革。
例如,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封建制度已被废除,但是古代封建文化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古代封建社会衍生而来,吸取了古代社会的优点,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日益繁荣。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院马金龙30089摘要: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是统治阶级用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自身统治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它也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今天“以民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民本思想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由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提出并实行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以保证自身特权。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但也阻碍了古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前进。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概括而言,即民为国本,治国以民和政在养民。
民为国本强调国家的合法化来源,治国以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政策对象,政在养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方法。
民为国本和治国以民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回答了为什么要以民为本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政治意义的集中体现,而政在养民则回答了怎样做到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治理意义的集中体现。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全面认识对今天“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一)从政治角度来看更具体地说,应该是政治统治的角度。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一种人治成分十分浓重的体现父爱主义政府理念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始终是消除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缓和阶级矛盾,最终达到维持政治统治的作用。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从国家起源来看,原始人为抵御自然力量而组成人类共同体,共同体逐渐发展而成为氏族部落,最后发展为国家。
既然国家是由人组成的,而人们组成国家的最原始目的就是抵御自然力量,那么国家和政治产生的同时就应该有以重视民众为核心的民本思想的萌芽。
当然,这只是推测,更确切的,有文字可考的民本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应该是民本思想的萌芽和产生阶段,它回答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论古代民本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论古代民本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作者:张振华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8年第06期摘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萌芽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得到系统化、理论化发展,汉唐宋时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明清时期发展到巅峰。
作为一种产生发展于古代的思想,在今天必然有其时代局限性。
但是,在看到其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仍然可以给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价值。
关键词:民本思想;局限性;价值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过程(一)商周时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阶段商周时期是中国民本思想的萌芽阶段。
夏商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客观世界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便有了“神”的概念。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甲骨文里面出现了最高的宗教信仰符号,“帝”和“天”。
到了周代,周公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思想。
这一政治思想开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先河。
(二)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民本思想得到系统化、理论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很多政治思想家认识到了政权的兴衰与民众的向背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民本理论,像墨家提出的“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提出的“富国强兵”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富民,惠民”思想。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提出的“舟水论”等民本思想。
这些思想把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三)汉唐宋时期是传统民本思想由理论上升到政治实践的时期汉唐宋时期,传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对于民本的认识已经由理论上升到政治实践。
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的思想。
董仲舒提出了“屈民而伸君”的观点,以王权转移理论来限制君权。
唐太宗李世民指出,治国必须要以民为本,要不断改善民生、与民休息。
宋代把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内化于统治者的内心深处,更加功利。
(四)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一步的完善与反思的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古代民生思想及其现世价值
古代民生思想及其现世价值【摘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渐解放自己的历史,而这部历史的主线就是人们在需求与满足之间的轮番选择与放弃。
不论是野蛮还是文明,生存就是人类存在的最低线,凸显出民生永远是人类探讨的首要话题,人们在探索和思考改善民生问题时表现出很高的智慧,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可以更好的为当今社会的民生建设服务。
【关键词】古代民生思想十八大价值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与民生思想紧密相连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执政理念,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天本”和殷周时期的“神本”,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与战国时期,而后又经过长期的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
千载以下,民本思想已经成为历代士大夫精英的政治信条,它哺育了一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鼓励着一批先行者前仆后继颠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统治。
纵观这一过程,可以明显看出中国政治文化的进步。
在民本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
一、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上古社会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
早在殷周时期,由于平民暴动时有发生,统治集团中一些比较开明的政论家如箕子、微子、比干等预感到社会的危机,从而怀疑“天命”,提出要尊重人民,统治才能长久的思想,认识到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
”《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就是说,统治者只要对民负责就是对天负责,顺乎民心就是顺从天意。
中国的社会阶级与封建制度
中国的社会阶级与封建制度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多个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制度演变。
其中,社会阶级与封建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阶级与封建制度,探讨其形成、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路线一: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特点自古以来,中国的社会阶级划分主要基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权力、财富的差距。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奴隶是主要的社会阶级。
一、封建贵族封建社会的核心是皇帝和贵族集团,他们拥有绝对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并通过土地控制来获取财富。
封建贵族享受特权地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财富,同时也要承担保卫国家和为皇权服务的责任。
二、农民农民是封建社会的支撑力量,他们依靠务农为生,为封建贵族提供粮食和劳动力。
由于缺乏土地和政治权力,农民经常处于贫困和被剥削的境地。
大多数农民没有受到教育和文化的机会,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三、手工业者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者主要包括工匠、商人等,他们通过手艺和商业活动谋生,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不同于农民,手工业者通常拥有一定的技术和财富积累,相对较为富裕,但在社会地位上仍然排在封建贵族之下。
四、奴隶在封建社会早期,奴隶制度曾是中国社会的存在形式。
奴隶身份的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封建贵族的私有财产,为贵族提供劳动力和服务。
路线二:封建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封建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一、等级分明封建制度中,社会地位、权力、财富等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封建等级制度明确地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等级制度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性,使得社会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二、家族制度封建社会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家族作为核心社会单位,具有世袭性和血缘关系的要求。
家族制度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加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后继者和助手。
“贵和尚中”思想的时代意义
“贵与尚中"思想的时代意义内容提要:“贵与尚中”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它极其珍贵的内涵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与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与谐统一与为贵以与为美一“贵与尚中”的精神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易坤象传》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易乾传》云:“保合大与,乃利贞”,都启发人要以与为本。
“太与”是天地万物高度与谐的状态;“与”是不同事物的协调共处。
春秋时期的史伯是第一个对与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她讲:“夫与实生万物,同则不继。
以她平她谓之与,故能丰而长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
”①其意思是讲:与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
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就叫做与谐,丰富中见出统一,发展中见方向。
假如不是如此,把相同的东西相加,那用尽了也就完了。
《中庸》讲: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以大与谐的观点来看待宇宙这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方面承认矛盾对立,另一方面却又把实现对立面的与谐统一看作是最终的结局或至佳境界,强调相异相对事物的协调相融,所谓“与"生万物。
古人在这个地方提出了高度关注与积极倡导万物与谐的思想。
尚中的“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意思。
《易传》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在行为上允当适度,中道而行,即“持中”,无过无不及。
孔子继承与发展了古代“与”与“中”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辨证原则与中庸之道。
《中庸》篇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这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又云:“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个地方以“时中”、“用中”来解讲中庸,时中即随时处中,依条件的不同随时选取适当的标准。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意义。
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包括哲学思想、经典著作、礼仪习俗、传统艺术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许多新的文化影响,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断为当代中国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原则。
以下将从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社会价值、文化认同和审美修养等方面,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观念丰富多样,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
例如,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品质,强调个体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道家思想倡导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佛教思想强调悟性觉悟、无我无执,关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这些哲学思想观念,为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方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弘扬美德。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等道德观念,使人们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挚的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还崇尚孝道,尊重老人,维系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使中国人保持了一种善良、体贴和有责任感的品质,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丰富的社会价值观。
作为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传统文化透露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品质。
传统文化强调和谐,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
传统文化还强调家庭观念,注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这种社会的价值观,使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公正、友善和合作,为社会稳定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承载了中国人民团结、创造和奋斗的历史记忆。
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使中国人民保持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中国人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中民族的形态塑造、思想界限、道德观念、文化传承、艺术表现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滋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1、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如《诗经》、《论语》、《周礼》、《礼记》等,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大瑰宝。
这些文化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让我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2、道德伦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华文化强调忠诚、孝敬、仁爱等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底蕴中,成为中华民族人们的信仰与力量。
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体现出的是深厚人文关怀和对整个社会的生命价值的重视,它提醒我们做人要志存高远,保持一颗心灵的善良与美好。
3、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化中,哲学思想被广泛传承,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等流派,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这些哲学思想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民的思维中,成为中华民族人民哲学智慧的精髓。
这些智慧之光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启示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发展的力量和智慧,引领中国文化的走向。
4、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它通过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保持前进动力的根本所在,这种传承可以帮助中华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维护团结、传承美德,这种过程可以让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具有传统内涵、核心价值和创新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民贵”思想的当代体现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这样的话,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也只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不断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才算是真正地践行了“以人为本”重要思想,才能将以人为本“民贵”特质凸显出来。
第四,执政理念中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民贵"特质。
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执政为民"这句话和“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得将党的执政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换句话讲,
我们只有将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落实到位,才能算是对“以人为本”的真正践行。
因此,以人为本可以说显示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对于我们党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和实现好,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光大,因为这是我们党和其他别的剥削阶级、剥削政党的根本区别。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最终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其达到共同富裕。
而一些所谓西方民主,他们实现的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以及极个别少数人的利益。
他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这一点也和其他阶级政党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民贵”特质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从执政理念中看,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民贵”特质显露无遗,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能够使人最终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从以人为本的“民贵”特质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来看,都折射出“民贵”优秀传统贯穿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当中。
可以说,坚持了“以人为本”,就坚持了“民贵”优秀传统,就是对“民贵”优秀传统的肯定。
4.2.2“民贵”思想在“以人为本”中的彰显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民贵”思想在很多方面彰显着它,“民贵”思想很多内容都表现出对“以人为本”的追求和向往,在“以人为本”思想里面都有集中的体现。
第一,“以人为本”本质内涵中对“民贵”的彰显。
从内涵本质上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民作为根本、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认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活动的根本所在。
就是要坚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脱离群众,和人民群众保持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
就是要相信群众、
依赖群众,始终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
从这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地位是多么地崇高。
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离开了人,生产就无从谈起,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前进,人类就创造不出丰富的物质、精神文明。
所以,。